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

鎖定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戰爭。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背景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和與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在爭權奪利中同歸於盡,涼州軍閥董卓乘勢進入洛陽,獨掌大權,各地州郡大吏藉着討伐董卓之機,紛紛舉兵,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自此,中原地區開始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1]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過程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迫降黃巾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曹操任奮武將軍,參加討伐專權於朝的董卓,因孤軍奮戰而敗,遂欲獨立發展。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曹操操在東郡大敗黑山軍於毒白繞眭固南匈奴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2]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採納陳宮提出的趁機“據兗州為霸業之基以爭天下”的方略,針對黃巾軍缺乏後勤供應等弱點,採取晝夜奔襲戰術,連破黃巾軍。濟北一戰,迫降黃巾軍30萬,將其精鋭收編為“青州兵”,成為後來作戰的主力部隊。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 [3]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爭奪徐兗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後將軍袁術從南陽(治宛城,今河南南陽)移駐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招降納叛,向北擴充實力,欲與割據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的公孫瓚,構成對袁紹、曹操南北夾擊態勢。曹操率部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袁術退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稱揚州牧。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餘城。 [4]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陶謙退守郯縣,曹操在郯東大破曹豹和劉備的聯軍,攻拔襄賁,略地至東海。曹操徵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 [5]  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範(今山東範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説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6]  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説想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東鄄城北)重整旗鼓,決心奪回兗州失地。 [7]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曹操向鉅野(今山東鉅野東北)發動攻擊,斬呂布守將蔣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鉅野西南)。此時,徐州牧陶謙已死,曹操又欲趁機奪取徐州。謀士荀彧建議“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勸其先打呂布,以定兗州之地。曹操放棄攻徐州企圖。不久,呂布與陳宮率一萬大軍襲來,曹操預設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戰,將呂布軍誘入伏擊地域,步騎夾擊,呂布軍潰敗,逃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收復兗州各郡縣,鞏固了兗州根據地(見定陶之戰)。繼於公元196年(建安元年)二月,進軍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東南)剿滅穎川(治陽翟,今河南禹縣)、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縣)地區黃巾軍各部,佔領許縣(今河南許昌東)。 [8]  七月,漢獻帝劉協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9]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迎奉天子

曹操採納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39]  ,率軍進抵洛陽,迎獻帝移駕於許,正式遷都於此。十月,曹操擊敗洛陽諸將勢力,攻佔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從此,曹操控制中央朝權,得以天子名義號令天下,並在許縣和交通沿線實行屯田,減輕民賦,增強實力。 [10]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建忠將軍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成為曹操的肘腋之患。正月,曹操南征張繡,軍至清水(今河南白河),張繡率部投降。張繡又趁曹操毫無戒備,突襲並大敗曹軍。曹操退到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收集部眾,擊退張繡追兵。九月,曹軍進攻在壽春僭號的袁術,梟其留守四將,迫其南逃淮南。十一月,曹操再次興師討伐張繡,攻戰湖陽(今河南唐河西南),大破張繡、劉表聯軍,克取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三年三月,曹操急於消滅張繡、劉表聯合勢力,不納荀攸提出“暫緩出兵,待機破之”的建議,第三次南征張繡,包圍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冀州牧袁紹將趁虛襲取許都,即撤轉而返。五月,劉表乘機派荊州軍佔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示弱偽逃,巧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順利回到許都。 [11]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剿滅呂布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佔據徐州的呂布聯合割據揚州的袁術反曹,曹操於十月攻下彭城。廣陵郡太守陳登率領廣陵郡郡兵作為曹操的先鋒,進抵下邳。呂布親自率軍,屢次與曹操交戰,全都大敗,只好退守城池,不敢出戰。 [12]  河內太守張楊素來與呂布友善,打算出兵相救,力不能支,於是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十一月,張楊部將楊醜殺張楊呼應曹操,但旋即為眭固所殺,眭固打算率領張楊的餘部向北與袁紹聯合。 [13] 
