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英

(東漢時期人物)

鎖定
甘英(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使臣、外交家、 [5]  開闢歐亞交通路線的偉大的探險家。 [13] 
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嶺(今帕米爾高原),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大月氏(貴霜帝國)至安息(帕提亞帝國)都城和櫝城,後歷阿蠻、斯賓、於羅,而抵條支(安條克城),到達西海一説地中海,一説波斯灣沿岸 [4]  ,受安息阻撓,沒有渡海到大秦就返回了。甘英返回時,先向北然後轉向東,走了60餘日到達安息腹地,然後取道木鹿和吐火羅東還。 [5] 
甘英出使,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 [20]  將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 [4]  並延伸了東漢的貿易路線。甘英也是第一位到達西海(地中海波斯灣) [4]  的中國人, [5]  進一步加強了東漢政府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瞭解。 [6] 
全    名
甘英
別    名
甘菟 [14] 
崇蘭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人
上    司
班超

甘英人物簡介

甘英 甘英
甘英,東漢人。和帝時,為西域都護班超屬吏 [1]  。永元九年(97)受遣使大秦(羅馬帝國),至條支國西海受阻返回。為漢朝最早到此地的使者。歸言山川形勢,豐富了中國對當時中亞的認識。

甘英人物生平

甘英為班超的屬吏,隨班超轉戰於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公元97年,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嶺(今帕米爾高原),經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都城和櫝城,後歷阿蠻、斯賓、於羅,而抵達條支安條克城) [4] 
條支”首次出現於《史記·大宛列傳》,位於安息以西。當時安息以西只有塞琉古王國,所以,將條支視為塞琉古王國都城安條克(Antioch)的諧音比較合理。而甘英時期塞琉古王國已不存在,但作為城市的“條支”(安條克,Antioch)依然存在。此時安條克只是羅馬敍利亞行省的一個大城市或首府而已,已非獨立之國。 [4] 

甘英西海受阻

甘英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一説地中海,一説波斯灣 [4]  沿岸,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對他説:“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一二歲者,故入海皆賚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
安息國王一口咬定説到羅馬必須渡海而且正常出海要坐三年船並且各種危險。甘英聽罷放棄西行。

甘英返回東漢

甘英返回時,轉北而東,行60餘日抵安息,然後取道木鹿和吐火羅東還。
從西方歷史上來看羅馬歷朝歷代和安息之間的戰爭就沒停過,羅馬帝國曾三次攻陷安息首都泰西封,在與安息帝國的戰爭中佔據完全上風。甘英出使羅馬時期,安息又正好處於衰弱時期,羅馬則進入了最強盛的五賢帝時期,安息憂慮羅馬聯合漢朝發生直接關係,害怕兩個強大的鄰居左右夾擊自己,甘英回去不久圖拉真就對安息發動戰爭。
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也是第一個到達西海(地中海波斯灣) [4]  的中國人,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瞭解。 [2] 

甘英主要成就

第一、把探險事業向前推進了一步。甘英是達到西海(地中海或波斯灣),看到西方海船的第一個中國人。西漢自張騫“鑿空”漢使紛紛西去,有至安息和櫝的,有至烏弋山離的,但"莫有至條支者。"甘英從和櫝西去,經阿蠻、斯賓至於羅,行程約8000裏。其後從條支折返,至烏弋山離馬行百餘日,又在11000裏以上。近兩萬裏的路途是前漢使者所未曾走過的。甘英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對"絲綢之路"西段的探測,實有貢獻。他是開闢歐亞交通路線的偉大的探險家之一。
第二、擴大國際交往,推進中西各國友好關係的發展。甘英奉命出使,一路宣揚漢威,結交朋友,影響巨大,各國使節紛紛來漢。《後漢書·西域傳》説,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裏外,皆重譯貢獻。來得最遠的友好國家,要算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來華的遠國蒙奇、兜勒(《後漢書-西域傳》)。二者為西漢所不知,張星烺認蒙奇為馬其頓(Macedonia)的譯音,莫任南認為兜勒從譯音和地望看應為色雷斯(Thrace)。隨着國際交往的擴大,中西經濟文化進一步得到交流。公元2、3世紀希臘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的東來,在中國精神文化生活的發展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工藝技術和經濟作物桃、梨的逐漸西傳也為西方文明增添了新內容,這是世所共知的事實。在這一方面,甘英是有貢獻的。
第三、增加東漢對西方世界的瞭解和認識,進一步打開中國人的眼界。甘英西去經過許多地區,如阿蠻、斯賓、於羅、條支,"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他邊走邊調查、蒐集西方各國資料。凡山川道里,風土人情,物類出產,珍禽怪獸以及社會歷史制度,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積累了大量珍貴資料。如大秦在前漢稱黎軒或犁靳,只有一點籠統印象,地理位置也弄不太清,謬以為條支在大秦西。"甘英經過考查,糾正先前的一些錯誤認識。通大秦的海陸交通路線,甘英頗為了解,上文已説及。這裏要指出的是他對陸路情況的調查很詳細。他知道大秦"人庶連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鄰國使到其界首者,乘驛詣王都",還知道"道多猛虎、獅子,遮害行旅。"吉本(Gibon)稱其所記與羅馬驛站制度相符。希羅多德(Herodotus)《歷史》記載的撒第斯(Sardes)至蘇薩(Susa)的御路"沿途設有御站和旅舍,與甘英所説也一致。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山地多獅子,確係事實,老普林尼和斯拉特波(Strabo)都曾記述過。 [13] 

