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司馬穎

(西晉宗室大臣)

鎖定
司馬穎(279年—306年),字章度,河內郡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六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的異母兄弟。生母程才人,西晉宗室、大臣,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受封成都王。元康九年(299年),由於他結怨於賈謐,皇后賈南風下令將他外放為平北將軍,鎮守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齊王司馬冏傳檄討逆,司馬穎參與其中。太安元年(302年),齊王司馬冏專權,河間王司馬顒上表數其罪狀,司馬穎起兵響應。太安二年(303年),與司馬顒合謀攻長沙王司馬乂。永興元年(304年),司馬越囚禁司馬乂,向穎、顒聯軍投降。
司馬穎除去朝中的司馬乂後,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又被立為皇太弟。這時期的成都王司馬穎達到了他的權利頂峯。八月,王浚司馬騰討伐司馬穎,司馬穎等挾惠帝奔長安。十二月,太宰司馬顒下詔廢黜司馬穎的皇太弟之位。光熙元年(306年)九月,頓丘太守馮嵩逮捕司馬穎和他的兩個兒子,送往鄴城。范陽王司馬虓不忍心殺害司馬穎,遂將其幽禁在鄴城,十月,司馬虓暴斃,范陽王長史劉輿矯詔將司馬穎及其二子一併賜死。 [29]  [41-44] 
全    名
司馬穎
章度
封    號
成都王→皇太弟(後廢)
所處時代
西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日期
279年
逝世日期
306年
逝世地
鄴城
最高官職
丞相
祖    籍
河內郡温縣

司馬穎人物生平

主詞目:成都王穎傳

司馬穎封成都王

太康十年(289),司馬穎曾經受封成都王,時年11歲。朝廷以益州的蜀郡廣漢郡犍為郡汶山郡為他的封國,食邑十萬户。 [1]  [2] 
司馬穎拜越騎校尉,加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元康九年(299),時年21歲。散騎常侍賈謐與皇太子司馬遹下棋,賈謐與司馬遹爭道,態度頗為倨傲。司馬穎在坐,厲聲斥責賈謐:“皇太子國之儲君,賈謐何得無禮!”賈謐懼,言於皇后賈南風,於是下詔封司馬穎為平北將軍,離京出鎮鄴城。後,轉鎮北大將軍。 [3]  [4] 

司馬穎討伐趙王

永寧元年(301),時年23歲。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升任司馬穎為徵北大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齊王司馬冏傳檄討逆、起義兵反司馬倫時,成都王司馬穎從盧志之言,發兵響應,與河間王司馬顒、齊王司馬冏共討司馬倫,行軍至朝歌,眾二十餘萬。先鋒趙驤與敵將士猗、許超、孫會戰於黃橋,敗績,死傷八千餘人。司馬穎欲退保朝歌,王彥、盧志勸諫:“現在我軍失利,敵軍得志,有輕敵之心。若現在退縮,士氣沮喪,則不可復戰。何況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如挑選精兵,連夜進軍,出其不意,以奇制勝。”司馬穎從其言,帥諸軍擊之,大戰於湨水,敵大潰,孫會棄軍南逃,司馬穎軍於是渡過黃河,乘勝長驅直入。 [5] 
四月,左衞將軍王輿尚書廣陵公司馬漼領兵入宮殺孫秀等人,幽禁司馬倫,迎惠帝復位。司馬穎入京都時,賜死司馬倫。同時派趙驤、石超等助齊王司馬冏陽翟攻討虜將軍張泓,張泓見勢投降。司馬冏此時才能率兵眾入洛陽,自以第一個舉兵討伐而專擅威權。司馬穎亦不領功,向惠帝説是大司馬司馬冏之功勳,託辭出宮,回鎮鄴城。 [3] 
六月,回鄴城後,惠帝下詔派兼太尉王粹賜司馬穎加九錫殊禮,進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加黃鉞、錄尚書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接受大將軍封銜,辭讓殊禮九錫,又上表提及參與討伐的功臣盧志和演董洪、王彥、趙驤等五人,全部封為開國公侯。司馬穎又上表請求運十五萬糧食解救受戰禍影響的陽翟居民,更接納慮志建議造棺木、收殮黃橋戰死的八千士兵,又設立墓園、祭堂和紀功碑,並表彰其家,加兩級優待;並命河內温縣長官埋葬司馬倫的一萬四千名戰死士卒。這些舉動使司馬穎的名望更高。 [3]  [6] 

