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現代史

鎖定
中國現代史有兩種算法,第一種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第二種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算。
世界現代史沒有爭議,是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開始的。
中文名
現代史(現代史) [1] 
外文名
a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持續時間
1949年10月至今
漢語拼音字母
xiàn dài shǐ [1] 
漢語注音符號
ㄒㄧㄢˋ ㄉㄞˋ ㄕˇ [1] 

現代史基本含義

在中國,現代史分為中國現代史和外國現代史。中國現代史開始的時間有兩種説法,第一種是從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第二種是從新中國成立(1949年)開始算。

現代史中國現代史

中國大事年表
(一)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1949-1956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着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建國後的頭三年,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的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穩定了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區土地制度的改革,鎮壓了反革命,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展了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的反行賄、反偷税漏税、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衞國戰爭的同時,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1952年底已經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入朝作戰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政治:
1.追殲殘敵,剿匪作戰,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國領土基本解放
3.鎮壓反革命運動
4."三反""五反"運動
5.一國兩制方針
經濟:
1.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2.穩定物價,統一財經
3.合理調整工商業
4.政府領導人民恢復和發展生產
5.土地改革
1953年,《朝鮮停戰協議》簽訂;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制定"一五"計劃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
1953-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1954年秋,一屆全國人大在北京召開,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人大委員長。
(二)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1966年)
現代史 現代史
政治:
1.中共八大(1956年)
2.反右派鬥爭嚴重擴大化,"反右傾"鬥爭
經濟:
1."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1960年冬,黨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傾錯誤,提出國民經濟八字方針
1962年初,中共召開七千人大會,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領導人民自我批評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導火線:1965年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
全面發動:1966夏,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十一中全會發表兩個文件
全國動亂:以1967年初的上海"一月奪權"為開端;以老一輩革命家為首的“二月逆流”抗爭堅決反對這種行為
調整整頓:九一三事件後,1973年周恩來和1975年鄧小平先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進行調整、整頓
走向結束:為祭奠周總理的四五運動奠定羣眾基礎;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粉碎“四人幫”
文革期間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損失達5000億元,但社會還是有緩慢發展
(四) 徘徊中前進的兩年(1977-1978年)
“徘徊”:黨中央主要領導人繼續犯“左”的錯誤,指導思想沒有改變,經濟建設急於求成
“前進”:教科文事業面貌一新,國民經濟較快恢復,真理標準問題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逐步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1978年底,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史的偉大轉折
1979年,平反冤假錯案,為黨史最大冤案(劉少奇)平反;為影響最大、涉及人數最多的”右派”平反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採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了文革.葉劍英發表《關於台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
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
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闡述這一構想的《政府工作報告》.
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87年中葡簽署關於澳門問題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1980年後海峽兩岸交流日益頻繁,但由於台灣島內分裂傾向發展和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嚴重阻礙了和平統一的進程
文化: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貫徹“雙百”方針以後的優秀作品
老舍的話劇《茶館》 小説《駱駝祥子》;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楊沫的長篇小説《青春之歌》;電影《早春二月》;
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整個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制定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1992年,“十四”大,強調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提出20世紀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1997年,“十五”大,江澤民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
中國現代史綜述
中國現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歷史,故又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分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此期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與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底至今)兩大歷史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對外交往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家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一國兩制”由構想變為現實,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一)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此期從1949年10月 —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或轉變時期。包括新中國建立、鞏固新政權、國民經濟恢復、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為中心內容。此時期的社會形態新民主主義社會。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歷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兩次歷史性轉變。此時期又分為兩個歷史發展階段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與初步發展階段
(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階段最主要的特徵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專政,經濟上以 國營經濟為主導的五種經濟成分並存,面臨首要任務是鞏固新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新民主主義秩序初步建立。具體而言:
(1)新中國建立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及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
(2)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極為嚴峻複雜,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是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務。為此政治上、軍事上,祖國大陸統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鎮反運動。其中後者被稱為建國初期的三大運動,鞏固了新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而經濟上為了更快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黨和政府又在經濟戰線上進行了一系列鬥爭:沒受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精簡機構、整編軍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到1952年國家財政經濟取得了根本好轉,國民經濟取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經濟建設準備了條件。
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1953年初—1956年底):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及超額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標誌着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但三大改造後期及“一五”計劃後期出現急躁冒進傾向,為以後“左”傾思想、急於求成的錯誤埋下了伏筆,因如此的高速度給未有建設社會主義經驗的中共黨人尤其是毛澤東以錯覺,因為他們要急於擺脱落後,在中國迅速建成社會主義,超英趕美,一旦在適當的條件下,這種良好的心願有可能發展成盲目冒進的“左”傾思想。
(二)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956年底—1966年5月):又稱為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主題是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但由於主客觀原因,呈現出曲折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理性探索與實踐階段(1957年1月—1959年6月):
①《論十大關係》標誌中國開始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八大正確分析國內階級變化及主要矛盾變化、任務,提出經濟發展的正確方針,也作出黨內民主生活決議;
