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1]
具塊莖,葉基出,有長柄,葉柄基部常有珠芽。肉穗花序具細長附屬體;花雌雄同株,無花被;雌花部分與佛焰苞貼生。漿果小,熟時紅色。
[6]
半夏有兩種繁殖方式,有性生殖通過花完成,營養繁殖通過珠芽和塊莖完成。
[7-9]
因仲夏可採其塊莖,故名“半夏”。
[6]
半夏名稱由來
編輯半夏由來
半夏入藥歷史悠久,《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中均載之,其名不易,徑稱半夏。半夏其植物,生長旺盛期在仲夏(夏天的四、五、六月之中,即五月),而當此夏天之半,是天氣由陽轉陰、由熱轉涼的分界。基於此,古人認為,稟受其氣的半夏具有“交通陰陽”的作用,這也是《黃帝內經》中用半夏治療失眠的原因。
西漢《禮記·月令》所載“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之句中,農曆以四、五、六月為夏天,仲夏之月指的是農曆五月。顏師古説半夏“五月苗始生”,多名學者質疑顏師古這種注説的正確性。
在本草典籍中,屢見古人對半夏二月生苗或生葉的記述,如《本草綱目》轉引《吳普本草》“二月始生葉”,《本草圖經》謂“二月生苗一莖,頂端出三葉”。事實是:半夏並不是五月才生苗,春天到來即生出苗葉來。
農曆五月這個時間點上,是半夏生長的旺盛期,也是其花期。這時候,人們很容易看到半夏開出了黃綠色的花,形狀為佛焰苞。對於《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半夏生”之説,許多人試圖解釋明白,諸如旱半夏於盛夏“倒苗”説,甚至解説成五月“不是半夏生,當是半夏採”等。
在中國黃河以南,半夏通常在農曆二三月上旬出苗,五月中下旬至六月上旬,氣温超過30℃以上時,就會出現“倒苗”,待七八月份氣候稍轉涼時,重新出苗生長。這是古人“半夏五月生”之所本。將《禮記·月令》説的“五月半夏生”可理解為——五六月半夏倒苗後,可以採收,而有新的半夏藥材上市,此時正當夏之半。因此,半夏的名稱應當解釋為:五六月半夏產新,蓋當夏之半,故名。至於五月採半夏,典籍更是多有記載,如南朝梁代陶弘景提出“五月、八月採根、曝幹”,蘇頌雲:“二月生苗一莖,莖頭三葉……五月、八月採根,以灰裹二月,湯洗曝幹。”
[13]
半夏別稱
半夏(4張)
半夏形態特徵
編輯莖:塊莖圓球形,直徑1~2釐米,具鬚根。
葉:葉2~5枚,有時1枚。葉柄長15~20釐米,基部具鞘,鞘內、鞘部以上或葉片基部(葉柄頂頭)有直徑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發或落地後萌發;幼苗葉片卵狀心形至戟形,為全緣單葉,長2~3釐米,寬2~2.5釐米;老株葉片3全裂,裂片綠色,背淡,長圓狀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頭鋭尖,中裂片長3~10釐米,寬1~3釐米;側裂片稍短;全緣或具不明顯的淺波狀圓齒,側脈8~10對,細弱,細脈網狀,密集,集合脈2圈。
花:花序柄長25~30(~35)釐米,長於葉柄。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管部狹圓柱形,長1.5~2釐米;檐部長圓形,綠色,有時邊緣青紫色,長4~5釐米,寬1.5釐米,鈍或鋭尖。肉穗花序具有細長柱狀附屬體,雌雄同株,雌花序長2釐米,部分與佛焰苞貼生,雄花序長5~7毫米,其中間隔3毫米;附屬器綠色變青紫色,長6~10釐米,直立,有時“S”形彎曲。
半夏繁殖方式
編輯半夏有性繁殖
半夏的花為單性花,傳粉方式是異花傳粉,同一植株的雌花成熟早於雄花,當雌花柱頭髮育成熟,可以接受花粉,胚囊也發育成熟時,雄花的花葯卻還尚未開裂散粉,因此無法進行同株傳粉。而半夏的花序被佛焰苞緊緊地包裹着,因此需要特定的長喙昆蟲來完成授粉。在沒有相應昆蟲的地區,半夏的自然結實率很低,繁殖主要通過營養繁殖來完成。
半夏營養繁殖
- 珠芽
半夏的珠芽在葉柄上的位置與品種有關,也受到多種植物激素和礦物質的影響。
- 塊莖
半夏的塊莖在健康狀態下沒有繁殖功能,一般只會不斷擴大,不會產生子塊莖,更不會產生新個體,只有在受到了機械性損傷一分為二的情況下,才會發展成兩個新植株。這在自然狀態下是對於受干擾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但在生產上可以作為一種營養繁殖途徑。
[7]
[8]
[9]
半夏栽培管理
編輯半夏選地整地