司馬穎遙控朝廷

之後,齊王司馬冏專權,作威作福,驕奢日甚,令人失望,成都王司馬穎成為眾望所歸,望能改善國家。惠帝下詔讓司馬穎入朝輔政。司馬穎親信的宦官孟玖不想回洛陽,加上母親程太妃愛戀鄴都,致使司馬穎猶豫未決。同時司馬穎的義募軍隊想回到家鄉,他知義募軍隊不可留,所以遣散,以安百姓。
太安元年(302),河間王司馬顒上表歷數司馬冏罪狀,司馬穎不聽盧志勸諫,亦起兵應之。十二月,長沙王司馬乂打敗並殺害司馬冏,司馬乂掌權。司馬乂雖然總掌朝中大權,但事無臣細都會向鄴城的司馬穎報告和詢問,故此司馬穎實是遙距執掌朝政。 [3] 
太安二年(303),義陽蠻張昌因無法忍受新野王司馬歆的嚴法,聚眾數千人在荊州作亂,後更殺司馬歆。司馬穎拜表南征,所在百姓都響應參軍。但不久張昌就被陶侃平定。司馬穎此時恃著功勳而驕奢,令百度弛廢,比司馬冏更差。司馬穎正準備胡作非為,但忌憚朝中的異母兄長沙王司馬乂。此前不久,河間王司馬顒暗中指使河南尹李含、侍中馮蓀和中書令卞粹等刺殺司馬乂,皇甫商告發陰謀,司馬乂誅殺了三人。於是司馬穎與司馬顒一起上表要求誅殺羊皇后之父羊玄之、左將軍皇甫商等,並檄司馬乂回府第。司馬顒便以李含之死為由,使張方為督,統兵七萬征討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穎帶領着原本要攻打張昌的軍隊,與司馬顒部將張方攻伐洛陽,以平原內史陸機為前鋒都督、前將軍、假節,督北中郎將王粹、冠軍將軍牽秀等諸軍20餘萬,南向洛陽。混戰規模愈益擴大。陸機居羣士之右,而王粹、牽秀等皆有怨心,固辭都督。司馬穎不許。司馬穎左長史盧志心害機寵,對司馬穎説:“陸機自比管、樂,擬君暗主,自古命將遣師,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濟事者也。”司馬穎默然。司馬穎軍到朝歌,每夜矛戟上發出像火焰一般地光來。之後進軍屯河南,背靠清水為營壘。十月,陸機軍與司馬乂在建春門激戰,陸機軍潰敗,赴七里澗而死者如積焉,水為之不流,折損戰將賈稜等十六人。孟玖等誣陷陸機,司馬穎信其讒言,以為陸機將反,大怒,使牽秀收陸機、陸雲。司馬穎官屬江統蔡克棗嵩等上疏曰:“統等聞人主聖明,臣下盡規,苟有所懷,不敢不獻。昨聞教以陸機後失軍期,師徒敗績,以法加刑,莫不謂當。誠足以肅齊三軍,威示遠近,所謂一人受戮,天下知誡者也。且聞重教,以機圖為反逆,應加族誅,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夫爵人於朝,與眾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惟刑之恤,古人所慎。今明公興舉義兵,以除國難,四海同心,雲合響應,罪人之命,懸於漏刻,泰平之期,不旦則夕矣。機兄弟並蒙拔擢,俱受重任,不當背罔極之恩,而向垂亡之寇;去泰山之安,而赴累卵之危也。直以機計慮淺近,不能董攝羣帥,致果殺敵,進退之間,事有疑似,故令聖鑑未察其實耳。刑誅事大,言機有反逆之徵,宜令王粹、牽秀檢校其事。令事驗顯然,暴之萬姓,然後加雲等之誅,未足為晚。今此舉措,實為太重,得則足令天下情服,失則必使四方心離,不可不令審諦,不可不令詳慎。統等區區,非為陸雲請一身之命,實慮此舉有得失之機,敢竭愚戇,以備誹謗。”司馬穎不納。江統等重請,司馬穎遲迴者三日。盧志又曰:“昔趙王殺中護軍趙浚,赦其子驤,驤詣明公而擊趙,即前事也。”蔡克入至司馬穎面前,叩頭流血,曰:“云為孟玖所怨,遠近莫不聞。今果見殺,罪無彰驗,將令羣心疑惑,竊為明公惜之。”僚屬隨克入者數十人,流涕固請,司馬穎惻然有宥雲色。孟玖扶司馬穎入,催令殺陸雲。最終還是誅夷了陸機三族。其後與張方一同進攻洛城。但戰事維持數月,司馬乂軍奮力死戰,大破穎、顒聯軍,死傷六、七萬人,張方亦打算撤退;同時常山人王輿合眾萬餘人,打算襲擊司馬穎。可是,司空司馬越卻害怕缺糧中的司馬乂軍會擋不住,與幾名殿中將領囚禁司馬乂於金鏞城。司馬越向穎、顒投降,並送司馬乂於張方營,張方殘忍將其炙殺,而王輿被手下斬殺,全兵向司馬穎投降。 [7]  [8-11] 
永興元年(304),司馬穎入洛陽,因其在朝野向來有威望,而且軍事實力強,入洛陽後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當時蜀中大亂,李雄稱王,益州淪陷,荊州的成都郡成為成都王司馬穎新的封國所在地。成都郡由原南郡析置而來,屬荊州,下轄4縣:華容、州陵監利豐都 [12] 
隨後,司馬顒上表認為司馬穎應該成位皇位繼承人,於是廢去司馬覃皇太子之位,以司馬穎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變。司馬穎持秉朝綱。 [3]  [7] 

