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門三傑

(一家同時出現三位傑出的人物)

鎖定
一門三傑,一家同時出現三位傑出的人物。漢朝班固班超班昭魏國曹操曹丕曹植;西晉張載張協張亢;宋朝柳永柳三複柳三接;明朝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皆有一門三傑之譽。
中文名
一門三傑
外文名
A three jie
介    紹
一家同時出現三位傑出的人物
舉    例
班固班超班昭

目錄

  1. 1 漢朝
  2. 班固
  3. 班超
  4. 班昭
  5. 2 魏國
  1. 曹操
  2. 曹丕
  3. 曹植
  4. 3 西晉
  5. 張載
  1. 張協
  2. 張亢
  3. 4 宋朝
  4. 蘇姓
  5. 柳姓
  1. 5 明朝
  2. 袁宗道
  3. 袁宏道
  4. 袁中道

一門三傑漢朝

兄妹三人,老大班固,老二班超,妹妹班昭
班超是東漢扶風平陵人。他的父親班彪,兄班固、妹班昭,是歷史學和文學上名家。班固繼父志仿照司馬遷史記》體而作《漢書》。班固死,東漢和帝命班昭輯校並續成該書共一百二十卷。在班氏門中班超獨以武功名於後世。他曾經馳騁於西域三十一年,平定西域五十餘國。他曾親歷天山南北路的許多地方,東西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到處都有他的足跡。張騫向西越過葱嶺,班超本人沒有張騫走得遠,但班超所派遣的部將甘英卻遠遠超過張騫的足跡,而一直 走到南部俄羅斯的黑海邊上。 西元62年,即東漢明帝永平 5年。班超跟他的哥哥班固奉母至洛陽。因家貧,班超常常替官府書寫文件賺錢維持家計。他討厭這種沒出息的工作。有一天,他投筆嘆息説:“大丈夫無他志略,尤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從此就拋棄掉筆墨生涯,投身戎伍 。 漢武帝時被擊敗的匈奴,到東漢時又來侵擾。西元73年,班超跟竇固出擊匈奴,領兵攻伊吾,戰於蒲類海。班超以戰功為竇固所賞賜,被派跟從郭恂出使西域各國。 班超等一行人先至鄯善國王起初待他們很殷勤,後來忽然冷淡起來。班超心知其中必有緣故,查悉原來有匈奴使者來做説客,所以鄯善王猶豫起來,不曉得從漢好還是從匈奴好。班超揹着庸懦的郭恂,召集自己的部屬36人暗商對策,他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話,勉勵大家,乘黑夜以計攻殺匈奴使者一行百三十餘人,於是鄯善國王懾服,歸附漢朝。 這時,天山南路的于闐國,和天山北路的龜茲國,都跟匈奴相勾結,侵擾鄰國,班超先設計攻于闐,再對付龜茲。龜茲當時有將近七千户人家,人口有八萬多,兵丁有二千多,在西域諸國中勢力最大。班超聯絡疏勒于闐等國打敗龜茲。這些小國當時被夾在漢朝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誰對它的壓力大便依附誰,所以當時漢人就説他們反覆和狡詐。戰事反覆延續了多年,班超先後把龜茲、疏勒、姑墨莎車月氏、焉耆、危須、尉犁等國平定,入貢漢朝的天山南北國家大小五十五國。這時東漢明帝早已駕崩,明帝的兒子章帝也死了。章帝的兒子和帝在位。班超受封為定遠侯。 班超於40歲左右出使西域,初只以36人來去各國間。後來朝廷撥援兵給他, 但估計最多時亦不出二千人。這樣馳騁了31年,他年紀老了,上書請求歸國。這時他的妹妹班昭亦以才名出入朝廷,她亦代為請願。和帝永元14年,即西元 102年,班超獲准歸國。歸後不及一月,即病死。