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鬆、排灌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地種植,亦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黏重、鹽鹼、澇窪地不宜種植。前茬選豆科作物為宜,可與玉米、油菜、麥類作物、果木林進行間套種。選地後,於10~11月深翻土地20釐米左右,除去礫石及雜草,使其熟化。結合整地,施農家肥5000千克/畝、餅肥100千克/畝和過磷酸鈣60千克/畝,翻入土中作基肥。於播前,再耕翻1次,然後整細耙平。南方雨水較多的地方宜作成寬1.2~1.5米、高30釐米的高畦,畦溝寬40釐米,長度不宜超過20米,以利灌排。北方淺耕後可作成寬0.8~1.2米的平畦,畦埂寬、高分別為30釐米和15釐米。畦埂要踏實整平,以便進行春播催芽和苗期地膜覆蓋栽培。
[10]
半夏田間管理
根據半夏各生長階段的不同要求及環境條件的變化進行。關鍵點有:①除草。根據雜草的生長情況具體確定除草次數和時間,儘早除草,也可結合培土同時進行。除草後應立即施肥。②施肥。因是喜肥植物,生長期中應當注意適當地多施肥料。特別是出苗的早期,應當多施氮肥,中後期則應當多施鉀肥和磷肥。半夏對鉀的需求量較大,多施鉀肥對其生長尤其重要。③培土。一項重要的高產技術措施。目的是蓋住珠芽和雜草的幼苗,並有利於半夏的保墒和田間的排水。④給排水。根據半夏的生物學特性,田間管理要注意好乾旱時的澆水和多雨時的排水。
[10]
半夏病蟲防治
- 根腐病
半夏常見的病害,為害地下塊莖,造成腐爛,隨即地上部分枯黃倒苗死亡。防治方法:①選用無病種栽,雨季及大雨後及時疏溝排水。②播種前用木黴的分生孢子懸浮液處理半夏塊莖,或以5%的草木灰溶液浸種2小時。③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後在穴處用5%石灰乳淋穴,防止蔓延。④及時防治地下害蟲,可減輕危害。
[10]
- 病毒性縮葉病
栽培半夏上普遍發生的較為嚴重的一種病害,種莖帶毒及蚜蟲等昆蟲傳毒可能為其主要傳播途徑。該病可使半夏在貯藏期間及運輸途中造成鮮種莖大量腐爛,受害半夏塊莖加工成商品後,往往品質差,品級低。防治方法:①選無病植株留種,避免從發病地區引種及發病地留種,控制人為傳播,並進行輪作。②施足有機肥料,適當追施磷肥、鉀肥,增強抗病力;及時噴藥消滅蚜蟲等傳毒昆蟲。③出苗後在苗地噴灑適量農藥。④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燒燬深埋,病穴用5%石灰乳澆灌,以防蔓延。⑤應用組織培養方法,培養無毒種苗。
[10]
- 芋雙線天蛾
半夏生長期間為害極大的食葉性害蟲,栽培半夏田為害率可達80%以上。防治方法:①結合中耕除草捕殺幼蟲。②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③5月中旬至11月中旬幼蟲發生時,用殺蟲劑防治。
半夏生長習性
編輯半夏屬淺根性植物。野生多見於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畏強光;在陽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情況下,易發生倒苗。喜温和、濕潤氣候,怕乾旱,忌高温。一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鹼土、礫土、重黏土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鬆、肥沃、深厚,含水量在20%~30%、pH6~7的砂壤土較為適宜。具有明顯的雜草性,具多種繁殖方式,對環境有高度的適應性。
1年生半夏為心形單葉,第2~3年開花結果,有2或3裂葉生出。1年內可多次出苗,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平均可出苗3次。第1次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2次在6月上、中旬,第3次在9月上、中旬。相應每年平均有3次倒苗,分別為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日數,春季為50~60天,夏季為50~60天,秋季為45~60天。倒苗對於半夏來説,一方面是對不良環境的一種適應,更重要的是增加珠芽數量,亦即進行了一次以珠芽為繁殖材料的無性繁殖。第1代珠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峯期為4月中旬,成熟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塊莖一般於8~10℃萌動生長,13℃開始出苗。隨着温度升高出苗加快,並出現珠芽。15~26℃最適生長,30℃以上生長緩慢,超過35℃而又缺水時開始出現倒苗,秋後低於13℃出現枯葉。冬播或早春種植的塊莖,當1~5釐米表土地温達10~13℃時,葉開始生長,此時如遇地表氣温持續數天低於2℃,葉柄即在土中開始橫生,橫生一段並可長出一代珠芽。地温、氣温差持續時間越長,葉柄在土中橫生越長,地下珠芽長得越大。當氣温升至10~13℃時,葉直立長出土外。不同半夏居羣對高温脅迫的響應差異明顯。
半夏分佈地區
