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洋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鎖定
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它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北最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寬約19000千米,總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1] 
中文名
太平洋
外文名
Pacific Ocean
平均深度
3957米
海水温度
0℃~30℃
面    積
181344000 km²
最深處
馬裏亞納海溝(11034米)
平均鹽度
34.62‰ [4] 
沿岸國家
中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
氣候類型
寒帶熱帶
主要組織
亞太經合組織、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太平洋名稱由來

太平洋沿岸 太平洋沿岸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啓航,西渡大西洋,他們頂着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
又經過3個月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羣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説:“這真是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太平洋歷史沿革

太平洋 太平洋
在史前時期太平洋地區發生過多次重要遷徙,最顯著的一次是南島民族(更明確地應是波利尼西亞人)從亞洲海邊遷至大溪地,然後到達夏威夷和新西蘭,後來還到了復活節島
歐洲人於16世紀早期見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橫渡巴拿馬地峽的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沃亞(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後在環球航行中橫渡太平洋的麥哲倫(1519年—1522年)。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是由一名受僱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命名。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此後稱為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麪,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太平洋地理環境

太平洋地理範圍

太平洋
太平洋(4張)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峽,北緯65°44′,南到南極洲,南緯85°33′,跨緯度151°。東到西經78°08′,西到東經99°10′,跨177個經度。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從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海岸至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最長21300千米。包括屬海的體積為7144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69618.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939.5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位於馬裏亞納海溝內。北部以寬僅102千米的白令海峽為界,東南部經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葛蘭姆地(Graham Land)之間的德雷克(Drake)海峽與大西洋溝通;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為:從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再經帝汶海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從澳大利亞南部經巴斯海峽,由塔斯馬尼亞島直抵南極大陸。

太平洋氣候

太平洋由於面積廣闊,水體均勻,氣候有利於行星風系的形成,特別是南太平洋更為突出。北太平洋情況不同,東西兩岸差異懸殊,以俄羅斯東海岸的嚴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温和的冬季對比最為鮮明。信風帶位於東太平洋南北緯30°~40°之間的副熱帶高壓中心和赤道無風帶之間。
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島 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島
中緯度地區、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輻合形成副極地低壓帶。兩個風帶氣温、濕度相差懸殊,極地東風帶鋒面甚為猛烈,冬季尤為突出。西太平洋(北緯5°~25°)菲律賓以東、南海和東海洋麪上,夏秋之間,在高温、高濕條件下產生超低壓中心,形成猛烈的熱帶風暴,即颱風。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北太平洋氣流向大陸運動,冬季情況完全相反,形成廣大的季風氣候區。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這是因為南太平洋水域更廣闊,並受南極地區冰山及冷水團的影響。信風帶的海水含鹽度比赤道地帶低。赤道附近含鹽度小於3.4%;最北部海域含鹽度最低,小於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風影響下自東向西運動,形成南、北赤道暖流。
南、北赤道暖流之間的中軸線上產生相反的赤道逆流,從菲律賓東岸流向厄瓜多爾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附近轉北流向日本東面,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經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對馬暖流。黑潮在東經160°附近轉向東流,稱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東運動,到北美洲西海岸轉向南流,稱加利福尼亞寒流。這樣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環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稱為堪察加寒流,又稱親潮,流向日本本州島東面,在北緯36°附近與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羅門羣島之後,向南流成為東澳暖流,折向東捲入西風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緯45°附近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經德雷克海峽進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魯寒流。這樣形成南太平洋環流。