②1957年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理論,為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正確政治方針,而整風運動本為反對黨的不良作風,解決好人民內部矛盾這一政治生活主題,但由於反右擴大化,使黨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從理論上修改了八大關於主要矛盾的論述,“左”傾思想開始抬頭,而且一開始就形成具有一定理論性認識,在社會主義階段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資本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道路的鬥爭始終是社會主要矛盾,這就在認識上脱離了中國國情,成為黨在以後的階級鬥爭問題上屢犯錯誤的理論根源;
③在政治理論上的反右的“左”傾思想發生,勢必對中共八大作出的經濟建設的正確方針產生右傾保守的認識,從而導致在建設中不顧國情、過分誇大人的主觀意志,違背客觀規律,導致總路線的提出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出現,造成嚴重的後果。總的來説,此階段基本上執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確路線,國家工作的指導方面基本上是正確的,儘管這一時期“左”的指導思想開始抬頭,出現了政治上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經濟上“三面紅旗”運動的嚴重錯誤,但黨和國家仍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糾正實際工作中的錯誤,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總的來説呈上升趨勢
(2)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嚴重受挫階段(1959年7月—1961年12月):廬山會議本為糾“左”,但由於以毛澤東為首部分中共黨人缺乏經濟建設經驗,不懂經濟規律,又由於急於建成社會主義的迫切心情,不能從思想深處認識“大躍進”產生問題的嚴重性,又不能從現實失誤中檢討思想深處的“左”傾認識,且由於中國歷史的傳統,每次取得重大斗爭的勝利者往往把自己作為真理正義的化身,很少聽進不同意見者;組織路線以個人專斷代替黨內民主,故錯誤地發動了反右傾鬥爭,踐踏了黨內民主,使“左”傾錯誤繼續發展,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鬥爭等“左傾”錯誤的發展、自然災害、中蘇關係惡化,最終導致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3)國民經濟調整和恢復階段(1962—1966年)糾“左”、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全面貫徹,國民經濟得到調整與恢復,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取得了新成就。但未從思想深處認識“左傾”錯誤,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階級鬥爭擴大化錯誤進一步擴展,並逐步演變為全局性的“左傾”錯誤,終於導致新中國歷史上最大悲劇十年內亂序幕的出現。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此時期主要有發動原因、主要概況、性質、危害及教訓。
(1)原因
①除了國內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惡果即“左傾”思想的繼續發展和錯誤理論形成及付諸實踐;
國際形勢惡化及過於嚴重的估計;
③還有深層原因:a、就制度而言:建國初期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很不健全,作為執政黨的主席有着越過人大、以黨代政,決定重大決策的無限權力。
b、就毛澤東個人而言:他是歷史和時代的產物:
一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在毛澤東的治國思想中佔有主導地位,故產生家長制、黨內生活不民主的現象,這是家長制作風產生的歷史基礎;
二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但在幾千年來唯心英雄史觀的薰陶下的中國工農羣眾,容易將此功歸於毛澤東個人,導致對毛澤東的崇拜到個人迷信,在當時中國人心理上認為毛澤東的言論就是真理,這是產生家長制作風的羣眾基礎;
三是自遵義會議以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的民主革命未遇到過重大挫折,毛澤東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擁戴,隨着革命勝利,新政權建立,毛澤東越來越認為自己的地位及思想、言論的權威性只能加強,不容質疑,對此也使一些黨的領導人物形成一種錯覺:首先混淆了毛澤東的個人思想與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體系,形成一個毛澤東個人言論指示作為其真理與正義的化身;其次混淆了黨的主席與黨的概念,認為反毛澤東就是反黨;再次混淆了黨、國家、政府的概念與區別,認為既然中共是中國的執政黨,故國家政府權力就是黨可以隨意支配的,就有以黨代政、以黨代法。總之這是產生家長制作風需要個人崇拜的心理因素。如上就是形成個人專斷、黨內民主屢遭踐踏,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深受破壞,文革得以輕易發動和被利用的原因。
(2)性質:從文革所有概況來看、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從物質生產意識形態、從黨的傳統到社會風氣、從文教科技到外交政策,無不給予重大的破壞,所以它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內亂。
(3)概念: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大革命,而是文化上的廣義面,它是毛澤東親自發動領導、由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決定,號召全國人民參加,重點整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發動億萬人民自上而下進行。
(4)危害:是中共黨史上“左傾”錯誤佔統治地位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略)。
(5)教訓: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黨的工作重心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正確分析社會主義階級鬥爭形勢;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待領導、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實行黨內民主,集體領導,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正確認識教育、文化科技在建設國家中的作用,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善於處理邦交關係,為國內建設爭取和平的有利環境,建立良好的國際環境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78年至今):新時期的基本內容及特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包括偉大的轉折年、改革開放、繼續探索三大內容。
偉大轉折是新時期到來的前提條件,而為轉折奠定基礎的為關於真理標準討論,併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的轉折,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折,標誌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也開始形成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其證明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進行改革開放,以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它初步具備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黨的基本路線的雛形。
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以解放社會生產力,其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對外開放是在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則下同世界各國進行經濟合作、技術交流、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先進的科技及管理經驗,其目的是為加速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經濟
繼續探索是新時期保持常新的保證,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①關於初級階段:a、起止: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需要上百年時間;b、特點: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c、象徵:生產力相對落後,生產關係、商品經濟國內市場不發達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還不成熟,需要不同性質規模的私有制經濟作為補充;政權建設上舊勢力、舊思想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階級矛盾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表現在資產階級思想自由化與四項基本原則的對立;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生產力不能滿足需求間的矛盾;d、主要任務:要逐步擺脱貧窮落後,由農業國變為現代化工業國,由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通過深化改革與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騰飛。
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認識國情的基礎上提出此階段的主要矛盾、任務,總結蘇聯,尤其是中國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尤其是改革開放的經驗。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三大、十四大而逐步形成此理論。
中國現代史的特徵
(一)中國現代史是中國人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時代,從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國變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強國的時代。
(二)中國現代史是中國社會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史:
1、從探索的方向看:是近代西學的繼續,具有模仿性的特點:80年代以前,無論從政治上或經濟上大都是模仿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模仿西方的經營方式、管理經驗。
2、從探索的歷程看:具有曲折性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前,革命和建設進程或者被冒進脱離現實地超越,或者為左傾錯誤不時地中斷,使工作重心不正確的轉移,以致於經濟建設從冒進至中斷,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走上正規,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從探索的內容看:具有獨創性連續性的特點:三大改造以和平方式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堅持並擴大統一戰線,把它發展到愛國統一戰線新階段;“一國兩制”的構想為祖國統一創造條件;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現代史的啓示
1、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統一與強盛是民族自強、外交獨立的前提條件。
2、外國的先進思想、技術、經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我們必須要勇於學習借鑑,但所學要符合國情。
3、要得出合乎國情的認識與決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否則將使現代化建設事業遭受挫折。
4、經濟建設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它必將使中國經濟迅速騰飛。
5、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近代史證明只有中共及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現代史證明也只有中共和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現代史世界現代史

