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淮海地區

鎖定
黃淮海地區北起長城,南至桐柏山大別山北麓,西倚太行山豫西伏牛山,東瀕渤海和黃海,其主體為由黃河淮河海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黃淮海平原(即華北平原),以及與其相毗連的魯中南丘陵和山東半島行政區劃範圍大致包括北京、天津和山東三省市的全部,河北及河南兩省的大部,以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北地區,共轄53個地市,376個縣(市、區)。
全區土地總面積46.95萬平方公里,這裏不僅是我國北方地區人口、產業和城鎮密集地區,而且又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地,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中文名
黃淮海地區
地理位置
華北、華東和華中的結合部
特    點
資源豐富,農業發達
土地面積
總面積46.95萬平方公里

黃淮海地區發展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突出
黃淮海地區位於華北、華東華中三地區的結合部,依山襟海,海陸兼備,面向東北亞太平洋,背靠“三北”(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處於我國北方沿海黃金海岸環狀經濟產業帶的南半部,大部地區屬於環渤海經濟區,是我國東部沿海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又一個跨世紀開放和開發建設的“熱點”地區。全區以北京、天津和石家莊濟南鄭州等特大和大城市為中心,以中西部內陸廣大腹地和晉陝蒙能源基地為依託,以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等沿海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秦皇島、天津新港、煙台、青島、日照、連雲港等沿海港口羣為前沿,以京廣、京滬、京九、京山、膠濟、新石、隴海等幹線鐵路為紐帶,聯結全國和世界各地,不僅成為我國北方地區通向海外並與國際經濟相接軌,參與東北亞亞太地區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而且也是中西部內陸廣大地區實行對外開放和外引內聯的重要通道與出海口,正在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資源豐富多樣,具備發展多種產業的物質基礎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東部沿海土地、礦產、海洋、農副產品、旅遊等多種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各類資源不僅儲量大,而且鄰近交通線和消費地,開發條件優越,是發展農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海洋產業和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綜合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闊。
首先,區內地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擁有面積達32萬多平方公里黃淮海平原,還有3 000萬畝的後備宜農荒地資源和 550萬畝沿海灘塗資源。平原地區土層深厚、土壤肥力較高,加之光熱資源充足,雨熱同期,光熱水土資源匹配較好,有利於農林牧業綜合發展,是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
其次,區內藴藏有上百種礦產資源,其中黃金、自然硫金剛石、石膏、水晶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石油、煤炭、鐵、鋁土、石墨、菱鎂礦岩鹽螢石、大理石、石灰石的儲量也位居全國前列,沿海地區海鹽資源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上述礦產資源中,對本區經濟發展作用最大的一是能源,二是鐵礦,三是建材。1990年,本區煤炭保有儲量約770億噸,佔全國總量的7.6%,開灤、峯峯平頂山、兗(州)滕(州)、徐州淮北淮南等為我國著名的煤田。在黃河三角洲、冀中和豫東北平原、渤海灣沿岸,集中分佈着勝利、華北、冀東、中原、大港渤海等具有全國意義的油氣田。冀東鐵礦探明儲量達56億噸,是我國三大鐵礦區之一。建材資源在區內分佈廣、儲量大,其中以石灰石、石膏、大理石、花崗岩、石英砂最重要。此外,本區沿海地區為全國著名的鹽場,又陸續發現了儲量十分豐富的地下鈉岩鹽礦,僅在黃河三角洲和蘇北的淮陰—徐州一帶,就發現了兩個探明地質儲量分別達5 800億噸和 4 000億噸的特大型鹽礦
黃淮海地區山、海、河、湖、泉兼有,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勝蹟薈萃,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這裏擁有舉世聞名的八達嶺長城山海關、故宮博物院、圓明園頤和園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承德避暑山莊、東嶽泰山和北戴河、昌黎、煙台、威海、青島、連雲港等海濱旅遊勝地,以及海上仙境蓬萊閣,道教勝地嶗山,泉城濟南,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徐州漢代“三絕”(漢墓羣、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等一大批具有全國意義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北京、天津、鄭州、濟南、青島、曲阜鄒城開封、洛陽、徐州、淮安亳州安陽商丘等18座城市又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3.農業歷史悠久,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及水果基地
黃淮海地區農耕歷史悠久,是我國原始農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1995年,全區耕地面積31 365萬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 22.02%,但卻生產了全國 27.9%的糧食、40.8%的棉花、24.4%的油料、31.8%的水果、25.1%的肉類、21.6%的水產品。該區是全國糧、棉、油生產大縣分佈最集中的地區。1995年,在全國農業增加值總量前100位的縣(市)中,本區有34個縣(市);在全國糧、棉、油總產前100位的縣(市)中,本區分別有35個、40個和61個縣(市);在全國豬牛羊肉總產、水產品總產和水果總產前100位的縣(市)中,本區分別有33個、22個和40個縣(市)。全區人均糧、棉、油、水果及肉類佔有量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如區內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及河南三省二市合計,人均糧食達413.1公斤,超出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27.8公斤),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及水果生產基地。
