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拗九節

鎖定
農曆正月廿九日,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本土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豬蹄等,送回孃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歲數逢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因為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 !
中文名
拗九節
別    名
後九節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福州
節日起源
目連救母
節日活動
祭祖或饋贈親友
節日飲食
拗九粥

拗九節拗九節傳説

拗九節”主要是從民間流傳的《目連救母》故事而來。據傳,古印度僧人目連之父常年經商,家中騾馬成羣,財寶無數。其母青提則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連一心向往佛、法、僧。長大後,一次他外出經商,臨行時對其母説:“孩兒出外求財,母親在家要積德積善,對出家人要如同對孩兒一樣。”其母應允。誰料目連走後,其母依然如故,兇悍地把登門化緣的僧尼全都趕走,吝嗇到一頓飯也不肯佈施。半年後目連返家,聽説其母對出家人極不友好,遂向其母查問原因,其母一聽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親?我要是對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內不得好死,死了墜入阿鼻地獄!”七天後其母果然暴死。目連大慟葬母,隨後他拋棄了榮華富貴,歸依釋迦牟尼,修成了阿羅漢,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經打聽知道其母死後果真墜入阿鼻地獄。他在地獄找到已變成餓鬼、正受苦刑的母親,悲哀異常,當即用缽盛飯喂其母。可飯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連悲號涕泣。如來佛見目連至孝,便對他説:“你雖修成了羅漢,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親,須廣造盂蘭盆會,使天下餓鬼全能吃飽,你母親才能得救。”於是目連請十方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其母方得脱離地獄。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撒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髒,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拗九節其它説法

《四時寶鑑》語云:“高陽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指正月二十九日)死。世作糜粥破衣,棄於巷口曰除貧,此仍其遺俗也。”給出了不同的起源説,即“除貧”説。《五雜俎》《續通志》《歲時記》亦持此觀點。而據明士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所言,拗九節因“天氣常窈晦”,又稱為“窈九節”。 [1] 

拗九節拗九習俗

拗九節食拗九粥

拗九粥因為目連救母的典故,以及女子回孃家送粥的習俗,又叫“孝九粥”、“孝子粥”、“孝順粥”;又因為農曆廿九日為“下九”,別名“下九粥”。 [2]  另因目連救母日恰為農曆正月廿九,目連母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所以此粥也稱為“後九粥” 。 [3]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而根據地域劃分,則城區稱粥為“下九粥”、“後九粥”、“拗九粥”,外縣有的也叫“後九糜”、“烏九粥”。 [4] 乾隆《福州府志》記載,榕有俗語云:“食之卻病。” [5]  這是由於拗九節時值春寒料峭時,喝温暖且甘温補胃脾的拗九粥,可養生健體。 [4] 
拗九粥在福州的規範煮法是,以糯米與花生、桂圓、紅棗、芝麻、荸薺、豇豆等混合煮成,然後加糖。閩侯、閩清福清羅源連江長樂、平潭、古田尤溪、霞浦等地也大同小異。現福州拗九粥做法花樣更多,既有傳統的甜粥,也有創新的鹹粥。鹹粥用料考究,有蝦仁淡菜肉絲、目魚或魷魚、葱菜等等,並加蝦油,更具地方特色。 [4] 
福州某高中青年志願者拗九節敬老活動
按傳統,拗九粥煮好後,先祭天地、供灶神、祀祖先,後餉親族,及厝邊鄰里間互饋送,並備以餉客。出嫁後的女子,將拗九粥上用染成紅色的花生,排出“壽”“喜”字,送父母、親戚以及家人,表孝心。以故亦稱為“孝順粥”、“孝子粥”。屆時,其父母亦自制拗九粥,回贈子女。娼門亦煮之,以餉“恩客”,稱“咬膠粥”。 [4]  而現代,福州的部分學校或學生也會在拗九節組織送粥敬老活動。 [6-8]  福州十九中舉辦此活動的老師認為,送粥敬老可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傳統美德”,“瞭解福州傳統的習俗”。 [6]  福州三中參與此類活動的青年志願者,亦稱這麼做是“應該的”,“很有意義”。 [9] 

