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泌

(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

鎖定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 [1]  ),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生於京兆府(今陝西西安 [2] 唐朝中期政治家 [141]  、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 [51]  [72] 
李泌出身遼東李氏 [3]  。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成年後,常遊歷於嵩、華、終南諸山之間,慕神仙不死之術。天寶年間,玄宗令其待詔翰林,為太子李亨(唐肅宗)的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潁陽安史之亂時,李亨即位於靈武後,召為銀青光祿大夫,並授廣平王行軍司馬,參與軍國大事,寵遇有加。不久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再被召為翰林學士,接連受宰相元載常袞排擠,先後放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峽團練使、杭州刺史。唐德宗即位後,授左散騎常侍,不久後除任陝、虢都防禦觀察使。貞元三年(787年),被召入朝,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子太傅 [51]  [72] 
李泌輔佐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又在德宗朝參與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籌劃,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他博涉經史,精研易象 [4]  。善作文章,尤工於詩。有《李泌集》二十卷 [5]  ,今已佚。《全唐詩》《全唐文》等輯錄其作品。 [141] 
全    名
李泌
別    名
李鄴侯
李長源
長源
封    號
縣侯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府
出生日期
722年
逝世日期
789年4月1日
主要成就
歷仕四朝,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計困吐蕃,輔佐德宗
主要作品
養和篇
明心論
最高官職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等→太子太傅(贈)
祖    籍
遼東郡襄平縣

李泌人物生平

李泌早年經歷

李泌七歲賦棋圖 李泌七歲賦棋圖
李泌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出身遼東李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其為趙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的遼東房 [6]  ),是南北朝時期北周太師李弼之六世孫、唐朝吳房縣令李承休之子。
李泌七歲能文,有神童的美譽。開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機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他入宮時,玄宗讓正與自己下棋的燕國公張説試試李泌的能力。張説請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作賦,李泌思考片刻,問:“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張説便説:“方就像棋局,圓就像棋子,動就像活棋,靜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方就像行義,圓就像用智,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感到滿意。”張説聽後,祝賀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也非常高興,對李泌大加賞賜,命李家對他善加撫養。 [7] 
宰相張九齡特別喜愛李泌,常常把他請到卧室內交談。張九齡與大臣嚴挺之蕭誠交好,嚴挺之厭惡蕭誠的諂媚,勸張九齡謝絕與蕭誠的來往。張九齡忽然自己唸叨説:“嚴挺之太刻板剛直,而蕭誠軟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喚來蕭誠,身旁的李泌馬上説:“您以布衣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卻喜歡軟美的人嗎?”張九齡聽後,非常驚訝,急忙改容認錯,並稱他為“小友” [8]  。在朝中,李泌不僅受到張説、張九齡的賞識,大臣韋虛心張廷珪也很器重他 [9] 
李泌成年後,非常博學,擅長研究《易經》。他經常遊歷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仰慕神仙不死之術。 [10-11] 
天寶十載(751年),隱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獻上《復明堂九鼎議》,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於是召他入朝講授《老子 [12]  。因其講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詔翰林,供奉東宮,太子李亨待李泌極為優厚。 [13]  [14]  李泌曾經寫詩譏誚寵臣楊國忠安祿山等,楊國忠於是誣稱他曾寫《感遇詩》諷刺朝政,結果李泌被送往蘄春郡(今湖北蘄春)安置。此事之後,李泌脱離了朝廷,“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15-16] 

李泌白衣山人

《李泌出山圖》明人繪,首都博物館藏 《李泌出山圖》明人繪,首都博物館藏 [140]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倉皇出走,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肅宗即位後,派人四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和他商討當前的局面,他便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所在。肅宗很高興,要給他授任官職,李泌自稱山人,堅決推辭,希望以賓客的身份隨從。 [17-18]  肅宗也只好授李泌銀青光祿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難的問題,常常和他商量,稱其為先生而不稱名。 [19] 
此時,李泌已少吃煙火食。肅宗有一天夜裏,高興起來,找來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爐吃火鍋,因李泌不吃葷,便親自燒兩顆梨請他食用。三王爭取要梨,肅宗也不肯給他們。
李泌入朝議論國事,從制書文誥到將相升遷,無所不預,史稱其“權逾宰相”。李泌外出時,也陪同肅宗車駕,眾人指着他説“穿黃衣的是聖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隱士”。肅宗聽説此事,便賜李泌金紫,任命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後來的唐代宗李豫)的行軍司馬 [19]  肅宗曾對他説:“你曾經侍從過上皇(玄宗),中間又作過我的老師,如今下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朕父子都藉助了你的道義。”軍中商議立元帥,人們都注目於建寧王李倓,李泌暗中對肅宗説:“建寧王的確聰明,但廣平王是嫡長子,有為人君的氣量,難道想要使他做吳太伯嗎?”肅宗説:“廣平王已被立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帥呢?”李泌説:“假使元帥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繼承人,能行嗎?太子隨從時是撫軍,駐守時是監國,如今元帥就是撫軍。”肅宗最終聽從了他的建議。 [20] 
肅宗在做太子時,宰相李林甫多次以進讒陷害他,肅宗積怨已久。到即位以後,打算將李林甫的遺骸挖出焚燒。李泌認為身為天子卻念及舊恨,不能以寬廣的胸懷顯示於天下,會使那些投靠叛軍的人失去改過自新的想法。肅宗大為不悦,説:“你忘了往事嗎?”李泌回答説:“臣考慮的不在於這些。上皇統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氣候惡劣,而且他已年邁,聽到陛下記恨舊怨,將會內心慚愧不樂。萬一上皇傷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廣大,還不能夠安撫親人啊。”話未説完,肅宗便感悟,下階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沒想到這些。” [21]  [22] 
肅宗詢問李泌剿滅叛軍的戰略,他就當時的情勢,定出一套圍剿的計劃。首先,李泌斷定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羣沒有宗旨的烏合之眾,目的只在搶劫,“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因此,他擬定戰略,讓朔方大將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隔斷盜魁四將,不敢南移一步。又密令郭子儀開放華陰一角,讓叛軍能通關中,使他們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裏,勞損其精兵。而唐軍常以逸待勞,剪除其弱卒。再將各路兵馬齊聚扶風,與朔方軍共同平叛。並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與李光弼互為犄角,以攻取范陽。叛軍失去根據地,必將身死於河南諸將之手。肅宗統統照他的計劃行事,後來都不出其所料。這便是李泌的“挫其鋭,解其紛”的戰略運用。但可惜的是肅宗急功近利,沒有聽信李泌的建議,致使河北沒有徹底肅清。 [23] 
肅宗為了儘快收復都城長安,等到郭子儀籌借到西北軍大集合的時候,便對李泌説:“今戰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李泌就説:“如果動用大軍,一定想要速得兩京,那麼賊勢一定會重新強盛,我們日後會再受到困擾。我們有恃無恐的強大兵力,全靠磧西突騎、西北諸戎。假如一定要先取京師,大概在明年的春天,就可成功。但是關東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等情況,春天來得較早,氣候容易悶熱,騎兵的戰馬也容易生病,戰士們思春。也會想早點回家,便不願再來輾轉作戰了。那麼,淪陷中的敵人,又可休養士卒,整軍經武以後,必復再度南來,這是很危險的辦法。”但肅宗卻堅決地不聽李泌的戰略意見,急於收復兩京,由此便出現了郭子儀借回紇兵,隨廣平王李豫等收復兩京的一幕。 [24] 

李泌遁避衡山

自從肅宗在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他當時雖然沒有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正是這種與肅宗極為親密的關係,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兩京收復後,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動要求離開權力的中心,遁避進衡山修道,肅宗下詔賜李泌三品俸祿及隱士服,還為他建造居室。 [25-26] 

李泌入朝出朝

李泌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譜》 李泌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譜》 [140]
李泌隱居數年後,玄宗去世,肅宗隨即也駕崩,新繼位的皇帝便是李泌當年特別加以保護的廣平王李豫(即唐代宗)。代宗即位,馬上就召李泌回來,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代宗先讓他住在宮中的蓬萊殿書閣,跟着就在長安的光福裏賜他府第,又強迫他吃肉,還為他娶已故朔方留後李暐的外甥女為妻。 [27]  但是宰相元載認為李泌不肯依附自己,留在朝廷對自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剛好江西觀察使魏少遊請朝廷為他派去一些僚佐,元載就盛稱李泌有才,可擔此任。李泌就以檢校秘書少監、江南西道判官之職再次離開朝廷。旋即改為檢校郎中,仍任判官。 [28-29] 
大曆十二年(777年),元載犯罪伏誅,代宗立即召他還京,準備重用。但又為宰相常袞所忌,常袞再三設法外放他出任楚州刺史,李泌推辭不去,代宗也留他在朝中。適逢澧州有職務空缺,常袞極力陳述南方窮困之狀,請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無奈,只得授李泌為澧(今湖南澧縣)、郎、峽(今湖北宜昌)三州團練使,後遷任杭州刺史。李泌雖被貶至地方供職,但在所到之處都立有良好的政績,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績著名 [30]  。宋人蘇轍稱“杭本江海之地,水泉鹹苦,居民稀少”,至李泌在任時,“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於水,故井邑日富”。 [31] 
對於軍國大事,李泌仍然不遠千里地向代宗提出建議,代宗也必定採用照辦。皇太子李適即後來的唐德宗)也曾與李泌交遊。 [32] 

