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鼓書院

鎖定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瀟湘街道湘江北路69號,地處衡陽市城北蒸、湘、耒三水匯聚的石鼓山上,始建於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徐霞客讚譽稱“石鼓書院兼具滕王閣、黃鶴樓名勝之優越”;與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脈”之 [5-7]  [11] 
石鼓書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堂、合江亭等建築構成,總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創建的書院。現為衡陽市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組織舉行研學、表演、祭祀等活 [4-5]  [8] 
2011年1月24日,石鼓書院作為石鼓摩崖石刻(含石鼓書院)組成部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2016年5月12日,石鼓書院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  [6]  [14] 
中文名
石鼓書院
外文名
Shigu Academy
地理位置
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
所處時代
唐至清
佔地面積
4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3] 
開放時間
09:00-17:00(室內景點暫停開放)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石鼓書院歷史沿革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1張)
元和五年(810年),石鼓山上有道觀名尋真觀,邑秀才李寬(亦名李寬中)來此讀書究學,遂改為書院。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8年),宋太宗趙光義賜“石鼓書院”匾額。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寬族裔李士真在原址重建石鼓書院,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據衡陽郡守的奏請,宋仁宗賜“石鼓書院”匾額,改為州學,遂與當時的睢陽、白鹿洞、嶽麓並稱全國四大書院;朱熹、張栻、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等先後到此遊覽或講學,並有題記。
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石鼓書院改為衡州路學府,設正式教授一人。
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部使者潘田青擴建石鼓書院,榜以鼓額曰“將以俟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而不屑於課試之業者居之”,奉先聖先師之像,集國子監及本道諸州印書藏其中。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石鼓書院毀於兵火。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提刑使俞琰及石鼓山長李訪重建石鼓書院,增闢園圃。
宋末元初,石鼓書院未遭兵禍,正常辦學。
至元十九年(1292年),衡陽靈巖寺僧人強佔石鼓書院,改稱石鼓寺。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經石鼓山長鄧大白、王復、康莊、程敬直等長期爭訟,靈巖寺歸還石鼓書院。
元朝末年,石鼓書院毀於兵火。
洪武年間,重建石鼓書院,基本恢復宋時舊觀,書院再度興盛。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
永樂十一年(1413年),衡陽知府史中重修石鼓書院,增建禮殿祀孔子、韓張祠祀韓愈,張栻。
天順年間,重修石鼓書院。
弘治年間,重修石鼓書院。
正德四年(1509年),石鼓書院聲名大盛,學者翕然雲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衡陽知府蔡汝浦以其為朱、張、湛、鄒“過氏之地”,重整石鼓書院、擴建主靜、定性二齋,訂立規約,以學文敦行、辨志慎習、等倫常、識仁體訓士、刊《説經札記》、《衡汀間辨》、《太極問答》等書,請趙大洲、茅鹿門等“海內名公”講學其中。
萬曆四十年(1612年),巡撫鄧雲霄大修石鼓書院,以“鑄士陶昆”、建有講堂、敬義堂、回瀾堂、大規模、仰高樓、砥柱中流坊、欞星門、風雩、淪浪、禹碑、合江諸亭、其他“殿祠號舍,罔不完葺”,規模極一時之盛。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
崇禎十五年(1642年),提學高世泰重修石鼓書院。
明末,石鼓書院毀於兵火。
順治初年,經略大臣洪承疇在石鼓書院舊址建有清朝軍事指揮所。
順治十四年(1657年),偏沅巡撫袁廓宇重修石鼓書院,“中為武侯祠,前立大觀樓,樓下為七賢祠,右為公署五楹,兩廡各為書舍,規制略備”,成為清代最早恢復辦學的書院。
康熙七年(1668年),衡陽知府張奇勳擴建石鼓書院號舍20餘間。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衡陽知府崔鳴捐俸增建石鼓書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衡陽官立中學堂,後改稱南路師範學堂。
民國時期,改為衡郡女子職業學校和衡陽市立師範學校。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日寇大舉進犯衡陽,衡陽保衞戰中石鼓書院及石鼓山上建築悉數毀於日寇炮火,僅有部分石刻存留。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陶鑄來衡陽視察,要求恢復衡陽的名勝古蹟,衡陽市人民政府限於歷史條件,僅培植了樹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廢墟上建有一座石鼓公園 [16] 
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建石鼓書院。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了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整個建築羣為白牆黛瓦深色柱,莊重、古樸、典雅。佈局為中軸對稱,院內佈置了禹碑亭、山門、書舍、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等建築 [2] 