一門三傑班固

班固(公元 後32~92年)
東漢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九歲能誦讀詩賦,13歲時得到當時學者王充的賞識,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羣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里。居憂時,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後傳》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漢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時,曾任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為郎,負責校定秘書。又與人共同記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蹟,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時,班固職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為玄武司馬,是守衞玄武門的郎官中的下級官吏。由於章帝喜好儒術文學,賞識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宮廷侍讀。章帝出巡,常隨侍左右。奉獻所作賦頌。對於朝廷大事,也常奉命發表意見,與公卿大臣討論,曾參加論議對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漢宣帝石渠閣故事,在白虎觀召集當代名儒討論五經同異,並親自裁決。其目的是廣泛動員經今古文學派的力量,促進儒家思想讖緯神學緊密結合,加強儒家思想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在這次會議上,班固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班固竇憲本有世交之誼,入竇憲幕府後,主持筆墨之事,關係更為親密。永元四年,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對班固積有宿怨,藉機羅織罪名,捕班固入獄。同年死於獄中。班固自幼聰慧,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就讀,所學無長師,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曉大義。及長,貫通羣書,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窮究。在父親的影響下研究史學。居喪在家時,着手整理父親的《史記後傳》,並開始撰寫《漢書》。東漢明帝水平年間,有人告其私改作國史,被捕入獄。賴其弟班超奔走上書,其書稿遂送至京師。明帝閲後,很賞識班固的才學,召為蘭台令史。後又遷為郎,典校秘書。至漢章帝建初七年(82)成《漢書》。繼司馬遷之後,整齊了紀傳體支書的形式,並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為後世“正史”之楷模。後從大將軍竇憲攻匈奴,為中護軍,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因此受到牽連,被人陷害入獄,死於獄中。
班固還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漢書·蘇武轉》、《幽通賦》等。

一門三傑班超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東漢名將,座駕:捲毛獸,兵器:冷血劍,成名經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羣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裏,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迴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達洛陽,被拜為長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