編輯半夏為廣佈種,中國除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未見野生外,其餘各省區均有分佈,野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安徽、雲南和貴州等省區。主要栽培產區為甘肅、山西、山東、貴州和雲南等省。日本、朝鮮等國也有分佈。人工栽培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國山東和江蘇等地。
[10]
半夏藥用價值
編輯半夏功效
半夏 實拍(11張)
半夏成分
半夏毒性
半夏藥理作用
呼吸系統作用
1、鎮咳:半夏中生物鹼能抑制咳嗽中樞產生鎮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劑靜脈注射,對貓碘液注入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顯的鎮咳作用,0.6g/kg的鎮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mg/kg。
2、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劑可明顯抑制毛果芸香鹼對唾液的分泌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用酚紅法測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生半夏未見明顯作用。鄒積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貯存時間越長,祛痰作用越強。
消化系統作用
1、鎮吐、催吐:制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經傳出活動而具有鎮吐作用,生半夏則能“戟人喉”“令人吐”。半夏能延長硫酸銅致犬嘔吐的潛伏期或不發生嘔吐,能拮抗皮下注射鹽酸去水嗎啡犬的嘔吐,此作用不受川烏的影響。
2、 抗潰瘍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能減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遊離酸度和總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的修復,具有抗大鼠幽門結紮性潰瘍、消炎痛性潰瘍及應激性潰瘍的作用。
3、對肝膽的影響:半夏能促進家兔膽汁分泌,能使小鼠血中皮質酮上升,增強皮質酮對肝臟內絡氨酸轉氨酶的誘導作用,升高肝臟內絡氨酸轉氨酶的活性。
循環系統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給犬靜脈注射半夏浸劑,可使氯化鋇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復發,有效率為97%。可使腎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動過速迅速轉為竇性節律,有效率為96%。
2、抗凝作用:半夏具有較明顯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能夠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紅細胞的聚集和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半夏蛋白是已知的唯一隻與甘露醇而不與葡萄糖結合的一種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質,與兔紅細胞有專一的血凝活力,濃度低至12μg/mL 仍有凝集作用。此外,半夏蛋白對羊、狗、貓、豚鼠、大鼠、小鼠和鴿子的紅細胞也有凝集作用,但對人、猴、豬、雞、鴨、蟾蜍等的紅細胞無凝集作用。提示:半夏蛋白的細胞凝集作用不僅具有動物種屬專一性並存在細胞類別專一性。
抗腫瘤作用
在臨牀上有半夏對治療食道癌、胃癌、舌癌、皮膚癌和惡性淋巴癌取得較好療效的報道。半夏提取物對HeLa 細胞、小白鼠實驗腫瘤180、HCA實體瘤(肝癌)、U14(鱗狀上皮型子宮頸癌移植於小白鼠者)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夏總生物鹼對慢性髓性白血病細胞(K562)有抑制作用,能損傷懸浮生長的K562細胞形態,抑制其增殖。
半夏中提取的多糖具有較強的網狀內皮系統激活活性,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分泌作用,抑制腫瘤的發生和增殖。甲醇提取的半夏多糖組分具有多形核白細胞誘導能力,由此推測,半夏可能是通過活化多形核白細胞,導致腫瘤破壞的細胞反應。