李泌致身宰輔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敝屣,所以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並且最終遠離朝堂,長年隱居於衡山。
連環畫《隋唐演義:李泌輔主》 連環畫《隋唐演義:李泌輔主》
涇原兵變後,德宗避難於梁州(今陝西漢中),急詔徵李泌至梁州行在,授以左散騎常侍之職,令他每天在中書省值班,以便等候召對。李泌因此殊榮而受到朝野的矚目。 [32] 
貞元元年(785年)七月,陝虢(今河南陝縣、靈寶一帶)都知兵馬使達奚抱暉鴆殺節度使張勸,代領軍務,邀求旌節,並密召李懷光將達奚小俊為援。德宗鑑於局勢危急,便命任李泌為陝虢都防禦水陸運使。李泌請求單騎前往,德宗初時雖有懷疑,但最終同意。李泌先見陝州進奏官及將吏在京城的人,欺騙他們説:“皇上因陝虢飢,所以讓我領運使,督江淮米以賑濟。陝州行營在夏縣,如果達奚抱暉可用,就讓他統軍;如果有功,就讓他出任節度使。”以此麻痹達奚抱暉。 [33]  同月十七日,德宗加李泌為陝虢觀察使。李泌至陝州行營,讓達奚抱暉自領家人亡命。李泌辭行時,德宗曾草擬參加叛亂的七十五人名單授李泌,命他誅殺。李泌遣走達奚抱暉後,朝廷所派的宣慰使要求李泌一定要誅殺叛亂者。李泌不得已,只械送了兵馬使林滔等五人送至京。達奚小俊領兵入境,聽説李泌已入陝,只得還軍。陝虢遂安。 [34]  李泌又鑿山開車道至三門,以便於軍糧運輸。因勞績被加官檢校禮部尚書 [35] 
貞元三年(787年),參與防秋的淮西門槍兵馬使吳法超率步騎四千從鄜州(今陝西富縣)叛逃。渾瑊派部將阻攔未果。德宗急遣中使敕令李泌發兵攔阻,不得讓淮西軍渡河。李泌馬上派押牙唐英岸率軍至靈寶,但淮西軍已渡過黃河列陣。李泌於是令靈寶供給他們糧食,淮西軍也不敢剽掠。次日,淮西軍在陝州城西宿營,李泌不再向他們供給糧食,而派部將率精兵埋伏於太原倉隘道。一日後,淮西軍行入隘道,李泌所派的伏兵齊發,淮西軍大敗。殘軍從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大將燕子楚率軍四百至長水(今河南洛寧西)。唐英岸多次追敗叛軍,吳法超等至長水,被燕子楚伏殺 [36-37]  。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38] 
李泌執政的時間雖短,但他在任內卻做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從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李泌對內政的處理,外交的策略,軍事的部署,財經的籌劃,都做到了安和的績效。他勤修內政,充裕軍政費用。保全功臣李晟馬燧,以調和將相。外結回紇大食,達成“貞元之盟”,從而遏制吐蕃以安定邊陲。李泌常有與德宗政見不同之處,反覆申辯上奏達十五次之多。德宗曾對他説:“朕要和你約法在先,因你歷年來所受的委屈太多了,不要一旦當權,就記恨報仇,如對你有恩的,朕會代你還報。”李泌説:“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害臣的李輔國、元載他們,都自斃了。過去與臣要好的,但凡有才能的,也自然顯達了。其餘的,也都零落死亡了。臣實在沒什麼恩怨可報的。但是如陛下方才所説,臣可與陛下有所約言嗎?”德宗就説:“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李泌便進言,希望德宗不要殺害功臣,認為“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言之者。陛下萬一害之,則宿衞之士,方鎮之臣,無不憤怒反厭,恐中外之變復生也。陛下誠不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不以位高而自疑,則天下永無事矣。”德宗聽了認為很對,接受了李泌的建議。李晟、馬燧在旁聽了,當着德宗感泣而謝。
太子妃蕭氏的母親郜國公主因與太子詹事李昪等有染,有人告發他們以通姦為名,為太子結交黨羽。德宗大怒,將郜國公主軟禁在宮中,並責備太子李誦,太子不知所措。李泌猜測德宗有改立舒王李誼為嗣的意圖,便説:“陛下有一個兒子(指李誦)卻懷疑他,想要立弟弟的兒子(指李誼),臣不敢用古例爭論。再説十王宅的叔父們,陛下是如何對待的?”德宗驚訝道:“你怎麼知道舒王不是朕的兒子?”李泌回答:“陛下過去為臣説過這事。陛下有嫡子卻要懷疑,那弟弟的兒子怎敢為陛下所信任?”德宗不滿,語帶威脅地説:“你違背朕的心意,難道不顧及你的家族嗎?”李泌回答説:“臣已經衰老了,位居宰相,因諫言被殺,是我的職分。假使太子被廢除,他日陛下後悔説‘我只有一個兒子卻被我殺了,李泌不勸諫我,我也要殺了你的兒子’,那麼臣就絕後了。雖然臣的兄弟有兒子,但他們的祭祀不是我該享受的。”説罷便嗚咽流涕,接着又説:“昔日太宗下詔:‘太子無道,藩王窺伺太子之位的,二者都應廢黜。’”陛下對太子生疑而稱讚舒王賢明,他能沒有窺伺太子之位的想法嗎?如果太子有罪,請求廢掉他而立皇孫,千秋萬歲以後,天下還是陛下的子孫所有。何況郜國公主被女兒妒嫉,而蠱惑太子,陛下怎能因妻子的母親連累太子呢?”李泌在德宗面前爭論數十次,始終堅持己見,德宗才醒悟,太子李誦“乃得安”。 [39-41] 
接着李泌又提出唐肅宗與代宗父子恩怨之間的往事,道説:“陛下不記得建寧王的事情嗎(唐肅宗因受寵妃張良梯及奸臣李輔國的離間,殺了其子建寧王李倓)?”德宗説:“建寧叔(指李倓)確實是冤枉的,他的不幸是因為肅宗性子太急了。” [42]  李泌説:“臣以前為了此事辭職歸隱,發誓不再靠近天子身旁(大意指不再入朝任職),不幸今日又擔任了陛下的宰相,再次看到了這件事(指太子被誣陷)。而且那時候先帝(德宗之父代宗)心中常常擔憂恐懼。臣離朝辭謝時,曾誦讀《黃台瓜辭》,肅宗才因悔悟而哭泣。” [43]  (《黃台瓜辭》為章懷太子李賢所作。武則天掌權時,屠殺李唐宗室,李賢自測難以倖免,故而創作此辭)德宗聽到這裏,總算受到感動,但仍然説:“我的家事,為什麼你要這樣極力參與?”李泌説:“臣現在獨自承擔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內,‘一物失所’,責任都歸咎在臣身上,何況是坐視太子橫遭冤禍而閉口不言,這樣臣的罪就大了。”他甚至説到“臣敢用整個宗族的性命來保太子”,君臣之間往返辯論多次,李泌還告訴德宗要極力保密,回宮後不要讓侍從知道如何處理此事。一面又安慰太子不要氣餒,不可自裁,他對太子説:“一定沒有這種憂患,希望太子更加恭敬孝順,假使臣死了,那就無法得知此事如何處理了!”最後總算解開德宗父子之間的心結。德宗特開延英殿召見李泌,對他哭着説:“不是你的直言,朕已悔之不及!太子仁厚孝順,的確沒有其他事。從今以後,軍國事務及朕的家事,都應與你商議。”李泌在拜賀之外,便説:“臣報效國家的使命完成了。驚悸之餘的亡魂(指他為太子之事憂愁思慮所帶來的壓力),不能再用了,希望陛下允許臣乞骸骨。”德宗除了致歉安慰,始終不准他辭職。 [44] 
除此之外,在為相期間,李泌針對“徐地重而兵勁”卻“地迫於寇,常困肸不支”的現狀,建議將徐州與濠、壽、廬三州都團練觀察使張建封治下的濠、泗二州合併,授張建封為徐泗濠節度使(後來的武寧軍節度使),以對抗平盧鎮的威脅,保衞江淮糧運通道。德宗允准。張建封在任十年,使徐州成為當時著名的雄鎮。 [45] 

李泌病逝相位

德宗曾與李泌議論此前被罷免的諸位宰相,李泌在對答的同時巧諫德宗,使德宗似有所悟。 [46]  此後不久,德宗加拜李泌為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修國史。李泌認為,學士加“大”之名始自唐中宗時期,到玄宗時有張説得任此官,於是極力推辭,德宗允准,命其以學士官“知院事”。 [47] 
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 [1]  ),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德宗追贈他為太子太傅,所賜賻禮加等。 [48]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李泌與歷代功臣四十人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49] 

李泌為政舉措

李泌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諸將的步調,使其得致成功,是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

李泌政治

李泌在為相前後,匡正時弊。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又能調整官俸、裁減冗員,並妥善安置因亂留京的番邦使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協調皇室內部關係
肅宗即位後,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倓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倓遭讒被殺後,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 [50]  。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復二京後,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係。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願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麼辦時,“(李)泌乃為羣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後,果然説:“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 [51]  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安心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願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年邁。李泌可以説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係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唐德宗李適立其子李誦(即唐順宗)為太子,而太子妃的母親郜國公主因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於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堅決反對,以至於被德宗拿滅族來威脅。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記載説他“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 [51]  。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德宗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執着的精神實為難得。
②勸君以寬
肅宗當太子時,遭到權相李林甫的多次陷害,使他的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後,便想掘出李林甫的棺槨,將其銼骨揚灰,但李泌認為,如果這樣做,必將傷害到此時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肅宗揹負“不孝”之名。肅宗聽後“感悟”,才不再追究。 [21] 
李泌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德宗表態:“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 [52]  充分表現出他作為一位政治家的氣度。
③反對妥協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隨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擁兵叛亂,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德宗可以説是內外交困。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李泌以銅葉不可複合的道理讓德宗認清了“君臣之分不可複合”的實情,堅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 [53] 
朱泚叛亂時,吐蕃請出兵助唐,德宗答應平叛成功之後把安西、北庭給吐蕃。但是後來,唐軍憑着自己的力量擊敗叛軍、收復長安,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劫掠了武功地區。平叛後,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認為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如果同意予地,將威脅關中腹地。“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德宗最終拒絕割地。 [54] 
李泌對藩鎮、吐蕃的果敢堅毅,不僅捍衞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衞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史學家陳寅恪述及中唐應對吐蕃之策,稱“李長源之論尤為明暢”。 [55] 
④薦護大臣
李泌保護了在二帝四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名將李晟馬燧,有利於軍心的穩定,並緩解君臣間緊張的關係,達到穩固政局的目的。 [51] 
除此之外,李泌還舉薦了韓滉王緯元友直竇參董晉趙憬陽城張建封等人,這些人位兼將相,後來都成為了德宗時期的名臣。

李泌軍事

  • 制策平叛
李泌的戰略反攻方案示意圖 李泌的戰略反攻方案示意圖
安史之亂、肅宗於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局勢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①叛軍猖獗不會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參與叛亂的多是異族人,而華人(主要指漢族)寥寥,這説明安史叛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軍把掠奪到的財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陽,可見叛軍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 [56] 
②李泌為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裏,其精卒勁騎,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剪其疲,以所徵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51]  [56] 
李泌的這個方略是非常正確的,他反覆告誡肅宗“無慾速”,要着眼於長久,目的是要把叛軍趕出老巢,一網打盡,不留後患。 [56]  開始,這一計劃也得到肅宗的認可,但後來肅宗急功近利,堅持先收復長安,結果把叛軍趕回河北,從而形成割據局面,遺患無窮。《中國軍事史》第2卷《兵略》中高度評價李泌平叛之謀,而深惜肅宗之不能用。
李泌還寫了一篇《議復府兵制》,希望能夠恢復原有的府兵制,以便從根本上遏止藩鎮割據。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於數十年後,杜牧在《原十六衞》中又一次提出這一問題。明人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鄴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復府兵,其言鑿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57] 

李泌經濟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陝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疏通漕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 [58] 
當時方鎮私自向德宗獻財,每年五十萬緡,其後減少到三十萬,德宗以用度匱乏為題詢問李泌的意見,李泌請求德宗説:“天下的供錢每年有百萬拿給宮中,陛下應該勸勉不接受私下貢獻。但凡朝廷下詔需要索取財物,便令他們代繳兩税,這樣方鎮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財政就寬裕了。” [59] 
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51] 

