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古稱冀青二州、營平二州、遼東、遼海、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9851萬。
[13]
“東北”一詞,起源較早。《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是從地理方位上將中國分為四方四隅,東北為其一隅。其後《淮南子·墜形訓》:“東北薄州曰隱土”亦本此意。遼金之際,設有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招討司等官職,賦予東北以區域管理之意。明清之時,“東北”一詞已將方位和區域之意合二為一。清人曹廷傑在《東北邊防輯要》中寫道:“朔方備乘於中俄交界考據説明,顧其時俄人乘隙窺我東北。
東北地區歷史背景
編輯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尚書·禹貢》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是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
其遼陽市已建城2500年左右,東北是中國較先建城的地區。
東北地區箕侯國
商末箕子回到東北,被周武王分封在遼寧遼河流域與大淩河流域,稱為箕國,因為與孤竹國為鄰,且紛爭不斷,箕子率商朝遺民東遷至鴨綠江兩岸,聯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國”,被認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周武王聞之,寬容大度地樂浪朝鮮分封給箕子,成為周朝屬國的箕子朝鮮(公元前1120—公元前194);後被燕國人建立的衞氏朝鮮所滅。
東北地區燕國
周武王十三年,周王族的宗室召公奭,跟隨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奭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奭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繼續輔佐周王室。
燕昭王時,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結果燕國邊境向東推進了一千多里,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築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宣化東北),向東到達漢城(今韓國首爾)。燕國的疆域到了歷史上最大範圍。
- 東胡、山戎
東胡為東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最早見於《山海經》東胡在大澤(呼倫湖)東,夷人在東胡東;東胡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發展為山戎、東胡、鮮卑、柔然、烏桓、庫莫奚、烏洛侯、室韋、契丹、蒙古各族。
東北地區漢晉時期
前202年漢高祖在定陶正式稱皇帝,用“漢”號,定都長安,封盧綰為燕王。漢十一年(前196年)同陳豨叛亂,劉邦以樊噲、周勃攻打盧綰,攻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盧綰攜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6年二月,漢高祖封兒子劉建為燕王。武帝時燕王劉定國自殺而死,封國被廢除,改為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衞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裏劃分地方行政區域,在朝鮮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很顯然,“漢四郡”的設置,説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於樂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
東北地區公孫氏政權
兩漢、魏、晉時期,公孫氏是遼東大姓,長為遼東郡郡吏,東漢末公元189年—238年,遼東公孫氏政權在50多年裏,前後經歷了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三代四位統治者,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及燕國。
- 烏桓、鮮卑、柔然
東胡被匈奴擊敗後,分裂為南烏桓、北鮮卑;公元三世紀從鮮卑拓跋氏中又分裂出柔然。
烏桓
西漢武帝時期,烏桓族主要活動在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相當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中東部、赤峯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首領朝貢於漢朝,接受侯、王、君長的封號。不久,率眾大規模遷居緣邊十郡。其向西發展到今內蒙古河套、鄂爾多斯一帶,東漢末年,因曹魏政權的征討,除部分烏桓人遠遷遼東地區外,“其餘眾萬餘落,悉徙居中國”。另一部分隨着鮮卑的強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鮮卑融合,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此後,這個古代民族逐步在歷史中消失。曾參加魏滅燕之戰。
鮮卑
49年,鮮卑首領偏何歸附東漢。54年,鮮卑首領滿頭、於仇賁率部到洛陽朝賀,被東漢封為王侯,管轄鮮卑、烏桓各部。隨着匈奴分裂,鮮卑逐漸擺脱匈奴的控制。85年,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勢弱。91年,東漢政府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趁勢佔據蒙古草原,吞併匈奴餘種十餘萬落,開始強盛;
魏滅燕之戰後,東晉時期,鮮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國高潮,從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南涼、西秦、北魏等七個國家。分別為慕容氏的前燕、後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禿髮氏的南涼,吐谷渾氏的吐谷渾國,拓跋氏的代國、北魏、東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鮮卑化的北燕、高氏北齊,先後持續近三個世紀。
柔然
北魏對柔然貴族優遇,遷居內地的柔然人,通過雜居共處,互相通婚等各種途徑,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隨着鮮卑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從河南洛陽、山西雁門、代郡等地閭氏、鬱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證實其先祖確係柔然人。
留在東北西部的柔然分裂為契丹、室韋。
- 扶余
