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州評話

鎖定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的獨特説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言講述,並由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説書形式,源於古老的唐宋説唱藝術,是福州方言藝術的集中體現和典型代表,在中國曲藝界素有“活化石”之稱。 [9]  福州評話的表演多以一人為主,分有高台演出、書場演出兩種。講究説、吟、做、花,以説為主、兼有吟誦。與其他評書評話表演不同,福州評話除了摺扇、斑指、醒木、絲帕,竹箸,還會使用上一片鐃鈸。 [9]  代表劇目有《三國》《隋唐》《精忠嶽傳》等。流行於福建省的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福州評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Ⅴ-3。 [1-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市曲藝團)獲得“福州評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中文名
福州評話
流行地區
福建省福州、閩侯等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曲藝
經典劇目
《三國》《隋唐》
代表人物
毛欽銘、陳如燕
始興年代
宋末元初
遺產編號
Ⅴ-3

福州評話歷史沿革

福州評話淵源背景

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其來源與唐宋之後遷閩的中原説書藝人有關:唐末宋初,中原宗室士民多次遷徙入閩,其中包括有説書人。《南村輟耕錄》記述宋末元初,臨安説書藝人丘機山嘗至福州講書。宋時的“詩讚系説話”,傳承俗講體式,即以吟誦“詩讚”開篇,然後轉入夾吟的"正話",最後以詩讚作“結台吟”,並以“扇響鈸”作間奏。
據説明末清初,説書藝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在南明滅亡後,南奔入閩,授徒以福州話採用有説有唱的藝術方式借歷史故事諷喻時局,福州評話在這時期正式形式。 [4]  [5] 

福州評話發展情況

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福州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來看,當時福州評話已很盛行。傳統福州方言話本,最早於清雍正、乾隆間。
光緒、宣統及民國初年,善説君臣書者有雙門大(徐炳銓),善説義俠書者有後洲慶(阮慶慶)、徐天定,善説家庭書(才子佳人書)者有科題(黃菊亭)、徐天生、筱細d(林細弟),繡和尚(賴德森)。
清兵入閩前後,評話藝人以敲打半邊鐃鈸,寓河山破碎、樂不成樂之意。因在説書中暗寓反對清軍殘酷鎮壓之意,有一批藝人被枷號於福州甕城,甚至被弄瞎雙目。
辛亥革命期中,曾有《歡迎孫中山先生蒞閩》序頭。
抗日戰爭時,評話界大量編演抗日序頭,組織抗日劇社,巡迴演出抗日文明戲。黃仲梅等人在講大書前,中演"講報"半小時,以評話的語言技巧報導和分析戰況,深受羣眾的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福清縣文化館將全縣評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評話小組,走鄉串村,巡迴説唱。縣城、龍田、漁溪、東張等鎮設有固定評話場。
1979年初,評話員重新登台説唱。1980年,僅縣城就舉辦説唱評話116場,聽眾達1.25萬人次。
1980年代,評話是福州社會最普遍的娛樂之一,本土民眾將聽評話當做一種享受,幾乎每條街道都有説書場,裏面一排排躺椅座無虛席。每當夜幕降臨,大街小巷、公園廣場、榕樹蔭下,還會騰出一塊稍微寬敞的角落搭上高台,讓評話藝人上台表演。附近的街坊們紛紛自帶小椅凳趕來,彙集台下,耳聽心受,不少人甚至聽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果是或三五日或十天半月的“連講模式”,則每日都會像連續劇一樣“接着講”。 [11] 
1983年,福清縣評話協會成立,會員22人。
1988年,福清縣曲藝家協會主席薛茂金破福建省曲藝家協會評為福建省十佳評話員。 [4]  [5] 

福州評話藝術特點

福州評話表演形式

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5張)
福州評話的表演多以一人為主,分有高台演出、書場演出兩種。高台演出是農村農閒的時候或城市人家喜慶時邀請前來的演出,演期不長。而書場的演出大多是長篇大書,注重於情節的緊湊熱鬧,富有懸念,以吸引聽眾。書場的演出一般重説不重唱,公案書則只説不唱。場地的佈置為台上一張案几、一隻條凳,簡單樸實,非常方便為老百姓演出。案几上還會擺放鮮花、糕點等,並會鳴炮迎接演員登台落座。 [6]  [5] 

福州評話唱詞曲調

福州評話唱腔無嚴格曲譜,按福州話依字行腔。唱調分為序頭、吟唱和訴牌3類。序頭用以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説書的“人話”;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於表唱,也可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曲調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連珠》《滴滴金》《淚句》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冤情時使用,吟唱時以筷子敲擊銅鐃鈸伴奏。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八字、九字句。 [4] 

