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聊城

(聊城)

鎖定
聊城,別稱“江北水城運河古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温泉之城。聊城地處山東省西部,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黃河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聊城是京九鐵路膠濟鐵路膠濟邯鐵路濟鄭高鐵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橫跨冀魯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聊城不僅可以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而且是與晉、豫、冀等省份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便利港口,還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核心城市。
中文名稱
聊城市
外文名稱
Liaocheng
別    名
江北水城運河古都鳳凰城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山東
下轄地區
莘縣陽穀臨清等八縣市區
政府駐地
東昌府
電話區號
0635
郵政區碼
252000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部、華東華中華北交界處
面    積
8715平方公里
人    口
635.24萬人(2008)
方    言
冀魯官話中原官話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東昌湖光嶽樓山陝會館姜堤樂園古運河景陽岡
機    場
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火車站
聊城站聊城北站
車牌代碼
魯P
名    人
季羨林張自忠孔繁森李苦禪
名    企
中通客車東阿阿膠、魯西化工等
市委書記
林峯海
市    長
王忠林
國民生產總值
2145.65億元(2012年)

聊城簡介

縣市區
簡介
中國運河名城,中國棉紡織蠟染之城,中國軸承之鄉,中國京劇藝術之鄉,書畫之鄉,武術之鄉,醬菜之鄉等
東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鄉,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等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塑編之城,中國蔬菜第一縣,油城鹽都,中國香瓜之鄉,中國雙孢菇之鄉,中國小肉食雞之鄉,全國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等
2010、2011中國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省級人居環境範例獎,省級生態示範區, [1]  全國經濟轉型發展示範縣等
鴨梨之鄉,白毛楊之鄉,省級生態示範區,省級衞生城市,山東省縣域旅遊品牌十強縣等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省社會文化建設先進縣,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衞生城市,省級人居環境範例獎等
黃河綠城、養生寶地,阿膠之鄉,喜鵲之鄉,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綠色名縣,山東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山東省人居環境獎,山東省十大品牌之都等

聊城行政區劃

聊城市城區現為四區(東昌府區、經濟開發區、高新區、鳳凰旅遊度假區)下轄東阿縣、茌平縣、冠縣、莘縣、陽穀縣、高唐縣、臨清市七縣市。
縣市區
面積
人口
郵政編碼
政府駐地
1254平方千米
100萬
252000
聊城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389.4平方公里23.3萬252000東昌路
聊城高新技術開發區206平方公里10.9萬252000黃河路
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45平方公里30萬252000迎賓大道
茌平縣1120平方千米57萬252100振興街道
東阿縣799平方千米42萬252200銅城鎮
1152平方千米
74萬
252500
紅旗路
960平方千米
48萬
252800
陽穀縣1065平方千米80萬252300僑潤街道
莘縣1416平方千米104萬252400燕塔街道
臨清市950平方千米74萬252600青年路街道

聊城政治

聊城主要領導

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
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耿濤
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張旋宇

聊城經濟

山東省統計局審核評估後反饋,2010年聊城市實現生產總值1606.51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可比價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21.64億元,同比增長4.3%,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935.70億元,同比增長13.9%,拉動GDP增長8.5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工業增加值865.64億元,同比增長13.7%,拉動GDP增長7.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49.17億元,同比增長15.7%,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905.2億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長12.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邁上3萬元台階;地方財政收入96.6億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長22.9%,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0億元,是2007年的1.95倍;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366.6億元、1110.7億元,是2007年的2倍和1.9倍。
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80.32億元,增長5.3%。農業增加值100.50億元,增長4.6%。糧食總產292.36萬噸,比上年增長—5.4%;棉花總產6.93萬噸,增長—1.4%;油料總產22.85萬噸,增長—8.5%;水果總產40.5萬噸,增長3.0%;蔬菜總產983.48萬噸,增長13.5%。肉類總產46.73萬噸,禽蛋總產29.2萬噸,奶類總產1.74 萬噸 。水產品總產5.26萬噸,增長9.4%。全年造林3872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21%。全市農機總動力891.42萬千瓦,增長2.8%。
工業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68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95.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4%。產品銷售率99.81%,比上年提高0.9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9.91億元,增長43.4%;實現利潤30.56億元,增長46.0%。實現利税49.39億元,增長45.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3.6%,比上年提高9.71個百分點。
房地產
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11.84億元,比上年增長85.86%。更新改造投資23.93億元,增長35.45%;房地產開發投資28.12億元,增長22.39%。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00家,實現增加值45822萬元,增長2%,實現利税4254萬元,增長4%。

聊城旅遊

聊城概況

聊城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有2500年的歷史,文化底藴非常豐富,
聊城旅遊觀光 聊城旅遊觀光
文物古蹟眾多,如光嶽樓山陝會館、陽穀的景陽岡、東阿曹植墓、臨清的鈔關舍利塔、清真寺、螯頭磯等, 聊城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陳運和詩稱“水養詩,詩養城 城養景,景養人”,此城才享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聊城光嶽樓

光嶽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古城中央。高樓凌空,巍峨壯麗,氣勢非凡,為魯西一大名勝。它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聊城在此時為東昌府治。明朝初年,平山衞守禦指揮僉事陳鏞為與元朝殘餘部隊作戰,將東昌土城改建為磚城,並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餘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餘木樓”,後因地而名“東昌樓”。當時建造此樓的目的是為了“嚴更漏、料敵望遠、報時、報警”,隨着明王朝統治的鞏固,此樓的軍事功用很快被遺忘,但光嶽樓卻以她的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其中尤其以清康熙皇帝御筆“神光鍾暎”匾,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嶽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這些至為珍貴。
光嶽樓 光嶽樓
聊城市光嶽樓位置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聊城山陝會館

