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明節

(中國傳統節日)

鎖定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是祭祀、祭祖和掃墓的節日 [91]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92]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2]  [80] 
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節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92]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106]  。宋元時,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明清時期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 [107]  。民國時期,清明節曾在1915年被規定為植樹節,到1928年清明節作為植樹節的歷史就此終止 [112]  。受漢族文化影響,中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基本主題,此外還有盪鞦韆、蹴鞠、放風箏、植樹、拔河等眾多户外遊樂活動,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團等食俗 [93]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94] 
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為了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2008年,清明節被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並放假一天,加上週末調休,則放3天假 [124] 
中文名
清明節
外文名
Tomb-Sweeping Day [83]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83] 
The Mourning Day [83] 
Qing-Ming Festival [88] 
別    名
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
節日時間
公曆4月5日前後(鬥指乙,太陽黃經15°)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東亞東南亞等華人華僑聚集地
節日起源
干支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
節日活動
踏青郊遊、掃墓祭祖
節日飲食
祭祖金豬、鮮果茶點等
節日意義
禮敬祖先,親近自然
設定地點
中國
前一個節氣
春分
後一個節氣
穀雨
拜山流程
清雜草、擺祭品、拜祭、鳴放鞭炮
非遺保護單位
文化和旅遊部 [4] 

清明節節日概念

鬥指乙,為清明 鬥指乙,為清明
清明節,又叫掃墓節、踏青節、三月節等,時間在農曆春分後第15日,公曆4月5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從寅開始,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鬥,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醜,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説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北斗七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啓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 [5-7]  [81]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歷史上一度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在傳統社會中,清明節的節期持續時間較長(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代不等),一方面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一方面是踏青嬉遊、親近大自然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97] 

清明節歷史沿革

清明節節氣起源

古代時期,清明節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淮南子·天文訓》記:“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説:“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 [10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八風”即八方來風,古代曆書所説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説的巽方。《周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農曆三月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的來由 [104]  。節日與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它的出現則稍晚一些,且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103] 

清明節節日變遷

  • 古代
據古籍文獻記載,中國傳統的掃墓開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05]  。在西周時期的著作《周禮·春官·冢人》中就記載了祭墓習俗,並且設立冢人、墓大夫分別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東周戰國時期的文獻《孟子·齊人篇》中記載了戰國時期一個齊國人到東郭墳墓間乞食掃墓的祭品,説明此時掃墓儀式已經較為尋常;秦漢時期,祭掃墳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古代文獻《漢書·嚴延年傳》記載了御史嚴氏跋涉千里回家祭掃祖墳。不過,在周秦乃至兩漢,這種祭祀祖先的活動並沒有明確在清明日,也沒有清明節一説 [104]  [106-107] 
  • 唐代
唐朝時,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由於統治者重視儒家治國的戰略,以孝行天下,拜掃祭祖之風較為興盛。唐玄宗把歷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歸入五禮之中,並下詔規定寒食節掃墓為“五禮”之一,並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宮廷下至民間,人們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至此,清明節作為節日開始形成,並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而上巳祓禊除災的儀式在唐代更加娛樂化,曲水流觴等一系列春天歡宴形式興盛,上巳節的內容也被融入到清明節中 [106-108] 
  • 宋元
宋元時,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再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棄,上巳節逐漸淡化,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冷食、盪鞦韆、踏青等風俗活動精華,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傳統節日。宋代詩人高菊卿在《清明》中寫“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出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反映了當時清明節上墳祭祖的景況 [107] 
  • 明清
明清時期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 [107]  。明清時期還盛行清明節迎城隍祭厲的做法,“城隍”是我國民間信仰世界中的城市保護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厲”則是無所歸依的孤魂野鬼 [110] 
  • 中華民國
民國政府曾將清明節定為國定假日,也稱民族掃墓節 [107]  [109]  。中華民國建立後不久,清明節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規定為植樹節,在這天,機關、學校都要進行植樹活動。人類離不開樹木,定清明節為植樹節就是對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的倡導,國民政府還將這項活動與農業緊密聯繫起來。到1928年時,植樹節被改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3月12日),清明節作為植樹節的歷史就此終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樹的做法 [112]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明節的節俗出現了較大變化,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掃墓習俗方面,由於政府的提倡,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事蹟,已成為許多組織和個人的選擇。其二,表現在清明節俗活動除掃墓、踏青之外,大多處於迅速衰落的態勢。20世紀中期以前,諸如盪鞦韆、放風箏、鬥蛋等活動還在清明節為人們帶來許多樂趣,而今天已很少有人能夠領略那種快樂與趣味了 [111] 

