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酒泉郡

鎖定
酒泉郡,郡名。前121年(元狩二年)置酒泉郡。轄黃河以西的匈奴休屠王渾邪王故地。是河西四郡中最早設立的一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敦煌郡。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中文名
酒泉郡
屬    性
建    於
公元前121年
地    址
黃河以西

酒泉郡歷史沿革

西漢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建郡立縣,在今酒泉市境內設福祿,樂涫二縣,並隸始置之酒泉郡。郡駐福祿縣[既今酒泉市],領九縣,以郡隸涼州刺史部
新朝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福祿縣為顯德縣,改樂涫縣為樂亭縣,改酒泉郡為輔平郡。
東漢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改顯德縣為祿福縣,樂亭縣為樂涫縣,輔平郡為酒泉郡。
三國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屬魏,建置同漢制。
西晉 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改祿福縣為福祿縣,隸酒泉郡。
東晉 先後屬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領地,皆置福祿,樂涫2縣,隸酒泉郡。公元405年,西涼王李暠遷都福祿縣,歷17年。

酒泉郡北魏時期

北魏 初置酒泉軍,樂涫戌,隸敦煌鎮。孝昌二年[526]改置為福祿縣,樂涫縣,並屬復置的酒泉郡,郡隸西涼州(駐張掖)。

酒泉郡西魏時期

西魏 北魏分為東,西魏後酒泉地屬西魏。大統元年[535]仍置福祿,樂涫2縣,並屬酒泉郡,隸西涼州[後改為甘州]

酒泉郡北周時期

北周 明帝元年[557]初置福祿,樂涫2縣,屬酒泉郡,旋並樂涫縣入於福祿縣。繼罷酒泉郡,以福祿縣隸甘州。

酒泉郡隋代時期

隋代 初沿北周建制。
開皇三年[583年],置酒泉郡,隸甘州。
仁壽二年[602年]從甘州分出,始置肅州[肅州名始於此],領福祿縣。
大業元年[605年],罷肅州,以福祿縣入張掖郡。
義寧元年[618年],改福祿縣為酒泉縣[酒泉縣名始於此],實為李軌轄地。

酒泉郡唐代時期

唐代 武德二年[619年],平李軌,置酒泉,福祿2縣,隸肅州。同時以福祿縣駐地改為酒泉縣駐地,移福祿縣駐漢樂涫縣舊址[即今酒泉下河清鄉皇城舊址]。
貞觀元年[627年],以肅州隸隴右道。
景雲二年[711年],分置河西道,肅州屬之。
天寶元年[742年],改肅州為酒泉郡。
乾元元年[752年],復為肅州。
大曆元年[766年]後,為吐蕃所據。
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收復河西,復歸於唐。 [1] 

酒泉郡主要人口

西漢前121年(元狩二年),有18,137户,76,726人。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有12,706户,58,250人。
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20年)有12,760户,69,355人。
三國魏太和年間(公元227—233年)有3,273户。
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前後)4400户,48,889人.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有2,230户,8,476人。

酒泉郡歷史事件

初設郡縣
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為剪除威脅,打通與西域的聯繫,派驃騎將軍霍去病於春,夏兩次率軍征討盤踞在河西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霍去病率兵深入腹地,掃蕩了五個匈奴王國,大獲全勝,迫使渾邪王殺休屠王歸漢朝。相傳霍去病曾在這裏的金泉邊慶功,頃御酒入泉與將士同飲,遂名酒泉。漢朝乃取此名在河西置酒泉郡和武威郡。酒泉郡領9縣,在今酒泉市境內設福祿,樂涫,綏彌3縣。
據兩關設四郡
為了鞏固河西,經營西域,西漢王朝於公元前111年,從武威,酒泉郡中分別析置張掖,敦煌兩個郡。在河西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4郡。同時,又建陽關,玉門關,為通西域的門户。為經營西域,開闢中西交通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在我國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修長城、設亭障
西漢在反擊匈奴取得勝利的基礎上,把秦始皇時修的長城,向西延伸修築到酒泉,後又從酒泉修築到敦煌郡龍勒縣,這就把秦長城向西延伸了一千多公里。在長城沿線每隔五里,十里又設亭,障,即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有戍卒防守負有墾田生產,打仗保邊的雙重任務。
徒民實邊
漢王朝的移民政策,對開發河西起了重大作用。據《漢書》,《史記》記載,西漢在設置張掖郡,酒泉郡後,即開設田官,先後從內地遷塞卒六十萬人到這裏戍田。大量移民於酒泉,敦煌,不僅增加了人口勞力,還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對酒泉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西漢在河西據兩關,建四郡以加強河西一帶控制權的同時,也注重發展河西一帶社會經濟,繁榮絲綢之路。前138年,武帝派張騫越過匈奴佔據的河西走廊去西域,連絡月氏簇人,共擊匈奴。騫於前126年無功而返。前119年,帝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騫帶隨員三百餘人,攜帶牛羊萬頭,金帛財物一萬萬錢,出長安,經河西酒泉,過新疆諸地至烏孫,又派副使遠達印度,伊朗的哈馬丹。
元鼎二年[前115]騫返回長安覆命,“絲綢之路”開通。后帝又遷使到伊拉克,埃及亞歷山大城等國。從此,中西交往空前頻繁,絲綢之路,橫貫亞州,連接非歐,長達七千公里,連接着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發祥地一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化所在地,而酒泉,敦煌是其必經之地。赴西域的使者“相望於道,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一年之中多者十餘批,少者五六批”。
我國的四大發明經此路西傳,西域及中西亞的特產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竇固擊敗北匈奴、班超經營西域
東漢初,建元元年[公元25年]北匈奴勢力強大,又征服了曾是西漢統治的西域大部分地區,絲綢之路又被割斷。公元29年,佔據河西的軍閥竇融率河西五郡歸服東漢,公元73年,漢明帝劉秀派竇固率張掖,酒泉,敦煌等地甲卒與羌胡騎兵一萬二千人,從酒泉出證擊敗了北匈奴的呼衍王,打開了進入西域的大門。
著名的班超在這次戰役中立下大功,竇固便派他出使西域。班超經過艱苦努力,與西域各國重新修好,終於恢復了內地與西域中斷了六十多年的交通,並於公元91年擔任西域都護。班超在西域活動了三十多年,因年老才上書東漢皇帝説,“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要求離開西域。公元102年,班超終於奉命返回洛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西涼王遷都酒泉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百餘年內亂中,酒泉經歷了西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九個割據政權的統治統治時間最長的北魏達九十六年,最短的前秦才十年。其中西涼國李暠於隆安四年[400年]建都敦煌,又於義熙元年[405年]遷都酒泉。
在這三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時代,又是民簇大融合的時期,酒泉成為中西貿易,文化融合的國際都會。名人輩出,人才濟濟。索靖,竺法護,宋雲,宋纖,郭璃,劉昞,澉駰,祁嘉等都是聞名全國的當地學者。如酒泉人祁嘉,專到敦煌學宮讀書,博通經書,後在酒泉開門授徒,弟子達兩千餘人。
隋煬帝西巡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滅陳,結束了二百八十多年的南北分裂,統一全國。大業元年[605年],罷肅州,以福祿縣入張掖郡。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至張掖,西域二十七個地方政權的使者同來相會,皆佩金玉,披錦緞,焚香奏樂,歌舞喧躁。隋煬帝並令張掖,武威仕女盛裝打扮,周環數十里,以示中國之強盛。這是酒泉敦煌歷史上的一次空前盛會,也反映出酒泉,敦煌當時的繁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