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東陵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的組成部分)

鎖定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清東陵陵區在清代佔地約2500平方千米,今管理佔地面積為80平方千米(一説為78平方千米,其中前圈陵寢區面積約48平方千米,建築面積71020平方米) [104]  。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備、佈局最規整、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羣之一。 [21-24]  [27]  [41-44] 
清東陵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陵區南北長125千米、寬20千米。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了大小15座陵園(5座帝陵、4座後陵、5座妃園寢、1座公主園寢)。清東陵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8]  [21-24]  [27]  [86-87] 
1961年3月4日,清東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全國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2]  [28-31] 
中文名
清東陵
所屬年代
清朝
類    別
古墓葬 [1]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  [28-29] 
批    號
1-179-6-18 [1] 
景區級別
國家AAAAA級景區 [2] 
開放時間
09:00—16:00 [45]  [47] 
門票價格
聯票:108元/張(含孝陵主神道、裕陵裕陵妃園寢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景陵);淡季價格80元/人。 [8]  [10]  [45-46]  [54] 
管理面積
80平方千米(一説為78平方千米) [21]  [23]  [27]  [41-44] 
地理位置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 [21] 

清東陵歷史沿革

清東陵清朝時期

清東陵清朝時期歷史沿革
年份時期
相關陵寢
清朝時期相關陵寢歷史沿革
清順治十八年
(1661年)
清孝陵
康熙帝開始籌建順治帝清孝陵陵寢。
清康熙元年
(1662年)
九月,清孝陵陵址破土。
清康熙二年
(1663年)
二月,清孝陵動工興建。
清康熙三年
(1664年)
十一月,清孝陵主體工程告竣。
清康熙七年
(1668年)
康熙帝營建清孝陵聖德神功碑亭。
清康熙十二年
(1673年)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後,清孝陵基本完工。
清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清景陵
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誠仁皇后崩逝,開始籌建清景陵
清康熙十五年
(1676年)
二月初十日,清景陵陵寢工程正式破土興工。
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
清景陵基本建成,但孝誠、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
清雍正元年
(1723年)
九月初一日,清聖祖玄燁葬入景陵地宮。
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
景陵妃園寢
埋葬康熙帝妃嬪的景陵妃園寢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妃園寢。
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昭西陵
康熙帝遵照祖母孝莊文皇后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
清雍正三年
(1725年)
雍正皇帝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同年十二月將停放了37年之久的孝莊文皇后梓宮正式葬入昭西陵地宮。
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孝東陵
康熙帝在孝陵東側為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興建陵寢,約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成,初稱“新陵”。
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
孝惠章皇后葬入,陵寢稱“孝惠章皇后陵”。
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
二月,陵寢正式命名為孝東陵
清雍正初年
清泰陵
雍正帝將他的萬年吉地確定在遵化境內的清東陵陵區的九鳳朝陽山。
清雍正七年
(1729年)
雍正帝以九鳳朝陽山“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藉口而廢之,復於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選新的陵區,營建清泰陵。自此關內清陵才有“清東陵”、“清西陵”陵區之分,清泰陵為易縣清西陵諸陵之首。
清乾隆四年
(1739年)
景陵皇貴妃園寢
乾隆帝為報答康熙帝的妃嬪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的撫育,在景陵東旁為祖母輩的兩位皇貴太妃單獨修建園寢,稱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
清乾隆八年
(1743年)
清乾隆七年
(1742年)
清裕陵
乾隆帝將清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陵址)。
清乾隆八年
(1743年)
二月初十日丑時,陵寢破土興工。
清乾隆十七年
(1752年)
陵寢完工。
清嘉慶四年
(1799年)
陵寢定名為“裕陵”。
清乾隆十二年
(1747年)
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破土動工。
清乾隆十七年
(1752年)
裕陵妃園寢完工。
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
(1755年—1762年)
因為要葬入純惠皇貴妃,裕陵妃園寢進行了擴建,增建了方城明樓寶城和東西配殿。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裕陵妃園寢改建工程完工。
清嘉慶元年
(1796年)
清東陵
清西陵
已退位為太上皇的乾隆帝為了平衡清東陵和清西陵的關係,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
清道光元年
(1821年)
清慕陵
道光帝在清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
清道光七年
(1827年)
寶華峪陵寢建成。其妃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
清道光八年
(1828年)
寶華峪陵寢建成第二年因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另在清西陵境內相度陵址,隨之將已建成的清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廢掉,拆運到清西陵重建,於是在東陵界內留下了一片廢墟。
清咸豐九年
(1859年)
清定陵
咸豐帝即為後將陵址選定在清東陵界內的平安峪。四月,平安峪陵寢破土興工。但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陵工受阻。
清咸豐十一年
(1861年)
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才被迫加緊進行。
清同治五年
(1866年)
安峪陵寢完工,陵寢命名為“定陵”。因修建定陵時由於戰敗賠款,國庫空虛,不得已選用了寶華峪道光帝棄陵的大量舊料,建築質量大不如前。
清同治四年
(1865年)
定陵妃園寢
定陵妃園寢與定陵同時興工,清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定陵妃園寢完工。
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
普祥峪定東陵
菩陀峪定東陵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定東陵在定陵東側二里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時破土興工。
清光緒五年
(1879年)
普祥峪和菩陀峪的陵寢同時完工。因為這兩座陵都位於定陵東側,且從屬定陵,故統稱為“定東陵”。為了加以區分,慈安皇太后的陵單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單稱為菩陀峪定東陵
清光緒七年
(1881年)
普祥峪定東陵
三月,慈安太后崩逝,同年九月入葬普祥峪定東陵。
清光緒二十一年
(1895年)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太后以菩陀峪陵寢年久失修為由,對剛建成16年的菩陀峪定東陵進行了重修。原陵寢的隆恩殿、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均拆除重建,並對其餘建築揭瓦大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年)
菩陀峪定東陵重修完工。
清光緒元年
(1875年)
清惠陵
同治帝生前未選擇陵址,在其駕崩後才倉促相度,陵址確定在清東陵界內的雙山峪,清惠陵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十二日午時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時動工營建。惠陵規制仿定陵。惠陵未建石像生,神路亦不與孝陵相接其餘規制均與定陵相同。
清光緒四年
(1878年)
九月,清惠陵告竣。
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
清惠陵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拆掉重建。
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的事件,清惠陵隆恩殿重建工程被迫暫停。
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清惠陵隆恩殿重建完工。
清光緒二年
(1876年)
惠陵妃園寢
位於惠陵西側的惠陵妃園寢興建。
清光緒四年
(1878年)
參考資料: [7-8]  [13]  [25]  [36]  [38-40]  [49-55]  [61] 

清東陵清朝以後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黨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以“剿匪”為名策劃了一起東陵盜案,盜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 [4]  [57]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轄東陵的冀東軍區15軍分區情報隊隊長張盡忠夥同王紹義,穆樹軒、賈正國、趙國正、李樹卿、劉恩、劉繼新等人,明目張膽地開始盜竊清東陵陵寢。整個清東陵陵寢幾乎無一倖免。 [57] 
1952年,中國政府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清東陵陵寢進行管理保護。 [56] 
1978年,清東陵正式對外開放,供中外遊人參觀遊覽。 [56] 

清東陵建築格局

清東陵陵寢分佈

清東陵的整個陵區以昌瑞山為界,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陵寢依山而築,面積約48平方千米,建築面積71020平方米。 [104]  清東陵的諸陵寢除孝莊太后的昭西陵外,均以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帝的清孝陵為中心。清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峯的中軸線上,其餘皇帝陵寢則以清孝陵為中軸線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依山勢在孝陵的兩側的昌瑞山南麓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輩份低的陵寢距主陵孝陵較遠。具體帝陵佈局為: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同時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築,總體佈局為"前朝後寢"。同一朝代的皇后陵和妃園寢均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皇后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主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系。 [8]  [21-24] 
清東陵陵寢分佈地圖 清東陵陵寢分佈地圖
清東陵主要陵寢及內葬人物一覽表
陵寢名稱
陵寢大類
陵寢內葬人物
皇帝陵
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
皇后:孝康章皇后、孝獻皇后(董鄂妃)
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
皇后: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
皇貴妃:敬敏皇貴妃
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帝)
皇后: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
皇貴妃: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
皇帝: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
皇后:孝德顯皇后
皇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
皇后:孝哲毅皇后
皇后陵
皇后:孝莊文皇后
皇后:孝惠章皇后
其他:順治帝的28位嬪御(7位妃子、21位福晉與格格)
皇后: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
皇后: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
附屬園寢
內葬康熙帝的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
景陵妃園寢
內葬康熙帝的48位妃嬪以及1位皇子
裕陵妃園寢
內葬清高宗乾隆帝繼皇后(皇后那拉氏)以及純惠皇貴妃為首的35位高宗嬪御
定陵妃園寢
內葬咸豐帝的2位皇貴妃、2位貴妃、4位妃、4位嬪、3位常在
內葬同治帝的淑慎、恭肅、獻哲、榮惠4位皇貴妃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
內葬清宣宗道光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
説明:陵寢標為粗體的屬於相對完善的子詞條。
參考資料: [3]  [8]  [13]  [21]  [23-25]  [96] 