曹操挖掘壕溝包圍下邳城。但很久未能攻克,兵士十分疲憊,他打算撤軍。荀攸、郭嘉説:“呂布有勇無謀,現在連戰連敗,鋭氣已衰。三軍完全要看主將的情況,主將鋭氣一衰,則三軍半志全消。陳宮雖有智謀,但機變不夠。現在應該乘呂布鋭氣未復,陳宮智謀未定的時機,發動猛攻,可以消滅呂布。”於是,曹軍開鑿溝渠,引沂水、泗水來灌城。
又過了一個月,呂布更加困窘,登上城頭對曹軍士兵説:“你們不要這樣逼迫我,我要嚮明公自首。但受到陳宮的制止。 [14]  此時,呂布部將侯成因飲酒受到呂布責罰而懷恨在心,在十二月就與宋憲魏續等人生擒陳宮和高順,率領部眾向曹操投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範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15]  由於曹操在內線作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據有兗、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1]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決戰袁紹

消滅眭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佈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于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16] 
劉備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17]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徐州。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説:“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18] 
當時袁紹虎踞冀、並、幽、青四州之地,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官渡之戰示意圖 官渡之戰示意圖 [19]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河南安陽滑縣),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白馬以西),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關羽斬首,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命文丑、劉備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20]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設投石機、挖掘溝壑之法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餘車,派大將淳于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後親率精鋭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于瓊拒營死守。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 [21]  張郃、高覽聞得烏巢被破,於是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 [22]  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萬餘人,也有説是八萬人。 [23]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揚兵河上,擊破駐守倉亭的袁紹軍。 [24]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平定河北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病死,曹操渡河攻袁譚、袁尚,連戰,二袁數敗,退而固守。 [25]  又命鍾繇與關中軍閥馬騰等合兵,在河東大破袁氏大將郭援與南匈奴的聯軍。之後,袁譚、袁尚為爭位發生火拼。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26]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今河北臨漳西,河南安陽北)。
曹操大軍到達鄴城後,上築土山,下挖地道,發動進攻。袁尚委任的武安縣縣長尹楷駐軍毛城,以保護通向上黨的糧道。四月,曹操留曹洪繼續攻打鄴城,親自統軍進攻尹楷,擊敗尹楷後回師。又去進攻鎮守邯鄲的袁尚部將沮鵠,攻陷邯鄲。易陽縣縣令韓範、涉縣縣長梁岐都獻出縣城,投降曹操。徐晃對曹操説:“袁氏兄弟還未被打敗,未歸降的諸城都在側耳傾聽,應該表彰獎賞這兩個縣的官員,為那些城作個榜樣。”曹操聽從了,將韓範梁岐都封為關內侯。
五月,曹操毀去土山、地道,開鑿壕溝,包圍鄴城,圍圈達四十里。最初讓挖得很淺,看去好像可以越過。審配在城上看見,放聲大笑,沒有派兵出來破壞。曹操派人乘夜疏浚,一夜之間,挖成深二丈、寬二丈的深壕,把漳河引入壕溝,完全斷絕了鄴城內外的聯繫。城中人餓死大半。 [28] 
七月,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在夜晚時點火告知城中守軍,城中也點火相應。審配率軍出城,駐在城北,準備與袁尚內外夾擊,衝破曹軍的包圍。曹操迎擊審配,審配抵擋不住,退回城裏。袁尚也被曹軍擊敗,退到漳河拐彎處安營。曹操於是包圍袁尚營寨,還未完全圍住時,袁尚畏懼,派使者向曹操請求投降,曹操拒絕接受,加緊部署包圍。袁尚乘夜逃走,退守祁山。曹操又進軍包圍,袁尚部將馬廷、張凱等臨陣投降,袁尚全軍潰散,袁尚逃往中山。曹軍俘獲了袁尚的全部輜重,得到袁尚的印綬、節杖、黃鉞以及衣物等,拿去給鄴城守軍看,守軍鬥志頓時崩潰。八月,審配侄子審榮打開城門,放曹軍入城。審配在城中抵抗,被曹軍生擒。鄴城遂被曹操攻破。 [29]  從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則只留些許官吏。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 [30]  於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 [31]  四月,黑山軍首領張燕率眾十萬歸降,曹操委任他為平北將軍。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攻鮮于輔於獷平。八月,曹操徵之,斬殺斬趙犢等,又渡潞河救獷平,烏丸奔走出塞。 [32]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幷州。同年,命樂進、李典討平海賊管承。 [33]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北伐烏桓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峯口附近),“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 [34] 
八月,曹軍一直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與蹋頓單于、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才倉皇集結“數萬騎”向西迎敵。兩軍在白狼山遭遇