京杭大運河西岸有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羣,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東關雙街南首,建於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她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於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山陝會館是一座廟宇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羣體,坐西面東,南北闊44米,東西深75米,主要建築有山門、戲樓、夾樓、鐘鼓樓、看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等,共計160餘間。

聊城摩天輪

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園項目是西安交通大學和聊城市政府全面合作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校地合作項目,項目已被聊城市政府列入2011年重點建設項目。
摩天輪地處聊城南部新城行政商務中心,位於國 家4A級風景區東昌湖南岸,總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13層,共14層,項目設備總高130米,目前是亞洲(正在建設中的)第三大摩天輪,是全球首座建築與摩天輪相結合的城市地標。
摩天輪
摩天輪(9張)
曹植墓
曹植墓現在在社會上爭論有多處,其中七步村的曹植墓與1998年,為加強對曹植墓園的保護,省文物局撥出專款,對曹植墓進行了修建,建成了現在的陵園。位於東阿縣城西南10公里魚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製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
曹植墓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是三國時期魏國(公元220~265年)著名詩人,曹操第三子陳思王曹植的墓冢。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建安七子”之一,他所作的《七步詩》至今仍為世人廣為傳誦。曹植墓始建於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1981年和1985年曾先後進行過修葺。墓冢依山而建,以磚石磊築而成,佔地面積約1200餘畝。墓室為前堂後室的磚室墓,前堂面積約17平方米,後室面積約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磚錯縫平砌而成。前堂後室之間闢有門,並以磚封護。墓內發現有石圭、石璧、青玉璜、瑪瑙泡、雲母片以及陶器等隨葬品共132件。

聊城孫大石美術館

孫大石美術館位於高唐縣城區魚邱湖北岸。孫大石,又名孫瑛,高唐縣河涯孫莊村人,中國著名山水畫家。
孫大石美術館 孫大石美術館
於1982年由孫大石與高唐縣人民政府合資修建。佔地面積2088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為仿古庭院式建築。灰瓦弧線屋頂,灰藍色牆基、白色正牆,間以洋紅色腰線和房檐,體現了古樸、高雅的建築風格。館分東西兩院,建有展廳、四層六角一覽閣、長廊、碑牆、畫室等。一覽閣內展放的“天下第一硯”——龍騰巨硯,重11噸,用整塊巨石,由5名工藝師歷時3年雕成。另外還展有中華百硯、孫大石無償捐贈的上億年的魚化石和古動物化石等文物及半個世紀以來的個人繪畫作品、高唐籍著名畫家的名品大作。

聊城蕭城遺址

蕭城遺址位於冠縣館陶鎮東南3.5千米處。據記載,此為遼國蕭太后為駐兵中原而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築成,亦
蕭城遺址 蕭城遺址
稱 “歇馬城”、“駐馬城”。 傳為遼兵用頭盔裝土,一夜夯成,俗稱“盔安城”。 因1967年在城內發掘出的明隆慶年間山西按察司楊師震之墓誌銘中有“葬於肖城之源”字樣,故又名“肖城”。城為方形,邊長1300米,面積169萬平方米。四門均系“扭頭式”建築。城牆系土築,尚存者上寬8米,下寬13米,最高處為13米,堅固如初。城門、箭樓、點將台、飲馬井、“萬人坑”等遺址尚存。“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長城以南,首屈一指”。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聊城武訓祠

位於冠縣市柳林鎮。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佔地面積 平方米,建築面積 平方米。武訓祠,始建於1903年,僅三間。1937年,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撥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莊嚴。祠後為武訓墓。1896年12月5日武訓在臨清他所創辦的御史巷義學去世,歿後葬於當時的崇賢義塾東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1989年6月重修。墓北面為陳列室,展示了武訓的生平史蹟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塊;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嚶鳴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訓魂亭”,亭額由著名學者季羨林題寫。

聊城馬頰河度假村

位於聊城城區西25千米馬頰河東岸。始建於1972年, 1998年被山東省林業廳列為生態公益性林場。主要以
馬頰河度假村 馬頰河度假村
生態經營為主。2001年5月1日闢為馬頰河度假村,並對外開放。總面積181公頃。村內有防護林場、優質品種果園、良種稻田、中華鱉繁育養殖場、觀賞魚繁育場、野菜自然保護地、自然獵場和優質用材樹及美化、香化、觀賞性樹木育苗基地,並栽植江南毛槐、紫荊、紅瑞木、紫葉李、西府海堂、榆葉梅等觀賞樹木20多個品種共20000餘株。為完善旅遊功能,建造了游泳池、垂釣池、水上餐廳、鄉間別墅和賓館,人工造山11座,建成苗族、客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4處民族風格景點,添置了搖椅、吊牀、鞦韆等遊樂設施,安排了射擊、探險等多個參與性遊樂項目。已初步形成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渡假休閒、民族小吃為一體的遊樂場所。

