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治六世

(英國温莎王朝第三位國王兼印度皇帝)

鎖定
喬治六世(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阿爾伯特·弗雷德裏克·亞瑟·喬治(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大英帝國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1936年12月12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喬治六世為末任印度皇帝及首任英聯邦元首。
喬治六世作為喬治五世次子,本不是王位的繼承人,早年亦生活在其兄長愛德華八世的影響之下。1936年12月11日,其兄愛德華八世決定退位與辛普森成婚,阿爾伯特隨即即位,王號喬治,稱喬治六世。二戰時期,喬治六世成為英國人民勇氣和毅力的象徵。 [1]  在其統治期間,大英帝國解體過程加速,逐漸演變為英聯邦,喬治六世成為首任英聯邦元首。
喬治六世在位後期飽受健康問題困擾,最終因冠狀動脈血栓形成於1952年2月6日在睡夢中去世, [2]  其長女伊麗莎白即位,稱伊麗莎白二世。
中文名
喬治六世
外文名
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別    名
伯蒂(Bertie)
國    籍
英國
民    族
英格蘭人
出生日期
1895年12月14日
逝世日期
1952年2月6日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職    業
英國國王
主要成就
鼓舞英國士氣,取得二戰勝利
出生地
諾福克郡桑德林漢姆莊園 [3] 
信    仰
英國國教
原    名
阿爾伯特·弗雷德裏克·亞瑟·喬治

喬治六世人物生平

喬治六世童年時期

阿爾伯特王子(下)與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 阿爾伯特王子(下)與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
喬治六世於其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出生。 [4]  父親約克公爵(後來的喬治五世)是威爾士親王與王妃(後來的愛德華七世亞歷山德拉王后)的次子。母親約克公爵夫人(後來的瑪麗王后),為泰克公爵的長女。 [5] 
他生於1895年12月14日,這天正好是他的曾祖父阿爾伯特親王去世34週年祭日。 [6]  威爾士親王在給兒子約克公爵的信中寫到:“我真的認為,如果你向女王提出給孩子起名阿爾伯特,那將會讓她高興的。” [7]  維多利亞女王對給新生兒起名阿爾伯特的提議感到寬慰,並寫信給約克公爵夫人:“我迫不及待地想見到這個孩子,他出生在如此悲傷的一天,但對我來説更為珍貴。” [8]  在家裏,他被稱為“伯蒂”。 [9]  阿爾伯特出生時是王位第四繼承人,排在他的祖父、父親和哥哥愛德華之後。
阿爾伯特經常受到健康問題困擾,他被描述為一個“容易受驚,有些容易流淚”的孩子。 [10]  他的父母通常不參與孩子的日常教育,這在那個時代的貴族家庭中司空見慣。他自幼患有口吃,儘管天生是左撇子,但不得不用右手寫字,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做法。此外,阿爾伯特還患有慢性胃病膝外翻,為此他不得不戴上痛苦的矯正夾板。 [11] 
維多利亞女王於1901年1月22日去世,威爾士親王即位為愛德華七世。阿爾伯特成為王位第三繼承人,排在父親和哥哥之後。