司馬穎兵敗被廢

司馬穎獲大權後回他的根據地鄴城,繼續遙控政權,排場與皇帝可以比較,目無皇帝,處處展現其奪位野心,又任用孟玖,這令人民都大失所望,也給其他有野心的王有了討伐的藉口與機會。 [7] 
永安元年(304)七月,司空、東海王司馬越傳檄四方,與左衞將軍陳眕,殿中中郎逯苞、成輔及長沙王故將上官巳召集四方共討司馬穎,召集了十多萬人,讓司馬覃復位,並挾惠帝北征鄴城。司馬穎知道後大為驚震,想要逃跑,其部下勸其不要,司馬穎就召集各人商量對策。東安王司馬繇認為皇帝親自來討伐,應該投降請罪,司馬穎不肯。司馬王混及參軍崔曠則勸司馬穎迎戰,司馬穎贊同,派遣奮武將軍石超率五萬兵馬赴蕩陰(今河南湯陰)。陳眕的兩位弟弟陳匡與陳規親自到司馬越軍中,聲稱鄴城中司馬穎部下聽到皇師到來已經離散。東海王司馬越信以為真,軍隊於是防備鬆懈。石超與司馬越軍蕩陰於激戰,越軍大敗,甚至射傷惠帝,左右都爭相逃命,將惠帝遺下草地上。石超於是把晉惠帝送到鄴城,司馬穎改年號為建武,並殺害了之前勸司馬穎投降的東安王司馬繇。 [13] 
司馬越在兵敗時先逃到下邳,當時的徐州都督、東平王司馬楙不接納他,司馬越就逃回其封地東海國(今山東郯城北)。司馬穎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義,下令寬恕司馬越,要招他回朝,司馬越不應命。陳眕和上官巳則帶太子司馬覃守洛陽,司馬顒當時也派遣張方率兵二萬助司馬穎。但大軍到達時司馬越軍已敗,就乘機進駐洛陽,上官巳派苗願抵抗張方但失敗,司馬覃卻襲擊上官巳,上官巳和苗願逃走,司馬覃則向張方投降,再次被廢。 [3] 
司馬越的親弟弟幷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安北將軍王浚殺死司馬穎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於是司馬穎出兵討伐司馬騰。八月,王浚聯合段部鮮卑首領段務勿塵烏桓羯朱以及東嬴公司馬騰同起兵討司馬穎,發兵鄴城。司馬穎派遣新任的幽州刺史王斌石超、李毅等人前往抵擋王浚的幽州兵。返回左國城劉淵也派左於陸王劉宏帶領五千精鋭匈奴騎兵前去會同司馬穎部將王粹部隊,希望共同阻擊東瀛公司馬騰幷州兵。不幸的是王粹軍很快被司馬騰打敗,劉宏只得無功而返。王浚、司馬騰於是合兵擊王斌,大破王斌。王浚以主簿祁弘為前鋒,又大敗石超於平棘,乘勝進軍鄴城。戰敗消息傳至鄴,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續作鳥獸散。司馬穎甚是恐慌,盧志率數十騎挾晉惠帝連夜奔往洛陽。羯朱的軍隊一路追趕司馬穎等人到朝歌,追不上才放棄。十一月,當時控制洛陽的司馬顒部將張方又挾持晉惠帝、成都王司馬穎、豫章王司馬熾等遷往司馬顒勢力的腹地——關中長安,以避敵鋒。同月,恢復永安年號。十二月丁亥,詔曰:“天禍晉邦,冢嗣莫繼。成都王穎自在儲貳(皇太弟是皇位繼承人),政績虧損,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還第。”司馬顒廢除皇太弟司馬穎,令司馬穎離開朝廷,返回封地。司馬顒自行選置百官,改秦州為定州,改元永興,並以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司馬顒又讓晉惠帝下詔,立遠在東海國的司馬越為太傅,要司馬越回朝與太宰司馬顒共同輔政。司馬越不受封授。司馬穎奔於關中後,司馬越以平昌公司馬模為北中郎將,鎮鄴。 [3]  [14-16] 

司馬穎歸北被殺

西晉司州地圖 西晉司州地圖
永興二年(305),自司馬穎被廢黜皇太弟之位後,河北的人都念其善,其中司馬穎故將陽平公師籓及其部下汲桑石勒等人為迎立失勢的司馬穎,聚兵數萬,在清河鄃縣[shū]起兵。七月,公師籓等聚眾攻陷郡縣,殺死陽平太守李志、汲郡太守張延等,公師籓、樓權、郝昌等轉攻鄴,鎮鄴守將司馬模的左右密謀將為內應,廣平太守丁紹率眾救司馬模,范陽王司馬虓又遣兗州刺史苟晞馳援司馬模,公師籓等散走(一説司馬模遣將軍趙驤擊破公師藩)。同月,東海王司馬越為盟主,打着迎帝還都的口號,傳檄共討司馬顒。九月壬子,司馬顒見到河北有人支持司馬穎,便表奏晉惠帝讓他返回鄴城鎮守、撫慰叛亡,升司馬穎為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又以盧志為魏郡太守,加左將軍,隨司馬穎一起返鄴,給兵千人。十二月,呂朗等東屯滎陽,成都王司馬穎率部到達洛陽,張方劉弘等並按兵不能御。范陽王司馬虓官渡渡河,攻克滎陽,斬殺石超,又襲擊許昌,在蕭縣大破劉喬,劉喬逃往南陽。 [17]  [18] 
光熙元年(306),司馬穎到達洛陽,司馬越討伐司馬顒的軍隊就來到,接連擊敗司馬顒屬下劉喬、樓褒、王闡等軍,向長安進發。司馬穎則逃到關中。五月壬辰,越將祁弘等與刁默戰,刁默大敗,司馬越軍隨後攻陷長安,司馬顒、司馬穎避入南山。祁弘等所部鮮卑大掠長安,殺二萬餘人,司馬越等人帶惠帝退回洛陽,司馬穎則從華陰武關出新野。 [3]  [17] 
司馬穎來到新野不久,荊州刺史、新城元公劉弘謝世,州司馬郭勱(mai)趁機發難,準備迎立成都王司馬穎為新主。治中郭舒奉劉弘之子劉璠[fán]討伐郭勱,將其斬殺。隨後有詔令命南中郎將劉陶捉拿司馬穎,司馬穎因而拋棄母親和妻子,與兩個兒子司馬普及司馬廓坐馬車渡黃河回朝歌,收合了以前麾下將士數百人,準備前往投奔支持他的故將公師藩。九月,司馬穎等人於途中被頓丘太守馮嵩所抓獲,並送到鄴城交范陽王司馬虓處置,虓只將其父子囚禁,但是並不忍心將司馬穎等加害。一個多月後,司空、范陽王司馬虓暴斃,司馬虓的長史劉輿想到司馬穎在鄴城素有威望,擔憂留司馬穎在鄴將成為後患,就秘不發喪,而且令人裝扮台使,矯晉惠帝詔書賜司馬穎死。司馬穎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縊死,時年二十八。他的兩個兒子也被殺。 [3]  [19-20] 
司馬穎死後,官屬爭相奔散,惟獨盧志隨從不怠。其後汲桑殺害東瀛公司馬騰,號稱為司馬穎報仇,於是起出司馬穎的棺木,帶着它行軍,每有事都啓奏司馬穎,以行軍令。後來,汲桑被打敗,棺木被放於舊水井中。司馬穎舊臣收了棺木,改葬於洛陽,晉懷帝加縣王禮節。 [3]  [21] 
司馬穎死後數年,開封地區有傳司馬穎有一個十餘歲的兒子,流離在百姓家,東海王越遣人殺了他。永嘉年間,立東萊王司馬蕤司馬遵為司馬穎嗣,封華容縣王。 [22] 
附官爵升遷
  1. 越騎校尉,加散騎常侍車騎將軍→出為平北將軍→轉鎮北大將軍→進徵北大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加黃鉞、錄尚書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加太子太保→拜丞相→署置百官 [1] 
  2. 成都王 [1] 

