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雄史觀

鎖定
英雄史觀是否認人民羣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羣眾相對應的歷史觀範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羣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中文名
英雄史觀
外文名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determined by heroes
漢語拼音
yīng xióng shǐ guān
性    質
唯心主義歷史觀

英雄史觀主要分類

英雄史觀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羣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着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説,“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裏,“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F.W.尼采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羣眾則是“奴隸”和“畜羣”,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英雄史觀客觀唯心主義

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G.W.F.黑格爾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年)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羣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羣眾只是一羣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説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英雄史觀存在根源

英雄史觀的產生有其深刻的認識根源、社會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從認識根源看,英雄史觀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停留於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台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的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而把默默無聞的廣大人民羣眾及其歷史活動置於視野之外。從社會歷史根源看,英雄史觀的產生同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少數人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有關。廣大人民羣眾在私有制社會處於無權的地位,受剝削,受壓迫,其積極性備受壓抑,其歷史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和社會應有的承認,而少數剝削階級則掌握經濟、政治權力,高高在上,獨斷專行,似乎他們在為所欲為地主宰歷史。這就為英雄史觀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從階級根源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出於階級偏見,不敢承認廣大人民羣眾的歷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觀來為自己服務。這是英雄史觀得以產生並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1] 

英雄史觀主要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瞭人民羣眾和個別人物的關係,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
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