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鼓樓區

(福建省福州市轄區)

鎖定
鼓樓區,福建省福州市轄區,是福建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福州市的核心城區。地處閩江下游沖積平原福州盆地中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東與北同晉安區交界,南與台江區毗鄰;西與倉山區隔閩江而望。轄區面積35.7平方千米。 [32]  截至2023年,鼓樓區轄9個街道、1個鎮,共69個社區。 [56]  區人民政府駐津泰路98號。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67.5萬人。 [57] 
鼓樓區是閩都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人文底藴深厚,福州歷史上六次擴城,古城7.4平方千米都在鼓樓。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勾踐後裔閩越王無諸在屏山和冶山之間建冶城,2200多年來,鼓樓區一直處於八閩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舞台的中心,素有“八閩首府”之稱。擁有烏山于山屏山烏塔白塔等96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沈葆禎等名人。 [32]  轄區內的三坊七巷是國家AAAAA級景區,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城市裏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被譽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33]  轄區綠化覆蓋率42%,有西湖、左海公園等13個濱江濱河公園,擁有步道149千米、串珠公園63處、綠地55萬平方米,獲評國家級生態區、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態旅遊示範區。 [32] 
2022年,鼓樓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9.06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5763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3.14億元。 [55] 
中文名
鼓樓區
外文名
Gulou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350102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福州市
地理位置
福州市主城區西北部
面    積
35.7 km²
下轄地區
9個街道、1個鎮
政府駐地
鼓樓區安泰街道烏山路24號
電話區號
0591
郵政編碼
35000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7.5 萬(截至2022年末) [57] 
著名景點
烏山
于山
屏山
歐冶池
車牌代碼
閩A
地區生產總值
2609.06 億元(2022年) [55] 

鼓樓區歷史沿革

城區圖 城區圖
漢初,閩越王無諸在屏山和冶山之間建冶城。當時,由於西周以後傳統的封建制度對諸侯王都的面積限制(大者不過三百雉,即周圍不過九百丈),故冶城的周長約2.5千米。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國滅城廢。 [51] 
唐中和年間(881~885年),觀察使鄭鎰再次進行修拓,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至今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雞口。
天覆年間(901~904年) ,節度使王審知拓子城南面建羅城,城周約6千米。羅城設8個城門:南利涉門(今安泰橋北邊),東海晏門(今五四路口澳門橋邊),東南通津門(今津門路的高節路口),東北延遠門(今中山路東北的北院後),北永安門(今北后街營尾),西善化門(今善化坊),西南清遠門(今澳門路的光祿坊口),西北安善門(在今北后街營尾)。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王審知再築夾城,圍“三山”於城內,城周約10千米。東南有美化門(今五一北路福新路口),東北有井樓門(今七星井),西北有遺愛門(今北門兜),西有迎仙門(今西門兜)。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增築東南外城。至此,城周擴至12千米,基本奠定古城規模。據《三山志》載:南有光順門(即合沙門),東有行春門(今東門晉安橋西側),東北有湯井門(今湯門兜)和船場門(今井樓門兜),西有怡仙門(今西門兜)。
元朝統一全國後,下詔廢毀福州城牆。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的駙馬王恭重建石砌府城。設7座城門、4座水關。南門(在九仙橋),北門(即前夾城的嚴勝門,後因門塞,改遺愛門為北門),東門(即前外城的行春門),西門(即前夾城的迎仙門),水部門(在東南面),湯門(在東北面即前湯井門),井樓門(在湯門北面,即前船場門)。4座水關,主要是溝通城內外的河道。
清代,福州城垣經過幾次重修,但城的範圍均無拓展。
據民國《閩侯縣誌》載:自唐代至清末,閩縣、侯官縣在境內曾相沿合治宣政街(鼓樓至還珠門,東屬閩縣、西屬侯官)和南街(自還珠門至南門,東屬閩縣、西屬侯官)。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交通,城牆陸續拆毀。 [51]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1日,福州正式建市,成立福州市政府。同年5月,福州市在城內設立鼓樓、大根兩個區。今鼓樓區的北面為原鼓樓區,南面為原大根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後,仍為市轄區,設區公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境內仍分鼓樓、大根兩區。
1949年12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府民甲字1806號訓令正式核定福州市界。此時,鼓樓區的西門外洪山、鳳凰、陸莊3個保劃給洪山區。大根區原轄範圍不變。
1951年,改設區人民政府。
1955年,改稱區人民委員會。
1956年,大根區併入。
1968年9月,更名為紅衞區。
1978年4月,恢復鼓樓區。 [3] 

