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嘯餘廬主人、鳳港漁翁、虎洞老樵,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
[1]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後參加反割讓台灣鬥爭,並加入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並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
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着又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變下野的蔣介石而任國民政府主席。
- 本 名
- 林森
- 別 名
-
林天波
百洞山人
虎洞老樵
嘯餘廬主人 - 字
- 長仁
- 號
- 號子超,晚號青芝老人
- 所處時代
- 中華民國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福建省閩縣(今閩侯縣)
- 出生日期
- 1868年2月11日(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
- 逝世日期
- 1943年8月1日(民國三十二年8月1日下午7時4分)
- 信 仰
- 三民主義
- 黨 派
- 中國國民黨
林森人物生平
編輯林森清末民初
林森(5張)
光緒十七年(1891年),與鄰村鄭氏女結婚。
光緒十九年(1893年),鄭氏病故,林森誓不再娶。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辦福州閲報社。
林森革命時期
民國五年(1916年)7月,離美回國,並於8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
民國七年(1918年)10月,被選舉為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
民國十年(1921年)1月,任非常國會議長。次年(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長。
民國十三年(1924 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命為國民黨海外部部長。
民國十五年(1926年)元旦,國民黨“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受警告處分。會後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設。
民國十六年(1927年)9月,寧、漢、滬三方合流,被推為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0月,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任國民政府任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林森抗戰時期
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諸國慰問僑胞並視察黨務。
3月,林森還在國外,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選其為立法院院長。
4月,國民黨中央4名監委通電彈劾蔣介石,時林森雖在國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蔣介石下野,林森被推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並確定主席為國家元首,不負實際政治責任。次年(1932年)元旦,林森就職。一·二八淞滬抗戰後,林森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偽滿洲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常務監察委員。次年(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明確表示 “討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決,認為“張學良部隊是愛國的”,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義連下赦免令、復權令,但蔣介石拒不執行,反而長期幽禁張學良。7月7日,日本侵略者製造七七事變,全面發動侵華戰爭,號召“全民奮起,全力抵抗”。10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林森隨之隻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繼成立偽政權,林森發表嚴正聲明,併發布明令通緝漢奸頭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赴武漢主持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救國綱領》。7月,國民參政會召開,為之致詞,手書“抗戰必勝”來激勵全國軍民。12月,汪精衞叛逃投敵,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常委身份力主開除汪精衞黨籍,並明令通緝。
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9日,以國家元首名義向德、意、日三國宣戰,並於此後致力於廢除中國和美國、英國等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彌留之際,林森囑咐蔣介石等人務必要光復台灣。同月,國民政府為林森舉行隆重國葬,將林森安葬於重慶市歌樂山南麓“林園”內。同年8月15日下午2時,延安各界數千人在邊區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大會。到會的有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第三屆國民參政員林伯渠、吳玉章、高崗、晉西北行署主任續範亭、國民政府軍事會員聯絡參謀徐佛觀、郭仲容,以及邊區各機關、學校、部隊、團體的代表。9月7日上午,公祭林森的典禮分別在重慶的山洞雙河橋、市內的新運服務所以及夫子池忠義堂舉行。典禮開始後,每隔30秒,即鳴放禮炮一發,直至101響。官方及民間人士絡繹不絕地前往弔唁。同時,全國各地都設置了林森靈堂以供弔唁。