喬治六世軍旅生涯

阿爾伯特王子
阿爾伯特王子(45張)
1909年,14歲的阿爾伯特以海軍學員的身份就讀於奧斯本皇家海軍學院,1911年,升入了達特茅斯皇家海軍學院。 [12] 
1910年,他的祖父愛德華七世去世,阿爾伯特的父親繼承王位,稱喬治五世,其兄愛德華成為了威爾士王子,阿爾伯特成為王位的第二繼承人。 [13] 
阿爾伯特在世界各地的公海上漸漸成長。1913年的頭六個月,他在西印度羣島加拿大東海岸的坎伯蘭號訓練船上度過。 [14]  1913年9月15日,阿爾伯特成為科林伍德號海軍軍官候補生。他的同僚給他起了個綽號“約翰遜先生”。 [15]  在被任命為軍官候補生一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爆發僅三週,阿爾伯特得了闌尾炎,他被送到了阿伯丁,在那裏約翰·馬諾奇爵士切除了他的闌尾。 [16]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日德蘭海戰期間,他是柯林伍德號上的炮塔軍官。1917年11月,阿爾伯特又接受了一次十二指腸潰瘍手術,這導致了健康問題,他因此離開了前線,沒有看到戰爭的進一步發展。 [17]  儘管如此,喬治六世仍是自威廉四世以來唯一一位在前線參加過戰爭的英國君主。 [18] 
1918年2月,他被任命為克蘭韋爾皇家海軍航空服務培訓機構的男孩主管。兩個月後,隨着英國皇家空軍的成立,以及克蘭韋爾從海軍部調至空軍部,阿爾伯特也從皇家海軍調任至皇家空軍。 [19]  之後他來到英國皇家空軍在聖萊昂納德的軍校報到,完成了為期兩週的飛行訓練,並在該軍校聯隊指揮着一箇中隊。 [20] 
阿爾伯特想在戰爭還在進行的時候在歐洲大陸服役。1918年10月23日,他飛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奧迪尼。 [21]  在戰爭結束的最後幾周,他在法國南錫的英國皇家空軍總部的獨立空軍部隊工作。 [22]  1918年11月英國獨立空軍部隊解散後,他作為英國皇家空軍的一名參謀在歐洲大陸待了兩個月,直到被調回英國。 [23] 
1919年7月31日,阿爾伯特正式獲得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資格,並在第二天晉升為中隊長。 [24]  喬治六世是英國王室中第一位獲得全面資格飛行員認證的成員。 [25] 
1919年10月,阿爾伯特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在那裏他學習了一年的歷史、經濟學和公民學,歷史學家R.V.勞倫斯擔任他的“官方導師”。 [26] 
1920年6月4日,他的父親封他為約克公爵因弗內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27]  阿爾伯特開始承擔更多的王室職責,他代表父親參觀了煤礦、工廠和鐵路。通過這些訪問,他獲得了“工業王子”的綽號。 [28]  不過他的口吃,以及他因此而感到的尷尬,加上靦腆的性格,使阿爾伯特看起來不像他的哥哥愛德華那麼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他身體活躍,喜歡打網球、高爾夫、馬球
1926年,他與路易斯·格雷格一起參加了温布爾登網球男雙比賽。 [29]  阿爾伯特對工人的工作環境很關注,並擔任了工業福利協會會長。他在1921年至1939年間為男孩們舉辦的一系列年度夏令營,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男孩匯聚了起來。 [30] 

喬治六世繼任國王

喬治六世加冕典禮 喬治六世加冕典禮
喬治五世對長子愛德華素來有諸多不滿,他曾説過:“我死後,這孩子將在十二個月內自取滅亡”, [44]  “我向上帝祈禱,希望我的長子永遠不會結婚,不會有任何東西妨礙伯蒂和莉莉白(指約克公爵長女伊麗莎白)繼承王位”。 [44]  1936年1月20日,喬治五世去世,愛德華即位成為愛德華八世
由於愛德華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阿爾伯特成為王位第一繼承人。愛德華在繼位數月後,向美籍名流華里絲·辛普森(已離異一次,並尋求第二次離異)求婚,引發憲政危機。愛德華意識到若其堅持同辛普森成婚,首相斯坦利·鮑德温及其政府將集體辭職,觸發大選,由此違背國王作為政治中立立憲君主的憲政方針。最終他選擇退位,和辛普森關係繼續。其王位由阿爾伯特繼承,阿爾伯特並不情願接受這個王位。 [45] 
在愛德華退位的前一天,阿爾伯特去倫敦看望了他的母親瑪麗王太后。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我告訴她所發生的一切時,我崩潰了,像個孩子一樣哭泣。” [46]  在退位典禮上,阿爾伯特又暈倒在母親的懷裏。事後,瑪麗王太后證實,這位新國王在她的肩膀上抽泣了整整一個小時。

