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榕城

(福州的雅稱)

鎖定
福州簡稱,福建省會。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現轄6區1縣級市7縣,全市常住總人口720萬,其中市區常住人口296.3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福州族羣為主,母語為閩東語福州話。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户,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從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狀元和兩院院士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它位列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中,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這裏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自成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福州還是300多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福建一大僑鄉
行政區類別
省會地級市
所屬地區
福建省
地理位置
中國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
面    積
11,968平方公里(2013年)
下轄地區
長樂區,晉安區,羅源縣,福清市等
政府駐地
鼓樓區烏山路96號
電話區號
0591
郵政編碼
350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734萬人(2014年,含平潭)
著名景點
三坊七巷
著名景點
長樂下沙海濱
海壇島風景區
機    場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車牌代碼
閩A
方    言
福州話
城市精神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著名學府
福州大學、福建師大、福建農大等
市花、市樹
茉莉花榕樹
代表人物
林則徐嚴復黃乃裳林徽因
宗教信仰
民間信仰,道教,儒教,佛教
文    字
漢字,福州話羅馬字(平話字)

榕城簡介

福州簡稱,福建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7′。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駐地鼓樓區烏山路。現轄六區、六縣、一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長樂5個區,閩侯、連江羅源閩清永泰5個縣,福清1個市,琅岐經濟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

榕城人口

根據2011年的統計數據,福州全市常住總人口720萬人,全市户籍總人口649.41萬人,市區常住人口296.30萬人,市區户籍人口190.02萬人,均居福建第二位,市區非農業户籍人口158.33萬人,居福建第一位,是中國的特大城市之一。福州當地居民以漢族的福州族羣為主,還包括被官方識別為漢族的福州疍民以及畲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根據官方統計,福州籍的海外人口達到300多萬,還有80萬福州族羣分佈於台灣。2005年福州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1.3‰、5.5‰、5.8‰,城鎮人口占54·5%,老齡人口占9.9%,其中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6.76%。2002年的失業率為1.27%,2008年城鎮人口失業率為3.3%。
20世紀晚期以來,福州經濟快速發展,產生大量勞動力需求,因此大批來自福建省內其他地區和外省的外來人口湧入福州就業。21世紀初福州的外來人口有44.74萬,主要分佈在市區,佔總人口的7%左右,大部分為來榕務工的勞動力,其中來自福建本省和外省的勞動力大概各佔一半,外省勞動力主要來自四川、江西、安徽、湖南、浙江、貴州。外來勞動力60%以上從事工業、建築業等行業,還有16%左右在服務性行業工作。外來人口填補了福州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對促進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這些外來人口的犯罪率較高,也造成了福州市治安一定程度的惡化,在2001年左右福州罪犯中的外來人口占到了36%,相對於外來總人口所佔比例為7%而言,該數據大大超過了當地人口的犯罪率。

榕城歷史沿革

福州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新石器時期,福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殼丘頭文化、曇石山文化。戰國時期,越國滅亡,王族南遷,同原有“閩”人結合,稱“閩越”人。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興建“冶”城,開始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設。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稱“福州”,一直延用至今。唐末、五代後梁初(公元901~908年),閩王王審知先後擴建了“羅城”和南北夾城,福州成為王城,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户植榕”,令“榕蔭滿城,暑不張蓋”,使福州又有了“榕城”的美譽。元代,設“福建行中書省”於福州,福州成為省城。南宋末年,改名“福安府”。明末,清兵攻破南京,唐王朱聿健入在此稱帝,福州又稱“福京”。清代設福州府府治。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的省會。
早在東漢時期,福州就與東南亞地區有貿易往來。唐宋時期,福州已成為“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户垂簾”的國際貿易港口和濱海繁華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户。明代,福州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馬尾、長樂一帶)增加給養後揚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為國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後開禁設關,福州對外貿易又趨繁榮,“使西南洋諸口鹹來互市”;鴉片戰爭後,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福州成為全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國家賦予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税區、台商投資區、高科技園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等優惠政策。

榕城地域文化

福州民風淳樸,文化昌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嚴高虞願、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推廣中原文化。唐開元年間,福州就設立書院廟學。韓愈曾稱讚:“閩越有長才、秀民通文書,與上國齒”,認為福州文化水準可與京都長安相媲美。宋代,福州的文化更為發達,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就開設在巢經樓,石鼓書院亦被稱為海內四大書院之一。明清以來,福州更是名人輩出。民族英雄林則徐、近代啓蒙思想家嚴復、最早大量譯介西方文學作品的林紓戊戌六君子林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方聲洞、馬尾船政的興辦者沈葆禎、民國時期海軍元老薩鎮冰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均出生於福州;著名作家學者更是燦若繁星,其中林白水鄭振鐸冰心廬隱胡也頻鄧拓等在文學史上均有一定地位。當代,福州還湧現出高士其陳景潤侯德榜等著名的科學家、數學家。現在目前,福州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有50餘人,居全國各大中城市前列。
福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國二絕”記載,名勝古蹟星羅棋佈,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巖山方廣巖雪峯山瑞巖山五虎山、碧巖、姬巖蓮花山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峯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迥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現在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蹟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巖彌勒造像、林則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峯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福州為全國三大温泉區之一,是世界上久負盛譽的温泉名城,它不僅以温泉集中市區中心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見,且泉脈廣、水量大、温度高、質量好而馳名遐邇。現在福州各大酒家、飯店、賓館都設有温泉沐浴,中外遊客來到福州都以進行“温泉員為快。
福州市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福州籍海外華僑約85萬人。福州與台灣一水相連,平潭距離台灣最近處僅73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發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屬15萬人,台灣島講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1萬人,他們都想回故鄉旅遊觀光、探親訪友和投資辦廠,為福州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客源。
""榕城""之名因為福州榕樹較多,但是它也是市級行政中心啊,福建是福建,所以叫福州,但是榕樹較多,這就是福州叫榕城的原因