聊城景陽岡

位於陽穀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總
景陽岡 景陽岡
佔地面積33.3公頃,其中水面10公頃。景區內沙丘起伏,莽草叢生,林廕庇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餘處。 “武松打虎處”石碑為南宋時期所立。山神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共3間,建在長30米、寬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廟內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廟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題寫的“景陽岡”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嘯亭:位於景區西部,六角單檐,由徐悲鴻的夫人、書法家廖靜文題名。碑林:在山神廟以北。武松廟:在北岡之巔。門匾額“武松廟”為趙樸初所書。園內東亭內為武松打虎處碑,西亭內為新鑄大鐘。大殿系五開間三進深歇山式建築。殿內正中為武松塑像,像上懸“勳業昭彰”四字匾。牆內飾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和民間藝術家合作的多幅木質彩刻壁畫。“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佇立在山岡前。由著名畫家劉繼卣創作。象徵着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於景陽岡南部,傳為武松打死的那隻老虎的化身。“景陽春曉”石:位於景陽岡南端的一塊神奇的巨石,它形體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書法家劉藝所書“景陽春曉”四字。2001年,景陽岡被定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

聊城獅子樓

獅子樓坐落在陽穀城區大隅首西南角,始建於宋景佑三年,現為水滸旅遊線上重要景點。“水滸”英雄武松
獅子樓 獅子樓
為兄報仇在此怒殺西門慶,獅子樓因而名揚四海。此樓為宋式建築,二層五開間三進深,青磚灰瓦,飛檐斗拱,雕樑畫棟,雄偉壯觀。建築面積451平方米,高15.8米。樓前列石獅兩對;樓內陳列水滸人物塑像,形態逼真,生動傳神。當代名人沈雁冰劉海粟李苦禪顧頡剛等均有題詠留此。
於2003年10月1日對遊客開放的獅子樓旅遊城為位於陽穀縣城中心,該景區以《水滸傳》《金瓶梅》故事為背景的主題景區,反映宋代民風民俗,佔地30畝。主要景點有:王婆茶館、武大郎家、冷酒館、紙紮店、西門藥店、鹽店、絨線鋪、綢緞莊、客棧、獅子大酒樓、棋社、戲台、玉皇廟等。節日期間舉行大型的節慶和廟會等活動。

聊城萬畝梨園

冠縣別稱,因種植歷史悠久且全縣成片梨園達30萬畝而得名,尤以韓路、張八寨、鄧官屯、劉屯一帶著名。
萬畝梨園 萬畝梨園
蘭沃鄉韓路村有一“梨樹王”,高8米,粗可二人合抱,樹冠佔地近百平方米,已有330多年的樹齡,年產鴨梨達1500餘公斤,樹型之高大,樹齡之古,產量之豐厚,均為全國第一。百年“紅子”樹,葉似梨,花似桃,果似山楂,十分罕見。另有“八仙聚”、“卧龍樹”亦成景觀。春暖時節,“堆雪鋪玉三千頃,飛甜流香十萬家”。每逢清明佳節,冠縣市都要舉辦“梨花節”大型觀光活動。

聊城馬本齋烈士陵園

位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坐北朝南,佔地面積667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通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重建後的陵園融合古代建築與阿拉伯建築風格於一體,莊嚴、典雅、肅穆。每逢清明節,總有不少人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也曾到此憑弔。該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聊城魯西北烈士陵園

聊城市境內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亦名丈八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始建於1945年。佔地面
魯西北烈士陵園 魯西北烈士陵園
積約6公頃,南北長7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主要有門樓、紀念塔、紀念室、烈士墓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1957年重建。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第二層塔壁鑲嵌着8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書寫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烈士傳略。塔北為3間烈士紀念室,室中懸掛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親書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蹟。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墓23座。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日前,倍受世人關注的中國第一座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在山東聊城東昌湖風景區內落成並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旅遊者的目光。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於2004年11月在山東聊城動工建設。該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分為陳列區、收藏區和研究及學術交流區3個功能區域。中國是世界上開鑿運河最早的國家之一。
中國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該館的建設對於研究和傳承運河文明,弘揚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促進和提升提升運河沿線城市乃至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山東聊城市是受運河文化影響比較早的地區。隋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流經聊城的西部。元代會通河縱貫聊城腹地,為聊城帶來了數百年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形成了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

聊城海源閣

海源閣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22萬。它與江蘇常熟縣翟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其中以翟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楊”的美稱,深為海內外學者所仰慕。
聊城運河景色一角 聊城運河景色一角
海源閣藏書樓位於光嶽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為單檐硬山脊南向樓房,面闊三間,上下兩層,下為楊氏家祠,上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處。藏書樓上層中間門額上懸掛“海源閣”陽言語匾額一方,為楊以增親書,額後有楊以增自題跋語。 海源閣藏書浩瀚,是楊氏四代人潛心蒐集的結果。楊氏第四代人楊保彝編著《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及《海源閣書目》計有208300卷有餘。另有不載於書目者尚多。

聊城孔繁森紀念館

孔繁森紀念館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館,9月14日正式開館。館佔地面積約1.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館高15米,外形為雙重檐、四周為換廊式結構。西面東,正門上鑲嵌着江澤民親筆題寫的“孔繁森同志紀念館”8個鎏金大字。館前廣場寬闊,周圍綠草如茵,塔松、龍柏、雲杉鬱鬱葱葱,給人以典雅、莊嚴、肅穆之感。館內設1個紀念廳和3個展覽廳。
6月26日,省文物局在濟南組織召開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改建規劃及建築方案》專家論證會。我省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對方案進行了論證。
在聽取了設計單位對改建規劃及建築方案的彙報後,專家論證認為,《孔繁森同志紀念館改建規劃及建築方案》總體思路可行,基本功能可以滿足使用要求,方案設計有一定的新意,原則予以通過。同時提出六點補充、修改、完善的建設性意見。一是主體建築設計應突出紀念館的建築特徵,適當吸收西藏建築的特點,在外立面輪廓和頂部處理上加以改進。二是適當提高展廳高度,保證展示效果。三是瞻仰大廳的尺度應充分考慮藝術設計的需求。頂層結構設計要與當地的氣候特點相適應,體現節能環保理念,減少運行成本。四是對展廳的平面佈局進行適當調整,以更加適應展覽的需要。五是藏品庫房要符合博物館標準和規範,建議設在三層。六是與建築設計同步進行,制定展陳大綱,做好形式設計。