鼓樓區行政區劃

鼓樓區區劃沿革

1950年6月20日,開始進行民主建政工作,試行廢除保甲制度。同年9月15日,建立基層人民政權。此時,鼓樓區成立冶山、北大、鼓西、湖頭、新民、井大、鼓東、鼓北等8個居民委員會;大根區成立河西、安泰、南門、道山、水流、驛裏、東街、東大、高橋、水部、光復、南街等12個居民委員會。
1955年11月,設鼓東、鼓西、華大、新民4個街道辦事處。
1956年5月,撤銷大根區,併入鼓樓區,所轄東街、南街、安泰、道山、水部、河西、東門7個街道辦事處歸鼓樓區管轄。
1957年12月,撤銷新民街道辦事處,併入華大街道辦事處;撤銷道山街道辦事處,分並於安泰、南街街道辦事處;撤銷河西街道辦事處,分並於東街、東門街道辦事處。
1970年2月,郊區洪山公社併入紅衞公社,連同新店公社劃歸紅衞區。
1975年5月,新店公社復歸郊區。同年7月,紅衞公社劃歸蔬菜區。
1981年10月,增設五四街道辦事處。
1986年11月,增設王莊新村街道辦事處。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5]102號)批覆同意調整福州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其中:(1)鼓樓區轄水部、安泰、東街、鼓東、鼓西、華大、南街7個街道辦事處,五四街道的思兒亭、湯邊2個居委會,東門街道的東大、温泉、金湯、瓊河、東水、瓊新、河西、河東、東湖、澳橋、湯門11個居委會,從原郊區劃入的洪山鎮和新店鎮的義井、湖前2個居委會,從台江區劃入的茶亭街道的鬥中、西營裏、福中、九福庵4個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將王莊新村、東門、五四3個街道辦事處和水部街道的紫陽、紫新、砌池、絲綢廠、福馬5個居委會劃歸晉安區管轄。 [3] 
1996年1月,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後,鼓樓區從原郊區劃入洪山鎮及新店鎮的湖前村委會,從台江區劃入茶亭街道辦事處的鬥中、西營裏、福中、九福庵4個居委會;劃出晉安河以東的五四、王莊新村2個街道辦事處及原東門街道辦事處的塔頭、桂香、康山、琯尾、晉安、浦一、浦二、浦三、浦四9個居委會和水部街道辦事處的紫陽、砌池、絲綢廠、紫新、福新5個居委會歸晉安區;劃出瓊河、東西河以南水部街道辦事處的龍庭、狀元2個居委會歸台江區;劃出鼓西街道辦事處的農大居委會歸倉山區;撤銷東門街道辦事處,設立温泉街道辦事處;增設五鳳街道辦事處。 [3] 
2001年,鼓樓區轄東街、五鳳、華大、鼓西、鼓東、温泉、南街、安泰、水部9個街道辦事處和洪山鎮,設76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 [3-4] 
2003年,鼓樓區轄9個街道、1個鎮:華大街道、鼓東街道、鼓西街道、南街街道、安泰街道、東街街道、水部街道、温泉街道、五鳳街道、洪山鎮。
2004年,全區轄9個街道、1個鎮,76個社區、5個村委會。
2021年,全區轄9個街道、1個鎮,69個社區。

鼓樓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鼓樓區轄9個街道1個鎮:鼓東街道、鼓西街道、温泉街道、東街街道、南街街道、安泰街道、華大街道、水部街道、五鳳街道洪山鎮,下設6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56]  區人民政府駐福州市津泰路98號。 [34] 
鼓樓區行政區劃
街道(鎮)名稱
面積(平方千米)
社區名稱
社區居委會(個)
1.08
中山、慶城、觀風亭、開元、樹兜
5
1.84
夢山、西湖、陸莊、保定、後縣、達明
6
2.24
瓊河、河東、東湖、金湯、東大、湯門、湯邊
7
0.72
軍門、大根、竹林境、旗汛口
4
1.54
河南楊橋、小柳、靈響、驛裏、柳河、三坊七巷
6
1.59
五一廣場、烏山、烏塔、于山
4
3.35
琴湖、屏山、龍峯、九彩、思兒亭、公益、體育中心、屏東、北江
9
1.31
閩都、蓮宅、樂天泉、福新、建華
5
9.63
屏西、天元、廣廈、白龍、龍泉、永恆、蘭庭、左海、銅盤、湖前、鳳儀
11
12.4
福嶼、西風、怡山、興園、大凰山、鳳凰池、象山、金牛山、鳳湖、洪山橋、錦江、國光
12
參考資料: [31]  [34] 

鼓樓區地理環境

鼓樓區位置境域

鼓樓區位於福州市城區西北部,介於北緯26°03′42"~26°07′42",東經119°14′23"~119°19′04"。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0千米。北以外福鐵路、東以晉安河晉安區為界;南以瓊河、東西河、鬥池路、上浦路為界,與台江區相鄰;西南沿閩江支流白龍江與倉山區隔江相望;西北以大腹山為界,與閩侯縣毗連。 [35]  總面積35.7平方千米。 [32] 

鼓樓區地形地貌

鼓樓區位於閩江下游沖積平原福州盆地中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臨閩江支流白龍江,內攬西湖左海,小山丘錯落其間,五鳳山、大腹山、金牛山、烏山、于山、屏山環列境內。最高處為大腹山主峯,海拔181.2米。 [35] 

鼓樓區氣候

鼓樓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9.6℃,大於等於10℃的積温600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4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年平均日照數1888小時,全年無霜期326天。 [5] 

鼓樓區水文

鼓樓區境內有五四河、華林河、龍峯河、安泰河、銅盤河、梅峯河、樹兜河等21條河流,全長37.2千米。 [35] 

鼓樓區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鼓樓區土地面積3543.3公頃,其中耕地15.79公頃(含永久基本農田0.87公頃),園地13.17公頃,林地335.57公頃,草地4.2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836.7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22.54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80.04公頃,其他土地15.17公頃。 [35] 

鼓樓區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鼓樓區常住人口為669090人。其中男性佔比49.04%,女性佔比50.96%。
截至2022年末,鼓樓區常住人口6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00.0%。全年出生率為6.0‰,死亡率為6.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年末全區户籍總人口62.3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3萬人。 [57] 

鼓樓區經濟

鼓樓區綜述

東街口 東街口
2022年,鼓樓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9.06億元(含省電力),比上年增長4.4%。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428.12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2180.94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4%,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83.6%。
2022年,鼓樓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6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92億元,比上年增長7.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6.56億元,比上年增長21.5%。
2022年,鼓樓區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2.3%,其中,項目投資增長37.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民間投資下降39.7%;工業投資增長127.3%。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1.8億元,下降53.8%。商品房屋銷售面積18.74萬平方米。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1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2.53萬平方米。
2022年,鼓樓區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63元,比上年增長4.6%;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440元,比上年增長4.8%。 [57] 