榕城自然地理

福州位於中國大陸東南部,福建東部的閩江口地區,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福州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北部相望,南部與泉州市莆田市,西部與三明市,北部與南平市寧德市分別接壤。全境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的鷲峯山—戴雲山脈往東面的台灣海峽,其間地貌類型由中部山陵而至低山而較高的丘陵而至台地平原最後則是大海,山地丘陵面積佔總面積的72.68%。閩江是境內最大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橫切山脈形成狹窄幽深的沿江峽谷,自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水流趨緩,並在下游福州盆地形成福州境內最大的福州平原。福州境內最高峯是永泰縣西南部的東湖尖,海拔1682米。海岸線漫長曲折,北起羅源縣井水,南至福清市新厝鎮,總長1137公里,多屬基岩海岸,其中大陸海岸線長920公里,海島海岸線長390公里,共有18個港灣,深水港灣有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有545個島嶼,最大島嶼是面積274.33平方公里的海壇島。福州的森林覆蓋率達54.8%左右,礦產主要以葉臘石花崗岩硅砂等非金屬礦為主,壽山石也是重要礦產。全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擁有中國最大的市區温泉,市區的温泉帶位於城區東北部,面積達5平方公里,鄰近區域還有其他温泉分佈。
福州的氣候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温暖濕潤,年相對濕度約77%,2007年年降雨量為1367.5毫米,年平均氣温為16~20℃,最冷的1、2月平均氣温為6~10℃,最熱的7、8月平均氣温達到24~29℃,由於近年來熱島效應更顯著以及盆地地形影響,夏季中午氣温一般高達36℃以上。1981-2010年年均高温天數32.6天,居全國各省會首位。1951-2013年日最高温≥40℃天數3天,分別是41.7℃(2003年7月26日)、41.1℃(2003年7月15日)和40.6℃(2013年8月8日)。冬季較温暖,但偶有低温出現,日最低氣温<0℃天數15天,極端最低氣温-1.7℃(1991年12月29日)。福州的無霜期有326天,年均日照為1700~1980小時。降雨量因受地形影響,沿海半島和島嶼地區要低於內陸的山地地區。福州冬季以東北風或東風為主,但是福州盆地受閩江流向影響盛行西北風;夏季則以偏南風或東南風為主,春秋季是過渡期。早上西北風、下午東南風的日風向變化以夏季最為明顯。福州每年都受到颱風天氣的強烈影響,7~9月是颱風活動期,年均颱風直接登陸次數為2次。福州温暖濕潤的氣候適宜樹木和農作物生長,境內森林覆蓋率達54.8%,也是中國東部沿海荔枝生長的地理北限。

榕城行政區劃

福州市現轄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

榕城範圍定義

依行政區劃,福州市包括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和6個縣,現代常被稱為“五區八縣”。狹義的福州市則指5個市轄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晉安區和馬尾區
更廣義的福州可以指清代舊制福州府所轄的福州十邑,範圍除今天的福州地區外還包括與之接壤的寧德地區的古田縣屏南縣這兩個通行福州話、以福州族羣為主的縣份。

榕城爭議島嶼

位於台灣海峽上閩江口外54海里處的馬祖列島以及位於長樂外海的東莒島(原名東犬島)和西莒島(原名西犬島)以及羅源外海的東引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上歸福州市連江縣馬祖鄉以及長樂市。現由中華民國連江縣實際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雖無實際管轄,但也對這些島嶼宣稱主權。

榕城民族和族羣

福州人口以漢族為主,漢族佔福州人口的98%強,根據1990年的普查數據,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09%,其中大部分為畲族,另外還有少量的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福州的漢族大多是本土的福州族羣,屬於閩民系的一支,以閩東語南片的福州話為母語,有着自身獨特的文化、風俗。福州疍民在中國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但他們在傳統上終身以船為家,曾倍受陸上漢人的歧視,自民國以來才逐漸大量上岸定居,二十一世紀以來絕大部分福州疍民已全部上岸。畲族是福州人數最多、最主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羅源和連江兩縣的山區,以羅源霍口畲族鄉和連江小滄畲族鄉最為集中。福州畲族婦女的獨特服飾為鳳頭髻和鳳冠,鳳頭髻是以紅絨纏繞辮子並盤繞於頭上,鳳冠則多為銀質,現在已不多見。福州滿族則多為清代駐防福州的滿族軍人後代,長樂琴江為福州以至福建唯一的滿族聚居村。

榕城語言

福州最主要的本土語言為閩東語支的福州話(俗稱平話),近現代也稱為福州語,它是福州族羣與福州疍民的母語,屬漢語閩語支,是閩東次語支的代表,約成型於唐末五代閩國時期,保留了許多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古閩越族語言的語音和詞彙,和普通話差異極大,無法互通。福州話共有15個聲母、47個韻母,7個聲調韻尾僅存3個,其中鼻音韻尾為/ŋ/,入聲韻尾為/ʔ/和/k/。福州話典型特徵為聲母反映了“古無輕唇”(如“房”讀/puŋ/)、“古無舌上”(如“知”讀/ti/)的上古漢語特點;語流音變帶來了聲母類化現象以及變韻變調;韻母存在寬窄韻(除古田、羅源等一些地方外);存在文白異讀體系等。福州許多縣市的福州話口音甚至部分詞彙與福州市區都有所差別,如市區/n/、/l/兩韻母混淆的情況在許多縣市不存在,羅源等地不存在寬窄韻,福清、平潭等地無雙韻尾,沿海一些縣市以聲母/θ/代替/s/等等。流傳最廣的福州話韻書是成形於明末的《戚林八音》。書寫上,民間傳統常採用漢字的福州俗字進行民間文學、閩劇劇本的編寫和傳抄,在近現代,福州俗字也用於翻譯福州語聖經、基督教作品等等。而現代的語言學家們則用考本字的方法為福州話找到音形意更符合歷史源流的漢字寫法。19世紀中期到福州的歐美基督新教傳教士還發明瞭福州話的拉丁化文字——平話字,並用平話字進行宗教、語言、教育等方面書籍的編寫。福州畲族居民的母語為畲語,畲族人稱之為“山哈話”(山客話),屬於苗瑤語系畲語支,由於宋元時期畲族人曾與客家人混居於閩粵贛交界地區,因此畲語受客語的影響很大,在遷入福州以後,畲語又受到福州話的一定影響,比如韻尾退化至只剩鼻音韻尾/ŋ/和入聲韻尾/ʔ/。福州畲族人很多也能使用福州話。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國家的強制推普工作,普通話逐漸在福州得到推廣,當下很大一部分福州人能夠聽懂和使用普通話,但青少年中福州話使用者人數卻不斷下降,不少人無法聽懂福州話,以致近年來民間和官方皆有保護福州話的呼籲出現。目前,福州電視台和廣播電台開辦有福州話節目,一些小學也開始試點福州話教育。