聊城交通

聊城地處濟南都市圈中原經濟區的交界處,是山東省較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聊城鐵路

聊城交通發達,是鐵路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在聊城“十”字交匯;聊城到泰安鐵路即將開工,濟鄭高鐵也將從聊城經過,聊城高鐵南站在南部新區即將開建,共建聊城高鐵新區。

聊城高速

濟聊館高速橫穿全境,是連接山東省濟南聊城河北省邯鄲的主要通道。起始於山東省濟南黃河二橋, 途經山東省茌平縣聊城冠縣, 至河北省邯鄲館陶縣。全長147公里。
高邢高速公路高唐至臨清段是山東省高速公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通山東、河北以及山西的高速公路省際大通道。
德商高速公路濟廣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路縱穿山東,北起德州,南至魯豫交界,是山東省高等級公路網規劃“五縱連四橫、一環繞山東”中最西端的“一縱”,也是“一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路已納入國家交通主幹路網,北至京津地區,南通中原腹地。

聊城其他

聊城民航機場也將於2015年開工建設。

聊城地理環境

聊城位置

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
聊城市
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代表中國商業文明的京杭大運河和代表農業文明的黃河在此交匯,貫穿中國南北的京九鐵路和連接祖國東西的膠濟邯鐵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黃金大十字”。2012年聊城全市納入中原經濟區規劃。

聊城地質

境內地形較為平緩,除東阿縣沿黃河一帶有10座剝蝕的殘山外,皆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
黃河沖積平原 黃河沖積平原
傾斜,莘縣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陽穀縣的東北部最低,海拔27.5米。 全市地質構造屬華北地台(Ⅰ)的一部分,聊考斷裂帶又將全市分為2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部為遼冀台向斜(Ⅱ1),東部為魯西台背斜(Ⅱ2)。遼冀台向斜中有2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臨清坳斷區(Ⅲ1)和內黃隆斷區(Ⅲ2);魯西台背斜中有1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茌平坳斷區(Ⅲ3)。其次,自西向東又分7個四級構造單元:館陶凸起區(Ⅳ1)、臨清凹陷區(Ⅳ2)、新集凸起區(Ⅳ3(、莘縣凹陷區(Ⅳ4)、桑阿凸起區(Ⅳ5)、陽穀凸起區(Ⅳ6)、東阿凹陷區(Ⅳ7)。區內分佈許多斷裂,其走向一般呈北東向。較大的斷裂為聊考大斷裂,其次有冠廣斷裂、冠縣斷裂、堂邑斷裂、聊城斷裂、茌平斷裂、東阿斷裂、館陶斷裂、馬陵斷裂,另外還有許多小斷裂。聊考斷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蘭考,全長270公里,市內長度110公里,是市內遼冀台向斜與魯西台背斜的分界線,同時控制着市內第三系的發育及構造形態的發展。冠廣斷裂,西自冠縣,穿過聊考大斷裂,東至廣饒,全長290公里,市內長度約100公里。該斷裂北盤下降,南盤上升。冠縣斷裂,北自臨清石槽,南至冠縣梁堂,與冠廣斷裂相交,全長約60公里,其北端是臨清凹陷與新集凸起的分界線,南端是臨清凹陷與桑阿凸起的分界線。堂邑斷裂,自莘縣董杜莊向西北延伸,經過堂邑,至博平與聊考大斷裂相交,全長約73公里,其南盤為下降盤。聊城斷裂,其東北在聊城交於聊考大斷裂,西南在莘縣河店交於堂邑斷裂,全長約40公里,是北盤為下降盤的斷裂。信發斷裂,為東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茌平王老,南至陽穀七級,全市約55公里。東阿斷裂,位於市內最東部,是西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東阿高集,南至陽穀張秋,全長約50公里。館陶斷裂,位於市內最西部,該斷裂將北館陶構造一分為二,使斷裂帶兩側孔店組地層與奧陶紀灰巖接觸。馬陵斷裂呈北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北東為下降盤。該斷裂帶是臨清凹陷與河南內黃隆起的分界線。

聊城地層

自晚第三紀以來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積,主要為黃河氾濫衝擊物和洪積物,除東阿沿黃河一帶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奧陶系灰巖出露處,其餘均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蓋。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270米,以臨清、莘縣、高唐一帶厚度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統和更新統,更新統又分上、中、下更新統。全新統主要為沖積物和洪積物,沉積厚度7~25米,廣泛分佈於全市;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冠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孔店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奧陶系、寒武系,還有古生界變質岩等。