秦志豐等應用中藥金龍蛇口服液及參麥注射液治療中晚期胃癌患者35 例,結果應用中藥治療的患者,體力指數及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明顯升高,2 組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C(CEA)及胃腸癌抗原(CA199)與治療前比較也有一定程度下降。
抗早孕作用
半夏蛋白被認為是半夏中抗早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給懷孕7 天的小鼠皮下注射半夏蛋白250μg,50%小鼠流產,無小鼠死亡。半夏蛋白30mg/kg 對小鼠具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抗早孕率高達100%,給藥24小時,就可見血漿孕酮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變薄,胚胎停止發育。
半夏蛋白直接注入子宮角能產生明顯抗兔胚泡着牀作用,注射500μg,抗着牀率達100%。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半夏蛋白的定位,表明該蛋白結合在子宮內膜腺管的上皮細胞膜上。
半夏蛋白能與甘露聚糖結合,它的抗着牀作用可能是由於該蛋白結合了母體和(或)子體細胞膜上的某些糖結構,改變了細胞膜的生物學行為所致。
鎮靜催眠作用
清半夏75%乙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能顯著延長小鼠對熱痛刺激甩尾反應的潛伏期,減少由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在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和異戊巴比妥鈉對生半夏催眠作用的影響實驗中,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
對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只抑制胰蛋白酶對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舒緩激肽釋放酶、枯草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對各自底物的水解。抑制劑對豬胰蛋白酶水解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質量抑制比值分別為1:0.71、1:0.88、1:0.71 和1:0.71。從化學分子大小的範圍看,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應屬大分子抑制劑。
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
半夏製劑腹腔注射,對毛果芸香鹼引起的唾液分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亦有報道煎劑口服時,唾液分泌先增加後減少。
毒副作用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在一般臨牀劑量範圍內,半夏配伍川烏、草烏或附子不會出現毒性增強或療效降低,但臨牀應用時還需慎重,以免發生不良反應。半夏具有神經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鉛後沉澱的物質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痙攣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質;濾液中則含有使蛙產生中樞性及箭毒樣骨骼肌鬆弛的物質。生半夏誤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藥管理,臨牀需炮製後使用。此外,半夏還有對局部黏膜強烈刺激性、腎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其他作用
1、促細胞分裂作用: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半夏炮製
半夏經過不同方法的炮製後所得中藥飲片的功效各有側重。生半夏多外用,消腫散結;清半夏長於燥濕化痰;姜半夏偏於降逆止嘔;法半夏善和胃燥濕。半夏入藥應根據不同的病症特點,合理選用相應的炮製品,以保證其臨牀應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製品根據炮製的工藝不同,其成品在性狀上也略有不同。
清半夏