太平洋地形地貌

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巖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巖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利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羣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羣島、日本羣島、馬里亞納羣島、所羅門羣島,直達新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台灣、日本、新幾內亞、新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 陸地
完全處於太平洋海域內的最大陸地是新幾內亞島——也是世界第二大島嶼。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着。
連接夏威夷、復活節島和新西蘭而成的波利尼西亞大三角包圍了不少島嶼,它們分別是庫克羣島、馬克薩斯羣島、薩摩亞羣島、社會羣島、托克勞羣島、湯加羣島、土阿莫土羣島、圖瓦盧羣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
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有許多密克羅尼西亞的小島,當中包括加羅林羣島、馬紹爾羣島和馬里亞納羣島。
在太平洋的西南角則有由新幾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其他美拉尼西亞的重要羣島還有俾斯麥羣島、斐濟羣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所羅門羣島和新赫布里底羣島等。
太平洋的島嶼類型多樣,四個類型的島嶼都有:陸邊島、沖積島、珊瑚礁和火山島。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新西蘭的新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羣島、台灣島等,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火山島,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所羅門羣島等,很多還有活火山活動。
  • 島嶼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個,總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佈在西部,如日本羣島、加里曼丹島、新幾內亞島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島嶼(火山島珊瑚島)。
太平洋島嶼眾多,主要分佈於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質分為大陸島海洋島兩大類。大陸島一般在地質構造上與大陸有聯繫,如日本羣島台灣島菲律賓羣島印度尼西亞羣島以及世界第二大島新幾內亞島等。海洋島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太平洋中部偏西廣大海域,自西向東有三大羣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其中美拉尼西亞羣島多為大陸島,波利尼西亞羣島的夏威夷羣島是著名的火山羣島,密克羅尼西亞羣島幾乎都是珊瑚島。
  • 海底地形
可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佔總面積的87%,200~2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佔7.4%,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佔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條島孤,島弧外側有深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000米。夏威夷羣島和萊恩羣島將中部深水區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 火山地震
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緣的花彩狀羣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帶,活火山多達370多座,有“太平洋火圈”之稱,地震頻繁。

太平洋洋流潮汐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緯5~10°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環流:北部環流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組成;南部環流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西風漂流、秘魯寒流組成。兩大環流之間為赤道逆流,由西向東運行,流速每小時2千米。
潮汐多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一般為2~5米。
太平洋水温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説,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温暖。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渦漩),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暖流沿15°N,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45°N,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幾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50°S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太平洋海洋形成

太平洋月球分出説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與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這就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與眾不同的成因。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於太平洋成因的假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説”。
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週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週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成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發展成為太平洋。由於月球的密度(3.341g/cm³)與地球淺部物質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頂部橄欖岩層在內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為3.2~3.3g/cm³)近似,而且人們也確實觀測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現象,這就使喬治·達爾文的“月球分出説”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速度應快於4.43弧度/小時,亦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這顯然很難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確是從地球飛出去的,月球的運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實卻非如此。還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40億~45.5億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僅38億年,這顯然也與飛出説相矛盾。終於,人們摒棄了這種觀點。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的近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發育有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相當巨大。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作用。 [2] 

太平洋流星撞擊説

1955年,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爾卑斯期的流星撞擊而成的。並且他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衞星,直徑幾乎為月球的兩倍。可惜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眾所周知,月球上沒有活躍的構造活動,隕石撞擊作用是月殼演化的主要動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體猛烈轟擊形成的近於圓形的窪地,其底部由稍後噴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將太平洋與月海相對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徵: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佈是均勻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於地球一方,這反映了早期撞擊作用的隨機性。
2.月海具有圓形的外廓,並比月陸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圓形,比大陸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陸由年代較老、密度較小的硅鋁質岩石構成,而海洋則由年代較輕、密度較大的玄武質岩石組成,月球也是這樣,月海也由年齡較小的玄武岩組成。
4.地球上的地殼厚度較大,介於30~50公里,洋殼較薄,一般為5~15公里;月球也有類似的情況,月陸殼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殼則一般小於20公里。
5.重力測量證明,月海具有明顯的正異常;太平洋的情況比較複雜,但比周圍大陸具有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圍有山鏈環繞,而太平洋周圍也有山鏈。
7.在太平洋底發現有邊緣和中央海嶺,而在一些較大的月海中也同樣可見有堤形的隆起。分佈於月海中央和邊緣。
8.太平洋東部具有以島弧、邊緣海組成的,從洋殼過渡為陸殼的過渡區,在一些月海邊緣也可見有所謂“類月海”的過渡區。當然,與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沒有的其他特徵。如構造岩漿活動,反映海底擴張的海底磁性條帶,還有在太平洋周圍的山鏈上可見明顯的多旋迥褶皺構造和花崗岩漿活動,而月球上沒有。
諸如此類的差別,專家以為乃系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質量和體積的緣故。綜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擊盆地。但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它經歷了多次的改造。 [2] 