聊城氣候

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大陸地度為62.8-64.8,
温帶季風氣候區 温帶季風氣候區
年乾燥度為1.7-1.9。聊城春季乾旱多風,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夏季高温多雨,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氣温下降快,太陽輻射減弱。
總的看,聊城市農業氣候資源較為豐富,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全市年平均氣温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氣温為-2.5℃;7月份最熱,平均氣温為26.7℃。全年≥0℃積温4884--5001℃,全年≥10℃積温4404--4524℃,全市範圍內熱量差異較小,熱量分佈東南部東阿縣偏多,西北部臨清市偏少。無霜期平均為193-201天,初霜日平均出現在10月24-28日,最早出現在10月6-11日,最晚出現在11月10-22日;終霜日平均出現在4月9-14日,最早出現在3月23日,最晚出現在5月5日。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多年降水量為1004.7mm(信發,1961),最少年降水量為 187.2mm(臨清,1992年),全市降水分佈東南部多於西北部。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現局部內澇。秋季雨量多於春季,春季乾旱發生頻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説,冬季降水最少,只佔全年的3%左右。全年降水多集中於農作物生長期內,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聊城資源

聊城水資源

市內水資源分佈不平衡,東部和東南部沿黃河一帶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區匱乏。
地表水資源
據全市14個代表雨量站1956~1996年實測,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6.7毫米,產水總量為48.7億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徑流3.69億立方米,通過各級河溝泄入徒駭河馬頰河衞運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閘前,入滲補給地下水9.81億立方米,其餘大部分轉化為土壤水,為自然蒸發所消耗。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黃河、金堤河、衞運河諸河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6.2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349.58億立方米,佔沿境河道徑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資源很少,徒駭河、馬頰河多年平均徑流量0.32億立方米,僅在汛期入境。
地下水資源
市內淺層地下水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除淡水廣泛分佈外,還有微鹹水與淡水相間分佈,構成水化學垂直分帶的鹹——淡、淡——鹹——淡及全淡型結構,淡水分佈面積佔總面積的93.1%。其中,適宜開發利用的淺層淡水佔總面積的81.9%。中層和深層地下水亦有較好的開發利用條件。據全市1990年評估,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1.98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為219.74億立方米,中深和深層地下水為2.24億立方米,分別佔98.9%和1.1%。在淺層地下水資源中,因補給困難,更新緩慢,不得輕易開採的淨儲量為206.40億立方米,參與大自然循環,逐年更新綜合補給量為13.34億立方米。
水資源可利用量
根據市內水利工程設施、調蓄能力及地下水補給條件,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2.97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為7.72億立方米(地表水徑流0.26億立方米,地下水7.46億立方米),沿境河道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5.25億立方米(國家每年分配引黃水量13.65億立方米,金堤河、衞運河僅1.6億立方米左右),其它徒駭河、馬頰河等入境水,因以攔蓄力低,可利用量很少。
飲用天然礦泉水
東阿泉飲用天然礦泉水賦存於第三系淡水泥灰岩岩溶隙中,可採水量250立方米/日,其動態穩定,地質環境優越。經水質動態監測驗證,水質符合中國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GB8537—87)命名的要求,是一種礦泉類型為鍶型,水質類型為重碳酸、氯化物——鈣、鎂型飲用天然礦泉水。
聊城軍王屯温泉
聊古1井,位於聊城東郊軍王屯村東,地理座標為東徑116°02′,北緯36°26′。此井為1977年勘探石油鑽孔,井深2337.72米。井內熱水自流而出,水温52℃,最大流量1800立方米/日,現控制在150~170立方米/日。水中含等陽離子和氯根、硫酸根、重碳酸根、氟、溴等陰離子,PH值7.4,總硬度138.5德國度,總鹼度8.41毫克當量/升,水中溶解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熱水出口處建有村辦温泉池。省地震局在此建有水化站,進行地震監測

聊城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石灰石水等。
煤 炭
陽穀——茌平煤田 沿黃河北呈西南東北展向,分佈在莘縣南端、陽穀大部、聊城東部、東阿西部及茌平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15°34’~116°30’,北緯35°54’~36°40’,面積2297.6平方公里,預測儲量(E+F級)217億噸。該礦田—1000米以淺煤層分佈範圍廣,煤層層數多、厚度大,儲量豐富,煤質優良,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被評為全國一般礦種重大突破項目之一。
聊城煤礦區位於聊城市東部和茌平縣南部,地理座標為東徑115.31’57”~116.12125”,北緯36。5’38”~36·31`57”。該礦區為典型的華北石炭——二迭系煤田。礦區可採煤層8層,穩定可採煤層4層,大部可採煤層4層,局部可採煤層3層。按—1100米以淺煤層計算儲量,C級3.44億噸,D級9.42億噸。
旦鎮煤礦區 位於東阿縣境北部高集鄉旦鎮一帶。呈西南東北走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該礦含煤地層為石炭——二疊系太陽組,表土層厚度300米,總見煤厚度約一500米。共含煤14層,平均厚度6.85米。煤質為氣煤、肥煤、天然焦、無煙煤等。探明此礦儲量1.39億噸。
冠縣——堂邑煤炭預測區 該區沿馬頰河呈西南東北向條帶展布,位於冠縣與莘縣、聊城與冠縣、臨清與高唐交界區域,長92公里,寬5~16公里,面積700平方公里。含煤礦體為石炭二迭系沉積物,含煤7層,總厚度8.7米,見煤深度—1600~—2600米,預測儲量14億噸。
石油和天然氣
據勘察,油、氣儲集地段分佈在莘縣、平軒大部,聊城、臨清中部,茌平西部和冠縣東部。
中原油田三部油區 該區位於東濮凹陷北沿,分佈在莘縣西南部古云大張兩鄉,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面積約390平方公里,生油巖體厚度約700~800米。探明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中原油田三廠設於此區,有生產油井330眼、天然氣井2眼,年產原油100萬噸左右,伴生氣1億立方米。
石 膏
據勘探,市內石膏礦主要有茌平——陽穀預測區和堂邑預測區。
茌平——陽穀石膏預測區 分佈在陽穀西部、聊城東部、茌平縣中部,呈西南東北條帶展布,南北長128公里,東西寬15公里,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聊城軍王屯鑽孔,含石膏8層,單層厚度0.5~2米,總厚度9米,埋深700~1588米。
堂邑石膏預測區 分佈在冠縣與聊城、臨清與高唐4縣市交界區域,呈西南東北條帶展布,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5公里,面積約350平方公里。聊城八甲劉堂古1孔,寒武系灰巖中含石膏7層,單層最厚9米,累計厚55米,埋深2000米左右。
石灰石
境內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地層中,埋藏1200米厚的灰巖,露出地面的僅有東阿沿黃河一帶的10餘座孤山,面積4.5平方公里,石灰岩總儲量計4300萬立方米。