清東陵陵寢規制

  • 規制綜述
清朝入關以前,已經在關外營建了3座皇帝陵,即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這三座陵寢規制各異,説明當時並無定製。入關以後包括清東陵、清西陵在內的關內清朝陵寢制度則基本上是沿襲明陵制度,但在其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革,並結合滿族的特點,形成了清朝的陵寢制度,順治帝的清孝陵就是清朝在關內按照這一總方針營建的第一座皇帝陵。清東陵的帝陵相比明朝帝陵(北京明十三陵)的地面建築相比,主要有以下幾點不同: [8]  [26] 
明清帝陵規制上的差異
神道碑亭
明陵不建神道碑亭(俗稱小碑亭),而清朝的清東陵、清西陵則建之。
皇后陵
妃子墓
明陵無皇后陵,而清東陵、清西陵則有。明陵雖然也建有妃子墓,但不是每個帝陵都有,而清朝的清東陵、清西陵除特殊情況下,大都在帝陵旁都建有妃子墓。
石像生
神功聖德碑亭
明陵只有主陵(也稱首陵)建石像生,建規模宏大的設有四根華表的神功聖德碑亭,其他陵則建規模較小的無字碑,而清陵在道光帝之前的諸清帝陵(關內的清東陵、清西陵)均建有設華表的神功聖德碑亭。
隆恩門
隆恩殿
明朝宮門稱祾恩門,享殿稱祾恩殿,清陵均分別改稱為隆恩門、隆恩殿。
拱橋
明陵皇帝陵前建三路一孔拱橋,而清朝皇帝陵則建三路三孔拱橋。
民族元素
清陵的石像生的文臣、武士均為滿族服飾和髮式。清陵所有牌匾、碑文均為滿、漢或滿、蒙、漢文字合璧。
  • 帝陵規制
自順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後,清代皇帝陵的規制就已基本形成。其佈局總體可分為三個區,即神路區、宮殿區和神廚庫區。孝陵的神路區建築配置最為豐富,自南至北依次為石牌坊、東西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供謁陵者更換衣服、臨時休息的殿宇)、聖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東西下馬牌、三路三孔橋及平橋。宮殿區按照前朝後寢的格局營建,自南至北依次為:神道碑亭、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焚燒紙、錁的場所)、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琉璃影壁及月芽城、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宮門以北部分環以圍牆,前後三進院落。神廚庫區位於宮殿區前左側,其建築有:神廚(做祭品的廚房)、南北神庫(儲存物品的庫房)、省牲亭(宰殺牛羊的場所),環以圍牆,坐東朝西。圍牆外建井亭。三個區的所有帶屋頂的建築(包括牆垣)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黃琉璃瓦覆頂(包括牆頂)。其中大紅門為單檐廡殿頂建築;聖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樓和省牲亭為重檐歇山頂建築;具服殿、隆恩門、配殿、燎爐為單檐歇山頂建築;朝房為單檐硬山頂建築;神廚、神庫為單檐懸山頂建築;陵寢門為琉璃花門;井亭為盝頂建築;班房為單檐捲棚頂建築。入關第二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襲孝陵規制,宮殿區和神廚庫區與孝陵相同,惟神路區有較大改動:一、神路與孝陵神路相接,不單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二、聖德神功碑亭改豎雙碑,分書滿漢碑文。三、石像生由18對縮減為5對。四、改龍鳳門為五間六柱五樓的牌樓門(道光年間,為求劃一,諭今將牌樓門也稱龍鳳門)。五、裁撤七孔橋、一孔橋。六、五孔橋改建在石像生以南。入關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承襲景陵規制,但稍有展拓。一是神路區的牌樓門以北增加一孔拱橋。二是石像生增至8對,比景陵多出3對。三是在陵寢門前增設三路一孔玉帶橋。四是在三路三孔橋兩側對稱地各增設一座三孔平橋。入關第七帝咸豐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祖陵的規制,裁撤了聖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橋、二柱門,將陵寢門前的玉帶橋改為三座平便橋,將石像生改為5對。入關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規制更為減縮,不僅未建石像生,連與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為割斷統緒的孤陵。 [8] 
明清帝陵方城明樓、寶頂、地宮佈局示意圖 明清帝陵方城明樓、寶頂、地宮佈局示意圖
  • 後陵規制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順治帝的皇后)的孝東陵,其佈局為:神路區僅設一路三孔橋,宮殿區不設二柱門,其餘則與皇帝陵相同。但由於當時制度尚不完備,在該陵內又埋葬了28位順治帝的妃嬪,形成了皇后陵兼妃園寢的局面。而埋葬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則由暫安奉殿改建而成,規制極為特殊。一是神路區只設下馬牌和神道碑亭,未設橋涵。二是宮殿區建了兩層圍牆,外層圍牆的正面設置了隆恩門,內層圍牆的正面設置三座琉璃花門。三是陵寢門設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牆上;四是隆恩殿為清代建築等級最高的重檐廡頂。清朝後期的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東陵是清王朝營建的最後兩座皇后陵,其規制基本參照孝東陵,但又有所區別。一是在神路區增建了下馬牌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橋兩側對稱地增建了平橋;二是陵內不再埋葬其他妃嬪。比起孝東陵來規制有所展拓。 [8] 
  • 妃園寢規制
清東陵建成的第一座妃園寢是景陵妃園寢,其佈局只有宮殿區。自南向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和平橋、東西廂房、東西班房、宮門、燎爐、享殿、園寢門。後院建49個小寶頂。廂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頂。大門、享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並以綠琉璃瓦覆頂。景陵皇貴妃園寢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二座妃園寢。乾隆皇帝出於對康熙帝的兩位皇貴妃的尊重和孝順,拓展了規制。與景妃園寢相比,有以下三點不同:一是增加綠瓦單檐歇山頂的東西配殿。二是享殿月台前設置了丹陛石。三是為兩位皇貴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綠瓦單據歇山式的明樓,該園寢成為清代等級最高的妃園寢。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三座妃園寢是裕陵妃園寢。該園寢規制接近景陵皇貴妃園寢,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設丹陛石,園寢門開在享殿兩側的面闊牆上,有一座方城明樓,後院內建34座小寶頂。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是清東陵內營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園寢,它們的規制均與景陵妃園寢相同。 [8] 

清東陵陵寢特色

  • 清東陵嚴格遵守禮制及陵寢風水學的要求
清東陵各座陵寢總體都嚴格地遵照“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既要“遵照典禮之規制”又要“配合山川之勝勢”。例如清東陵的孝陵以金星山為朝山(陵寢正前方所對之山),以影壁山為案山(墓穴與朝山之間的小山),以昌瑞山為靠山(陵墓後靠之山),三山的連線即為孝陵建築的軸線。由於金星山、昌瑞山之間的距離長逾8千米,為突出體現二山的關係而又能形成恢宏的氣勢,營造者特意設置了一條長約6千米的神路(專供棺槨、神牌通過的甬路),將自石牌坊(用石料構築的牌樓,是陵區入口的標誌物)至寶頂(地宮之上的封土)的幾十座建築貫穿在一起,並依山川形勢分成了三個區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間長約1.5千米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寬大的石牌坊和高聳的神功聖德碑亭(內豎為皇帝歌功頌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稱大碑樓),與拔地而起的金星山及平圓的影壁山相呼應。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橋間長約3.5千米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石像生(設在神路兩旁的石人、石獸雕塑羣)、龍鳳門(由三間石雕火焰牌樓和四段琉璃壁組成的門坊)、一孔橋、七孔橋和五孔橋等低平建築,以同周圍的平坦地勢相協調。三是五孔橋至寶頂間長約1千米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內豎鑲刻帝后諡號石碑的方亭)、隆恩門(陵院的大門)、隆恩殿(舉行大祭活動的主要殿堂)、方城(磚砌的方形城台)、明樓(建在方城之上的內豎墓碑、檐掛陵名匾額的方亭)、寶頂、寶城(圍繞寶頂的城牆)等主要禮制性建築。並且這些建築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與昌瑞山及兩側護砂(陵寢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 [8] 
  • 清東陵首創先葬皇后,不關閉石門以待皇帝的葬制
清東陵康熙帝景陵以前的清朝皇帝陵內與皇帝合葬的皇后,或與皇帝同時入葬,或后皇帝入葬,沒有先入葬的。康熙帝的孝誠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均死於康熙帝之前。隨着她們的死亡,陸續葬入景陵地宮,但地宮石門不關,隧道不填,只是在地宮的入口處安裝一個木門,長期關閉,以待皇帝。康熙皇帝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入葬後,地宮才關閉石門,填平隧道(與康熙帝同時入葬的還有孝恭皇后和敬敏皇貴妃)。自景陵以後,乾隆帝的裕陵、嘉慶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均效仿此制。 [26] 
  • 清東陵首改滿族火化舊俗為棺槨土葬
火化原是滿族的舊有習俗。關外的盛京三陵及妃園寢、陪葬墓等,墓主人都是火化的,入葬的都是骨灰罈。順治帝及其孝康皇后和孝獻皇后死後也是火化,清東陵的順治帝孝陵地宮內是三個骨灰罈。清朝入關以後,由於受漢族葬制的影響,加之關內滿族已由遊牧無定居的生活方式改為定居生活,所以在清朝皇家高層人士中首先廢除了火化,推行葬入棺槨,實行土葬。康熙帝的孝誠皇后及以後陸續葬入景陵地宮內的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敬敏皇貴妃及康熙皇帝本人死後均未火化,而改使用棺槨土葬。清東陵的清景陵是關內清朝皇陵中第一個廢止火化,實行土葬的陵寢,以後各陵均沿此制。 [26] 

清東陵主要建築

清東陵清孝陵

【主詞條:清孝陵
  • 陵寢簡介
清孝陵是清東陵的首陵(也稱主陵),也是清朝帝陵中規模最大及東陵區域內沒有被盜的帝陵。清孝陵是清世祖福臨(順治帝)的陵寢,是清王朝入關後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陵寢,清孝陵地宮內共葬一帝二後共計3人,即清世祖福臨、孝康章皇后孝獻皇后(董鄂妃)。由於當時清朝仍盛行關外的火化舊俗,所以福臨及其二位皇后死後均為火化,地宮內並無棺槨,只有3個“寶宮”。 [7]  [9-10] 
清孝陵全景圖 清孝陵全景圖
  • 陵寢歷史
清孝陵平面圖 清孝陵平面圖
清孝陵的陵址是清世祖福臨親自選定的,但由於當時仍處在清王朝定鼎初期,戰爭不斷,災害頻仍,國庫空虛,加之清世祖福臨英年早逝,其生前未建陵寢。福臨駕崩當年,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籌建陵寢,清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破土,清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動工興建。由於當時經費不足,福臨又停靈待葬,清廷不得已拆用了北京北海西岸的一組明代建築,即清馥殿的部分舊料。地宮建成後,福臨及其二位皇后先行入葬,地面其它建築繼續營建,大約完工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後。 [7] 
  • 陵寢規制
清孝陵以昌瑞山為祖山(靠山),以影壁山為案山,以金星山為朝山(也稱照山),其數十座建築和石雕沿着這三山的連線疏密有致地排列開來,長達6千米,成為氣勢磅礴的陵園中軸線。孝陵坐北朝南,從第一座建築石牌坊起,向北依次為:大紅門、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碑、三路三孔拱橋、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祭台、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陵前左側是神廚庫。這數十座形式各異、大小不一的建築和石雕由一條寬約10米以磚石鋪砌的神道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同時清東陵的五座帝陵,只有首陵清孝陵設置了十八對石像生,其他陵均為五對。清孝陵是清王朝仿照明陵規制在關內營建的第一座皇陵,成為後世清陵的模式和藍本。 [7]  [12]  [26] 
  • 主要建築
清孝陵主要建築介紹
文物名稱
文物介紹
文物圖片
神路
孝陵神路長約6千米,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寶城、室頂,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連線,將孝陵的數十座建築相貫串,形成陵區建築中軸線。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長的神路。
清孝陵神路 清孝陵神路
石牌坊
孝陵石牌坊為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仿木結構形式,五間六柱十一樓,面闊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構築而成。夾杆石的頂部圓雕麒麟、獅子,看面分別浮雕雲龍、草龍、雙獅戲球等圖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畫。折柱、花板上浮雕祥雲。斗拱、椽飛、瓦壠、吻獸、雲墩、雀替均為石料雕制。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仍完好無損。
大紅門
大紅門不僅是孝陵的門户,也是整個清東陵的總門户,建築形式為單檐廡殿頂。清朝統治時期,在大紅門兩側還環繞近40華里寬厚高大的風水牆,把整個陵區圈佔起來。不過現在僅存半華里。
清孝陵大紅門 清孝陵大紅門
具服殿
具服殿也稱更衣殿,是專門為帝后到東陵謁陵時更換衣服進行休息的地方,它位於大紅門內神道左側,是一個單獨的院落。
石像生
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卧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卧象各1對、站卧駱駝各1對、站坐鋑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並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
龍鳳門
龍鳳門是孝陵神道上門式建築之一,為六柱三門四壁三樓頂形式,周身用黃綠琉璃構件嵌面,壁心畫面是龍、花、鳥等圖案。
一孔拱橋
一孔拱橋為神道上的建築之一,它把僵直的神路做成彎路,增加了整體建築的美感,以此符合古人的審美情趣。
七孔拱橋
拱形橋在石橋中是等級最高的一種。七孔拱橋在清東陵只孝陵有一座。橋長110米,兩側安設石欄板126塊,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
小碑樓
小碑樓也稱神道碑亭,重檐歇山頂,亭內碑身陽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順治皇帝的諡號。
清孝陵小碑樓 清孝陵小碑樓
大碑樓
大碑樓也稱作神功聖德碑樓,是記錄皇帝生平功績的主要建築。碑樓重檐歇山頂,亭外廣場四角各豎玲瓏剔透華表一根。碑亭內的龍趺上豎碑一統,用滿、漢兩種文字記錄順治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
隆恩殿
隆恩殿是供奉順治帝及其兩位皇后神牌、供品和舉行祭祀的主要場所。
清孝陵隆恩殿 清孝陵隆恩殿
焚帛爐
焚帛爐也叫燎爐,建於隆恩門內東西兩側。通體用琉璃件構成,單檐歇山式建築。陵寢祭祀之後,祝版、制帛、五色紙及金銀錁子等在爐內焚化。帝后陵內有兩個黃色的焚帛爐,而妃園寢內只有一個綠色的焚帛爐。
清孝陵焚帛爐 清孝陵焚帛爐
神廚庫
神廚庫是清孝陵做祭品、存放祭品、殺牛宰羊的地方。
清孝陵神廚庫 清孝陵神廚庫
東、西朝房
東朝房也稱茶膳房,是為祭祀準備奶茶和瓜果的地方。西朝房也稱餑餑房,是為祭祀準備麪食點心的地方。
東、西配殿
清孝陵東配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大殿維修時,暫將神牌臨時移放於此。西配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每逢順治帝、後忌辰大祭時,有13名喇嘛在此唸經為死者超度亡靈。
參考資料: [7-8]  [11]  [14-20]  [32-35] 

