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涮羊肉

(羊肉火鍋)

鎖定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但當時並不流行,後來隨着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今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
中文名
涮羊肉
外文名
boil mutton slice
分    類
京菜
口    味
主要食材
羊肉
營養成分
維生素,蛋白質,膳食纖維
營養價值
有益精氣,補肺腎氣
配    菜
大白菜,豆腐,蘑菇,酸菜,青菜,粉絲等

涮羊肉簡介

涮羊肉
涮羊肉(16張)
在北京,提起“涮羊肉”,盡人皆知。因為這道佳餚吃法簡便、味道鮮美,所以深受歡迎。又因老北京用銅鍋烹飪羊肉為主固亦稱“吃鍋子”“涮大羊”。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説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涮羊肉菜品特色

羊肉片 羊肉片
選羊肉時要挑選精細鮮嫩,肉片紙薄均勻,調料多樣味美,涮肉醇香不羶,涮後即食。香味純正,鮮嫩可口。
羊肉片 羊肉片

涮羊肉做法

涮羊肉制方一

涮羊肉的部分材料
涮羊肉的部分材料(19張)
(一)將羊肉洗淨去骨去皮,剔除板筋,切成12釐米長、2釐米寬的大薄片,放在盆裏待用。
(二)把醬油、滷蝦油芝麻醬辣椒油等分別放在小碗內,腐乳汁、韭菜花放在小碟內。
(三)食用時,在火鍋內添上雞湯或水,待鍋內湯燒開時用筷子夾着羊肉在鍋內燙涮(約需一二分鐘),見肉片呈灰白色時,即夾出,蘸着各種調味料吃。肉片要隨涮隨吃。最後把菠菜湯粉絲放在鍋子內,待菠菜熟時,放入精鹽、味精,然後食用。

涮羊肉制方二

主料:羊肉800克,白菜頭(洗淨切成塊)280克,水細粉絲260克,蝦仁10克,羊骨,魚。
調料:香菜(洗淨切成末)60克,醃韭菜花60克,麻醬120克,料酒50克,腐乳1塊,滷蝦油50克(有最好),辣椒油60克,醬油150克,香油25克,醋50克,葱花60克,姜一塊。(以上調料僅是理論上的,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和實際情況變化)
做法:
1.羊骨,魚和姜加水做湯。
2.羊肉凍硬,把凍肉進一步剝除肉頭、邊角、脆骨、雲皮、筋膜等,然後切成15~20釐米長、1~4釐米的寬的極薄片,碼在盤中待用。
涮羊肉 涮羊肉
3.把蝦仁加入湯內。
4.火鍋加木炭,把水燒開後,先下入少量肉片在湯中撥散,使其涮成灰白色時,隨即可夾出蘸着配好的調料吃,然後肉片下隨涮隨吃,切忌下得過多容易老化影響鮮嫩。
5.肉片涮完後,再加入白菜頭、細粉絲(也可用凍豆腐白豆腐酸菜、菠菜等),作菜食用。
特點:選料精細鮮嫩,肉片紙薄均勻,調料多樣味美,涮肉醇香不羶。

涮羊肉製作工藝

1.切制羊肉要求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羊肉片要長17至20釐米,寬1至4釐米。
2.火鍋火旺,肉片氽入,涮至發白色即出,蘸調味料進食。
羊肉 羊肉
3.羊後腿須選用閹割過的公羊,而在北口(張家口一帶)藴羊為最佳。然後凍壓後腿,目的便於壓出血水,達到幹而不凍。如凍成冷凍肉,即失去鮮嫩。
4.將經凍壓的羊後腿肉切成薄片,肉片長約17釐米、寬1∽4釐米,要求片薄、均勻、美觀、大方。然後放至盤中。
5.將羊腿以外的各料(粉絲先用水浸泡)分別放在盤內。
6.食用時,把火鍋裏的水煮開後,投入葱花、薑絲、口蘑蝦乾、煮沸出味(切忌投放味精),隨即按個人口味,將佐料放在碗中,隨涮隨吃。