喬治六世統治早期

喬治六世
喬治六世(45張)
阿爾伯特用“喬治六世”作為王號,以強調他與父親統治的連續性,希望民眾對君主制恢復信心。 [47]  喬治六世上台後的第一個舉動是授予他的哥哥已退位的愛德華八世“温莎公爵”的頭銜。他還被迫從愛德華那裏購買巴爾莫勒爾堡和桑德林漢姆宮的皇家住宅,因為這些都是私人財產,並不自動傳給喬治六世。 [48]  在他登基後的第三天,他把嘉德勳位授予了他的妻子,伊麗莎白王后 [49] 
1937年5月12日,喬治六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加冕禮,這一天原本是愛德華加冕的日子。為了表示對兒子的支持,瑪麗王太后打破傳統,出席了儀式。 [50]  為慶祝英王加冕,英國在斯皮特黑德海峽舉行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閲艦式。喬治六世加冕閲艦式除了英聯邦的一百四十五艘軍艦外,還邀請到了十八個外國海軍赴宴,這也是大炮鉅艦時代各國海軍的最後一次聚會。 [51] 
喬治六世統治早期,歐洲爆發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根據憲法,國王有義務支持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 [11]  然而,1938年當國王和王后歡迎張伯倫帶着《慕尼黑協定》回國時,他們邀請了張伯倫和他們一起出現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這種君主與政治家的公開聯繫是不尋常的,因為按照傳統,在白金漢宮陽台上露面只限於皇室成員。 [11]  儘管當時張伯倫對希特勒的政策在英國民眾中廣受歡迎,但在下議院中,仍有一些人反對張伯倫的政策。歷史學家約翰·格里格將國王的這一舉動描述為“本世紀英國君主最違憲的行為”。 [52] 
1939年5月到6月,國王和王后訪問了加拿大和美國,這是英國君主歷史上首次訪問兩國。這次訪問旨在緩和北美民眾對歐洲日益緊張的局勢所產生的強烈孤立主義傾向。儘管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政治上的,但國王和王后仍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 [53]  人們不再擔心喬治六世會被人拿去和他的前任愛德華八世作比較。 [54]  國王和王后訪問了加拿大的每一個省。 [55]  國王在日記中寫道:“在加拿大的最後一次演講結束時,我差點哭了。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哭,這是一次難忘的行程。”在美國,國王和王后參觀了紐約世博會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邀請了他們前往自己在紐約海德公園的私人莊園。 [56]  期間,國王和王后與總統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隨後的戰爭年代中,這對英國與美國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57]  這次皇室訪問在20世紀的重要性被認為僅次於愛德華七世1903年對巴黎的訪問。 [3] 