聊城榮譽稱號

1
2
3
4
5
6
7
中國温泉之城
8
9
全國雙擁模範城
10
中國十佳宜居城市(2009、2010)
11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12)
12
中國十佳美麗城市(2012)
13
中國最具國際生態競爭力城市(2012)
14中國最美20城市第八名(2013)

聊城社會

郵電
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1730.88萬元,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1485.88萬元,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0245萬元,增長14.7%。年末固定電話用户達到88.56萬户,移動電話用户60.03萬户,電話普及率達到17部/百人,互聯網用户4.35萬户。
社會生活
截至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5平方米以上。城鎮居民人均收入20649.24元,消費性支出13846.94元。農民人均收入7735.3元,消費支出4553.3元。城市低保對象共44152人,佔全市城市人口總數的4%,月人均補差130元,共發放低保金3444萬元,農村低保對象178349人,月人均補差75元,發放低保金8026萬元。

聊城人口

全市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轄8個縣(市、區),13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6486個行政村(居委會)。2011年底全市總人口604萬人,全區39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總人口為50 306人,其中回族人口有48 552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6%。截止到2015年,聊城將建成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的“雙百大城市”。魯西中心城市,位列全國二線城市。

聊城教育

有高等學校4所,在校生2.61萬人,中等專業學校10所,在校生1.75萬人,普通中學265所,在校生39.73萬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39.73萬人;小學1391所,在校生43.33萬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 143582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35項。授權專利329件。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7個,藝術表演場所12個,公共圖書館9個,文化館10個,檔案館9個。擁有衞生機構337所,其中醫院、衞生院184所,衞生防疫防治機構9所,婦幼保健機構9所。各類衞生機構擁有牀位10500張,衞生技術人員14600人,其中醫生5800人。有體育館3座,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35枚,其中金牌11枚。

聊城本科

聊城大學
聊城大學是山東省屬綜合性大學,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具有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學校坐落在具有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美譽的山東省聊城市,學校的前身為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始建於1974年,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聊城師範學院,2002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聊城大學。
學校擁有學士學位碩士學位教育碩士藝術碩士授予權和開展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等專業學位培養資格。現設有31個學院、1個教學部、81個本科專業、45個碩士點,5個專業碩士點,1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本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生31000餘人。
知名校友: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位於聊城市經濟開發區,學院於2002年4月經山東省教育廳批准設立。2005年6月國家教育部重新確認為獨立學院。2005年8月與聊城教育學院、聊城師範學校三校合一, 學院成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董事會成員由聊城大學與山東泉林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合作辦學協議選派,院長由聊城大學推薦,董事會選任。
現在學校擁有中文系,物理系,外語系,經濟與法律系,機電系,教育系,電子科學系,化學與生物系,音樂系,美術系十多個系部,在校生7000多人。

聊城高職專科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專科層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於素有“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學校佔地面積750畝,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館藏圖書89萬冊。
山東工程技師學院
山東工程技師學院是以培養社會緊缺的技師、高級技工等高技能人才為主的國辦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是省內全日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學府,學院已有44年的辦學歷史,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首批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高技能培訓聯合委員會成員單位。設有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和山東省職業介紹中心分中心,具有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鑑定和介紹就業一體化功能。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高技能人才培養聯委會成員單位,省勞動保障廳、省財政廳規劃建設的“山東(魯西)公共職業技能實訓基地”。

聊城重點高中中學

聊城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簡稱聊城一中,始建於1942年冬,前身先後為泰西公學、冀魯豫第四中學、平原省立聊城中學,1953年2月改名為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是山東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是聊城市第一所省級規範化中學。現有68個教學班,學生4200餘人。在編教職工236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100人。