司馬穎軼事典故

司馬穎何得無禮

有一回,賈謐與皇太子司馬遹下棋,兩人互不服輸,結果爭吵起來。當時,司馬遹叔父司馬穎也在場,見此情形,對賈謐大聲呵斥道:“皇太子是國家未來君王,賈謐你怎敢如此無禮!” [23-24] 

司馬穎知天命不

鎮鄴守將范陽王司馬虓突然斃命,而獄中的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地卻素有威望,司馬虓長史劉輿見此情勢,生怕司馬穎的存在將可能引發騷動,便秘不給司馬虓發喪,為了解除後患隱憂,又令人裝扮成台使,詐稱得晉惠帝詔書:夜裏賜死司馬穎。當晚獄中看守叫田徽,司馬穎就問他:“范陽王死了沒有?”田徽答:“不曉得。”司馬穎再問:“你多大了?”田徽答:“五十。“司馬穎又問:“知道什麼是天命嗎?”田徽答:“不曉得。“司馬穎嘆息道:”我死以後,天下能安定呢還是不能安定呢?自從我被放逐,至今三年了,身體及手腳都沒洗過,取數鬥熱水來!“他的兩個兒子見此情形不禁嚎啕大哭起來,司馬穎喚人把二子帶走。於是頭朝東、披散着頭髮睡下,讓田徽縊殺自己,死時年僅二十八。 [25] 

司馬穎歷史評價

孫惠《為東海王討成都王檄文》:穎稟性強暗。增崇位號。阿比奄官。專任孟政(政當作玖,即孟玖),遂使恣睢。殺活由己。疾諫好讒。小人滿側。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百官卷舌。朝野隱伏。案穎之罪,書記未有。禍甚叔帶,逆隆魯桓。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忠,為弟則不順,為主則不仁,四惡具矣。豺狼之性。有甚無 [26] 
劉淵:①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勳於王室,威恩光洽,四海欽風,孰不思為殿下沒命投軀者哉,何難發之有乎!王浚豎子,東嬴疏屬,豈能與殿下爭衡邪!②穎不用吾言,逆自奔潰,真奴才也。 [27] 
陸機:時成都王穎推功不居,勞謙下士。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 [28] 
司馬虓司馬楙周馥:(司馬穎)受重之後,而弗克負荷。‘小人勿用’,而以為腹心。骨肉宜敦,而猜佻薦至,險詖[bì]宜遠,而讒説殄行。(《晉書·司馬虓傳》)
司馬虓:成都王失道,為奸邪所誤,論王之身,不宜深責。且先帝遺體,陛下羣弟,自元康以來,罪戮相等,實海內所為匈匈,而臣等所以痛心。今廢成都,更封一邑,宜其必許。(《晉書·司馬虓傳》)
詔曰:“……成都王穎温仁惠和,克平暴亂。……” [1] 
詔曰:“……成都王穎自在儲貳,政績虧損,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還第。 [1] 
史臣曰:“穎既入總大權,出居重鎮,中台藉以成務,東夏資其宅心,乃協契河間,共圖進取。” [29] 
贊曰:“章度勤王,效立名揚;合從關右,犯順爭強,事窮勢蹙,俱為亂亡。” [29] 

司馬穎人物關係

司馬穎先世

司馬穎(父系)直系先世
男性
高祖父母
曾祖父母
祖父母
父母
女性(嫡)
張春華,宣穆皇后
王元姬,文明皇后
楊芷,武悼皇后
女性(親生)
程才人,武帝才人,後為成都太妃