喬治六世二戰時期

1939年9月,英國和除愛爾蘭以外的自治領向納粹德國宣戰。 [58]  1939年9月3日下午6時,喬治六世向英國及海外領地人民發表講話。在廣播中,他談到了未來的困難時期,並敦促他的人民堅定立場。 [59]  儘管德軍對倫敦進行了轟炸,喬治六世和妻子還是決定留在倫敦。整個戰爭期間,國王和王后晚上乘車回温莎城堡過夜,其他的時間都留在了白金漢宮 [60]  1940年9月13日,兩枚炸彈在白金漢宮的一個院子裏爆炸,國王和王后險些喪命。 [61]  白金漢宮在戰爭期間共計被轟炸9次。 [62]  王室在當時被描述成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面臨着同樣的危險和物品供給的限制。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談到了她對這座沒有暖氣、用木板封住的宮殿的印象。 [63] 
1940年,認識到現代戰爭全面性後,國王設立了喬治十字勳章和喬治勳章,以表彰公民的英勇行為。 [62]  1942年,喬治十字勳章被授予馬耳他人民,以表彰他們抵抗敵人圍攻的英勇行為。1942年8月,國王的弟弟肯特公爵在服役期間因空難去世。 [64] 
喬治六世與蒙哥馬利 喬治六世與蒙哥馬利
1940年,温斯頓·丘吉爾取代內維爾·張伯倫成為首相,儘管喬治六世個人更傾向於任命哈利法克斯勳爵。 [65]  國王最初對丘吉爾任命比弗布魯克勳爵為內閣成員感到沮喪失望, [65]  但他逐漸開始毫無保留地支持丘吉爾戰時的領導。 [1]  他和丘吉爾建立了“英國現代史上君主和首相之間最親密的私人關係”。 [66]  從1940年9月起,之後四年半的每個星期二,這兩人都要秘密地共進午餐,坦率地討論戰爭問題。 [67]  國王把兩人討論的大部分內容在日記中記錄了下來。 [68] 
在整個戰爭期間,國王和王后在英國各地進行了鼓舞士氣的訪問,他們視察了炸彈爆炸地點、兵工廠和軍隊,在這些場合,國王總是穿着軍裝出現。 [59]  喬治六世在當時成為英國人民勇氣和毅力的象徵。 [1]  1939年,國王前往法國視察英國遠征軍,1943年在阿拉曼戰役勝利後前往北非。1944年6月,在諾曼底登陸10天后,國王在諾曼底海灘檢閲了他的軍隊。同年晚些時候,他視察了意大利低地國家的英軍部隊。 [62] 
1945年5月8日歐洲勝利日,下午6時國王再次向全國廣播。人羣在白金漢宮前高呼“我們要國王!”在下午和晚上,國王和皇室成員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露面8次,向下面聚集的人羣致意。 [59]  為了與1938年張伯倫在白金漢宮陽台的出現相呼應,國王邀請了丘吉爾和皇室成員一起出現在陽台上,接受民眾的歡呼。 [69] 

喬治六世帝國飄搖

喬治六世與妻女
喬治六世與妻女(30張)
喬治六世統治期間,大英帝國加速解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加快了大英帝國向一個獨立國家自願聯合體(即英聯邦)轉變的步伐。 [70]  在克萊門特·艾德禮擔任首相時期,英屬印度於1947年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自治領 [71]  喬治六世放棄了印度皇帝的頭銜,成為了印度國王和巴基斯坦國王。1950年,印度成為共和國(但仍是英聯邦成員),他不再是印度國王,並開始接受他的新頭銜——英聯邦元首,但他一直是巴基斯坦的國王直到去世。 [72]  外交事務上,國王大力支持工黨政府的政策,並在促進英聯邦發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3]  但一些國家仍脱離了英聯邦,如1948年的緬甸,1949年的愛爾蘭共和國。 [72] 
1947年,國王和他的家人訪問南非 [73]  期間,南非政府告知喬治六世只需與白人握手,他對此感到十分震驚,並稱他的南非保鏢為“蓋世太保”。 [74] 