聊城歷史沿革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一説因春秋時期曾稱聊國故名),
聊城風光
聊城風光(22張)
聊城地區歷史悠久,古香色藝。
唐虞3代,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東昌府茌平高唐東阿陽穀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衞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東阿、陽穀、高唐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西漢,承秦制,聊城、東阿、陽穀、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
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穀、高唐、楊露、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聊城夜景 聊城夜景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穀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穀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南北朝,仍承晉制。
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
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穀、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朝,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穀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朝,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穀、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後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
代,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東阿、陽穀屬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
,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聊城、高唐、茌平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阿、陽穀屬山東西路東平府,莘縣、冠縣屬大名路大名府,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代,全國設行中書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臨清屬濮州,陽穀、東阿屬東平路。上屬8縣均隸山東省。
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聊城、臨清、茌平、高唐、莘縣、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陽穀、東阿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代,通稱為,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為直隸州)、平軒、莘縣、冠縣、屬東昌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陽穀屬兗州府,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
1914年改為東臨道。
1928年廢道,境內各縣直屬山東省。
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六區,轄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穀、壽張、範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臨清、高唐時屬第四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除濮縣、範縣、觀城3個縣外,均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
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
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聊城、東阿、陽穀、博平、清平、茌平等縣屬運東專署,冠縣、館陶、臨清、邱縣、堂邑、莘縣、朝城、朝北等縣屬魯西北專屬,濮縣、範縣、觀城、壽張等縣屬運西專屬。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是時,濮縣、範縣、壽張等縣屬第二專署;觀城、朝城、莘縣、朝北、聊堂、冠縣等縣屬第三專署,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等縣屬第四專署,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臨清屬冀南行署第四專署,高唐屬冀南行屬第六專署。同年12月,原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屬的張秋、第二專屬的壽張和黃河以東的崑山、東平等縣組成第八專署。
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第一、四專署合併為第一專署,轄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縣。
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是時,臨清、冠縣、衞東、館陶、宏毅、莘縣、堂邑、清平、朝北屬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冀南行署轄5個專署。是時,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縣屬冀魯豫行署第一專署,後改為第六專署,濮縣、範縣、壽張、張秋、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後改為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及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7-1948年8月,築先、東阿、聊陽、茌平、博平、河西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壽張、陽穀、範縣、濮縣、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屬,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聊城、陽穀、東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縣、莘縣、高唐、壽張、及聊城城關區(縣級)隸屬該區,濮縣、範縣、觀城、朝城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鎮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
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人民政府

聊城聊城歷史老照片

聊城文化藝術

聊城傳説故事

聊城也稱“鳳凰城”,因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佈局狀若鳳凰,故素有“鳳凰城”之稱。對此,還有一個傳説:
聊城市標光嶽樓 聊城市標光嶽樓
傳説,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對鳳凰,統率着林中百鳥,過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人們叫它東州湖。地方官見湖波盪漾,周圍林茂花繁、景色優美,便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兩個人,一個叫王東,一個叫王昌,他們自告奮勇,願意承建。原來這兩人就是被惡龍趕走的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長時間,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後來,東海惡龍又興風作浪,企圖摧毀新城。此時,王東、王昌即力戰惡龍。惡龍逃往東海,扒出一條水道,引海水來灌城。為救鳳凰城的百姓,王東、王昌兄弟二人鑽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們為感謝兩兄弟獻身保城救眾的高尚品德,便將鳳凰城又改名叫東昌。

聊城平調秧歌

平調秧歌”也叫“泊渡口大秧歌”,流傳在茌平縣的洪屯鄉泊渡口村和賈寨鄉一帶。泊渡口是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渡口之一,自京杭運河開鑿之後,就成為貫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有許多的商人和藝人來來往往,久而久之把外來藝術傳播到此地,極大的豐富了該地的藝術形式和內容。“平調秧歌”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流傳較廣,花樣繁多,動作風格自成一家。在農村農民緊張勞動之餘和逢年過節之時,“平調秧歌”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娛樂享受,也成為農民們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的娛樂形式。
“平調秧歌”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四百餘年,最初的“平調秧歌”曲目自編且動作簡單不受限制。隨着歲月的推移,在民間藝人的加工和發展的過程中,增加了樂器,安排了角色,增加了人員,規範了動作,曲目也固定了下來。同時也把農村小戲劇加工改編納入秧歌之中,在與其他戲種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逐漸發展成現在的“平調秧歌”。
“平調秧歌”是一種表演與自娛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它的動作風格,主要以剛韌為藝術特點,表現了魯西農民粗獷、有力的風格。它既能在廣場表演又能登台表演,既能伴隨着打擊樂的節奏、嗩吶的韻律翩翩起舞,又能邊歌邊舞。它的隊伍龐大,角色齊全。秧歌分集體和單個表演兩部分,單個表演主要是代表各種性格的人物,集體舞主要以棒為主。演出所用器具主要有棒、板、傘等。曲目主要有:《鬥鵪鶉》、《麻牌子》、《緊急風》等。 [2] 