太平洋分區

1.東區: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從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島,除了最北、最南段峽灣海岸的島羣以及深入大陸的加利福尼亞灣之外,海岸平直,大陸棚狹窄,重要海溝北有阿卡普爾科海溝,南有秘魯—智利海溝。
2.西區:亞洲部分結構複雜,海岸曲折,大陸東緣有突出的半島,岸外有一系列島弧,形成眾多的邊緣海。從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島羣外緣有一系列海溝,北有堪察加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南有東加海溝、克馬德克(Kermadec)海溝等。
3.太平洋中部是面積寬廣的海盆,是地殼構造最穩定的地區,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米左右。西經150°以東為東太平洋海盆,從中美地峽經科科斯(Cocos)海嶺至加拉帕戈斯羣島一線以南是秘魯—智利海盆和東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過東南太平洋海隆即為太平洋—南極洲海盆。這一海盆與西經150°之間的地區為太平洋—南極洲海嶺。西經150°~180°,自東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馬里亞納海盆和菲律賓海盆;在新西蘭與東澳大利亞之間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為麥加利(Macquarie)海嶺,即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水下界線。

太平洋自然資源

太平洋經濟特點

環太平洋地區在自然和經濟方面具有豐富的多樣性,經濟發展上有世界上GDP排名前三位的國家美國、中國、日本,至今極具發展活力。日本、韓國和美國西海岸為重要的技術策源地;俄羅斯遠東地區、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藴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墨西哥和巴西正快速走上工業化發展之路;中國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美國、智利和新西蘭有生產力水平極高的農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具有發達的畜牧業。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世界的經濟中心由傳統的歐洲、北美東部轉向環太平洋地區。

太平洋海洋資源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漁業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佔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羣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金槍、比目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也佔重要地位。
礦物資源 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煤很豐富,深海盆地有豐富的猛結核礦層(所含錳、鎳、鈷、銅四種礦物的金屬儲量比陸地上多幾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錫礦、金紅石、鋯、鈦、鐵及鉑金砂礦儲量也很豐富。
太平洋海域廣闊,藴藏着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開發和利用的主要是水產資源和礦產資源。太平洋中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近10萬種,主要生活在大洋表層,尤其是邊緣帶,存在於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動植物只佔總數的4%~5%,在5000米以下水域中生活的動植物只有800種,6000米以下水域中僅有500種,7000米深處有200種,到1萬米深處只剩下20多種了。同時海洋中生物的種類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但每一種動植物的分佈密度則是高緯度區大於低緯度區,在高緯地區多優勢種。在大洋表層大量繁殖着浮游藻類和浮游動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温帶有鹿角藻類和昆希科藻類(主要是海帶),在熱帶有褐藻、綠藻及多種細藻。海岸帶分佈有紅樹林。眾多水藻為近海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繁殖多種軟體動物、軟體蟲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以及珊瑚蟲等,並出產大量魚蟹。在島嶼和濱海帶是海鳥的棲息地。大洋中有不少獸類,如鯨、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獺等。
太平洋的漁業生產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1980年的產量為3545萬噸,佔世界總漁獲量(6457.6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漁場有兩個:一是西北太平洋漁場;另一個是東南太平洋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包括白令海一部分、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漁場的大陸架面積達219萬平方千米,海水較淺,陽光可透入底層,眾多河流帶來大量無機鹽類,以及寒暖流帶來冷性和暖性浮游生物,為浮游生物滋養和魚類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成為世界主要漁場之一。1980年漁產量為1878萬噸,居世界主要漁區中第一位,其中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鯡、鮭、鱒等魚類。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捕海獸為主,其中捕鯨為多。堪察加半島沿海是世界最大的捕蟹場。中國沿海舟山羣島一帶以捕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海鰻、烏賊為主。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智利、厄瓜多爾漁場,這裏大陸架狹窄,只有16萬平方千米,但由於有強盛的秘魯寒流流經和沿海上升流等環境條件,無機鹽類也相當豐富並適宜浮游生物繁殖,魚類十分豐富,成為重要漁場。