喬治六世晚年病逝

到了1948年,英國似乎已經克服了戰後最困難的時期,但戰爭的壓力卻對喬治六世的健康造成了損害。 [62]  國王的身體本就脆弱,又由於吸煙過多而患上了肺癌 [75]  同時還有動脈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其他疾病。計劃中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行也因國王右腿動脈阻塞而推遲,喬治六世面臨喪失右腿的風險。1949年3月,國王接受了右腰交感神經切除術手術。 [76] 
喬治六世的葬禮 喬治六世的葬禮
隨着父親健康狀況的惡化,國王的長女伊麗莎白開始承擔更多的王室職責。1951年9月23日,在發現惡性腫瘤後,克萊門特·普萊斯·托馬斯切除了國王的左肺 [77]  1952年1月31日,國王不顧眾人反對,執意前往倫敦機場為女兒伊麗莎白和女婿菲利普送行。 [78]  2月6日格林尼治時間早上07:30,喬治六世被發現在自己桑德林漢姆莊園的房間中去世,他死於冠狀動脈血栓形成,享年56歲。 [79] 
丘吉爾聽到國王去世的消息時他哭了, [80]  身邊的工作人員試圖安慰他説他會和新女王相處得很好時,他回答説自己不認識她,她只是個孩子。 [80]  伊麗莎白王后在寫給國王母親瑪麗王太后的信中也表達了自己的哀思,她寫道:“我知道您非常疼愛伯蒂,他也是我的一生,我們在一起度過了快樂的時光,我深深地感謝他。他是如此的體貼及愛護人,我相信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着想過……對我和孩子們來説,他是一個天使……難以想象莉莉白這麼年輕就要承受這樣的負擔……” [81] 
國王的葬禮於1952年2月15日在温莎城堡的聖喬治教堂舉行。 [82]  在國王的葬禮上,政府的花圈掛着一張卡片,丘吉爾在卡片上寫下了那句刻在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上的話——“英勇無畏”。 [62]  國王去世後,瑪麗王太后也因喪子之痛一病不起,13個月後去世。

喬治六世主要影響

工黨議員喬治·哈迪的話來説,1936年愛德華八世退位危機“對共和主義的貢獻超過了過去50年的宣傳”。 [83]  喬治六世在給他的哥哥愛德華的信中寫到,當他退位後,自己不情願地繼承了這個“搖搖欲墜的王位”,並試圖“讓它重新穩定下來”。 [84]  當公眾對君主制的信心處於低潮時,他成了國王。在他統治期間,他的人民承受了戰爭的苦難,皇權被削弱了。然而,他對家庭的盡職盡責,以及在任期間展現出的個人勇氣,成功地恢復了君主制的聲望。 [85]  歷史學家羅斯·麥基賓(Ross McKibbin)認為:“在整個戰爭中,君主制特別受歡迎——這是一次幸運的逃脱(考慮到喬治六世曾經對張伯倫保守主義的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舊精英階層”。 [86] 

喬治六世歷史評價

傑西卡·萊格特評價:“二戰”的硝煙或許成就了他作為大英帝國領航者的形象,但同時也讓這位受人愛戴的君主付出了代價。 [94] 
湯姆·利文評價:喬治六世在成長過程中培養了相當強的責任感。在為人處事中小心翼翼,避免和外界發生衝突;因為他總是擔心,辜負了別人的期望。 [100] 

喬治六世主要頭銜

1895年12月14日–1898年5月28日:約克的阿爾伯特王子殿下(His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York)
1898年5月28日–1901年1月22日:約克的阿爾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York)
1901年1月22日–1901年11月9日:康沃爾和約克的阿爾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Cornwall and York)
190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威爾士的阿爾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Albert of Wales)
1910年5月6日–1920年6月4日:阿爾伯特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 Albert)
1920年6月4日–1936年12月11日:約克公爵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The Duke of York)
1936年12月11日–1952年2月6日:國王陛下(His Majesty The King)
1936年12月11日–1947年8月14日在印度帝國:國王陛下、印度皇帝陛下(His Imperial Majesty The King, Emperor of India
喬治六世在其一生中作為英國君主曾孫、孫子及子嗣擁有諸多頭銜。作為國君其通常被稱為“國王”或“陛下”,並由此自動獲得三軍總司令頭銜。