甘英相關爭議

史料記載 “甘英乃抵條支而歷安息,臨西海以望大秦”,關於西海位置,有地中海波斯灣兩種説法。 [4] 

甘英地中海説

甘英到達的條支城(安條克城)雖然早已不是塞琉古王國的都城,而是羅馬敍利亞行省的首府,稱其為條支國城也有情可原,面臨的西海則應是地中海
甘英在這裏碰見安息西界船人也有可能。《魏略·西戎傳》説,條支被安息“役屬之,號為安息西界”。儘管此時敍利亞、安條克都在羅馬的管轄之下,但此地曾為安息西界,稱當地的船人為“安息西界船人”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此條支是指敍利亞的安條克城,甘英抵達地中海邊説可以成立。甘英西行是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也是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的證明。 [4] 
1928年小川琢治發表文章提出條支應當是安條克(Antiokia)省去首音 An 後的音譯。岑仲勉贊同該觀點,同時指出條支應當是指瀕臨地中海的安條克城,而不是波斯灣邊的安條克城。
1939年宮崎市定發表見解,認為西海不應是波斯灣,而是地中海,條支應當位於地中海附近。
20世紀後期,餘太山在全面考察中國古代文獻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後,認為“條支”兩字是塞琉西王朝首都安條克的音譯;《後漢書》所描述的條支國都城應是指安條克的外港塞琉西亞;“西海”應當是地中海。 [12] 
西海臨條支,而條支"暑濕。耕田,田稻。"這既符合地中海沿岸的情況,也符合波斯灣頭,但傳文稱條支“有大鳥,卵如翁。"大鳥即鴕鳥,棲息於地中海東岸的敍利亞沙漠,並非波斯灣頭的特產。《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羅馬)"與安息、天竺交市於海中”,因此安息人出現於地中海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條支國城”是確定西海位置的重要依據之一。關於條支國城的考證,以日本學者宮崎市定的結論最為可信。他認為“條支國城"是指塞琉古王國的兩都城之一安條克(Antiochia)的外港斯羅(Seleucia)港,其遺址位於峭壁之上,西南俯瞰地中海,東、西均有注入地中海的小河鑿成的深谷,只有東北隅一條小徑可通陸道。符合《後漢書》記載的"城在山上"又“面臨西海”,也稱得上“海水曲環"、"三面路絕”。只是實際考察發現"只有東北隅一條小徑可通陸道”與《後漢書》“唯西北隅通陸道”不相符合。但這一點完全可以認為是甘英觀察或記憶有誤,也可能是傳寫之誤。
比較各種説法,學者認為以餘太山先生為代表的“地中海”説最為可信、合理。 [11] 

甘英波斯灣説

波斯灣也可以看作安息的西界。此西海也就只能是波斯灣及其以西的大海了。不過,如果“西南馬行百餘日”可至的“條支”是在波斯灣,那甘英原計劃出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再經陸路到大秦也有可能。但這一線要經過伽德羅西亞的沙漠地帶,難於行走。伊西多爾的《帕提亞驛程志》根本就沒有提到這條路,可能在當時視為畏途。
而波斯灣附近也曾有過一座安條克城,但早已改名,距甘英抵安息西界之時已有兩個世紀之久。此時該城是否還有“Antioch”(安條克)之名,已不可考。因此,波斯灣“條支”之説,又略顯證據不足。 [4] 
很多學者認為西海即波斯灣,其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記載的"甘英抵條支,臨大海欲渡,卻得聞安息西界船人之語”這樣的記載。但是,當時的條支不在安息版圖之內,西海亦不該是波斯灣。同時條支“有大鳥,卵如翁。"大鳥即鴕鳥,棲息於地中海東岸的敍利亞沙漠,並非波斯灣頭的特產。且比《後漢書》成書更早的《後漢紀》中,記載的是“臨大海欲渡,人謂英曰……”,並未記載此人是安息西界船人。 [18]  何況波斯灣位於安息之南,不在安息之西,故有學者認為西海並非波斯灣。 [11] 

