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作料

鎖定
調味料,也稱作料,是指被用來少量加入其他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一些調味料在其他情況下被用來作主食或主要成分來食用。例如洋葱也可以為法國洋葱湯等的主要蔬菜成分。
中文名
作料
拼    音
zuò liao;zuó liao(口語) [2]  [4] 
釋    義
匠人所用的材料
出    處
夢華錄·東角樓街巷》

作料讀音變化

1985年發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作(除“~坊”讀zuō外,其餘都讀zuò) [2] 
2016年發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新審定:作(一)zuō ~揖 ~坊 ~弄 ~踐 ~死 (二) zuó ~料 (三) zuò ~孽 ~祟 [2]  。但改後的審議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作料讀音為zuò liao(口語中多讀zuó liao) [4] 

作料釋義

詞目:作料
拼音:zuò liao;zuó liao(口語) [4] 
詳細解釋
1.
作料 zuō liào:1.匠人所用的材料。 宋 孟元老 《夢華錄·東角樓街巷》:“至平明……方有諸手作人上市,買賣零碎作料。”《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又在城裏接了一個高手的裱匠,買了作料,一同到寺裏來。”
2. 泛指材料。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三:“ 東坡 雲:‘ 孟襄陽 詩非不佳,可惜作料少。’”
3. 作料 zuò liao:1.特指烹調用的調味品。《儒林外史》第一九回:“海蔘雜膾,加味用作料。”《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他自己手裏捧着油鹽作料,走了進來。” 張天翼 《清明時節》:“還有豬油鹽呢,作料呢?”
4. 比喻可供製造事端的資料。《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倘或傳到都老爺耳朵裏,又替他們添作料了。” 浩然 《豔陽天》第五五章:“ 馬立本 隨着加作料。”
與佐料的區別
作料是使用在烹製過程中的,佐料是在直接食用過程中。

作料簡要介紹

作料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指烹調中用來增加滋味的油、鹽、醬、醋和葱、蒜、生薑、花椒,大料等。
作料在菜餚中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選擇品質上乘的。相對於古人,這對於現代人來講也許並不難,到超市裏拿最貴的那種,總不至於太過劣質。大家的煩惱在於,這些看上去聞起來都很美的作料,即使品質上佳,吃多了的結果也並不太美妙。高鹽、高糖、高脂肪幾乎可以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劃等號,即便是保健新星——醋,食用不當一樣會傷胃、損齒,不利於筋骨,更別提刺激性很強的葱、姜、蒜、花椒、大料了。
所以,作料的品質固然重要,使用時更要把握適合的度,於提味的同時兼顧健康。專家建議,成年人每人每天攝取的油脂應為25>30克;鹽不超過6克;蔗糖不超過25克。對於醋、葱薑蒜、花椒、大料雖然沒有明確的限量標準,但也建議不要過多食用。對於最近很流行的喝醋保健法,專家指出,不是每種醋都適合直接飲用,消化系統不好和正在服用鹼性藥物的人尤其不宜多食醋

作料古籍記載

《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作者袁枚不但是著名詩人、文學家,更是一位對飲食極有心得的美食家。《隨園食單》成書於是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部分,不僅介紹了菜品的製作方法和烹飪的注意事項,還提出了關於飲食衞生、飲食方式和菜品搭配等方面的多個獨到觀點,今天讀來,依然獲益多多。

作料原文

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藍縷,西子亦難以為容。善烹調者,醬用伏醬,先嚐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冽。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其他葱、椒、姜、桂、糖、鹽,雖用之不多,而俱宜選擇上品。蘇州店賣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 [1] 

作料譯文

廚師用的作料,就好比女人的衣服首飾一樣。女人即使天姿國色又善於化妝打扮,但衣衫襤褸破舊,就算西施也不會讓人覺得好看。所以,善於烹調的人,醬要用伏天製作的,用前要先嚐一嘗味道是否甜;油要用香油,一定要檢查油的生熟;酒要用酒釀,要去掉糟粕;醋要用米醋,味道必須清冽。同時醬又有清濃之分,油又有葷素之別,酒也有酸甜的差異,醋還有陳醋新醋的不同,這些使用起來不可有絲毫的馬虎。其他東西如葱、椒、姜、桂、糖、鹽之類,雖用量不大,但都應當選擇品質上等的。蘇州店出售的秋油(又叫母油,以黃豆為原料,水煮發酵而成)。分為上、中、下三等。鎮江的醋顏色雖然不錯,但味道不太酸,失去了醋的根本特質。醋以板浦產的為第一,浦口產的次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