司馬穎妻妾

樂妃,成都王妃,出身南陽樂氏。尚書令樂廣之女。

司馬穎兒子

  1. 親子:司馬普,廬江王,與親父一同被殺。
  2. 出養子:司馬廓,中都王,後與本生父一同被殺。(出繼代哀王司馬演
  3. 嗣子:司馬遵,華容王。(東萊王司馬蕤之子)

司馬穎幕府僚屬

門第類型(有爭議)
官職
郡縣
士族
低等士族
寒庶
不祥

滎陽開封



右長史
弘農華陰




河東聞喜
裴武







徵虜將軍司馬
廣平



陽平



發乾



失載




陳留圉縣






記室督、東曹掾 [30] 
東平壽張




泰山



潁川長社








汝南南頓



[31] 
西平



安平觀津



樂陵厭次

石尠[xiǎn]



博陵



崔曠

勃海南皮



饒安



平北司馬 [32] 
陽涿縣
盧志¦盧晏



左長史、中書監
幷州
不祥



喬智明郝昌
屯騎校尉 [33] 
太原




新興




秦州
天水

趙驤



蜀郡成都




江原

常騫



犍為




南安




琅邪臨沂




東海蘭陵




揚州
吳國吳縣








不祥



孟超¦孟玖¦成夔
王混¦田思¦樓權

説明:XX表示成都王司馬穎派系的心腹
(表格參考資料 [34] 
注:此表門第有爭議。蜀郡杜毗,祖父僅為縣令,父、從父皆為太守,興盛較短,尚未形成「世吏二千石」的門第 [35]  [39]  。而東海繆胤,高祖繆斐為東漢名儒;祖父繆襲為曹魏尚書、光祿勳,有才學;父繆悦為晉光祿大夫、從兄繆播為晉中書令,皆位居高層,且家學出眾,顯然繫上層士族 [38]  [40]  。泰山胡毋輔之,高祖父是東漢執金吾(九卿級別),胡毋輔之本人又與羊曼、阮放、蔡謨等名家子弟並稱「兗州八伯」,其門第可見一斑 [36-37] 