石鼓書院建築格局

石鼓書院總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為白牆黛瓦深色柱古建築羣,採用中軸對稱佈局,書院內佈置有禹碑亭、山門、書舍、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大觀樓、七賢祠、敬業堂、朱陵洞、會講堂等建築,書院旁立有高約兩米石鼓一座 [9] 
石鼓書院側景 石鼓書院側景

石鼓書院主要建築

石鼓書院山門

石鼓 石鼓
石鼓書院山門兩側懸掛有門聯“脩名千佛上,至味五經中”,門內立有大石鼓一面,石鼓高2.8米、直徑1.6米。 [10] 

石鼓書院武侯祠

武侯祠 武侯祠
石鼓書院武侯祠建在山門石鼓旁,《一統志》載:諸葛亮以軍師中郎將的身份駐軍衡陽縣,督辦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軍賦,當時住在石鼓山上。為紀念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和對其高風亮節表達敬重與追懷,石鼓書院內建有“武侯廟”,後改稱“武侯祠”。 [10] 

石鼓書院大觀樓

大觀樓 大觀樓
石鼓書院大觀樓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大觀”寓意登樓攬勝,心載天下;是書院的重要建築和中心建築,具備書院的兩大功能,樓上藏書樓下講學,樓前立有儒家先師孔子塑像。 [10] 

石鼓書院會講堂

會講堂 會講堂
石鼓書院會講堂始建於宋代,明代稱“講堂”,清代稱“敬業堂”,是書院主要講學場所。會講堂內立有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斡七人的木刻像。 [10] 

石鼓書院合江亭

合江亭 合江亭
石鼓書院合江亭始建於唐貞元三年(787年),為兩層樓閣式建築。亭柱上懸有“石鼓雙江水,昌黎一首詩”“廣廈構眾材,報道蛟龍騰浪去;兩水夾明鏡,合信風月入亭來”楹 [9-10] 

石鼓書院文物遺存

石鼓書院有石鼓山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近30處,主要集中在石鼓山西面約40米長的山岩上,與清乾隆年間《清泉縣誌》所載“歷代摩崖在西奚谷石壁”無異。《清泉縣誌》載:“西奚谷二字在西奚谷石壁,字大徑八寸,與東巖字皆貞觀中刺史宇文炫書。考證發現西奚谷二字保存完好,其右側約1米處有一處摩崖,內容為“予守衡一載,時事多蹇。聞石鼓之有西奚谷,無暇履其地而覽勝為恨。因與饋遺之列,休官後復來衡。棲遲書院,從荒藤蔓草中覓出西奚谷 ,乃了前緣也。為之修檻奠石,偕友嘯詠其間一月而歸。姑蘇之安亭張時立石;康熙元年春三月朔日”。石刻中保存較好的還有“江上清風”“蒸湘”“介崖”“高山流水”及一些記事刻石,字體有行、楷、隸、草等,年款可辨的有唐朝“大和九年”(835年)、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清朝“順治丁酉”即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乾隆戊子”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等。 [7] 
石刻

石鼓書院歷史文化

石鼓書院石鼓七賢

石鼓七賢是指為石鼓書院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七位先賢,分別是創院始祖李寬、哲學文學家韓愈李士真、理學家周敦頤朱熹張栻、黃斡 [12] 

石鼓書院書院八景

石鼓書院八景指的是:“東巖曉日,西豀夜蟾,綠淨蒸風,窪樽殘雪,江閣書聲,釣合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八處景觀。
一曰東巖曉白,在石鼓山東西峭壁上,唐代太守宇文炫分題“東巖”、“西谷”。東巖懸崖壁立,當太陽初升之時,削壁沐日光呈金黃色,遠望尤甚,故描繪此景為“東巖曉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靜之時,便有蟾出現,與“東巖曉白”形成鮮明對照。
三曰綠閣蒸風,合江亭位於石鼓山北端,亦稱綠淨閣。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寬約丈餘,相傳為仙翁濯足處,石上仙蹟依稀可辯。明朝時曾在石上修築一亭,名為濯足亭,現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廢。
四曰窪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實中空,衡郡風雅之士在石上刻“窪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後,石鼓山上上下下,積雪皆消融無跡,唯獨尊內積雪經冬不化,至春始融,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閣書聲,石鼓乃為書院,讀書聲聲聲入耳,從閣樓當中傳出,亦為一景也。
六曰釣合晚唱,石鼓地處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時,垂釣者倚坐船頭,小船隨波緩緩移動,漁歌想起,打破暮色寧靜。
七曰棧道枯藤,山上韓愈吟詠“綠淨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東可通汪洋大海,北可達南嶽水濂洞。山上有古藤經數百年成長,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牽至東岸。相傳明萬曆年間,曾有漁人潛至水底還見過。歲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許仍靜卧江底,也許已化龍飛去。
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處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後,清澈的江水緩緩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塊碧玉。 [15]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相關詩文

