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漢合流

鎖定
1927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合併,因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史稱寧漢合流。
寧漢合流的實質是國民黨各個派系的暫時聯合,他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寧漢合流後的政府,仍稱南京國民政府。
中文名
寧漢合流
時    間
1927年9月
主    角
南京政府、武漢政府

寧漢合流發生背景

蔣介石與汪精衞 蔣介石與汪精衞
國民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主要有蔣介石的“寧派”,汪精衞的“漢派”和西山會議派(“滬派”)。其中,寧、漢兩派各有一箇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西山會議派則有一個“中央黨部”。寧、漢、滬三方都打着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奉行“三民主義”的旗號,為爭國民黨的“正統”並控制中央大權而互相角逐。
當時國民黨各派的紛爭,最突出的是寧漢之間的對立。汪精衞憑藉自己在國民黨中央的合法領導地位與蔣介石抗衡,企圖以武漢派為中心統一南京的國民黨中央及其政府。蔣介石則以“反共先進”自居,堅持把汪派排斥於國民黨中央之外,圖謀由寧方繼承國民黨的“正統”,統一國民黨各派在自己的監護之下。儘管寧、漢、滬三個右派集團之間存在着激烈尖鋭的利害衝突,但在反共問題上他們是一致性的,因此.最後合流是必然的。 [1] 

寧漢合流多方接觸

早在四一二事變前後,寧方曾與西山會議派接觸,一度商談寧、滬合作問題。滬派時以反共先進自居,與寧方搞對等合作,提出寧、滬“統一黨務”的四條建議。與此同時,滬方也派專人赴漢,協商漢、滬合作問題,漢方亦表同意。但當時由於種種分歧,任何兩方的合作都未能實現。
1927年6月,武漢國民政府北伐軍與馮玉祥國民軍會師鄭州,雙方在隨後召開的鄭州會議上,就反共的問題取得了共識。馮玉祥“力勸武漢繼續北伐為重,停止寧、漢之爭”,寧漢合流的趨勢開始顯現。此後,馮玉祥數次通電調停寧漢對峙,主倡寧漢合流。
7月12日,馮玉祥電告寧、漢兩方,要求停止攻擊,聯合北伐。聲稱,“凡有礙北伐者,即是反革命”。16日,馮再電寧漢,力言“內訌妨害對外”,主張“贛、皖停止徵調,共圖和平”。不久,馮又提出解決寧漢對立的四項辦法:(一)“武漢所定分離共產黨,解除鮑羅廷職,應請明令宣示”;(二)“現雙方俱覺本黨須由本黨同志主持”,“請即恢復舊日局面,統一中央,或按原議政府遷寧或設南京政治分會,指導東南等省黨務政治”;(三)“各領袖在開封開一預備會,決定此一黨潮,孰應下野?孰應繼任?由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議決任免之。並即取消通緝,及開除黨籍各命令”;(四)“未解決前,停止軍事行動,以江西、安徽為緩衝地,仍繼續北伐”。馮玉祥的調停,寧漢雙方均表示接受,唯在開封開會不允。
同月18日,胡漢民、吳稚暉、鈕永鍵等聯合復馮電:一面為蔣介石辯護,一面指斥汪精衞反蔣是出於個人恩怨,把分裂的責任歸之於汪精衞。此電轉達漢方後,汪精衞、譚延闓、孫科、唐生智於24日電馮,提出四點聲明:一、反共是漢方自己決定的,並非迫於寧方的壓力;二、三月份中央遷往南京之議不變;三、召開中央會議應在首都舉行;四、寧漢雙方如有和平統一的辦法,漢方不堅持武力解決。又稱,汪與蔣只有“公憤”而無“私怨”,堅持不妥協的立場。28日,汪、唐發佈《武漢國民政府宣言》,抨擊蔣介石“挾持黨軍,遂進而挾持黨部。個人獨裁之結果,使國人知有蔣中正,不知有黨,此實為黨所不容。”強調“務使黨的威權高於一切”,以黨的獨裁製施於全國行政之域”;要求“以黨治軍,使一切軍人,皆在黨的指導之下。其有異志者立除之”。8月3日,汪、譚、孫、唐再聯合電馮,表白漢方已徹底反共,提出“商討共黨,北伐奉魯”的口號。通電還表示,如果寧方同意,“個人問題無關重要”。同日,寧方以胡漢民、吳稚暉等人的名義電馮,告知蔣介石已赴徐州前線指揮軍事,表示贊成放下黨爭、一致北伐的意見。 [1] 