福州評話文化特徵

福州評話講究説、吟、做、花。以説為主、兼有吟誦。
説白分為表白對白、評白、內心白。吟誦又分序頭、吟唱、訴牌三種。序頭就像文章開頭的一段,交代下面正文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説書的題名。吟唱是基本唱腔,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和人物之間的對話。
做工,指的是對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的要求。演員要注意眼神和豐富的臉部表情,手勢和身體動作要符合故事人物性格,做到形似與神似的統一。
花,就是用在評話中的笑料、噱頭。笑料和噱頭又分為“夾骨花”和“插花”兩種。 [6] 
福州評話是以鐃鈸、竹箸、扳指、摺扇、醒木、手帕為道具,全程用福州方言説表、吟誦的。它是文學、音樂和表演相結合的藝術樣式,在評話大家族中獨樹一幟,既保留了唐宋變文、俗講、詩讚系詞話的古老風範,又保留了唐宋的中原聲腔,儲藏了福州地區特有的口頭語與特殊語法結構,是福州方言藝術的載體。其演出方式簡便靈活,無需化妝無需戲服,不用佈景不用幻燈,只要搭個小平台,台上放一張桌子、一把椅子,評話先生就可以施展才藝了。“一個演員撐一場,一片鐃鈸一片天。”先生既是演員也是伴奏者,擊鈸開演,亦説亦唱,使用道具進行輔助表演。其他地方的説書人,都是一説到底,唯獨福州評話堅持韻散結合,説中還帶唱,就像現下的rap,所以也只有福州評話才會用到響器。在説唱之間,均以擊鈸為節,表明段落。先生一手執鈸向上、一手執箸敲擊,震動的鈸與玉扳指相觸,金玉齊鳴,發出悠長的顫音,逗鈸、敲鈸、追鈸、滾鈸、飛鈸、壓鈸、搭鈸、訴牌鈸等各種技法,配合着故事演進,增強書勢、渲染氛圍,把小小的鐃鈸給打活了,予人一種動態美的享受。當年清兵入閩,不許使用樂器,藝人們便只用這一爿鐃鈸,敲打半邊,暗喻山河破碎,樂不成樂。後來它就成了福州評話的首要道具。此外,摺扇拿在手裏,也是頗佳的道具,可擬化為刀槍棍棒、書簡信札、托盤餐具等,於極簡中藴藏着豐富的表現力。
福州方言繼承了古音古字,乃唐音正聲之遺存。福州評話憑福州方言依字行腔,講究説、吟、做、花。“説”即道白,含敍述、議論、摸擬、抒情,屬於主體部分,分獨白、對白、評白、淚白、內心白等,講究現身説法和角色分音,是評話最主要的藝術特色。先生們個個都是研究、傳播福州方言的大師,滿口鄉談俚語,對方言形容、比喻的運用,以及琅琅上口的鄉土民謠、諺語、歇後語的引用,均達到了信手拈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段段故事在他們口中如話家常般娓娓道來,詼諧生動、通俗易懂,極盡乾淨、洗練之能事。他們隨着人物性格特質與時空環境的變化,配合將道白實時轉換,當悲則悲當喜則喜,使觀眾聞其聲如見戲中人。
“吟”的腔調又分序頭、吟句、訴牌和板歌四類。序頭採用韻文吟誦,短者似律絕、長者如歌行,用於開場,就像文章開頭的一段,用以演述正書之前的短篇書贊,類似古代説書的“入話”,起壓座靜場、概括內容和點題作用;吟句是基本唱腔,唱詞多為七字句,接近口語,無嚴格規範的押韻和曲譜,演員隨節奏和個人情緒自由吟詠,唱中有評,優美動聽,用於表現人物的內心獨白或抒發人物情感,曲調包括《高山流水》《一枝花》《浪淘沙》《英雄調》《滴滴金》《淚句》《節節高》等;訴牌的音樂性較強,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傾訴情感時使用,吟唱時以竹箸敲擊鐃鈸伴奏;板歌則是一種唸誦或有板無調的唱腔,有時結合情節採用不同的民謠曲調,如《賀年歌》《真鳥囝》《五字疊》等。歷代藝人還創造了不少新曲調,如歡快跳躍的《慶慶調》、高亢激越的《百寶營調》等,是以創調人命名的曲調,藝人賴此也更加有名。
至於“做”,就是表演。注重心神眼手的統一,通過對臉部表情、手勢、形體動作的表演,讓人物形象、性格和故事情節更加生動契合,而且隨着場景的轉換,神色、聲調、身段的相應變化還要顯得自然。這對錶演者眼神和臉部表情、手勢和肢體動作的形似與神似要求頗高。無表情的説唱,等於學究説書,索然無味。豐富的表情,則能令人物形象飽滿豐實,令觀眾在面對舞台虛景時,產生彷彿可以觸摸到實人實物實景的感受。
“花”,即一些笑料或題外話,屬於正書之外的噱頭,與故事相關或無關,分為“夾骨花”和“插花”,用來增加喜劇效果。 [11] 