清明節節日習俗

清明節習俗

  • 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 [82]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8-9]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26-30] 
掃墓 掃墓
  • 踏青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32-33]  清明節兼具節氣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31] 
踏青 踏青
  •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説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説。第一種傳説,據説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藴。第二種傳説與介子推有關,據説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説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34] 
植樹 植樹
  •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35-36]  [87] 
放風箏 放風箏
  • 插柳
清明插柳習俗,有專家認為,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説法是驅鬼辟邪。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還有一種説法,此習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37-38] 
插柳 插柳
  •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説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15]  [39] 
拔河 拔河
  •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
盪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盪鞦韆 盪鞦韆
  •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40] 
鬥雞 鬥雞
  •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由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用來訓練武士。早期的鞠是以皮革製作的實心球,唐代的鞠出現了充氣球。宋人很喜歡清明蹴鞠,《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都人出城採春,“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 [120] 
蹴鞠 蹴鞠
  •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 會船
江蘇省姜堰市、興化市的溱潼會船、茅山會船被稱為“水上清明節”,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各家先撐船划槳去祭奠無名陣亡將士,然後數千艘不同功能的船隻匯聚在一起,共同參加表演、競技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 [95-96] 

清明節食俗

  • 青團
青團一般將綠色植物漿汁揉入糯米粉團,而市面上大多青團都以麥青汁上色。麥青汁是將冬小麥榨出汁液,與水磨糯米粉攪勻拌和,再將其揉製成一個個圓團,包入各種甜鹹餡料,上蒸籠蒸熟。出籠時,青團上再刷上一層油,色澤透亮,帶着淡淡的艾草香味,吃起來口感又糯又軟。青團原本是南方在清明節吃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但近年來,青團也逐漸在北方流行開來。每到清明,一個個包着滿滿餡料的碧綠糰子,帶着春天的味道喚醒了人們的味蕾 [113] 
青團 青團
  • 寒食燕
寒食燕,也稱子推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時的節令食品,用棗泥與麪粉調和,捏成燕子形狀,以紀念晉國先賢介子推 [114] 
  • 黑飯
南方地區會吃一種特製的黑飯,明代杭州,“僧道採楊桐葉染飯,謂之青精飯,以饋施主”,稱為“青餈黑飯”。各地清明飯因所用藥料不同,風味各異,可作點心,亦可饋贈親友,尤為兒童喜愛 [114] 
  • 鼠曲粿
鼠曲粿是用糯米做成的一種綠色的小糕點,之所以叫鼠曲粿,是因為它的製作原料中有一種草本植物——鼠麴草(鼠麴草)。鼠麴草這種植物,在我國南方比較常見,除了廣東潮汕地區,在江南、福建等地,都會拿來做食物。每年清明節,除了用艾草皮做成的青團外,鼠麴草混合糯米做皮,也是不少人的選擇 [115] 
綠色小糕點鼠曲粿 綠色小糕點鼠曲粿