司馬穎史籍記載

參考資料
  • 1.    房玄齡等 .晉書 :中華書局 ,2011.12 .
  • 2.    《華陽國志》卷八《大同志》
  • 3.    司馬光 .資治通鑑 :嶽麓書社 ,2009.1 .
  • 4.    《晉書·成都王穎傳》:成都王穎,字章度,武帝第十六子也。太康末受封,邑十萬户。後拜越騎校尉,加散騎常侍、車騎將軍。賈謐嘗與皇太子博,爭道。穎在坐,厲聲呵謐曰:“皇太子國之儲君,賈謐何得無禮!”謐懼,由此出穎為平北將軍,鎮鄴。轉鎮北大將軍。
  • 5.    《晉書·成都王穎傳》:趙王倫之篡也,進徵北大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及齊王冏舉義,穎發兵應冏,以鄴令盧志為左長史,頓丘太守鄭琰為右長史,黃門郎程牧為左司馬,陽平太守和演為右司馬。使兗州刺史王彥,冀州刺史李毅,督護趙驤、石超等為前鋒。羽檄所及,莫不響應。至朝歌,眾二十餘萬。趙驤至黃橋,為倫將士猗、許超所敗,死者八千餘人,士眾震駭。穎欲退保朝歌,用盧志、王彥策,又使趙驤率眾八萬,與王彥俱進。倫復遣孫會、劉琨等率三萬人,與猗、超合兵距驤等,精甲耀日,鐵騎前驅。猗既戰勝,有輕驤之心。未及温十餘里,復大戰,猗等奔潰。穎遂過河,乘勝長驅。左將軍王輿殺孫秀,幽趙王倫,迎天子反正。及穎入京都,誅倫。使趙驤、石超等助齊王冏攻張泓於陽翟,泓等遂降。冏始率眾入洛,自以首建大謀,遂擅威權。穎營於太學,及入朝,天子親勞焉。穎拜謝曰:“此大司馬臣冏之勳,臣無豫焉。”見訖,即辭出,不復還營,便謁太廟,出自東陽城門,遂歸鄴。遣信與冏別,冏大驚,馳出送穎,至七里澗及之。穎住車言別,流涕,不及時事,惟以太妃疾苦形於顏色,百姓觀者莫不傾心。
  • 6.    《晉書·成都王穎傳》:至鄴,詔遣兼太尉王粹加九錫殊禮,進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加黃鉞、錄尚書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穎拜受徽號,讓殊禮九錫,表論興義功臣盧志、和演、董洪、王彥、趙驤等五人,皆封開國公侯。又表稱:“大司馬前在陽翟,與強賊相持既久,百姓創痍,飢餓凍餒,宜急振救。乞差發郡縣車,一時運河北邸閣米十五萬斛,以振陽翟飢人。”盧志言於穎曰:“黃橋戰亡者有八千餘人,既經夏暑,露骨中野,可為傷惻。昔周王葬枯骨,故《詩》雲‘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況此等致死王事乎!”穎乃造棺八千餘枚,以成都國秩為衣服,斂祭,葬於黃橋北,樹枳籬為之塋域。又立都祭堂,刊石立碑,紀其赴義之功,使亡者之家四時祭祀有所。仍表其門閭,加常戰亡二等。又命河內温縣埋藏趙、倫(指趙驤、司馬倫所屬軍隊)戰死士卒萬四千餘人。穎形美而神昏,不知書,然器性敦厚,委事於志,故得成其美焉。
  • 7.    《晉書·成都王穎傳》:穎方恣其欲,而憚長沙王乂在內,遂與河間王顒表請誅後父羊玄之、左將軍皇甫商等,檄乂使就第。乃與顒將張方伐京都,以平原內史陸機為前鋒都督、前將軍、假節。穎次朝歌,每夜矛戟有光若火,其壘井中皆有龍象。進軍屯河南,阻清水為壘,造浮橋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沈之以系橋,名曰石鱉。陸機戰敗,死者甚眾,機又為孟玖所譖,穎收機斬之,夷其三族,語在《機傳》。於是進攻京城。時常山人王輿合眾萬餘,欲襲穎,會乂被執,其黨斬輿降。穎既入京師,復旋鎮於鄴,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間王顒表穎宜為儲副,遂廢太子覃,立穎為皇太弟,丞相如故,制度一依魏武故事,乘輿服御皆遷於鄴。表罷宿衞兵屬相府,更以王官宿衞。僭侈日甚,有無君之心,委任孟玖等,大失眾望。
  • 8.    《晉書·邵續傳》:(邵續)初為成都王穎參軍,穎將討長沙王乂,續諫曰:“續聞兄弟如左右手,今明公當天下之敵,而欲去一手乎?續竊惑之。”穎不納。
  • 9.    《晉書·司馬乂傳》:穎復書曰:「文、景受圖,武皇乘運,庶幾堯、舜,共康政道,恩隆洪業,本枝百世。豈期骨肉豫禍,後族專權,楊、賈縱毒,齊、趙內篡。幸以誅夷,而未靜息。每憂王室,心悸肝爛。羊玄之、皇甫商等恃寵作禍,能不興慨!於是徵西羽檄,四海雲應。本謂仁兄同其所懷,便當內擒商等,收級遠送。如何迷惑,自為戎首!上矯君詔,下離愛弟,推移輦轂,妄動兵威,還任豺狼,棄戮親善。行惡求福,如何自勉!前遣陸機董督節鉞,雖黃橋之退,而温南收勝,一彼一此,未足增慶也。今武士百萬,良將鋭猛,要當與兄整頓海內。若能從太尉之命,斬商等首,投戈退讓,自求多福,穎亦自歸鄴都,與兄同之。奉覽來告,緬然慷慨。慎哉大兄,深思進退也!」
  • 10.    《晉書·陸機傳》:時成都王穎推功不居,勞謙下士。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遂委身焉。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為平原內史。太安初,穎與河間王顒起兵討長沙王乂,假機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將王粹、冠軍牽秀等諸軍二十餘萬人。機以三世為將,道家所忌,又羈旅入宦,屯居羣士之右,而王粹、牽秀等皆有怨心,固辭都督。穎不許。機鄉人孫惠亦勸機讓都督於粹,機曰:“將謂吾為首鼠避賊,適所以速禍也。”遂行。穎謂機曰:“若功成事定,當爵為郡公,位以台司,將軍勉之矣!”機曰:“昔齊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樂毅以失垂成之業,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機也。”穎左長史盧志心害機寵,言於穎曰:“陸機自比管、樂,擬君暗主,自古命將遣師,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濟事者也。”穎默然。機始臨戎,而牙旗折,意甚惡之。列軍自朝歌至於河橋,鼓聲聞數百里,漢、魏以來,出師之盛,未嘗有也。長沙王乂奉天子與機戰於鹿苑,機軍大敗,赴七里澗而死者如積焉,水為之不流,將軍賈稜皆死之。