4.工業發達,但輕重工業發展不夠協調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之一,工業發達,擁有許多大型骨幹企業,形成了總量規模較大、門類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區內僅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1995年工業總產值就達21 169.78億元(當年價),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3.04%。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產值14 499.6億元,佔全國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1.84%。工業固定資產原值達7 489.42億元,佔全國的 22.4%。
本區工業部門結構上,重工業所佔比重較高。在上述五省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為58.75∶41.25。重工業中以能源、鋼鐵、化工、建材等基礎工業為主體,其中原煤產量佔全國的20.72%,原油佔31.63%,發電量佔21.50%,鋼佔25.58%,水泥佔26.84%,化肥佔23.42%,純鹼佔47.51%,燒鹼佔32.96%。與重工業相比,本區輕工業發展相對滯後,且以傳統的紡織、食品等行業佔優勢,其中棉紗和棉布產量分別佔全國的31.1%和28.4%,飲料酒佔27.9%,機制紙及紙板佔33.23% 等。總的來看,本區工業仍以傳統行業占主導地位,技術含量附加值較高的技術密集型行業所佔比重較小,除北京、天津、青島等少數特大城市外,尚處於起步階段。
5.基礎設施較完善,投資硬環境較好
黃淮海地區除擁有能源資源優勢外,還靠近全國最大的晉陝蒙能源基地,是“西煤東運”和“北煤南運”的重要通道。區內一次能源總體上自給有餘。以本區為基礎的華北電網是我國最大的電網,其中火電站裝機容量約佔全國的1/3強。區內交通便捷,以“三縱四橫”的鐵路幹線(“三縱”為京滬、京九、京廣線,“四橫”為大(同)秦(皇島)線、膠濟—石德線、新石、隴海線)為骨架,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為網絡,並同它們所連接的沿海港口以及北京、天津、濟南、青島、鄭州、徐州等大型機場相結合,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海運、內河、航空、管道多種運輸方式綜合發展的運輸網。區內郵電通信業發展較快,北沿海、京漢廣、京九九、京寧、鄭徐等國家級光纜均以本區為起點或通過區內,同國內外通訊聯繫極為方便。較為完善的各項基礎設施及其良好組合,使得本區成為國內少數幾個投資硬環境較為優越的地區之一,併為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6.科技教育發達,人才和智力優勢明顯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最集中的地區,智力密集程度較高。據不完全統計,全區有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約1100多個,佔全國總數的21.5%;有高等院校247所,佔全國的27.4%。1992年全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96.83萬人,佔全國的22.7%,每萬人口中的各類科技人才的擁有量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事業較發達,以及人才和智力優勢,對促進本區今後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黃淮海地區工業發展

黃淮海地區工業發展歷史較久,特別是經過建國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已形成了工業門類較齊全、工業整體實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在全國工業40個行業大類中,本區均有,並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輕紡、機電等傳統行業為支柱,其他加工工業相應發展,工業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的區域工業綜合體。
一、能源原材料工業發達
黃淮海地區礦產資源中以能源(煤炭、石油)、原材料(鐵礦、建材及化工原料)為主的資源結構特點,加之建國以來工業投資又集中於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體的重化工行業,使得這兩個工業部門十分發達,主要產品在全國佔有十分重要地位。
黃淮海地區的能源資源開採規模較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強大的電力工業。據統計,本區集中了全國l6個年產超1000萬噸煤礦中的8個, 21個陸上油(氣)田中的5個,26個裝機容量在100萬千瓦以上大型火電廠的10個。
1995年,全區原煤產量為28 200萬噸,原油產量為 4 746萬噸,天然氣開採量為 35.4億立方米,發電量為2 167億千瓦小時,分別佔全國產量的 1/5到1/3弱(見表11.4)。
本區煤炭資源具有儲量大、分佈集中、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等特點,既有主焦煤、配焦煤、氣煤肥煤瘦煤,又有無煙煤;煤質通常為低灰、低硫、低磷和高發熱量,可滿足冶金、動力、化工等多方面需要。同時,各主要煤田區位條件優越,鄰近大中城市和交通幹線,距離缺能嚴重的華東地區(尤其是長江三角洲)也較近,海陸運輸便捷。自70年代起,本區煤炭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建成了一批大型現代化礦井,生產能力有了較大的增長。煤炭開採主要集中於河北省的開灤、邯鄲、井陘、峯峯,山東省的兗州滕州棗莊、新汶、淄博,河南省的平頂山、焦作鶴壁、永(城)夏(邑),安徽省的淮北、淮南,江蘇省的徐州等地。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老礦區由於經過長期高強度開採,加之居民點和“三下”(建築物下、路下、水下)壓煤數量大(如徐州、淮北礦區“三下”壓煤約佔可採儲量的一半),可採資源逐漸枯竭,其中一部分礦要陸續衰老報廢(如山東的淄博、棗莊,蘇北的徐州和皖北淮北礦區),多數煤礦由於後備資源儲量不足,生產規模擴大受到較大限制。
二是由於地質勘探工作滯後,新礦區建設進度慢,新老礦區難以順利接替。例如可作為山東省世紀之交建設大型接續礦區的鉅野煤田(位於魯西南平原),仍處於普查找煤階段,2005年才能提交礦區詳查總體報告,嚴重影響了老礦區的接替工作。
三是煤炭企業普遍虧損,發展後勁不足。四是採煤塌陷地數量與年俱增。據兗滕、徐淮地區調查,平原地區每採百萬噸煤平均塌陷土地360畝,其中絕大部分為優質耕地。採煤塌陷還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並帶來一系列諸如村莊搬遷、居民安置等社會經濟問題
本區石油、天然氣開採主要集中於山東省的勝利油田天津市的大港油田、河北省的華北油田冀東油田、河南省濮陽的中原油田等。其中勝利油田年產原油約3 000萬噸,是全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本區主要油田由於經過20多年高強度的開採,已進入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開採成本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逐年下滑。油氣資源勘探除渤海有較好前景外,陸上可採資源已難以滿足開採規模需要。