清東陵清景陵

【主詞條:清景陵
  • 陵寢簡介
清景陵是清聖祖康熙帝玄燁的陵寢。清景陵在喪葬制度方面也有諸多重要的改變。景陵首開皇帝陵內袝葬皇貴妃的先例;景陵是清朝皇家陵寢中第一個廢除火化、將屍體葬入棺槨的陵寢;景陵開創了皇帝陵內先葬皇后、不閉石門、以待皇帝的制度。 [8]  [49] 
清景陵全景圖 清景陵全景圖
  • 陵寢歷史
清景陵平面圖 清景陵平面圖
康熙帝即位後,由於幼年繼位、國家財政尚未全面好轉、三藩叛亂的緣故,所以並沒有按照封建社會的傳統做法,繼位之後立即建陵。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孝誠皇后崩逝。嫡後應與皇帝合葬,在此情形下不得不把營建陵寢之事提到日程上來。經大臣們精心相度,康熙帝選定陵址在河北遵化馬蘭峪清孝陵東南二里之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正式興工,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景陵基本建成。清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康熙帝葬入景陵地宮,同時陵寢還葬有孝誠、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並袝葬敬敏皇貴妃。1952年,因雷電起火,景陵大碑樓木構與屋頂全部燒燬,僅剩台基與墩台部分。2014年,景陵大碑樓開始復建。2018年,景陵大碑樓復建完工。 [8]  [49]  [70]  [71-73] 
  • 陵寢規制
清景陵承襲清孝陵規制,宮殿區和神廚庫區與孝陵相同,惟神路區有較大改動,具體區別在:一、神路與孝陵神路相接,不單建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二、孝陵聖德神功碑樓仿明陵制度,立石碑一座,所不同的是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碑文,均刻在碑陽。建景陵聖德神功碑樓時,因清聖祖康熙帝在位日久,功行隆盛,碑文較長,兩種文字於一碑不能盡載,清世宗雍正帝決定豎立兩碑,左碑刻滿文,右碑刻漢字。雍正帝首立雙碑,自此成為定製。景陵以前,清帝后陵寢的硃砂碑、神道碑和明樓、隆恩殿、隆恩門斗匾上的文字均由臣工書寫。自景陵二碑三匾上的文字由世宗親筆御書並鈐用“雍正尊親之寶”後,各帝陵以及後陵碑匾上的文字均由嗣皇帝御書並鈐用寶文,成為定製。景陵以前,清帝后陵寢碑匾上的滿、蒙、漢三種文字,以中間的滿文字體最大,兩旁的蒙、漢兩種文字明顯較小,意在突出滿族的統治地位。自景陵開始,凡碑匾上的三種文字字體均大小一致。三、石像生由18對縮減為5對。四、改龍風門為五間六柱五樓的牌樓門。五、裁撤了七孔橋、一孔橋,保留了五孔橋和三路三孔橋。六、五孔橋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8]  [49] 
  • 主要建築
清景陵主要建築介紹
文物名稱
文物介紹
文物圖片
石像生
清景陵時初建沒有石像生,景陵石像生為乾隆年間補建。和孝陵的18對石像生比較,景陵石像生在種類、數量和體量上大為縮減,但注重細部的精雕細琢。在彎曲神道上建築石像生,是景陵的特點。
大碑樓
景陵大碑樓(神功聖德碑亭)是清王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大碑樓。重檐歇山式方亭,面闊、進深各顯三間,全部屋頂及木構架建於厚重的墩台之上,樓中矗立着兩桶巨大的龍首龜蚨碑。建築形制與孝陵大碑樓無異。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在御製碑文的同時,雍正帝決定豎立兩碑,左碑刻滿文,右碑刻漢字。雍正帝首立雙碑,導致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內平列兩座巨大的龍首龜趺碑,和孝陵僅立一碑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更重要的是,除清孝陵外,清景陵添設聖德神功碑亭和華表,也改變了明代北京十三陵唯獨長陵配置的傳統。由於大碑樓內埋深柱子遭朽嚴重,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保持原有大碑樓外觀形象,但墩台與大木結構形制發生了較大變化。1952年,大碑樓毀於雷火僅剩台基與墩台部分,現景陵大碑樓為2018年修復建築。
隆恩殿
清景陵的隆恩殿是供奉康熙皇帝及其陪葬后妃神牌、供品和舉行祭祀的主要場所。
清景陵隆恩殿 清景陵隆恩殿
參考資料: [70]  [71-76] 

清東陵清裕陵

【主詞條:清裕陵
  • 陵寢簡介
清裕陵是清高宗弘曆(乾隆帝)的陵寢,位於孝陵西側的勝水峪,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十日丑時,完工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耗用白銀178萬多兩。 [8]  [61] 
清裕陵全景圖 清裕陵全景圖
  • 陵寢歷史
清裕陵平面圖 清裕陵平面圖
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帝將清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陵址)。清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十日丑時,陵寢破土興工。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陵寢完工。清嘉慶四年(1799年)陵寢定名為“裕陵”。1928年,發生了震驚中外、駭人聽聞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裕陵地宮被盜掘。1975年對地宮進行過清理,1977年對裕陵建築進行了全面修繕,1978年裕陵及地宮對外開放。 [8]  [61] 
  • 陵寢規制
裕陵的建築規制與景陵基本相同,營建時正值清朝的鼎盛時期,因此陵寢建築規模宏大,材料精良,多有創新。與景陵、泰陵相比,裕陵石像生增加了麒麟、駱駝、狻猊,共有8對,其數量在清代陵寢中居於第二位;隆恩殿內東暖閣被闢為佛樓,從此以後,凡帝陵東暖閣皆建為佛樓,成為定製;其它帝陵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都建三座小平橋,唯獨裕陵修建了三座規制相同的一孔拱橋,龍鳳柱頭欄杆兩端不用抱鼓石,改用靠山龍,在清陵中僅此一例;隆恩門前的三路三孔拱橋兩側各建一座對稱的平橋,自此成為定製。裕陵聖德神功碑樓仿景陵聖德神功碑樓式樣,立雙碑,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字。值得一提的是碑文由仁宗(嘉慶帝)顒琰撰寫,而漢字則由高宗弘曆的第十一子、以書法見長的成親王永瑆書寫。因此,此功德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裕陵地宮為傳統的拱券式石結構,由九券四門構成。從第一道石門起到最後的金券,券頂、平水牆、月光石上都佈滿佛教題材的石雕圖案,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四道石門上有八大菩薩像,第一層門洞券內平水牆上有四大天王像,明堂券頂部有五方佛,穿堂券東西牆壁上有相同的兩組五欲供,明堂券和金券東西兩壁的月光石上有八寶、法杵、寶珠、喇嘛塔、執壺等圖案,還有用29464個藏文和647個梵文鐫刻的佛經咒語。這些石雕形象生動,佈局嚴謹,被譽為石雕的藝術寶庫。在明堂券內東西平水牆下設有四組冊寶座。金券內設有石制的須彌座形的棺牀,棺牀正中安設乾隆帝的梓宮,棺下有金井一眼。乾隆帝棺柩左右為孝賢、孝儀兩位皇后以及慧賢、哲憫、淑嘉皇貴妃的棺槨。裕陵地宮對於研究清代陵寢、乾隆皇帝的生平以及佛教石刻具有相應珍貴的考古價值。 [61] 
  • 主要建築
清裕陵主要建築介紹
文物名稱
文物介紹
文物圖片
石像生
裕陵設有8對用青白石雕刻而成的石像生,與景陵、泰陵相比,裕陵石像生增加了麒麟、駱駝、狻猊,數量上在清代陵寢中居於第二位。
大碑樓
裕陵聖德神功碑亭(大碑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黃琉璃瓦覆頂,厚重的墩台四面各闢券門。亭內高6.64米的兩統石碑分別豎立在兩隻巨大的石雕龍躍之上,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字。碑文由仁宗嘉慶皇帝撰寫,文字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親書。此碑至今保存完整無損,字跡清晰。亭外廣場四角各豎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華表。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身、雲板、承露盤和蹲龍組成。柱身上雕刻着一條騰雲駕霧的蛟龍。八角須彌底座和欄杆上亦雕滿了行龍、升龍和正龍,一組華表上所雕的龍達98條。
玉帶橋
裕陵玉帶橋在隆恩殿後、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單孔拱券,三橋並排。橋面兩側安裝白石欄杆,龍鳳柱頭。這種規制的石橋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隆恩殿
裕陵隆恩殿是供奉乾隆皇帝及其陪葬后妃神牌和舉行祭祀的主要場所。隆恩殿為陵寢祭祀的主要場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忌辰五大祭,每月朔、望兩小祭都在這裏舉行。
清裕陵隆恩殿 清裕陵隆恩殿
明樓
裕陵明樓是陵寢的至高點,樓內樹聖號碑,設一統硃砂碑。明樓上設鬥匾,書寫陵名。聖號碑正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皇帝的廟號。
清裕陵明樓 清裕陵明樓
地宮
裕陵地宮由九券四門構成,進深54米。從第一道石門開始,所有的平水牆、月光牆、券頂和門樓上都佈滿了佛教題材的雕刻,如四大天王、八大菩薩、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
參考資料: [8]  [61]  [63-66] 

清東陵清定陵

【主詞條:清定陵
  • 陵寢簡介
定陵是清文宗奕詝(咸豐帝)的陵寢,位於清東陵最西端的平安峪,屬於清東陵景區內暫未對遊客開放區域。清文宗即位後,儘管當時國家政局不穩,財政拮据,但他仍遵照新皇即位後就興建陵寢的封建定製開始建陵。然而他面臨着一個極為棘手的難題。自世宗首闢西陵後,高宗預見到後世子孫在選擇陵址上會遇到麻煩。為了平衡東西陵的關係,高宗制定了“昭穆相建”的制度。可是宣宗道光皇帝卻未遵循這一次序,將本應建在東陵的慕陵建在了西陵。文宗的做法則是在東西兩陵同時選址,優者入選。經著名堪輿家江西巡撫陸應谷等人反覆相度比較,文宗又多次親臨現場閲視,最後選中了東陵的平安峪。定陵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動工,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告竣,耗銀313萬多兩。 [10]  [45-46]  [53] 
清定陵全景圖 清定陵全景圖
  • 陵寢歷史
清咸豐九年(1859年)四月,平安峪陵寢破土興工。但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工程受阻。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才被迫加緊進行。文宗咸豐帝死後,因定陵尚未建成,其梓宮及其原配嫡皇后孝德顯皇后的梓宮先在東陵隆福寺行宮暫安。清同治四年(1865年)定陵基本建成,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文宗和孝德顯皇后的梓宮同時葬入定陵地宮。清同治五年(1866年),平安峪陵寢完工,陵寢命名為“定陵”。 [53] 
  • 陵寢規制
定陵在營建中吸取了慕陵的許多做法,如不建聖德神功碑樓、不建二柱門、後院收小改窄、取消地宮內的經文和佛像雕刻、地宮頂改用蓑衣頂等。同時,定陵也有一些獨創,如取消隆恩殿東西北三面的石欄杆;在方城的月台和礓磋兩側增加石欄杆;方城前礓磋改為上下兩段,中間設緩步平台等。定陵的規制為後來穆宗的惠陵和德宗的崇陵所效仿,因此,它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在清代陵寢史上是一個轉折點。 [53] 
  • 主要建築
清定陵主要建築介紹
文物名稱
文物介紹
文物圖片
石像生
定陵設石象生文士、武士、立馬、立象、獅子各一對,望柱一對。望柱、石像生均都有利用道光帝寶華峪陵寢遺址的舊料。
牌樓門
定陵前區也像景陵和裕陵那樣建有一座五間六柱沖天式牌樓門,成為獅、象、馬和武將、文臣等五對立姿石像生的底景。但不同於景陵和裕陵的是,在石像生和望柱南面按照通例配置的五孔大石拱橋前,並沒有建立自慕陵就已廢止的聖德神功碑亭和華表。此外,定陵牌樓門的六根頂端雕有須彌座和仰天蹲龍的抹角方柱,支護在石柱下部的戧鼓石,以及其它相關石構件,也和望柱、石像生等一樣,都取自被道光帝旻寧廢棄的寶華峪遺址。
清定陵牌樓門 清定陵牌樓門
隆恩門
定陵隆恩門採用寬五間、深兩間的黃琉璃單檐歇山頂,同明間和兩次間中縫的朱漆金釘實榻大門對位,石雕須彌座台基前後各安連三踏跺,前面月台還向南展出寬五間的連面礓碴;除了外檐的單昂三踩斗栱,內檐樑架間還安設隔架斗栱,兩稍間採用挑金造即用小抹角梁托起栱步金梁,支承山花;樑架下設帽兒梁和天花支條,卻沒有天花板,可仰見樑架的石琢玉大點金、一字枋心彩畫和用鎏金銅條嵌出蒙、滿、漢字的隆恩門斗匾。
清定陵隆恩門 清定陵隆恩門
隆恩殿
作為定陵日常祭祀空間的主體,陵宮前院中央的隆恩殿恢復了慕陵以前關內清代帝陵的相通式樣,採用五開間黃琉璃重檐歇山頂,殿內東暖閣中也像裕陵以來各帝陵那樣建有供奉佛像的仙樓,同時還折中慕陵取消隆恩殿四周雕欄的做法,裁去了台基左右兩面及後部的望柱欄板;而結合地勢高差,又相應加高了石雕須彌座式的台基和月台,高度和裕陵相同,超過關內其他清代帝陵近兩尺,襯托着隆恩殿,儘管殿身面寬稍減,相對也更顯崇宏雄偉。
清定陵隆恩殿 清定陵隆恩殿
方城明樓
明樓四面拱門破例增設了潔白的券臉石。順應地勢,方城月台前的礓碴改成二層疊落,兩旁添安雕欄;寶城平面則由景陵以來的圓式格局轉而仿照孝陵的長圓式,連綴北部羅圈牆的後院兩側進深紅牆也向內收縮,使縱貫兩進院落的陵宮平面變成凸字形,迥別於孝陵以來前後院同寬的通制。
清定陵方城明樓 清定陵方城明樓
神道碑亭
清定陵在廢止聖德神功碑亭及華表的情況下,利用前後地勢的高差,在神道碑亭前面橫設兩層高大的疊落泊岸和六座寬碩的礓碴坡道,強化了豐碑長仰的空間效果。
清定陵神道碑亭 清定陵神道碑亭
參考資料: [62] 

