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意識形態

(一種觀念的集合)

鎖定
意識形態,哲學範疇詞彙,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也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
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而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出自《意識形態原理》。
中文名
意識形態
外文名
ideology
定    義
感觀思想;思想認識。
範    疇
哲學
創造者
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 deTracy)
出    處
《意識形態原理》

意識形態歷史

中國歷史上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個:封建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西方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最突出的可以舉出六個:古希臘羅馬時的帝國思想城邦建立以後)、神學人文主義理性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就是在十九和二十世紀,西方出現了成千上萬個“主義”,多在一般精神文化藝術層面上,少有在意識形態層次上的“主義”,這是為其與社會結構政治體制等關係所決定的,並非誰想出個“主義”就能達到意識形態層次的,非理性主義結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有些“主義”,也如此。世界最有代表性的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兩種意識形態因政體的關係鞏固發展並變化着。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已成為社會主義體制和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 

意識形態定義

意識形態(英文:Ideology,也寫作“意識型態”),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孔狄亞克的學生特拉西 [5]  (Destutt deTracy)創制了“意識形態”這一新概念,試圖為一切觀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
意識形態是一定的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主張的精神形式。意識形態多在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中顯示意義和作用,因而國外許多探討意識形態問題的論著,常把它放在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中,或在政治學社會學中進行探討。一個政黨政體,尤其是近現代的政黨和政體,沒有意識形態是不可想象的。其黨章、政綱體制不僅規定了意識形態的性質,同時也是意識形態的產物。 [1] 
馬克思與恩格斯 馬克思與恩格斯

意識形態地位

意識形態的地位由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上層建築所決定,它是其所屬的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層建築的地位、作用、力量決定了意識形態的地位、作用和力量。上層建築不僅要體現經濟基礎體制,而且它本身居於整個社會的上層決策權力、權力保障、自身建立和完善等環節之中,因此,其所屬的意識形態既有與經濟基礎體系直接或間接互相發生作用的意義,也有直接為上層建構的鞏固、發展、完善而產生效益的意義。 [1] 

意識形態構成要素

意識形態的構成要素,主要指其作為精神形式的構成要素,它是對意識形態的精神屬性的展開説明,是對其內涵進行界定。 [1] 

意識形態上層建築

意識形態體現政權關係和權力關係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引導、指導、疏導、監督、打擊、破壞、消滅等方式。意識形態對於精神界擁護其所屬的上層建築及其政權和權力關係的精神探索工作者,多采用引導、指導的方式,燃起其創造熱情,為擴充和深化意識形態服務;對於可以團結並暫時並非同一戰線的精神工作者,則採用疏導的方式;對於隨時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觀念和作品,往往以監督的方式處之;對於非意識形態反意識形態的人和觀點,特別是危及乃至已經破壞意識形態的時候,許多情況下是採取打擊、破壞、消滅的方式,以捍衞自己的精神旗幟,維護其所屬的上層建築,並通過上層建築的其它力量,體現其權力意志 [1] 

意識形態基本精神

意識形態內涵構成的另一方面,是其精神形式自身範圍內的基本精神。這是與政治上層建築有聯繫、又大為不同的、有其特殊性的一個方面。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築的精神形式,具有十分廣泛的內容和眾多的門類,規定其精神實質不僅要有相應的廣泛性,也要有高度的集中性。 [1] 

意識形態反意識形態

反意識形態的社會層次具有特定的意義。它也有一種鮮明的、堅定的意識形態,但並非正統的,而是反正統的。正統的是指社會結構中佔居統治地位的並被認為是正確的正宗的意識形態,反對這種佔統治地位的被視為正確的正宗的意識形態的一般屬反意識形態之列。 [1] 

意識形態戰略任務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還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出新,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意識形態工作的對象是人,是在人的思想領域、精神領域做工作,必須研究人的思想、精神的活動規律,研究人們思想觀念變化同社會環境變遷、教育引導工作的相互關係,找準社會思想脈搏,把握好宣傳教育的選題、內容和重點,把意識形態工作同人們精神生活的新變化更好結合起來。 [4] 
馬克思 馬克思

意識形態世界各國

國家
意識形態
德意志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由馬克思主義經典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的經典文獻,也是他們繼《神聖家族》之後共同撰寫的第二部著作。基於馬克思的上述回顧可以看出,他們撰寫《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主要目的是要闡明他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要徹底清算他們從前的哲學信仰。 [2] 
俄國
俄羅斯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民族和國家。它首先意味着意識形態對俄羅斯來説必不可少,是除武力外整合這個帝國的核心手段。因此,當新俄羅斯憲法的形式摒棄國家意識形態時,就註定了它在不久後會重新走上尋找新意識形態之路。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俄羅斯對“民族思想”的探求便是這種迴歸。其次,意識形態使俄羅斯成為俄羅斯,從而區別於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元素。就其意識形態綱領內容來看,“新保守主義”是對此前的“新思想”和“主權民主”的綜合,並無多少新鮮的內容,但是它越來越反映俄羅斯走向孤立主義的趨勢。 [3] 
美國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當代美國的意識形態出現了極化現象。本來二元對立的美國意識形態越來越極化,以民主黨為基礎的左翼自由主義強化自由貿易女性主義同性婚姻合法化平等主義全球化,與以共和黨為基礎的右翼保守主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右翼保守主義的極化則表現為貿易保護、白人至上、反同性戀、反移民逆全球化等主張。當代美國意識形態的極化分佈在各個領域,既有經濟領域的民主社會主義與保守主義,也有政治領域的政黨極化、精英極化和民眾極化。極化的重點領域還是在文化方面,在種族、道德、宗教、教育、語言等各個領域,意識形態的極化都是非常嚴重的。同時,這種極化還在全球交往的層面展開,構成了意識形態極化的全方位圖景。當代美國意識形態的極化有着非常複雜的根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由主義的引領作用下降。

意識形態政策解讀

李星良教授提出,美國涉華輿論既是美國對華政策的晴雨表,也是雙邊關係的風向標。上個世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和平演變戰略和意識形態的輿論戰對東歐地區展開攻勢,導致蘇聯以及東歐國家的解體。如今,中美關係愈發緊張,中國開始調整在意識形態安全和輿論戰的政策,以應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輿論攻勢。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