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之夏

鎖定
林之夏(1878-1947/1948),字涼生,號秋葉,別署復生、捫蝨談虎客,閩縣人。少年就讀於林紓門下。光緒二十二年(1896)秀才。先後入福州英華書院、福建武備學堂學習。曾任新軍標統。後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時,協助策動鎮江反正,並隨江浙聯軍攻克南京。民國成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曾參與編纂革命軍戰史。抗戰時期,堅辭偽職。為南社創始人之一。工詩文書畫。著有《玉簫山館詩集》、《畫眉禪外集》、《海天橫涕樓集》。 [1] 
出生日期
1878年
本    名
林之夏

目錄

林之夏人物生平

林之夏(1878-1948年)【一説逝於1947年】 [1]  ,字諒生,又字亮生、棄儒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福建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畢業。翌年,江寧第九鎮統制徐紹楨聞其學績和抱負,召之任該鎮參謀。由趙聲、陳其美介紹,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會在萍鄉、瀏陽發動起義,林之夏奉命率軍前往鎮壓,軍次萍鄉,與林述慶等人密謀起事,未能實現。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林之夏調任江西新軍統帶,繼續在軍中宣傳革命,再謀起事,事泄逃脱。後任江寧測繪學堂監督,又調任第九鎮第三十六標標統,駐鎮江。隨後,林之夏辭去軍隊職務,秘密往來於南京、鎮江、上海之間,策劃革命。
武昌起義爆發後,林之夏與林述慶策動在鎮江響應起義。後參與策劃南京新軍起義失敗,退往鎮江,合編入鎮軍,組成江浙革命聯軍,任聯軍副總參謀長。鎮江光復後,同林述慶率鎮軍會攻南京,在攻打天堡城據點的戰鬥中,林之夏親臨前線,激戰七晝夜,身受彈傷,仍奮勇殺敵,終於攻克南京。孫中山曾説:“鎮江響應,為有旋轉乾坤之力。而此役之從中策動,運籌帷幄及親臨前線者,則為之夏及其弟知淵等人是也。”民國元年(1912年)1月,林之夏被任命為中央第一師師長、軍政部部長,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福建都督府成立時,林之夏被任命為參謀部及軍務司司長。南北議和後,功成不居,辭職回鄉。 [2] 
參考資料
  • 1.    葉興松主編;中共閩侯縣委宣傳部,閩侯縣書畫研究會編,近現代閩侯書畫集,福建美術出版社,2006.12,第55頁
  • 2.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建省檔案局;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福建省委員會編,辛亥革命福建英傑圖志,海峽書局,2011.09,第143-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