喬治六世軼事典故

喬治六世婚姻

約克公爵夫婦(阿爾伯特與伊麗莎白) 約克公爵夫婦(阿爾伯特與伊麗莎白)
在王族相互通婚的時代,阿爾伯特擁有較大的自由來選擇未來的妻子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他與澳洲名媛希拉·奇澤姆(Sheila Chisholm)的曖昧關係終止於1920年4月。 [31]  那一年的晚些時候,他遇到了伊麗莎白·鮑斯-里昂,她是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爾和金霍恩伯爵克勞德·鮑斯-萊昂最小的女兒,他決心娶她。 [32]  瑪麗王后親自到格拉米斯城堡探望偷走她兒子心的女孩,並開始相信伊麗莎白是“唯一能讓伯蒂開心的女孩”(the one girl who could make Bertie happy),但還是拒絕干涉。 [33]  據報道,1921年和1922年,她兩次拒絕了阿爾伯特的求婚,因為伊麗莎白並不願意為成為皇室成員而做出必要的犧牲。 [34]  經過長期的追求,1923年1月,伊麗莎白最終同意嫁給阿爾伯特。 [35] 
他們於1923年4月26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婚禮。阿爾伯特與非王族出身的伊麗莎白結婚被認為是英國王室支持政治現代化的一種姿態。 [36]  新成立的英國廣播公司也希望通過廣播來記錄和播放婚禮的過程,但是教堂否決了這個提議。 [37] 
喬治六世和他的孩子 喬治六世和他的孩子
嫁給阿爾伯特後,伊麗莎白給他帶來了他一直渴望的愛、理解和支持。由於口吃,阿爾伯特害怕在公眾面前講話。 [38]  1925年10月31日,他在温布利舉行的大英帝國展覽會上發表的閉幕演説,對他和他的聽眾來説都是一場難忘的折磨。 [39]  此後,他開始與澳大利亞籍語言治療師萊昂內爾·羅格(Lionel Logue)見面。他與羅格練習呼吸,伊麗莎白則耐心地和他排練。 [39]  漸漸地,他説話不再那麼猶豫了,演講能力也有所提高。1927年,約克公爵夫婦展開了帝國之旅,他們乘坐聲望號(HMS Renown)前往澳大利亞、新西蘭斐濟,途經牙買加 [40]  在牙買加,阿爾伯特與黑人男子伯特蘭·克拉克搭檔雙打網球。這在當時是不尋常的,在當地被視為種族平等的表現。 [41] 
約克公爵夫婦有兩個女兒:1926年出生的伊麗莎白(她被家人稱為“莉莉白”Lilibet)和1930年出生的瑪格麗特。 [42]  他們在倫敦皮卡迪利大街145號的住所過着相對遠離公眾視線的生活。1931年加拿大總理R. B. 班納特提議讓約克公爵擔任加拿大總督,不過喬治五世聽取了自治領事務大臣J. H. 托馬斯的建議,拒絕了這一提議。 [43] 

喬治六世戰時演講

喬治六世的戰時演講詞是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演説。它以口述的書面語為形式,以闡明觀點和立場、激發起民眾的熱情並最終獲得民眾的支持、讓民眾行動起來為目的。喬治六世通過級差資源使其語勢大大增強,使其聚焦更加鋭化。也就是如上資源的使用使得喬治六世的演説更具有旗幟鮮明的政治觀點、雄辯嚴謹的邏輯威力和剛勁,以及強烈的鼓動力量。 [99] 

喬治六世人際關係

曾祖父:薩克森-科堡-哥達的阿爾伯特王子
祖母:丹麥的亞歷山德拉公主(亞歷山德拉王后)
父親:英國國王喬治五世
母親:泰克的維多利亞·瑪麗公主(瑪麗王后
兄長: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
長女: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喬治六世後世紀念

  • 紀念幣
1937年,英國發行一枚紀念喬治六世的金幣。面值5英榜,幣徑33毫米,重量39克,材質917金。正面圖案是喬治六世劍馬圖和年號,背面圖案為喬治六世頭像。 [95] 
1993年直布羅陀發行“英國君王系列紀念幣的第11枚。幣的正面圖案與第1枚相同,背面圖案是喬治六世的頭像。 [95] 