  • 11.    《晉書·陸雲傳》:機之敗也,並收雲。穎官屬江統、蔡克、棗嵩等上疏曰:“統等聞人主聖明,臣下盡規,苟有所懷,不敢不獻。昨聞教以陸機後失軍期,師徒敗績,以法加刑,莫不謂當。誠足以肅齊三軍,威示遠近,所謂一人受戮,天下知誡者也。且聞重教,以機圖為反逆,應加族誅,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夫爵人於朝,與眾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惟刑之恤,古人所慎。今明公興舉義兵,以除國難,四海同心,雲合響應,罪人之命,懸於漏刻,泰平之期,不旦則夕矣。機兄弟並蒙拔擢,俱受重任,不當背罔極之恩,而向垂亡之寇;去泰山之安,而赴累卵之危也。直以機計慮淺近,不能董攝羣帥,致果殺敵,進退之間,事有疑似,故令聖鑑未察其實耳。刑誅事大,言機有反逆之徵,宜令王粹、牽秀檢校其事。令事驗顯然,暴之萬姓,然後加雲等之誅,未足為晚。今此舉措,實為太重,得則足令天下情服,失則必使四方心離,不可不令審諦,不可不令詳慎。統等區區,非為陸雲請一身之命,實慮此舉有得失之機,敢竭愚戇,以備誹謗。”穎不納。統等重請,穎遲迴者三日。盧志又曰:“昔趙王殺中護軍趙浚,赦其子驤,驤詣明公而擊趙,即前事也。”蔡克入至穎前,叩頭流血,曰:“云為孟玖所怨,遠近莫不聞。今果見殺,罪無彰驗,將令羣心疑惑,竊為明公惜之。”僚屬隨克入者數十人,流涕固請,穎惻然有宥雲色。孟玖扶穎入,催令殺雲。時年四十二。有二女,無男。
  • 12.    《晉書·成都王穎傳》:時蜀亂,又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穎國,居華容縣。
  • 13.    《晉書·成都王穎傳》:永興初,左衞將軍陳眕,殿中中郎褾苞、成輔及長沙故將上官巳等,奉大駕討穎,馳檄四方,赴者雲集。軍次安陽,眾十餘萬,鄴中震懼。穎欲走,其掾步熊有道術,曰:“勿動!南軍必敗。”穎會其眾問計,東安王繇【司馬繇】乃曰:“天子親征,宜罷甲,縞素出迎請罪。”司馬王混、參軍崔曠勸穎距戰,穎從之,乃遣奮武將軍石超率眾五萬,次於蕩陰。眕二弟匡、規自鄴赴王師,雲:“鄴中皆已離散。”由是不甚設備。超眾奄至,王師敗績,矢及乘輿,侍中嵇紹死於帝側,左右皆奔散,乃棄天子於藁中。超遂奉帝幸鄴。穎改元建武,害東安王繇,署置百官,殺生自己,立郊於鄴南。
  • 14.    《晉書·成都王穎傳》:安北將軍王浚、寧北將軍東嬴公騰【司馬騰】殺穎所置幽州刺史和演,穎徵浚,浚屯冀州不進,與騰及烏丸、羯朱襲穎。候騎至鄴,穎遣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距浚,為羯朱等所敗。鄴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卒分散。穎懼,將帳下數十騎,擁天子,與中書監慮志單車而走,五日至洛。羯朱追至朝歌,不及而還。河間王顒遣張方率甲卒二萬救穎,至洛,方乃挾帝,擁穎及豫章王並高光、慮志等歸於長安。顒廢穎歸籓,以豫章王為皇太弟。
  • 15.    《晉書·司馬模》:惠帝末,拜冗從僕射,累遷太子庶子、員外散騎常侍。成都王穎奔長安,東海王越以模為北中郎將,鎮鄴。
  • 16.    《晉書·盧志傳》:及乂死,穎表志為中書監,留鄴,參署相府事。乘與敗於蕩陰,穎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鄴,志勸穎奉天子還洛陽。時甲士尚萬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曉,眾皆成列,而程太妃戀鄴不欲去,穎未能決。俄而眾潰,唯志與子謐、兄子綝、殿中武賁千人而已,志復勸穎早發。時有道士姓黃,號曰聖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兩杯酒,飲訖,拋杯而去,於是志計始決。而人馬復散,志於營陣間尋索,得數乘鹿車,司馬督韓玄收集黃門,得百餘人。志入,帝問志曰:“何故散敗至此?”志曰:“賊去鄴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駭散,太弟今欲奉陛下還洛陽。”帝曰:“甚佳。”於是御犢車便發。屯騎校尉郝昌先領兵八千守洛陽,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誌喜於復振,啓天子宜下赦書,與百姓同其休慶。
  • 17.    《晉書·成都王穎傳》:穎既廢,河北思之。鄴中故將公師籓、汲桑等起兵以迎穎,眾情翕然。顒復拜穎鎮軍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給兵千人,鎮鄴。穎至洛,而東海王越率眾迎大駕,所在鋒起。穎以北方盛強,懼不可進,自洛陽奔關中。值大駕還洛,穎自華陰趨武關,出新野。
  • 18.    《晉書·盧志傳》:及東海王越奉迎大駕,顒啓帝復穎還鄴,以志為魏郡太守,加左將軍,隨穎北鎮。行達洛陽,而平昌公模遣前鋒督護馮嵩距穎。穎還長安,未至而聞顒斬張方,求和于越。穎住華陰,志進長安,詣闕陳謝,即還就穎於武關。奔南陽,復為劉陶所驅,回詣河北。
  • 19.    《晉書·成都王穎傳》:帝詔鎮南將軍劉弘、南中郎將劉陶收捕穎,於是棄母妻,單車與二子廬江王普、中都王廓渡河赴朝歌,收合故將士數百人,欲就公師籓。頓丘太守馮嵩執穎及普、廓送鄴,范陽王虓幽之,而無他意。屬虓暴薨,虓長史劉輿見穎為鄴都所服,慮為後患,秘不發喪,偽令人為台使,稱詔夜賜穎死。穎謂守者田徽曰:“范陽王亡乎?”徽曰:“不知。”穎曰:“卿年幾?’徽曰:“五十。”穎曰:“知天命不?”徽曰:“不知。”穎曰:“我死之後,天下安乎不安乎?我自放逐,於今三年,身體手足不見洗沐,取數鬥湯來!”其二子號泣,穎敕人將去。乃散發東首卧,命徽縊之,時年二十八。二子亦死。鄴中哀之。