李泌外交

李泌在赴任陝虢觀察使之際,向唐德宗提出困蕃之策,即“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聯結回紇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785年-805年)時期唐帝國邊陲的穩定。
對回鶻:德宗因早年心結,對回紇甚為忌恨。在李泌極力勸説下,方才同意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在稱臣於唐朝皇帝、並且認唐朝皇帝為父的前提下才和親。 [60]  自此後,回紇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 [61] 
對阿拉伯帝國:在李泌的建議下,德宗還在貞元元年(785年)四月特派宦官楊良瑤充任聘國使,由海路出使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進行盟好活動。史稱“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為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為邊患,其力不足也” [62]  ,足見這次航海外交活動的成效。 [63] 

李泌主要影響

李泌文學

據史載,李泌“尤工於詩”,七歲時便能作文章。詩人梁肅稱其“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聖,辨章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李泌與詩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詩人顧況就曾拜李泌為師。 [64] 
除文學創作外,李泌在學術上也很有造詣。他對《周易》《老子》頗有研究,玄宗曾召他進宮進授《老子》,晚年又參與編修國史。 [13] 

李泌書法

李泌亦擅書法,明人陶宗儀所撰《書史會要》稱其“書體放逸”。 [65] 

李泌藏書

李泌刻中國最早的齋館印———“端居室” 李泌刻中國最早的齋館印———“端居室”
李泌家中藏書充棟,人送外號“書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約任昉等藏書家,遇到圖書必購藏於家。 [66] 
李泌除了繼承遺書外,又有收藏並系統地整理了藏書,經部書用紅色牙籤,史部用綠色牙籤,子部用青色牙籤,集部用白色牙籤。所有藏書均加蓋了“鄴候圖書刻章”藏書印章。文學家韓愈曾仰慕他藏書之富,曾作《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贈詩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皆牙籤,新若手未觸。”留下“鄴侯架”的典故。其子李繁曾攜其藏書3萬卷,遷居隨州(今湖北隨州),並繼續購藏圖書。李繁後因犯事被賜死,李氏三代藏書散佚。 [66] 