鼓樓區第一產業

鼓樓區是福州市中心,無第一產業。

鼓樓區第二產業

2022年,鼓樓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8%。分門類看,規模以上製造業產值增長1.7%,規模以上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增長4.0%。工業產品銷售率94.3%,較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
2022年,鼓樓區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13.81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總產值下降4.4%。 [57] 

鼓樓區第三產業

五四路CBD 五四路CBD
國內貿易
2022年,鼓樓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0.09億元,比上年增長4.6%。在限額以上零售額中,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649.73億元,增長12.7%;餐飲收入57.02億元,增長12.6%。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9.0%,飲料類增長0.2%,煙酒類下降1.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3%,化妝品類下降27.0%,金銀珠寶類增長6.5%,日用品類增長14.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5.1%,中西藥品類增長7.4%,文化辦公類下降8.6%,傢俱類增長5.0%,通訊器材類下降1.0%,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8.4%,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2.5%,汽車類增長22.7%。全年限額以上通過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51.23億元,比上年增長46.9%。 [57] 
對外經濟
2022年,鼓樓區全年進出口總額818.1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出口497.8億元,增長13.1%;進口320.3億元,增長2.6%。進出口順差177.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額2.71億元。新批合同外資1.55億美元,新批合同外資項目77項,比上年減少30項。 [57] 
旅遊
2022年,鼓樓區接待境內遊客(含一日遊)2030.12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2.5%,國內旅遊總收入147.29億元,比上年下降16.8%。年末星級酒店15家,星級酒店客房3635間,A級景區6個。 [57] 

鼓樓區交通運輸

鼓樓區是福州市中心城區,交通便利,路網密佈,境內福州地鐵1號線福州地鐵2號線形成十字交叉,福州市繞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32] 

鼓樓區社會事業

鼓樓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鼓樓區普通高中招生7367人,在校生20764人;初中招生9786人,在校生31197人;普通小學招生12735人,在校生67839人。學前教育幼兒園招生數7828人,在園幼兒22649人。 [57] 

鼓樓區科技事業

截至2022年末,鼓樓區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6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5家。年末高新技術企業733家。專利授權371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060件。截止年末,有效發明專利5786件,比上年末增長17.1%,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約86件。 [57] 

鼓樓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末,鼓樓區共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1個,社區衞生服務站30個。年末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430個,其中醫院23個。年末衞生機構牀位11130張。年末衞生技術人員20715人,其中,執業醫生、執業(助理)醫師8232人,註冊護士9142人。 [57] 

鼓樓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鼓樓區共有區屬藝術表演團體13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2.55萬冊,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7家。影院9家,街鎮綜合文化站10個。 [57] 

鼓樓區體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鼓樓區共有體育場館數量2279個,體育場館面積81.14萬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徑371條。 [57] 

鼓樓區社會保障

2022年,鼓樓區城鎮新增就業35829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96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1801人。 [57] 

鼓樓區歷史文化

鼓樓區飲食文化

“閩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鼓樓區菜餚為閩菜三個流派中的主要代表,花樣品種在兩千種以上。南宋時,地方安定,北方許多權貴遷來福州(主要是鼓樓地區)定居。他們帶來“蘇杭雅菜”的烹飪技術,在城裏開設許多菜館,以適應達官貴人之需要。“五口通商”後,外國商人和為洋行服務的廣東人大量前來,他們講究吃喝。於是福州菜又加上“京廣烤燒”,各衙門紛起仿效。各路官廚紛集城裏。他們吸收外來烹飪技術和本地特色,並充分利用本地既有山珍、又有海味的優越條件,烹調佳餚妙品。其巧妙之處在於作料調配和操作手法。糖、蝦油、醋、糟不能缺,炒、溜、炊、燉、蒸、爆等都有特色。用糟的名菜就有醉糟雞、糟片鴨、紅糟雞、紅糟羊、三絲拌糟雞、淡糟香螺片、糟汁氽海蚌等。菜餚具有色、香、味、形均佳的特色。筵席中的湯尤其講究,有“百湯百味”的雅稱。一些水產品和野味做成湯菜,能去掉腥、羶、苦、澀等味,又保持其本身風味和營養價值。由於選料嚴格,刀法精妙,調味準,用湯考究,火候恰好,烹製出來的菜餚不但味美,且外形多姿多彩,色澤明亮豔美。鼓樓區聚春園的“佛跳牆”,是最能體現上述特色的一道名菜。
住在鼓樓地區的縉紳富豪多,宴客的筵席極其講究,往往有二三十道菜,出菜前,桌上必先陳列各式水果(俗稱真果)、瓜子、糖酥、蜜餞等類。高檔的光水果就有四盤(四真果)。上菜順序也有規定,先上拼盤、四炒盤,接着是六大件(或八大件),高檔的是魚翅、魚唇、燕窩、鮑魚、蚌、鹿筋等,續出的為全蟳、大蟳片、燒乳鴿、清燉鰻、紅燒鱉裙(或清燉)、炒鴨掌舌、明煎大蝦、美味章魚湯、太平燕必上,且“無魚丸不成席”。喜慶席,出大菜時鳴放鞭炮,結婚宴席的全炸瓜魚,只在桌上“亮相”,不能吃,留給主人,象徵婚姻美滿,頭尾齊全,有始有終。喪酒叫“羊肉席”,一定要有羊肉。在席上要舉筷勸酒,敬酒不能拒喝,酒量不大的可少斟,以表謝意,有事先離席,應與主人打招呼。宴食後帶“酒包”是福州(包括鼓樓)的特殊食俗。客人吃飽喝足後,還可以把油炸魚肉、水果糕餅等提一袋回去與家人分享。
自20世紀80年代始,北京、上海、廣州、蘇、杭等地名菜紛紛前來落户。東街“北京飯莊”的烤鴨、涮羊肉及傳統的國際名菜“蠍菜”、烤荷蘭豬;安泰橋廣東酒家的鮮活生猛;富有川菜和蘇杭菜特色的八一七北路重慶酒家和江蘇酒家也應運而生;東街口的上海西餐廳和南門兜小天鵝西餐廳等六七家西餐廳,經營英、美、德、俄、法、意各國“洋葷”。隨着與國內外宗教界人士交往的增多,六味素菜廳正展示新姿,素菜亂葷,巧妙無比,用豆製品、真菌和其他素食原料加工出來的“幹炸黃雀”、“捲筒嫩雞”、“香酥鴨子”、“彩色蝦仁”、“冬菇魚翅”、“古老排骨”、“珊瑚海蔘”、“紫火脱”等深受食者歡迎。 [36] 