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官”,是本區建國40多年來一直優先發展的少數行業之一。黃淮海地區電力工業主要是在區內和鄰近的晉陝蒙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火電佔絕對優勢。按電廠的佈局特點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坑口電廠,建於煤礦礦區附近,如河北省的唐山、陡河邢台下花園,山東省的淄博、鄒城、十里泉(棗莊)、石橫(泰安)、萊蕪龍口,河南省的平頂山、焦作,皖北的淮北及淮南,蘇北的徐州等。電廠規模一般較大,經多次擴建後,能力大多超過100萬千瓦。二是路口電廠,通常建於晉陝蒙西煤東運通道的交通樞紐或港口。前者如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德州新鄉菏澤等地的電廠,後者如青島的黃島、秦皇島以及在建的日照電廠等。
本區電力工業按管理體制分屬華北電網(京津及河北省)、山東電網(山東省)、華東電網(蘇北及皖北)和華中電網(河南省)。各電網均以500千伏、220千伏和110千伏輸電線為骨幹,將電廠同各地市、縣用户相連接。本區電力工業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水火電廠嚴重失衡,除河北的潘家口水電廠、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電廠和在建的山東大汶河抽水蓄能電廠外,水電調峯能力嚴重不足,導致火電廠裝機容量的巨大浪費。因此從長遠發展看,迫切需要在太行山燕山伏牛山山前地帶選擇適合修建抽水蓄能電廠的廠址。
總的來看,黃淮海地區仍是能源供應不足地區。由於能源後備資源不足,預測到2010年,本區煤炭產量只能維持現狀或略有增長,原油開採量將呈下降趨勢。今後解決區內能源不足的途徑主要依靠從晉陝蒙地區調入能源和電力,為此,除對現有的大秦輸煤通道和新石鐵路進行改造和擴建外,應加快濟(南)邯(鄲)線和大秦二線的建設,2010年以前建成神(木)黃(驊)輸煤通道。同時,要加快連雲港、膠東半島海陽(或乳山)的核電廠建設,以滿足本區對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1)鋼鐵工業。本區是我國主要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區內鐵礦資源探明儲量約100億噸,主要集中於以遷安灤縣為主體的冀東地區及河北省的邯鄲地區,兩地合佔全區鐵礦儲量的2/3。此外,在山東的金嶺、淄河、萊蕪,河北的宣化,河南的舞陽濟源以及江蘇的徐州等地也分佈有一些中小鐵礦。本區鋼鐵工業主要集中於京津唐地區,其次是魯中和冀南地區。其中,首都鋼鐵公司1995年產鋼達800萬噸,是全國僅次於寶鋼鞍鋼的第三大鋼鐵公司。區內年產鋼1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廠尚有:唐山鋼鐵公司、邯鄲鋼鐵總廠、濟南鋼鐵公司、萊蕪鋼鐵總廠、天津鋼廠等。此外,在河北省的涉縣、邢台,河南省的舞陽、濟源、安陽,山東省的青島、濟寧,蘇北的徐州、淮陰以及皖北的蚌埠還建有中型鋼鐵廠、專業鍊鐵廠和鍊鋼廠。1995年黃淮海地區三省兩市產生鐵2 937.5萬噸,鋼 2 439.9萬噸,成品鋼材 2 383萬噸,分別佔全國生鐵總產量的27.9%,鋼總產量的25.6%和成品鋼材總產量的26.5%。本區所生產的各類鋼鐵產品除滿足區內需要外,部分產品運往區外,同時也調入一些區內短缺的板、管、帶材及型材。
黃淮海地區發展鋼鐵工業的鐵礦資源雖仍有較大開發潛力,但由於受水資源供應緊張、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約,多數老企業難以進一步擴建。早在80年代,有關部門就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論證,提出了在冀東樂亭縣的王灘和山東省的日照港建設能力為1000萬噸的現代化大型鋼鐵廠方案。上述兩個臨海型鋼鐵廠用地條件均較好,並具備修建10~15萬噸級礦石專用泊位條件,環境容量亦較大。前者依託當地鐵礦石資源,接近煉焦煤產 地,遠景還可利用國外進口的鐵礦石;後者位於西煤東運重要通道新石鐵路的終點,擬利用進口鐵礦石,現港區與輸煤碼頭並列預留有10萬噸級的礦石碼頭。上述兩廠的共同缺陷是淡水資源供應不足,要從鄰區調水,並需較多地利用海水和提高淡水的重複利用率。
有色冶金工業中以鍊鋁工業具有區際意義。區內大型電解鋁廠通常接近電源、氧化鋁產地和消費市場,如山東的淄博,河南的焦作、鄭州,河北的秦皇島等。
(2)建材工業。黃淮海地區建材工業包括水泥、玻璃、建築衞生陶瓷、新型牆體材料、石膏板石材等行業,具有資源分佈廣、產品種類較多、佈局較分散等特點。水泥工業主要接近石灰石產地,且需具備較好的鐵路和水運條件,主要集中於魯南、冀東、豫北淮北地區的唐山、北京、邯鄲、濟寧、臨沂、棗莊、徐州、淮北、焦作、新鄉、平頂山、安陽等地。 1995年全區水泥產量達11 164萬噸,佔全國水泥總產量的24.5%(不含皖北地區)。產品除滿足區內需要外,還大量運往華東和東北地區
玻璃工業以平板玻璃為主。本區是我國平板玻璃生產規模最大的地區,又是浮法玻璃生產及玻璃深加工基地。 1995年全區平板玻璃產量為6 335.4萬重量箱,佔全國平板玻璃總產量的40.3%,主要集中在秦皇島、邢台、滕州、蚌埠、宿遷、洛陽、商丘等地,其中秦皇島耀華玻璃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平板玻璃生產企業。
此外,建築衞生陶瓷和牆體材料生產集中於唐山、淄博、濰坊、焦作等地。
(3)基本化工原料。基本化工原料以乙烯和兩鹼應用最廣。本區作為我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基地,煉油工業主要佈局在既接近原油產地、又接近石油產品消費地的淄博、北京、天津、洛陽、濮陽、濟南、石家莊、滄州、大港及青島等地。其中齊魯和燕山石油化學公司的原油年加工量(1995年分別為706萬噸和645萬噸)分別居全國第二、四位。與煉油廠相配套,本區乙烯年生產能力達128萬噸,主要分佈在燕化、齊魯、天津和濮陽。以乙烯為龍頭,帶動了合成纖維、塑料和合成橡膠三大合成材料以及深加工產品的發展。
兩鹼工業作為海洋化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同海鹽資源的開發有着緊密聯繫。
1995年,本區純鹼產量約330萬噸,燒鹼產量175萬噸,分別佔全國的55.2%和32.9%。純鹼生產集中於天津、濰坊、青島、連雲港。由於現代燒鹼大多采用離子膜生產法單位產品耗電較大,因此在接近電源的同時,為解決生產過程氯氣平衡問題,廣泛同石油化工和農藥等企業聯合,如淄博、天津、滄州、青島、開封等地。
二、輕紡工業發展較快,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本區輕紡工業經歷了5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大發展,現已成為全區工業的支柱行業。該部門行業眾多,大部分立足於以當地農副產品為原料進行加工,其中以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和造紙工業生產規模較大,產品在全國亦佔有重要地位。
紡織工業是本區傳統的輕工部門之一,除天津、青島解放前有一定基礎外,主要是在“一五”期間發展起來的,包括棉紡織毛紡織、針織、絲織、麻紡、化纖等行業。1995年主要紡織品產量為:棉紗168.6萬噸,棉布73.8億米,呢絨9 144萬米,化學纖維49.6萬噸,分別佔全國的31.1%,28.4%,13.8%和14.0%。棉紡織在本區紡織工業中占主導地位,主要中心大多集中於產棉區,並同消費市場緊密結合,如北京、天津、青島、石家莊、鄭州、邯鄲、安陽、新鄉、德州等。80年代初以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各地又在集中產棉區的冀南、魯西北和魯西南、豫北、蘇北和皖北等地區相繼建立了一批棉紡織廠。紡織工業重複建設,設備陳舊落後,產品檔次低等情況十分突出。90年代初,由於受區內棉花連年減產和紡織品國內外市場波動的影響,棉紡織生產能力出現嚴重過剩,經濟效益下降。
90年代中期起,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干預下,對北京、天津、青島、濟南、石家莊、鄭州等大中城市棉紡織能力進行壓縮,通過淘汰一批、遷移一批,使棉紡織加工中心逐步向棉花主產區轉移。