喬治六世藝術形象

喬治六世文學作品

書名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英]馬克·羅格/彼得·康拉迪
2011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98] 
餘林
2013
新世界出版社 [97] 
《國王的演講》
丁寧
2021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96] 

喬治六世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2年
電視電影
詹姆斯·威爾比 [87] 
2010年
電影
科林·費斯 [88] 
2011年
電影
勞倫斯·福克斯 [89] 
2012年
電影
塞繆爾·韋斯特 [90] 
2015年
電影
魯珀特·埃弗雷特 [91] 
2016年
電視劇
王冠
傑瑞德·哈里斯 [92] 
2017年
電影
本·門德爾森 [93] 
參考資料
  • 1.    George VI  .大英百科全書網[引用日期2019-06-30]
  • 2.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47–248
  • 3.    George VI (1895–1952)  .《牛津國家傳記詞典》官方網站.2004-9-23[引用日期2019-07-08]
  • 4.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90
  • 5.    Weir, Alison.Britain's Royal Families: The Complete Genealogy, Revised Edition.London:Random House,1996:322–323, 329
  • 6.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3
  • 7.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4–5
  • 8.    Wheeler-Bennett, Sir John.King George VI: His Life and Reig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58:7–8
  • 9.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6
  • 10.    Wheeler-Bennett, Sir John.King George VI: His Life and Reig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58:17–18
  • 11.    Matthew, H. C. G.George VI (1895–1952).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2004.
  • 12.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41–45
  • 13.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2–23
  • 14.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6
  • 15.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8
  • 16.    Royal Connections  .阿伯丁醫師會[引用日期2019-06-30]
  • 17.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55–76
  • 18.    King George VI's (then Prince Albert) account of the Battle of Jutland  .英國王室官網[引用日期2019-06-30]
  • 19.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72
  • 20.    Wheeler-Bennett, Sir John.King George VI: His Life and Reig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58:115
  • 21.    Wheeler-Bennett, Sir John.King George VI: His Life and Reig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58:116
  • 22.    Boyle, Andrew."Chapter 13", Trenchard Man of Vision.London:Collins,1962:360
  • 23.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44
  • 24.    Heathcote, Tony.The British Field Marshals: 1736–1997: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London:Casemate Publisher,2012
  • 25.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45
  • 26.    Wheeler-Bennett, Sir John.King George VI.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58:128–131
  • 27.    Weir, Alison.Britain's Royal Families: The Complete Genealogy, Revised Edition.London:Random House,1996:329
  • 28.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72
  • 29.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52
  • 30.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97
  • 31.    Sheila: The Australian Ingenue Who Bewitched British Society review  .英國《每日快報》網站[引用日期2019-06-30]
  • 32.    Vickers, Hugo.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London:Arrow Books/Random House,2006:31, 44
  • 33.    Airlie, Mabell.Thatched with Gold.London::Hutchinson,1962:167
  • 34.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106
  • 35.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57–59
  • 36.    Roberts, Andrew.Antonia Fraser (ed.), The House of Windsor.London:Cassell & Co,2000:57–58
  • 37.    Reith, John.Into the Wind.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49:94
  • 38.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49
  • 39.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98
  • 40.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99
  • 41.    Shawcross, William.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The Official Biography.London:Macmillan,2009:273
  • 42.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11, 225, 231
  • 43.    Howarth, Patrick.George VI.London:Hutchinson,1987:53
  • 44.    Ziegler, Philip. King Edward VIII: The Official Biography.London:Collins,1990:199
  • 45.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40
  • 46.    Wheeler-Bennett, Sir John.King George VI: His Life and Reign.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58:296
  • 47.    Howarth, Patrick.George VI:Hutchinson,1987:66
  • 48.    Ziegler, Philip.King Edward VIII: The Official Biography.London:Collins,1990:326
  • 49.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223