聊城東昌弦子戲

弦子戲是聊城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自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以現東昌府區為中心,南至河南北部,西至河北邯鄲,北至德州南部和東部,東至泰安,是很受羣眾歡迎的一個地方劇種,該劇行腔抑揚有序,平穩婉轉,聲腔俱佳,並且有它自己的很多曲牌、板式,能表演各種文武曲目。
東昌弦子戲在清代曾經名噪一時,官宦人家爭相聘請慶壽誕、慶升遷;商賈慶開張、慶喬遷;新年伊始從正月十五一直唱到三月三,很是受到當時官府的重視和羣眾的歡迎。清末民初,弦子戲更是紅極一時,在戲劇苑中獨樹一幟,其他劇種改編借鑑弦子戲的曲牌、板式、行腔的情況屢見不鮮。
東昌弦子戲於咸豐年間傳入原老堂邑縣現東昌府區張爐集鎮後石村一帶,當時僅有二十幾個人活動、演唱、演出,但深受羣眾歡迎,當時有句俗話:“寧可荒了地,不捨弦子戲”的説法,驗證了當時人民羣眾對弦子戲的喜愛程度。該劇種表演所使用的相關器具主要有大笛、笙、三絃、紅笛及打擊樂器等。曲牌板式內容豐富,大約有一百二十個曲牌,通常使用的大致有:褚雲飛、鎖南枝、山坡羊、娃娃調、二板娃娃腔、桂枝香、朝天子等曲牌。劇目有:遊西湖、戰樊城、嚴查散、漢衫記、破洪洲、討荊州等。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安居樂業,東昌弦子戲的演出隊伍更加壯大,最多時曾經達到60餘人。由於弦子戲這一劇種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因此在廣大農村集鎮還時有傳唱。特別是近年來,弦子戲的演唱活動較之以前有所增多。弦子戲唱腔優美,老少咸宜,具有比較深厚的羣眾基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聊城雕刻葫蘆
聊城雕刻葫蘆(即東昌葫蘆雕刻):也稱蚰子葫蘆。獨特的傳統工藝品,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製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1978年以來,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成各種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茌平剪紙
民間工藝。具有線條豪放、形式樸素、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各種各樣的花鳥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民間藝人用其樸素的手法將紙剪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其技藝代代相傳。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如意、忠孝之題材較多。在藝術風格上,茌平縣東、西部剪紙同中有異。東部地區注意物象的外部輪廓,不打草稿就動剪成形;西部地區在簡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紋裝飾,使作品顯得俏麗高雅。逢年過節,多剪“白蓮紅魚”,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新婚嫁娶,則用“鴛鴦戲水”,祝願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茌平剪紙已被中國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3] 
郎莊麪塑
郎莊麪塑傳統工藝,產生於冠縣北館陶鎮郎莊村。麪塑花樣豐富,題材廣泛,“哪叱鬧海”、“趙匡胤借頭”、“舞獅”以及老虎、金魚、青蛙、瓜果、花籃等,應有盡有。其製作過程,用精麥麪粉發麪,發好後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種花樣,然後蒸熟,上膠繪色、曬乾即成。它的造形簡練誇張。麪塑為半浮雕式,經過蒸熟“發胖”,顯現出一種渾厚的造型美。着色也很大膽,常塗以大塊面的紅、黃、綠等原色,間以多變的線條,再用少量的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後用墨綠勾畫出任務眉眼和髮色,造成色相度的對比,使麪塑色彩更加活潑跳動、絢麗多彩。著名民間工藝美術專家鮑家虎曾幾次到冠縣考查,贊其為“民間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

聊城著名人物

伏羲————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傳説為中華遠古帝王“三皇”之一。
孫臏————戰國時齊國阿(今陽穀縣阿城鎮)人,著名軍事家,著《孫臏兵法》。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華歆————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
程昱————三國時期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
程咬金———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中,任左領大將軍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于慎行———明朝著名文學家,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明史》推為“山左文學之冠”,《四庫全書》均有其著作載錄。
武訓————堂邑縣(今冠縣)人,1888年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清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 匾額。清朝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
傅以漸———清代開國狀元,一代名相。
楊以增———清道光年間江南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中國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海源閣”主人。
張自忠———抗日名將。1935年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938年,在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擔任主要指揮官之一,表現卓著。1940年在棗宜會戰中壯烈犧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的五十多個國家中陣亡將士中軍銜最高的將領。
傅斯年———著名歷史學家,“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民國時期的學界領袖。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李苦禪———著名國畫家,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等。
孫大石———著名書畫家,曾任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職。
季羨林———學界泰斗,著名古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孔繁森———黨的好乾部,原阿里地委書記。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澤民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
張新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生態資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
王曙光———原國家海洋局局長,現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蘇樹林———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
王國生———中共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
邱學強———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
魏鳳和———第二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上將
李來柱———原北京軍區司令員、上將。
郭洪超———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將
王路賓———原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趙健民———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山東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濟南市北區巡視員、市委書記,山東工委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
孟璡————1949年開國大典,孟璡駕駛戰鬥機,飛在最前面,接受檢閲,是新中國空軍第一人。1952年1月11日朝鮮海州、黃州清川江上空侵擾,孟璡率隊出擊,擊落敵機14架,激戰中不幸遇難。他被追認為一等功臣,遺體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曾廣福———(1913~1998)莘縣董杜莊人,全國勞動模範。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他一生十多次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黨代表、政協委員、全國勞模,從不驕傲自滿,以實際行動實踐了毛主席為他的題詞:“你是共產黨員,又是勞動模範,要起橋樑和帶頭作用。”
柳德佔———革命烈士,2008年7月9日,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一線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
陳春龍———革命烈士,2008年3月20日,在處置一場暴力劫持人質案件中,為了保護人質安全,與窮兇極惡的歹徒奮勇搏鬥,不幸以身殉職,壯烈犧牲。
傅衍鯤———“金三角”卧底人員,為禁毒作出卓越貢獻。
徐本禹———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現為共青團湖北省委學校部副部長,省學聯副秘書長。中共十七大代表,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華農大石希望小學名譽校長,“中國第18屆十大傑出青年”。
於茂陽———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魯風————人民郵電出版社華南分社編輯、篆刻工藝師,廣東僑鑫書畫藝術學會會員。
尤德民———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淄博市美協理事,淄博市周村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尤勇————祖籍聊城,著名青年演員。
任魯豫———祖籍聊城,著名主持人。
[4] 
索龍坤-----著名畫家。
郭太星----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國寶中國《東昌澄漿玉泥》唯一傳人。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