榕城姓氏

根據2006年的人口數據,福州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黃、、王、。福州民間有“林陳半天下,黃鄭滿街擺”的説法,最大的陳、林兩姓人口在2002年時為190.54萬,佔到福州市總人口的32%左右,而十大姓氏的人口則佔到總人口的62%左右。這個排名與全國十大姓頗為不同,但與鄰近的台灣相近。在古代中原漢人移民福州的歷史上有八姓入閩之説,即西晉末年的永嘉年間,由於胡人佔領中原而被迫逃離家園南下移民入閩的八個漢人姓氏為:林、陳、黃、鄭、

榕城宗教

福州居民宗教信仰多元,包括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的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其中以佛教、道教信徒最多。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福州人祭祀祖先和地主(地基主)非常普遍,許多家庭中設有祖先和地主牌位。
道教和佛教是福州信奉人數最多的兩大宗教,大多福州人是兩者兼信的,尤其福州各地流行着不同的鄉土神靈。媽祖臨水夫人是福州最重要的神祇,其餘武夷王、白馬王開閩王、威武王、裴真君、董真君、許真君、扣冰祖師、法主真君、五福王爺、懿德夫人等地方神祇,也都在福州享有盛名。福州的道教始於公元3世紀,10世紀五代閩國時期福州成為閭山派的中心,道教大為興盛。到了清朝道教被朝廷抑制,但福州的道教與民間宗教相滲透,仍廣為流行至今,民間信仰的神靈種類繁多,許多社區和村莊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神,有人估計福州各地的神靈多達上百種,其中還包括了福州典型的榕樹崇拜,如照天君
佛教在福州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在魏晉之際傳入福州,唐代福州出現了百丈懷海、黃蘗希運這樣的禪宗高僧。福州佛教在宋代大為興盛,但明末一度衰落,清代又復興,並由福州向日本和東南亞傳播。福州湧泉寺西禪寺在東南亞都有廨院,日本黃檗宗則起源於福清黃檗山萬福寺
基督宗教方面,羅馬天主教被福州人稱為奉教,官方統計1994年福州天主教徒超過20萬。1624年底,耶穌會艾儒略天主教傳入福州,但福州天主教在1720年至1842年的禁教時期被迫轉入暗地發展,直至1846年恢復。1949年以前,教會神職人員以西班牙人為主。1950年代中國共產黨推行三自運動,福州的外籍天主教神職人員被驅逐,天主教會分裂成地上和地下教會,這種局面維持至今。官方數據顯示福州的基督新教信徒超過20萬。
基督新教在1847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美部會)傳入福州,美以美會和英國聖公會也接踵而至,使福州成為新教在中國的重地,從晚清至民國,新教教會在福州創辦了許多新式學校和醫院,還發展了羅馬化的福州話文字(平話字)並在教會學校中推廣。中共接管福州後,各新教教會也受到了三自運動巨大的衝擊,家庭教會的活動形式則在後來興盛起來。
伊斯蘭教福州歷史上活動則較少。628年建立的福州首座清真寺在後來荒廢,直到1474年才得到重建為今天的福州清真寺。由於穆斯林人口很少,福州伊斯蘭教在清代是靠外省人穆斯林官員來維持,目前的福州穆斯林也多來自外省。

榕城海外移民

福州目前擁有大約300萬的華人華僑,是一座僑鄉城市。福州人有着很長的海外移民史,在漢代就有福州人移居菲律賓的記錄。宋代移民海外的福州人漸多,日本、南洋諸島和越南等國都成為了移民的目的地,越南陳朝開國皇帝陳日煚就是福州長樂縣移民的後裔。明初福建三十六姓居民奉旨移居琉球久米村,其中大部分為福州河口人,此外還有很多福州人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到東南亞經商定居。明代中期到清初,又有很多福州人移居日本,他們大多居住在長崎,這些人回福州故鄉時常稱“本國福州”。鴉片戰爭福州開埠之後,更多的福州人選擇到東南亞謀生,其中很多福清人移民印尼;還有西方人誘拐福州人前往東南亞、非洲(如留尼旺島)、美國、墨西哥等地,因待遇惡劣,當時很多福州人反感的稱之為“賣豬仔”。到了19世紀末,福州又出現了集體移民墾荒的移民形式,黃乃裳就曾組織福州人移民砂拉越詩巫墾荒,而福州裔德國籍牧師柳依美等則組織了前去馬來亞實兆遠的移民。民國時期,由於福建經濟衰退、民生艱難、匪患嚴重,福建人前往東南亞的移民一直持續不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政局變化,福州人前往東南亞的移民漸息。
福州人成批前往全球其他地區的新移民則較晚出現。1942年,一些美國福州移民創立了美國美東福建同鄉會,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成規模的移居香港的福州海員通過跳船滯留美國的方式移民入美,並通過勤勉工作取得了美國綠卡。1980年代以後,赴美的福州移民大幅增加,他們以閩江下游和沿海的長樂福清連江和福州市的一些鄉鎮農民階層為主,其中大量人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並滯留於美國,也有許多人通過既有的親屬關係移民美國,福州人成為1980年代以來美國增長最快的華人羣體,這些新移民大多聚居於紐約。美國的福州移民人口缺乏確切的統計,福州官方的統計數字顯示其數量約有45萬,其中30萬集中於紐約地區,也有人估計其總數在60萬左右。伴隨赴美的移民潮,同時還有前往日本(以福清人為主)、歐洲(以英國為多)、加拿大以及澳洲、南美、南非等地的移民,他們中既有非法入境者,也有大量的出國經商的商人。
在經濟上,早年赴東南亞的老一輩福州移民較為成功,如籍貫在福州倉山區蓋山鎮的亞洲糖王郭鶴年曾是馬來西亞首富,而生於福清海口鎮的印尼巨賈林紹良不僅曾是印尼首富,還曾成為世界第6的富豪和華人中的第一大富豪。而砂拉越的福州族羣在經濟和政治上都頗有建樹。此外,這些老移民還在祖居地福州投資企業和公益事業。而近年來全球各地的福州新移民也為福州帶來大量僑匯,許多在經濟上取得成就的移民則回福州投資,刺激了福州的紡織和鋼鐵等民營經濟的發達