  • 50.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214
  • 51.    世界海軍的盛宴 1937年英王喬治六世加冕閲艦式  .空中網.2015-09-21[引用日期2019-07-08]
  • 52.    Hitchens, Christopher (1 April 2002), "Mourning will be brief"  .英國衞報[引用日期2019-06-30]
  • 53.    Judd, Denis.King George V.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63–166
  • 54.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298–299
  • 55.    “At Home in Canada”: Royalty at Canada’s Historic Places  .Canada’s Historic Places[引用日期2019-06-30]
  • 56.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89
  • 57.    Swift, Wil.The Roosevelts and the Royals: Franklin and Eleanor, the King and Queen of England, and the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History:John Wiley & Sons,2004
  • 58.    Townsend, Peter.The Last Empero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5:104
  • 59.    WHAT THE ROYAL FAMILY DI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WM[引用日期2019-06-30]
  • 60.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83
  • 61.    Churchill, Winston.The Second World War, II:Cassell and Co. Ltd,1949:334
  • 62.    George VI  .英國皇室官網[引用日期2019-06-30]
  • 63.    Goodwin, Doris Kearns.No Ordinary Time: 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 The Home Front in World War II. 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4:380
  • 64.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87
  • 65.    Judd, Denis .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180
  • 66.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195
  • 67.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202–210
  • 68.    Weisbrode, Kenneth.Churchill and the King.New York::Viking,2013:107, 117–118, 148, 154–155, 166
  • 69.    Judd, Denis. 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10
  • 70.    Townsend, Peter.The Last Empero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5:176
  • 71.    Townsend, Peter.The Last Empero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5:229–232, 247–265
  • 72.    Townsend, Peter.The Last Emperor. 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5:267–270
  • 73.    Townsend, Peter.The Last Emperor.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5:221–223
  • 74.    Shawcross, William.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The Official Biography:Macmillan,2009:618
  • 75.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40
  • 76.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314–317
  • 77.    Rhodes James, Rober.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330
  • 78.    About Heathrow Airport: Heathrow's history  .希思羅機場官網[引用日期2019-06-30]
  • 79.    Judd, Denis.King George VI.London:Michael Joseph,1982:247–249
  • 80.    Queen Mother on King George VI's death  .英國每日電訊報[引用日期2019-06-30]
  • 81.    Shawcross, William.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The Official Biography:Macmillan,2009:665
  • 82.    Bradford, Sarah.King George VI.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89:462
  • 83.    Rhodes James, 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115
  • 84.    Rhodes James,Robert.A Spirit Undaunted: The Political Role of George VI.London:Little, Brown and Co,1998:127
  • 85.    Ashley, Mike.British Monarchs.London:Robinson,1998:703–704
  • 86.    McKibbin,Ross.Classes and Cultures. England 1918–195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534
  • 87.    《伯蒂與伊麗莎白》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88.    《國王的演講》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89.    《傾國之戀》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90.    《總統別戀》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91.    《公主夜遊記》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92.    《王冠》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93.    《至暗時刻》演職員表  .IMDB[引用日期2019-06-30]
  • 94.    (英)菲莉帕·格里夫頓作;趙金基譯,英國王室百年傳奇 温莎王朝的榮耀與醜聞[M].中國畫報出版社,2021.06:190
  • 95.    王宗舜著,錢幣上的軍事文化 上[M].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164
  • 96.    丁寧著, 奧利的紙飛機繪. 國王的演講[M].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 1-10
  • 97.    餘林編譯. 閃耀史冊的演講[M].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4.02: 1-10
  • 98.    [英] 馬克·羅格 著 , 彼得·康拉迪 著 , 莎倫荻 譯 , 吳果錦 譯. 國王的演講[M].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1.04: 1-10
  • 99.    李海燕,於金剛.從評價理論看喬治六世戰時演講詞[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33(9):63-68
  • 100.    (英)湯姆·利文(Tom Levine)著;戴雪松譯,温莎家族 一個家庭的榮辱史 glanz und tragik einer fast normalen familie[M].新星出版社,2006.10:16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