李泌歷史評價

明瓚:領取十年宰相。 [71] 
李隆基:是子精神,要大於身。 [51] 
李亨:卿當上皇天寶中,為朕師友,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三人,資卿道義。 [72] 
  • 滉(韓滉)不惟安江東,又能安淮南,真大臣之器,卿(李泌)可謂知人! [73] 
  • 山河粹氣,道德清英,蔚為禎祥,生我王國。夷簡不雜,高明有融,深厚以致誠,直方而可大。識窮化本,動會時中,讜正居心,謀猷允哲。自膺分陝,累洽嘉聞。宜其入掌中樞,內司闕袞,贊兩儀之化育,貞百度之經綸。協和神人,參總廊廟,諮爾才實,惠於邦家。 [74] 
  • 惟卿則異彼三人(盧杞崔祐甫楊炎)者。朕言當,卿有喜色;不當,常有憂色。雖時有逆耳之言,如曏來紂及喪邦之類。朕細思之,皆卿先事而言,如此則理安,如彼則危亂,言雖深切而氣色和順,無楊炎之陵傲。朕問難往復,卿辭理不屈,又無好勝之志,直使朕中懷已盡屈服而不能不從,此朕新以私喜於得卿也。 [75] 
李泌 李泌
柳玭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 [51] 
陽城:鄴侯經邦緯俗之謨,立言垂世之譽,獨善兼濟之略。 [76] 
梁肅:唐興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澤洽,頌聲作,洋洋焉與三代同風。其輔相之臣曰鄴侯李公泌字長源,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聖,辨章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舒捲之道,必形於辭。其偉矣夫……其習嘉遁,則有滄浪紫府之詩;其在王庭,則有君臣賡載之歌。或依隱以玩世,或主文以譎諫,步驟六義,發揚時風。觀其詞者,有以見上之任人,始興之知人者已。初太上當陽,公以處士延登內殿,實敷黃老之訓。至德初,宣皇以元良受禪,公則獻《泰階頌》,昭纂堯之道,睿文以廣平伐罪。公則握中權之柄,參復夏之功。大德不官,既追五嶽之隱;大用不器,終踐代天之職。方將熙庶工以成邦教,載直筆以修唐書,命之不融,凡百興嘆? [76] 
李炎:亦大是奇士! [77] 
劉昫趙瑩等:
  • 泌見可進而知難退,足為高率智辯之士;居相位而談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王制》雲:“執左道以亂政,殺。”寧無畏乎! [72] 
  • 璵、泌、造、播,俱非相材。國禎左道,梁生直哉! [72] 
歐陽修宋祁等: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觀肅宗披榛莽,立朝廷,單言暫謀有所寤合,皆付以政。當此時,泌於獻納為不少,又佐代宗收兩京,獨不見錄,寧二主不以宰相器之邪?德宗晚好鬼神事,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繁為家傳,言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謬言好鬼道,以自解釋。既又著泌數與靈仙接,言舉不經,則知當時議者切而不與,有為而然。繁言多浮侈,不可信,掇其近實者著於傳。至勸帝先事范陽,明太子無罪,亦不可誣也。 [51] 
  • 泌雖詭誕好談神仙,然其知略實有過人者。至於佐肅、代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順宗之在東宮,皆賴泌得安,此其大節可重者也。 [78] 
  • 李泌欲弭德宗之慾,而豐其私財,財豐則欲滋矣,財不稱,欲能無求乎,是猶啓其門而禁其出也,雖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79] 
  • 唐室方鎮之患,至於百有餘年而不能解者,其弊蓋始於天寶之際,肅宗不用李泌之謀,先取范陽而已。 [80] 
  • 嗚呼,使泌之謀盡見聽也,豈有方鎮之患哉! [80] 
  • 李泌善處父子兄弟之間,故能以其直誠正言感悟人主,卒使父子如初,可謂忠矣。 [79] 
  • 夫為人君,不知相之奸邪,不省己之闕失,而歸之術者之言,以為命,宜其德之不建,政之不修也,李泌之論,不亦正乎。 [79] 
  • 觀此三者,其危至矣!杜畿、李泌、董晉,皆以單車入逆城,從容妥定,其智勇過人如此。 [81] 
  • 德宗輔相之賢,如崔祐甫、李泌、陸贄,皆身沒則已。而獨於湯、杞二人惓惓如此,是可嘆也! [82] 
陳亮:有如陸贄之諫論仁義、李泌之惓惓古制,欲使其君為不世出之主,其君亦嘗用之,而終於不盡。 [83] 
葉適:古今譭譽,類不可憑,而房琯李泌為甚。……泌歷三主,艱難時彌綸補益,蓋不為少,然毀之者乃無異於左道怪民,何也?琯結知於眾人,泌結知於人主,勢應至此。 [84] 
羅大經:自古隱士出山,第一個是伊尹,第二個是傅説,第三個是太公,第四個是嚴(子)陵,第五個是孔明,第六個是李泌,皆為世間做得些事。 [85] 
徐鈞:衣白山人再造唐,謀家議國慮深長。功成拂袖還歸去,高節依稀漢子房。 [86] 
  • 自李泌為相,觀其處置天下事,姚崇以來未之有也。史臣謂其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縱橫大言,時時讜議,能寤移人主意。然常持黃、老、鬼神説,故為人所譏。餘謂泌以智免,信如史臣言矣。然其縱橫大言,持黃、老、鬼神説,亦智也。泌處肅、代父子之間,其論興復形勢,言無不效。及張、李之間,所以保右代宗者,言無不行。元載之讒疾,卒能自免,可謂智矣。至其與德宗論天下事,若指諸掌。以肅、代之信泌而泌不肯為相,以德宗之猜忌而泌夷然當之,亦智也。嗚呼!仕而得君,諫行言聽,則致身宰輔宜也。歷事三世,潔身遠害,筋力向衰,乃方入政事堂與新貴人伍……所謂經濟之略,向未能為肅、代吐者,盡為德宗吐之。豈德宗之度弘於祖父邪!泌蓋量而後入耳。彼德宗之猜忌刻薄,直如蕭、姜,謂之輕已賣直;功如李、馬,忌而置之散地;而泌也恣言無憚。彼其心以泌為祖父舊人,智略無方濟中興,其敬信之也久矣,泌之所以敢當相位者,其自量亦番矣,庸非智乎!其持黃、老、鬼神説,則子房欲從赤松遊之故智也。但子房功成後為之,泌終始篤好之耳。 [87] 
  • 按泌雖詭誕好談神先,然知其略實有過人者。至於佐肅、代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順宗之在東宮,皆賴泌得安,此其大節可重者也。 [88] 
王應麟: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89] 
朱右:予觀唐人材出處從容,有三代王佐器,唯李泌、陸贄而已。泌自贊復兩京,功成身去。代宗再徵,權臣間忌,浮湛外任。德宗以春宮之知,委心聽用。泌亦竭智盡忠,展布政體,謀慮計劃,洞燭物情,故治效聿着。跡其安馬燧、取懷光、相李勉、保韓滉,單騎以來抱暉,設伏以擒叛卒,開三門運路,屯關中荒田,國用日充,邊鎮懾服,其績章章可紀。至於辯太子冤,則曰“天子以四海為家,宰相當豫”。帝贈白起,則曰“國將興,聽於人”。帝言有命,則曰“君相造命,不可言命其”。言又足徵者。《唐傳》乃謂其隨時俯仰,無足可稱,取媚以求相位,豈信史哉? [90] 
高啓:至於肅宗之昏孱、徳宗之猜忌,而太子卒得以不動者,果誰之力哉?一李泌而已耳……然則君無曹公之智,臣無李泌之忠,而小人是信,則雖父子猶不能自保,可不慎哉! [91] 
方鵬:穎考叔、狄梁公、韓魏公,善處人君母子之間者也;張子房、李泌,善處人君父子者也;田叔郅惲,善處人君兄弟者也。 [92] 
楊慎:李泌匡復之功亦大矣。 [93] 
  • 自三代而後人臣出處之跡,未有如李鄴侯泌之奇者也。或伸而屈,或屈而伸,或先幾,或忍詬。其保身,亦未有如鄴侯之巧者也。七歲而以童子薦,入禁中,與宰相張九齡諸公善,奇矣。尋謝去,遊嵩華於南間,求神仙不死之術,又奇也。久之,復以獻議入翰林,從太子諸王遊,太子善之,又奇也。為詩以識楊國忠、安祿山,斥置蘄春,又奇也。太子即位靈武,為肅宗,使人召致泌,泌忽間關來謁,又奇也。立談而參帷幄,體輔若一,拜右相辭,俄又賜金紫,為侍謀軍國元帥行軍長吏,亦將相任耳,又奇也。復兩京,迎上皇,除道清宮,泌皆任之,甫功成而辭榮乞歸,以避李輔國,又奇也。當是時,廣平王以太子領元帥,泌僚也,師友也,即位為代宗,召泌舍之蓬萊閣,強以婚娶食肉,又奇也,然其重已不及肅宗矣。元載忌之,出為江西觀察判官,一下佐也,泌不辭而往,又奇也。載誅而復召,常袞忌之,出團練澧朗、剌杭州,又不辭而以吏治顯,又奇也。嗣帝為德宗,避泚奉天,復召泌而用之,則直臣之而已,又出而觀察陝虢,鑿饟漕之道,剪淮西之逆,又奇也。自是始登相位,天子恭巳葵之,不復設他相,以至終其身,又奇也。至德之初,郭汾陽、李臨淮、貞元之際、李西平、馬北平其建勳克復,若異代然,而皆保全於泌之手,又奇也。夫以輔國忌之、載忌之,而不能傷。袞忌之、而不能終抑則泌之巧所得於老氏者深矣。其所進深謀秘計,以聽者之中庸,不能盡讎,然至於處父子兄弟之間,功亦不淺矣。吾嘗謂泌實範少伯、張子房之流亞,唐以後無能及之者,史謂其好神仙,為世所輕,泌之初,若有得者,兆之已也,晚而拜相,卒死繁劇,將無所謂自夭其天年者耶?泌辟穀,子房亦辟穀,然而竟不闢者,何也?富貴之可戀,甚於死之可畏也。 [94] 
  • 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體近實,泌用近玄;狄仁傑、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圓,璟則方;陸贄、李絳識相似也,贄達絳遂;杜黃裳裴度略相似也,黃裳近疏度近密。 [95] 
郭子章嚴光加足於帝腹,光忘帝之貴也;唐肅宗因李泌假寐,登牀捧泌首置於膝,良久方覺,帝自忘其貴也。布衣之遇天子,至光、泌極矣。桐江一絲,扶漢九鼎;歷佐四聖,而後脱屣。光、泌所以報人主者,亦至矣哉。 [96] 
樊升之:賈生之治安,晁錯之兵事,江統之徙戎,是萬世之至畫也,李鄴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墾墅,平江伯之漕運,是一代之至畫也。李允則之築圃起浮屠,範文正、富鄭公之救荒,是一時之至畫也。畫極其至,則人情允協,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57] 
沈鼎科:嗣是,若唐之李鄴侯、國初之劉文成,庶幾帝師之選乎……朝披一品衣,夜抱九仙骨,如李鄴侯而善藏其用。 [97] 
  • 傳稱鄴侯好大言,然才如鄴侯方許大言。古來大言者二人,東方朔、李鄴侯是也。漢武好大之主,非大言不投;唐肅倚望鄴侯頗大,不大言不塞其望,望之不塞,又將遷跡他人,而其志不行矣。是皆巧於投主者也……李泌嘗言:“善料敵者,料將不料兵。”泌之策陝城,絳之揣魏博,皆料將法也。 [57] 
  • 鄴侯保全廣平,及勸德宗和親回紇,皆顯回天之力。獨郜國一事,杜患於微,宛轉激切,使猜主不得不信,悍主不得不柔,真萬世納忠之法。 [57] 
  • 此長源返極重之勢,塞潰敗之源,默挽人心、掛危定傾之大用,以身為鵠,而收復之功所自基也。深矣遠矣,知之者鮮矣。以示人臣遇難致身、非貪榮利之大節,以戒人主邂逅相賞、遽假威福之淫施,不但如留侯智以全身之比也。其後充幕僚、刺外州、而不嫌屈,馴至德宗之世,始以四朝元老任台鼎之崇,進有漸也,士君子登用之正,當如此爾。昭然著見而人不測,乃疑其詭秘無恆也。 [98] 
  • 能讓也,則不能任,所謂保身之哲也,張子房李長源是已。 [98] 
  • 鄴侯以三世元老,定危亡而調護元良,德望既重,其識量弘遠,遠於世變,審於君心之偏蔽,有微言,有大義,有曲中之權,若此者皆敬輿之所未逮也。 [99] 
  • 知此者,可以全恩,可以立義,可以得眾,可以已亂,夫是之謂大智。 [99] 
  • 宰相者,位亞於人主而權重於百僚者也。君子欲盡忠以衞社稷,奚必得此而後道可行乎?至於相,而適人閒政之道詘矣。欲為繩愆糾謬之臣,則不如以筆簡侍帷帟之可自盡也。鄴侯知之,敬輿弗知也,二賢識量之優劣,於此辨矣。 [99] 
  • 大臣之道,不可則止,非徒以保身為哲也,實以靜制天下之動,而使小人之自敝也。彼附末光者,躍冶爭鳴,恃為宗主,以立一切之功名,而足聽哉……惜乎公(裴度)之未曙於此也。而後知鄴侯之不可及矣。 [100] 
  • 張子房、李長源之智也,求之於忠謹而幾失之。 [101] 
  • 故張子房當草昧之初,而亟垂家法;李長源當擾亂之世,而決定嫌疑。然後天子知有憂國如家之忠愛,而在旁之浸潤不入;宵人知我有贊定大策之元功,而甌臾之流丸自止。 [102] 
  • 潔之往代,其於王茂弘(王導)、謝安石(謝安)、李長源、陸敬輿(陸贄)匡濟之弘才,固莫窺其津涘。 [103] 
  • 而能以此導人主以全恩,李長源而外,難其人矣。長源始用之肅宗,繼用之德宗,皆以父處子者也。涕泗長言,密移其情於坐論而不泄,獨任其調停之責,而不待助於羣言。其轉移人主之積忿,猶掇輕羽也。乃至於肅宗事父之逆,獨結舌而不言,夫豈忘其為巨慝而吝於規正哉?力不與張良娣李輔國爭,則言且不聽,而激成乎不測之釁;則弗如姑與含容,猶使不孝者有所惜,而消不軌之心。長源之志苦矣,而唐亦苟安矣。 [104] 
周楫:鄴侯李泌效賢良,藩鎮諸司進米糧。韓滉輸忠親自負,京師方得免劻勷。 [105] 
谷應泰:處人骨肉,自古其難,漢留、唐鄴所由擅美千載也。 [106] 
李子金:唐人中,餘極愛鄴侯李泌……嗟乎!泌歷事三朝,再造唐室,骨肉未寒,一子賜死。 [107] 
朱軾:李泌一代名臣也,尤善處人父子之間。留侯、鄴侯,異世同稱,信哉!泌謀甚忠,功甚偉。史氏以其好言神仙詭誕,為時所輕,屈矣。泌歷事諸君,未嘗以神仙詭誕之説進……篤信黃老,乃其學術之差。漢唐以降,聖學不明,雖以泌之賢,不免為異端所牽惑,悲乎,其無師儒也。幸其惑止一身,不以施之於國。則其心之明,猶不肯離乎。正君子觀其忠貞事業焉可。 [108] 
任啓運:漢之諸葛武侯、唐之狄梁公、李鄴侯、陸宣公、宋之韓魏公、李忠定公、明之於忠肅公、王文成公,其人皆具旋乾轉坤之力。武侯固以管仲自比,其實狄梁公以下諸賢,其經世之學,皆深於仲者也。 [109] 
蔡世遠:漢唐以來,人材輩出,後先相望,略綜其概……苦心調防,輸忠報國者,狄梁公、李鄴侯也。 [110] 
愛新覺羅·弘曆:德宗惡回紇,而不許其和親,賴李泌委曲調護,卒成和戎之利。 [111] 
  • 長源一言,不惟保全功臣,亦延唐室數十年之命,真宰相也。 [112] 
  • 李長源於肅、德兩朝,皆值太子遭讒,兩次危言於昏主之前,得以保全。故論唐之賢相,決以長源為首。蓋房、杜、魏徵幸遇太宗之明盛。姚、宋、九齡猶當玄宗之未昏。惟長源之遇肅、德,皆以昏主而信讒言,長源獨能善全父子之恩,故所處為難也。 [112] 
陸以湉:唐宰相多無諡者,李泌功在社稷而亦無諡,尤為缺典。 [113] 
  • 范蠡沼吳甘隱去,張良興漢託仙遊,功成身退斯為智,唐室更逢李鄴侯。 [114] 
  • 李泌之出,關係甚大,不特收復兩京,出自泌之參贊,即如迎還上皇,保全廣平,何一非泌之力乎?外有郭子儀,內有李泌,而肅宗始得中興。 [114] 
  • 泌歷事三朝,功業卓著,而其最足多者,莫如調護骨肉,善格君心。自玄武門喋血以來,貽謀未善,故太宗高宗玄宗三朝,無不易儲,睿宗時幸有宋王之克讓,肅宗時且有建寧之蒙冤,代宗為張良娣所忌,幸李泌詠《黃台瓜辭》,隱回上意,順宗為郜國長公主所累,又幸得泌之一再力諫,始得保全,泌可謂清源正本,不愧為社稷臣矣。惟與回紇和親一事,雖若為當時至計,然可與言和,不必定婚帝女,鹹安遣嫁,歷配四汗,隋有義成,唐有鹹安,非皆足為中國羞乎? [115] 
范文瀾:唐肅宗即位後,雖然有號召全國的政治地位,但缺乏挽救危局的具體謀略和實力。李泌到達靈武,唐肅宗才有了得力的助手。李泌是唐中期特殊環境中產生出來的特殊人物。他經歷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君主儘管猜忌昏庸,他都有所補救和貢獻,奸佞儘管妒嫉加害,他總用智術避免禍患。統治階級爭奪的焦點所在,不外名與利二事,李泌自覺地避開禍端來扶助唐朝,可稱為封建時代表現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 [116] 
陳光崇:李泌具有豐富的政治閲歷,目光敏鋭,善於洞察事物,又足智多謀。他對德宗的弱點有較深刻的瞭解,並善於勸諫,對德宗的後期統治具有不可忽視的輔佐作用。 [117] 
崔瑞德:李泌或許是晚唐高官中一位使人矚目和最不落俗套的人物。 [118] 
  • 李泌是皇帝李亨的師友,所受的尊崇和信任,舉世無匹。而且,李亨就要以戰勝者和收復京師的蓋世奇功,重返長安。正在這個時候,李泌堅決辭職回山,這種情節,傳奇小説裏才有;現實政治上,可以説從來沒有聽見過……不過肯自動拒絕逼面而來榮華富貴的人,實在寥若晨星,李泌卻徹底做到。只有耐得寂寞,才能保護自己高貴的情操,甚至自己的性命,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份子,可與西漢王朝的張良媲美。 [119] 
  • 自三世紀二○年代諸葛亮當蜀漢帝國宰相算起,迄八世紀八○年代,六百年間,傑出的宰相不過王猛、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等五六人而已……而在這寥寥的幾個人中……只有李泌,不僅是王猛之後第一人,在中國宰相羣中,也居高位……李泌絕對有異於傳統的知識份子和孔家班系統,他做事既切實際而又有前瞻,糧食俸祿,以及疆場作戰,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當宰相的時間不過一年十個月,對國家貢獻之大,已無與倫比。 [139] 
  • 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 [139] 
南懷瑾: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複雜的場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意權勢利害的鬥爭……仗義執言,排難解紛,調和其父子兄弟之間的禍害,實在是古今歷史第一人。因此,汪小藴女史詠史詩,便有“勳參郭令才原大,跡似留侯術更淳”的名句。郭令,是指郭子儀。郭子儀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後的策劃。留侯,是寫他與張良對比。可惜,在一般史書所載的偏見評語,輕輕一筆帶過,還稍加輕視的色調。……其實,查遍正史,李泌從來沒有以神仙怪誕來立身處世。個性思想愛好仙佛,只是個人的好惡傾向,與經世學術,又有何妨?善用謀略撥亂反正、安邦定國,謀略有什麼不好? [120] 
趙劍敏:李泌先後事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是一個傳奇人物。 [138] 