清東陵清惠陵

【主詞條:清惠陵
  • 陵寢簡介
清惠陵是清穆宗載淳(同治帝)的陵寢,位於清東陵境內東南之雙山峪,是清代皇家在東陵興建的最後一座皇帝陵,也是清東陵景區內暫未開放的區域。清惠陵及妃園寢各建築的主體架樑及大木構件均使用棪楠木,質地堅硬,十分珍貴。《異物志》載此木“非利鋼截不能克”。民間稱此木為“銅操、鐵操”,所以惠陵亦有“銅梁鐵柱”之稱。清惠陵實用銀4359110.89兩,其附屬妃園寢用銀517775.428兩。 [10]  [45-46]  [55] 
清惠陵全景圖 清惠陵全景圖
  • 陵寢歷史
按照清朝的封建定製,新君即位後就應相度萬年吉地,營建陵寢。但穆宗同治帝在位13年中未提及此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穆宗同治帝駕崩後,建陵一事才被提到日程上來。穆宗逝後10天,兩宮皇太后頒發懿旨,決定為同治帝選吉地建陵。派出的相度大臣都是朝中的親信重臣,他們在東陵、西陵界內遍行相度,找到了數處備選吉地。經過反覆比較,認為在東陵以雙山峪最好,西陵則以金龍峪最佳。經兩宮皇太后懿旨,最後確定東陵的雙山峪為穆宗同治帝的萬年吉地。任命奕譞、魁齡、榮祿、翁同龢為承修大臣,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十二日午時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時動工營建。規制仿定陵。興工前夕,兩宮皇太后降懿旨:“神路及石像生無庸修建。”所以惠陵未建石像生,神路亦不與孝陵相接其餘規制均與定陵相同。因穆宗和孝哲皇后梓宮在東陵隆福寺暫安,急待入土為安,所以施工很緊張。清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惠陵及妃園寢全工告竣,歷時3年。清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六日,穆宗載淳和孝哲皇后梓宮葬入惠陵地宮。清德宗(光緒帝)奉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親臨惠陵參加了當天的葬禮。 [8]  [55]  [68] 
  • 陵寢規制
清惠陵規制仿清定陵,但清惠陵未建石像生,神路(神道)亦不與東陵區域的主陵清孝陵相接,而其餘規制均與清定陵相同。根據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李寅在《百家講壇》—清東陵密碼節目中的分析,清惠陵不建石像生以及惠陵神道和東陵主神道不相連,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1、清惠陵神道如果要與主神道相連,需要建約2500米的連接神道,神道建設耗資巨大,清末因為國家財政經濟的緊張和困難的緣故,只能裁撤掉僅具有象徵意義的石像生和連接神路。2、清惠陵本應該在清西陵建陵,慈禧太后因為私心將同治帝葬在了清東陵區域,違反了乾隆帝定下的父子東西陵分建的昭穆祖制,引起了不好的政局影響,慈禧太后為了挽回影響,只能降低清惠陵規制以此挽回聲譽。3、慈禧太后不喜歡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而皇后阿魯特氏葬於清惠陵地宮,所以故意降低清惠陵的規制。清惠陵因為裁撤了石像生和與主神道相連的神道,所以是清東陵帝陵中規制相對最低的帝陵。 [55]  [68-69] 
  • 主要建築
清惠陵主要建築介紹
建築名稱
建築介紹
建築相關圖片
五孔拱券橋
陵前的第一座建築是一座五孔拱券橋,二十四氣式柱頭。橋孔為石券,每個橋孔上方有吸水獸。五孔拱券橋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五孔平橋,但兩座平橋與拱券橋之間的距離較遠,不是對稱關係。
清惠陵五孔拱券橋 清惠陵五孔拱券橋
望柱
五孔拱券橋北約二百米處,左右各有一根青白石雕刻的望柱。每根望柱用石欄杆圍繞,欄板和小望柱各四個,柱頭為小獅子。值得注意的是,望柱與五孔拱券橋之間沒有修建神路。本來望柱與石像生是一組建築,位於石像生南端。惠陵原設計方案設有一組石像生五對,後來因經費困難,裁撤了石像生,但一對望柱沒有裁撤,保留了下來。最初望柱距五孔拱券橋很近,後來因開槽時地下出水,只得向北移動。先後五次北移,地下都出現水,曾一度將一對望柱移到大丹陛之上(牌樓門南),仍有水。最後,經醇親王奕譞和另一位承修大臣恩承批准,決定將望柱建在大丹陛南六丈五尺即現在這個地方。又遵照恭親王奕訢意見,仿照天安門前後華表圍欄做法,將惠陵一對石望柱下增添石圍欄。南二柱上的獅子朝南,北二柱上的獅子頭朝北。
清惠陵望柱 清惠陵望柱
牌樓門
望柱北面中軸線上是一座沖天式牌樓門,規制為五門六柱五樓。每根石柱上都有蹲龍。東三柱的蹲龍頭朝西,西三柱的蹲龍頭朝東。原來每個門都安裝木門兩扇。
值班房
牌樓門南面西側的海墁上有一座值班房,坐西朝東,單檐硬山捲棚頂,面闊三間。早已毀壞無存。
原建築已毀
下馬牌
下馬牌在牌樓門的東西兩側,牌身兩面分別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雕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滿文居中,蒙、漢文字分居左右,字體大小一致。
清惠陵下馬牌 清惠陵下馬牌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位於牌樓門以北的神路上,重檐歇山頂。亭內龍首龜趺上豎立神道碑一統,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着“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之陵”二十七個字。值得注意的是,惠陵神道碑亭的碑身上並沒鈐蓋(刻)嗣皇帝(印)“某某尊親之寶”寶文。水盤四角的旋渦內分別雕刻魚、龜、蝦、蟹。
神廚庫
在神道碑亭的東側即左側建有神廚庫,內建神廚房一座,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南北神庫各三間,單檐懸山頂。東南角建省牲亭,重檐歇山頂,環以圍牆,圍牆西側建門樓一座。現在,南北神庫已無存。神廚庫南牆外為井亭,四角攢尖頂。現亭已無存,僅存井一眼。
清惠陵神廚庫 清惠陵神廚庫
三路三孔拱券橋
神道碑亭北有馬槽溝一道,上建三路三孔拱券橋一組,欄杆為龍鳳柱頭。每個拱券式橋孔上方都設有吸水獸。三路三孔拱券橋兩邊各建三孔平橋一座,每座平橋都安設欄板。三孔拱券橋的橋北為大泊岸,泊岸前有垂帶踏跺五座,正中間的踏跺較大,兩側的踏跺較小。每座踏跺分別對着馬槽溝一座橋。
東西朝房
東西值班房
東西朝房位於大泊岸之上的東西兩側,單檐硬山頂,面闊各五間。東西值班房位於東西朝房的北面,單檐硬山捲棚頂,面闊各三間。後面有小院。
隆恩門
隆恩門俗稱宮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門三間。隆恩門前後有連面連三六級踏跺。隆恩門前有月台。月台前是石礓礤,兩側有抄手踏跺。中門上方南側懸掛鬥匾一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題“隆恩門”三字。
東西焚帛爐
進入陵院內,隆恩門北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焚帛爐,外飾黃色琉璃件活,內裝鐵板。
東西配殿
東西配殿位於焚帛爐的北面,單檐歇山頂,面闊各五間。東配殿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也是隆恩殿在大修時臨時存放神牌、進行祭祀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唸經的地方。每年帝、後素服日(忌辰),東陵隆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在西配殿誦讀滿洲版《藥師經》,以超度亡靈。
隆恩殿
隆恩殿是與隆恩門正對的一座高大建築,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內設暖閣三間,中暖閣供奉帝、後神牌,東暖閣為佛樓,西暖閣設有神龕。殿前月台上面原設鼎式爐一對、銅鹿一對、銅鶴一對(現這些陳設都已不存在)。月台有踏跺五座,其中正前方三座踏跺,正中間踏跺正中設有御路石一塊。隆恩殿的月台周圍設有石欄杆,龍鳳柱頭。南側上下檐之間懸掛鬥匾一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題“隆恩殿”三字。
陵寢門
陵寢門又稱三座門、琉璃花門。單檐歇山頂,中門規制較高,兩邊門規制相同。其中,中門門跺上鑲嵌琉璃的中心花、岔角花。
石五供
石五供由祭台和五供組成。五供即石香爐一、石花瓶二、石燭台二。石五供位於方城之前,院內神路正中。
玉帶河便橋
石五供以北有玉帶河一道,正面設便橋三座。玉帶河往北兩條分河,各設一座便橋。
清惠陵玉帶河便橋 清惠陵玉帶河便橋
方城、明樓
玉帶河北面是方城,方城前的月台及台階兩側安設石欄杆,月台前設有一座大礓礤,礓礤為澄漿磚所砌,礓礤中部設有一個疊落月台。方城為墩台式方形建築,頂部東南西三面做雉堞,北面成砌宇牆。枱面鋪墁方磚。雉堞內側腳下設青白石荷葉泡。方城每側設挑頭溝嘴各一個,以排除方城上的雨雪水。明樓。位於方城之上,形制與神道碑亭相仿。明樓內正中立石碑一統,因碑身四面均塗以紅色硃砂,故稱之為硃砂碑。碑身的陽(南)面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穆宗毅皇帝之陵”七個字。碑額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大清”二字。碑座為長方形須彌座形,上刻袱子。袱子,就是相當於現在桌子上的枱布,四角下垂,上面雕刻雲龍。明樓南面兩檐之間懸掛鬥匾一塊,上面分別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題“惠陵”二字。和宮門、大殿的鬥匾上的字一樣,均滿文居中,蒙文在左(東),漢字在右(西),每個均為鍍金銅字,用銅釘釘到匾上。惠陵的三匾二碑均不用寶。
啞巴院(月牙城)
啞巴院在方城的北面,方城與寶城之間有一個小院子,稱為啞巴院。院子的正北月牙城牆面上建有一座琉璃影壁,院子的東西兩側各有一道轉向石踏跺。清陵啞巴院、月牙城是仿照明十三陵中的昭陵啞巴院、月牙城的規制而建。啞巴院的北面就是寶頂,月牙城相當於寶城的南牆。啞巴院的主要作用,一是此院內的琉璃影壁下面是地宮入口;二是此院建有登上方城、寶頂的轉向磴道。啞巴院內地面上設有兩個七星溝漏,以排出院內雨水。
寶城、寶頂
寶城是與方城相連接的長圓形牆體建築,被稱為寶城,寶城外沿做雉堞,內沿砌宇牆,中間是馬道。雉堞內側下腳設青白石荷葉溝。寶城周圍設六個挑頭溝嘴,以排出寶城寶頂上的雨雪水。寶城正中是寶頂。惠陵寶頂為長圓形,四周環以寶城。寶頂下面是地宮。
圖略
參考資料: [88-89] 