一門三傑班昭

班昭(約49—約120)
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壽)妻,早寡。《後漢書·列女傳》有她的記載。因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號曰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清代女作家趙傅“東觀續史,賦頌並嫺”。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温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死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好在班昭還在班固活着的時候就參予了全書的纂寫工作,後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准,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在班昭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了漢書。
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
她除漢書外,賦,頌,銘,誄,哀辭,書,論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傳。
班昭所作《東征賦》一篇,被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文選》,保存了下來。李善注引《大家集》説,“子谷,為陳留長,大家隨至宮,作《東征賦》。”又引《流別論》説:“發洛至陳留,述所經歷也。”《東征賦》是班昭隨同兒子到陳留赴任時,描述自身經歷的作品。又曾為班固幽通賦》作注,今存《文選》李善注中。
班昭還有一個兄弟是班超,現代常用的兩個成語“投筆從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語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過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遠侯,拜西域都護,揚漢威直至中亞三十年之久。
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兒子班勇隨安恩國入貢的使者回到洛陽,帶回他給皇帝的奏章: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人玉門關。謹遣子勇,隨安西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見故土。
表達出一種濃郁的葉落歸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後,三年後朝廷仍不加理會。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對年已七十,客居異鄉的哥哥班超,產生一股強烈的的依戀、憐憫心情,於是不顧一切地給皇帝上書:
妄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賞,爵列通侯,任二千石,天恩殊絕,誠非小臣所當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軀命,冀立微功,以自陳效。會陳睦之變,道路隔絕,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固其兵眾,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賴蒙陛下神靈,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積三十年,骨詢生離,不復相識;所與相隨時人士眾,皆已物故;超年最長,今且七十,衰老被病,頭髮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雖欲竭其全力,以報答天恩,迫子歲暮,犬馬齒索,為之奈何?
蠻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好究之原,生逆亂之心。而卿大夫感懷一切莫肯遠慮,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身之用,誠可痛也!故超萬里歸誠,自陳苦急,延頸逾望,三年於今,未蒙省祿。
妾竊聞古者十五受兵,六十還之,亦有休息不任職也。緣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萬國之歡心,不遺小國之臣,況超得備候伯之位,故敢觸死為超求哀,乞超餘年,一得生還;復見闕庭,使國家永無勞遠之慮,西域無倉猝之憂,超得長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書,説得合情合理,絲絲人扣,漢和帝覽奏,也為之戚然動容。特別是文中的最後兩句,引用周文王徐靈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師田子方,見君棄其老馬,以為少盡其力,老而棄之,非仁也,於是收而養之。兩則故事明諷暗示,漢和帝認為不再有所決定,實在愧對老臣,於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護,接替班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達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畢,任尚對班超説:“任重慮淺,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對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語重心長地説:“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嚴苛,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但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親信説:“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經驗,竟以嚴急苛虐而失邊和,這是後話。
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他離開西域疏勒時本已有病,來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勞頓,回家一個月就病逝了,班昭無言以對。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漢書》打動漢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迴歸洛陽。班昭的文采還表現在她寫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本是用來教導班家女兒的私家教課書,不料京城世家卻爭相傳抄,不久之後便風行全國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詩經·小雅》中的説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為女性生來就不能與男性相提並論,必須“晚寢早作,勿憚夙夜;執務和事,不辭劇易。”才能克盡本分。
在“夫婦”篇中,認為丈夫比天還大,還須敬謹服侍,“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婦不事夫則義理墜廢,若要維持義理之不墜,必須使女性明析義理。”
在“敬慎”篇中,主張“男子以剛強為貴,女子以柔弱為美,無論是非曲直,女子應當無條件地順從丈夫。”一剛一柔,才能並濟,也才能永保夫婦之義。
在“婦行”篇中,訂定了婦女四種行為標準:“貞靜清閒,行己有恥:是為婦德;不瞎説霸道,擇辭而言,適時而止,是為婦言;穿戴齊整,身不垢辱,是為婦容;專心紡織,不苟言笑,烹調美食,款待嘉賓,是為婦工。”婦女備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禮。
在“專心”篇中,強調“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卻絕對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悖理行為,事夫要“專心正色,耳無淫聲,目不斜視。”
在“曲從”篇中,教導婦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來順受,一切以謙順為主,凡事應多加忍耐,以至於曲意順從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説明與丈夫兄弟姐妹相處之道,端在事事識人體、明大義,即是受氣蒙冤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萬萬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間的和睦氣氛。
班昭主要生活在漢和帝時代,漢和帝在班超死後不久就駕崩了,皇子劉隆生下來才一百天,就嗣位為漢殤帝,鄧太后臨朝聽政,不到半年,殤帝又死,於是以清河王劉祜嗣位為漢安帝,安帝才十三歲,鄧太后仍然臨朝聽政。
東漢皇帝短命,只有開國的光武帝劉秀活過“花甲”,六十二歲時死,其次就是漢明帝,四十八歲,再次是漢章帝三十一歲,其他多在二十歲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專權局面。
鄧太后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鄧塢以大將軍輔理軍國,是太后的兄長,頗受倚重,後來母親過世,上書乞歸守制,太后猶豫不決,問策於班昭班昭認為:“大將軍功成身退,此正其時;不然邊禍再起,若稍有差遲,累世英名,豈不盡付流水?”鄧太后認為言之有理,批准了鄧塢的請求。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為她素服舉哀。
班昭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個兒子,幾個女兒,她兒子叫曹成,字子谷。鄧太后臨朝稱制後,班昭開始參與政事,出的力不少。因為這個原因,曹成被封為關內侯,官至齊相。班昭逝世後,皇太后親自為多年的老師素服舉哀,由使者監護喪事,死後也給予她應得的榮譽。