食品飲料工業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農副產品的初加工,如糧油、肉類、果蔬及水產品加工等;另一類是對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如釀酒、飲料等。1995年本區主要食品飲料產品產量為:食用植物油247萬噸,飲料酒985.8萬噸,原鹽1825萬噸,捲煙949萬箱,分別佔全國產量的21.6%,38.5%,61.2%和27.2%。大力發展食品飲料工業,既能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又可實現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已形成若干系列產品(如白酒、啤酒、方便食品等),今後發展深加工的潛力仍很大。
本區造紙工業的原料資源(如麥秸、棉杆、棉絨蘆葦等)十分充足,是我國主要中低檔紙產區, 1995年全區機制紙及紙板產量1210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43%,其中絕大部分是年產量1萬噸以下的小造紙廠所生產的。小造紙廠是本區最主要的水體污染源之一,特別是對淮河及其支流污染尤為嚴重。為保護環境,各地一方面嚴格限制造紙廠的建設,對現有造紙廠的污染限期治理,並對5 000噸/年以下的小造紙廠堅決實行關、停、並、轉;另一方面,按照“集中製漿,分散造紙”的原則,應建設大型紙漿生產基地,便於集中治理污染。
三、機電工業門類較齊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
機電工業是本區建國以來重點發展的工業部門之一,其產值在工業各部門中居首位。本區機電工業包括普通機械製造專用設備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儀器儀表製造、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等行業,具有生產規模較大、產品種類繁多、配套能力較強、經濟效益較好、出口創匯能力較強等特點。通常每個行業以骨幹企業為主體,在佈局上相對集中,如北京、唐山、青島、石家莊等地的機車車輛製造;北京、天津、濟南的汽車製造;北京、天津的重型機械、電機及電器材料製造;北京、天津、濟南的通用機械和機牀製造;北京、鄭州、濰坊的動力機械製造;洛陽、唐山的礦山機械製造,徐州、濟寧、青州的工程機械製造;天津、鄭州、石家莊的紡織和輕工機械製造等。
本區機械工業的專業化程度較高,產品的配套協作能力較強,例如北京和天津的汽車零部件電機與電器設備、電子元器件等都面向全國。當前機電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優勢行業和拳頭產品不突出,產品未形成系列化,多數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缺乏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黃淮海地區城市建設

一、城市化特點
不同等級的城市作為不同尺度區域經濟增長極,對地區的經濟發展起着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1.城市化總體水平不高,地區分佈不平衡
黃淮海地區是中國北方經濟和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工農業和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地區之一,但由於區內人口基數較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十分明顯,城市化總體水平不高,地區分佈不平衡。據統計,1995年全區按非農業人口計算的城市化水平為 23.2%,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4.37%)。如按照市鎮人口口徑統計,本區實際的城市化水平已達29.2%,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9.04%)。但同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城市化水平要低5~10個百分點。
同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相對應,本區城鎮化水平地區差異很大。如北京、天津兩市城市化水平已達60%~70%,山東省約為30%,而河北省及河南省分別只有22.4%和21.2%。在同一個省內的不同地區,差異也很明顯。例如山東省的山東半島比魯西北和魯西南地區城市化水平要高8~10個百分點。
2.城鎮體系中特大城市居多,小城鎮不發達
1995年,本區非農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超大和特大城市有8個,總人口 1934.2萬人,分別佔全國的25%和21%;非農業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有13個,總人口 883.5萬人,分別佔全國的30.2%和20.5%;非農業人口 20~50萬的中等城市有39個,總人口 1199.7萬人,分別佔全國的20.3%和7.9%;而非農業人口 5~20萬的小城市僅58個,總人口 691.7萬人,僅分別佔全國 15.5%和 3.2%(見表11.6)。 1990年全區建制鎮2 144個,僅佔全國建制鎮總數的18%。
小城鎮不發達,不僅數量較少,而且密度較小,遠低於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區。這表明,本區的地方經濟、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尚較低,縣及鄉鎮企業發展較慢,規模亦較小,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尚未從傳統的農業產業轉移到非農產業
3.城市職能以綜合性城市為主,專業性城市數量較少
根據黃淮海地區的城市現狀產業結構特徵,可將全區的城市類型分為綜合性城市與專業性城市兩大類。
(1)綜合性城市。這類城市主要是各級行政管理中心,並由行政管理職能帶動各類經濟因素的增長而形成的。按其管理權限和隸屬關係可分為:
①中央直轄市——國家級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北京是我國行政中心城市的核心,也是全國城市體系的政治、文化和管理中心;天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工商經濟中心港口城市
省會城市及省區首位城市,為省或大區級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包括濟南、石家莊、鄭州及青島。
③省內地區一級中心城市,系綜合性的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河北省的邯鄲、邢台、保定、唐山、滄州、廊坊衡水,山東省的淄博、濰坊、煙台、威海、濟寧、泰安、德州、臨沂、濱州、菏澤、聊城,河南省的開封、洛陽、新鄉、安陽、焦作、濮陽、許昌漯河、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蘇北地區的徐州、連雲港、淮陰、鹽城,皖北地區的蚌埠、滁州、淮南、宿州阜陽等。
縣級市與縣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類城市非農業人口在5萬人以上的本區有68個。