鼓樓區工藝文化

鼓樓地區的民間工藝品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些民間工藝多屬個體經營,技藝秘不外傳。
壽山石雕
壽山石雕是福州傳統的手工藝品,可考歷史為發端於南朝,距今1500多年。它採用福州市郊壽山上特產的葉蠟石礦作為雕刻材料,利用天然的色石,雕刻成各種精美的藝術品,行銷國內外。
南朝墓葬中出土的壽山石雕“卧豬”,形象逼真,雕工簡樸。唐代已用壽山石刻制佛像、香爐、念珠等宗教用品。宋代由官府組織作坊刻制各種壽山石俑,供官僚貴族作殉葬品。元明之際,石雕藝人創造出獨具一格的印鈕雕刻藝術。清代是壽山石雕的鼎盛期,各種藝術流派爭奇鬥豔,或純樸深厚,或精巧玲瓏,精品多為宮廷收藏。壽山石雕分圓雕、浮雕、鏤雕、薄意和印鈕五大類,有花果、人物、動物、古獸、山水等陳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煙具、花瓶等用品,品種近千種。其中以具有閩南特色的荔枝、雪藕、佛手、蟹菊、葡萄等為題材的裝飾品最為有名。
1950年,中共和政府對石雕工藝十分重視,組織藝人集體生產。1955年,鼓樓區東街壽山石雕刻店主郭功森等人,發起成立“福州壽山石刻生產合作社”。1958年,福州壽山石雕界出現一派繁榮景象,郭功森在其著名代表作《九鯉連環卣》中所寓示的環環相扣、連續不斷成為當時祖國繁榮和福州壽山石雕界的真實寫照。1970年,鼓樓區石雕工藝與木、牙雕刻廠合併為福州雕刻廠。
脱胎漆器
福州漆器相傳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已有生產,藝人繼承我國優良的髹漆傳統,吸收各種不同的裝飾技法,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清嘉慶元年(1796年),鼓樓地區著名的漆器藝人沈紹安對已經失傳的“夾胎”技法加以改進,並逐步完善脱胎漆器製作方法。
脱胎漆器的最大特色是用脱脂髹漆的技法制成。所謂“脱胎”,就是在木胎和泥胎表面,用多層夏布或綢布以漆褙上,連上兩道漆灰料,再脱去內胎,便成為脱胎漆器的雛型。然後再加上幾十道填灰、上漆、打磨和陰乾處理等工序,即成半成品,這在漆器行業上叫“地底”。最後,再配上彩漆和各種裝飾,便成為成品。用這種技法制成的漆器,輕巧異常,質地堅固。一般碰不壞,跌不破,也不易變形、落漆、掉色。脱胎的茶具、餐具,用來泡茶盛湯,與瓷器一樣有實用價值,比瓷器更為輕巧耐用。福州脱胎漆器,不但堅牢實用,造型別致,裝飾多樣,色彩明麗和諧,且品種繁多,據估計有一千多種,大型的、高級的有屏風、掛聯、圍聯、大花瓶和人物塑像等。
木雕
福州木雕工藝發達很早,但源流已不可考。在唐、宋時代,從廟宇中的佛像和建築棟樑上雕刻裝飾逐步發展到神龕和傢俱。到明代,出現圓雕仿古人物。木雕工藝是利用各種木材(主要用龍眼木和黃楊木)經過藝術加工,因質刻成各種形象的藝術。福州木雕以雕刻圓雕人物和鳥獸為主,尤其是佛像、古典人物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鼓樓地區木雕業多為家庭作坊,代人加工打磨等,多集中於南門兜板橋河沿。1970年,鼓樓區木雕藝人歸併入福州雕刻廠。
木畫
木畫是福建特產工藝品,也是近代新興工藝之一,不過80多年的歷史。據説在1912年,有人從德國攜帶類似“木畫”的工藝品歸閩,當時的福州工藝傳習所藝人吳啓棋,素工雕刻、仿效其製法,在總督後(今省府路)開設木畫店,大量製售,形成一種民間工藝。木畫的構圖側重寫實,系傳統“北宋”畫派的山水技法,常以樓台亭閣,襯映出美的風景。它的製作形式,則是以軟木雕鏤各種形象,把所雕刻的各種零件構成圖畫,鑲在玻璃框中,以資賞玩。繼後工藝日精,能將各地名勝風景片,依樣縮刻,惟妙惟肖,十分工巧。這種刻法,木畫術語叫做“特”。又以平視面突出為主體,從懸掛轉為陳列,形式日見豐富多彩。
1955年,鼓樓區於西洪路127號成立木畫生產社。1957年,改為福州工藝木畫廠,1983年,遷華林路。通過技術革新,部分工藝採用機械生產,提高工效。
紙傘
福州紙傘歷來是福州對外貿易的傳統手工業產品,具有輕巧、優美、堅實耐用的特點。銷路最盛時期,福州雨傘牌號有上百種,以楊常利雙喜牌紙傘質量最佳,曾在國際上獲獎,被譽為福州手工業品的三寶之一。紙傘品種繁多,有花傘、明油傘、絲棉紙傘、藍綠棚傘、雙層花傘、絹印彩畫花傘、絹印套色童傘以及游泳傘等。
1955年,鼓樓區的私營傘店併入地方國營福州傘廠,產品供應省內外需要,還銷售到日本和南洋等地。1980年後,由於受到“洋傘”、“自動傘”、“摺疊傘”的衝擊,紙傘的生存出現危機,逐漸退出市場。
制花
福州綢花原稱草花,已有百年曆史。在福州一帶,凡梳髻的婦女,都喜歡在髮髻上插綴綢花,以添風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制花業得到人民政府的關懷扶持,建立制花工廠,福州市工藝制花廠廠址在鼓樓區光祿坊花倉前。產品先後參加國內外的展覽會。福州綢花分為瓶花、胸花、裝飾花、盆花等四大類。瓶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新產品,有梅菊、芍藥、牡丹、玫瑰、茶花、報歲蘭、草蘭、蟹仙、蓮花等。
1958年,在鼓樓區花倉前成立福州工藝制花廠,創制的香料綢花,在香港供不應求,年產值32萬多元,其中“牡丹”、“大理菊”、“梅花”達國內外先進水平。1980年,生產的蜜蜂牌綢花獲省優質產品獎。 [37] 