一門三傑魏國

一門三傑曹操

曹操是父親,長子曹昂,後戰死。 又生4子,曹丕是長子,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曹丕、曹植才學出眾,曹彰善於打戰,曹熊體弱多病!
曹操 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一名吉利。
曹操少時就聰明機警,有權術,喜讀書,尤喜讀兵書。但任俠放蕩,遊獵無度,不為世人所稱道。惟橋玄、何頤、許邵等人看重他的才能,許邵稱他 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20歲時舉孝廉,除洛陽北部尉。任內厲行法治,為了整治城四門的秩序,在城門左右各懸掛10多根五色木棒,違令者不論貴賤,均以木棒懲治。漢靈帝劉宏寵信宦官蹇碩,蹇碩叔父有恃無恐,犯禁夜行,也被曹操棒殺。曹操於是名動洛陽,得遷頓丘(今河南浚縣西)縣令。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後,曹操初為騎都尉,參加鎮壓潁川波才所部黃巾軍,旋以軍功遷濟南相。時宦官禍亂朝政,貴戚橫行恣虐,曹操一再上書,但不合上意。後以避宦官、外戚之禍亂,拒就東郡太守職,託病閒居鄉里。 公元189年,曹操出任典軍校尉,與大將軍何進中軍校尉袁紹密謀誅殺宦官,其事敗露,何進被宦官張讓、段硅殺害,幷州牧董卓乘機率兵進駐京師洛陽,總攬朝政。董卓為人殘暴,殺人無度,貪得無厭,縱兵搶劫,又圖謀篡逆,朝野上下無不切齒痛恨。這年12月,曹操首倡討伐董卓,與袁紹等起兵進擊洛陽。次年兵敗後率本部脱離袁紹,自後轉戰於濮陽、武陽、頓丘、睦固等地。公元192年,取兗州,敗青州黃巾軍,得降卒 30萬,從中選拔精鋭,編為"青州兵",開始形成一股較為有力的割據勢力。 曹操為穩固兗州,繼而統一北方,制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兩大方針。公元196年,漢獻帝劉協從長安逃至洛陽,曹操擊敗豫州黃巾軍,得汝南、潁川兩郡,親自率兵迎漢獻帝到潁川郡許昌,自此以漢獻帝名義發號施令,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使強大的袁紹及其他割據勢力都處於被動地位。同年,設置田官,招募流民到許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所據兗、豫兩州各郡都屯田積穀。曹操又竭力招攬人才,三次發佈"惟才是舉"的命令,強調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者,無論門第高低,均可重用。 公元197年,曹操先用朝廷命令使鍾繇關中,穩定韓遂馬騰等十多支大小割據勢力,然後親率大軍進擊徐州、壽春,擊敗自稱皇帝的袁術,迫使袁術渡淮南逃。次年,擒殺驍勇善戰的呂布,取得了徐州。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勢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抗拒地廣兵強的袁紹,乘袁紹恃強輕敵,內部不和之機,兩次輕騎偷襲袁軍後方,焚燒其糧車和糧屯,後又全線出擊,殲滅了袁紹的主力。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此後,曹操連年用兵,終於公元205年全殲袁紹,得其冀、青、幽、並四州。至公元208年,黃河流域基本被曹操統一。 這年秋季,曹操率10多萬大軍南征,先取荊州,迫荊州牧劉表(8月病死)子劉琮歸附。旋與孫權劉備聯軍隔長江對峙。後因北軍遠道奔襲,不服水土,不習水戰,疾疫流行,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擊敗,倉皇逃回北方。 赤壁之戰從根本上打破了曹操統一中國的意圖。戰後孫權在江東的地位更為鞏固,劉備也取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地方,後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孫、劉三方鼎峙的局面。曹操因劉備、孫權的壓力,曾於公元210年發佈文告《讓縣自明本志令》,以極懇切之語,稱其沒有"不遜之志"(滅漢稱帝之心)。但又於公元213年和公元216年使部屬推尊他為魏公魏王,在鄴(今河北臨漳)建立都城,設置百官,使重要漢宮轉做魏官。 他於公元196年制定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的方針,使他始終握有政治上的主動權、比較穩定的戰爭基地和持久的戰力,為北方各大小割據者所望塵莫及。按照這個方針,他重視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廢除兩漢租賦制度(東漢後期,三十税一竟減百分税一,等於免地主的田租),改為每畝納田租四升,每户出絹二匹,綿二斤,無額外租賦。嚴禁豪強兼併,並禁止豪強逼迫下户貧弱代出租賦。特別是口賦錢、算賦錢的廢除,減少了商賈壓榨農民的機會,有益於農桑的發展。又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畜力的農民,由各級典農官統籌耕種官田,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農和流民的飢餓狀況,又開闢了一定的軍用糧源。曹操為保障農業生產,在行軍作戰時亦嚴禁損壞農田,並身體力行,曾因所乘之馬踏人麥田而割發置地。其次,是注意招攬和使用人才,三次發佈"惟才是舉"的命令,變通東漢的舉孝廉制,錄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微賤人做官,甚至擇婿也以才學為重,將女嫁給一目失明但才華出眾的寒士丁儀。 曹操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文學才華。通曉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他的詩繼承漢樂府民歌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也寫得質樸簡約,清朗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代表的一批文人,被稱為建安學派。 曹操還是一位具有無神論傾向的思想家。在《孫子注》一書中,他肯定"天"是自然現象,是沒有意志的,提出了"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的無神論觀點。他公開表明"不信天命之事",強調事在人為。他説:"天地間,人為貴。"曹操否定鬼神迷信。 當他任海里南相時,看到當地宣揚迷信,敬神驅鬼盛行,勞民傷財,他搗毀祠廟600多座,並下令不準去祠廟祭祀。曹操對世俗迷信活動,也嚴加禁止。當時太原等地為奉祀春秋時代的"賢人"介子推,在冬至後105天不生火,吃冷食。他認為這有害人的健康,便下令廢除。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重,密令親信設置72座假墳,以防葬後真墳被盜;又令後宮姬妾勤習女工,以賣鞋自給。同月死於洛陽。2月葬於鄴地高陵(今河北臨漳縣一帶)。諡曰武王。