清東陵孝東陵

【主詞條:孝東陵
  • 陵寢簡介
孝東陵墓位分佈圖 孝東陵墓位分佈圖
孝東陵位於孝陵東0.5千米,是清東陵景區內暫未開放的區域。孝東陵坐北朝南,是清孝陵的附屬皇后陵,也是清王朝的第一座皇后陵。孝東陵葬有清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和28位嬪御(7位妃子、21位福晉與格格),共葬29人。 [10]  [12]  [13]  [22-23] 
  • 陵寢歷史
孝東陵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初稱“新陵”。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孝惠章皇后葬入稱“孝惠章皇后陵”。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正式命名為孝東陵。 [13] 
  • 陵寢規制
孝東陵的建築佈局從北往南依次是:地宮上建寶頂,周建寶城,南建方城、明樓、石祭台。方城前神道兩側各有兩縱行小寶頂,每側14座。石祭台前為陵寢門3座。孝東陵前院正中有隆恩殿,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前設月台。隆恩殿前左右為東西配殿、焚帛爐,再前為隆恩門,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環以圍牆。隆恩門前為東西班房、東西朝房。前方馬槽溝正中建三孔拱橋一座,西旁建九孔平橋一座。陵前東為神廚庫,庫南為井亭。神道與孝陵相接。孝東陵因為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所以為後世清朝皇后陵的規制奠定了基礎。 [13] 
孝東陵全景圖 孝東陵全景圖
孝東陵

清東陵昭西陵

【主詞條:昭西陵
  • 陵寢簡介
昭西陵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莊妃—孝莊文皇后的陵寢,位於清東陵陵區南面、風水牆外、大紅門左側。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昭西陵與瀋陽的清昭陵屬於同一體系,與清東陵不是同一體系,故不能葬入東陵陵園之內而選擇在大紅門東側。又因該處地勢高平,土質優良,且處於尊貴的左方,便於往來謁陵。現清東陵景區的昭西陵暫不對外開放。 [10]  [45-46]  [50]  [54] 
昭西陵全景圖 昭西陵全景圖
  • 陵寢歷史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皇后崩逝。按祖制,應將她葬入瀋陽的昭陵與皇太極合葬,但孝莊皇后遺囑在東陵安厝。康熙皇帝既不願破壞祖制,也不想違背祖母遺願,於是將孝莊皇后生前喜愛的寢宮拆運到河北遵化,建了一座臨時殯宮,稱“暫安奉殿”,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將孝莊皇后梓宮停放在內。康熙帝生前一直未能解決孝莊皇后的陵寢問題。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後,認為暫安奉殿所在之地就是風水寶地,因此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同年十二月將停放了37年之久的孝莊文皇后梓宮正式葬入地宮。 [50] 
  • 陵寢規制
昭西陵與其他清朝皇后陵相比,一是隆恩殿為重檐廡殿頂,而其他後陵均為歇山頂。二是有內外二道圍牆,其他後陵只有一道。三是陵寢門建在隆恩殿兩旁,三座門建在三殿之前,而其他後陵則把三座門作為陵寢門建在隆恩殿的後面。四是昭西陵無溝河橋樑、砂山。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因為該陵遠離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故增建了神道碑亭,首開皇后陵建神道碑亭的先例。 [50] 

清東陵定東陵

  • 陵寢簡介
定東陵是清文宗孝貞顯皇后(慈安)和清文宗孝欽顯皇后(慈禧)的陵寢。因位在咸豐定陵東側,所以稱定東陵。慈安之陵位於普祥峪,慈禧之陵位於菩陀峪。所以為示區別,慈安陵又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陵又稱菩陀峪定東陵。清東陵景區現僅慈禧陵對外開放,慈安陵暫不對外開放。 [8]  [10]  [45-46]  [54] 
定東陵全景圖(西為慈安陵,東為慈禧陵) 定東陵全景圖(西為慈安陵,東為慈禧陵)
  • 陵寢歷史
定東陵平面圖 定東陵平面圖
定東陵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完成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歷時42年。建陵之初,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就派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理藩院左侍郎英元、左都御史全慶到東陵相度萬年吉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月,兩宮皇太后借謁陵之時親臨閲視,確定普祥峪、菩陀峪為兩太后的萬年吉地,並任命兩陵的承修大臣。清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兩陵同時破土動工,歷經6年,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六月完工。兩陵並排,規制相同,中間只隔一條馬槽溝。慈安陵用銀2665743.82兩,慈禧陵用銀2275818.046兩。清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崩逝,同年九月入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以年久失修為由,對剛建成16年的菩陀峪定東陵進行了重修。重修工程由慶親王弈劻和文淵閣大學士榮祿主持。隆恩殿、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均拆除重建,並對其餘建築揭瓦大修,歷時13年,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臨死前幾天才全工告竣。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發生了震驚中外、駭人聽聞的孫殿英東陵盜寶案,慈禧陵墓內的金珍玉寶被洗劫一空。1979年和1983年,文物工作者先後對其地宮和內棺進行了清理。現慈禧陵地上建築和地宮均已向遊人開放。 [8]  [54]  [57] 
  • 陵寢規制
定東陵兩陵規制在孝東陵的基礎上增建了神道碑亭和下馬碑,用料講究,在皇陵中屬於上乘。特別是重修後的慈禧陵(菩陀峪定東陵),其隆恩殿及東西配殿木構架全部採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梁枋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牆上雕有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並全部篩掃紅黃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的鍍金銅龍。封護牆幹擺到頂,拔檐磚上雕有“萬福流雲”圖案。大殿周圍的石欄杆,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 [8]  [54] 
普祥峪定東陵(慈安陵)
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

清東陵景陵妃園寢

景陵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景陵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景陵妃園寢是康熙清景陵的妃園寢,屬於清東陵景區內暫不對外開放的區域。康熙帝在營建景陵不久,景陵妃園寢也隨之營建,內葬康熙帝的48位妃嬪以及1位皇子。景陵妃園寢既不同於明朝妃子墓的規制,也與關外的福陵和昭陵的妃園寢規制有別,而是另創了一種新的妃園寢規制。其規制遂成為後世妃園寢的範本。這座妃園寢成了清朝妃園寢的遵奉的準則:1、皇帝的妃園寢必須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2、妃園寢用綠色琉璃瓦。3、馬槽溝上建一孔拱橋,宮門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燎爐建一座,位於院內左旁。享殿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寶頂橫向排列。4、無論內葬人的地位高低,均是每人一券,即一人一座地宮。5、不建磚石神道。6、清朝的妃子墓稱“妃園寢”,前面冠以本朝皇帝陵的名稱,如“景陵妃園寢”。 [10]  [21]  [23-24]  [26]  [45-46]  [54] 
景陵妃園寢

清東陵景陵皇貴妃園寢

【主詞條:景陵皇貴妃園寢
景陵皇貴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景陵皇貴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景陵皇貴妃園寢,又稱景陵雙妃園寢,位於景陵東1千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東西兩側有砂山圍護。園寢內葬聖祖康熙皇帝的兩位皇貴妃,即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故當地人又稱為雙妃陵。景陵皇貴妃園寢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完工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皇帝為了報答愨惠皇貴妃和惇怡皇貴妃兩位太妃的昔日撫育之恩,特意為她們單獨建造了園寢。這座園寢在一般妃園寢基礎上增建了兩座方城、明樓、東西配殿。大殿月台前設一塊丹鳳朝陽的丹陛石,東西廂房設有前廊。上述這些都是一般妃園寢所不具備的,因此,景陵皇貴妃園寢是清代規制最高的妃園寢。現景陵皇貴妃園寢屬於清東陵景區內暫不對外開放的區域。 [10]  [36]  [45-46]  [54] 
景陵皇貴妃園寢

清東陵裕陵妃園寢

裕陵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裕陵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裕陵妃園寢是清高宗弘曆(乾隆帝)的妃園寢,位於裕陵西側,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園寢建成後,因為要葬入純惠皇貴妃,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進行擴建、改建,增建了方城、明樓、東西配殿,拆除了原來的三座門,在大殿兩側各建了一座園寢門。擴建、改建工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完工。因此該園寢成為僅遜於景陵皇貴妃園寢的又一座高規制的妃園寢。裕陵妃園寢的建築佈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一孔拱橋及三孔平橋、東西廂房、東西班房、宮門、焚帛爐、東西配殿、享殿、園寢門、方城、明樓、大寶頂、小寶頂,環以朱垣。享殿、配殿、焚帛爐、大門、牆頂均用綠色琉璃瓦。 [37] 
裕陵妃園寢內共葬36人,其中皇后1人、皇貴妃2人、貴妃5人、妃6人、嬪6人、貴人12人、常在4人。死後遭貶的那拉皇后、容妃(即傳説中的香妃)以及十公主之母惇妃等都葬在這座妃園寢內。純惠皇貴妃地宮和容妃地宮現已對遊人開放。 [37] 
裕陵妃園寢

清東陵定陵妃園寢

定陵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定陵妃園寢墓位分佈圖
定陵妃園寢位於定陵以東的順水峪,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妃園寢。該園寢與定陵同時興工,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完工。定陵妃園寢在興建過程中使用了部分寶華峪妃園寢的舊料,計有:石牀5件、石門5件、枋子帶門簪瓦片4件、中檻5件、門框10件、馬蹄柱子10件,以及各式舊磚37752塊。從設計到施工,定陵妃園寢完全按標準妃園寢規制興建。其建築從南到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卷橋及平橋各一座、東西班房各一座、大門一座、左側燎爐一座、享殿五間一座、園寢門三座、(其中琉璃花門一座,隨牆門二座)。後院建有寶頂三排,共計劃5座,環以朱垣。 [38-39] 
定陵妃園寢共葬有咸豐帝的15位妃嬪,其中皇貴妃2位、貴妃2位、妃4位、嬪4位、常在3位。現定陵妃園寢屬於清東陵景區內暫不對外開放的區域。 [10]  [38-39]  [45-46]  [54] 
定陵妃園寢

清東陵惠陵妃園寢

【主詞條:惠陵妃園寢
惠陵妃園寢墓位區域分佈俯瞰圖
惠陵妃園寢墓位區域分佈俯瞰圖(2張)
惠陵妃園寢坐落在惠陵西側的西雙山峪,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的妃園寢。惠陵妃園寢仿定陵妃園寢而建。主要建築由南而北依次為:一孔拱橋、東側一座三孔平橋、東西廂房、東西值班房、大門、東燎爐、享殿、園寢門、寶頂下各有地宮,周圍環以朱垣。大門外建築為灰布瓦蓋頂,大門內建築均以綠琉璃瓦覆頂。 [40] 
惠陵妃園寢內葬四位皇貴妃。即:淑慎皇貴妃恭肅皇貴妃獻哲皇貴妃榮惠皇貴妃。淑慎皇貴妃(慧妃)寶頂居前排正中,另三位皇貴妃的寶頂居後排。自東向西:恭肅皇貴妃(珣妃)、獻哲皇貴妃(瑜妃)、榮惠皇貴妃(瑨妃)。現惠陵妃園寢屬於清東陵景區內暫不對外開放的區域。 [10]  [40]  [45-46]  [54] 
惠陵妃園寢