清明節各地特色

清明節國內

  • 廣東
在廣東,清明掃墓,稱為掃山、拜山、拜清。清明時節廣東地區已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廣東人過節的主要禮俗主題;因利趁便,拜山之餘一家老少亦在山鄉野間踏青遊玩一番。廣東人對宗廟、祖先非常重視,對於宗廟、祠堂、祖墓的祭祀,歷來被看作頭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還是離家鄉不遠的,都要趕回老家,同父老鄉親一起拜祭祖先,清明也成為閤家團聚的日子。 [41] 
廣東有“行清”與“踏青”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親近自然,行清則是一家或一族人約定時間齊去掃山。每年拜山時,首先將祖墓周圍雜草清除,然後扎紙,擺上祭祖金豬、雞鵝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供品進行拜祭。完成拜祭儀式後,就地切燒豬配以鮮果茶點野餐聚宴,或回家聚宴。清明節在廣東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一些地方自古就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參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42-43] 
  • 港澳
港澳的清明習俗與廣東大體相同。清明時節,香港民眾一般會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燒香燭、冥鏹,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鮮花、燒豬或白切雞等。儘管香港大部分墳地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接,但清明節當天交通依然擁堵。民眾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錯峯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清明是澳門的法定假期。清明掃墓祭袓是澳門居民很重視的習俗,澳門人把清明當天叫作“正清”,在清明當天掃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節前後,“行正清”的人們除了自備香燭、冥紙以外,還攜帶了燒肉或是一整隻乳豬、水果、糕點、酒等來供奉祖先。 [44] 
  •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稱祭清明,或“祭墳”拜太公。一般本族人拜太公提早幾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後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時先給祖墳“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墳之頂。祭品擺好,先點蠟燭,後點香,按人多少髮香,由輩份高的,主祭禱詞,然後大家一起跪拜。祭畢,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餜吃。最後收拾祭品離開,所有的墳都要到過,全用同樣的程序祭祀。 [45-46] 
  • 江蘇
江蘇各地清明節習俗不盡相同,泰州人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説喝了可以明目。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徐州人清明掃墓,猶稱“上陵” (陵讀音“林”,指陵地),將近清明時,徐州人便紛紛舉家上墳祭祖,最遲不得超過清明節這一天。 [47-48] 
  • 安徽
安徽省內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也不一樣。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則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遊春。 [49] 
  •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
  • 廣西
按照廣西習俗,晚上掃墓是禁忌。清明祭掃要按祖先的輩分進行,先掃祖墳,再掃家墳。在廣西,許多人會提早製作五色糯米飯,還有三牲(雞、豬肉、魚),寓意子孫衣食豐厚,年年有餘。 [50] 
  • 福建
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閩南清明節習俗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 [51]  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 [52]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遊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是一種球狀的點心。 [53-55] 
  • 山東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説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
  • 湖南
湖南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長沙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56] 
  •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節習俗各不相同。武漢清明節有“掛紙”習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紙製作燈籠和幡標,掛於祖墳上,並鳴鞭炮,供祭品。坪壩、三陽、羅店、宋河等地還有抬香案、抬整豬至墓地祭祖的習俗。 [57-58] 
  • 四川、重慶
川東和重慶萬州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四川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 江西
永豐縣清明掃墓以清明節“前三後七”為期,九江各地則習慣在清明節前三天和後四天範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後四”。大部分袁州區人選擇在農曆三月初三掃墓,只有少數外出工作的人才會在清明節趕回家掃墓。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59] 
  • 貴州
老貴陽人在清明這天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點、涼粉、涼麪加滷菜、涼菜;鍋魁加滷菜、涼菜。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 [60-61] 
  • 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户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説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説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 青海
青海人過清明節從春分過後就開始,俗稱“田社”,從田社開始,就要準備上墳掃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掃墓,一直到清明節。 [62-63] 
  • 山西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説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裏。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52]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説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麪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麪餅放在院裏,吹曬乾以後再吃。 [52]  [64] 
  •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65]  東安縣清明插柳、看花。節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掃墳墓,清明節當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為蛆日,造酰醬。官府祭厲壇。元氏縣清明節又稱花節,人家買花置酒宴請賓客。 [53] 

清明節國外

  • 印尼華人
早年印度尼西亞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 [66]  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一直延續着清明節祭祖掃墓習俗。
  • 馬來西亞華人
在馬來西亞,華人公共墓園一般叫做“義山”,因此當地人常説清明節“上山掃墓”或者“拜山”。 [67] 
  • 美國華人
清明時節,美國南加州華人歷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華裔先民,並呼籲華人不要忘記先民在加州開疆闢土的貢獻。紐約華人清明節這一天,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並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68] 
  • 越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與中國一樣使用農曆的國家之一。清明節是越南民間祭掃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祭掃者修理墳墓清除墳墓上的雜草、焚香燒紙、有些還獻上鮮花。許多地方還有掃墓時燃放爆竹的習俗。在越南,清明節又稱為湯糰節。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時間接近,越南把二者結合起來,統一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吃涼食,比如湯圓或湯糰 [119] 
  • 韓國
韓國人有過清明的民俗。韓國的清明節是公曆4月5日,但不是法定節日。韓國人喜歡用鮮花祭祖,在掃墓時,會放上鮮花以示對故人的懷念。為祖先或者逝去的親人重新整修墳墓是重要的環節,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雜草,並在墓前鄭重地擺上酒、水果、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禮祭拜 [119] 