涮羊肉營養價值

羊肉片 羊肉片
羊肉是一種具有北京特色的飲食。《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益精氣、療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之效。”唐代孟詵的《本草食療》中記載:“凡味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
1.羊肉性温,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禦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修復胃粘膜,幫助脾胃消化,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痠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具有補腎壯陽、補虛温中等作用,男士適合經常食用。

涮羊肉中醫考究

羊肉味甘、性温,入脾、胃、腎、心經。
羊肉片 羊肉片
温補脾胃,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身體瘦弱、畏寒等症。
温補肝腎,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冷痛、陽痿等症。
補血温經,用於產後血虛經寒所致的腹冷痛
中國古代醫學認為,羊肉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種優良的温補強壯劑

涮羊肉營養

羊肉 羊肉
熱量(3025.25千卡) 維生素B6(0.08毫克) 蛋白質(404.35克) 脂肪(98.55克) 泛酸 (0.04毫克) 碳水化合物(133.67克)葉酸(6.10微克) 膳食纖維(5.69克) 膽固醇(1660.00毫克) 維生素A(290.55微克) 胡蘿蔔素 (781.50微克) 硫胺素(1.22毫克) 核黃素(4.15毫克) 尼克酸(124.30毫克) 維生素C(100.55毫克) 維生素E(31.55毫克) 鈣 (704.70毫克)

涮羊肉注意事項

羊肉(後腿):羊肉不宜與南瓜、西瓜、魚同食,食則容易使人氣滯壅滿而發病;忌與梅乾菜同食;吃羊肉不可加醋,否則內熱火攻心;不宜與蕎麥豆瓣醬同食。
本品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吃完羊肉後不宜馬上喝茶,也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
芥菜:芥菜不能與魚、鱉肉同食。

涮羊肉材料識別

識別方法
一看顏色。綿羊肉肌肉呈暗紅色,肉纖維細而軟肌肉間夾有白色脂肪,脂肪較硬且脆。山羊肉肉色較綿羊肉淡,有皮下脂肪,只在腹部有較多的脂肪,其肉有羶味。
二看肉上未去淨的羊毛形狀。綿羊肉毛卷曲,山羊肉毛硬直。
三看肋骨。綿羊肉肋骨窄而短,山羊肉肋骨寬而長。
調料是關鍵
涮羊肉經久不衰,與調料香是分不開的。涮羊肉的調料,包含了“辛、辣、滷、糟、鮮”的成分,構成了獨特的香味。
傳統七種調味品的勾兑方法:
芝麻醬(二八醬——80%芝麻醬,20%花生醬)、醬油為主,韭菜花、醬豆腐為輔,蝦油、料酒少許,辣椒油自由。七種調料盛碗上桌,勾兑時,先放料酒、蝦油、醬油、韭菜花,攪拌均勻後,放醬豆腐、芝麻醬,用勺順時針攪拌,最後,再根據客人的要求,放辣椒油。這樣勾兑的調料,攪拌均勻,而且,由於液體的先放,固體的後放,攪拌時不沾碗。順時針攪拌,使攪拌的調料不散不瀉。為了迎合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更加突出調料的香味,而對傳統的調料進行了改革。除了保持了傳統風味中“辛、辣、滷、糟、鮮”的成分,更加突出了調料香味。
革新統一後的調料勾兑比例和勾兑方法:
勾兑355碗調料需要調味品如下:芝麻醬10000克蠔油310克 醬油 1250克 味精 150克 韭菜花 4500克醬豆腐2500克 胡椒粉 100克魚露650克 白糖 300克 料酒 500克十三香55克辣椒油、花椒油隨意。每碗調料重量100克。其中:芝麻醬28.1克蠔油0.9克 備 注 醬油 3.5克 味精 0.42克 韭菜花 12克 胡椒粉 0.21克醬豆腐7克 白糖 0.63克魚露1.8克十三香0.15克 加水稀釋 料酒 1.4克。
按要求,涮羊肉調料中的辣椒油要選用小磨香油;辣椒要用小辣椒,而且,炸之前進行先期處理:整辣椒用刀破開。
涮羊肉調料構成五味調和:甘——芝麻醬、花生醬(按8∶2比例),為加強甘味,又增加了綿白糖的成分;鹹——醬油、醬豆腐(現又增加了味精);酸——糖蒜(自制的大六瓣糖蒜酸甜適口);苦——韭菜花、料酒(又增加了陳皮、砂仁草豆蔻肉果山奈、白芷等——都含在十三香內);辛——韭菜花、辣椒油,又增加了胡椒粉。同時,魚露特有的魚腥味與羊肉本身的香味結合起來,又形成了獨特的鮮香味。