清東陵公主園寢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2張)
公主園寢即端憫固倫公主園寢,所葬的是道光皇帝的皇長女端憫固倫公主。她的生母是孝慎成皇后,道光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她是道光的繼福晉。道光帝登基後,這位繼福晉也便被冊封為皇后。不過她與道光的長女端憫固倫公主沒有那麼幸運,端憫固倫公主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二十日離開人世,年僅七歲。當時,她的父親道光皇帝還未繼承大統。清道光元年(1820年)九月,道光帝即位的次月,早夭的女兒被道光帝追封為固倫公主,稱為端憫固倫公主。道光為她修建的園寢享受了較高待遇,公主園寢的大門和享殿均為單檐硬山頂,三開間,頂覆綠色琉璃瓦。在這座規模並不大的公主園寢中,還附葬有道光皇帝的皇二女,由於她很小就夭折,因此沒有追封。 [96] 

清東陵道光陵遺址

道光陵遺址現狀圖片
道光陵遺址現狀圖片(4張)
道光陵遺址,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東陵內乾隆帝裕陵東側的寶華峪,是清朝道光帝帝陵陵寢的原址,因寶華峪陵寢地宮滲水被道光帝選擇廢棄,道光帝將寶華峪工程的失敗,歸結為“地勢即非美善,工程又不堅固”。故道光帝不同意對寶華峪工程採取補救措施,毫不猶豫的予以了拆除,並另擇吉地。寶華峪被廢棄後,道光帝只好另擇它址。最終選定清西陵的龍泉峪為陵寢新址。 [101-103] 

清東陵二郎廟

二郎廟
二郎廟(5張)
二郎廟是清東陵陵區內的廟宇。清朝始建東陵時,為鎮住廟南的“猴山”保陵區安寧而建。清朝滅亡後被毀,1992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復建,廟內供奉有二郎神、呂祖、關公及福祿壽禧四神。廟後根據馬蘭峪皇家七十二廟擴建“百佛堂”,供奉有佛祖、觀音、羅漢等諸神。 [100] 

清東陵遺存文物

清東陵清裕陵地宮

  • 綜述
清東陵裕陵地宮所出土的器物種類較豐富,具體包括日用首飾、日用實用器物、素日喜愛之物等,數量較多。根據出土隨葬品的材質,主要分為金屬類和石玉珠類。有一些器物是由多種材質組成,如金戒指的主體結構為金質,但其上還會嵌有珍珠、寶石等飾物。 [90]  [97]  [98] 
裕陵地宮文物分類
文物分類
主要文物及其數量
銅器類
鍍金銅鎖7件、銅佛1件、銅爵2件。
金器類
金帽頂2件、金戒指1件、金簪2件、金團花2件、金荷花2件、金花蟈蟈1件、金龍2件、金耳墜2副、金磬3件、金桃1件、金鴨1件、金鶴2件、金釦子1組14粒。
寶玉石類
貓睛石9件、青金石珠1串4粒、松石珠1串32粒、松石墜1件、寶石墜1串2粒、松石佩件1組17件、玉人1件、玉蟬1件、玉兔1件、玉鐲1件、玉羊1件、玉魚1件、玉獅1件、玉葫蘆1件、碧山水詩文方墜1件、玉簪1件、珍珠數粒、琉璃墜1串3粒、琥珀珠1串8粒、珊瑚珠串2串。
  • 文物賞析
裕陵地宮金帽頂 裕陵地宮金帽頂
金累絲鏤空嵌珠帽頂(上圖左):該文物高9釐米,重3克,造型為四龍捧珠,正上方有東珠一顆,四角有四龍盤旋,龍與龍之間嵌有珍珠(已失),整體質地為金和珍珠。
金雕鏤鸞鳳嵌珠帽頂(上圖右):該文物高3.4釐米,地徑2.2釐米,重19.4克,飾有如意雲頭紋,頂上嵌東珠一顆,較為完整,整體質地為金和珍珠。 [90] 
裕陵地宮金戒指和金簪 裕陵地宮金戒指和金簪
金戒指(上圖左):圓形,鏨刻雲頭紋,嵌紅寶石一顆,寶石直徑1.3釐米、厚1釐米,表面有劃痕。戒指外徑2釐米,重5.2克。
金簪(上圖右):通身為圓形長條狀,底部較尖,肩部為蓮花紋,正上嵌東珠一顆,嵌珠已活動。 [90] 
裕陵地宮金團花 裕陵地宮金團花
金鏨刻如意花瓣紋團花(上圖左):近圓形。上方為鏨刻花瓣紋,中嵌正珠上下兩顆,旁為兩處蝶形紋飾,蝶翅上嵌珠。下方為五福捧珠圖案(一蝠已失),中嵌東珠一顆。周圍環以祥雲、靈芝。共有嵌珠7顆,部分嵌珠丟失。
金鏨刻鏤空如意魚籽紋團花(上圖右):近圓形。正上方為花瓣紋,中嵌紅寶石,中部為環形渦紋,周圍以珍珠、石榴石為飾,下方為對稱磬形紋,磬殘,左右兩側為鏨刻魚籽花葉紋。共嵌紅寶石一顆,東珠兩顆、石榴石六顆,珍珠十七顆(一顆已失)。 [90]  [97] 
裕陵地宮金鏨刻荷花和金花蟈蟈 裕陵地宮金鏨刻荷花和金花蟈蟈
金鏨刻荷花(上圖左):由三部分構成,最上為荷葉紋嵌珠,中間為金邊荷花狀紅松石,最下為磬形紋嵌珠。嵌寶石丟二,花須失一,與磬連線處斷一根。
金花蟈蟈(上圖右):主幹鏤刻有蟈蟈一隻,作棲息狀,眼鏡、嘴巴等等皆清晰可見。兩側枝幹枝繁葉茂,花卉鏤空,自正中蟈蟈始按順時針方向分別嵌有紅寶石一顆、瑪瑙石一顆和貓眼石一顆。造型生動活潑。一花無瓣,蟈蟈腹部無。寬11.8釐米,高10.8釐米。 [97] 
裕陵地宮金鼻煙壺和金龍首飾 裕陵地宮金鼻煙壺和金龍首飾
金鼻煙壺(上圖左):上為卧獸形玉塞,小口直腹,圈足。口部、底部浮雕捲雲紋,肩部、下腹部雕有垂獸紋。通高4.8、底徑1.4釐米,重23.2克,有變形。
金龍(上圖右):四爪龍龍身蜷曲造型,作在祥雲中舞動奔騰狀,龍鬚上嵌珍珠,龍口張開。龍體殘缺。 [97] 
裕陵地宮金磬和金桃 裕陵地宮金磬和金桃
金磬(上圖左及右上):三金磬形制類似。上嵌有圓形渦紋綠松石兩件,鏨刻魚籽紋,磬折部分為圓折狀。
金桃(上圖右下):桃樹枝幹鏨刻魚籽紋,主幹上有一顆碩大的桃子,面積較大桃葉四片,桃子上嵌件缺失,材質不明。長(上下)5、寬6釐米,重8.3克。 [97] 
裕陵地宮貓睛石和青金石珠 裕陵地宮貓睛石和青金石珠
貓睛石(上圖左):均為原從屬於其他器物的地宮散落貓睛石,原從屬器物不明,大小、品質及質量均不相同。完整。
青金石珠(上圖右):直徑1.7釐米,重40克。文物工作人員為了方便保存,將相類似的珠粒串到一起,並非珠粒原本的相互組合狀況。由於地宮被擾亂,很多隨葬品原本的組合狀況均不明確。 [97] 
裕陵地宮玉人和玉蟬 裕陵地宮玉人和玉蟬 [97]
玉人(上圖左):白色,有褐色浸染。雙臂胸前抱緊,雙腿纏繞,躺姿。高5.8釐米、寬2.7釐米、厚1.5釐米,重35克。完整。
玉蟬(上圖右):暗黃色,立雕,雙翅作合攏狀,造型簡潔、線條流暢、細節可辨。頂端兩側為蟬目,正下部位有橫紋六條,為蟬腹。完整。長5.7釐米、寬3釐米、厚0.8釐米,重25克。 [97] 
裕陵地宮玉兔和玉鐲 裕陵地宮玉兔和玉鐲
玉兔(上圖左):白色,立雕,耳長而身肥,卧地狀,近乎圓形,完整。長3釐米、寬2.2釐米、高2.4釐米,重25克。
玉鐲(上圖右):暗黃色,長龍形,斷成三截,現已粘合,龍尾殘缺。外徑7.3釐米,重35克。 [97] 
裕陵地宮玉魚和碧玉山水詩文方墜 裕陵地宮玉魚和碧玉山水詩文方墜
玉魚(上圖左):青色,魚眼、魚鱗、魚鰭、魚尾部分線條流暢,清晰可見,完整。長4釐米、寬2釐米、厚0.6釐米,重3.2克。
碧玉山水詩文方墜(上圖右):墨綠色,長方體,正上方穿孔凸出。一面為山水人物,一面刻有詩句“澗畔松常翠,溪邊石自斑”,側面紋飾不明。長3.8釐米、寬2.6釐米、厚0.9釐米,重25克,完整。
裕陵地宮琥珀珠和珊瑚珠 裕陵地宮琥珀珠和珊瑚珠
琥珀珠(上圖左):1串8粒,大珠徑2釐米、小珠徑1.6釐米,共重38克,每球均有殘損。
珊瑚珠串(上圖右):紅色,球面腐蝕。 [98] 

清東陵慈禧陵地宮

  • 綜述
與裕陵地宮相比,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地宮中出土的隨葬品在數量上少了很多。從種類看,多為孝欽顯皇后的衣物和被褥等,如龍袍、夾袍等。 [98] 
慈禧陵(菩陀峪定東陵)地宮文物分類
文物分類
主要文物及其數量
木器類
孝欽顯皇后香冊1組10頁、孝欽顯皇后香寶1件。
綢緞類
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1件、綠芻綢平金繡福字女夾衣1件、經文織金襯緞1件、織金團龍圓壽緞帶1件、雪青緞平金繡團壽女夾袍1件、串珠彩繡荷花元寶底鞋殘片2件、陀羅尼經被1件。
絨類
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1件。
綾類
堆菱荷花枕套1件。
  • 文物賞析
慈禧陵香冊香寶 慈禧陵香冊香寶
孝欽顯皇后香冊(上圖左):1組10頁,白檀木製品,刻有牡丹花紋。每頁香冊的高均為28.5釐米、厚均為1.2釐米,寬度相差較大,從3.6—13.2釐米不等。冊頁不全,有裂縫。
孝欽顯皇后香寶(上圖右):白檀木製品,底座為長方體,邊長16釐米、台高6釐米,重1615克。上面陽文線刻滿漢兩種文字,將孝欽顯皇后徽號與諡號一併刻全。鈕掉,有磕損,印面丟一條木,角有磕損。 [98] 
慈禧陵女龍袍和女夾衣 慈禧陵女龍袍和女夾衣
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上圖左):明黃色、圓領、右衽、直裾式。領盤與袖口處皆用石青色片金邊緣,繡祥雲邊飾,前胸、後背、掩襟處繡五爪九蟒紋,其間加繡平金手書佛字與蝙蝠紋,每字約6平方釐米。下幅繡潮寶海水紋、十二章紋。糟朽殘破嚴重,飾珠、釦子全無。身長130釐米、袖長98釐米。
綠芻綢平金繡福字女夾衣(上圖右):圓領、右衽、短款。通身繡福紋。後領口處嚴重殘破,無扣。袖長75釐米。 [98] 
慈禧陵壽緞帶和元寶底鞋殘片 慈禧陵壽緞帶和元寶底鞋殘片
織金團龍圓壽緞帶(上圖左):長278釐米、寬10釐米,嚴重殘破。
串珠彩繡荷花元寶底鞋殘片(上圖右):鞋幫處繡堆菱荷花和海水江崖,鞋頭處有絨球一隻,萬字不到頭錦邊,鞋裏為明黃緞。無底,僅存鞋幫,嚴重殘破,長22釐米。 [98] 
陀羅尼經被 陀羅尼經被
陀羅尼經被(上圖):由捻金線織成,明黃色緞底,近似正方形。除機邊二公分外,經被佈滿提花經文和各種圖案,由外向內紋飾不一。緊靠機邊的最外層系萬福萬壽紋,寬8釐米;第二層由團佛和蓮花相間組成,寬15釐米,上下橫排各9尊佛像,左右縱列各12尊佛緣;第三層為漢字佛經部分,每字約1釐米大小,共近兩萬字;第四層與第一層相同。經被的正中心部位系喇嘛塔一座,塔身由經文組成,形似北海白塔,高140釐米。塔頂書正楷漢字“慈航普渡”,塔身兩側有佛幡與瓔珞。左幡上的文字為“光明善證菩提果”,右幡為“安靜香鼎功德林”。塔的中心部位排列着五個印章,三個為圓形,長方形、三角形各一。印文皆為漢字篆書,分別為“廣仁驅邪寶印”,“正德通緣佛贈之寶”,“十地圓通”,“寶鏡靈光”,“普照大千”。塔的周圍皆織流雲、蝙蝠及十二章紋。字體端正清秀,圖案規整,字上原綴珍珠。長288釐米、寬275釐米,殘破。 [98] 
慈禧陵金絲繡荷花褥和堆菱荷花枕套 慈禧陵金絲繡荷花褥和堆菱荷花枕套
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上圖左):長225釐米、寬150釐米,糟朽,嚴重殘破。
堆菱荷花枕套(上圖右):藍色,飾以荷花紋,左下角嚴重變色、殘破,無瓤,缺一堵頭。長88釐米、寬28釐米。 [98] 