榕城文化

福州文化作為閩文化的一個分支,具有強烈的族羣和地域特徵,在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大體框架之下,也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語言、習俗、節日、建築、藝術、羣體文化性格等。晉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來的大量中原漢人移民將上古和中古的漢族文化帶到福州,而被邊緣化的土著閩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結合,在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條件下發展出了族羣特性鮮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閩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時又具備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統。
福州的傳統民居建築自成體系,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它屬於閩海系建築區中的閩東民居,這種建築形式的分佈基本與閩東語的使用區域一致。典型的福州傳統民居材料以木構為主,輔以磚石,其平面佈局多采用“三合內庭型”,即縱軸上一次安排“門廳—內庭—廳堂—內庭—廳堂—……”,以主廳堂為核心,主廳堂有三開間、五開間或七開間的,天井兩側是廊廡。大型的民居往往採用在軸線兩側重複模式單元來橫向擴展成多橫多進的院落,而有時則是在兩側配以護屋或花廳,花廳是休閒會客之處,多以假山、樓閣、涼亭、水榭裝點成小型的私家園林,是體現主人審美情趣的空間。福州民居結構上多用穿鬥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則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馬鞍形封火牆、大門等結構,它們也是福州和閩東地區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牆採用馬鞍曲線型,牆體高大、隨着樑架起伏,兩端翹起,動勢強烈,也被稱為馬鞍牆或馬頭牆,這種牆體形式在中國除閩東外的其他地區幾乎是不存在的,牆體用牡蠣殼灰或石灰塗抹成白色,而牆頭和翹角都施有彩繪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與海洋有關的元素。波浪般連綿的馬鞍牆曲線在20世紀中葉之前構成了福州城市天際線的輪廓。福州民居的大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插拱支撐單坡屋頂形成似為門罩的雨罩,另一種是採用三間六扇門或明三暗五六扇門,門廊寬敞,施雙坡頂、兩側由封火牆延伸出牌堵,大門後用一扇插屏門隔擋第一進院落,第二種大門的中間正門僅在重大儀式時打開,平時進出都走兩側小門。建築中的門窗、斗拱、樑架等部位常常修飾以精緻的木雕。福州的寺廟、祠堂等宗教建築和公共建築也採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築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連重建於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採用了福州傳統建築的佈局和封火牆等元素。在維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礎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築在細節上又有所差別。一些處在山區的福州民居(如閩清一帶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築平面兩側或對角線處加蓋炮樓、城堡、吊腳樓,這是歷史上為了防禦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帶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響,常常用紅磚砌牆,飛檐翹脊,大門裝修考究。福州的一些當代建築為了體現本土特色,在外觀上也採用了馬鞍形封火牆這個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邊或海島上的民居為抵禦颱風,大部分採用石砌,並以石塊壓瓦。過去福州社會底層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着其他的形制,許多下層小户人家居住在連片的聯排木屋中,水邊的小户居民則常住幹欄式的提腳房(高腳樓),而福州疍民則以船為家,這些居住形式都是純木構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規模很小、形制簡單,中間常為廳堂,有木屏隔為前後庭,左右是廂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見。
福州傳統民居建築分佈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門望族的居住區,其佔地40.2公頃,現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國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羣,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的整體被列為中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清縣的宏琳厝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它佔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間廳堂、30個天井、36扇風火牆、13座大門,666間房間,從1795年到1823年曆時28年才建造完畢,居住着黃氏家族100多户900多人,建築內擁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

榕城傳統戲曲音樂

福州有着多種的本土戲劇劇種、曲藝曲種和民間音樂形式,其通行範圍基本上在以福州族羣為主的福州十邑地區以及海外的福州族羣聚居區,而像閩劇這樣影響力較大的劇種還擴散到到周邊的一些地區。閩劇是福州最主要的本土戲劇,亦稱福州戲,是用福州話演唱、唸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以福州市為中心的閩東地區。閩劇的音樂唱腔由“逗腔”、“江湖”、“洋歌”、“小調”、“囉囉”和“板歌”6個部分,統稱“榕腔”。傳統樂隊7人,俗稱“七條椅”。主要管絃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鼓,大、小,大、小等。近現代閩劇的角色有“十二角色”,分別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十番音樂則是典型的福州傳統民間音樂,興起於清朝乾隆年間,流行於福州地區及寧德、南平的部分地區。十番音樂的樂器有13種,曲牌有100多支。演奏形式分為坐奏、行奏、舞奏,按演奏空間則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其中室內分為以金革為主的前堂和以絲竹為主的後堂。十番也被列為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話是以福州話為載體的説書形式,流行於福州十邑一帶。它形成於明末清初,以柳敬亭為祖師,20世紀中葉之前常在評話館中演出,而傳統的福州語話本,最早可見於清雍正、乾隆年間。伬藝是以演唱為主的福州民間的説唱敍事藝術,早年稱為伬唱,源於唐宋百戲,形成於大約400年前,流行於福州十邑地區,其樂器以弦管樂為主,以六角胡為主弦,聲腔和閩劇類似,但唱詞唱腔比閩劇通俗。福州疍民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歌—福州疍民漁歌,以福州話演唱,大體分為“盤詩”和“唱賀年歌”兩種形式,前者為男女對唱,後者是福州疍民正月上岸討粿所唱的賀年歌。福州疍民漁歌它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福州民間歌謠。福州疍民漁歌同時也是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畲族的傳統敍事曲藝是畲歌,畲歌中的長篇敍事歌內容涉及到畲族本民族歷史以及漢族歷史。畲族同時還有“盤詩”的民歌對唱傳統。在當代,福州的傳統戲曲音樂遇到了觀眾減少、青黃不接等嚴峻問題,而福州的藝術界人士和當地政府也在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實施挽救,2007年,福州評話《甘國寶》就被製作成動漫的形式以吸引青少年觀眾,還在各種場合得到推廣,取得一定的成功。