寧漢合流逼蔣去職

在寧漢雙方漸趨接近的情況下,馮玉祥提議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解決爭端,結束黨爭。6日,馮又致電蔣介石,謂:“寧、漢雙方一致反共,既已志同道合,請速進行合作。”8日,蔣介石由徐州前線返抵南京,即與胡漢民,吳稚暉、鈕永鍵、李烈鈞、李宗仁等聯合電馮,對漢方反共一舉表示諒解。認為寧漢雙方“糾紛即已消盡”,只有黨務善後問題待四中全會解決。軍事方面,贊成各方共同出兵“直搗幽燕”,完成“北伐”任務,並望漢方“來柄大政”,l0日,汪精衞覆電李宗仁表示合作,但堅持武漢政府與中央黨部為黨國之正統。電曰:“武漢之中央黨部及政府,實為黨國之最高機關,萬不能以不慊於供職之個人之故,遂並機關而否認之”。至此,寧漢基本達成“諒解”。
汪精衞集團雖然同意與寧方合作,但並未放棄承認武漢國民黨中央“正統”地位以及推倒蔣介石“個人獨裁”兩項條件。為此,蔣介石曾多次派與汪精衞關係很深的褚民誼赴漢疏通,然毫無結果。為逼蔣下台,武漢方面兵分三路東征討蔣。8月9日,唐生智在通電中歷數蔣介石以軍馭黨,以黨竊政,自立政府,擅開會議,屠殺異己,阻撓北伐等罪行。11日,唐又發出《為討伐蔣中正告黃埔同學》。與此同時,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等許多部隊也發表了討蔣通電。唐生智甚至派其第八軍副軍長葉琪遊説李宗仁一致倒蔣,並通過蔣百里的關係與孫傳芳商妥,擬將蔣介石之嫡系部隊壓縮在京、滬、杭三角地帶加以解決。武漢方面的反蔣聲浪大有“勢難甘休”之勢。
這時,南京方面蔣介石與桂系以及何應欽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蔣介石只得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於8月13日發表辭職聲明,提出“寧漢合作”、“反共”、“北伐”所謂三項希望,宣告下野。隨後,支持蔣介石的胡漢民、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蔡元培等也宣佈辭職,先後離寧赴滬。 [1] 

寧漢合流同流合污

胡漢民 胡漢民
蔣介石的去職,掃除了寧、漢合作道路上的一大障礙。桂系大權在握,加速寧漢合流的進程。蔣下野的當天,李宗仁、白崇禧致電武漢,希望“武漢政府趕快遷到南京去”。次日,白等又電汪精衞、譚延闓,稱:蔣的總司令職權已交軍委會接收,原來雙方爭執不下的問題都好解決,並建議漢方派代表到九江協商寧、漢合作問題。漢方應允。
19日,武漢國民黨中央召開擴大會議。經過討論,以黨政名義聯合發表聲明如下:“四月中旬,蔣介石等在南京自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陷本黨於分裂。今蔣解除兵柄,聽命於黨。李宗仁等復請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遷都南京,茲經中執會擴大會議議決,即日遷都南京”。同時提出:“剷除一切封建思想,剷除一切地盤觀念,束身於軍紀,尤東身於黨紀”。汪精衞企圖以黨的化身和正確的代表自居,在寧漢合作中佔據優勢地位。
左起:孫科、于右任、馮玉祥、譚延闓等 左起:孫科、于右任、馮玉祥、譚延闓等
8月20日,汪精衞、譚延闓、唐生智、孫科、程潛、顧孟餘等漢方委員前往廬山,與寧方代表胡宗鐸面商,並電請李宗仁、白崇禧、何應對孫傳芳作戰,雖明知汪精衞等自居於合法馮玉祥也派劉驥與會。 [1] 

