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燹

鎖定
兵燹,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bīng xiǎn,指的是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詞語出自宋·張存《重刊埤雅序》:歷世既久,悉毀於兵燹;間有遺編,多為世俗秘而藏之。 [1] 
兵燹,在《宋史·神宗紀二》中也有記載:“丁酉,詔:岷州界經 鬼章 兵燹者賜錢。”
中文名
兵燹
拼    音
bīng xiǎn
基本解釋
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出    處
《宋史·神宗紀二》、《重刊埤雅序》

目錄

兵燹釋義

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1] 

兵燹出處

宋·張存《重刊埤雅序》:歷世既久,悉毀於兵燹;間有遺編,多為世俗秘而藏之。 [3] 

兵燹例句

宋·莊季裕《雞肋篇》:先聖舊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嘆也夫。
《宋史·神宗紀二》:“丁酉,詔:岷州界經 鬼章 兵燹者賜錢。”
明 朱國禎 《湧幢小品·築墓除妖》:“張惠,德州 人,少以孝義稱,祖塋去家五里, 洪武 初,遭兵燹,被穵暴露。” [5] 
明 無名氏《鳴鳳記·端陽遊賞》:“聞兵燹選俊豪, 文華 特命仗旌旄。” [1] 
懷香記》第一一出:執鋭披堅經百戰,經百戰,餐風宿露歷兵燹,歷兵燹。 [4] 
《明史·太祖紀二》:“民被兵燹,困征斂。” [2] 
薛福成《應詔陳言疏》:“ 江蘇久遭兵燹,創痍呻吟,元氣未復。”
郁達夫《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你的故鄉連年兵燹,房屋田產都已毀盡。”

兵燹字詞解釋

[名]<書>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其中,燹 xiǎn 【名】,1、火,特指兵火、戰火 。2、 野火。
燹, 野火也。──《玉篇
燹,火也。——《説文·火部》 例:藏書毀於~
燹 xiǎn 【動】 燒,焚燒。
部首:火,部外筆畫:14,總筆畫:18
及聞蕙棺被燹,頓違共穴之情。——《紅樓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