鼓樓區音樂文化

十番音樂
源於鼓樓地區的福州“十番”音樂,是一種民間傳統樂曲。在民樂中獨具一格。十番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經十分流行,侯官鄭洛英在《榕城元夕竹枝詞》裏曾記敍道:“閩山廟裏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閩山廟址在鼓樓區衣錦坊,鄭洛英是乾隆初舉人,可見清初(1755年)十番樂已流行於鼓樓地區。鼓樓地區十番音樂由老藝人傳到水部、台江茶亭、市郊、鄰縣,終至盛行八閩大地。再傳到台灣、東南亞等地。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福州城內鼓樓地區就有十番賽會,演奏福、祿、壽、禧、文幹、武乾等各種曲牌。十番音樂的曲牌,每首都有一定的內容,描述一定的意境。如《海底天》是十番音樂曲牌中最受人喜愛、流傳最廣的一首。民間藝人通過十番音樂語彙描寫李太白懷才不遇,為詩人鳴不平的故事,樂曲音調高亢豪放,慷慨激昂。
十番樂隊大都由18人組成,管樂有鬥管、笛子,絃樂用高中低椰胡、二胡,彈撥樂器有三絃和大月琴,打擊樂器有云鑼、長鼓(狼串)、大小鑼和大小鈸。用以上十種管絃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各種古典樂曲,故稱十番音樂。這10種樂器中,鬥管和椰胡為主奏樂器,為十番管絃中一對姐妹樂器,笙、笛、三絃作為配音和聲。十番音樂曲調高亢悠揚,絲竹音色圓潤渾厚,鑼鼓板蓋配合嚴密和諧,聽起來悠揚悦耳,明快流暢。
十番音樂演奏方式:有坐奏、行奏和舞奏三種。坐奏,多在民間庭院裏演奏,舞台坐奏更顯得冠冕堂皇。行奏,多半用於報喜,樂隊邊行邊奏。舞奏,多配合民間舞龍,載歌載舞,生動活潑。
禪和曲
作為宗教音樂的“禪和曲”,是“禪和子”——參禪的人所唱奏的頌揚佛寶的音樂,即佛曲。禪和曲可溯源至唐代以前,即唐代梵唄的遺響。100多年前,鼓樓地區的地方宗教組織“鬥堂”(帶有業餘娛樂性質的團體)。如烏石山白水井許氏宗祠的“一善堂”(也稱鬥堂)、布司埕城隍頂的“六合堂”和衞前街的“集賢軒”等。在民間演奏這類樂曲,成員多屬縉紳後裔,寓娛樂於宗教形式,被納入民間音樂。
1988年,鼓樓區文化局、文化館配合省藝術研究所、省羣眾藝術館和福州市羣眾藝術館在福州市西郊怡山西禪寺聯合拍攝禪和曲錄像,其中有《三寶贊》、《得勝令》等演唱曲目和吹打曲牌共29首。這次拍錄是根據編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州市鼓樓區地方卷》的要求進行的,具有學術性、史料性和實用性,為後代留下一份真實資料。
鬥堂音樂
福州鼓樓鬥堂系全國絕無僅有的一種信仰道教帶有業餘文娛性質的民間團體。因其崇奉鬥姥(西天竺國菩薩),故稱為“鬥堂”。又因其純屬義務代人舉辦祈福延壽、超度亡靈、普度濟幽等道場,有功德濟入之意,故又稱為“濟功會”。鬥堂成員稱為“濟功”。
福州鼓樓鬥堂始創於19世紀中葉,有一部分是由筏壇(戰堂)陸續發展起來的,當時組織者多系縉紳後裔、文人學者和商業資本家。他們信仰道教,初意是防止子弟玩物喪志、墜入歧途,使子弟得到約束。同時鬥堂的詞有不同腔調節拍,配合音樂,非常優美動聽,能引人入勝,因而吸引許多愛好者參加,此中並不為信仰所限制,所以在辛亥革命後,新的鬥堂陸續成立。由於鬥堂所用經典課本詞贊文辭不俗,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無法唱誦運用,因此參加成員中,多屬舊知識分子、政教界人士和有文化的商人。
京鼓吹
京鼓吹,又名“打京鼓”,是廣泛流傳於福州地區的一種吹鼓樂。主要用於民間婚喪嫁娶、迎神賽會和壽誕、生子等場面。最多還是用在喪事場面。藝人大多為農民、手工業者等。藝人的技藝多是祖傳,一代代延續下來,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京鼓吹的基調歡快、活潑、熱鬧,音量大,有氣勢。加之樂器簡單,人員少,機動靈活,深得民間喜愛。在農村,家庭操辦婚喪吉慶諸事,大都喜歡僱請京鼓吹班社前來助興。至今此樂種在鼓樓地區民間喪事活動中尚可見到。
太平鼓
以地點來講,太平鼓源於倉山區蓋山鎮步卓村,後逐漸流傳鼓樓區。從用途來講,源於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動,後來發展為羣眾性的娛樂活動。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鼓槌,或打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舞蹈動作採自霸王鞭、七節棍等。鼓點變化豐富,舞蹈粗獷,技巧複雜,場面活躍。表演者二至數人不等,音樂活躍熱烈,各地不同。曲調樸素爽朗,由若干短曲組成,有領唱、對唱、幫唱等形式。太平鼓目前在鼓樓區已基本絕跡。
十音八樂曲
十音八樂曲源於莆田地區,主要流傳於永泰縣,後逐漸進入鼓樓區。其中八樂在明末清初已盛行。商人温兆方、温友秀等募資購置樂器,聘師傳授。1948年元宵集會演奏,各台盛況空前。十音又稱文音,俗稱十音為文樂,八樂為武樂,由其各自演奏的聲色音調噪靜而得名。十音八樂合班彈奏,又稱文武全班。其樂曲有《江頭別》、《江頭金柱》、《觀音牌》(十音文調)、《南梨》(八樂武調)、《嘆親》(八樂)等。此樂種目前在鼓樓區已消失。 [38] 
此外,鼓樓區民間戲曲是地方文化的瑰寶,流傳甚廣,在民間有眾多表演藝術團體。主要有閩劇、評話、伬唱、串頭戲等。