清東陵容妃地宮

  • 綜述
容妃地宮出土的隨葬品種類較為豐富,主要首飾、衣物、荷包、如意以及帶有隨葬性質的髮辮和牙齒等。根據隨葬品的質地分為7類。其中有一些隨葬品出土時已嚴重糟朽,質地辨別不明,故將其並歸入其他類。 [98] 
容妃地宮文物分類
文物分類
主要文物及其數量
金器類
金耳環2副4只、金花2件、嵌寶石金質蝙蝠1件、金佩飾2件。
銀器類
銀鍍金紐扣1組3粒。
銅器類
銅紐扣1組2粒。
石器類
貓睛石2件。
錦緞類
宋錦1件、堆菱荷包1件、吉祥帽1件、哈達殘片2件、駝色地五彩加金寸蟒祥雲妝花緞1件、黃地暗花團龍雜寶緞1件。
其他類
藍地妝花織龍袍料(殘片)一件、黃地暗花八寶菱(殘片)一件,龍袍(殘片)四件、荷包2件,髮辮1條,木柄如意2柄等。
  • 文物賞析
清東陵容妃地宮貓睛石和宋錦 清東陵容妃地宮貓睛石和宋錦
貓睛石(上圖左):灰色,形制完整,表面光滑無磨痕,橢圓形。現已證實為容妃朝冠上鑲嵌的飾物。
宋錦(上圖右):殘長84.5釐米、寬49釐米。殘破,褪色。 [98] 
容妃地宮堆菱荷包、吉祥帽、哈達殘片、寸蟒祥雲妝花緞 容妃地宮堆菱荷包、吉祥帽、哈達殘片、寸蟒祥雲妝花緞
堆菱荷包(上圖左上):長10.8釐米、寬7.7釐米。褪色,無穗。
吉祥帽(上圖右上):口徑18釐米、高11釐米,殘破。
哈達殘片(上圖左下):一件殘長60釐米、寬42釐米,一件殘長57釐米、寬53釐米。
駝色地五彩加金寸蟒祥雲妝花緞(上圖右下):幅寬76釐米,機頭上織有“江寧織造臣成善”和“機匠王奇”的字樣。 [98] 

清東陵純惠皇貴妃地宮

純惠皇貴妃地宮出土隨葬品數量極少,出土的文物有金戒指1枚(嵌鑽石6顆)、大小銅鍍金紐扣12個(殘舊)、耳環勾1只、寶石墜2個。 [99] 

清東陵歷史文化

清東陵陵墓主人

  • 順治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年)。後金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於盛京(今瀋陽)永福宮。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后。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福臨在叔父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輔佐下即帝位,改元順治,並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由瀋陽進京(北京),在太和門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諡號為: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聖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骨灰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孝陵。 [91] 
順治帝畫像 順治帝畫像
  • 康熙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燁(1662—1722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清世祖順治皇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突患天花去世。年僅8歲玄燁登上了皇位,年號康熙。康熙帝統治期間,解決了長達8年的吳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戰爭,收復了被鄭經割據多年的台灣,驅逐了佔據中國黑龍江地區的沙俄勢力,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康熙帝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景陵。 [92] 
康熙帝畫像 康熙帝畫像
  • 乾隆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曆(1736—1795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於雍親王府。清世宗雍正皇帝第四子,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弘曆自小受祖父康熙皇帝的鐘愛,養之宮中。清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雍正皇帝即密建其為皇儲,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為和碩寶親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六蒞五台,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於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乾隆帝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也是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乾隆帝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裕陵。 [93] 
乾隆帝畫像 乾隆帝畫像
  • 咸豐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名愛新覺羅·奕詝(1851—1861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九日生於圓明園湛靜齋(後更名基福堂)。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密建為皇儲。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繼位,年號咸豐。咸豐帝繼位時,恰逢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於廣西,不久,太平軍進軍湖南、湖北,清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與清政府分庭抗禮。清咸豐六年(1856年),英法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被迫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咸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清咸豐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終年31歲。咸豐帝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廟號文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定陵。 [94] 
咸豐帝畫像 咸豐帝畫像
  • 同治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名愛新覺羅·載淳(1862—1874年)。清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廿三日生於紫禁城儲秀宮。清文宗咸豐皇帝獨子,母為時為懿嬪的葉赫那拉氏,即慈禧皇太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臨終前宣諭立為皇太子,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初九日,返京後即皇帝位,年號同治。載淳登極後不久,慈禧與慈安兩太后便攜載淳在養心殿正式垂簾聽政。從此載淳開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生活。在清朝“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同治朝先後徹底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苗民起義。同治帝諡號為:繼天開運中居正寶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寬毅皇帝。廟號穆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95] 
同治帝畫像 同治帝畫像

清東陵風水文化

清東陵的陵寢選址及佈局來源於中國傳統風水術,中國傳統風水術在漫長的發展中,根據它們理論的核心取向和具體操作手法,分為形勢宗和理氣宗兩大流派。形勢宗選擇陵址的標準是,考察自然地理和環境景觀等各方面條件,來評價地理形勢上的龍、砂、水、穴等風水形勢的要素;理氣宗選擇陵址的標準是,通過占星、卜筮、陰陽八卦、五行生剋,以及卦理、命理的相生相剋來確定建築方位風水的兇吉和興建時辰。清朝皇帝選勘陵址是以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為依據,以形勢宗為主,理氣宗為輔,刻意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山川形勢,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所謂的“天人合一”,即建築的人文之美與山川形勝的自然之美水乳交融、和諧統一。 [77-78] 
清東陵以昌瑞山為靠山;金星山、影壁山為朝案;鷹窩山和黃花山左輔右弼;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象山、煙墩山鎮守水口。形成山環水抱、藏風聚氣的宏大格局,符合傳統風水的理想狀態,達到“山水有情”的視覺效果,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清東陵的各陵寢均是在大格局中尋找符合風水理論的小環境,並掘地為渠、積土成山,用調整微地形的手段進行風水打造,清朝的各帝后陵與妃園寢的風水軸線(朝向)在前圈中交織密佈,從各層面上實現和諧。 [78] 
清東陵風水環境表
陵寢
明堂
朝山
案山
後寶山
孝陵、孝東陵
昌瑞山陽
金星山
影壁山
昌瑞山
景陵
孝東陵東南
象山
景陵妃園寢
景陵東
昌瑞山
景陵雙妃園寢
景陵東二里
象山
影壁山
裕陵
勝水峪
金星山
裕陵妃園寢
裕陵西北
象山
道光陵遺址
寶華峪
金星山
定陵
平安峪
天台山
蟠龍山
定陵妃園寢
順水峪
普祥峪定東陵
普祥峪
象山
平頂山
菩陀峪定東陵
菩陀峪
菩陀山
惠陵
雙山峪
金星山
玉頂山
惠陵妃園寢
西雙山峪
昭西陵
大紅門外東
端憫固倫公主園寢
堂子山陽
侯家山
堂子山
榮親王等王爺園寢
丈煙台
扇子嶺
黃花山

清東陵祭祀制度

  • 綜述
清東陵各陵寢的祭祀,均有“奉祀禮部”負責生產和供應制做祭祀的物品,主持祭祀儀式,監禮、贊禮、讀祭文、焚化祝版和紙錁,割除雜草、打掃地面;還與內務府、兵部共同管理好金銀器皿庫。每座陵都設禮部。 [83] 
  • 機構設置
清東陵各陵所設禮部情況是“孝陵禮部衙門在馬蘭峪東門內,昭西陵禮部在南新城南門內,景陵禮部兵部衙門在北門內,裕陵禮部八旗、定陵禮部八旗、定東陵禮部八旗、惠陵禮部八旗,均設在馬蘭峪東南之營房。每座陵禮部營房內設奉祀禮部衙門一座,人們習慣稱營房。並設置有附屬設施:金銀器皿庫、祝版房、果樓、暖果窖、冰窖各一座。有加工祭品的油麪房、糖醬房、磨房各一座,酒房二座。有飼養行牲畜的鍘草房,牛圈、羊圈、黑牛房、乳牛房各一座。設最高長官郎中一人,副長官員外郎二人。帝后陵禮部人員還有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牛吏二名、擠奶人二名、割草人四十名、掃院人十六名、校尉(抬龍亭)二十名、屠户(宰殺牛、羊做牲品)十二名、果户(交乾鮮果品)四名、網户(交鮮鯉魚、魤魚)四名、鷹手(交野雞等)四名、面匠(交白麪)二名、粉匠(交糰粉、芝麻)二名、油匠(交蘇油)二名、醬匠(交鹽醬瓜子)二名、酒匠(交江米酒)二名、糖匠(交江米糖)二名。皇帝陵和皇后陵禮部人數大約在一百二十左右。妃園寢祭禮所設禮部員役比帝后陵大為縮減,一般只設讀祝官二員、贊禮郎三員、校尉十二名、屠户四名、掃院人八名、割草人二十名。不設面、酒、糖、粉、油、醬六行,而且所用祭祀物品均由帝陵禮部供應。清東陵在清光緒初年禮部總人數約一千六百人。陵區外圍的皇子、公主、王爺、保姆園寢一般不專設禮部,除特例外,其祭祀活動制辦祭品,均由他陵代辦或由本家族奉祀。 [83] 