李泌軼事典故

李泌前事先定

天寶十四載(755年)三月三日,李泌自洛陽乘驢回潁陽別墅,隨行的僕人落在後面。路旁有一個大門,毛驢竟自行走了進去,李泌無法制止。這時遇到了這家的人,各自把乘坐的驢和馬牽出來。李泌感到疑問,詢問這家的主人,便與僕人走進屋去。主人請李泌進屋裏坐下,李泌坐下後,主人的妻子出來同李泌見禮,李泌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懷疑自己遇見了鬼魅。李泌詢問主人的姓氏,主人回答姓竇。李泌暗中派僕人去附近的人家證實,知道主人確實姓竇。李泌又詳細詢問,主人回答叫竇廷芬,並請李泌留下住宿,以便繼續交談。其態度誠懇得叫人無法推辭,李泌便住了下來,但是心中非常害怕。竇廷芬對李泌説:“中橋有個算命的人叫胡蘆生,因為算得極準,所以非常出名。昨天他為我算命後告訴我,不出三年,我們家有滅門之禍,必須找到黃中君才能倖免。我問他如何才能找到黃中君,他回答説,去問鬼谷子,我又問怎樣才能找到鬼谷子,他説的就是您的姓名呀!他又告訴我,應該在三月三日,全家出城尋找。如果找不到您,我們全家到時候必死無疑。如果找到了您,一定要全家人出來哀求祈禱,則一定能免除災禍。剛才我們全家人出訪尋找,而終於遇見了您,真是蒼天解救我們全家的性命啊!”竇廷芬對李泌招待得十分周到。第二天,李泌告辭,並説要回潁陽莊。竇廷芬堅持挽留,並派人去潁陽為他送信,代取他需要的東西。李泌接到叔父的回信後,又住了十多天才告辭回家。自此以後,竇廷芬不斷地給李泌贈送禮物。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收復西京,之後回師長安,抓獲了刺史竇廷芬。肅宗下令誅殺竇廷芬,並將家產沒收。又惱怒於竇家身為玄宗的外家親戚卻替反賊做事,於是將其囚禁待誅。李泌明白前因後果,所以派人拿着自己所寫的奏章向肅宗説明情況。肅宗派人去調查,回奏同李泌説的一樣。肅宗非常驚奇,隨即下令赦免竇廷芬的死罪,並問黃中君和鬼谷子的典故是什麼意思?竇廷芬也説不知道,而此時胡蘆生已死。肅宗感嘆説:“天下的事,都是從前就定下來的呀!” [121] 

李泌許做宰相

據唐人袁郊撰寫的傳奇小説集《甘澤謠》及雜劇《芋佛》記載,李泌避隱時期,聽到一個和尚唸經的聲音,悲涼委婉而有遺世之響,李泌認為那是一位有道的再來人。打聽之下,才知道是一個作苦工的老僧,大家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平常收拾吃過的殘羹剩飯充飢,吃飽了就伸伸懶腰,找個角落去睡覺,因此大家便叫他懶殘。李泌知道了懶殘禪師的事蹟,在一個寒冬深夜,一個人偷偷去找他,正碰到懶殘把撿來的幹牛糞,壘作一堆當柴燒,生起火來烤芋頭。懶殘和尚在火堆旁縮做一團,面頰上掛着被凍得長流的清鼻水。李泌看了,一聲不響,跪在他的旁邊。懶殘也像沒有看見他似的,一面在牛糞中撿起烤熟了的芋頭,張口就吃。一面又自言自語地罵李泌是不安好心,要來偷他的東西。邊罵邊吃,忽然轉過臉來,把吃過的半個芋頭遞給李泌。李泌很恭敬地接着,也不嫌它太髒,規規矩矩地吃了下去。懶殘看他吃完了半個芋頭便説:“好!好!你不必多説了,我看你頗有誠心,許你將來做十年的太平宰相。”説完拍拍手就走了。 [122-123] 

李泌避禍全身

為在矛盾極為尖鋭的朝廷鬥爭中求得自保,李泌在為國出力的同時,又竭力與權力中心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他為肅宗獻計時,堅決要以布衣的身份為國效力,以此向皇帝身邊的當權者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以避免捲進爭權奪利的鬥爭之中。
在進入權力中心之後,李泌則時刻以世外之人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誕的形式宣示於眾。《唐國史補》捲上記載:“李相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曰:‘令家人速灑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有人遺美酒一植,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傾之未畢,閽者雲:‘某侍郎取榼子。’泌命倒還之,略無怍色。”有如此政治才能的李泌竟然荒誕到了這種地步,特別是當謊言揭穿後,李泌竟然能夠泰然處之,毫無愧色,令人不可思議。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對李泌的為相,“時論不以為愜” [72]  ,《資治通鑑》稱“(李)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但“好談神仙詭誕”,正是李泌有謀的表現,《新唐書》編修者就看到了這一點:“德宗晚好神鬼事,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説李泌是假借神怪以自助,這當然有道理,而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李泌處處表現出神仙家的本色,《鄴侯外傳》記載:“(李泌)曰:‘若臣之所願,則特與他人異。’肅宗曰:‘何也?’泌曰:‘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為陛下幃幄運籌,收京師後,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 [124]  李泌反覆強調自己是“絕粒無家”的世外人,不爭名奪利,或者説世俗名利對自己無用,這樣講無非是要包括皇帝在內的名利之人不要把自己看作一個競爭對手。以世外人的身份參與世內的政治活動,是李泌全身的策略。事實上也是如此,肅宗聽了這番話以後,對他更加放心,並且不久就滿足了李泌枕天子膝睡一覺的願望。《資治通鑑》還記載,李泌早就與肅宗有約:“俟平京師,則去還山。”收復京師之後,李泌不顧肅宗的真誠挽留,堅決到南嶽當了道士。
以謙退的態度處世,是道家和儒家所共同提倡的。李泌深知這一點。《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德宗要授予他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李泌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後來被授予“大學士”頭銜的人也多引李泌為例,不敢稱“大”。在金錢方面,李泌更是如此。動亂時期,朝廷賞賜百官的物品“皆三損二”,後來稍稍安定,“帝使還舊封。於是李晟馬燧、渾鹼各食實封,悉讓送泌,泌不納”。 [51]  李泌能夠在名利面前保持着一種謙讓態度,這是他處世精明的又一表現。
有關李泌的謙退態度,時人也已看出,《資治通鑑》記載:“上謂泌曰:‘卿昔在靈武,已應為此官,卿自退讓。”可見,李泌的“退讓”態度給當時的君臣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李泌解救李勉

興元元年(784年),被淮西叛軍擊敗的前汴宋節度使李勉抵達長安,一部分朝臣認為他丟失了大梁,不應還在相位(李勉時為同平章事)。李泌為李勉辯解,指出其人不擅用兵,但素來深得軍民之心,又肯在睢陽主動交付兵權於部下劉洽(劉玄佐),成就了劉洽最後收復之功。德宗聽後,才恢復了李勉的相位。 [125] 

李泌勸解德宗

唐德宗還在以皇子身份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時,到達陝州,與僚屬等數十人會見回紇牟羽可汗。當時回紇可汗與唐代宗結為弟兄,牟羽可汗因此認為自己是唐朝皇帝之弟、皇子的叔父,認為他應該行“舞蹈”之禮,但德宗始終不屈。其僚屬藥子昂更以唐朝國喪為由推辭。回紇宰相及車鼻將軍説:“唐天子與可汗已經結為兄弟,對雍王(德宗)來説,可汗是叔父,怎麼能不舞蹈呢?”藥子昂説:“雍王(指德宗)是唐朝的太子,太子就是儲君。哪裏有中國的儲君向外國可汗行舞蹈之禮的道理呢!”力爭許久,車鼻將軍將藥子昂等四位僚屬各杖打一百,其中二人在一夜後便傷重而死。回紇可汗的母親捧着貂裘出來道歉,叱退左右,並親自送德宗乘馬返回。唐軍將要合力誅滅回紇,德宗因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加以阻止。 [60]  [126]  [127] 
二十多年後,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多次請求和親,德宗不允 [128]  。李泌建議聯合各國對抗吐蕃,德宗基本同意,只對回紇,多次堅拒。他認為當年的幕僚韋少華等受牽連而死,但李泌指出,牟羽可汗已被合骨咄祿可汗殺死,如此一來,新可汗反倒是有功於德宗。他又拿出唐將張光晟殺回紇可汗叔父突董等九百多人與合骨咄祿可汗不敢殺唐朝使者進行對比,認為合骨咄祿可汗確實無罪。隨後,李泌更進一步指出,韋少華等不該輕率讓德宗前往回紇大營,更不該在沒有事先確定會見禮儀就讓德宗會見牟羽可汗,所以是韋少華等對不起德宗。李泌還指出,當年德宗沒有向牟羽可汗行禮,不曾屈服;而牟羽可汗之母又有親自向德宗賠罪的行為,實際上並不存在德宗“屈於”牟羽可汗的情況。德宗聽後,頗為信服,這才允許在回紇可汗稱臣於唐朝皇帝、並且認唐朝皇帝為父的前提下才與回紇和親。 [60]  [61] 

李泌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六世祖
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之一,北周時官至太師,封隴西公。死後追封魏國公,諡號“武”。
五世祖
北周時官至太宮伯、柱國、安州總管,封真鄉郡公。
四世祖
李仲威
襲封真鄉郡公。
父親
李承休
官至吳房縣令。
妻子
盧氏
——
兒子
——
官至高陵縣尉。
官至亳州刺史,後因事被賜死。
李繟
官至咸陽縣尉。
李紩
官至涪州刺史。
李絢
官至華州文學。
表格參考資料: [129-130] 

李泌主要作品

新唐書·藝文志》等著錄有《李泌集》20卷,今已佚。 [5] 全唐詩》存其詩4首 [67-68]  ,又斷句6句,《全唐詩續拾》補斷句3句,補題1則。《全唐文》亦存其文2篇 [69]  ,《唐文拾遺》補1篇 [70] 
李泌部分作品
《詠方圓動靜》《長歌行》《奉和聖制中和節曲江宴百僚》《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對肅宗破賊疏》《議復府兵》《學士去大字疏》
表格參考資料: [68-69] 

李泌後世紀念

主詞條:鄴侯書院
鄴侯書院
鄴侯書院(3張)
鄴侯書院,原名南嶽書院,原址近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鬧市。在唐憲宗、穆宗在位時期,由隨州刺史李繁創建,用以紀念其父李泌。南宋初鴻儒胡安國父子來嶽,於此書院講授《春秋》之學。嗣後南宋許多理學家都來此講學。講讀之風,極盛一時,湖湘學派實發祥於斯。南宋寶慶(1225年-1227年)年間,書院遷建集賢峯下,更名為鄴侯書院。鄴侯書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南嶽目前保存最好的書院。 [131] 