寧漢合流你爭我奪

在8月22日至23日的廬山會議上,李宗仁代表寧方“歡迎諸同志東下,共商大計”他認為武漢反共之後,“雙方最大的隔閡已除”,會議決定:第一,武漢政府於九月三日以前遷往南京,與南京政府合併。武漢改設政治分會。推派譚延闓,孫科先期赴寧,部署遷寧事宜;第二,武漢東征軍,以程潛的第六軍開赴南京以西,協助第七軍作戰;唐生智部江左、江右兩軍向皖北出擊,會同寧方軍隊先肅清津浦南段的孫魯軍,然後合力進攻山東。廬山會議由於寧方讓步,雙方妥協成功。但這只是寧方的權宜之計。
譚延闓、孫科至南京後,即不再聽命於汪精衞。他們在寧方的策動下,出面撮合各方勢力,拼湊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9月5日,譚、孫專程赴滬與胡漢民、吳稚暉、張靜江等五委員商談棄嫌合作的問題,並邀請他們參加四中全會,但遭胡漢民拒絕。
6日,汪精衞同漢方代表朱培德、顧孟餘、陳公博、徐謙等到達南京。此後,汪極力運用政治手段統一國民黨各方勢力,進行政治分贓。為與寧方作進一步的爭奪,汪、唐即使是在剛剛結束的與北洋軍閥的作戰中也並未用心,而是着意經營自己的根據地。寧方的李宗仁、何應欽在龍譚大捷後也無意北進,一味積極擴軍,以準備繼續與武漢爭雄。由此可見,寧漢合流剛剛拉開序幕卻已潛伏着分裂的危機。
當時報紙有關“寧漢合流”的報道 當時報紙有關“寧漢合流”的報道
在寧漢合流的過程中,為爭取胡漢民的配合,汪精衞決定親自赴滬與胡面商。9月11日至13日,寧、漢、滬三方代表在上海召開淡話會,商討黨務及寧、漢政府合作改組辦法。汪本擬在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但胡漢民、吳稚暉以反共“先進”的身份,反對汪以“正統”自居,藉口武漢“清共”無誠意,不與汪會面。西山會議派更以反共“先進之先進”的資格,強調必須重新佔有國民黨的重要席位,高喊汪精衞必須下野的論調。在桂係指使下,由孫科提議,決定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作為中央臨時機構,特委會由寧、漢、滬三方共同推定若干人組成,行使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部職權,並籌備召開國民黨“三大”。這樣,汪精衞企圖操縱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計劃落空。汪不得不以“防範共產黨過於遲緩”為山,通電下野,自請處分。至此,蔣、汪兩敗俱傷,桂系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原為漢方的譚延闓、孫科、程潛等,控制了南京政權。
16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正式成立。 [2]  寧、漢、滬三方各推委員6人,共推委員14人,共計32人組成,包括未出席會議的汪精衞、蔣介石和胡漢民。同時,改組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推丁惟汾等47人為國民政府委員,蔣介石等67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17日,發表《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宣言》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宣言》,宣告國民黨“統一”完成。
寧、漢、滬三派合一的特委會是在繼續“清共”的共同目標下拼湊而成的。由於政治分贓不均,形式上雖使國民黨“統一”起來,實際上並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國民黨各派的矛盾和爭鬥。不久,寧漢合作就為新的分裂所替代。 [1] 
參考資料
  • 1.    戴逸主編.中國近代史通鑑1840-1949南京國民政府時期8:紅旗出版社,1997:54-56
  • 2.    餘克禮,朱顯龍主編;張民憲,高景軒,彭付芝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 上: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