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磬(拼音:qìng)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磬”本義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單個使用的叫特磬,成組使用的叫編磬;後來又指寺院中和尚唸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如:磬折;又因縊死者似磬懸掛,“磬”也可指縊殺,用作動詞;又通“”指空、盡。現代漢語中的“罄”與“磬”不能通用。
中文名
拼    音
qìng
部    首
五    筆
FNMD [3] 
倉    頡
GEMR [3] 
鄭    碼
BXQG [3] 
筆    順
橫、豎、橫、橫折、豎、橫、撇、撇、橫折彎、橫撇、點、橫、撇、豎、橫折、橫
字    級
二級(編號:6044) [4] 
平水韻
去聲二十五徑 [5] 
統一碼
78EC
四角碼
4760₂
異    體
𣫆、𥓕、殸、𡔝、硜
筆畫數
5+11
注音字母
ㄑㄧㄥ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解説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磬”的古字寫作“殸”,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圖1)左上方的三角形為一個古磬,最上方的“屮”形是懸掛磬的架子;右下方是一隻手(又)拿着小錘在敲磬。《説文》古文字(圖3)除了像石磬形的構件略有變化外,基本上保持了其構形本意。到了小篆(圖2)階段,在初文“殸”的基礎上添加形旁“石”,表示磬為石頭所造,成了形聲字。春秋晚期曾出現了以“聖”為聲的磬字(圖5、6)。《説文》古文“硜”也是後起的形聲字,從石,聲巠(jīng)。後來“硜”成為另一個字,讀kēng,表示敲擊石頭的聲音,原意消失。漢隸中承小篆字形而略有變化,主要是原象石磬形的構件中間或從一豎筆(圖9),或從兩豎筆(圖7),或從一橫筆為異(圖8)。 [2] 
“磬”的本義是石制樂器,用美石或玉雕成;懸掛在架子上,以槌擊之而鳴,商代已有了單個的磬,到了周代,就常用十幾個大小不同的磬按次序編排,進行演奏了,這稱為編磬。後來又引申為指佛寺中和尚唸經時所敲打的銅鐵鑄成的鳴器。又因為磬的原狀是一個彎曲的形狀,所以它又用來比喻人在大彎腰時的形狀,表示十分恭敬,這樣就產生了“磬折”一詞。磬折,彎腰如磬,表示恭敬。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狀像曲尺。
chime stone
《詩經·小雅·鼓鍾》: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編磬;磬石
〈文言〉特指制磬之石。

《尚書·禹貢》:泗濱浮磬。
磬錯
佛教的法器,用銅製成,形狀像缽,可擊打發聲。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動詞
〈文言〉縊殺。
hanged
清·全祖望《記李烈婦事》:因遣婢隨之行,急懸帛於梁自磬,比小姑還,則氣已絕。

〈文言〉通“罄”。空、盡。
empty
《淮南子·覽冥》:金積折廉,璧襲無理,磬龜無腹,蓍策日施。

〈文言〉通“騁”(chěng)。縱馬奔馳。
gallop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磬控
形容詞
〈文言〉身形像磬一樣彎曲。形容恭敬。
bow
《史記·滑稽列傳》:簪筆磬折。
磬折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石部】苦定切(qìng)
樂石也。從石殸。象縣(xuán)虡之形。殳,擊之也。古者母句氏作磬。
殸,籀文省。
硜,古文從巠。 [8] 

説文解字注

“石樂也”注:石樂各本作樂石,誤,今正。樂下雲:五聲八音總名也。瑟下雲:絃樂也。簫、下皆雲,管樂也,則此當雲石樂信矣。匡謬正俗所引巳作樂石,其誤巳久。或疑樂石字見秦繹山刻石,不知與此無涉也,彼謂可樂之石,此謂制石之樂。《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也。
“從石”注:句。
“𡔝象縣虡之形”注:各本𡔝作殸:上屬。今正。豈下雲:陳樂立而上見也。從屮。此從屮謂虡之上出可見者,崇牙樹羽是也。一象栒之橫。丨象虡之植。□象編磬系焉也,或曰?象磬之股。丨象磬之鼓。磬之懸,股橫出而鼓直。凡言磬折者取象於此。程氏瑤田通藝錄言之詳矣。
“殳所㠯(以)擊之也”注:所以二字今補。説從殳之意。磬從石殳會意。而又象其形也。苦定切。十一部。
“古者毋句氏作磬”注:毋各本作母,今正。明堂位注引世本作曰無句作磬。《風俗通》、《山海經》注、《廣雅》皆作毋句。古無毋通,句其俱反。
“殸,籀文。省”注:非籀省篆。乃篆加籀也。
“硜,古文,從巠”注:各本篆體誤。今依汗簡正。樂記曰:石聲磬,磬以立辨。《史記》樂書作石聲硜。硜以立別。蓋硜本古文磬字,後以為堅確之意,是所謂古今字。《論語》:子擊磬於衞,下文既而曰:鄙哉硜硜乎。亦不以為一字。要之論語非不可作鄙哉磬磬也。《釋名》曰:磬者、磬也。其聲磬磬然堅緻也。 [9] 