(2)專業性城市。主要是在礦業、交通樞紐及旅遊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發展歷史較久、城市規模較大的專業性城市大多已在不同程度上向綜合性城市發展。專業性城市按其主要職能可分為:①工礦業城市,如河北省的唐山(煤、鋼鐵)、邯鄲(煤、鋼鐵)、任丘(石油),山東的淄博(石化、建材)、東營(石油)、萊蕪(鋼鐵)、棗莊(煤、化工),河南省的平頂山(煤、電)、鶴壁(煤、電)、濮陽(石油)、舞陽(鋼鐵),皖北的淮北(煤、化工、建材)等。②交通樞紐和港口城市。按各種運輸方式完備程度劃分,其中天津、青島為各種運輸方式兼備型,徐州、連雲港、蚌埠為水陸空運型,北京、石家莊、濟南、洛陽為陸空管運型,秦皇島為水陸管運型,日照為水陸運型。③歷史文化和風景旅遊城市。包括北京,河北省的秦皇島,河南省的開封、洛陽,山東省的青島、濟南、泰安、煙台、威海,以及蘇北的徐州等。
4.中心城市空間分佈相對集中
與本區經濟的空間分佈特點相一致,中心城市地區佈局上亦相對集中,並沿交通幹線形成四個組團,即:①京津唐城市羣,包括北京、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島等,以超大城市為主體,城市非農業人口約1300萬人;②膠濟鐵路沿線城市羣,包括濟南、淄博、濰坊、青島等,以特大城市為主體,城市非農業人口超過650萬人;③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羣,以大中城市為主體,包括鄭州、開封、新鄉焦作、洛陽、許昌等中心城市,非農業人口約410萬人;④以石家莊為中心的冀南城市羣,包括石家莊、邯鄲、邢台,以及京廣鐵路沿線的一些小城市,非農業人口約280萬人。
二、中心城市的發展與建設
1.加快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步伐
城市作為現代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載體,隨着黃淮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其集聚和輻射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隨着世界經濟活動國際化的日益加強,為適應世界發展潮流,加快本區中心城市現代化和國際化步伐也就更為迫切。其中最主要的是非農業人口 50萬人以上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為此,要按照國際標準和規範進行城市各個方面的建設和管理,增強城市經濟實力,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佈局,不斷提高城市的整體素質。
在加快本區中心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國際化與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特別對沿海城市以及特大和超大城市的發展更是如此。這些城市通過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税區等對外開放的“窗口”,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及人才,不僅是推動所在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重要驅動力,而且對全區經濟發展也將發揮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針對本區城市基礎設施嚴重滯後、欠賬很多、城市投資環境較差的現狀,應努力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現代化,以進一步加速城市國際化的進程。
2.京津兩市聯合發展為中國北方的國際化大都市
中國經濟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增強本區和整個中國在東北亞乃至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提高其整體競爭力,選擇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超大城市建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北京和天津是我國分居第二、第三位的超大城市,在我國近、現代政治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兩市曾先後交替為我國北方經濟最發達的城市,發展基礎較好,今後均具備建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可能性。但是,按照國際化 大都市的主要標準衡量,兩市發展雖有一定的優勢,但又有明顯的侷限性與不足。例如,在經濟技術基礎方面,北京總體上優於天津,天津則在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方面勝過北京;天津的工業技術裝備和技術人員力量雖不及北京,但其職工素質和管理水平較高,因而企業經濟效益亦高於北京;在城市建設總體水平方面,北京亦明顯超過天津;在對外交通運輸方面,兩市各有千秋,北京作為全國最大的交通和通信樞紐,在公路、鐵路和民航運輸條件方面大大優於天津,而天津的大型海港功能(港口貨物吞吐量居全國第6位,集裝箱運輸量在北方沿海居首位),則是北京所不具備的;在對外開放方面,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税區辦得比北京好,而北京的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較快、成效顯著。誠如上述,若將京津兩市聯成為一個整體,將可發展成為優勢互補、實力強大的集合型國際化大都市。
京津兩市聯合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國際化大都市不僅是客觀的需要,而且完全符合兩市的發展規律。北京以天津作為其海上門户和經濟輔助中心;天津則利用北京的政治、科教的影響,結合自身便利的對外交往條件,通過大規模的對外經濟活動壯大其經濟力量,從而更好地為北京起到輔助作用,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了加快兩市聯合發展的步伐,今後要協調好兩市的經濟發展,加快對傳統工業的改造,大力發展商貿、金融、房地產、旅遊、信息諮詢等第三產業,以此調整和優化兩市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在京津兩市GDP中所佔比重分別應從1995年的50.1%和38.6%提高到50%~60%);同時,要規劃建設好京津塘高速公路產業帶,建成以國際貿易為先導、以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的產業帶。此外,兩市還要聯合開發塘沽濱海區(面積683平方公里),這將有利於減輕兩大城市人口和經濟過分集中的壓力,充分利用土地、礦產和海水資源,發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與外貿有關的第三產業,按浦東開發模式,建成為北方沿海對外開放的“龍頭”。

黃淮海地區發展對策

黃淮海地區在實施跨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農業基礎仍較薄弱,自然災害的威脅依然存在;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傳統產業改造的難度較大;對外開放步伐不快,外向型經濟發展較慢;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問題。只有正確認識和解決上述問題,才能確保本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區域佈局