鼓樓區舞蹈文化

鼓樓地區的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舞龍、舞獅、大頭娃娃、旱船、高蹺、大鼓、腰鼓舞、傘舞等20多種。喜慶節日,都有這些民間舞蹈表演。
舞龍
舞龍也稱“舞龍燈”、“龍舞”、“龍燈舞”、“龍燈”,民間傳統舞蹈及燈綵藝術形式之一,起源於漢朝。在古代,“龍”被視為驅災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徵,民間多在喜慶節日舞龍,祈禱龍神的保祐。龍燈的表演形式極為豐富,道具製作技藝精湛,色彩豔麗,因地區不同而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紙、布等紮成,節數不等,但為單數。每節內點蠟燭者稱“龍燈”,不點者稱“布龍”。大致有滾龍、小型龍燈、觀賞龍燈和舞台龍燈等幾大類。
獅子舞
獅子舞起源於唐代,經過一千多年流傳和發展,已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舞蹈形式。在形象上可分為大獅(兩個人扮演的大獅子);小獅(一個人扮演的小獅子);其他尚有手搖獅、火獅、板凳獅等。在動作上可分為文獅和武獅兩類。文獅有搔癢、舐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有跳躍、滾翻、高舉、騰轉等動作。表演時有一至二人扮武士(也有扮大頭和尚、猴子等形象),持綵球逗引獅子作滾繡球、跳大圈等。音樂伴奏以打擊樂為主,根據各地的習慣,也有各自常用的曲牌。鼓樓區東街街道的獅子舞在轄區內頗有名氣,也有一定的特色。春節、元宵、“五一”、國慶等。逢年過節,該街道的獅子舞都會出來表演一番,深受羣眾的喜愛。
大頭娃娃舞
大頭娃娃舞福州稱“孩兒俤”,源自福州塔骨。以竹組成骨架,外披綢緞衣服,手與頭部用木製,雕成各種頭像,在塔骨腹部洞穿一孔,讓頂着遊行的人向外張望。明代以後形式增多,有“保長翁”、“蔡國母”等。演員戴假面具,用紙漿製成圓體頭像,套在頭上表演。其中“孩兒俤”形象,最受人們歡迎。1995年之前,水部街道文化站組織的大頭娃娃舞,就是採用這種用紙裱褙成的娃娃頭,戴在人的頭上。他們的表演風趣、幽默,特別招引小孩。
旱船
旱船亦稱“陸地行舟”、“採蓮船”,外省人稱“跑旱船”。據載,宋代福州節日賽會已流行。船用竹、木紮成,外蒙以布,套系在女舞者腰間,狀如坐船,另一人手持木槳,兩人如行船於水面之上,邊歌邊舞,表現勞動或愛情生活。鼓樓地區在慶典節日曾組織街道“旱船”表演隊伍,參加民間文藝踩街演出。
高蹺
高蹺是民間傳統舞蹈娛樂形式,亦稱高躋、高腳,有些地區又稱高蹺秧歌,起源較早,據《列子·説符》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君。宋元君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隋唐“百戲”中,已有專門的“長蹺伎”。宋以後,高蹺技藝日趨高超,相傳至今。表演時,表演者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木棍中部釘有一塊小踏板,按離地距離分高、中、低三種。高的達丈餘,低的不足二尺。一般有主角或引路人,扮成丑角,協調隊伍並表演高難動作。餘者扮演不同角色,載歌載舞。大多着女裝,伴奏和曲調一般為鑼鼓和山歌小調。20世紀50~60年代,水部、安泰、華大等街道組織有民間高蹺隊。至1995年,于山退休管委會、西湖退休管委會的高蹺表演尚活躍在民間慶典、節日等踩街活動中。
大鼓
大鼓為打擊樂器。一般以木為框,蒙以獸皮,用雙槌敲擊鼓皮,也有用手指、掌根等擊鼓。主要奏法有單打、雙打、交替打與滾奏、搖震等。有些鼓面還分中心、中圈、外圈、鼓幫等,由於敲擊部位不一,效果也各不相同。一般用於戲曲音樂、民間吹打樂、説唱伴奏或各種管絃樂隊,也有用於邊歌邊舞、獨奏、單獨伴奏舞蹈等。鼓樓區民間文藝踩街或其他喜慶的日子一般用4只大鼓作為隊伍的前導,顯示威風。鑼鼓場面熱鬧、景象壯觀,象徵吉祥喜慶,表達人們歡天喜地的愉悦心情。
腰鼓舞
腰鼓舞,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間掛一隻橢圓形小鼓,雙手各持一根鼓棰;鼓棰上扎有紅綢,邊打邊舞;鼓點變化豐富,節奏強烈;舞步變化多,能走出各種複雜美妙的圖案。腰鼓隊少則四至八人,多至數十人甚至上百人,表演時情緒熱烈,動作雄壯,隊列整齊,氣勢浩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95年鼓樓區的華大、東街、安泰、鼓東、鼓西、水部等街道民間腰鼓隊極為盛行。西湖內、于山上每天晨練幾乎都有中老年婦女腰鼓隊。
傘舞
傘舞表演時手持加工成短小的配有各種顏色傘柄的小傘,載歌載舞。動作細膩優美,節奏明快清晰,曲調歡快活潑,舞姿矯健詼諧。因地區不同舞姿與曲調差異也較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初期,由福建省民間歌舞團創編的民間舞蹈《走雨》傘舞曾公演。鼓樓區也有二三支這樣的隊伍。 [39] 