取淨半夏,大小分開,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起白沫時(約7天),換水後加白礬(每100kg 淨半夏,加白礬(8kg)溶化,再泡7天,用水洗淨,取出置不鏽鋼鍋內,加入剩餘的白礬,先用武火,後用文火,煮約3小時,以內無白心為度,加入少量水,取出,晾至七成幹,再悶約3天,切薄片,陰乾。每100kg淨半夏,用白礬12.5kg。成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的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
取淨半夏,大小分開,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起白沫時(約7天),換水後加白礬(每100kg淨半夏,加白礬4kg)溶化,泡3天后,棄去礬水,再泡7天,每日輕輕攪拌換水2次,再加入串碎白礬4kg 溶化。加姜水(取鮮薑片8k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時,第二次1小時,煎液合併,晾涼)至半夏中,礬姜水再泡7 天后,用水洗淨,切開口嘗無麻辣感,取出置不鏽鋼鍋內,加入剩餘的白礬和鮮姜,先用武火,後用文火,煮約3小時,至內外無白心為度,加入少量水,取出,晾至七成干時,再悶3天,陰乾。
每100kg淨半夏,用白礬12.5kg、鮮姜10kg。姜半夏呈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為棕色至棕褐色。切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質硬脆。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法半夏
取淨半夏,大小分開,浸泡10~12天,每日輕輕攪拌換水2次,至無干心,再用白礬水浸泡3天,去白礬水,用水再泡2天,加甘草、石灰液(取甘草20kg,加水煎煮2次,合併煎液,倒入用適量水製成的石灰液中)浸泡,每日攪拌1~2次,並保持pH 值為12.0以上,至口嘗微有麻舌感,切面呈均勻黃色為度,取出,洗淨,陰乾或低温烘乾。每100kg 淨半夏,用甘草20kg、白礬2kg、生石灰30kg。
半夏臨牀應用
1.半夏瀉心湯(《傷寒論》)主治寒熱互結之痞證。半夏12g,黃芩、乾薑、人蔘各9g,黃連3g,大棗12枚,甘草9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以辛温之半夏為君,散結除痞,又善降逆止嘔。
3.半夏白朮天麻湯(《醫學心悟》)主治風痰上擾證。半夏9g,天麻、茯苓、橘紅各6g,白朮15g,甘草3g。生薑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2]
半夏植物文化
編輯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位叫白霞的姑娘,她在田野裏割草時,挖到了一種植物的地下塊莖,由於飢餓難耐,她就試着將塊莖放在嘴裏咀嚼,想拿它填飽肚子。誰知吃完就吐了起來,她趕快嚼塊生薑止嘔,嘔吐止住了,誰知連久治不愈的咳嗽都治好了。於是,白霞就用這種藥和生薑一起煮湯給鄉親們治咳嗽病,效果甚好。但這種植物塊莖含漿液豐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
- 參考資料
-
- 1. 半夏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半夏 .中國醫藥網[引用日期2014-04-26]
- 3. 李萬軍,馬新煥,王建良.《西部中醫藥》:半夏的藥理作用.甘肅:《西部中醫藥》編輯部,2012
- 4. 蘇桂雲,劉穎.《首都醫藥》:半夏的炮製工藝及功效鑑別:《首都醫藥》編輯部,2011
- 5. 蘇桂雲,陳維軍.《首都醫藥》:半夏的傳説故事:《首都醫藥》編輯部,2012
- 6. 《植物學》378-379頁
- 7. 顧德興,李雲香, 徐炳聲.半夏的繁殖生物學研究[J].植物資源與環境,1994(04):44-48.
- 8. 張曉豔,覃章錚.半夏胚胎髮育的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96(01):30-32+110-112.
- 9. 常莉. 半夏珠芽的位置效應及其影響因素[D]. 湖北:華中農業大學,2007. DOI:10.7666/d.y1197998.
- 10. 半夏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2-03]
- 11. 第四軍醫大學.中草藥中毒與急救[M].第四軍醫大學.1976年: 94.
- 12. 張季平.生半夏中毒[J].中華醫學雜誌.1962,48(8):528.
- 13. 正解“五月半夏生” .中國中醫藥網[引用日期2023-02-0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