榕城工藝美術

福州的工藝美術也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脱胎漆器壽山石雕軟木畫牛角梳紙傘都是福州的工藝特產。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之一,和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三寶”,脱胎漆器是清代的沈紹安在繼承了漢唐夾紵技法的基礎上發明的,其製法分為以泥土、石膏、木模為胚胎的脱胎和以楠、樟、櫸等硬木為材料的木胎兩種,其色澤鮮豔,質地堅固輕巧,清末民初時沈氏家族的漆器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得到金獎。壽山石雕是以福州北部壽山鄉壽山村一帶的壽山石為材料雕刻的工藝品,分為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100多種,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的南朝時期,壽山石色澤鮮豔、由白到五色皆有,富有光澤,石雕的主題囊括了人物、動物、山水、花果、博古器等,它是福州最重要和最富地域特色的工藝品之一,也是中國石雕中的珍品,壽山石中的芙蓉石雕刻的作品更是石之上品。福州牛角梳是以水牛角、黃牛角、綿羊角為原料,其誕生年代不晚於宋朝,它是福州人的日常用品,而一些經過精心雕琢的牛角梳也是重要的工藝品。福州紙傘採用毛竹、柿油、桐油、棉紙和油漆製成,在歷史上曾經廣泛流傳於福州地區,其形制精美,製法有80多道工序,但近年來紙傘的本土市場急劇萎縮,現時幾乎所有的福州紙傘全部銷往日本,由於紙傘製造工藝複雜、制傘藝人又呈現青黃不接的局面,福州紙傘也面臨着失傳的威脅。

榕城傳統節日

福州的許多節日和習俗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一些如拗九節這樣的節日是僅流行在福州十邑地區的特有節日。拗九節在每年農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族羣的傳統節日,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該節日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説,福州一帶的家庭在這一日會用糯米、紅糖、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味的拗九粥,用來祭祖或贈禮,已出嫁的女兒會送“拗九粥”回孃家,以示孝順。拗九節後三日是二月二,福州人在這天有吃鹹粥的習俗。而福州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仍是春節,福州正月初一的早餐傳統是食太平面或吃年糕,過年時講究講吉利話,初二初三則是訪問親友拜年的日子,兒童也會得到長輩們的壓歲錢,初四則是傳統上迎接灶神迴鑾的日子接神日,各行各業在初四開工;福州疍民會在春節時上岸向陸上的漢人唱賀年歌討粿。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福州各地會舉行傳統宗教的迎神活動,花燈燈會也在元宵達到高潮。清明節是福州人紀念先人的節日,但同中國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福州人會用菠菠草和糯米粉製作菠菠餅,用於供奉、饋贈和食用。福州端午節的傳統則是食賽龍舟、懸、燃雄黃。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在福州也被稱為鬼節,這是福州“做半段”開始的日子,做半段的傳統源於慶豐收和紀念先祖神誕,主要活動為祭祖、燒紙、宴請親友、做道場或辦盂蘭盆會,不同的鄉村城鎮都有各自的日期,有的地方甚至會延續至接近春節時舉行。中秋節的主要活動為吃月餅、賞月,但福州各地區的一些具體風俗不盡相同。冬節(即冬至)前夜,福州人有用糯米漿搓𥻵,留至冬至早晨食用的習俗。祭灶源於祭祀灶神,福州的祭灶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説法,即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福州疍民則於廿五日祭灶,在祭灶節的習俗是各家庭分發灶糖灶餅、吃豐盛的晚餐。農曆年底,福州人要在家進行名為“掃堂”、“筅堂”的大掃除除夕在福州被稱為“三十暝晡”,福州人會進行貼新符(春貼)、放鞭炮、舉行家庭晚宴的活動。