鼓樓區風景名勝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於福州市鼓樓區,始建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裏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佈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濃縮了福建民居的特色,也濃縮了福州的文化內涵。 [40] 
三山兩塔
三山兩塔分別指鼓樓區境內的烏山、于山、屏山、烏塔、白塔。
烏山 烏山
烏山被稱為“三山之首”,又名道山,與于山相峙,海拔84米。這裏林木參天,風景幽深,相傳漢代何氏九仙曾在此地登高射烏鴉,故名烏山。烏山於唐代時就已是遊覽勝地,山上有古人留下的200多處摩崖石刻,據史料記載,烏山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並且這裏還留下了許多傳説故事和文人墨客的印記。 [44] 
于山 于山
于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福州城區中心鼓樓區東南隅,相傳漢代何氏九兄弟煉丹於此,因名九仙山。又以閩越王無諸九日宴飲于山,取名九日山。又因古代有一支“于越氏”居此,俗稱于山。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參天, 主要景點有戚公祠,嚴復讀書的法雨堂,六鰲巨石,補山精舍,白塔。 [45] 
屏山鎮海樓 屏山鎮海樓
屏山公園位於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北麓,由福飛路往東拐至思兒亭之間,其形如屏,故稱屏山,又因越王故都建在山麓,故又名越王山。明朝曾於山上蓋有樓,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又稱鎮海樓。登樓眺望,可極目閩江口。不幸此樓毀於“文化大革命”中。屏山鎮海樓於2006年12月在原址重建。
烏塔 烏塔
烏塔位於烏山東麓,與于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淨光塔”。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亭內《敕貞元無垢淨光塔銘》碑,是全國現存最早碑刻之一。石塔建造年久,外表已呈黑色,俗稱烏塔。它與東面于山白塔構成犄角之勢,這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山兩塔中的“兩塔”,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白塔 白塔
白塔,也成定光塔寺,坐落在於山西麓,為宮殿式建築。唐天祐二年(905年)創建,兩年後,為祝賀朱温即位,改名為“萬歲寺”俗名塔寺。現存寺廟是清道光年間重建。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為華封堂方丈室客廳僧舍。寺旁為著名的高41米,七層八角,外敷白灰的白塔“定光多寶塔”。 [46] 
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福州市鼓樓區開元路78號,是福州現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曾是福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寺院,其範圍東起現井大路,西至現尚賓路,南達三牧坊,北抵現龍山巷,約佔當時城區面積的十分之一。開元寺內有許多珍貴文物,寺門口的“開元寺”牌匾,據説為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所書;在開元寺鐵佛殿內有一尊鐵鑄的10萬斤重的“阿彌陀佛”坐像,螺髻敞胸,兩耳垂肩,迭掌合坐在蓮花台上,法相莊嚴肅穆,體現唐代風格。 [48] 
西禪寺
西禪寺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工業路西邊南側。寺廟始建於南北朝時期,隋末廢圮。唐鹹通八年重建,定名為“清禪寺”,後改名為“延壽寺”、“怡山西禪長慶寺”,俗稱“西禪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還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壽禪院故延聖大師塔內真身記》碑、五代慧稜禪師舍利塔、清康熙御筆《藥師經》、清代壁畫等。西禪寺還以盛產荔枝馳譽遐邇,每逢荔紅季節,省城文人名士,多攜侶邀友前來相聚,品嚐佳果,吟詩題字。歷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學士蔡襄、抗金名相李綱,明嘉靖年間禮部尚書曹學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跡。 [41]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殿內的儒家青石羣雕造像,在表現技法上注重質感和比例,形神兼備,雕刻精美洗練。展示了儒家現實生活氣息的境界。形象豐滿圓潤,氣質渾厚,衣飾簡素,具有輕快流暢的特色。殿內,懸掛重新複製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書寫的六面大匾額。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 [49] 
福州西湖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
福州西湖始於晉太康三年(282年),為郡守嚴高築子城時所鑿,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有蘇州園林的別樣風格,兔耳嶺怪石奇觀,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可謂是“福建園林明珠”。至唐末,已是遊覽勝地;五代時,成為閩王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的御花園;及至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徐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民國三年(1914年),闢為公園。
歷代文人墨客對西湖美景讚歎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詞人辛棄疾《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詞中贊曰:“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明謝肇淛《西湖晚泛》贊:“十里柳如絲,湖光晚更奇”。江南園林的靈秀多姿和自然的湖光水色融為一體,構成了這座園林的別樣風光。 [42] 
福道
福道 福道
福道主軸線長6.3千米,環線總長19千米,是福州首條城市山水生態休閒健身走廊。福道主體採用空心鋼管桁架組成,橋面採用格柵板,縫隙在1.5釐米以內。設計既可滿足輪椅通行,也給步道下方的植物最大限度地生長空間,也將最美的山水景觀盡收眼底。站在福道的最高觀景點,倚着靠欄俯瞰榕城美景,閩江、洪山橋、廟宇、民居和連綿起伏的山川盡收眼底。 [43] 
温泉公園
温泉公園 温泉公園
温泉公園是一座具有歐式風格的休閒公園,是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於1996年底開始興建,1997年初建成開放。整個公園佔地約10公頃,以玻璃金字塔為中心,分為北半部和南半部兩大部分。北半部以人工景觀為主:分為古鐵思源區、茶花園區、桂花園區、榕芳遊憩區、竹園區、珍稀樹木園區、熱帶風情區、水景觀賞區、綠蔭休閒區;南部仿效天然湖光山色,有山、湖、島,樹木繁茂,鳥語花香。 [47] 
福山郊野公園
福山郊野公園 福山郊野公園
福山郊野公園位於福山郊野公園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福州大學(銅盤校區)西北100米,面積約200公頃,步道總長約20千米。公園依託自然山體資源,善用原生森林植被,在建設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生態模樣。公園將沿線三座山脈的36個重要景觀節點串聯起來,充分展現山林鄉野風貌。 [50] 