黃淮海平原經過連續8年的三期農業綜合開發,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大面積平衡增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必須看到,這一地區的治理難度較大,任務還很艱鉅。例如,到 1993年底,本區尚有中低產田 2.28億畝,荒地4 658萬畝(其中宜農荒地1500萬畝)。因此,要將這一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確保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還必須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
1.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增強防災抗災能力
本區農田基本建設仍較薄弱,特別是水利設施破壞和老化嚴重,部分河道及溝渠排水不暢,設計行洪標準低,旱澇災害時有發生。為此,今後應採取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鞏固改造、適當發展、灌排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繼續深入地開展水利建設,重點放在河北省東部的黑龍港地區、魯北地區、蘇魯兩省接壤的沂沭泗河流域、豫東及安徽省的淮北地區。要抓緊國家對農業增加投入的有利機遇,一方面加快現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設,進一步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另一方面要發展節水型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對丘陵山區要搞好塘、壩、小水庫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
2.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
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根據本區農業發展條件、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為此,要立足於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並充分考慮經濟效益的高低,對現有農業結構逐步進行調整優化。其方向為:一是大力發展以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為主體的多種經營,特別是畜牧業應得到較快發展。根據本區的資源條件與國內外市場需求,種植業與多種經營產值比從1995年的6∶4調整為2000年的5∶5和2010年的4∶6。二是調整種植結構,為適應畜牧業迅速發展需求,應逐步將種植業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結構調整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在確保全區糧食自給的前提下,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含蔬菜等其他作物)的種植比從7.4∶2.6調整為2000年的6.5∶3.5和2010年的6:4。
3.調整農業佈局,搞好商品農業基地建設
發展市場農業,必須調整農業生產佈局,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集約化與規模化經營、區域化佈局的新格局。今後本區要根據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和原有基礎,在現有的商品糧、棉、油、菜及畜牧、林果、水產基地引入專業化生產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濟,不斷提高其商品率和商品的質量。同時,要圍繞規模經營、大宗農副產品生產流通、農業科技開發與推廣,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各種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建立起多層次、多元化、跨區域、開放式的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生產要素市場,以市場帶基地、基地帶農户,不斷加快本區農業生產專業化和區域化佈局的步伐。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
1995年,在黃淮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佔19.1%,第二產業佔47.2%,第三產業佔33.7%。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第一產業低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低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高2.7個百分點。按照產業結構特點,本區已進入了加速工業化階段。但是從各次產業的總體發展水平看,第一產業基礎地位不穩固,同其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第二產業以傳統行業為主,經濟效益和帶動整體經濟的功能較差;第三產業發展仍相對滯後,且以屬於第一層次的商貿、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為主,同其區位優勢很不協調。由此導致對自然資源、農副產品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難以進行有效的利用,經濟效益較低,制約了整體經濟的發展。
為了實現本區經濟跨世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在國家產業政策指導下,以國際和國內市場為導向,對本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為:穩定地提高第一產業,大力發展和調整改造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重點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低消耗農業和商品農業基地。在確保糧食自給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牧漁各業;第二產業重點是調整部門和產品結構,加快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石油化工、汽車、機電儀一體化、電子及通信設備等主導行業,調整改造紡織、服裝、冶金、機械、化工、輕工、食品飲料、建材等傳統行業,着重提高其產品的檔次和技術含量。第三產業要緊緊圍繞對外開放和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在改造、充實、加強傳統行業(商貿、交通、郵電通信)的同時,積極開拓新的領域,如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信息諮詢法律服務等,建立高效、便捷、健全的社會服務系統