《漢書·王莽中》記載:“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於四表,靡所不至。’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餘。”夫餘本屬玄菟郡管轄,獻帝時,夫餘王求改屬遼東郡。其中原因如《三國志》所云:“夫餘本屬玄菟。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台更屬遼東。”獻帝時,公孫度割據遼東,籍田、治兵,“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台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又有扶余、濊貊之用。”從考古學文化研究成果看,夫餘國納入朝貢制度以後漢文化傳播到夫餘地區,併產生了強烈影響,以吉林市為中心,南到通化地區北部,夫余文化明顯吸納較多的漢文化因素,如在榆樹老河深二期文化出土了漢式鐵製生產工具、鍤、鑿;四乳四蟠紋鏡、四乳八鳥紋鏡、四神規矩鏡、七乳七獸紋鏡,鎏金銅帶鈎和錯銀銅帶鈎,以及五銖錢等[16];吉林市帽兒山夫餘墓葬中曾出土精美的漆奩盒、耳杯、勺和絲織品等。[17](P6-7)在夫餘國的中心地今吉林市地區甚至發現單純的漢文化遺存,李文信先生認為出土於龍潭山車站至東團山子間之鐵道兩側的漢族文化遺物,種類多,出土範圍廣,此絕非東北土著民所有,為漢人移住此地頗久,人數甚多,毫無容疑。[18]若如李文信先生所言在夫餘地區出現了漢人聚居點,説明夫餘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魏末晉初挹婁脱離扶余自立。至太康六年(285年)為鮮卑所滅。
[2]
- 高句麗
歷史朝代(2張)
東北地區隋唐
北燕、北齊統治遼西地區,北周時為北齊部將高寶寧管理,隋滅高寶寧後由鄧暠鎮守,唐朝建立後在遼西故地置東夷都護府。
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説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乾封元年,唐高宗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擊高句麗,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羅唐戰爭後,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大唐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羅仍然臣服於唐朝。722年(唐開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至唐朝貢,唐玄宗設立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和刺史職位,中央也派內地官員來這裏任長史(副都督、副刺史)。
- 室韋
室韋,古代東北民族。又作失韋,或失圍。北魏始見記載。源於東胡鮮卑柔然,柔然被突厥打敗後,分裂為南契丹,北室韋。居地在今黑龍江中上游兩岸及嫩江流域。以狩獵為業,多捕貂,養牛馬,食肉衣皮,也種植麥、粟;夏時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領號“莫賀咄”,不相統屬。不時遣使至北周、北齊朝貢。後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五部,各不相屬,風俗習慣稍異,曾經為突厥所役屬;
唐時期全圖(3張)
10世紀初被契丹人征服後,他開始了與其它民族融合的過程。
始於9世紀末,其西邊的突厥被回紇攻破後,9世紀中葉回紇又為黠戛斯所破,西遷或南逃,大量黠戛斯人返回天山西部,這給室韋創造了向西移住的有利條件;其南方,契丹趁唐衰落之機,在9世紀末北進,致使室韋諸部或西遷南徙,或被契丹征服。已知的有:西遷的有蒙兀、大小如者室韋。蒙兀室韋約在10世紀初由額爾古納河以東向西遷移,最後到達斡難河(今鄂嫩河)發源地不兒罕山(今大肯特山),在遼朝時以萌古或被稱襪劫子為號,經過二三百年的發展,到金末發展為16個部落的蒙古族。
大、小如者室韋,約在9世紀初已由大興安嶺以東西遷至石勒喀河流域,唐後期稱“俞折”(系“如者”轉音),遼又轉稱羽厥(亦作烏古),這時一些在大興安嶺以西的移塞沒等部落也改稱烏古,使其地域有今海拉爾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金末加入了蒙古族。
烏素固部和西室韋等部,在8世紀中葉以後因軍事行動已轉移到陰山之陽的振武附近,軍事上受挫後似未返回原故地,在遼金時代與黑車子室韋同被稱為陰山室韋。
黑車子室韋稱號見於唐後期,他是和解、那禮等部在南徙過程中採用的新稱號,新居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至山西省大同市一帶,被遼征服後不久。其名漸不復見,乃以陰山室韋之名見於史書,金代是汪古部的成員,13世紀初歸入蒙古族。
經過上述變動後,遼代尚以室韋作稱號的主要有室韋部和突呂不室韋部。室韋部是遼代對原居嫩江上游和黑龍江北一些室韋部落的總稱,金初歸附女真後遂不見其名,似加入了女真族。突呂不室韋來源於黃頭室韋,黃頭室韋是唐代室韋諸部中的大部,唐末分為大、小二部,遼初被阿保機征服後,置突呂不室韋部、涅刺拏古部,成為遼太祖時期契丹20部成員,居住在今齊齊哈爾至泰來縣一帶;遼聖宗契丹34部中涅刺攣古部改稱涅刺越兀部,並被遷戍黑山(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北,不見突呂不室韋部之名,疑黃頭女真是該部改名。
公元9—11世紀,蒙兀室韋西遷進入外蒙古高原三河源地區,後來不斷兼併鮮卑後裔,形成蒙古族主體72部,最後又通過成吉思汗吞併草原上各個民族部落,建立蒙古帝國。
- 渤海國
渤海國(1張)
東北地區遼金時期
遼金元時期東北規劃(3張)
唐朝末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把兩大部落統一起來,自立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阿保機逝世後,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改皇都為上京。遼朝鼎盛時的疆域,東至當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東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帶,與北宋對峙。
五代十國,此為營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時,在盧龍城設平州、盧龍縣治。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獲得了營、平等州,晉、漢、周時,一直屬契丹(契丹國號有多次改動)。
東北地區元朝
元朝東北(4張)
東北地區明朝
明朝與北元(13張)
東北地區清朝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統一全國。
清朝初期對東北實施軍府制,設立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轄區。1661年開始建立柳條邊,封禁漢人移民至內蒙古、黑龍江與吉林,由於遼寧漢人眾多,也禁止遼寧漢人移民黑吉蒙等地。
清代東北從盛京總管---東三省總督的發展(2張)
東北地區闖關東