林森人物評價
編輯近代葉楚傖:公生平寧靜淡泊,勤整廉貞,舉措抑揚,不私奸匿,造次顛沛,不離規矩,居常和易,童稚可親。臨大難,持大節,則崢崢嶽嶽,凜乎如神。(《國民政府林故主席森墓誌銘》)
[4]
近現代胡適: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於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盜火與革命》)
[5]
國民政府: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齡鉅德,任職十有二年,恭已臨民,睿謨默運,育成民德,邦本用寧。故能臨大事,決大疑,處變而不驚,慎謀而能斷。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羣倫。(國民政府褒崇令,即國民政府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令)
[6]
中共中央:①國民政府林主席治喪委員會公鑑:國府主席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茲聞溘逝,痛悼同深!(中共中央致林森治喪委員會的唁電)
[7]
②(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輩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中參與領導各地舉義的福建籍革命志士十人小傳》)
[8]
林森軼事典故
編輯林森悽美情史
林森喜愛收藏古董,其住所裏收藏了眾多古玩。在他收藏的眾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極為珍視的東西:一具白骨骷髏。據林森的貼身隨從朱某説,這具白骨骷髏是林森表妹的遺骨,其中包含着林森青年時代的一段頗為沉重的羅曼史。
按照福建一帶的舊時風俗,男子娶妻時年齡一般都很小,林森也在讀書時便由家中長輩作主而迎娶素未謀面而比他年齡大的鄭氏為妻。結婚不滿一週,林森即離鄉參加革命。
婚前,林森與表妹從小性格相投,處處以大哥哥的身份關心愛護着表妹,兩人雖算不上青梅竹馬,卻心心相印。他表妹知書識禮,温柔幽嫺,性格內向,於不聲不響中藴含着對林森的熾熱情感。三年後,林森的髮妻鄭氏突然患病逝世,表妹對林森的感情更加濃烈,難捨難分。正當他們熱戀的時候,表妹的父母突然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一個華僑鉅商的兒子,他表妹對這門親事竭力反對,拼死不從,甚至不顧父母的阻攔,大膽地跑到林森的身邊,向他表明了堅貞不渝的愛情,懇求林森帶她一同私奔,遠赴重洋,決無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動萬分。當得知表妹將要嫁給一個華僑鉅商的兒子時,林森內心十分矛盾。當時正好孫中山先生電邀他遠赴他鄉,要常年在外東奔西走,帶着一個女人有諸多不便。苦思再三,林森最終沒有答應表妹的懇求,並懷着痛苦與深深的負疚離開了家鄉。林森的離家出走,使他表妹悲憤至極,也感到完全絕望。於是,林森的表妹在一天悄悄跑到樹林裏,吊死在一棵樹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殺的消息後,內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強烈的譴責,於是發誓自此不再接近女性。
[3]
[9]
林森平民元首
林森貴為元首,卻過着平民化的生活,在某些片而言,他甚至未能享受一般平民都會有的生活情趣。
衣着方面,他經常身着黑色或藍色大衣長袍,戴灰絨呢帽或黑色禮帽。一年四季,無論寒暑,都是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沒有時常變化。始終保持整潔、樸實、莊重,絕無奢華、豔麗之感。
飲食方面,林森喜歡清淡素食,幾乎滴酒不沾。尤其是在國難時期,更是一切從簡。如果買回來的菜較貴,他還會批評採購人員。
住宿方面,林森也崇尚簡約自然,喜歡清靜。“其南京城賢街故居,十分狹窄。移駐洛陽期間,居處尤為簡陋。迨抵重慶後,初住李子灞,後住歌樂山林園,均只是普通房屋。”
出行方面,林森喜歡輕車簡從,“習慣於獨來獨往,除了司機外,平時不喜隨身隨從。”他還時常在公務不急之時,輕車簡從,探求民隱,路上遇見農夫鄉民,經常下車和他們閒話桑麻;有時獨自漫步街頭商店,與市民聊天,態度和藹可親。
林森後世紀念
編輯林森人物墓葬
林森墓
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徑13.4米,高3.2米,佔地面積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轉角左右各18級,四周有圓形石欄杆,高80釐米,寬30釐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國民黨黨徽。正中楷體陽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國民黨元老居正題書,左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寬2.86米,高3.68米,座長3.28米、寬0.7米、高0.79米,碑後墓誌文系葉楚傖撰文、吳春暉篆書。墓前為長方形石壩,長28.2米、寬22.65米,石壩前有中央回紋、雲雷紋,左右各42級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環繞,常年有海內外遊客前來瞻仰憑弔。
[11-12]
林森主要遺蹟
嘯餘廬
林森故居
林森公館
林森命名紀念
林園
子超樓
子超樓位於南京市長江路292號中軸線的最後部,最先為國民政府的主要辦公樓,建於1934年,落成後供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使用。因林森號子超,故名子超樓。1945年後改為總統府辦公樓,蔣介石曾在此辦公,現為江蘇省政協用房。該樓主體建築高四層,中部高五層作會議室之用。建築內部骨架全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用米黃色面磚飾面,為強調垂直感,特別將立柱外表帖以深褐色面磚。整座建築造型簡潔對稱,前有門廊,內部裝飾精緻,屬西方早期現代建築風格。