榕城風俗習慣

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福州的宗族觀念較深,祠堂眾多,有統計數據認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會生活中也相當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進行,各家族的儀式細節有所差別,每年祭祖的次數和日期也不盡相同,較為常見的是在農曆的元宵、中元節和冬至祭祖,中元節之後做半段時往往伴隨着祭祖和宴會。宗族觀念也反映在福州傳統民居中的空間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廳堂的正房是由長輩來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禮,女方則準備妝奩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是必備妝奩,定親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禮至女方家庭,女方則要有特定的回禮。婚禮當日,男方還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稱為“開桶”;新婦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後要叩見男方家族長輩,長輩則會送新婦見面禮,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媽相伴,而過去伴房媽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婦女。家裏誕生頭胎孩子時,會向親戚近鄰分送太平面或紅蛋,新生兒的外祖父母家則負責置辦嬰兒用品和禮品,孩子滿月和週歲時家中常常會辦宴席,有的家庭還會讓滿週歲的幼兒抓周。福州族羣生日時要吃太平面,而從虛歲五十歲生日起開始做壽。福州地區的葬禮往往要求子孫披麻戴孝,男性子孫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孫身着粗麻布衣裳,其餘親人則腰纏白布。傳統葬禮還講究“做七”,即葬禮要辦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辦道場或請僧侶唸經。
福州的民間信仰有着久遠的歷史,它和道教緊密結合,對福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並滲透到了民間習俗中去。福州的各種民間神靈數量龐大,許多社區和村莊還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迎神和遊神活動。福州迎神、遊神活動是農曆正月的重要習俗活動,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這段時間內舉行,活動多以村或社區為單位,有時幾個社區也會聯合迎神,具體儀式是將神祇塑像接入大轎中,並由人抬着在社區街道上巡遊,而當地百姓往往會夾道迎接或觀看,信徒則會燒香放炮,並在家門口擺設供品,希望迎神隊伍能夠在家門多停留一些時刻。迎神往往是社區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還會有其獨特的紀念日來進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還會中元節前進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佈有温泉帶,而福州人開發市區的温泉資源已有很長的歷史,形成了被被稱為“金湯文化”的福州温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間福州已建起了“官湯”、“民湯”40多處。福州市區的一些地名也來自於温泉,比如鼓樓區的古三座就得名於該地段始建於五代的三座温泉。澡堂被福州人稱為“湯池店”(平話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温泉沐浴、養生、療疾,同時也將温泉澡堂作為社交場所,因而澡堂成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輩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閒內容之一。但近年來,福州的澡堂文化漸漸衰落,以至於政府部門提出要搶救澡堂文化。

榕城飲食

福州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的代表。在飲食選材上,由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福州人的主食以稻米為主,多食魚、貝、果蔬等,16世紀末長樂人陳振龍將蕃薯菲律賓呂宋島偷運引入福建後,蕃薯也成為福州人飲食的重要素材。味道方面,福州菜注重清鮮、酸、甜、鹹、香,尤重甜、酸、淡。福州菜特別重視湯的烹製,制湯有‘一湯十變’之譽,烹調方法上以溜、蒸、炒、煨、燉最為常見。福州菜的特色調味料有蝦油蝦醬酒糟等,傳統的福州菜很少使用鹽和醬油烹飪,往往用蝦油進行替代。由於其味道清淡、注重鮮味的特點,福州菜極少使用辣椒等辛辣的調料。福州菜中著名的菜餚有佛跳牆、紅糟雞、淡糟香螺片,雞湯氽海蚌等。1865年創立的福州聚春園餐館是近代福州菜的重要發源地,佛跳牆就是聚春園主廚鄭春發首創的,直到現在,聚春園還保持着正宗閩菜的口碑。福州還有名目繁多的各種風味小吃,得到廣泛傳播、聲望很高的典型福州小吃有魚丸扁肉燕鼎邊糊線面光餅肉鬆馬耳馬蛋等,它們都有很長的歷史,如鼎邊糊早在清初就已盛行於福州。隨着福州人的海外移民,福州菜被傳播到台灣、東南亞、美國等地,在馬來西亞福州人聚居的實兆遠就能吃到光餅、魚丸,而在紐約華埠,魚丸、扁肉、鼎邊糊、蠣餅等也被福州移民帶到街頭商店。但近年來,福州小吃出現了過於局域化等問題。

榕城文學與出版

福州文學初興於唐末五代,早期以詩詞賦為主,在宋代出現了張元幹鄭思肖這樣的詩詞名家,而明代的閩中十子中有九位都來自福州府,像張經葉向高這樣的著名官員也有佳作傳世。南宋梁克家所編寫的福州地方誌《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誌,其文筆優雅,是早期地方誌的典範之作。明代,小説開始在福州出現,閩縣的徐熥創作了《十八娘外傳》、《陳金鳳外傳》等文言歷史小説,其中《陳金鳳外傳》是以歷史上唯一表現五代時福州的閩國宮廷的小説。清道光年間,福州女詩人李桂玉創作了中國迄今為止篇幅最長的彈詞小説《榴花夢》。從清末到現代,福州既產生了林紓這樣使用文言的舊式作家,也出現了冰心廬隱胡也頻這樣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語文學在清朝繁榮起來。18世紀的乾隆年間,筆名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長篇小説《閩都別記》,該小説中大量使用福州話,記錄了許多民間故事、福建野史、風俗習慣、俚謠俗諺等,是福州歷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品之一。此後,隨着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又出現許多用漢字書寫的福州語《聖經》和聖詩(如《榕腔聖詩》)。19世紀中後期平話字發明以後,也出現了用平話字寫成的福州語聖經和其他的基督教相關作品。福州語文學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戲劇,比如閩劇劇本都是用福州語(漢字福州俗字)寫成的。1949年之後,用漢字或平話字編寫的福州語書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閩劇劇本的編寫仍然在延續。
已知最早的福州話韻書是明朝晚期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後於清朝編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現了《加訂美全八音》。平話字發明後,福州的基督教會編寫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有李如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和馮愛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等福州話-普通話向詞典出版。

榕城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樂、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壽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飾技藝、軟木畫、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馬尾區的馬尾-馬祖元宵節俗、倉山區的陳靖姑信俗、羅源縣的六神經絡骨通藥製作工藝和畲族服飾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榕城自然和文化景觀