閉院開軒笑語闌,江山併入一壺寬。微風但覺杉香滿,烈日方知竹氣寒。
披卷最宜生白室,吟詩好就步虛壇。願君此地攻文字,如煉仙家九轉丹。
范成大《石鼓書院》
古磴浮滄渚,新篁鎖碧蘿。要津山獨立,巨壑水同波。
俎豆彌天肅,衣冠盛事多。地靈鍾俊傑,寧但拾懦科。
劉正心《石鼓動書院懷古》
鬱葱青翠護層陰,仙洞危樓半出林。萬户曉煙明夾岸,兩江流水抱孤岑。
夏王未剖金泥跡,蜀相堅依玉壘心。千頃波瀾誰作砥,蒼茫入望古猶今。
李穩《舟夜過石鼓書院》
石鼓空清似鏡中,亭台漣漪畫橋東。一團山影江邊綠,幾處燈光樹裏紅。
賣酒船逢前度雨,讀書聲送隔樓風。孤篷日夕天涯內,高詠帆檣起夜龍。
曠大中《石鼓山》
攬勝到衡州,應輸石鼓幽。鼉梁懸七隧,虎踞瞰雙流。
北望長安遠,南來吾道悠。會偕仙洞侶,聯步入瀛洲。
嶽宏譽《遊石鼓書院謁七賢祠》
山形如鼓峙江邊,舊有朱陵洞口仙。勝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賢傳。
雲中雁寺國青嶂,村裏虹橋隱畫船。千載淵源勤仰止,登樓一望意悠然
陶易《石鼓書院》
曠代儒風喜未頹,一時講院盡英才。雙流環繞宮牆肅,喬木陰森士氣培。
祀典已崇新俎豆,詩篇長煥舊亭台。自今遊屐休嫌擾,綠竹西溪一徑開。
朱熹《石鼓書院記》
石鼓據蒸湘之會,江流環帶,最為一郡佳處。故有書院起唐元和間,衡州人李寬之所為。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其後,乃復稍徒而東,以為州學。則書院之蹤於此,遂廢而不復修矣。淳熙十二年,部使者潘侯始因舊址列屋數間,榜以故額,將以俟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而不屑於課試之業者居之。未竟而去。今使者成都宋侯若水子淵又因其故益廠之,別建重屋,以奉先聖先師之像,且纂國子監及本道諸州印書若干卷,而俾郡縣擇遣修士以充入之。
蓋連帥林侯慄諸使者蘇侯詡、管侯鑑、衡守薛侯伯宣皆奉金費齎割公田,以佐其役,逾年而後落其成焉。於是宋侯以書來曰:“願記其實,以詔後人。且有以幸教其學者,則所望也。”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無為學,往往擇勝地,立精舍,以為羣居讀書之所。而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嶽麓、若白鹿洞之類是也。
逮至本朝慶曆熙寧之盛,學校之官遂遍天下,而前日處士之廬無所用,則其舊跡之蕪廢,亦其勢然也。不有好古圖舊之賢,孰能謹而存之哉?抑今郡縣之學官,置博士弟子員,皆未嘗考德行道義之素。
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書,進取之業,使人見利而不見義,士之有志為己者,蓋羞言之。是以常欲別求燕閒清曠之地,以共講其所聞而不可得。
此二公所以慨然發憤於斯役,而不敢憚其煩,蓋非獨不忍其舊跡之蕪廢而已也。故特為之記其本末,以告來者。使知二公之志所以然者,而無以今日學校科舉之意亂焉。又以風曉在位,使知今日學校科舉之害,將有不勝言者。不可以是為適然而莫之救也。
若諸生之所以學,而非若今之人所謂,則昔吾友張子敬夫所以記夫嶽麓者,語之詳矣。顧於下學之功有所未究,是以講其言者不知所以從事之方,而無以蹈其實,然今亦何以他求為哉!亦曰:養其全於未發之前,察其幾於將發之際,善則擴而充之,惡則克而去之,其亦如此而已,又何俟於予言哉! [11]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紀念郵票

2009年11月15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古代書院(二)》郵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一枚為石鼓書院,面值1.2元,郵票由畫家範曾計。 [3] 
紀念郵票 紀念郵票

石鼓書院文物保護

2011年1月24日,石鼓書院作為石鼓摩崖石刻(含石鼓書院)組成部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九批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3] 

石鼓書院旅遊信息

石鼓書院地理位置

石鼓書院位於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瀟湘街道湘江北路69號 [1] 

石鼓書院交通線路

乘坐衡陽公交105路、106路、116路、128路、143路、162路在石鼓書院(石鼓廣場)站下車即可到達。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