太平洋漁場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佔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羣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魚、金槍魚、比目魚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也佔重要地位。

太平洋礦物

資源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很豐富,深海盆地有豐富的錳結核礦層(所含、銅四種礦物的金屬儲量比陸地上多幾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礦、金紅石、金砂礦儲量也很豐富。
礦產資源勘探開収工作主要集中在大陸架石油和天然氣、濱海砂礦、深海盆多金屬結核等方面。主要產油區包括加利福尼亞沿海、庫兊灣、日本西部陸架、東南亞陸架、澳大利亞沿海、南美洲西海岸,以及中國沿海大陸架。濱海砂礦的分佈範圍是:金,鉑砂主要分佈太平洋東海岸的俄勒岡至加利福尼亞沿岸,以及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沿岸;錫礦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各國沿海,其中主要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沿海;印度和澳大利亞沿海是鑽石、金紅石、鈦鐵礦最豐富的海區;中國沿海共有十餘條砂礦帶,有金剛石、金、鋯石、金紅石等多種砂礦資源。另外,日本、中國和智利大陸架上都有海底煤田。在深海盆區有豐富的多金屬結核,其中主要集中在夏威夷東南的廣大區域。總儲量估計有17000億t,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太平洋交通運輸

太平洋海運

太平洋還有許多重要的海峽,如白令海峽、宗谷海峽、津輕海峽、朝鮮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以及馬六甲海峽等都是重要的海上咽喉要道。其中以馬六甲海峽、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和巴拿馬運河構成的水道網,使太平洋與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得以相通,形成許多重要的國際航線和海上戰略通道。
在太平洋的北、中、南部有3條主要航線橫越太平洋:一是北太平洋航線,為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經白令海峽進入太平洋北部到達中、日等國的航線,航路集中在北緯40°以北至阿留申羣島附近,是橫渡太平洋最短的一條航線,航程約4200~4500海里。二是中太平洋航線,為自美國西海岸經夏威夷羣島和關島到中、日和東南亞各地的航線,航路集中在北緯20°~25°之間,航程約6000~8000海里。三是南太平航線,為由南美洲西岸經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地延伸至東南亞,航程約1萬海里。另外,在西太平洋地區還分佈數條自北而南(主要沿亞洲東部海域)的航線(其中一條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連),這些航線與太平洋的三條橫越航線再連接,並通過不同海峽和島嶼,向西經過北印度洋海域或沿南亞次大陸南緣,通向中東或與通向歐洲等地的歐亞航線(蘇伊士運河航線)相接。具體來説,主要有東亞—北美、東亞—關島—巴拿馬運河、東亞—東南亞—巴拿馬運河、東亞—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北美、澳大利亞—巴拿馬運河等國際航線。
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電纜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
太平洋資源豐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漁場,出產鯡魚鱈魚金槍魚、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倫比亞河以出產鮭魚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錳結核,海水可提取海鹽、等。大陸棚是世界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如加利福尼亞南部海域、黃海、東海以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南部等海區。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區。但是歐洲人直到16世紀才開始對這一大洋進行探察。他們尋求所謂“南方之地”——澳大利亞,從而進入太平洋島嶼。1513年,西班牙佔領者巴爾沃亞(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馬地峽的達裏恩(Darien)山頂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後,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橫渡太平洋。17世紀時,荷蘭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發現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斐濟。18世紀時,英國航海家科克、法國航海家布干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紀時,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於1831—1836年乘“比格爾號”(Beagle)環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區進行考察,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偉大的貢獻。
太平洋島 太平洋島
太平洋南起南極地區,北到北極,西至亞洲和澳洲,東界南、北美洲。約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積,不包括鄰近屬海,約為16525萬平方千米。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麪積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積超過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屬海)4187.8米。西太平洋有許多屬海,自北向南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東亞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經屬海注入太平洋。西經150°以東的洋底較西部平緩。
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羣島。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島羣島、小笠原羣島、馬里亞納、雅浦和帕勞;自帕勞向東延伸至俾斯麥、所羅門羣島和聖克魯斯;最後由薩摩亞羣島向南至湯加、克馬德克、查塔姆和麥誇裏。由於北部陸地與海洋的比例高於南部,以及南極洲陸地冰蓋的影響,北太平洋的水温高於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無風帶和變風帶海水的含鹽量低於信風帶。對太平洋垂直海流影響最大的是南極大陸周圍生成的冷水。極地周圍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後向北蔓延構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層。深層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較鮮明的洋流自南極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該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攜冷水流向東然後在兩半球均流向極地。深海環流受鄰近洋流會聚區表層海水下沉的影響。在太平洋熱帶會聚區分別在南北緯35°至40°之間,距赤道越遠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會聚區在南緯55°至60°之間。
面積
18134.4萬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3957米
最大深度
11034米
最大寬度
19000千米
最大長度
15900千米
海岸線
135663千米
年蒸發量
114釐米
年交換量
13釐米
年度陸地來水量
6釐米

