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潛書

鎖定
《潛書》原名為《衡書》,是明末清初唐甄創作的哲學著作。意在“權衡天下”,後因自己接連遭遇不幸,改其名為《潛書》,意即“潛存待用”。
作品名稱
潛書
作    者
唐甄
創作年代
明末清初
類    別
哲學
卷    數
4
作品原名
《衡書》

潛書內容簡介

《潛書》為其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代表作。“不憂世之不我知,而憂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鬱結於中,不可以已,發而為言”(《潛存》)。前後歷經30年而成書。“四十以來,其志強,其氣鋭,雖知無用於世,而猶不絕於顧望。及其困於遠遊,厄於人事,凶歲食糠粞,奴僕離散,志氣銷亡,乃喟然而嘆曰:‘莫我知也夫!’不憂世之不我知,而傷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鬱結於中,不可以已,發而為言。有見則言,有聞則言。歷三十年,累而存之,分為上下篇:言學者繫於上篇,凡五十篇;言治者繫於下篇,凡四十七篇;號曰《潛書》。上觀天道,下察人事,遠正古蹟,近度今宜,根於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謀其政。”(《下篇下·潛存》)
《潛書》(1705)起初仿《論衡》之體,名叫《衡書》,13篇,署名唐大陶,意在權衡天下。後來逐漸增加到97篇,並改名《潛書》,署名唐甄,意為潛而待用。
全書先分上下兩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合4卷之數,共97目。全書主要是政論文,一部分是教育著作。所述內容不在於引經注典,更不同於漢後諸儒的文字章句之學,而在於針對時弊,吸取明末政治腐敗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提出一系列抨擊君權專制和倡導以民為本的進步的政教觀點和主張,旨在善政養民,摒棄程朱理學,以實學濟世扶危,治國平天下。

潛書作品思想

《潛書》在哲學上,着力於宣揚孟子的性論,主張"性靈天地萬物,然必真見天地萬物在我性中,必真能以性合於天地萬物"。它認為這個"性"就是仁義禮智,就是"人心"。它説:"陽明子以死力格外物,久而不得,乃不求於外,反求於心,執良知以為樞。"這裏強調對儒家人本的迴歸,若以西方二元論機械判其為唯心,則失卻甚矣。但《潛書》的主要內容是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專制君主進行批判,具有初步的民主啓蒙思想。書中提出了"亂天下者惟君"、"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的論點,揭露了在自秦以來2000年的封建制度下,表面看來是大將殺人,偏將殺人,卒伍殺人,官吏殺人,其實是皇帝殺人,主張給專制君主治罪。書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社會不平等,説"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費上農一歲之獲",而"吳西之民,非凶歲為粥,雜以荍稈之灰",即使這樣,"無食者見之"也會覺得是"天下美食也"。從而發出了"不平以傾天下"的警告,提出"天地之道故平"的平等原則。
《潛書》和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具有相同的觀點。在當時很受重視,"每一篇出,人爭傳寫"。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但其理論深度和建樹卻遜於《明夷待訪錄》。
上篇自《辨儒》始,至《博觀》止,共五十目,多言學術。其言學大旨上尊孟子,下及陸九淵、王陽明,宗王陽明致良知之説,認為事功出於心性之修養,心性修養應表現為事功,主張知行合一、氣在理先。反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
上篇上共21篇,自“辨儒”至“勸學”。辨儒 尊孟 宗孟 法王 虛受 知行 性才 性功 自明 充原 居心 除疾 病獲 悦入 恆悦 七十 無助 思憤 敬修 講學 勸學
上篇下共29篇,自“取善”至“博觀”。取善 有為 良功 格定 去名 五經 非文 知言 鮮君 抑尊 得師 太子 備孝 明悌 內倫 夫婦 居室 誨子 善施 交實 食難 守賤 獨樂 養重 居山 貞隱 大命 破祟 博觀
下篇自《尚治》始,至《潛存》止,共四十七目,多言政治。其論治則批判君主專制,主張均等,提出革新政治、整頓吏治、重用賢才、賞罰分明、重視學兵、鼓勵農桑、富民為先等措施。
下篇上自“尚治”至“柅政”共24篇。尚治 富民 明鑑 考功 為政 存言 權實 格君 任相 善功 遠諫 卿牧 善任 省官 制祿 達政 更幣 匪更 用賢 六善 恤孤 善遊 主進 柅政
下篇下自“惰貧”至“潛存”共23篇。惰貧 教蠶 省刑 名稱 除黨 賤奴 醜奴 去奴 恥奴 女御 吳弊 全學 五形 審知 兩權 受任 利才 仁師 室語 止殺 厚本 有歸 潛存 [1] 
詩文 傳序

潛書後世評價

潘耒謂“皆人所不及見、不敢言者。先生獨灼[潛書]四見而冒言之,資之深,故信之篤;蓄之厚,故發之果”(《潛書序》)。
即謂此書“低誣烈皇”、“種種悖謬”而拒絕為唐甄撰寫墓誌的王源亦謂“其論學、論兵諸篇,卓識偉論,非近代所有”(《書唐鑄萬後》)。
梁啓超更以此書為王符《潛夫論》、荀悦《申鑑》、徐幹《中論》、顏之推《家訓》之亞,多“驚心動魄大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章太炎稱此書直接孟子、孫卿、王守仁,下啓戴震(《章氏叢書·文錄·徵信論上》)。
現代學者謂此書是我國啓蒙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開後世資產階級思潮之先河。 [2] 

潛書版本更迭

1705年,唐甄的女婿王聞遠刊刻《潛書》,是最早的原刻本。
潛書 版本
潛書 版本(2張)
清修《四庫全書》,館臣以為二書,分別撰有提要,列入《存目》。
光緒九年(1883)李氏刻本,均是原刻本的翻版。
光緒三十一年鄧氏翻刻本,均是原刻本的翻版。
山東全省官印書局, 清光緒32年(1906) 鉛印本
古籍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標點排印本
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點校本、1963年增訂本、1984年重印本。
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註釋本。

潛書作者簡介

作者畫像 作者畫像
唐甄原名大陶,字鑄萬,後更名甄,別號圃亭,四川達州(今達縣)人,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合稱為明末清初“四大啓蒙思想家”;與遂寧呂潛、新都費密,合稱“清初蜀中三傑”。被中宣部、國家教委評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位傑出思想家之一。他潛心於先秦諸子百家,摒棄漢代以下學者著作,尤不滿漢儒經學和宋代程朱理學,晚年對王陽明學説十分崇拜。《潛書》原名為《衡書》,意在“權衡天下”,後因自己接連遭遇不幸,改其名為《潛書》,意即“潛存待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