涮羊肉飲食文化

涮羊肉調料 涮羊肉調料
據説,涮羊肉是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推廣的。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挪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釐米,口徑15釐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説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製的,一種是陶製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曆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火鍋種類:
山東王可仲發明出一種火鍋餐桌,中間由1大8小9只火鍋座組成,每隻火鍋座又由電熱盤、火鍋湯盆、金屬菜盤、鍋蓋等搭配而成。當需要品嚐火鍋筵席時,該桌既能作為專門的各客火鍋使用,也可以在中間擺放與火鍋相配的各式菜點。如果蓋上9個圓孔蓋,即成為普通餐桌,並有保温菜餚的功能,只要將火鍋湯盆內放上水,將菜餚放置在其上面,然後打開電熱盤開關,就能使菜餚保持熱乎乎狀態,使菜餚口味鮮美。
國外也有許多國家食用火鍋,特介紹幾例如下:日本鋤燒火鍋:主料有牛肉片、蝦仁、雞片、魚片、豬瘦肉片、豬腰片等,配料有粉絲、菠菜、京菜、洋葱等。吃法通常是將平底鍋燒熱,待油燒熱後倒入京菜、洋葱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後把自己喜愛的各式主料放入鍋中,邊煎邊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鮮湯與調料煮沸,在鮮湯內涮主料食之;朝鮮酸菜白膘肉火鍋:用炭火加熱,高湯海鮮湯,其酸菜較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腸蛤蜊等,吃法較原始,但很解饞;韓國石頭火鍋:鍋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滿蓋肉片和肥雞塊,辛辣無比;印尼咖喱火鍋:作料是印尼本土產的咖喱、番葉、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魚頭大蝦、雞肉、牛肉,鍋底還以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瑞士奶酪火鍋:將奶酪放在鍋裏,煮成液體狀,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時用長叉將法式麪包放進鍋中的奶酪液裏,待奶酪滲進麪包後即食。
火鍋用料:
這裏説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鍋主料、湯料、蘸料味碟,至於加熱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這裏不再贅述。火鍋主料即成鍋中涮煮的原料,其適用範圍極其廣泛,天上飛的、地上長(跑)的、水中游(爬)的,無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質可分為海鮮原料、河鮮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蔬果原料、原料製品等,凡是能用來製作菜餚的原料幾乎都能作火鍋主料。
火鍋湯料即鍋中的底湯,用得最多的是紅湯汁,其次是白湯汁(包括酸菜湯)。紅湯汁即辣味湯汁,用濃湯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鹽、黃酒、多種香料等熬製而成。白湯汁即用老母雞、肥鴨、豬骨頭、火腿肘子、豬瘦肉、葱、姜、酒等熬製的湯汁,一般與紅湯汁配合使用,很少單獨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調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鍋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見的有麻油味碟、蒜泥味碟、椒油味碟、紅油味碟、辣醬味碟、川琦蘸料碟、醬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鍋中涮燙的主料剛出鍋時温度較高,若將剛從鍋中撈出的主料在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滾燙的原料降低温度,便不會燙傷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