紡織、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傳統行業,作為本區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已經並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對當前有限的市場空間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堅持高起點,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步伐,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才能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例如紡織工業要按照“壓縮紗綻,提高織染,大力發展最終產品”的思路,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將優化存量、產業轉移、技術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加工深度,推動產業升級。同時要擴大化纖、絲綢和各種混紡織物生產能力,使服裝行業向高檔化、時裝化方向發展。化學工業以石油化工、農用化工、煤炭化工、精細化工、海洋化工和橡膠加工為今後發展方向。其中農用化工以發展規模經濟、主攻產品質量、增加新產品品種、綜合經營和提高經濟效益為主,大力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醫藥工業及系列精細化工產品鋼鐵工業在搞好老廠技術改造的同時,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突出各廠的特色,形成拳頭系列產品。如首鋼以生產板材、線材、螺紋鋼、型材為主,濟鋼以生產中板為主,萊鋼以型鋼為主等等。食品工業要適應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和生活節奏加快的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檔次,創名牌,擴大市場佔有率,重點開發四大系列產品,即:以啤酒、優質低度白酒果酒為主的酒類系列產品;以果菜原汁、礦泉水為主的飲料系列產品;融營養與醫療為一體的保健系列產品;具有省時、質優、小包裝的方便系列食品。建材工業以擴大高中檔產品生產規模、提高規模效益節能降耗為方向,重點發展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高檔建築衞生陶瓷新型牆體材料特種玻璃等。
三、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提高經濟的開放度,不僅是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且也是促進本區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出“南快北慢”的態勢,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對外開放步伐的快慢和開放程度的差異。 1979~1995年,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 219.4億美元,其中廣東、福建兩省佔29.6%,而黃淮海地區僅佔12.9%。在黃淮海地區內部,位置偏南的山東省又佔全區17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的40%。
在影響地區對外開放的諸因素中,投資環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資環境常包括投資“硬環境”和“軟環境”兩類。其中投資“硬環境”主要指基礎設施發展水平與配套程度。
如前所述,黃淮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仍是制約當前及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所在,其中突出地反映在交通、電力和水利建設滯後等方面。為此,在今後的10~20年中,應將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其中交通建設的重點是鐵路改造、港口擴建、高等級公路建設,並有重點地發展高速交通系統;電力建設的重點是利用晉陝蒙三條輸煤通道經過本區的有利條件和區內的資源優勢,繼續擴建和新建一批大型坑口、路口及港口電廠,完善輸變電設施及優化網架結構,實現華北、山東、華東和華中四大電網聯網;水利建設的重點是提高黃河淮河海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標準,分別達到50年和100年一遇。同時,還要大力興修農田水利,搞好現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設。
投資“軟環境”主要包括投資的政策法規經營環境、管理與服務水平社會安全穩定保障、市場條件、勞動條件勞動力素質、歷史文化傳統等非物質形態因素,它與投資“硬環境”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大多數國內外投資者來講,往往將投資“軟環境”作為第一位因素考慮。為此,各省市都要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制定相應的投資管理權限、税收和土地優惠政策、投資保障服務體系,以規範、靈活、便捷、高效的服務吸引國內外投資者。
四、做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節約利用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少數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之一,其中尤以京津唐地區膠東半島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為突出。根據90年代初計算,前者平水年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枯水年(P=75%)缺水20多億立方米;後者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別缺水22億立方米和26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短缺,地下水長期超採,導致地下水漏斗區面積不斷擴大,並在沿海地區引發海水入侵。以山東省為例,全省地下水漏斗區從1980年的 3 000多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 1989年的 16 868平方公里。今後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水將更加嚴重。據預測,到2000年京津唐地區平水年缺水19億立方米,枯水年缺水達38億立方米;膠東半島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別缺水36億立方米和40億立方米。由此可見,水資源緊缺將成為黃淮海地區實施跨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
解決黃淮海地區嚴重缺水的途徑,一方面要依靠長距離跨流域調水積極“開源”,爭取在下世紀初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時要繼續建設“南水北調”東線至山東工程。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大力“節流”,將發展節水產業、推廣節水技術和建立節水型經濟社會體系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來抓。
為此,一是要穩定農業種植結構,不宜再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並大力推廣節水農業。二是繼續抓好重工業和城市節水,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逐步實行工業與城市生活用水分質供應。三是努力興修中小型水利工程,攔蓄地表水,如丘陵山區的塘、壩、小水庫,平原地區的平原水庫等。四是擴大海水資源的利用,將大量耗用冷卻水的電力、冶金、石油化工等企業儘可能建到海邊,利用海水代替淡水。如日本大型火電廠的冷卻水幾乎全部利用海水,鋼鐵和化工行業用水量中海水所佔比重超過1/3。