清明節文化作品

清明節文學作品

  • 詩詞
朝代
作者
篇名
全文
作者
篇名
全文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明時帝裏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裏看花厭此生。 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清明日與友人遊玉粒》
幾宿春山逐陸郎,清明時節好煙光。 歸穿細荇船頭滑,醉踏殘花屐齒香。 風急嶺雲飄迥野,雨餘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罷東回首,滿耳蛙聲正夕陽。
《洛陽清明日雨霽》
曉日清明天,夜來嵩少雨。 千門尚煙火,九陌無塵土。酒綠河橋春,漏閒宮殿午。 遊人戀芳草,半犯嚴城鼓。
清明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
-

清明日對酒 [78]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春光老去,恨年年心事,春能拘管。永日空園雙燕語,折盡柳條長短。白眼看天,青袍似草,最覺當歌懶。愔愔門巷,落花早又吹滿。凝想煙月當時,餳簫舊市,慣逐嬉春伴。一自笑桃人去後,幾葉碧雲深淺。亂擲榆錢,細垂桐乳,尚惹遊絲轉。望中何處?那堪天遠山遠!
-
-

  • 散文
散文名稱
作者
《過節》
葉聖陶
《海棠花祭》
鄧穎超
《清明掃墓》
豐子愷
參考資料來源 [99] 

清明節影視作品

名稱
導演
播出時間
海報
《清明 》
李寶玖
2020-07-29
參考資料來源 [98] 

清明節圖書作品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清明節》
劉曉峯
中國社會出版社 [100] 
《清明節的故事》
荊其柱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01] 
《繪本中華故事傳統節日 清明節》
草草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102] 

清明節節日傳説

清明節故事傳説

介子推“割股奉君”故事 介子推“割股奉君”故事
提到“清明”、“寒食”,人們往往提及介子推。事實上,在中國,一般都是先有節俗,後有傳説。 [86]  傳説“清明”、“寒食”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晉文公將介子推在大火燒綿山死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73]  晉文公所在的曲沃一帶,寒食節已經春意盎然,而緯度更高的地方,春天還未到來。寒食節最重要的就是斷火,因為不能用火,所以人們只能吃冷飯。 [85]  在文獻作品中,確有介子推其人的記載,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並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並且,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這一説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於桓譚《新論》)。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為了解釋寒食節附會而來。據考,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確定。中國地域遼闊,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文獻上主要記載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此後清明節的墓祭節俗漸出現於文獻上。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多會被附會一個傳説作為“起源”,但實際考察,這些説法遠遠晚於節日誕生 [18]  [74-75] 

清明節農事諺語

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
續三個月(桂)。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雲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71] 

清明節節日影響

清明節社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文化和旅遊部獲得“清明節”保護單位資格 [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清明節項目保護單位文化和旅遊部評估合格 [90] 

清明節文化

清明節能夠滿足人們懷念離世親人的情感需要,同時密切了人際關係,有利於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清明節俗的興盛,宣揚了中國傳統中的孝道倫理,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繫,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促進了社會上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弘揚包括清明節俗在內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能夠增強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海外僑胞對清明祭祀祖先十分重視。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海外華僑歸國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 [116] 

清明節政治

紀念革命先烈,有很好的政治意義;祭奠逝去親人、祭祀華夏始祖黃帝,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民族凝聚力;植樹和春遊,可以增強國人的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主要部分,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節日習俗,可以使國人的假期過得更有趣味、更有文化底藴,從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極大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更適宜設為長假 [117] 

清明節自然

清明春遊是人投入大自然懷抱的活動,作為節日習俗來加以倡導,可以使國人更加喜愛接近大自然,更加熱愛自然環境,並進而加強愛護自然環境的思想意識。從時間上來説,清明節期間的氣候和自然環境狀況更適合春遊,特別是踏青。選擇清明節作為春遊的節日,是我們的祖先在生活中根據長期的經驗自然做出的,顯然更符合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在清明節假期增設植樹節,可使其環保主題更加明確、環保行為更加積極 [117] 

清明節交通

可以有效解決以往清明節掃墓期間交通擁堵的問題。有了清明節長假,人們不必像過去那樣集中在週末去掃慕就不會造成交通擁堵 [117] 

清明節節假日安排

2020年
4月4日(星期六)至6日(星期一)放假調休,共3天 [121] 
2021年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27號)2021年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 [76] 
2022年
2021年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2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佈,2022年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班。 [79] 
2023年
2022年1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發佈,2023年清明節:4月5日放假,共1天。 [84] 
2024年
4月4日至6日放假調休,共3天。4月7日(星期日)上班。 [89] 

