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甄

鎖定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達州人,唐瑜的第十一代孫,明末清初思想家。
唐甄與遂寧呂潛、新都人費密,合稱“清初蜀中三傑”;又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並稱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啓蒙思想家”。 [1] 
別    名
唐大陶
鑄萬
圃亭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四川達州
出生日期
1630年
逝世日期
1704年
主要成就
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啓蒙思想家”之一
“清初蜀中三傑”之一
主要作品
潛書
《毛詩傳箋合義》《春秋述傳》《潛文》《潛詩》
本    名
唐甄

唐甄人物生平

8歲時,因為父親唐階泰考中進士,上任吳江縣令,唐甄從此跟隨父親宦遊,先後在江蘇江西北京南京等地待過。
清順治十四年(1657),唐甄回到四川閬中參加鄉試,中舉人。次年,前往北京參加會試,未中,旋即參加吏部考試。
康熙十年(1671),任山西省潞安府長子縣知縣。他在長子縣任內,重視生產,親自下鄉督導種桑養蠶,廢除酷罰。因為逃犯的事情被牽連,被免職,唐甄只當了10個月縣令。罷官後,移居蘇州楓橋,往來於吳江、楓橋兩地間。唐甄潛心著述,家徒四壁,身無完衣,食不果腹,父、母、兄死不能葬,仍振筆著書不綴,樂在其中。
唐甄晚年窮困潦倒,沒有子嗣。著作由女婿王聞遠付梓行世。 [1-2] 

唐甄個人作品

唐甄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是《潛書》(初名《衡書》,含有權衡天下之意)。《潛書》共97篇論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學術,重在闡發“儘性”與“事功”相互統一的心性之學;下篇論政治,旨在講求實治實功抑尊富民的治世之術。他以激勵的言辭、犀利的筆鋒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提出自己的社會主張、政治革新、治學思想、軍事謀略等,被後來的學者推為中國民主思想的先鋒。 [3] 
唐甄政治上宣揚民主主義,經濟上主張農商並重,還著有《毛詩傳箋合義》《春秋述傳》等。文章被魏禧稱為“五百年無此作”。 [2] 
唐甄塑像 唐甄塑像
梁啓超曾將《潛書》視為中國曆代聖人思想的一個總結,認為它凝聚着東方哲人智慧的精華,實在是“醒人之良藥,逆耳之忠言”。唐甄的民本思想、“立國惟在富民”的主張很有現實意義。 [1] 

唐甄主要成就

唐甄批判“君權神授”,認為天子之尊,並非天地大神,都是人。古之賢君,雖貴為天子,但仍無不與民同情。明清之時人君之尊,如在天上,與帝同體。視其臣民如犬馬蟲蟻。認為君主只不過是“匹夫”、“獨夫”而已。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認為殺人之事,帝王居其半。大將、偏將、卒伍、官吏殺人,皆非彼之所殺,“天子實殺之”。殺人者眾手,實滅子之大手,自秦以來屠殺二千年。質問“何帝王盜賊之毒至於如此其極”?主張把帝王送上刑庭,進行審判。對其官吏,則斥之為“狐鼠之官”、“豺狼之官”。將官吏之“貪”視為天下最大的虐政之一。認為多官害民,天下之官皆棄民之官,天下之事,皆棄民之事。天下難治,非民而官!因而主張“以刑狐鼠之官”,特別要“重刑匿狐鼠豺狼之官”。提出平等原則,認為人們應如兄弟,同處天地之間猶同處一帳之內,並認為此“天地生人之道”。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人之生,無不同。而欲治不平就必須抑尊,認為位在天下以上者;必處於天下之下。今之君主,必效古之賢君,存心如赤子,處身如農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貧士。天子稱“皇上”,非禮!同時,要給宰相實權,官吏要接賤幹如對公卿,臨匹夫如對上帝。允許“士議於學”、“庶人謗於道”,“讓庶民干政”。治不平必須富民,提出富在編户,不在府庫,若户空虛,雖府庫積財如山,實為貧國。而富民必因其自然之利而無以擾之,即官不擾民,剔除擾民之政。堯舜之道無他,耕耨、桑蠶、雞豬。清初實為農空、工空、市空、仕空。為民就是道,就是學。
唐甄反對儒者空談誤國,把能否救民視為儒者的標準,稱追求“道學”、“氣節”、“文章”者,為三敗類。認為性不盡,非聖,功不兄,非性。批判守儒理學是精入而遺外。晚年宗王陽明良知之學,認為他專致良知,一以貫之,明如日月,四通八辟而無礙。把心、性綜合為道。認為“天地際,心與天地際”。提出心無生死,無往來,無古今。在認識論上,排斥感性和理性,提倡“即心得道”、“直探性體,統攝無外”。貴心得,賤耳目。多聞多見,有害於心。甚至“知”也多餘,謂知浚沈心,見博覆心,聞蓄亡心。三者根心,還以絨心。襲王陽明“知行合一”説。主張經世致用,批評儒者不言功。主張無成乃無毀,有成必有毀,天地成毀,雖不可見,當亦無異於“人物”。在進與退、先與後、速與遲、戰與守、全與半上,都有樸素的辯證觀點。提倡分析,認為凡事,見以為可,而其中有不可者,見以為不可,而其中有可者。梁啓超認為其政治思想,是三百年前之“快論”,不能不説是“持識”。 [4] 

唐甄親屬成員

父:唐階泰,字亨予,號瞿瞿,明朝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至南京禮部精膳司郎中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