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其中23年間“魯民(今山東)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遼東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東的百姓大多遷至了遼寧省的大連和丹東,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遷至了遼西(遼西中心城市為錦州)和遼北地區。
1668至1860年,為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關東實行禁封政策。這期間,關內和關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驟然停止,其實也是清政府閉關自守的一種體現。
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從此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3]這期間,闖關東的百姓已經大規模向黑龍江地區遷移,例如哈爾濱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遷移到那裏,並且把河北文化帶到了那裏,繁衍生息。
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着被懲罰危險,“闖”入關東,此為“闖關東”來歷。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關東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大約佔全部闖關東人口(3700萬)的一半。全國解放後,統計的闖關東後留下的山東人達到700多萬,約佔當時東北總人口(4000萬)17%,而當時全國人口為5.4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説闖關東“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因此,關東大多數漢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河北、山西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雖然解放後,開發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設者也移居到東北,參與東北的開發,但這不屬於闖關東的範圍)。
東北地區民國時期
奉系東北軍管轄的東北地區(4張)
東北地區日據時期
東北地區解放戰爭時期
東北解放戰爭時期(23張)
東北地區解放後
(1948年—)東北從東北人民政府的共同行政區過度到東北經濟區。
東北地區地理
編輯東北地區自南向北跨中温帶與寒温帶,屬温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自東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從濕潤區、半濕潤區過渡到半乾旱區。東北地區森林覆蓋率高,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
東北地區氣象
編輯東北地區資源
編輯東北地區土壤
東北地理(16張)
東北山區森林總蓄積量約佔全國的1/3,1995年木材產量佔全國38.4%。農業上從農林區、農耕區、半農半牧區過渡到純牧區。水熱條件的縱橫交叉,形成東北區農業體系和農業地域分異的基本格局,是綜合性大農業基地的自然基礎。
東北地區礦產資源
移民(3張)
東北煤炭資源的保有儲量約723億噸,煤種雖比較齊全,但總量不足且分佈不均勻,60%在內蒙古東部,27%在黑龍江,13%在遼吉兩省。東北油頁岩儲量佔全國第一位,3省都有分佈,具有開發潛力。南部沿海的海鹽,東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極其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和水泥工業條件有利。
東北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徑流總量約為1500億立方米,東部多於西部,北部多於南部,本區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約有1200萬千瓦,充分利用後不僅可以節約煤炭和石油資源,而且對東北電網的調峯、調頻將起重大作用。東北區南部瀕臨黃海、渤海,沿海漁場面積為5.6萬平方海里。另外,還有水庫、湖泊淡水面積1358萬畝,為發展海運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東北地區土地
【東北全境土地面積】:152.0784萬平方公里
【東北全境耕地面積】:4.0068億畝
【東北全境草原面積】:6.915953億畝
遼寧省:土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積409.29萬公頃(約合6139.35萬畝),草原面積35.01萬公頃(約合525.15萬畝)。
吉林省:土地總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全省耕地面積553.78萬公頃(約合8306.7萬畝),草原面積584.22萬公頃(約合8763.3萬畝)。
呼倫貝爾市:土地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91萬畝,草原面積1.49億畝。
興安盟:土地總面積59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0萬畝,草原面積5100萬畝。
通遼市:土地總面積59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78萬公頃(約合1556.7萬畝),草原面積327.4萬畝。
赤峯市:土地總面積90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60萬畝,草原面積8900萬畝。
錫林郭勒盟:土地總面積20.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8平方公里,草原面積18萬多平方公里。
東北地區行政區劃
編輯東北地區遼寧省
鞍山市轄4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撫順市轄4個市轄區、1個縣、2個自治縣;
本溪市轄4個市轄區、2個自治縣;
丹東市轄3個市轄區、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錦州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營口市轄4個市轄區、代管2個縣級市;
阜新市轄5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
遼陽市轄5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盤錦市轄3個市轄區、1個縣;
鐵嶺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朝陽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葫蘆島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東北地區吉林省