鼓樓區特產美食

鼎邊糊:將大米漿攤在燒熟的鐵鍋邊緣,煎成片狀後鏟入鍋內沸湯裏,加以蝦米、蜆子肉、香菇、木耳絲、大蒜、葱花、蝦油等調味品,煮熟即成。
扁肉燕:用精肉和芡粉揉在一起打成薄皮,包上肉餡,類似餛飩,上蒸籠蒸熟,吃時輔以高湯、葱花、蝦油、香油等即可。
滷麪:在高湯內加入芡粉使其粘稠,輔以肉片、筍片、蝦乾和蛋花,再把切面放入煮熟。
魚丸:用大魚精肉和薯粉打成漿,以瘦肉調和上等醬油作餡,用手擠出乒乓球狀的丸子,下湯鍋煮熟。
蠣餅:把大米和黃豆混合磨成漿,以海蠣、紫菜、芹菜為餡,下油鍋炸成餅。
芋粿:把芋頭刨成線絲狀,調以米漿蒸成糕,再切成塊,入油鍋炸成金黃。
煎餅:把雞蛋、豆芽菜、韭菜調入米漿中,下平鍋煎成薄餅。
此外還有肉丸、肉鬆、醬鴨、滷鴨、黃米糕、千頁糕、豬油糕、尾梨糕、紅糖粿、白糖粿、清明粿、九重粿、糖粥、鹹粥、撈化、炒化、花生湯、線面等名點名吃。 [36] 

鼓樓區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鼓樓區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6] 
2019年10月,鼓樓區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全國百強區)第35名,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1]  同年12月3日,鼓樓區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司法廳評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 [7] 
2020年1月,鼓樓區入選 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47 [8]  ;鼓樓區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53 [9] 
2020年2月,鼓樓區入選2020中國縣域潮品消費百強榜排名92 [10] 
2020年3月,鼓樓區入選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 [11] 
2020年3月,鼓樓區入選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 [12] 
2020年4月,鼓樓區入選2020中國夏季休閒百佳縣市。 [2] 
2020年7月31日,鼓樓區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 [13] 
2020年 9月10日,由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在京發佈,鼓樓區排名第18位。 [14] 
2020年11月9日,鼓樓區入選首批福建省全域生態旅遊示範縣(市、區)名單。 [15] 
2020年11月17日,鼓樓區獲2020中國樓宇經濟獎2020中國樓宇經濟煥新發展城區獎。 [16] 
2021年1月18日,鼓樓區被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17] 
2018年~2020年度,鼓樓區入選福建省級文明示範城區。 [18] 
2021年4月29日,鼓樓區被教育部命名為20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點縣(市、區)。 [19] 
2021年8月17日,鼓樓區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20] 
2021年9月1日,鼓樓區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示範期為5 [21] 
2021年9月,鼓樓區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 [22]  [24] 
2021年9月,鼓樓區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5] 
2021年10月,鼓樓區入選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度福建省城市發展“十優”區。 [26] 
2021年10月12日,鼓樓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3]  [27] 
2021年12月,鼓樓區入選擬授牌命名2017—2020年度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名單公示。 [28] 
2022年7月,鼓樓區入選2022賽迪百強區,排名第25。 [29] 
2023年8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區,排名第27。 [52]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名第38。 [53] 

鼓樓區友好城市

2021年5月12日,福州市鼓樓區與日本和歌山縣高野町建立友好關係。 [5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