福州的自然景觀得益於其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和山海相連的自然地理特點,這裏的山地、丘陵面積佔到72.68%,森林覆蓋率達54.8%。目前全市有四處景點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分別是平潭縣的海壇島風景區、福州市區郊外的鼓山、閩侯縣的十八重溪和永泰縣的青雲山;此外,福州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市區閩江濱的江濱公園、閩侯旗山和雪峯山、連江青芝山、長樂下沙海濱、閩江上的金剛腿、琅岐島、五虎礁、福清石竹山、永泰方廣巖等都是遊客常至的景點。福州的温泉相當著名,在市區五四路上建有一座温泉公園,而閩清縣的黃楮林自然保護區內的黃楮林温泉景區擁有大片的露天温泉。福州還有許多沿海濕地、山脈、峽谷、森林等自然景觀。
福州古老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景觀。福州現有十八處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華林寺大殿、林則徐墓、瑞巖彌勒造像、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曇石山遺址、陳太尉宮崇妙保聖堅牢塔鼓山摩崖石刻、福建船政建築、名山室、聖壽寶塔、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獅峯寺、福州文廟棲雲洞造像、顯應宮泥塑、靈濟宮碑、嚴復故居和墓,其中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福州民居屬於閩東民居區系,風格自成一體,大量的明清古民居遍佈全境,尤以位於市中心、中國都市中心最大的古建築羣三坊七巷最為集中,而閩清的宏琳厝則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福州的宗族文化和民間信仰非常興盛,擁有不計其數的家族祠堂、廟宇和盛大的祭祀、迎神活動。宗教多元化為福州帶來了大量精美的宗教建築,境內有許多古老的媽祖廟臨水宮和于山天君殿、台江的陳文龍尚書廟、張真君祖殿等道教廟宇建築;重要的佛教古寺有開元寺、崇福寺、西禪寺、雪峯寺、湧泉寺等,閩江洪塘附近的江心石阜上還有一座精緻小巧的金山寺,造型別具一格;修建於晚清的泛船浦天主堂、石厝教堂等則是福州近代基督教建築的代表。福州市區的三山兩塔(烏山、于山、屏山和白塔、烏塔)是福州的重要文化標誌,而城西北角的福州西湖開鑿於晉代,是市區重要的風景區。台江區作為舊時福州城市的商業中心,擁有大量的會館建築、古代廟宇和古民居,尤以上下杭一帶最為集中。倉山區作為晚清至民國的使領館區與外國人、華僑的居住區,有着大片的外國領事館、西式或中西合璧的住宅、教堂、教會學校等近代建築羣。閩王祠、林則徐祠、馬江海戰忠昭祠等是用於祭祀福州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或殉國者的祠堂。而郊區的鼓山、福清的黃檗山、閩侯的雪峯山都是佛教名山。長樂琴江滿族村是福建唯一的滿族聚居村落,是按類似八卦佈局建設的水師旗營。
福州的重要博物館包括了綜合性的福建博物院、陳列船政文物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以介紹福州本土文化為主的福州市博物館、、被開闢為福州對外友好關係史博物館的福州琉球館展示曇石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閩侯曇石山博物館、長樂鄭和史蹟陳列館等。福州市動物園在福州郊區的新店鎮,佔地815畝,有動物150多種、1500多頭,分別在16個展館展區中展出,現址是2008年由市區西湖畔的舊園址搬遷過去的。福州的水族館為市區西北部的左海公園中的左海海底世界,建於1995年11月(原左海水族館),現有近1000種、超過10000尾海洋生物。

榕城教育

福州的文化教育始興於8世紀的中唐,經過五代閩國的推動,在宋代達到第一個頂峯,儒學、科舉高度發展,此後經久不衰,歷代共有4100多名進士、文武狀元31名(以福州府計,不計宋代恩科狀元),數量居中國前茅,晚清的福州是歐美傳教士開辦西學和清政府興辦新學的重地,從科舉大府轉型為新式教育重鎮,成為中國近代發展新科技、新思想的要地,湧現出大批的著名學者、官員、海軍將領等,教育的興盛經民國延續至今,至2008年,福州籍的兩院院士達67人之多,福州因而是中國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榕城古代教育

古代福州官辦的教育機構有府學州學)、縣學兩級,此外還有大量的書院以及鄉學義學學館、私塾等教學機構。福州府學設於唐代開元年間,自北宋太平興國以來都位於福州文廟內。宋代的黃金時期,朱熹曾十次來榕講學並創辦出院,當時福州的書院有三山書院、拙齋書院、濂江書院、竹林書院等。明代福州府有20所書院,到清代又發展到23所。清代福州影響最大的四所書院分別是鰲峯書院、鳳池書院、正誼書院、致用書院,被稱為福州四大書院。

榕城近現代教育

清末福州開埠後,福州成為中國最早興辦近代教育的城市之一,美國基督教公理會於1848年在保福山(即吉祥山)教堂設立的附屬學塾是福州最早的新式學校。此後,文山女中、陶淑女中、華南女子中學、鶴齡英華書院等教會中學相繼成立,影響日增,為大批福州女性提供了受教育機會,教會學校的生源也由早期的社會中下層為主發展到民國時期的中上階層為主。1866年官方在福州創辦福建船政學堂,此外,各種官辦的新式中小學堂和專業學堂也陸續建立,而民辦的外文私塾也應運而生,幼稚園也於清末在福州出現。很多近現代的著名學者、官員和社會人士都畢業於福州的教會學校或官辦新學。新式教育對舊學堂造成巨大沖擊,但舊學到清末仍有一定的影響。福州高等教育始於1902年創建的全閩大學堂,到了清朝結束前夕的1911年,包括教會大學在內,福州有全閩高等學堂、福建優級師範學堂、福建官立法政學堂、華英女學堂、私立福建法政學堂5所高等學府。民國時期,福州共有7所高等院校,分別是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大學、私立福建學院、福建省立醫學院、福建省立農學院、福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

榕城當代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至1952年對福州的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進行合併調整,撤銷了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鶴齡英華中學、私立華南女子高級中學和陶淑女中合併為福州第二中學,後改為福建師大附中;文山女中併入福州八中;格致中學併入福州五中。1951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私立福建協和大學等校合併為福州大學,1953年複名福建師範學院,1972年復辦後改名福建師範大學。1958年福州大學在福州創辦。福建農學院於1983年遷回福州,2000年和福建林學院合併為福建農林大學。根據21世紀初的統計,福州市有高等院校一共31所,學生共計13.5239萬。目前福州著名的中學有福州第一中學、福州第三中學福州格致中學福州第八中學、福建師大附中。現時福州並沒有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當地的重要大學有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建中醫學院、閩江學院等。烏龍江南岸的福州大學城建於21世紀初,福州多所大學的主校區位於其中。