一門三傑曹丕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譙(今安徽亳縣)人,(220~226)在位。 操次子。操死,襲魏王,行九品中正制。建安延康元年(220年)篡漢稱帝,是為文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愛好文學,有《魏文帝集》。 (187~226) 三國時期魏國君主、文學家。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魏武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繼位為丞相、魏王。當年十月,迫漢帝禪位,自立為帝,國號魏,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遷至洛陽。在位七年。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與西漢用宦者充任中書不同。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在他統治之初,三公希預朝政。廢除東漢以來災異歸過三公的舊習。鑑於東漢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禍,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控制藩王極嚴,子弟皆“不聞邦國之政”;所封王國,土地荒瘠,人口寡少,軍事力量極弱,並專設官吏對他們進行監督,目的是防帝位爭奪。為防統治秩序混亂,下詔敢有沿襲東漢舊習,子弟為父兄私復仇者,皆族誅;還規定除謀反大逆之外,敢行誣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並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圖把用人權從大族名士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魏國統治。他曾三次親自統軍伐吳,因條件不成熟,皆無功而還。
曹丕愛好文學,並有相當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隻大雁盤旋鳴叫於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時節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於軍旅之間的曹丕,自幼嫺習弓馬,史漢諸子百家也多有閲覽。曹操因此把他與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兒子。 這年春天,回藥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帶著曹丕和曹植而來的。 藥都的春天別有風致,清綠的渦水象温柔的處子靜靜地躺在河牀上,風兒吹起,她才和著兩岸泡桐樹上紫白相間的喇叭花香、四處怒放的芍藥花香,涓涓流淌。在藥都城南郊的祖塋祭掃之後,便策馬向北,沿渦河遊觀。曹操詩性大發,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寫一首臨渦之賦。 一會兒,曹丕來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賦。只掃一眼,便驚訝道:“怎麼不謀而同!”曹植大驚。曹丕便説,“我拿給你看。”不一會兒,便從侍從手中拿來。曹植一見,“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魚頡頏兮鳥逶迤,雌雄鳴兮聲相和;萍藻生兮散荊柯,春水繁兮發丹華——”,墨跡尤濕,豁然而言,“既是一樣,我的就不呈父親了。”於是,曹丕揚鞭打馬,追到向東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飛色舞,“果不辱曹氏門第!” 其實,曹丕也是絕頂聰明的。建安七年,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後,曹操駐軍家鄉藥都城募兵儲勢。但此時的曹氏,可謂兵少將寡,難以威懾袁紹。曹丕便對其父曹操説,“實則虛,虛則實。可令城中駐軍以城中心為起點,從城下把東西南北四門挖通。”曹操開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時一年又三月,縱橫交錯相通,隱攻息屯自如的隱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從城外進入隱兵道開進城內,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勝。自此,曹操神兵百萬之説遍傳天下,所遇敵手無不未戰先怯。 曹丕一生,對故鄉藥都甚是留連。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際而停。曾從藥都出水師東征孫權,在鄉之間於他的故宅前大饗門軍及藥都父老。現仍有“大饗元碑”為證。 黃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藥都,從渦河乘船東征,八月返師又經藥都。此時的曹丕雖為皇帝,但依然詩不離口。這年深秋,他獨自夜訪藥都鄉閭。見一婦女獨對孤月,自守空房,思念從軍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農婦遞來的蒲團,坐了下來。聽著聽著,不覺淚下濕衣。與農婦分別後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駁的鄉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牀,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到了住處,仍吟詠不止。這一年,從秋到冬,他每每生出農女們思夫懷人的感傷,有時竟深夜獨自流淚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決定離藥都去許昌,脱去一秋一冬的傷感。然而,啓程的前一天,忽報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曹丕便長嘆一聲,“天下征伐苦矣,以至農女城門!” 當年五月,史書便記下了,“黃初七年五月,文帝駕崩,簡葬於首陽陵。”