現代史世界現代史綜述

世界現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進程。進入現代以來,世界日益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在經濟全球化推動下,歷史進程漸趨國際化,世界各國發展模式則呈現民族化和多樣化,這種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統一,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複雜局面。人類社會在取得空前進步和巨大發展的同時,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人類在克服戰爭與貧困,推進和平與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經受嚴峻的挑戰。俄國十月革命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取得了短期的相對穩定,但1929年即爆發了空前的世界經濟危機。為擺脱危機,美國實行以國家調節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羅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國家力圖以建立法西斯專政和對外擴張尋求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新的國際關係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摧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稱霸世界,瘋狂擴軍備戰,不斷侵略擴張,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在科技革命推動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過一系列的自我調節和改良,經濟有了較大的新發展。社會主義由一國發展到多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在曲折中前進。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在民族民主運動的衝擊下最終全面崩潰。獨立後的民族國家在振興民族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維護國家主權和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次大戰後形成了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崩潰,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

現代史世界大事年表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
1918年-1922年,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1919年,巴黎和會,共產國際建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朝鮮三一運動
1919年-1922年,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1921年-1922年,華盛頓會議
1922年,蘇聯成立,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5年,洛迦諾會議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九一八事變
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
1935年,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1935年-1936年,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
1936年-1939年,西班牙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1937年,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1938年,慕尼黑會議
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法國投降,不列顛之戰,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大西洋憲章
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莫斯科保衞戰,中途島戰役
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3年,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年,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闢
1945年,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聯合國建立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獨立
1948年,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美國開始實施馬歇爾計劃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1950年-1953年,美國侵略朝鮮戰爭
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954年,《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簽字
1955年,亞非國家召開的萬隆會議,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56年,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這一年被成為“非洲獨立年”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形成
1961年-1973年,美國侵略越南的戰爭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七國集團產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出現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1968年,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復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
1973年,美國在《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議》上簽字,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9年,中美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
1992年,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年,歐洲聯盟建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