福州評話音樂器械

福州評話演出時不需化妝及佈景,僅靠一鈸、一扇、一醒木和一手帕即可完成。福州評話還採用道具來進行輔助表演,主要道具有醒木、摺扇、鐃鈸。醒木,用硬木做成,用來押座,區分段落,渲染説書氣氛。摺扇,用棕木扇骨的黑扇,拿在手裏,可用來表演,也可兼作道具,比如當作刀槍棍棒、書、信札、托盤等。鐃鈸,用黃銅製成,用筷子敲打,打法有逗鈸、敲鈸、壓鈸、搭鈸等。 [5] 

福州評話經典劇目

福州評話的節目繁多,按題材通常分為長解書、短解書、半長短書、公案書和家庭書5種。長解書都是歷史故事,有《三國》《隋唐》《精忠嶽傳》等;短解書是武俠故事,有《七俠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長短書有《水滸》等;公案書專講清官為民請命和平冤決獄的故事,為福州評話獨有且富於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長泰十八命》等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書多反映家庭倫理與悲歡離合的故事,如《甘國寶》《雙玉蟬》《玉蝙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州評話編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歡歌》《小城春秋》《保衞延安》等新節目,形成一定影響。 [1] 

福州評話流行地區

福州評話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1] 

福州評話傳承保護

福州評話流傳現狀

20世紀80年代,評話處於發展的興盛時期,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迎神,都會請上評話先生表演一場。曾經繁榮的福州評話,如今卻逐漸流失觀眾,甚至面臨着傳承斷代的危險。 [9]  福州評話的當代生存與發展面臨着巨大的困難,需要大力扶持和保護。 [1]  福州評話和現代人漸行漸遠,既有福州評話題材老舊的內在原因,又有現代人太浮躁,難以靜心欣賞的外在原因。 [9] 

福州評話保護措施

各級政府先後出台政策,建立曲藝書場,成立傳習所保護福州評話。 [10] 
為使評話藝術有傳承、有突破、有創造、有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陳如燕任教於福州藝術學校,積極培養學生後輩,傳授技藝。 [7] 
為了更好地傳承藝術,培養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毛欽銘堅持每週為青年演員輔導,傾囊傳授。 [8] 
劉宜威經常到校園為學生進行評話表演,除了走進校園,他還將曲藝與影視相結合,如在長篇歷史紀錄片《開閩》中,以評話作為線索,貫穿開篇、旁白、結尾,渲染氣氛,突出了閩地特色,還協助熱門綜藝節目在福州的拍攝,在節目中用福州評話道民俗、述風情,開闢了傳統文化在新環境裏的另一條路。 [9] 
2020年,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福建師大“閩台地方戲曲”教育傳習基地正式落户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雙方在深挖福州地方曲藝文化資源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不斷探索,福建師大音樂學院不少學生以就業或業餘學習的方式學習、演出福州評話伬藝,為福州評話增添了新鮮血液。 [10] 

福州評話代表人物

毛欽銘,男,漢族,1931年生,福建福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6歲師從著名評話藝術家蘇寶福,3年後登台,從事評話表演四十餘年。他在練台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文化修養,並在説表中自如應用成語、諺語和歇後語,增強了評話的可聽性。他經常觀摩不同流派評話的演出,善於借鑑各家之長。代表作品有:《千金買骨》《桐油煮粉幹》《呼家將》《五代史》等。 [8] 
陳如燕,女,漢族,1948年生,福建福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州評話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陳如燕11歲師從著名評話表演藝術家陳長枝,12歲登台演出短篇現代評話《老漁翁殲敵記》和傳統評話《孟姜女》。1964年,陳如燕從書枱走上大舞台,與陳長枝合作的對口評話《永久的思念》,同劉民輝合作的對口評話《智擒》《歌唱五傑》,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嘗試。代表作品有:《鄭唐打嚴嵩》《施三德》等。 [7] 
劉宜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評話”傳承人。 [9] 

福州評話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福州評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Ⅴ-3。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市曲藝團)獲得“福州評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福州評話”項目保護單位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福州市曲藝團)評估合格。 [12] 

福州評話曲藝價值

福州評話保留了許多福州本地特有的口頭語、俗諺、語法、詞彙等,成為研究福州方言的寶庫。 [6]  福州評話所提供的古老藝術信息,對研究中國曲藝史、古漢語、人文學、社會科學,認識曲藝藝術的發展規律等,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 [11] 
福州評話從伴奏樂器的形制、吟誦表演的方式、獨特的曲本體裁和傳統的話本題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稱為古老曲藝的“活化石”。 [1] 
福州評話以福州市區為中心,流行於閩海十邑,足跡遍及閩東和閩北,並遠至東南亞、北美等地的福州華僑聚居地,為福州方言羣體所喜聞樂見。它是福州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故鄉情結,是在外遊子心頭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11] 

福州評話文化軼事

表演福州評話只用一片鐃鈸的原因是,曾有説法,稱清兵入關時,不允許使用樂器,藝人們便只用一片鐃鈸,寓意山河半壁,樂不成樂。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