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居正

(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法學家)

鎖定
居正(1876年11月8日-1951年11月23日),原名居之駿,字覺生,又字嶽崧,別號梅川居士。湖北廣濟(今湖北武穴)人。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法學家 [4] 
1905年赴日本留學,入日本法政大學預備部和本科法律部,不久由宋教仁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先後參與組織了武昌起義,在反袁鬥爭中擔任東北軍大司令,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豐富的革命鬥爭經歷奠定其在國民黨內的元老地位。其後曾連續出任國民政府委員、司法行政部部長、司法院院長等一系列顯赫的司法要職。 [2]  1949年去台灣,1951年在台北病逝 [6]  。著有《辛亥親歷記》《梅川日記》等。有《居正先生全集》3卷行世 [4] 
居正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1932-1948)一職十六年,任職期間,試圖將中華民國納入法治軌道。居正的以法治國思想既具有較強的現代性。又有明顯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傳承,探討其思想,對於從法律角度認識民國時期的社會情勢頗有助益;而其富有個性的觀點,對當代中國法律人亦有啓發。 [1] 
概述內圖片來源 [3] 
中文名
居正
別    名
之駿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76年11月8日(光緒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7] 
逝世日期
1951年11月23日
畢業院校
日本法政大學

居正人物生平

清末秀才,好氣任俠
原名養浚,字之駿,號嶽嵩、覺生。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居文勝垸人。光緒二十五年考取秀才,兩次到武昌應舉人試未中。結識陳肇一、石瑛田桐等人。青年時好氣任俠。
留學日本,追隨孫文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遠遊日本,改名正,得同鄉陳文哲資助,投考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班,畢業後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與日本名流犬養毅、宣野長知等深相結納。
光緒三十二年,立憲派湯化龍在法政大學網羅朋黨,邀集部分湖北留日學生,組織地方自治會,鼓吹立憲保皇,居遍訪湖北同鄉,揭露其保皇面目,使其陰謀未能得逞。次年夏,與孫武、張百祥發起“共進會”,為其起草章程。十二月,居正輟學回國,準備參加雲南河口起義
創辦報刊,鼓吹革命
至香港,知起義已失敗,乃赴新加坡,晉謁孫中山,受命與胡漢民汪精衞、田桐一起辦《中興日報》,以“藥石”筆名與保皇黨徐勤主辦的《總彙報》論戰,徐勤戰敗離去。居旋應邀赴仰光,創辦《光華日報》,以“公生”筆名在華僑中鼓吹革命,並組織同盟會支部。英緬殖民當局應清廷之請,勒令該報停刊,並押解居正回廣州,送清廷懲辦。舟過星州,經當地同盟會組織聘請律師向公堂以3000元保釋。準易德船至東京。
籌集軍費,武昌首義
戴敦邦繪居正畫像 戴敦邦繪居正畫像 [5]
宣統二年(1910)七月,參加宋教仁譚人鳳等召開的十一屆同盟分會長會議,建立“中部同盟會”,被推為湖北同盟會負責人。會後回上海,向在滬同盟會部分負責進行傳達,分途潛赴各地進行活動。年底返里,宣傳革命,發展組織,吸收胡採香、居釀香等10多名同盟會員。不久,風聲漸露,偵探四出,遂赴漢。接到黃興的親筆信,謂廣州即將發動,囑在武漢謀響應。以譚人鳳交付的800元經費,在武昌設立總機關,進行聯絡部署,與共進會、文學社聯合,籌劃起義。苦於資金不足,偕焦達峯等3次回鄉盜蘄春達城廟金菩薩。得手後以非真金,無補於事。9月24日,受革命黨人之託去滬採購軍械。
返漢時,武昌已首義,湖北軍政府成立,任顧問兼秘書。原湖北諮議局議長湯化龍,草擬《中華民國軍政府暫行條例》,請居假稱為孫中山在海外擬定,因而黨人順利通過,使軍政大權旁落黎元洪、湯化龍之手。10月底,革命軍在大智門阻擊清軍,他親赴前線指揮作戰,頭部負傷。抬至江漢關,經治療精神已復。及黃興至,居正受命東下上海,聯絡各方。
反袁護國,激戰滬魯
南京光復後,居正以湖北代表身份參加孫中山召開的各省代表會議。並出任臨時政府內務部次長。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後,乃去職。1912年8月,孫中山訪問北京,居正是隨員之一。其時,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居任國民黨上海聯絡部長。1913年2月,居正在湖北當選國會參議院議員。當反袁形勢日益高漲時,奉孫中山令回上海籌劃討袁事宜。
二次革命”爆發後,居任上海討袁總司令部參議。於危難之際,受命去吳淞要塞視察。要塞司令臨際叛逃,居繼任要塞司令,召集四散炮兵歸台,又收滇軍、福軍、淞軍共1800餘人,挫敗部屬敢死隊頭目劉福彪獻台投敵的企圖,與北洋海軍炮戰20多天。及至滬、寧等地討袁軍相繼失敗,遂與陳其美等東渡日本。
1914年7月,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成立。居任黨務部長兼《民國雜誌》經理。1915年秋,受命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翌年1月,他去青島密募集2個師1個旅,發展到3萬多人。5月,擊潰袁軍精鋭第五師,俘虜北洋軍官兵7000多人,連克濰縣、高密等10餘城,威震魯西北。5月25日,孫中山特派代表廖仲愷專程慰問。
