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禪寺

(福建省福州市景點)

鎖定
西禪寺,原名長慶寺,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工業路西南側,怡山山麓,鄰近福州大學,始建於唐代,宋、元、明屢經興廢。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現佔地6萬多平方米。 [3]  [6] 
西禪寺山門坐西向東,主中軸線由南而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中軸線之東西側有齋堂、唸佛堂、崇德堂、禪堂、明遠閣、放生池等。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九柱,石砌佛座和部分柱礎為唐宋舊物,穿鬥式減柱造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寺內有唐鹹通年間古井、《延聖大師塔內真身記》碑刻、慧稜法師墓塔、宋代荔枝樹(兩株)、元代抱鼓石等文物。另有墓塔五座,其中唐塔一座,清塔二座。西禪寺是福州五大禪寺之一, [6]  在東南亞影響很大。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寺下院,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許多海外高僧信徒登臨參謁,成為福州與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窗口。 [3] 
1961年,西禪寺被公佈為第一批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寺圍牆外50米。 [6]  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1983年,西禪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 [3] 
中文名
西禪寺
外文名
Xichan Temple
地理位置
福州市鼓樓區工業路455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7:00-18:00 [1]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20元
佔地面積
約 100 畝
著名景點
天王殿
報恩塔等
藏經閣
法堂
大雄寶殿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福建省福州市
建議遊玩時長
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西禪寺歷史沿革

西禪寺

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見王霸住所上空有五色彩祥雲匯聚,於是就在原址上建沖虛觀祀之。唐懿宗鹹通八年(867),觀察使李景温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寺成,名清禪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 [2] 

西禪寺五代

五代閩國長興年間(930-932),閩王王延鈞更名長慶寺,寺名遂沿用至今。西禪寺在唐代最為鼎盛,在高僧大安和慧稜先後住持下,香火興旺,寺僧眾多,大安任住持時有僧三千多名,慧稜任住持時有僧1700多名。慧稜曾在法堂前後種植4株荔枝,現尚存西邊一株,成為千年古物。後遭戰亂,北宋初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存。 [2] 

西禪寺

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復建。景祐五年(1038)敕號“怡山長慶寺”。南宋初再遭兵燹,理宗嘉熙年間(1237-1240)再次重修。西禪寺在元兵攻宋中焚燬,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僧人又重修古剎。 [2] 

西禪寺

明朝英宗正統二年(1437),西禪寺在寺僧定心主持重修;明毅宗崇禎十年(1637),明梁法師再次重修。不久又毀於明末兵燹。 [2] 

西禪寺

清順治七年(1650)粵東空隱禪師來訪唐代建寺的懶安禪師舊跡,福建巡遠佟國鼎延請住持,捐金重建。此間空隱、繼雲等禪師相繼住持西禪寺,對寺廟進行了維修。但同治年間,又毀於太平天國兵火,西禪寺出家的微妙禪師雲遊後,於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經多方集資,於光緒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主持新建了藏經閣,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 [2] 

西禪寺近現代

應部分華僑的請求,微妙禪師在寺內寄園旁修建了一座媽祖宮(又稱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監院證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園閣一座,開闢寄園和放生池。抗戰中,西禪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唸佛堂都毀於日軍炮火,後由監院證亮、梵輝等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佈局。1966年“文革”動亂期間,西禪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佔無餘。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禪寺才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覲,談禪、清禪、法禪、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並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禪寺的規模擴充到今日規模。 [2] 

西禪寺建築格局

西禪寺佔地100多畝,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8座,廊廡相通、庭院廣闊、紅梅翠竹、清松古荔環繞其間,十分巍峨壯觀,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放生池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 [2] 