吉林省,簡稱“吉”,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省會長春。北接黑龍江省,南接遼寧省,西鄰內蒙古自治區,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部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與朝鮮隔江相望。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300公里。東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廣闊的平原。該省吉林市是中國省市同名城市。
長春市(副省級市)轄7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吉林市轄4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四平市轄2個市轄區、1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遼源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
通化市轄2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白山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松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白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轄6個縣級市、2個縣。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簡稱“黑”,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黑龍江省東部和北部以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與俄羅斯的水陸邊界長約3045公里;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南北長約1120公里,東西寬約930公里,面積47.3萬平方公里。黑龍江省西部屬松嫩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北部、東南部為山地,多處平原海拔50~200米。黑龍江省是中國重工業基地,工業門類以機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食品工業為主。
哈爾濱市(副省級市)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齊齊哈爾市轄7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雞西市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鶴崗市轄6個市轄區、2個縣;
雙鴨山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
大慶市轄5個市轄區、3個縣、1個自治縣;
伊春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佳木斯市轄4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七台河市轄3個市轄區、1個縣;
[10]
牡丹江市轄4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
黑河市1轄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綏化市1轄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大興安嶺地區轄4個市轄區、2個縣,1個縣級市。
東北地區蒙東地區
蒙東地區,屬於東北經濟區,行政區劃上歸屬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東”,轄5個盟市。位於東北地區西部,總面積66.49萬平方公里,佔東北地區總土地面積的45.2%,地處內蒙古的東北部,東南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河北省毗鄰,北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蒙東地區屬寒温帶和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乾旱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温熱,秋季霜凍早,冬季寒冷漫長。
2000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被納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
赤峯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7個旗;
通遼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
呼倫貝爾市轄2個市轄區、4個旗、3個自治旗,代管5個縣級市;
興安盟轄2個縣級市、1個縣、3個旗;
錫林郭勒盟轄2個縣級市、1個縣、9個旗。
東北地區經濟
編輯東北地區經濟起步較早,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做出過歷史性的巨大貢獻,強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東三省長達五十餘年直接上交財政收入是國家轉移的5倍左右,且不計算向全國各地轉移的大量工廠,僅一個大慶油田便上交了24億噸石油。
東北地區工業
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
東北地區農業
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龍江省、吉林省皆為農業大省,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多年全國第一,吉林省糧食單產多年全國第一,87%的糧食定為高品糧。
盛產大米、玉米、大豆、馬鈴薯、甜菜、高粱以及温帶瓜果蔬菜等。“寒暖農分異,乾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即説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佈現象。遼寧沿海地區還盛產海蔘、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
東北地區旅遊
東北旅遊資源豐富,森林、草原、濕地、冰雪、工業、農業旅遊資源在全國獨具特色,生態環境優越,是中國重要的冰雪旅遊和度假旅遊目的地。據統計,2008年東北地區旅遊總人數達到3.5億人次,國際旅遊人數660萬人次。
東北地區文化
編輯東北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佈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
形成的過程
東北文化(6張)