甘英出使目的

一般認為,甘英出使大秦目的有二:
第一、打破安息壟斷,探尋直接同大秦貿易的商道。《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記載:“其王常欲通使於漢,而 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
第二、宣揚漢威,招徠外域使臣。班超在掃除塔里木盆地匈奴勢力,重新打通絲路之後,即把目光投問更遠的西方各國。他胸“懷致遠之略”,要“振威德於荒外”,多多招徠外臣,進一步推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並希望對西方各國有儘可能多的瞭解,以利交往。由於當時班超衰老,只好選派甘英前去。
但是,西方史學界有把甘英視為“侵略者”,少數西方學者荒謬地認為甘英受班超指派入侵大秦。 [15]  如克拉普羅特(Klaproth)和萊慕薩(Remusat)均以為班超欲以武力對付大秦(詳見夏德:《大秦國全錄》,朱傑勤澤本,第41頁)。阿甫基耶夫(B.И.Авдиeв)則説班超執行“侵略政策”。(詳見《古代東方史》中文版第739頁)。中國學者莫任南認為,此説把是非黑白都給顛倒了。 [13] 

甘英軼事典故

甘英海妖塞壬

甘英欲渡海,而安息西界船人對他説:“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之月乃得渡;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帶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甘英聞之乃止。
這是中國《後漢書·西域傳》的記載。這是古代中國使節走得最遠的一次,甘英將要搭船繼續西行,聽到“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故事,嚇得停下了腳步,訪問大秦的使命就此終結。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元5世紀希臘塞壬雕像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元5世紀希臘塞壬雕像 [8]
有意思的是,這個記載是第一次在漢語世界裏引入了古希臘的海妖故事,那“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的,即是海妖塞壬 [7] 
古希臘神話中有海妖塞壬,人面鳥身,生活在海上,徘徊於礁石與船舶之間。塞壬善於用醉人心魄的歌聲迷惑在海上航行的水手,使他們沉溺在幻象當中,無法正常航行:或是觸礁,船毀人亡;或是徘徊不前,痴傻而死。 [8] 
歐洲海妖嚇退了漢朝使者甘英,這是海怪史上的一段頗有趣味的掌故了。 [21] 

甘英偶遇梅斯

古羅馬地理學家馬林的《地理學導論》提到了馬其頓鉅商梅斯,他大概在甘英出使安息時(95—97年)與之相遇,獲悉中國的情況。兩年之後,大約99年11月左右,梅斯委託代理人組成商團,其主要成員是羅馬帝國馬其頓行省和東方行省推羅城人。出發地點應在推羅和馬其頓至安息兩條交通路線交叉點阿蠻,最後於100年11月抵達洛陽。在洛陽宮廷受到漢和帝接見,賜予“金印紫綬”。此事被東漢宮廷史官記錄在冊,後來又被范曄編入《後漢書·和帝本紀》。他們可能仍沿原道返回阿蠻,最後抵達推羅城的最保守的時間,估計不遲於103—105年。在推羅城,梅斯向馬林講述了他的商團此次中國之行,經馬林整理,編入107—114年成書的《地理學導論》。 [9] 

甘英史料記載

後漢紀》:"西域都護班超遣掾甘英臨大海而還,具言葱嶺西諸國地形風俗……甘英逾懸度烏弋、山離,抵條支,臨大海。欲渡,人謂英曰:'海廣大,水鹹苦不可食。往來者逢善風時,三月而渡;如風遲則三歲。故入海者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具問其士俗。" [17] 
《後漢書·西域傳》:“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 [10]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2] 
《晉書·四夷傳·西戎傳附大秦國傳》:“漢時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 [3] 

甘英人物評價

唐·杜牧:“甘英窮西海,四萬到洛陽。東南吾所見,北可計幽荒。中畫一萬國,角角棋佈方。” [16] 
唐·姚察、姚思廉:“甘英遂臨西海,或遣侍子,或奉貢獻,於時雖窮兵極武,僅而克捷,比之前代,其略遠矣。” [19] 
莫任南:甘英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對"絲綢之路"西段的探測,實有貢獻。他是開闢歐亞交通路線的偉大的探險家之一。 [13] 
博努瓦:“甘英出使,是古代中國人最遠的一次西行探險,是東方文明主動尋求西方文明的嘗試。” [20] 

甘英影視形象

2017年電影《大漠戰將班超》:宣珂飾演甘英。
2021年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任宇飾演甘英。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