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蒲(拼音:p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 [13]  字形從艸(同草),浦聲。本義為香蒲,也指“蒲柳”“菖蒲”等植物。 [15]  “蒲”又可以指古時一種類似現代擲色子的博戲,也泛指賭博。 [1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AIGY(86)/AISU(98)
倉    頡
TEIB
鄭    碼
EVFB
筆    順
橫、豎、豎、點、點、提、橫、豎、橫折鈎、橫、橫、豎、點
字    級
一級(2857) [1] 
平水韻
上平七虞 [3] 
筆    畫
13
統一碼
基本區+84B2
總筆畫
3+10(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1224411251124 [2]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四角號碼
44127
注音字母
ㄆㄨˊ [2]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13]
“蒲”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形聲字,篆文從艹,浦聲,上面的“艹”表意,表示“蒲”是一種草本植物,下面的“浦”表聲,指水濱,隸變後楷書寫作“蒲”。
“蒲”本義是香蒲,也稱蒲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潛水或池沼中,可以編席,許慎在《説文解字》中也曾提到蒲可以做席子的功用。“蒲”也可以指“蒲柳”“菖蒲”等植物。“蒲柳”也稱“水楊”,質性柔弱且又樹葉早落,通常入秋後即凋零,所以常用來形容人體態纖弱、未老先衰或地位低下,成語“蒲柳之姿”便是人們表示自己體質弱的客套説法。在江南流域,居民有每逢端午便割菖蒲懸掛於門窗之上來辟邪的習俗,故稱端午節為“蒲節”,農曆五月為“蒲月”。
“蒲”可以用作樗蒲(一種出現於漢末,由國外傳入的棋類遊戲)的簡稱,由於博戲中所用的骰子最初由樗木製作而成,所以這種遊戲被稱為“樗蒲”,也能夠泛指賭博。 [13]  [15]  [17-18] 

詳細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香蒲、蒲草。
cattail
魯迅《集外集拾遺·無題》:“深宵沉醉起,無處覓菇蒲。”
《詩經·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calamus
唐·李鹹用和殷衙推春霖即事》:“柳眉低帶泣,蒲劍鋭初抽。石燕翻空重,蟲羅綴滴稠。”
蒲節;蒲酒;蒲人;蒲劍
蒲柳、水楊。
big catkin willow
《詩經·王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蒲。”
世説新語·言語》:“君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臣蒲柳之質,望秋先零。” [16] 
用草蓋的圓頂屋。
covering of thatched cottage
釋名·釋宮室》:“草圓屋曰蒲。蒲,敷也,總其上而敷下也。又謂之庵。”
蒲室;蒲屋
dice
宋書·王宏傳》:“此人嘗以蒲戲得罪。”
舊唐書·文苑傳下·温庭筠》:“公卿家無賴子弟裴誠、令狐縞之徒,相與蒲飲,酣醉終日,由是累年不第。”
蒲戲;蒲弈
姓氏用字,參見“蒲姓”。

晉書·苻洪載記》:“因其家池水生昌蒲,長五丈,五節,形如竹,時人遂以為蒲家,後改為苻。”

古邑名。春秋衞地,戰國屬魏,在今河南省長垣縣。



古邑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隰縣西北。



元、明史籍對布朗族、崩龍族先民的泛稱。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保山縣……諸夷有大僰、蒲人、峩昌。”

動詞
伏地而行。
crawl
左傳·昭公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
蒲伏(匍匐);蒲服;蒲望
-
見例詞


-
見例詞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漢典 [2] 漢語大字典(九卷本) [14] 漢字源流字典 [17] 現代漢語詞典 [1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艸部】薄胡切
水艸也。可以作席。從艸,浦聲。薄胡切。 [5] 

説文解字注

水艸也。或㠯作席。
周禮:祭祀席有蒲筵。
從艸。浦聲。
此當雲從艸水,甫聲。薄胡切。五部。 [20]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蒲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為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青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注:或以蒲為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注:蒲謂合蒲,當刻勺為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卑。《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於蒲。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台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台,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葉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葉下戍、訃。 [7]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蒲 字形對比 蒲 字形對比 [2]

書寫提示

【規範】“艹”共3畫,首筆是長橫。 [4] 
蒲 書寫提示 蒲 書寫提示
【寫法】①“艹”扁“浦”大。②“艹”居上居中,兩短豎分寫豎中線左右。③“浦”,頂部“氵”略低,底部“甫”低;“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甫”,首橫從“氵”的首點右側起筆,在橫中線上方;“冂”的左豎在豎中線左方,頂部在橫中線下側;中間豎筆在豎中線右側。 [4] 

書法欣賞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隸書書法
楷書書法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漢典書法 [6]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o
王力系統
b
ua
董同龢系統
uɑɡ
周法高系統
b
waɣ
李方桂系統
b
ag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uo
王力系統

b
u
董同龢系統

uo
周法高系統

b
uo
李方桂系統

b
uo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漢典 [11-12] 

韻書集成

韻書集成
韻書
韻攝
聲調
韻部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濁
薄胡切
bʰuo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濁
蓬逋切
bo
上聲

合口呼
全濁
伴姥切
bo
入聲

開口呼
全濁
白各切
bɑk
韻略

平聲





薄胡切

增韻

平聲





薄胡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次清

pʼ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旁模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濁
薄胡切
b‘u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集匯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ʰ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ʰu
5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ʰu
42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ʰ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ʰ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桂林
pʰu
31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柳州
pʰ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ʰu
55
陽平

晉語
太原
pʰ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bu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bu
31
陽平
文讀
吳語
温州
bøy
31
陽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p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bu
13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pʰ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pʰou
21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pʰɔ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pʰu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puɔ
52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pu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pʰu
2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py
22
陰去
白讀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資料:漢典 [8] 《漢語方音字彙》 [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8-1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24]
  • 3.    平水韻 七虞 蒲  .搜韻[引用日期2022-08-05]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68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2-83
  • 6.    蒲的草書書法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2-08-13]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06:1018-1019
  • 8.    蒲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8-13]
  • 9.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2
  • 10.    蒲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2-08-13]
  • 11.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8-13]
  • 12.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8-13]
  • 1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35
  • 1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 九卷本.武漢:崇文書局,2010.04:3486-3487
  • 15.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20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65-66
  • 16.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健康篇 2.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10
  • 17.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1552
  • 18.    李金梅,路誌峻編著.唐詩宋詞中的體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04:98-99
  • 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珍藏本 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09:1017
  • 2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