東北發現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廟後山人”,距今四五十萬年前。二三十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萬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舜帝(約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時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山醫巫閭山。
東北地區各民族文化區劃分為:1.漢滿農耕文化區;2.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3.北方漁獵文化帶(區);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區。
漢滿農耕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南部到北部的廣大區域內,包括黑、吉、遼三省大部及內蒙古東北部,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民族文化區。
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位於東北地區西部,包括內蒙古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及黑、吉、遼三省西部的部分地區,是東北地區第二大民族文化區。
北方漁獵文化區位於漢滿農耕文化區和蒙古草原遊牧文化區之間,沿嫩江、大興安嶺由南向北延伸.在大興安嶺最北端折向東南,沿黑龍江、小興安嶺一直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越過中俄兩國的邊界.這個文化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從貝加爾湖到鄂霍次克海的廣大地區,包括説通古斯語和古亞細亞語的各民族。
朝鮮族丘陵稻作文化主要分佈在吉林省東部地區.並且以這一地區為中心呈扇形向北、東、南三面擴散;
在文化層面,形成了多元的關東文化,東北土著民族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澱,移民人口的流入,帶來了膠東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關東文化基礎,形成了東北人獨特的人格特質——勇敢與魯莽共生,開放與保守共存。
東北地區移民文化主要由三種人形成成。第一種是流民,第二種是謫戍,第三種人是移民。其中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為主,給封閉200多年的東北地區帶來了不同地區的漢文化。文化的相互交融,為東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奠定了多元的新型東北文化基礎,東北少數民族也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澱。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
文化區域的地理
(如圖《東北文化的地理範圍》所示)
東北地區主要少數民族
(1)滿族
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
(2)朝鮮族
分散居住在東北黑吉遼三省,吉林的延吉朝鮮族自治州成聚居狀態。在東北朝鮮族居住地區建立的自治政權機構有:朝鮮族自治州1個、朝鮮族自治縣1個、朝鮮族鄉、鎮(包括民族聯合鄉、鎮)43個、朝鮮族村1000多個。
(3)赫哲族
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少數人散居在饒河縣、撫遠縣、樺川、依蘭、富饒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佈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
(4)俄羅斯族
(5)蒙古族
東北地區的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
(6)回族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東北三省回族分佈比較散。
(7)錫伯族
錫伯族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錫伯族最大的聚居區。此外,在遼寧省瀋陽市附近建有興隆台、黃家兩個錫伯民族鄉;在新疆霍城建有“伊車嘎善”民族鄉。東北三省的錫伯族,大都分佈在遼河平原和松嫩平原,而在新疆居住的錫伯族,也集中在伊犁河谷地區。
(8)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跨中國、俄羅斯居住的跨界民族。我國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
(9)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東北地區交通
編輯東北地區鐵路
遼寧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蒙東地區 |
---|---|---|---|
瀋陽站(特等站) 蘇家屯站(特等站) 裕國站(特等站) | 長春站(特等站) | 哈爾濱站(特等站) 哈爾濱西站(特等站) | |
齊齊哈爾站(特等站) | |||
/ | |||
/ | |||
佳木斯站(特等站) | / | ||
/ | |||
/ | 牡丹江站(特等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北地區航空
遼寧省 | 吉林省 | 黑龍江省 | 蒙東地區 |
---|---|---|---|
海拉爾東山國際機場 | |||
/ | |||
/ | / | 阿爾山機場 | |
/ | / | ||
/ | / | 二連浩特賽烏蘇國際機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北地區軌道交通
城市名稱 | 運營軌道交通線路 | 首條線路開通日期 | 運營里程 |
---|---|---|---|
2010年9月27日 | 117.06公里 | ||
2003年5月1日 | 237.07公里 | ||
2002年10月30日 | 111.22公里 | ||
2013年9月26日 | 79.61公里 | ||
東北地區高等學府
編輯省級地區 | 市級地區 | 高等學校 |
---|---|---|
遼寧 | 瀋陽 | |
大連 | ||
鞍山 | ||
撫順 | ||
本溪 | ||
丹東 | ||
錦州 | ||
營口 | ||
阜新 | ||
遼陽 | ||
盤錦 | ||
葫蘆島 | ||
吉林 | 長春 | |
吉林 | ||
四平 | ||
通化 | ||
白城 | ||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 ||
黑龍江 | 哈爾濱 | |
齊齊哈爾 | ||
大慶 | ||
佳木斯 | ||
牡丹江 | ||
蒙東地區 | 赤峯 | |
通遼 | ||
呼倫貝爾 | ||
東北地區歷史大事
編輯
東北文明(2張)
東北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第一人是本溪“廟後山人”,距今40萬—50萬年前。
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是中華第一道文明曙光,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以前將不是隻有傳説。
舜(約前2277—前2178)把中國分為十二州,閭山被封為東北幽州的鎮山即北鎮山醫巫閭山。