榕城體育

位於倉山的福州市人民體育場,前身是建於1875年的福州跑馬場,1974年擴建
福建傳統的體育項目有武術、龍舟、圍棋等。福州武術有23個地方拳種,其中的七大拳種影響最廣,分別是鶴、龍、虎、地術、羅漢、梅花和外來的自然門,古代時福州武術也對日本、琉球等國的武術和空手道產生過影響。清代福清的方世培創造的縱鶴拳的影響尤為深廣。民間的龍舟競賽常按鄉村、社區組隊,在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進行。圍棋在福州民間開展的較好,還曾經產生過吳清源這樣的圍棋大師。
福州的現代體育競技多可溯源於清末五口通商時代。同治六年(1867年),馬尾船政學堂首度將體操列入訓練科目。光緒初年(1875年),英國領事向清政府租借倉前山南麓民田地皮350餘畝修建跑馬場(即今福州市人民體育場),長期以來用作駐榕外交使節、商人、傳教士的休閒賽馬場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福州第一座游泳池和第一座乒乓球訓練室由福州基督教青年會建於台江蒼霞洲,同時期在教會創辦的格致中學(今福州五中)和鶴齡英華中學(今福建師大附中)也誕生了室內的籃球和排球訓練場地。足球運動肇始於1907年的福州三一中學(今福州外國語學校),酷愛足球的校長兼聖公會傳教士萬拔文在校內開闢球場,要求師生人人皆踢足球。
今天的福州是福建省體育局所在地,有諸如蹦牀、舉重等一些體育項目的國家訓練基地。市內的體育場館設施數量很多,最早的省立福州公共體育場建於1929年,後被改建成福建省人民體育場,福州還有佔地20萬平方米的綜合性的福建省體育中心和可容納8000人的福建省體育館等場館。
福州業餘足球運動比較興盛,每週有60-70支業餘球隊參加業餘足球聯賽,但一直缺少一個知名的職業足球俱樂部。2012年,廈門駿豪足球俱樂部福建駿豪隊將2012年中國足球甲級聯賽的前12個主場臨時放在位於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310號的福建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榕城交通

古代因為福州境內三面環山東面臨海,與中原地區的陸路交通十分困難,因此多取道境內的閩江逆流而上再經陸路去往中原,東面海路則相對暢通。
機場
福州境內現有3座機場,分別是福州義序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和福州福清龍田機場。義序機場位於倉山區南台島,在長樂國際機場交付使用後,僅作為軍用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市區45公里,位於長樂市東部海濱,2014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被民航局確定為“海上絲綢之路”門户樞紐機場,這意味着福州機場從一般樞紐機場上升為國家級門户樞紐機場。福州福清龍田機場位於福清市龍田鎮,位於龍田鎮東南4.3公里處。該機場於1955年3月興建,次年4月竣工。跑道為鋼筋混凝土質,有通信、導航等保障設施。機場佔地3413畝,總面積227.54萬平方米。龍田機場地處沿海突出部,是大陸距台灣最近的前沿機場之一,為屏障福州的前哨空軍基地。1958年空軍航空兵部隊入閩後,曾駐過輪戰部隊,與國民黨空軍進行過多次空戰。目前該機場已經棄用。除此之外,福州市馬尾區琅岐鎮還有1條機場跑道。

榕城代表物及特產

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確定茉莉花市花榕樹市樹福桔為市果。“福州茉莉花茶”於2008年被核准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而作為市樹的榕樹也於1997年8月28日被福建省人大第八屆34次會議通過為福建省的省樹。福州種植榕樹的歷史悠久,自唐宋時期起就遍植榕樹,使得福州以榕樹著稱於史,福州民間信仰中存在着榕樹崇拜,當地的很多神祇也在榕樹下羽化,使得福州人對榕樹格外珍愛,榕樹也因此成為福州市的象徵,“榕城”則變成福州的別稱。茉莉花種植在福州已有數百年曆史,其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福州茶農最早將它用於製茶,發明出了茉莉花茶。產自福州的福桔是桔中上品,更因在福州話中“桔”和“吉”二字同音而成為吉祥的象徵。福州的城市精神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福州市的城市精神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福州特產的傳統工藝品中,脱胎漆器牛角梳紙傘被稱為“榕城三寶”;壽山石雕、脱胎漆器和軟木畫合稱“榕城三絕”。當地的平潭水仙花、永泰李幹、閩筍乾、福州脱胎漆器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福州其他特產還包括橄欖、龍眼、荔枝、芙蓉李、温泉等。

榕城著名人物

福州是中國東南的文化名城,產生過4100多名文進士,18名文狀元(不計宋代恩科狀元),13名武狀元(不計宋代恩科狀元),大批著名官員、將領、學者,現代更產生了67名兩院院士,數量在中國大為領先。在福州的歷史上,既出現了無諸王審知林則徐陳若霖沈葆楨陳寶琛林覺民林森這些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也出現了張經劉步蟾薩鎮冰劉冠雄陳紹寬這些重要將領,還有陳靖姑、倪柝聲等宗教名人,林紹良等商界巨頭,圍棋大師吳清源,更有陳夢雷嚴復侯德榜林徽因林家翹陳景潤等享譽盛名的學者和張元幹林紓冰心胡也頻鄭振鐸等著名文人。

榕城友好城市

截至2014年4月21日,福州市已經與7個國家建立了9對國際友好城市關係。此外,福州市還與韓國平澤市(2002年8月26日)、光陽市(2009年9月3日)和阿根廷里奧加耶戈斯(2012年7月16日)建立友好交流城市關係。
福州市下轄的長樂區與美國華盛頓州得梅因市結為友好城市,鼓樓區福清市閩清縣與馬來西亞詩巫市結為友好交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