當選議員,反對合作
袁世凱死後,國會重開。7月,居正入北京繼續當參議員。1917年8月,應孫中山號召去廣州參加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軍政府。1918年5月,在南方各軍閥的排擠下,孫中山辭大元帥職去滬,留居辦理交代。1919年10月,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居任總務部主任兼軍事委中會委員。1921年4月,居正在廣州國會非常會議上聯名提案,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居任總統府參議;次年任內務總長,兼理黨本部事務。他利用外資,創辦廣東股票交易所及國民儲蓄銀行,獲利100多萬元,為進軍廣西提供財政後盾。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居正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會後,因反對國共合作而受到孫中山嚴肅批評,遂返上海寶山私宅,閉門謝客。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會。居正無故不出席。
西山會議,受到排擠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居赴北京拜瞻遺容。11月23日,參加鄒魯、謝持、林森等所策劃在北京西山碧雲寺非法召開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時稱“西山會議派”。會後又與林森、鄒魯等在滬另立“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廣州國民黨中央對立。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居被書面警告,不久被開除黨籍。同年3月29日,“西山會議派”在上海非法召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居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閉會後任常務委員,並主辦《江南晚報》。1927年6月上1日,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取消對“西山會議派”的處分,恢復居正等人黨籍。9月,寧、漢合流,居任南京國民黨特別委員、國民政府委員。12月正式成立中央執行委員會時,被排擠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國民政府,閒居上海,蒐集史料,編印《清黨實錄》。
重獲啓用,司法建功
1929年12月,因參加反蔣活動,被上海警備司令熊式輝逮捕,次年5月移龍華監獄,不勝苦楚。12月起解南京,軟禁湯山,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獲釋。12月,以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和常委之地位,為第四屆當然中央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兼任司法院副院長,次年1月為代理院長兼最高法院院長。3月任司法院長,仍兼任最高法院院長,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1934年又兼司法行政部部長。在司法院長任內,借鑑資本主義國家法規,通過立法手續,建立審判獨立、審執分離、三級三審、民刑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及公務員懲戒法等一系列司法制度。
元老虛名,陪選總統
居正和南京政權和解後,被尊為國民黨元老,實際徒有虛名。但他過去與許多政治集團有過按觸,因此有時請他為相互不和的軍、政派系間的衝突進行調解。國民黨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居正均蟬聯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抗戰期間,居正隨國民黨政府遷重慶。此後3年中,他發表文章論證中國收回外國領事裁判權的必要性,喚起輿論,積極推動,促使英、美1943年分別訂約廢除在華治外法權。1948年3月,以國民黨元老身份,與蔣介石競選總統。他自稱是“陪選”。選舉時,代表中仍有109人提名居正為總統候選人,得269票。
晚年生活,著書立説
1948年7月,居正辭司法院長職,不久當選為監察委員。翌年5月,何應欽內閣辭職,代總統李宗仁提名居正組閣,以一票之差未獲立法院通過。11月飛台灣,領評議委員和監察委員虛銜,從事民國史料撰述。1951年11月23日夜,為撰寫《張振武死義事》,至11時猝然辭世,終年76歲。
居正雖處高位,但自奉節儉,常穿深藍色布長衫,布襪布鞋,篤信佛學,自稱“梅川居士”,且迷信風水。1932年,在武穴附近石滾橋蓮花畈,買得一塊墳地,將其父母和兄長墳堂遷移於此。居正關心地方公益事業,1928年倡修廣武公路。還捐資辦“養正小學”、“梅川圖書館”等。遺著有《辛亥札記》《為什麼要重建中國法系》《梅川譜偈》《參禪集》《七十自傳》等。台北出版有《居覺生先生全集》。湖北出版社出版有《居正先生選集》。

居正人物著作

著有《辛亥親歷記》《梅川日記》《為什麼要重建中國法系》《辛亥禮記》《居覺先生全集》《張振武死義事》《梅川譜偈》《清黨實錄》等,遺著編為《居覺生先生全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