前300年,燕將秦開破東胡,開闢遼東。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遂亡。秦在東北設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前202年,漢朝建立,繼承秦制,仍設遼西郡、遼東郡。
前37年,高句麗建立政權。
660年,唐軍和新羅聯合消滅了扶余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部建立起來的國家百濟。
722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至唐朝貢,唐玄宗設立黑水軍,以後改設黑水都督府。
698年,大祚榮聯合靺鞨、高句麗人建立渤海國。
926年,遼國滅渤海國。
907年—1125年,遼朝。東京道、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女直兵馬司,長春路諸司控制東北諸國。
1115年—1234年,金朝。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管轄東北地區。
1371年,明朝在遼東設置遼東衞指揮使司(後更名為遼東都司)。
1403年,明成祖朱棣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東北地區。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遼寧新賓縣)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遼東七十餘城易主。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
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改稱“盛京”。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另見南明詞條)。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
1661年清軍入關後為保護清朝皇室“龍興之地”,在遼寧與吉林、內蒙古邊界修建柳條邊,禁止漢人進入黑吉,清朝的封禁政策造成東北邊疆空虛,為後來沙俄入侵、領土喪失埋下禍根。
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侵略。
1689年,清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明確中國對外東北的主權。
1860年,清俄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承認《璦琿條約》,將原定兩國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沙俄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趁火打劫,兵不血刃,掠奪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860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獲得採納。闖關東移民潮開始。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侵佔遼東半島。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沙俄侵佔東三省全境。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戰後的日俄共同瓜分東北。
1906年,日本成立“滿鐵”。
1909年,清韓《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明確中國對間島(吉林延邊)主權,中韓以圖們江為界。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開始侵佔整個東北。
1934年,溥儀即位偽滿洲國皇帝。
1946年,四平保衞戰。
1948年,遼瀋戰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5年,蘇聯將旅順海軍基地歸還中國。
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
1991年,《中蘇國界東段協定》。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實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俄分割黑瞎子島。
東北地區風景名勝
編輯遼寧 | |
---|---|
吉林 | |
黑龍江 | |
蒙東 |
- 參考資料
-
- 1. 黃斌、黃瑞.走進東北古國.呼和浩特市:遠方出版社,2006年3月1日:序6
- 2. 夫餘國與漢魏晉王朝的朝貢關係 .知網[引用日期2021-04-18]
- 3. 瀋陽地鐵線網圖 .瀋陽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2]
- 4. 首頁 .大連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2]
- 5. 行程查詢 .長春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2]
- 6. 哈爾濱地鐵運營時刻表 .哈爾濱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引用日期2021-09-02]
- 7. 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1年9月3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2021-10-25[引用日期2021-10-25]
- 8. 天氣預報中你“搞不懂”的地理用語,變了!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1-10]
- 9.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3-01]
- 10. 七台河市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5-23]
-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國家統計局.2023-02-28[引用日期2023-02-28]
- 12. 大連地鐵5號線將於3月17日10時38分開通運營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3-03-16]
- 13. 我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約佔全球總人口18%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3-28]
- 14. 好消息!長春軌道交通4號線南延工程6日開通運營 .中國吉林網[引用日期2023-06-05]
- 15. 陸大道主編;中國地理學會編.中國國家地理圖鑑.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11:58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