李泌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90
電視劇
2004
電影
馬曉奕(劇中名李沁)
2017
電視劇
2018
網絡劇
易烊千璽(劇中名李必) [132]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132-135] 
李泌影視形象

李泌史料索引

鄴侯外傳 [124]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 [72]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 [51] 
資治通鑑》卷218、219
唐詩紀事》卷27 [136] 
堯山堂外紀》卷27 [71] 
續通志》卷241 [137] 
《唐李鄴侯年譜》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13《德宗紀下》:(貞元五年)三月甲辰,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泌卒。
  • 2.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李泌,字長源,其先遼東襄平人,西魏太保、八柱國司徒徒何弼之六代孫。今居京兆吳房令承休之子。
  • 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1-12]
  • 4.    《書史會要》卷5:博學,善治易。
  • 5.    《新唐書·卷六十·志第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5]
  • 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認為“趙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東祖,三曰西祖,四曰遼東,五曰江夏,六曰漢中。”但這種説法被認為是唐代定著房按姓氏分類,攀附望族的結果。
  • 7.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李泌,字長源,魏八柱國弼六世孫,徙居京兆。七歲知為文。玄宗開元十六年,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難禁中。有員俶者,九歲升坐,詞辯注射,坐人皆屈。帝異之,曰:“半千孫,固當然。”因問:“童子豈有類若者?”俶跪奏:“臣舅子李泌。”帝即馳召之。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説觀弈,因使説試其能。説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略。”説因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説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
  • 8.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張九齡尤所獎愛,常引至卧內。九齡與嚴挺之、蕭誠善,挺之惡誠佞,勸九齡謝絕之。九齡忽獨唸曰:“嚴太苦勁,然蕭軟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蕭,泌在旁,帥爾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九齡驚,改容謝之,因呼“小友”。
  • 9.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張九齡、韋虛心、張廷珪皆器重之。泌操尚不羈,恥隨常格仕進。
  • 10.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少聰敏,博涉經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於詩,以王佐自負。
  • 11.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及長,博學,善治《易》,常遊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
  • 12.    (唐)李繁《鄴侯外傳》:天寶十載,玄宗訪召入內。
  • 13.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六十四》:天寶中,詣闕獻《復明堂九鼎議》,帝憶其早惠,召講《老子》,有法,得待詔翰林,仍供奉東宮,皇太子遇之厚。
  • 14.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當世務,玄宗召見,令侍詔翰林,仍東宮供奉。
  • 15.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嘗賦詩譏誚楊國忠、安祿山等,國忠疾之,詔斥置蘄春郡。
  • 1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八十》:楊國忠忌其才辯,奏泌嘗為《感遇詩》,諷刺時政,詔於蘄春郡安置,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 17.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肅宗即位靈武,物色求訪,會泌亦自至。已謁見,陳天下所以成敗事,帝悦,欲授以官,固辭,願以客從。
  • 18.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天寶末,祿山構難,肅宗北巡,至靈武即位,遣使訪召。會泌自嵩、潁間冒難奔赴行在,至彭原郡謁見,陳古今成敗之機,甚稱旨,延致卧內,動皆顧問。
  • 19.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泌稱山人,固辭官秩,特以散官寵之,解褐拜銀青光祿大夫,俾掌樞務。至於四言文狀、將相遷除,皆與泌參議,權逾宰相,仍判元帥廣平王軍司馬事。
  • 20.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帝聞,因賜金紫,拜元帥廣平王行軍司馬。帝嘗曰“卿侍上皇,中為朕師,今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資卿道義”雲。始,軍中謀帥,皆屬建寧王,泌密白帝曰:“建寧王誠賢,然廣平冢嗣,有君人量,豈使為吳太伯乎?”帝曰:“廣平為太子,何假元帥?”泌曰:“使元帥有功,陛下不以為儲副,得耶?太子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今元帥乃撫軍也。”帝從之。
  • 21.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初,帝在東宮,李林甫數構譖,勢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使脅從之徒得釋言於賊。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對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故怨,將內慚不懌,萬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帝感悟,抱泌頸以泣曰:“朕不及此。”
  • 22.    《資治通鑑》卷218:上嘗從容與泌語及李林甫,欲敕諸將克長安,發其冢,焚骨揚灰。泌曰:“陛下方定天下,奈何仇死者!彼枯骨何知,徒示聖德之不弘耳。且方今從賊者皆陛下之仇也,若聞此舉,恐阻其自新之心。”上不悦,曰:“此賊昔日百方危朕,當是時,朕不保朝夕。朕之全,特天幸耳!林甫亦惡卿,但未及害卿而死耳,奈何矜之!”對曰:“臣豈不知!所以言者,上皇有天下向五十年,太平娛樂,一朝失意,遠處巴蜀。南方地惡,上皇春秋高,聞陛下此敕,意必以為用韋妃之故,內慚不懌。萬一感憤成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大,不能安君親。”言未畢,上流涕被面,降階,仰天拜曰:“朕不及此,是天使先生言之也!”遂抱泌頸泣不已。
  • 23.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因從容問破賊期,對曰;“賊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華人為之用者,獨周摯、高尚等數人,餘皆脅制偷合,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裏,其精卒勁騎,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徵之兵會撫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帝然之。
  • 24.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會西方兵大集,帝欲速得長安,曰:“今戰必勝,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陽乎?”泌曰:“必得兩京,則賊再強,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磧西突騎、西北諸戎耳。若先取京師,期必在春,關東早熱,馬且病,士皆思歸,不可以戰。賊得休士養徒,必復來南。此危道也。”帝不聽。
  • 25.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崔圓、李輔國以泌親信,疾之。泌畏禍,願隱衡山。有詔給三品祿,賜隱士服,為治室廬。
  • 26.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尋為中書令崔圓、倖臣李輔國害其能,將有不利於泌。泌懼,乞遊衡山,優詔許之,給以三品祿俸,遂隱衡嶽,絕粒棲神。
  • 27.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代宗立,召至,舍蓬萊殿書閣。初,泌無妻,不食肉,帝乃賜光福裏第,強詔食肉,為娶朔方故留後李暐甥,昏日,敕北軍供帳。
  • 28.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數年,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頗承恩遇。及元載輔政,惡其異己,因江南道觀察都團練使魏少遊奏求參佐,稱泌有才,拜檢校秘書少監,充江南西道判官,幸其出也。尋改為檢校郎中,依前判官。
  • 29.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元載惡不附己,因江西觀察使魏少遊請僚佐,載稱泌才,以試秘書少監充判官。
  • 30.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載誅,帝召還。復為常袞所忌,出為楚州刺史,辭不行,帝亦留之。會澧州缺,袞盛言南方凋瘵,請輟泌治之,乃授澧、朗、峽團練使,徙杭州刺史,皆有風績。
  • 31.    《欒城後集·卷二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3-20]
  • 32.    《資治通鑑》卷231:初,肅宗在靈武,上為奉節王,學文於李泌。代宗之世,泌居蓬萊書院,上為太子,亦與之遊。及上在興元,泌為杭州刺史,上急詔徵之,與睦州刺史杜亞俱詣行在。乙未,以泌為左散騎常侍,亞為刑部侍郎,命泌日直西省以候對,朝野皆屬目附之。
  • 33.    《資治通鑑》卷231:陝虢都知兵馬使達奚抱暉鴆殺節度使張勸,代總軍務,邀求旌節,且陰召李懷光將達奚小俊為援。上謂李泌曰:“若蒲、陝連衡,則猝不可制。且抱暉據陝,則水陸之運皆絕矣。不得不煩卿一往。”辛丑,以泌為陝虢都防禦水陸運使。上欲以神策軍送泌之官,問“須幾何人?”對曰:“陝城三面懸絕,攻之未可以歲月下也,臣請以單騎入之。”上曰:“單騎如何可入?”對曰:“陝城之人,不貫逆命,此特抱暉為惡耳。若以大兵臨之,彼閉壁定矣。臣今單騎抵其近郊,彼舉在兵則非敵,若遣小校來殺臣,未必不更為臣用也。且今河東全軍屯安邑,馬燧入朝,願敕燧與臣同辭皆行,使陝人慾加害於臣,則畏河東移軍討之,此亦一勢也。”上曰:“雖然,朕方大用卿,寧失陝州,不可失卿,當更使他人往耳。”對曰:“他人必不能入。今事變之初,眾心未定,故可出其不意,奪其奸謀。他人猶豫遷延,彼既成謀,則不得前矣。”上許之。泌見陝州進奏官及將吏在長安者,語之曰:“主上以陝、虢飢,故不授泌節而領運使,欲令督江、淮米以賑之耳。陝州行營在夏縣,若抱暉可用,當使將之。有功,則賜旌節矣。”抱暉覘者馳告之,抱暉稍自安。泌具以語白上曰:“欲使其士卒思米,抱暉思節,必不害臣矣。”上曰:“善!”
  • 34.    《資治通鑑》卷231:戊申,泌與馬燧俱辭行。庚戌,加泌陝虢觀察使。泌出潼關,鄜坊節度使唐朝臣以步騎三千佈於關外,曰:“奉密詔送公至陝。”泌曰:“辭日奉進止,以便宜從事。此一人不可相躡而來,來則吾不得入陝矣。”唐臣以受詔不敢去,泌寫宣以卻之,因疾驅而前。抱暉不使將佐出迎,惟偵者相繼。沁宿曲沃,將佐不俟抱暉之命來迎,泌笑曰:“吾事濟矣!”去城十五里,抱暉亦出謁。泌稱其攝事保完城隍之功,曰:“軍中煩言,不足介意。公等職事皆按堵如故。”抱暉出而喜。泌既入城視事,賓佐有請屏人白事者。泌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泌到,自妥貼矣,不願聞也。”由是反仄者皆自安。泌但索簿書,治糧儲。明日,召抱暉至宅,語之曰:“吾非愛汝而不誅,恐自今有危疑之地,朝廷所命將帥皆不能入,故丐汝餘生,汝為我齎版、幣祭前使,慎無入關,自擇安處,潛來取家,保無它也。”泌之辭行也,上籍陝將預於亂者七十五人授泌,使誅之。泌既遣抱暉,日中,宣慰使至。泌奏“已遣抱暉,餘不足問。”上覆遣中使詣陝,必使誅之。泌不得已,械兵馬使林滔等五人送京帥,懇請赦之。詔謫戍天德;歲餘,竟殺之。而抱暉遂亡命,不知所這。達奚小俊引兵至境,聞泌已入陝而還。
  • 35.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貞元元年,拜陝虢觀察使。泌始鑿山開車道至三門,以便饟漕。以勞,進檢校禮部尚書。