西禪寺文物遺存

大雄寶殿規模比鼓山湧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襯墊石雕蓮花座,旁列十八羅漢,造型灑脱。屏牆後背繪有大型壁畫,門外有鐵塔長燈。藏經閣後新建玉佛樓,內藏華僑捐獻的緬甸大玉佛兩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長3.7米,為全國最大的玉佛。大雄寶殿大柱刻有一副楹聯:“寶剎鎮怡山,溯當年初闢荊榛,七井泉源通斗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龍象,上方鍾梵應迦陵。” [7]  署名“三品卿銜候補道淡水林維源敬題”。林維源是清代台灣鉅富,居淡水縣。殿後通向法堂前庭,埕地清淨,花叢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樹,盤根錯節,高不過3米,粗幹則雙臂難摟,標名“宋荔古蹟”,非同凡品。對峙在左側的一株唐代慧稜禪師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幾年前已枯毀。西禪寺以盛產良種荔枝而馳名中外。今寄園內花木似錦,有古荔枝數百餘株。西禪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
1994年,由新加坡蓮山雙林寺僑僧談禪法師募捐130萬元港幣建造。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造像總高11.3米,膝間橫寬4.5米,以40噸青銅鑄就、
玉佛樓內有兩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僑胞捐贈。一在樓下,坐佛,身高2.3米,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樓上卧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迎牟尼卧像,居全國最大的玉佛之一。新建的報恩塔塔高67米,15層。塔內設8廳,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築一座羅漢閣,塑有500羅漢。
藏經樓內藏有雪庵禪師朱底金字百壽屏,清康熙御筆的《藥師經》,刺血繕寫的《法華經》、《楞嚴經》等。寺內名勝古蹟甚多,有傳説梁代王霸昇天之沖虛觀及白龜吐泉遺址,有唐開山祖懶安禪師《塔內真身記》石碑、唐慧稜禪師塔、唐七星井、弘一放生池碑,宋端明殿學士蔡襄、抗金名相李綱,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曹學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跡。 [3] 
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主要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七間,抬梁式與穿鬥式混合木架構,重檐歇山頂。法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穿鬥式與抬梁式混合木構架,重檐歇山頂。藏經樓為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內有八個高3米、寬2.24米、厚0.53米的欽頒御賜藏經櫥。最勝覺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穿鬥式與抬梁式混合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封火牆,門牆上嵌有《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聖大師塔內真身記》墓誌。大雄寶殿後側庭院中尚存一棵胸圍2.59米的宋代荔枝樹,門前兩旁舊有木塔,1925年改為鐵塔,上裝電燈,稱之為“鐵塔天燈”。法堂後側有唐慧稜禪師墓塔和清樂説禪師墓塔。 [5] 

西禪寺歷史文化

西禪寺傳説軼事

據宋代淳熙年間梁克家《三山志》載: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地,煉丹士王霸曾在此修道,每逢飢歲,便靠賣藥賣金丹換米救濟窮苦百姓。後來王霸“蟬蜕而去”,羽化成仙,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祠紀念。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見王霸住所上空有五色彩祥雲匯聚,於是就在原址上建沖虛觀祀之。唐懿宗鹹通八年,觀察使李景温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寺成,名清禪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五代閩國長興年間(930-932),閩王王延鈞更名長慶寺,寺名遂沿用至今。西禪寺在唐代最為鼎盛,在高僧大安和慧稜先後住持下,香火興旺,寺僧眾多,大安任住持時有僧三千多名,慧稜任住持時有僧1700多名。慧稜曾在法堂前後種植4株荔枝,現尚存西邊一株,成為千年古物。後遭戰亂,北宋初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存。宋仁宗天聖年間復建。景祐五年敕號“怡山長慶寺”。南宋初再遭兵燹,理宗嘉熙年間再次重修。 [3] 