清東陵歷史探究

清東陵相關歷史探究
清孝陵建陵材料來源的歷史真相
實際上清孝陵的部分建陵材料源自明代建築—“清馥殿”,而不是明代帝陵。1991年,清孝陵進行了一次大修,工作人員在拆卸大殿天花板的過程中,在孝陵金蓮水草圖案的兩處穿帶之間發現了一些刻字,上面寫着“清馥殿”的字樣。之所以“清馥殿”的建築材料被發現於清東陵的孝陵中,這和順治皇帝的驟然去世有關。清孝陵的陵址是世祖福臨親自選定的,但由於當時仍處在清朝的定鼎初期,戰爭不斷,災害頻仍,國庫空虛,所以其生前未建陵寢。順治帝福臨駕崩當年,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才開始籌建陵寢,由於當時經費不足,福臨又停靈待葬,清廷不得已拆用了北京北海西岸的一組明代建築—“清馥殿”的部分舊料來修建清孝陵,因為屬於拆建,清孝陵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便修築完成。當時,民間很多不知情的百姓便傳出了孝陵是拆了明代的帝王陵營建起來的,但事實上孝陵的主要建築材料來源於“清馥殿”,孝陵的神道碑樓有一部分材料也是來自於“清馥殿”院落的一座亭子。 [79-80] 
清孝陵未被盜掘的原因
清孝陵之所以成為清東陵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寢,其一,源於民間傳説,即順治出家並沒有葬入地宮的傳説。既然是空的,自然沒有什麼珍寶,這就使大部分盜墓賊對它失去了興趣。其二,源於清初的滿族火葬的喪葬制度,因為皇家隨葬物品,一般為金銀製品、珠寶玉器之類,是用來填補棺縫的。而清孝陵的由於施行火葬,所以地宮裏根本就沒有棺槨,只不過就是三個骨灰罈子,罈子是不需要珍寶填縫的。其三,清孝陵陵寢的功德碑上的的確確寫着“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這些真真假假的傳聞,的確起到了保護孝陵的作用。 [7]  [81] 
清定陵遲遲未建的真實緣故
咸豐帝的陵寢計劃於清咸豐九年(1859年)開工,但是到了清咸豐九年(1859年)卻沒有實際建下去。之所以造成陵寢遲遲未建的緣故,根據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李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的確沒錢建。因為修建帝陵需要耗費幾百萬兩銀子,而道光皇帝並沒有給咸豐帝留下多少錢財。第二,咸豐帝有遷都的想法,之所以想要遷都,主要源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當時正值外患時期,英法聯軍已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攻佔廣州、清咸豐八年(1858年)攻佔大沽,清咸豐十年(1860年)形勢更加嚴峻,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後繼續向北京進發並燒燬了圓明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帝陵也就沒法及時興建了。 [53]  [82] 
乾隆帝香妃(容妃)的真實墓地
新疆喀什噶爾的“香妃墓”是容妃的曾祖父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的墓地,坐落在喀什市東門外,是新疆著名的大型伊斯蘭教建築。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維吾爾族人稱之為“浩罕”。容妃的曾祖是新疆白山派和卓,這座墓祠稱為阿巴和加瑪扎,“瑪扎”即墓之意。真正的香妃墓坐落在清東陵的裕陵妃園寢內,在寶城東側第二排第一號墓裏埋葬着容妃。通過出土文物的鑑定發現:第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槨上,大多是鐫刻藏文佛經,紅漆地經文填金,用以超度亡靈。容妃棺木上獨書伊斯蘭文古蘭經,是死者生前信仰及民族所屬的證物。第二,墓中所出貓眼石與髮辮,證明了死者的身份和年齡。容妃是按照清制,穿朝服結髮辮,飾有妃等級貓眼石人葬。花白髮辮與檔案所載妃年齡55歲相吻合,髮辮通過化驗知其血型為“O”型。第三,墓中所出的頭骨顯示出維吾爾族女性特徵,其骨縫密合程度及牙齒磨損狀況也證實容妃的卒年是55歲。第四,墓中所出的織物上的文字與文獻相對照,江寧織造臣成善正是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任職的織造官。蘇州織造臣四德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時任杭州織造,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調任蘇州任職。清宮檔案中載有容妃生前曾在蘇州織造了一批織物,正是四德任職時所織造。這些織物及織物上織有的織造官姓名佐證了容妃生活的年代。綜上所述,容妃的確是葬於清東陵內的。 [83] 

清東陵文物價值

清東陵研究意義

清東陵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意義,例如清東陵的隨葬品便具有相應的研究意義和價值。探究清東陵隨葬品的出土情況,不僅能夠明晰在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封建王朝政治環境中,喪葬文化、帝王思想以及封建等級制度的政治理念在喪葬禮制中所體現的政治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客觀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通過對清東陵隨葬品的研究,進一步分析個別墓主的喜好、思想觀念,對於墓主相關的其他事蹟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參考價值。 [90] 

清東陵歷史價值

  • 綜述
清東陵的經營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清東陵自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最早的建築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築物距今也近百年,不僅反映了從清初到清末陵寢規制演變的全部過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清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清東陵葬有許多對清代歷史有着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如:輔佐清世祖、聖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開創“康乾盛世”的清聖祖康熙帝和清高宗乾隆帝;清末兩次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這些人物在清代歷史舞台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主宰國家命運,叱吒風雲,在國內外有極高的知名度。他們的陵寢內涵豐富,具有相應的歷史價值。同時,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峯期的代表作。其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完善的地步,成為中國曆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清東陵因為藴含着豐富的歷史信息,所以不僅是研究清代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 [5]  [8] 
  • 考古實證
清東陵的隨葬品在一定程度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例如清高宗(乾隆帝)隨葬棺寶中有洋銅琺琅鞘花羊角把小刀1把、洋銅琺琅牙籤盒1件;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隨葬棺寶有洋金鑲白鑽石、洋金鑲珠口帶別針等小表、洋金鑲白鑽石寶桃式大蚌珠別子等。乾隆帝、慈禧太后作為清政府實際掌權人物,通過其墓葬中發現的多樣西方器物可以看出,清朝的統治者對於西方文明,是持有一定程度的接納和開放態度的。再例如史料記載孝莊文皇后曾親手為清聖祖(康熙帝)縫製御服。康熙帝駕崩入殮時清世宗(雍正帝)遵皇考遺願,將孝莊文皇后縫製的衣服親手為其穿上,入葬地宮。通過清東陵隨葬品相應御服的出土發掘,不僅可以瞭解到孝莊文皇后與聖祖康熙祖孫情深,當時皇族成員的親密關係。對於清聖祖(康熙帝)的殮服實為孝莊文皇后所出這一史料記載,給予了相應的實物印證。 [90] 

清東陵文物保護

清東陵綜述

清東陵為了保護陵寢古建,設立了清東陵保護區和清東陵文管處(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委會的規劃面積包括東陵鄉、馬蘭峪鎮、湯泉鄉、石門鎮西側山脊線以東的兩鄉兩鎮範圍,面積為210平方千米。清東陵文管處文物保護範圍80平方千米(一説為78平方千米)。清東陵在古建維修工作中,由於嚴格遵守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使現存的建築仍然保持着原來的形制、結構、色調和工藝;對於已經毀掉的建築物,除因保護工作的需要,按原形制復建了部分看護用房(值班房)外,大部分只做了遺址保護;對於神路,則實施了原狀保護,只在神路兩側修築了輔路,以防車輛碾軋,從而保持了陵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8]  [21]  [56]  [58] 

清東陵沿革

清東陵相關文物保護措施沿革
年份
相關措施沿革
1952年
中國政府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所,對清東陵陵寢進行管理保護。
1961年
2000年
11月30日,清東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11年
清東陵保護區完成了《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的修訂,並經河北省人大批准。
2012年
1月1日,修訂的《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
2013年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所製作的《清東陵總體規劃》對清東陵的保護區進行了劃分。保護範圍分為了三級進行控制,並對各個區的保護提出了要求。一是絕對保護區,面積為2.5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各個陵寢的建築和歷史上的部分儀樹地段。要求嚴禁一切有損文物古蹟及其環境的活動和非法建設活動,嚴格保護和恢復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二是歷史環境恢復區,面積約23.5平方千米,即西大河以東,石馬公路以西的範圍。要求保持原有的山形地勢及環境氣氛,嚴格控制建設項目。控制本區內的居民點,嚴格限制其發展;三是環境協調區,面積約48平方千米。要求保護現有的地形地貌與環境,控制建設項目與陵區的氣氛相協調。
2018年
1月1日,新的《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修訂)》實施對2012年1月1日修訂實施的《清東陵保護管理辦法》中已不適應當前清東陵保護和管理工作需要的條款進行了修改完善。
2020年
10月,遵化市出台了《清東陵文物保護一體化工作方案》,將清東陵保護區152平方千米範圍劃分成6個片區,對片內文物本體安全、文物環境巡查與管護、森林防火等實施文物保護網格化管理。
2023年
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佈《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清東陵文物保護規劃(2022—203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並經省政府批准予以公佈。
參考資料: [1]  [6]  [8]  [28-30]  [56-60] 

清東陵所獲榮譽

2001年1月,清東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全國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31] 
2015年10月,清東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  [29-31] 
2017年5月,清東陵在2016年度中國旅遊總評榜頒獎典禮上獲得“2016年度中國景區旅遊人氣獎”。 [85] 
2018年4月,清東陵榮獲2017年度智慧旅遊項目獎。 [84] 

清東陵機構設置

清東陵設有中國國家財政撥款的行政事業單位“唐山清東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相關歷史文化遺蹟、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管理;負責相關旅遊業的統一規劃、開發、建設和管理。 [67] 

清東陵旅遊信息

清東陵地理位置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千米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座標為東經117°38’,北緯41°11’,今管理佔地面積為80平方千米(一説為78平方千米)。 [21-24]  [27]  [41-44] 

清東陵開放時間

清東陵開放時間:09:00—16:00。 [45]  [47] 
清東陵導覽圖 清東陵導覽圖

清東陵門票信息

  • 票價及開放區域
票價及開放區域
購票類型
淡季價格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旺季價格
(4月1日—10月31日)
景區聯票
80元/人
108元/人
裕陵
40元/人
60元/人
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
40元/人
60元/人
擺渡車票
30元/人
祈福大典
30元/人
景區聯票包含開放區域:孝陵主神道、裕陵、裕陵妃園寢、菩陀峪定東陵(慈禧陵)、景陵。預定門票至少需提前一天以上。
參考資料: [10]  [45-46] 
  • 門票優惠政策
門票優惠政策
優惠對象
需攜帶證件
優惠政策和價格
60—69週歲老年人
相關身份證件
購景區聯票享受54元/人優惠票價
18週歲以下(含18週歲)未成年人
全日制大學以下學歷學生
1.2米以下(含1.2米)和6週歲以下(含6週歲)兒童
免景區門票
70週歲以上(含70週歲)老年人
現役軍人、殘疾軍人、消防救援人員
無償獻血奉獻獎獲得者
殘疾人
本人免景區門票,擺渡車票半價
一級、二級重度肢體殘疾、盲人、智力殘疾人、精神殘疾人允許一名陪護免門票
退役軍人
《優待證》
免景區門票
醫務工作者
相關身份證件
有效執業證件
在中國醫師節(8月19日)和國際護士節(5月12日)免景區門票
參考資料: [10]  [45-46] 

清東陵景區交通

  • 自駕出行
清東陵地理位置示意圖 清東陵地理位置示意圖
自駕出行具體路線
出發方向
自駕線路
北京
1、北京東六環—京秦高速(G0121)—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2、北京—京平高速—京秦高速(G0121)—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3、北京—京哈高速(G1)—長深高速(G1)—京秦高速(G0121)—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4、北京—京哈高速(G1)—京秦高速(G0121)—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5、北京—京平高速—薊州—薊州外環—國道102線—遵化石門—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6、北京—燕郊—三河—薊州外環—國道102線—遵化石門—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天津
1、天津—津薊高速—京秦高速(G0121)—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2、天津—津薊高速—京哈高速(G25)—長深高速(G25)—京秦高速(G0121北京薊州)—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3、天津—津薊高速—薊州外環—國道102線—遵化石門—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4、天津—唐津高速(G2501)—長深高速(G25)—京秦高速(G0121北京薊州)—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承德
1、承德—長深高速(G25)—京秦高速(G0121北京薊州)—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2、承德—興隆—遵化—石門—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秦皇島
秦皇島—京哈高速(G1)—長深高速(G25)—京秦高速(G0121北京薊州)—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唐山
1、唐山—長深高速(G25)—京秦高速(G0121北京薊州)—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2、唐山—唐山—豐潤區—遵化—石門—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東北方向
東北方向—京哈高速(G1)—長深高速(G25)—京秦高速(G0121北京薊州)—清東陵支線(S9961)—清東陵遊客服務中心
參考資料: [48] 
  • 巴士出行
巴士出行具體路線
出發方向
具體出行方式
北京—清東陵
北京四惠長途車站,有北京發往遵化的客車,60元左右票價。途中在遵化石門收費站下車,再坐出租車前往清東陵較方便。
購買套票:車費+清東陵成人套票198元。
購買套票:車費+清東陵學生套票168元。
北京宣武門地鐵站東北口出站即可看到。有很多輛旅遊巴士聚集在一起,每輛巴士前貼有不同的線路,客滿發車。
秦皇島—清東陵
秦皇島到遵化:有一高客(早8:30發車,下午2:30發車)一天兩趟,大約兩個半車程(60元左右)。
承德—清東陵
可直接坐承德到遵化的班車,再坐遵化到東陵的班車,或坐承德至玉田的班車,到清東陵下車。
遵化—清東陵
從遵化車站出來就在本站買到清東陵的票即可(票價8元)。
參考資料: [4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