一門三傑曹植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陳王,死後諡曰“思”,故稱之為陳思王。他是建安時期最傑出、最有代表性,對後代影響最大的一位文學家,是當時文壇的主要領袖之一。曹植天資聰穎,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年十餘歲,誦《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為太子。但植行為放蕩,不拘小節,每為工於心計的曹丕算計,漸漸失寵於曹操。曹操死後,曹丕、曹睿相繼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於長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壓抑和打擊,終於鬱悶而死,時年41歲。 曹植是建安時代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數量最多,形式繁富。現存詩歌90餘篇,賦45篇,還有章、表、書、論、頌、碑、贊、銘等各種文體的著述。曹植在文學上成就最高的是詩歌,他的創作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除了一些描寫華貴生活之外,有些詩描寫了當時戰後的殘敗景象,也有些詩抒發了他建功立業的抱負。他在著名的《白馬篇》中寫道:“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捐軀赴國難,視死忽為歸”。後期由於理想得不到實現,內心充滿悲憤和痛苦,詩歌中也流露出悲忿不滿的情感。特別是《贈白馬王彪》一詩以激憤的語言,控訴了曹丕對他的迫害,傾訴了極端苦悶和絕望的心情,成為文學史上一篇有名的長篇抒情詩。曹植的詩重視錘鍊詩歌語言,講究藝術形式,其作品工整對仗,辭藻華麗,鍾嶸説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植一生寫了很多賦,其中最著名的當為《洛神賦》。這篇賦寫作者經過洛水時與洛水女神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終因神人相隔,不能結合,最後悵然而別。這篇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辭采華麗,情意纏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一門三傑西晉

張載、張協、張亢三兄弟,是晉初太康時期的文學家。三張雖非西晉文壇的巨擘,但其創作在有晉一代仍是可圈可點。其文學實踐中的創作傾向與審美追求,體現出重真情、重窮形寫物、重文辭清麗、工整的文學創作觀。

一門三傑張載

西晉文學家。字孟陽。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詳。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説:“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説,“三張”指張華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
傳説張載貌醜,外出時頑童常以石擲之,以致“投石滿載”。在《幼學瓊林》中亦有“投石滿載,張孟陽醜態堪憎”之語。可見古人有時也會以貌取人。
太康初,張載至蜀省父,道經劍閣,因著《劍閣銘》。銘文先寫劍閣形勢的險要,次引古史指出國之存亡,在德不在險的道理,被後人譽為“文章典則”(張溥《張孟陽景陽集題辭》),晉武帝曾派人鐫之於石。
張載今存詩10餘首。較可取的有《七哀詩》2首。其一“北芒何壘壘”描寫漢代帝王陵寢被毀後的景象,慨嘆世道亂離和滄桑變化。其三“秋風吐商氣”寫秋風掃林,滿目淒涼的景色:“陽烏收和響,寒蟬無餘音”,“肅肅高桐枝,翩翩棲孤禽。仰聽離鴻鳴,俯聞蜻蛚吟。”通過景物的描繪,寓情於景,表現了作者在黑暗現實中的孤獨苦悶心情。
此外,張載還有幾篇賦、頌和銘文。其中《濛汜賦》當時曾受到傅玄的推崇,是張載的成名之作。明人張溥張載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一門三傑張協