  • 20.    《晉書·郭舒傳》:刺史宗岱命為治中,喪母去職。劉弘牧荊州,引為治中。弘卒,舒率將士推弘子璠為主,討逆賊郭勱。滅之,保全一州。
  • 21.    《晉書·成都王穎傳》:穎之敗也,官屬並奔散,惟盧志隨從不怠,論者稱之。其後汲桑害東贏公騰,稱為穎報仇,遂出穎棺,載之於軍中,每事啓靈,以行軍令。桑敗,度棺於故井中。穎故臣收之,改葬於洛陽,懷帝加以縣王禮。
  • 22.    《晉書·成都王穎傳》:穎死後數年,開封間有傳穎子年十餘歲,流離百姓家,東海王越遣人殺之。永嘉中,立東萊王蕤子遵為穎嗣,封華容縣王。後沒於賊,國除。
  • 23.    《晉書·成都王穎傳》:賈謐嘗與皇太子博,爭道。穎在坐,厲聲呵謐曰:“皇太子國之儲君,賈謐何得無禮!”
  • 24.    《晉書·五行上》:又嘗因弈棋爭道,成都王穎厲色曰:“皇太子國之儲貳,賈謐何敢無禮!”謐猶不悛,故及於禍,貌不恭之罰也。
  • 25.    《晉書·成都王穎傳》:屬虓暴薨,虓長史劉輿見穎為鄴都所服,慮為後患,秘不發喪,偽令人為台使,稱詔夜賜穎死。穎謂守者田徽曰:“范陽王亡乎?”徽曰:“不知。”穎曰:“卿年幾?’徽曰:“五十。”穎曰:“知天命不?”徽曰:“不知。”穎曰:“我死之後,天下安乎不安乎?我自放逐,於今三年,身體手足不見洗沐,取數鬥湯來!”其二子號泣,穎敕人將去。乃散發東首卧,命徽縊之,時年二十八。
  • 26.    《藝文類聚·五十八》
  • 27.    《晉書·劉元海載記》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09]
  • 28.    《晉書·陸機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09]
  • 29.    《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04]
  • 30.    《晉書》:少好學,博涉書記。性公亮不苟交,山簡與王衍書,稱曰「今之正人。」為成都王穎大將軍記室督。穎為丞相,擢為東曹掾。以朝政日弊,遂絕不仕。
  • 31.    《晉書》:趙王倫以為徵東長史。倫誅,坐免。成都王穎闢為掾。
  • 32.    《晉書》:成都王穎請為平北司馬,後歷趙王倫相國參軍,長沙王乂驃騎司馬。及東嬴公騰鎮臨漳,以協為長史,轉潁川太守。永嘉初,為河南尹,未拜,避難渡江。
  • 33.    《晉書》:屯騎校尉郝昌先領兵八千守洛陽,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
  • 34.    成都王穎督區幕佐和文化傾向之考釋
  • 35.    《華陽國志.卷十一》:杜軫,字超宗,蜀郡成都人也。父雄,字伯休,安漢、雒令.....犍為太守,惠愛在民。還為州大中正.....弟烈,字仲武。貞幹敏識,平坦和粹,名譽侔軫.....徙官犍為太守,又轉湘東.....少弟良,字幼倫,亦有當世局分。舉秀才,茶陵、新都令,王國郎中令,遷涪陵、建寧太守。兄弟並興,州里以為美譚。軫二子:長子毗,字長基;少子秀,字彥穎。珪璋琬琰,世號“二鳳”。毗舉秀才,大將軍闢掾,太傅參軍,平東長史,尚書郎,稍遷鎮南軍司、益州刺史。秀,州主簿,早卒。
  • 36.    《晉書.卷四十九》:「羊曼,字祖延,太傅祜兄孫也.....曼任達穨縱,好飲酒。温嶠、庾亮、阮放、桓彝同志友善,併為中興名士。時州里稱陳留阮放為宏伯,高平郗鑑為方伯,泰山胡毋輔之為達伯,濟陰卞壼為裁伯,陳留蔡謨為朗伯,阮孚為誕伯,高平劉綏為委伯,而曼為濌伯,凡八人,號兗州八伯,蓋擬古之八雋也。
  • 37.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胡毋輔之,字彥國,泰山奉高人也。輔之少擅高名,有知人之鑑......高祖班,漢執金吾。父原,練習兵馬,山濤稱其才堪邊任,舉為太尉長史,終河南令。
  • 38.    裴注《三國志》卷二十一:劭同時東海繆襲亦有才學,多所述敍,官至尚書、光祿勳。【先賢行狀曰:繆斐字文雅。該覽經傳,事親色養。徵博士,六闢公府。漢帝在長安,公卿博舉名儒。時舉斐任侍中,並無所就。即襲父也。文章志曰:襲字熙伯。闢御史大夫府,歷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子悦字孔懌,晉光祿大夫。襲孫紹、播、徵、胤等,並皆顯達。】
  • 39.    《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人也。世吏二千石,為北州舊姓。
  • 40.    《晉書.卷六十》:繆播,字宣則,蘭陵人也。父悦,光祿大夫。播才思清辯,有意義。高密王泰為司空,以播為祭酒,累遷太弟中庶子......及帝崩,太弟即帝位,是為懷帝,以播為給事黃門侍郎。俄轉侍中,徙中書令,任遇日隆,專管詔命......胤字休祖,安平獻王外孫也,與播名譽略齊.....。懷帝即位,拜胤左衞將軍,轉散騎常侍、太僕卿。既而與播及帝舅王延、尚書何綏、太史令高堂衝並參機密,為東海王越所害。
  • 41.    施丁,沈志華主編;陳東林,和副主編.資治通鑑大辭典 下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第961頁
  • 42.    門巋主編;王岫、王連升、孫香蘭等副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942頁
  • 43.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901-902頁
  • 44.    兩晉風雲説略(十一)  .達州日報網[引用日期2023-09-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