  • 36.    《資治通鑑》卷232:初,李希烈據淮西,選騎兵尤精者為左、右門槍、奉國四將,步兵尤精者為左、右克平十將。淮西少馬,精兵皆乘騾,謂之騾軍。陳仙奇舉淮西降,才數月,詔發其兵於京西防秋。仙奇遣都知兵馬使蘇浦悉將淮西精兵五千人以行。會仙奇為吳少誠所殺,少誠密遣人召門槍兵馬使吳法超等使引兵歸。浦不之知。法超等引步騎四千自鄜州叛歸,渾瑊使其將白娑勒追之,反為所敗。丙午,上急遣中使敕陝虢觀察使李泌發兵防遏,勿令濟河。泌遣押牙唐英岸將兵趣靈寶,淮西兵已陳於河南矣。泌乃命靈寶給其食,淮西兵亦不敢剽掠。明日,宿陝西七里。泌不給其食,遣將將選士四百人分為二隊,伏於太原倉之隘道,令之曰:“賊十隊過,東伏則大呼擊之,西伏亦大呼應之,勿遮道,勿留行,常讓以半道,隨而擊之。”又遣虞侯集近村少年各持弓、刀、瓦石躡賊後,聞呼亦應而追之。又遣唐英岸將千五百人夜出南門,陳於澗北。明日四鼓,淮西兵起行入隘,兩伏發。賊眾驚亂,且戰且走,死者四之一。進遇唐英岸,邀而擊之,賊眾大敗,擒其騾軍兵馬使張崇獻。泌以賊必分兵自山路南遁,又遣都將燕子楚將兵四百自炭竇谷趣長水。賊二日不食,屢戰皆敗,英岸追至永寧東,賊皆潰入山谷。吳法超果帥其眾太半趣長水,燕子楚擊之,斬法超,殺其士卒三分之二。上以陝兵少,發神策軍步騎五千往助泌,至赤水,聞賊已破而還。上命劉玄佐乘驛歸汴,以詔書緣道誘之,得百三十餘人,至汴州,盡殺之。其潰兵在道,復為村民所殺,得至蔡者,才四十七人。吳少誠以其少,悉斬之以聞。且遣使以幣謝李泌,為其破叛卒也。泌執張崇獻等六十餘人送京師,詔悉腰斬於鄜州軍門,以令防秋之眾。
  • 37.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淮西兵防秋屯鄜州,已而四千人亡歸,或曰吳少誠密招之。既入境,泌邀險悉擊殺之。
  • 38.    《資治通鑑》卷232:(貞元三年六月)以陝虢觀察使李泌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 39.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太子妃蕭母,郜國公主也,坐蠱媚,幽禁中,帝怒,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泌入,帝數稱舒王賢,泌揣帝有廢立意,因曰:“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爭。且十宅諸叔,陛下奉之若何?”帝赫然曰:“卿何知舒王非朕子?”對曰:“陛下昔為臣言之。陛下有嫡子以為疑,弟之子敢自信於陛下乎?”帝曰:“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對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殺之,泌不吾諫,吾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雖有兄弟子,非所歆也。”即噫嗚流涕。因稱:“昔太宗詔:‘太子不道,籓王窺伺者,兩廢之。’陛下疑東宮而稱舒王賢,得無窺伺乎?若太子得罪,請亦廢之而立皇孫,千秋萬歲後,天下猶陛下子孫有也。且郜國為其女妒忌,而蠱惑東宮,豈可以妻母累太子乎?”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
  • 40.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順宗在春宮,妃蕭氏母郜國公主交通外人,上疑其有他,連坐貶黜者數人,皇儲亦危。泌百端奏説,上意方解。
  • 41.    《資治通鑑》卷233:初,郜國大長公主適駙馬都尉蕭升。升,復之從兄弟也。公主不謹,詹事李升、蜀州別駕蕭鼎、彭州司馬李萬、豐陽令韋恪,皆出入主第。主女為太子妃,始者上恩禮甚厚,主常直乘肩輿抵東宮。宗戚皆疾之。或告主淫亂,且為厭禱。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請與蕭妃離婚。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長立,孝友温仁。”泌曰:"何至於是!陛下惟有一子,奈何一旦疑之,欲廢之而立侄,得無失計乎!"上勃然怒曰:"卿何得間人父子!誰語卿舒王為侄者?"對曰:"陛下自言之。大曆初,陛下語臣,'今日得數子'。臣請其故,陛下言'昭靖諸子,主上令吾子之。'今陛下所生之子猶疑之,何有於侄!舒王雖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復望其孝矣!"上曰:"卿不愛家族乎?"對曰:"臣惟愛家族,故不敢不盡言。若畏陛下盛怒而為曲從,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雲:'吾獨任汝為相,不力諫,使至此,必復殺而子。'臣老矣,餘年不足惜,若冤殺臣子,使臣以侄為嗣,臣未知得歆其祀乎!"因嗚咽流涕。
  • 42.    《資治通鑑》卷233:上亦泣曰:"事已如此,使朕如何而可?"對曰:"此大事,願陛下審圖之。臣始謂陛下聖德,當使海外蠻夷皆戴之如父母,豈謂自有子而疑之至此乎!臣今盡言,不敢避忌諱。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國覆家者。陛下記昔在彭原,建寧何故而誅?"上曰:"建寧叔實冤,肅宗性急,譖之者深耳!"
  • 43.    《資治通鑑》卷233:泌曰:"臣昔以建寧之故,固辭官爵,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復為陛下相,又睹茲事。臣在彭原,承恩無比,竟不敢言建寧之冤,及臨辭乃言之,肅宗亦悔而泣。先帝自建寧之死,常懷危懼,臣亦為先帝誦《黃台瓜辭》以防讒構之端。"上曰:"朕固知之。"意色稍解,乃曰:"貞觀、開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對曰:"臣方欲言之。昔承乾屢嘗監國,託附者眾,東宮甲士甚多,與宰相侯君集謀反,事覺,太宗使其舅長孫無忌與朝臣數十人鞫之,事狀顯白,然後集百官而議之。當時言者猶雲:'願陛下不失為慈父,使太子得終天年。'太宗從之,並廢魏王泰。陛下既知肅宗性急,以建寧為冤,臣不勝慶幸。願陛下戒覆車之失,從容三日,究其端緒而思之,陛下必釋然知太子之無它矣。若果有其跡,當召大臣知義理者二十人與臣鞫其左右,必有實狀,願陛下如貞觀之法行之,並廢舒王而立皇孫,則百代之後,有天下者猶陛下子孫也。至於開元之時,武惠妃譖太子瑛兄弟殺之,海內冤憤,此乃百代所當戒,又可法乎!且陛下昔嘗令太子見臣於蓬萊池,觀其容表,非有蜂目豺聲商臣之相也,正恐失於柔仁耳。又,太子自貞元以來常居少陽院,在寢殿之側,未嘗接外人,預外事,安有異謀乎!彼譖人者巧詐百端,雖有手書如晉愍懷,衷甲如太子瑛,猶未可信,況但以妻母有罪為累乎!幸陛下語臣,臣敢以家族保太子必不知謀。曏使楊素、許敬宗、李林甫之徒承此旨,已就舒王圖定策之功矣!"
  • 44.    《資治通鑑》卷233:上曰:"此朕家事,何豫於卿,而力爭如此?"對曰:"天子以四海為家。臣今獨任宰相之重,四海之內,一物失所,責歸於臣。況坐視太子冤橫而不言,臣罪大矣!"上曰:"為卿遷延至明日思之。"泌抽笏叩頭而泣曰:"如此,臣知陛下父子慈孝如初矣!然陛下還宮,當自審思,勿露此意於左右;露之,則彼皆欲樹功於舒王,太子危矣!"上曰:"具曉卿意。"泌歸,謂子弟曰:"吾本不樂富貴,而命與願違,今累汝曹矣。"太子遣人謝泌曰:"若必不可救,欲先自仰藥,何如?"泌曰:"必無此慮。願太子起敬起孝。苟泌身不存,則事不可知耳。"間一日,上開延英殿獨召泌,流涕闌干,撫其背曰:"非卿切言,朕今日悔無及矣!皆如卿言,太子仁孝,實無他也。自今軍國及朕家事,皆當謀於卿矣。"泌拜賀,因曰:"陛下聖明,察太子無罪,臣報國畢矣。臣前日驚悸亡魂,不可複用,願乞骸骨。"上曰:"朕父子賴卿得全,方屬子孫,使卿代代富貴以報德,何為出此言乎!"
  • 45.    《新唐書》卷158《張建封傳》:始,李洧以徐降,洧卒,高承宗、獨孤華代之,地迫於寇,常困肸不支。於是李泌建言:“東南漕自淮達諸汴,徐之埇橋為江、淮計口,今徐州刺史高明應甚少,脱為李納所並,以梗餉路,是失江、淮也。請以建封代之,益與濠、泗二州。夫徐地重而兵勁,若帥又賢,即淄青震矣。”帝曰:“善。”繇是徐復為雄鎮。
  • 46.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帝嘗從容言:“盧杞清介敢言,然少學,不能廣朕以古道,人皆指其奸而朕不覺也。”對曰:“陛下能覺杞之惡,安致建中禍邪?李揆和蕃,顏真卿使希烈,其害舊德多矣。又楊炎罪不至死,杞擠陷之而相關播。懷光立功,逼使其叛。此欺天也。”帝曰:“卿言誠有之。然楊炎視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論奏,可則退,不許則辭官,非特杞惡之也。且建中亂,卿亦知桑道茂語乎?乃命當然。”對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當言命。言命,則不復賞善罰惡矣。桀曰:‘我生不有命自天。’武王數紂曰:‘謂己有天命。’君而言命,則桀、紂矣。”帝曰:“朕請不復言命。”
  • 47.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俄加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修國史。泌建言:學士加大,始中宗時,及張説為之,固辭,乃以學士知院事。
  • 48.    《舊唐書》卷130《李泌傳》:年六十八薨,贈太子太傅,賻禮有加。
  • 49.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8]
  • 50.    《新唐書》卷82《十一宗諸子列傳》: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寧。……帝惑偏語,賜倓死,俄悔悟。……明年,廣平王收二京,使李泌獻捷。泌與帝雅素,從容語倓事,帝改容曰:"倓於艱難時實自有力,為細人間鬩,欲害其兄,我計社稷,割愛而為之所。"泌曰:"爾時臣在河西,知其詳。廣平於兄弟篤睦,至今言建寧,則嗚咽不自己。陛下此言得之讒口耳。"帝泣下曰:"事已爾,末耐何!"泌曰:"陛下嘗聞《黃台瓜》乎?高宗有八子,天后所生者四人,自為行,而睿宗最幼。長曰弘,為太子,仁明孝友,後方圖臨朝,鴆鐐之,而立次子賢。賢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欲以感悟上及後。其言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雲可,四摘抱蔓歸。'而賢終為後所斥,死黔中。陛下今一摘矣,慎無再!"帝愕然曰:"公安得是言?"是時,廣平有大功,亦為後所構,故泌因對及之,廣平遂安。……及即位,追贈倓齊王。大曆三年,有詔以倓當艱難時,首定大謀,排眾議,於中興有功,乃進諡承天皇帝……。
  • 51.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0]
  • 5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8]
  • 53.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時李懷光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懷光。帝博問羣臣,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
  • 54.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泌曰:“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遂止。
  • 55.    陳寅恪 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02:139
  • 56.    《全唐文》卷378《對肅宗破賊疏》:賊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耶?華人為之用者,獨周摯、高尚等數人,餘皆脅制偷合。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不出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母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裏,其精卒勁騎,不逾年而斃。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徵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穴,當死河南諸將手。必得兩京,則賊再強,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磧西突騎、西北諸戎耳。若先取京師,期必在春,關東早熱,馬且病,士皆思歸,不可以戰,賊得休士養徒,必復來南,此危道也。
  • 57.    馮夢龍 著;柯繼銘 編譯.智囊全集 上:北方文藝出版社,2015-09:296
  • 58.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貞元元年,拜陝虢觀察使。泌始鑿山開車道至三門,以便饟漕。
  • 59.    《新唐書》卷139《李泌傳》:時方鎮私獻於帝,歲凡五十萬緡,其後稍損至三十萬,帝以用度乏問泌,泌請:“天下供錢歲百萬給宮中,勸不受私獻。凡詔旨須索,即代兩税,則方鎮可以行法,天下紓矣。”
  • 60.    《資治通鑑》卷233:害少華者乃牟羽可汗,陛下即位,舉兵入寇,未出其境,今合骨咄祿可汗殺之。然則今可汗乃有功於陛下,宜受封賞,又何怨邪!其後張光晟殺突董等九百餘人,合骨咄祿竟不敢殺朝廷使者,然則合骨咄祿固無罪矣。”……昔回紇葉護將兵助討安慶緒,肅宗但令臣宴勞之於元帥府,先帝未嘗見也。葉護固邀臣至其營,肅宗猶不許。及大軍將發,先帝始與相見。所以然者,彼戒狄豺狼也,舉兵入中國之腹,不得不過為之防也。陛下在陝,富於春秋,少華輩不能深慮,以萬乘元子徑造其營,又不先與之議相見之儀,使彼得肆其桀驁,豈非少華輩負陛下邪?死不足償責矣……陛下天資神武,不為之屈。當是之時,臣不敢言其它,若可汗留陛下於營中,歡飲十日,天下豈得不寒心哉!而天威所臨,豺狼馴擾,可汗母捧陛下於貂裘,叱退左右,親送陛下乘馬而歸。陛下以香積之事觀之,則屈己為是乎?不屈為是乎?陛下屈於牟羽乎?牟羽屈於陛下乎?”上謂李晟、馬燧曰:“故舊不宜相逢。朕素怨回紇,今聞泌言香積之事,朕自覺少理。卿二人以為何如?”對曰:“果如泌所言,則回紇似可恕。”……上曰:“朕與之為怨已久,又聞吐蕃劫盟,今往與之和,得無復拒我,為夷狄之笑乎?”對曰:“不然。臣曩在彭原,今可汗為胡祿都督,與今國相白婆帝皆從聽護而來,臣待之頗親厚,故聞臣為相求和,安有復相拒乎!臣今請以書與之約:稱臣,為陛下子,每使來不過二百人,印馬不過千匹,無得攜中國人及商胡出塞。五者皆能如約,則主上必許和親。如此,威加北荒,旁讋吐蕃,足以快陛下平昔之心矣”
  • 61.    《資治通鑑》卷233:既而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凡泌所與約五事,一皆聽命。
  • 62.    《唐會要·卷一百》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6-05]
  • 63.    張世民.楊良瑤:中國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節.咸陽市地方誌辦公室.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03期:4-8
  • 64.    《唐才子傳》卷3:況素善於李泌,遂師事之,得其服氣之法,能終日不食。
  • 65.    《書史會要·卷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2-17]