太平洋航運

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
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新西蘭航線,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
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衞星進行聯繫。

太平洋通訊設施

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1905年美國在太平洋也敷設了海底電纜。加拿大至澳大利亞,美國至菲律賓、日本及印度尼西亞,香港至菲律賓與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國之間都有海底電纜。在太平洋上空開始利用人造通訊衞星進行聯繫。 [3] 

太平洋主要港口

(自北向南,逆時針順序,加粗者為重要港口)

太平洋亞洲

俄羅斯(俄語:Россия,英語:Russia):馬加丹(俄語:Магадан;英語:Magadan)、納霍德卡(俄語:Нахoдка;英語:Nakhodka)、符拉迪沃斯託克(原名海參崴,俄語:Владивосток,英語:Vladivostok)
朝鮮:清津(朝鮮語:청진;英語:Chongjin)、金策(朝鮮語:김책시)、利原元山新義州(朝鮮語:신의주특별행정구)、安州、南浦(朝鮮語:남포특별시)松林海州(朝鮮語:해주)
韓國(韓語:대한민국;英語:South Korea):首爾(韓語:서울;英語:Seoul)仁川(韓語:인천;英語:Incheon)水原(韓語:수원시)、華城、唐津羣山(英語:kunsan)、木浦(韓語:목포시,英語:Mokpo)、順天馬山(韓語:마산 시)、鎮海(韓語:진해구)、釜山(韓語:부산,英語:Busan)慶州(韓國語:경주시;英語:Gyeongju)、江陵(英語:Kangleung)
日本(日語: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札幌(日語:さっぽろ)函館(日語:はこだて)、新潟(日語:にいがたけん)、福岡(日語:ふくおかけん)、熊本(日語:くまもとけん)、鹿兒島(日語:かごしまけん)、那霸(日語:なはし)、長崎(日語:ながさきし)、廣島(日語:ひろしま)、大阪(日語:おおさか、英語: Ōsaka)名古屋(英文:Nagoya;日語:なごやし)、橫濱(日語:よこはま)、東京(日語:とうきょう;英語:Tōkyō)、仙台(日語:せんだいし)
中國:大連營口葫蘆島秦皇島唐山天津黃驊、煙台、威海、青島日照連雲港鹽城南通上海寧波、舟山、温州、福州、泉州、廈門台北高雄、汕頭、香港深圳廣州中山珠海澳門、湛江、海口三亞北海三沙基隆港高雄港台北港台中港蘇澳港花蓮港安平港
越南(英語:Vietnam;越南語:Việt Nam):海防(越南語:Thành phố Hải Phòng/漢喃字:城庯海防)清化(越南語:Thành phố Thanh Hóa)、順化(越南語: Thành Phố Huế/漢喃字:城庯化)、峴港(越南語:Thành phố Đà Nẵng/漢喃字:城庯沱㶞)、會安(Hoi An)、歸仁(越南語:Quy Nhơn)、芽莊(越南語:Thành phố Nha Trang/漢喃字:城府芽莊)頭頓(越南語:Thành phố Vũng Tàu/漢喃字:城庯淎艚)、胡志明市(越南語: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漢喃字:城鋪胡志明;英語:Ho Chi Minh City)
柬埔寨(英語:Cambodia):貢布西哈努克城(英語:Sihanoukville)、戈公(高錦語:កោះកុង;英語:Koh Kong)