張協(?~307?),西晉文學家。字景陽。安平(今屬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永寧元年(301),為徵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永嘉初,復徵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於家。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錄張協有集4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張孟陽·景陽集》。

一門三傑張亢

張亢(?~?),字季陽,安平人,張協之弟。生卒年不詳,約晉懷帝永嘉初年前後在世。亢才藻雖不及二兄,獨解音樂、伎術,與載、協並稱“三張”中興初[公元三一七年左右]過江,拜散騎侍郎,領著作郎。出補烏程令,入為散騎常侍,復領著作。他有述歷贊一篇,(見晉書律曆志)是論述音律的文章。《隋書經籍志》注有晉散騎常侍張亢集二卷,新舊《唐書志》有《張亢集》二卷。

一門三傑宋朝

一門三傑蘇姓

蘇軾
蘇軾(1037—1101),其評價在歷史上乃至中外,可謂車裝鬥載。其影響家喻户曉、耳熟能詳,特別是林語堂稱他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蘇軾還具有世界性。在2000年的評選中,法國《世界報》公佈蘇軾為公元1001—2000年間的“千年英雄”。
蘇轍
蘇轍(1039—1112),進士,官拜宰相,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傳入《宋史》。
蘇洵
蘇洵(1009—1066),北宋文學家,享年57歲。大器晚成,以文學著稱,擅長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傳入《宋史》。 [1] 

一門三傑柳姓

柳永
柳永(約980-1053年)是宋代大詞人。他生前詞名顯著,但仕途坎坷。去世之後,對於他的葬地,有五六種説法。最後,經過詞學專家考證,斷定柳永是葬在潤州(今鎮江北固山下。這一結論為大多數學者所信從。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明確説柳永“死,旅殯潤州僧寺”;明代正德丹徒縣誌》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萬曆《鎮江府志》不但有同樣記載,而且記載了在土山下發現的柳永墓誌銘殘碑的部分內容。問題在於,柳永墓是“在土山下”,“土山”就是北固山嗎?
事實上,“土山”並不是北固山。元代鎮江籍學者俞希魯所撰《至順鎮江志》卷七説:“土山,在縣西江口,俗呼豎土山(唐劉禹錫詩:‘土山京口峻’)。舊與蒜山相屬,今改名銀山。”而北固山,東晉以來就很出名,人們並沒有稱它為“土山”的。可見,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銀山”(今天鎮江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銀山門的地方),就是雲台山北面的那一部分,並不是北固山。
清代鎮江籍詞人趙彥俞有一首憑弔柳永墓的《琵琶引》詞,上段開頭就説:“芳草西津,那堪問,故里清明時節。”中間又有“春去也,荒墳一掬”等語;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處,記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殘碑)等語。從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緊靠“西津”(即西津渡)。這首詞,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證,更是“土山”就是“銀山”的明證。根據上述情況,可以認為,柳永墓是在緊靠西津渡的“銀山”下,而説柳永墓在北固山下就值得懷疑了。前兩年,在討論北固山景區規劃時,有人曾提議在北固山重建柳永墓。現在看來,這是不妥當的。但是,既然柳永墓是緊靠西津渡,那麼如果能在西津渡一帶重建柳永墓,就不但對於紀念柳永這位大詞人,而且更對於挖掘和豐富西津古渡一帶的文化內涵,都具有重要意義,可謂一舉數得。
柳三複
柳三複: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王整榜進士。
柳三接
柳三接:字晉卿,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張唐卿榜進士,與柳永同榜登第。官至都官員外郎

一門三傑明朝

一門三傑袁宗道

袁宗道,字伯修,一字無修。號石浦,一號玉蟠,公安人;
(中道《石浦先生傳》、《公安縣誌本傳》、黃輝《明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袁公壙志》)

一門三傑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別字孺修,號石公,一號六休,宗道同母弟;(《公安縣誌本傳》、中道《遊荷葉山居記》、《答寶慶李二府》)

一門三傑袁中道

袁中道,字小修,別字衝修,號柴紫居士,晚年曾號鳧隱居士,宗道、宏道同母弟。(《公安縣誌本傳》、中道《珂雪齋集自序》、《遊荷葉山居記》)
宗道、宏道、中道,並有才名,時稱“三袁”。(明史袁宏道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