  • 66.    李玉安 著.中國圖書散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12:174-175
  • 67.    《全唐詩·詩人小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9-15]
  • 68.    《全唐詩·卷一百零九》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9-15]
  • 69.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9-15]
  • 70.    《唐文拾遺·卷二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9-15]
  • 71.    《堯山堂外紀·卷二十七·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17]
  • 7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八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0]
  • 7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74.    《全唐文·卷五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10]
  • 75.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24]
  • 76.    《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10]
  • 7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紀六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1-21]
  • 78.    資治通鑑考異 3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7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2-26]
  • 80.    曾棗莊,劉琳 主編.全宋文 第120冊:上海辭書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08:94-95
  • 81.    《容齋四筆·卷第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82.    《容齋五筆·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83.    《龍川集·卷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84.    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 主編.全宋筆記 第9編:大象出版社,2018-03:227
  • 85.    《鶴林玉露·丙編·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5-18]
  • 86.    《全宋詩·卷四百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87.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88.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31]
  • 89.    王應麟 原著;鍾書 主編;柳婷 註譯.中華經典國學智慧叢書 三字經: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06:193
  • 90.    《白雲稿》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1.    《鳧藻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2.    《矯亭存稿·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3.    楊升庵集 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4.    《王弇州崇論·卷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5.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6.    《郭青螺先生崇論·卷八》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97.    《容台集後序》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01]
  • 98.    《讀通鑑論·卷二十三·肅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99.    《讀通鑑論·卷二十四·德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00.    《讀通鑑論·卷二十五·憲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01.    《宋論·卷二·太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02.    《讀通鑑論·卷十·高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03.    《讀通鑑論·卷十一·孝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04.    《宋論·卷十二·光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05.    《西湖二集·第九卷·韓晉公人奩兩贈》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5-04-10]
  • 106.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8]
  • 107.    《狂夫之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108.    《史傳三編》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01]
  • 109.    《皇朝經世文編·卷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110.    《二希堂文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111.    《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卷四十七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112.    《讀史剩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2-01]
  • 113.    《冷廬雜識·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1-04]
  • 114.    唐史演義:統三軍廣平奏績 復兩京李泌辭歸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15.    唐史演義:格君心儲君免禍 釋主怨公主和番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0]
  • 116.    卞孝萱 著.卞孝萱文集 第7卷:鳳凰出版社,2010-01:59-60
  • 117.    白壽彝 總主編;陳光崇 主編.中國通史 第6卷 中古時代 隋唐時期 下 10 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9:1738
  • 118.    劍橋中國隋唐史:內廷的發展(786—805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0-22]
  • 119.    柏楊 著.柏楊曰 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01:396
  • 120.    南懷瑾 著述.南懷瑾選集 第2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09:95
  • 121.    《感定錄》:天寶十四載,李泌三月三日,自洛乘驢歸別墅。從者未至,路旁有車門,而驢徑入,不可制。遇其家人,各將乘驢馬羣出之次。泌因相問,遂併入宅。邀泌入。既坐,又見妻子出羅拜。泌莫測之,疑是妖魅。問姓竇,潛令僕者問鄰人,知實姓竇。泌問其由,答曰:“竇廷芬。且請宿。”續言之,勢不可免,泌遂宿,然甚懼。廷芬乃言曰:“中橋有筮者胡蘆生,神之久矣。昨因筮告某曰,不出三年,當有赤族之禍,須覓黃中君方免。問如何覓黃中君?曰,問鬼谷子。又問安得鬼谷子?言公姓名是也。宜三月三日,全家出城覓之。不見,必籍死無疑;若見,但舉家悉出衷祈,則必免矣。適全家方出訪覓,而卒遇公,乃天濟其舉族命也。”供待備至。明日請去,且言歸潁陽莊。廷芬堅留之,使人往潁陽,為致所切,取季父報而還。如此住十餘日,方得歸。自此獻遺不絕。及祿山亂,肅宗收西京,將還秦,收陝府,獲刺史竇廷芬。肅宗令誅之而籍其家。又以玄宗外家而事賊,固囚誅戮。泌因具其事,且請使人問之,令其手疏驗之。肅宗乃遣使。使回,具如泌説。肅宗大驚,遽命赦之。因問黃中君鬼谷子何也?廷芬亦云不知,而胡蘆生已卒。肅宗深感其事。因曰:“天下之事,皆前定矣。”
  • 122.    (明)馮夢龍 評纂;孫大鵬 點校.太平廣記鈔 第1冊 卷1-卷19:崇文書局,2019-01:212-213
  • 123.    《鄴侯外傳》:嘗于衡嶽寺讀書,餘懶殘所驚,曰“非凡人也。”聽其中宵梵唱,響徹山林。泌頗知音,能辯休慼,謂:“憾殘經音,先悽愴而後喜悦,必謫墮之人,時將去矣。”候中夜,潛往謁焉。懶殘命坐,發火出芋以啖之。謂泌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泌拜而退。
  • 124.    《鄴侯外傳》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0-15]
  • 12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興元元年)李勉至長安,素服待罪。議者多以“勉失守大梁,不應尚為相。”李泌言於上曰:“李勉公忠雅正,而用兵非其所長。乃大梁不守,將士棄妻子而從之者殆二萬人,足以見其得眾心矣。且劉洽出勉麾下,勉至睢陽,悉舉其眾以授之,卒平大梁,亦勉之功也。”上乃命勉復其位。
  • 126.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詔以雍王為天下兵馬元帥,進子昂兼御史中丞,與右羽林衞將軍魏琚為左右廂兵馬使,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元帥判官,御史中丞李進為行軍司馬,東會回紇。敕元帥為諸軍先鋒,與諸節度會陝州。時可汗壁陝州北,王往見之,可汗責王不蹈舞。子昂辭曰:“王,嫡皇孫,二宮在殯,禮不可以蹈舞。”回紇廷詰曰:“可汗為唐天子弟,於王,叔父行也,容有不蹈舞乎?”子昂固拒,即言:“元帥,唐太子也,將君中國,而可舞蹈見可汗哉?”回紇君臣度不能屈,即引子昂、進、少華、琚搒之百,少華、琚一夕死,王還營。官軍以王見辱,將合誅回紇,王以賊未滅止之。
  • 12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害少華者乃牟羽可汗,陛下(李適)即位,舉兵入寇,未出其境,今合骨咄祿可汗殺之……陛下(李適)天資神武,不為之屈……而天威所臨,豺狼馴擾,可汗母捧陛下(李適)於貂裘,叱退左右,親送陛下乘馬而歸。
  • 12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屢求和親,且請婚。上未之許。
  • 129.    《北史·卷六十·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15]
  • 1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18]
  • 131.    鄴侯書院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7-02-11]
  • 132.    《長安十二時辰》官宣易烊千璽加盟 將演盛唐刺客  .新浪娛樂[引用日期2017-10-25]
  • 133.    大唐代宗 Da Tang Dai Zong(2004)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24]
  • 134.    唐明皇(1990)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24]
  • 135.    大唐榮耀 The Glory Of Tang Dynasty(2017)  .時光網Mtime[引用日期2020-12-24]
  • 136.    《唐詩紀事·卷二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9-15]
  • 137.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四十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09-29]
  • 138.    趙劍敏 著.細説隋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282
  • 139.    柏楊 著.柏楊曰 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9-01:420-421
  • 140.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李泌)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7-04]
  • 141.    李泌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7-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