西禪寺文化活動

門坊名冠全國最大,坐西朝東。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據《西禪荔枝譜》記載: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謂之蛀核,皆小實也”,每年從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為福州人的時尚。自唐以來時人爭相品評。歷代文人墨客前來品荔,留下許多軼事和詩詞。現西禪寺仍年年舉辦荔枝會,名人雅士在此吟詩作畫。“怡山吃荔”成為韻事。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遠閣,就是歷代名家應邀品荔吟唱的所在。其中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莘田的“荔支風點佛龕燈”傳世,廣佈佳話。1937年,著名文學家郁達夫啖荔後留下七絕一首,其中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的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首次訪謁時,題詠一絕:“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3] 
宋李綱、明黃道周都曾在西禪寺留有詩篇。
李綱《西禪寺中斗車堂》詩曰:
傑閣雄樓香需間,佳辰良夜共踦攀。
鬥回高柄臨華棟,月湧清光出遠山。
急景行將悲腕晚,此身難得到寬閒。
世間百慮何時了,且對金樽一解顏。
黃道周《宿怡山招提》詩曰:
路折城西地已幽,寒雲更繞寺門流。
深林何處堆黃葉,老被無心任白頭。
山近重陽常欲雨,人經多難易悲愁。
偶然坐覺蒲團隱,誰擬閒身幾日留。 [5] 

西禪寺相關人物

長慶寺1130餘年間,出數位高僧:唐朝有大安和慧稜,宋代有宗元和元智,元朝有佛鏗和道傑,明朝有定心、明梁、續乘、明方,清朝有空隱、繼雲、微妙等。
大安禪師,又稱懶安,福建福清縣人,據寺內保存來的唐代碑刻《塔內真身記》載,大安法師是在黃檗山出家,24歲時在浦城縣乾元寺受戒,後至江西參拜百丈懷海禪師,又在湖南溈山居住30年,接任溈山密印寺住持。興建西禪寺時,大安回到怡山,從者甚眾。鹹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賜其號延聖大師,並賜紫袈裟和開元藏經給西禪寺。在大安禪師的住持下,西禪寺有僧三千人,規模宏大。大安圓寂後,諡號圓智大師,骨葬於楞伽山(今祭酒嶺),塔內有唐刻《塔內真身記》石碑。1953年,《塔內真身記》出土,現這一珍貴文物珍藏在西禪寺客堂,成為研究早期西禪寺歷史的珍貴史料。
慧稜法師俗姓孫,杭州鹽官(今嘉興海寧)人。在蘇州通玄寺出家,曾到雪峯義存禪師門下參學三十年。後梁開平三年,任西禪寺住持,當時有僧侶1700人。慧稜曾在法堂前後種植4株荔枝,現尚存西邊一株,成為千年古物。後唐長興三年慧稜圓寂後,葬於怡山丈室後。今寺內尚存慧稜禪師紀念塔及林文盛撰寫的碑記,為西禪寺重要文物古蹟之一。
微妙禪師,又名耀源,福建仙遊縣人。他15歲在西禪寺出家,後到湧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時,見殿堂廢圯,大雄寶殿的三寶佛頭戴斗笠以遮風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禪寺。1876年,他赴京諸經,光緒皇帝賜《龍藏》一部,康熙御書《藥師經》一部。隨後,微妙又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及台灣等地莫款。回國後主持新建了藏經閣,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形成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應部分華僑的請求,微妙禪師在寺內寄園旁修建了一座媽祖宮(又稱天后宮),供奉媽祖神像。1928年,住持智水、監院證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園閣一座,開闢寄園和放生池。微妙禪師之徒賢慧、性慧在新加坡建雙林寺,其規模與西禪寺略同,為海外最大寺廟。另外,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禪寺的廄院,並派僧師常住管理。西禪寺現存數座建築物中,有不少清代台灣同胞所留的遺蹟。 [3] 

西禪寺文物保護

1961年,西禪寺被公佈為第一批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寺圍牆外50米。 [6] 
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 [3] 
1983年,西禪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寺院。 [3] 

西禪寺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西禪寺位於洪山鎮福州西禪寺西禪寺位於工業路西南側,鄰近福州大學。 [6] 
交通信息
乘14、27、33、38、39、64、74、91、96、97、112、113、123、128、165、307、317、觀光2號線等公交車在西禪寺站下車可達。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