[15]
林森縣
林森國民小學
林森路和林森街
1945年10月,中華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將寧波路、泰山路、廬山路統合更名,分稱林森東路、林森中路和林森西路,以紀念兩年前逝世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950 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告更名為淮海路,紀念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淮海戰役。
[19]
在中國台灣,許多縣市與鄉鎮都有“林森路”或“林森街”。經細察,除國府中央以外,台澎地區的三級行政區域內仍遍佈“林森”街道之名。譬如:台北市有“林森南北路”;高雄市有“林森一路、二路、三路”;其他二十一個縣市中仍保留林森街或林森路的亦有: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及嘉義市等。此外,縣轄市及鄉鎮,以“林森”命名的街道則更為普遍,從北而南、由西而東、從本島到外島,諸如:板橋市、永和市、汐止鎮、桃園市、中場市、竹東鎮、苗栗市、頭份鎮、霧峯鄉、彰化市、員林鎮、虎尾鎮、土庫鎮、六甲鄉、鳳山市、屏東市、宜蘭市、羅東鎮、花蓮市、光復鄉及澎湖的馬公市等。
[20]
林森紀念活動
為深入研究、弘揚林森的愛國主義精神,2008年,福建省林森研究會在福州成立。為弘揚林森的愛國主義精神,福建省林森研究會成立以來,支持出版相關論著,籌拍《林森》電影,廣泛搭建平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21]
林森影視形象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林友華 編撰.林森年譜.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1-2
- 2. 中國共產黨追悼林森 .南京黨史網.2013-11-04[引用日期2014-01-18]
- 3. 林森:民國時期的“布衣元首” .新浪新聞網.2011-09-01[引用日期2020-05-10]
- 4. 卞孝萱,唐文權 編著.辛亥人物碑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09月第1版:284-285
- 5. 餘世存 著.盜火與革命.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07月第1版:133
- 6. 餘世存 著.盜火與革命.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07月第1版:135
- 7. 林友華 著.林森評傳(修訂版).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05月第1版:264-267
- 8. 福建省孫中山研究會 編.辛亥風雲在八閩:紀念辛亥革命九十週年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85-88
- 9. 齊豫生,夏於全 主編.世界全史 第十一卷 世界野史.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2565-2568
- 10. 林友華 著.林森評傳(修訂版).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05月第1版:229-230
- 11. 蘇翔天 著.林森傳奇.-:國際華文出版社,2012年09月第1版:247
- 12. 張錦才 主編.留下曾經的足跡:《炎黃縱橫》創刊20週年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195-196
- 13. 林山 主編.福州涉台文物圖錄.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0年05月第1版:124-126
- 14. 李波 主編.沙坪壩文化地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04月第1版:106
- 15. 季士家,韓品崢 主編.金陵勝蹟大全.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09月第1版:261
- 16. 閩侯縣科學技術局,中共閩侯縣委黨史研究室 編.閩侯縣科學技術簡史.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9年05月第1版:340
- 17. 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 編.開風氣之先 謀天下永福:“三坊七巷與台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3年03月第1版:176
- 18. 馮開文 主編.陪都遺址尋蹤.重慶:重慶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181
- 19.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 編著.上海名街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106
- 20. 林友華 著.林森評傳(修訂版).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05月第1版:36
- 21. 福建舉行辛亥革命元老林森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 .網易[引用日期2019-02-13]
- 22. 《為元首逝世致哀》,《新華日報》,1943年8月2日,第2版。
- 23. 建黨偉業-電影-高清正版在線觀看-bilibili-嗶哩嗶哩 .嗶哩嗶哩[引用日期2022-06-1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