泰國(英語:Thailand):莊他武裏(英語:Chanthaburi)、羅勇(泰語:ระยอง,英語:Rayong)、春武裏(英語:Chonburi;泰語:จังหวัดชลบุรี)、曼谷(泰語: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英語:Bangkok)、碧武裏(泰語:เพชรบุรี;英語:Phetcha Buri)、巴蜀(泰語:ประจวบคีรีขันธ์)、素叻他尼(泰語:สุราษฎร์ธานี,英語:Changwat Suratthani)、那空是貪瑪叻(泰語:นครศรีธรรมราช;英語:Nakhon Si Thammarat)、博他侖(泰語:จังหวัด พัทลุง)、宋卡(泰語:สงขล;英語:Songkhla)北大年(泰語:ปัตตานี)、那拉提瓦(泰語:นราธิวาส)
馬來西亞(馬來語、英語:Malaysia):哥打巴魯(馬來語:Kota Baru)、瓜拉龍運(馬來語:Kuala Dungun)、關丹(馬來語:Kuantan)、新山(馬來語:Johor Bahru)、馬六甲(馬來語:Bandar Melaka)檳城(英語:Penang;馬來語:Pinang)古晉(馬來語:Kuching)、哥打基納巴盧(馬來語:Kota Kinabalu)
新加坡(英語:Singapore):新加坡市(英語:Singapore City)
文萊(英語、馬來語:Brunei):斯里巴加灣市(馬來語:Bandar Seri Begawan)
印度尼西亞(英語:Indonesia):巨港(印尼語:Palembang)、西冷(印尼語:Serang)、雅加達(印尼語:Jakarta)三寶壟(印尼語:Kota Semarang)坤甸(印尼語:Pontinank)、三馬林達(印尼語:Samarinda)、哥倫打洛(英文:Corontalo;印尼語:Gorontalo)、肯達裏(印尼語:Kendari)、烏戎潘當(印尼語:Kota Makassar)登巴薩(印尼語:Kota Denpasar)、馬塔蘭(印尼語:Mataram)、特爾納特(印尼語:Ternate)、萬鴉老(印尼語:Manado)、安汶(印尼語:Kota Ambon)、查雅普拉(屬大洋洲,印尼語:Jayapura)
東帝汶(英語:East Timor):帝力(葡萄牙語:Dili)
菲律賓(Philippines):拉瓦格(Laoag)、聖費爾南多馬尼拉(Manila)八打雁達沃(Davao)卡巴洛甘塔克洛班甲描育

太平洋大洋洲

巴布亞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

太平洋南美洲

秘魯卡亞俄利馬、特魯希略、通貝斯

太平洋北美洲

太平洋戰爭

戰爭
戰役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
珍珠港事件

太平洋世界記錄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洋:太平洋,地球第一大洋,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以及約32.5%的總面積,其面積達1.556億平方千米。(吉尼斯世界紀錄)
參考資料
  • 1.    李昕編著.青少年課外知識全知道: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5
  • 2.    夏之秋.太平洋是怎樣形成的[J]: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 1993年04期
  • 3.    人民交通出版社.世界主要港口浬程表.密歇根大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75:375 頁
  • 4.    曾昭璇 天鬱文 劉南威. 美麗富饒的南海諸島[M]. 1981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