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烏桓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敵陣稍動之機,向敵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説:“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説:“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
此戰中,曹操大獲全勝,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曹操烏桓精鋭,之後率其征討四方,號稱“天下名騎”,邊民也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35]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結果

至此,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區,初步奠定統一中國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戰略態勢。 [1]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評價

曹操在統一北方戰爭中,深謀遠慮,善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爭取民心,徵撫兼施;重視戰略基地建設,實行屯田,發展經濟,減輕民賦,安定社會秩序;治軍嚴整,賞罰分明;善任將吏.兼收幷蓄,用兵靈活,力爭主動,面臨危局,臨陣若定,善於捕捉戰機,抓住作戰關鍵,出奇制敵,終於取得內線作戰和戰略性決戰的勝利。 [1] 
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進爵魏公時,漢獻帝在詔書對於曹操平定北方的功績進行了一個總結,“黃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及平民,君又翦之以寧東夏,此又君之功也。韓暹、楊奉專用威命,君則致討,克黜其難,遂遷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天地鬼神於是獲乂,此又君之功也。袁術僭逆,肆於淮南,懾憚君靈,用丕顯謀,蘄陽之役,橋蕤授首,稜威南邁,術以隕潰,此又君之功也。回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眭固伏罪,張繡稽服,此又君之功也。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眾,稱兵內侮,當此之時,王師寡弱,天下寒心,莫有固志,君執大節,精貫白日,奮其武怒,運其神策,致屆官渡,大殲醜類,俾我國家拯於危墜,此又君之功也。濟師洪河,拓定四州,袁譚、高幹,鹹梟其首,海盜奔迸,黑山順軌,此又君之功也。烏丸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塞北,束馬縣車,一徵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36]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戰中表現出來的軍事天才,使他成為歷代所推崇的軍事家之一,王沈在《魏書》中評價説:“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羣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陳壽在《三國志》裏也稱讚説:“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36] 
唐朝詩人王勃在《三國論》中稱及曹操時説:“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北宋學者何去非在《魏論》中評價説:“曹公逡巡獨以其智起而應之,奮盈萬之旅,北摧袁紹而定燕、冀;合三縣之眾,東擒呂布而收濟袞;蹙袁術於淮左,彷徨無歸,遂以奔死。而曹公智畫之出,常若有餘,而不少困。彼之所謂勢與勇者,一旦潰敗,皆不勝支。然後天下始服曹公之為無敵,而以袁、呂為不足恃也。至於彼之任勢與力,及夫各挾智勇之不全者,亦皆知曹公之獨以智強而未易敵也,故常內憚而共蹙之。” [37] 
南宋學者陳亮在《龍川集》中稱讚道:“公奮身徒歩之中,舉義兵、破黃巾、走奉先、輔帝室、深據根本,號令諸將。於是降張繡、擒呂布、斃袁氏、破烏桓、兵鋒所加,敵人授首,蓋舉無遺策而北方略平矣。” [38] 
參考資料
  • 1.    三國史:曹操統一北方之戰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3-10-25]
  • 2.    《三國志》:曹操軍頓丘,於毒等攻東武陽。曹操引兵西入山,攻於毒等本屯。於毒聞之,棄武陽還。曹操遂擊眭固及匈奴於扶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 3.    《三國志》: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 4.    《三國志》: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 5.    《三國志》: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 6.    《三國志》: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範、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陽。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遂進軍攻之。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未至營止,諸將未與太祖相見,皆怖。太祖乃自力勞軍,令軍中促為攻具,進復攻之,與布相守百餘日。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
  • 7.    《三國志》:秋九月,太祖還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於是紹使人説太祖,欲連和。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冬十月,太祖至東阿。
  • 8.    《三國志》:二年春,襲定陶。濟陰太守吳資保南城,未拔。會呂布至,又擊破之。夏,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太祖攻之,布救蘭,蘭敗,布走,遂斬蘭等。布覆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布夜走,太祖復攻,拔定陶,分兵平諸縣。布東奔劉備,張邈從布,使其弟超將家屬保雍丘。秋八月,圍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兗州平,遂東略陳地。
  • 9.    《三國志》:是歲,長安亂,天子東遷,敗於曹陽,渡河幸安邑。
  • 10.    《三國志》: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衞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闢、邵等,儀及其眾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衞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
  • 11.    《三國志》:張濟自關中走南陽。濟死,從子繡領其眾。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鈔,公擊破之。繡奔穰,與劉表合。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遂還許。
  • 12.    《資治通鑑》:冬,十月,操屠彭城。廣陵太守陳登率郡兵為操先驅,進至下邳。布自將屢與操戰,皆大敗,還保城,不敢出。