五、搞好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近10多年來,黃淮海地區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環境污染,以及自然災害的雙重影響,致使生態環境日漸惡化,主要表現於以下幾方面:
(1)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黃淮海地區隨着鋼鐵、火電、石油化工與海洋化工、建材、造紙等大污染產業及鄉鎮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負荷逐漸加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1995年區內平均廢氣排放密度為 552.6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其中SO2排放密度為 8.89噸/ 平方公里,廢水排水密度為11 334.9噸/平方公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密度為289.20噸/平方公里,分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2倍、3.56倍、1.92倍和3.3倍。其中以大氣和水環境污染影響最大。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邯鄲、濟南、青島、濰坊、徐州、焦作等已成為重污染和中污染城市。地表水由於污染物長期積累的結果,除少數水庫外,幾乎所有河流及湖泊等水體污染物均嚴重超標,分屬於地表水Ⅳ類(中度污染)和V類(較重污染),其中一部分河水黑臭,已完全喪失功能。當前區內環境污染較嚴重的有三類地區:一是產業和人口過於集中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地區,如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鄭州等;二是污染性企業較集中而擴散自淨能力較弱的地區,如唐山、淄博、徐州、邯鄲、焦作等;三是鄉鎮企業較發達而分佈又甚分散的地區,如山東半島京津唐地區、冀南及豫北地區等。由於今後10~20年,本區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資源消耗量大、“三廢”污染較嚴重的基礎工業仍將會有較大發展,因此將繼續面臨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
(2)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本區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基礎脆弱。如旱澇災害,沿海地區的風暴潮,平原地區的鹽鹼、風沙和採煤塌陷地,山區丘陵區的水土流失,以及濱海地區由於地下水長期超採而引起的海水入侵等。以山東省為例,全省水土流失面積6.48萬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41.3%。黃泛平原風沙面積46.9萬公頃,鹽鹼地面積65.8萬公頃(佔全省耕地面積的9.8%),海水和鹹水入侵面積593.7平方公里,採煤塌陷地累計537平方公里。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黃淮海平原瀕臨的黃渤海海域,由於受到沿岸地區的工業、城鎮、農業和旅遊業的污染,特別是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海,致使沿岸地區海水污染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並引起漁業資源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渤海沿岸地區每年向渤海排放的工業和城市污水達29.9億噸,佔全國排放入海水量的34%,其中主要有毒物質69.9萬噸,佔全國的47.7%;經河流排放入海約21.5億噸,佔整個污水排放量的72%。由於沿海水域污染使海水呈富營養化,進而誘發赤潮發生。80年代中期以來,黃渤海近海多次出現赤潮,有時面積達30~40平方公里。赤潮不僅對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而且給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旅遊業造成巨大損失。
2.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策
對於黃淮海地區隨着經濟高速增長而引起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採取綜合整治與保護相結合的對策。
(1)較大幅度地增加環保投入,加大治理力度。環保投資是控制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物質保證。本區環保投資僅佔GDP的0.5%~0.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72%),為了緩解本區日漸加重的環境負荷,政府和企業應通過建立環保基金等方式,投入較多的資金,用於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本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要求並結合經濟發展水平,2000年環保投資應占GDP的0.8%,2010年提高到1.2%,2020年達1.5%。
(2)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的總量控制。要根據本區的環境容量,分別制定不同行業、沿海城市與內陸地區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標準,並落實到各排污單位,實行排污申報和總量控制。為促進企業治理污染達到國家和地方的規定要求,應逐步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同時,要區別對待具有不同功能、不同環境容量和自淨能力的地區,在全省和全國通用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例如,北京、天津、青島、煙台和威海等著名的國際城市和旅遊城市,對其環境質量應有更高的要求,並相應制定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
(3)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及空間佈局。由於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化工是本區“三廢排放量最大、對環境污染最重的產業,因此,今後一方面要協調好輕重工業的結構,特別是控制重化工的過度膨脹趨勢;另一方面,配合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升級,大力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而污染較輕的汽車、機械、電子、服裝方面。在工業佈局上,一是嚴禁在城市上風向水源地附近新建“三廢”排放量較大的工業企業。二是應有計劃地將現有的重污染企業逐步向周圍郊縣遷移。對某些重污染的行業如造紙行業,可實行集中製漿、分散造紙,便於集中處理污染嚴重的黑液。三是對廣大鄉鎮企業,根據市場競爭和加快規模化、集團化的需要,在佈局上應適當集中,便於提高對“三廢”集中處理水平。四是要嚴格控制污染嚴重的小造紙、小化肥、小電鍍、小水泥、小皮革廠及沿海拆船廠的發展,逐步實行關、停、並、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