廣韻

苦定切,去徑溪 ‖殸聲耕部(qìng)
磬,磬石,樂器。《周禮》曰:“磬人為磬。” [10]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部】 磬;部外筆畫:11
古文:硜、𡔝、𥓕
《唐韻》苦定切。《集韻》《韻會》詰定切,並音罄。《説文》樂石也。籀文作殸,象縣虡之形,殳擊之也。《五經要義》:磬立秋之樂。《白虎通》:磬者,夷則之氣,象萬物之成。《禮·明堂位》:叔之離磬。注:叔之離磬者,叔之所作編離之磬。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注: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旣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
又編磬,特磬。陳用之曰:叔之離磬,特懸之磬也。《三禮圖》:股廣三寸,長尺三寸半,十六枚同一筍虡,謂之編磬。
又笙磬,頌磬。《周禮·春官·眡瞭》:掌凡樂擊頌磬笙磬。注:磬在東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頌。或作庸。庸,功也。
又玉磬,石磬。《書·益稷》:戛擊鳴球。《禮·明堂位》:拊搏玉磬。《左傳·成二年》:齊侯使賔媚人,賂以紀甗玉磬。《魯語》:臧文仲以玉磬如齊告糴。《禮·樂記》:石聲磬磬以立辨。《書·禹貢》:泗濵浮磬。傳:泗水中見石,可以為磬。陳澔曰:玉磬,天子樂器。諸侯當擊石磬,故郊特牲以擊玉磬為諸侯之僭禮。
又磬控。《詩·鄭風》:抑磬控忌。注:騁馬曰磬,謂使之曲折如磬。止馬曰控,謂有所控制不逸。
又磬折。《禮·曲禮》:立則磬折垂佩。疏:帶佩於兩邊,臣則身宜僂折如磬之背,故云磬折。《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倨句磬折。注: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又《禮·文王世子》:磬於甸人。注:縊之如縣樂器之磬也。
又掉磬。《韻會》:齊人相絞訐為掉磬,北海人以激事為掉磬。
又與罄通,垂盡也。《魯語》:室如縣磬。《左傳》作縣罄。
又《集韻》棄挺切,音謦。擊石聲。
又葉苦丁切,音卿。董京《答孫楚詩》:鸚鵡能言,泗濵浮磬。眾人所翫,豈合物情。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體宋體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體宋體對比 [12]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ieŋ
董同龢系統
ieŋ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kh
ingh


ieng


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eŋ
王力系統

ieŋ
董同龢系統

ieŋ
周法高系統

iɛŋ
李方桂系統

kh
ieng
(參考資料:漢典 [13-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次清
苦定切
kʰieŋ
集韻
上聲
四十一迥

開口呼
次清
棄挺切
kʰiɛŋ
去聲
四十六徑

開口呼
次清
詰定切
kʰiɛŋ
禮部韻略


去聲






詰定切

增韻


去聲






苦定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庚青


齊齒呼

次清

kʼiəŋ
中州音韻


去聲
庚青






葉輕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八敬


次清
丘正切
k‘iə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i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ɕʰi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ɕʰi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ɕʰiaŋ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ɕʰi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ɕʰiɛn
35
陰去
文讀
tɕʰiɒŋ
35
陰去
白讀
贛語
南昌
tɕʰiaŋ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kʰi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ɪŋ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hɪŋ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ɪŋ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eŋ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eiŋ
213
陰去
文讀
kʰiaŋ
213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ei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19]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836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8]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8-19]
  • 5.    去二十五徑 磬  .搜韻[引用日期2018-08-18]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106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2623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88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1804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3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95
  • 12.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8]
  • 13.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9]
  • 14.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9]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9]
  • 16.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95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