  • 13.    《資治通鑑》:河內太守張楊素與布善,欲救之,不能,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十一月,楊將楊殺楊以應操,別將眭固復殺,將其眾北合袁紹。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故及於難。
  • 14.    《資治通鑑》:操掘塹圍下邳,積久,士卒疲敝,欲還。荀攸、郭嘉曰:“呂布勇布無謀,今屢戰皆北,鋭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月餘,布益困迫,臨城謂操軍士曰:“卿曹無相困我,我當自首於明公。”陳宮曰:“逆賊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
  • 15.    《三國志》: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
  • 16.    《三國志》: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冬十一月,張繡率眾降,封列侯。十二月,公軍官渡。
  • 17.    《三國志》:袁術自敗於陳,稍困,袁譚自青州遣迎之。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劉備、朱靈要之。會術病死。
  • 18.    《三國志》: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郭嘉亦勸公,遂東擊備,破之,生禽其將夏侯博。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昌豨叛為備,又攻破之。公還官渡,紹卒不出。
  • 19.    官渡之戰示意圖  .北方教育網[引用日期2013-10-25]
  • 20.    《三國志》: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説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徙其民,循河而西。紹於是渡河追公軍,至延津南。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公曰:“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 21.    《三國志》: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説公擊瓊等。左右疑之,荀攸、賈詡勸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紹遣騎救瓊。左右或言“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公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大破瓊等,皆斬之。
  • 22.    《後漢書》:二將聞瓊等敗,遂奔操。於是紹軍驚擾,大潰。
  • 23.    張璠《漢紀》:“殺紹卒凡八萬人。”另《三國志‧武帝傳》裴松之注:“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
  • 24.    《三國志》:歸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
  • 25.    《三國志》: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譚自號車騎將軍,屯黎陽。秋九月,公徵之,連戰。譚、尚數敗退,固守。
  • 26.    《三國志》:八月,公徵劉表,軍西平。公之去鄴而南也,譚、尚爭冀州,譚為尚所敗,走保平原。尚攻之急,譚遣辛毗乞降請救。
  • 27.    曹操肅清袁氏在北方殘餘勢力及北征烏桓示意圖  .北方教育網[引用日期2013-10-25]
  • 28.    《三國志》:九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二月,尚復攻譚,留蘇由、審配守鄴。公進軍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鄴,為土山、地道。武安長尹楷屯毛城,通上黨糧道。夏四月,留曹洪攻鄴,公自將擊楷,破之而還。尚將沮鵠守邯鄲,又擊拔之。易陽令韓範、涉長梁岐舉縣降,賜爵關內侯。五月,毀土山、地道,作圍巉,決漳水灌城;城中餓死者過半。秋七月,尚還救鄴,諸將皆以為“此歸師,人自為戰,不如避之”。公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來,臨滏水為營。
  • 29.    《資治通鑑》:夜遣兵犯圍,公逆擊破走之,遂圍其營。未合,尚懼,故豫州刺史陰夔及陳琳乞降,公不許,為圍益急。尚夜遁,保祁山,追擊之。其將馬延、張顗等臨陳降,眾大潰,尚走中山。盡獲其輜重,得尚印綬節鉞,使尚降人示其家,城中崩沮。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 30.    《三國志》:公之圍鄴也,譚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尚敗,還中山。譚攻之,尚奔故安,遂並其眾。公遺譚書,責以負約,與之絕婚,女還,然後進軍。譚懼,拔平原,走保南皮。十二月,公入平原,略定諸縣。十年春正月,攻譚,破之,斬譚,誅其妻子,冀州平。
  • 31.    《三國志》:是月,袁熙大將焦觸、張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烏丸。觸等舉其縣降,封為列侯。
  • 32.    《三國志》: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烏丸攻鮮于輔於獷平。續漢書郡國志曰:獷平,縣名,屬漁陽郡。秋八月,公徵之,斬犢等,乃渡潞河救獷平,烏丸奔走出塞。
  • 33.    《三國志》:初,袁紹以甥高幹領幷州牧,公之拔鄴,幹降,遂以為刺史。幹聞公討烏丸,乃以州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關口。遣樂進、李典擊之,幹還守壺關城。十一年春正月,公徵幹。幹聞之,乃留其別將守城,走入匈奴,求救於單于,單于不受。公圍壺關三月,拔之。幹遂走荊州,上洛都尉王琰捕斬之。秋八月,公東征海賊管承,至淳于,遣樂進、李典擊破之,承走入海島。割東海之襄賁、郯、戚以益琅邪,省昌慮郡。
  • 34.    《三國志》: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徵之,劉備必説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用,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裏,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 35.    《三國志》: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與尚、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
  • 36.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25]
  • 37.    《何博士備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0-25]
  • 38.    《龍川集卷七》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10-25]
  • 39.    廉政書箱  .中共北京市東城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04-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