拗九節過九

“過九”,是在拗九節這天早上吃太平面、太平蛋。在給年有“九”的長輩送“拗九粥”的同時,還要送太平線面與兩個太平蛋,以祝願平安過關,福壽綿長,這一風俗至今在福州地區仍普遍流傳。 [10]  另有習俗,若有歲數符此數者,不僅須吃太平面,還要到九個親友家中,食其所備拗九粥,以祛惡運。招待者多以賀年製作的糟肉、滷蛋、醬蹄等佐之,以表敬意。 [11]  《藤山志》等文獻記載的習俗則是:拗九粥要被親友互相饋送,若年逢“九”,又無人送粥,則可以直接向鄰里索取,直至索滿九家。 [1]  在拗九節當日,已出嫁女子回孃家送拗九粥時,同時配太平面和一兩碗酒菜,統稱為“送九”。已分家另過的兒子也要如此做。 [4]  20世紀初,有的福州本地報紙這樣描述彼時過九的場景:“此繼送往岳家及戚友,互相饋送,往返不絕,提筐攜盒,一葷一粥,家家如是。” [1]  按福州民俗,“九”是個不好的數字,潛含不祥。“九”有“明九”與“暗九”之分;“明九”是指年齡中帶九的數,如十九、二十九、三十九等等;“暗九”是指年齡中帶有九的倍數,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等等。家庭成員年齡中凡有“明九”與“暗九”的,均要“過九”。 [10] 

拗九節食“九寶飯”

尤溪的一些地方,凡已婚未育或未生育男孩的少婦,往往都在正月廿九前回孃家吃“九寶飯”,以圖吉利。孃家也為她們祈求早生貴子。 [10] 

拗九節食“時來運轉”

在平潭,家家户户都要在拗九節當天做一種叫“時來運轉”的小吃。製作“時來運轉”首先要擀麪皮,在石舂臼中加入磨細的地瓜粉和涼透的熟地瓜,而後加餡料,一般有蟹肉、蝦仁、紫菜等。
時來運轉”來源於一個傳説。相傳在平潭有一個漁民,含冤入獄被判死罪,其子心疼父親,每次探監都為父親送去可口的飯菜,無奈每次都被獄卒吃個乾淨。後來他心生一計,將柿餅等搗成泥做成餡,外面包着地瓜粉做的皮,再粘些飯渣,這樣外表難看裏面可口的食物終於瞞過了獄卒,送到父親手中。最終熬到正月二十九這天,巡按查明案情,父親沉冤昭雪。後人為紀念這位孝子,把當天定為“孝父節”。平潭人也形成了家家都有石舂臼的風俗習慣 [12] 

拗九節其他習俗

是日,有清掃屋厝內塵穢之物,並投之水中的習俗,稱為“送窮”。是夜,燃放“火炮柴”即將結束的時候,將未燃盡的木柴從火堆裏抽出,放到廚房灶膛中,以求帶來一年好運。拗九節還有“化燈”的習俗。 [4]  元宵節的紙燈在室內一直要點到拗九節這天, [10]  到晚上燈燭燃盡,才聚於祖先案前焚化,稱為“化燈”。 [11]  蓋指“燒”為“化”,以“化”為“發”。並高呼“發採(財)”,以求發丁、發財。此日以故亦謂為“燒燈節”。“化燈”為福州舊俗,現已不流行。
晉安鱔溪以“白馬王”為社神。每歲迎年,擇於拗九節,以白馬王為主體,故鄉俗稱其“拗九王”。南台大廟山北麓的南禪裏至鑄鐤環一帶所祀社神也被稱為“拗九王”,並有“大王出巡”活動。曾有説法稱拗九王指北宋王安石,實屬張冠李戴。亦有傳説稱,曾有香匠在鱔溪旁臼香,不慎遇險,卻被“白馬王”救了一命。此後福州香業中人,例定於拗九節至鱔溪白馬王廟,進香祝拜。
自1981年始,倉山城門鎮臚雷村臚峯的鄉親,每年都在陳氏祠堂門外自發辦“千叟宴”,設筵宴請年過半百的老者,慶祝拗九節。

拗九節送窮節

“拗九節”又叫“送窮節”,意送走窮神。傳説上古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宮中號為窮子,他後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舊時以陰曆正月晦日為送窮日,後不知如何演變,至、清改為正月廿九日。早年每逢這天,福州城總是挨家挨户大掃除,清理家中破爛塵穢,並將之作為垃圾倒掉,謂之送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