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內

(中國古代地區名)

鎖定
河內,是中國古代地區名,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泛指黃河中游北面的地區,約相當於今豫北地區。狹義則專指河內郡(今沁陽)。
中文名
河內
廣義地區
黃河中游北面的地區
狹義地區
河內郡
地理位置
黃河凹處北岸以東
性    質
漢代名郡
今    屬
河南北部一帶

河內定義

河內 河內
河內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泛指黃河中游北面的地區,約相當於今豫北地區。狹義則專指河內郡(今沁陽)。
因位於黃河凹處北岸以東,且位於殷商畿內,故稱河內。與河南、河東相對,並稱為“三河”。“三河”分別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詞。河內、河南以黃河為界,河內、河東以太行為界。同時,河內與河南、河東又均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則分別專指河內郡(沁陽)、河南郡洛陽)、河東郡(安邑)。
見《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 [1]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變時司馬卬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內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領縣十六: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温縣朝歌縣武德縣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託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河內歷史沿革

夏商屬冀州。
殷商後期為京畿之地,屬冀州,又稱中州。顧炎武日知錄》引《尚書正義》:“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 此處冀州指今豫北、冀南地區。由於周代以後首都多建於豫州,故周代以後以豫州為中州。
周屬衞。
秦屬河內郡,郡治沁陽
漢分屬司隸部河內郡(郡制沁陽)、汲郡(郡制汲縣)。
魏晉南北朝司州河內郡、汲郡、魏郡(郡制安陽)等地。
隋屬冀州刺史部河內郡、汲郡、魏郡。
唐分屬河北道孟州懷州衞州魏州相州等地。
宋改屬河北西路,州府因之。
元改屬中書省懷慶路彰德路、衞輝路。
明改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懷慶府彰德府衞輝府。至此河內在行政區劃上併入河南。
清改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為河南省,州府因之。
民國改屬河南省河北道,後稱河南省豫北道
新中國廢道設市,今分屬焦作、安陽、新鄉、濟源等縣市 [2] 

河內天文分野

淮南子·天文訓》:“營室、東壁:衞。”
漢書·地理志》:“衞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今北直開州及魏郡彰德府境、黎陽見浚縣、河內之野王今懷慶府附郭河內縣、朝歌衞輝府淇縣,皆衞分也。”
晉書·天文志》:“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屬三河。”

河內史書記載

左傳·定公十三年》:“鋭師伐河內。”
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年,韓、魏、趙、衞、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衞,迫東郡,其君角(衞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