清明節文化延伸

清明節節氣涵義

清明節氣點: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二十四節氣”最初便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天象進入清明節氣 [85]  。漢代至清初採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北斗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隨北斗的斗柄指向而來臨。 [85]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時至清明,在中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69-70] 

清明節節日融合

融合寒食節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寒食節禁火冷食習俗。傳説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説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説“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寒食節是流傳於中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由於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10-12] 
從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中國北方一些地方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於古代的禁火制度過於殘酷和嚴厲,並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於是,漢代發生了周舉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13-15] 
融合上巳節習俗
上巳習俗——祓除釁浴、郊外遊春 上巳習俗——祓除釁浴、郊外遊春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16-17] 

清明節假期變遷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 [19]
清明節雖有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範圍盛行並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後。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佈政令解決假期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曆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進行掃墓祭奠 [20]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説:“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羣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節假期包括調休又改為3天。 [21-25] 

清明節社會評論

慎終追遠、思親懷故,這份深厚的情感早已深深植根於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祭掃,不僅是清明節的重要儀式,更是我們緬懷先人的傳統方式。從昔日的“燒紙錢、送元寶、放鞭炮”的傳統習俗,到如今“鮮花寄意、絲帶傳情、網絡追思、時空傳書”的綠色祭掃新風尚,人們的文明意識在不斷提升,全社會的文明氛圍也日益濃厚。清明祭掃,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涵,都是表達對親人的感念與尊敬。因此,選擇何種祭掃方式,已不僅僅是個人的簡單行為,而應當用更為廣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來看待。若人人固執於舊俗,認為“燒紙錢、放鞭炮”只是個人之事,與他人和社會無關,那麼環境污染、火災隱患、鋪張浪費等種種問題必將隨之而來,對個體和社會皆無裨益 [122] (《岳陽日報》評)
讓清明節迴歸“清潔而明淨”,提倡文明、健康、環保、迴歸自然的祭掃方式,體現着中國人追隨現代文明的決心和勇氣。基於此,廣大市民應優先選擇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網絡祭祀等低碳環保的祭掃方式。同時,應自覺抵制焚燒紙錢、冥幣、燃放鞭炮等不文明行為,並避免使用塑料花等不易降解的祭祀用品。尤其是倡導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引領羣眾自覺參與文明低碳祭掃,深入倡導“喪事簡辦、生態安葬、居家懷念、網絡祭掃、鮮花祭掃”等殯葬文明新風尚,自覺革除喪葬陋習,既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移風易俗、端正社會風氣的重要內容 [123] (紅網評)

清明節相關爭議

  • 清明節可以互祝快樂嗎
清明節可以互祝快樂嗎?有觀點認為:不可以。清明節的主要活動祭祖、掃墓莊重、肅穆。同時,這兩者與死亡、鬼神有關,“快樂”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坦言,清明是可以説“清明節快樂”的,這樣的説法其實已延續很長時間;相較而言,“不能説清明節快樂”,是近兩年才冒出的説法。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人們對清明節的內涵瞭解不夠深。高巍分析,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主題內容十分豐富。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當大家去祝福快樂的時候,恰恰也代表着大家有戰勝悲傷、困難的勇氣,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72] 
  • 禁止銷售冥幣紙錢
2021年3月9日,哈爾濱市城市管理局官方微信消息,哈爾濱市依法治理生產經營焚燒冥紙冥幣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專題視頻會議,要求把切斷源頭作為依法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嚴打生產源頭、嚴查運輸渠道、嚴罰銷售環節、嚴控末端焚燒,讓冥紙冥幣無處可買、無紙可燒。緊接着,12日,該公眾號再次發文,《治理冥紙冥幣 “一把手”不作為將問責》。一邊是約定俗成的傳統祭掃方式,一邊是環境保護、移風易俗的城市治理需求,近年來,每逢清明,有關祭掃方式的話題都成了輿論爭議的焦點。
清明將近,“禁止銷售冥幣紙錢”“冥幣紙錢是不是封建迷信用品”等祭掃話題持續引發熱議。2024年3月26日,江蘇南通發佈《禁止製造、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通告》,要求全市範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製造、銷售冥幣紙錢、紙紮實物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該消息一經發布便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不少網友對該禁令提出質疑。南通市民政局後來迴應稱,當地是從精神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的角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來推進這件事,禁止封建迷信喪葬用品製造、銷售並非禁止老百姓在清明時節使用這些物品慎終追遠 [1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