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階級鬥爭

(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

鎖定
階級鬥爭,指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是根本利益對立的階級之間相互衝突的表現,是解決對立階級之間矛盾的基本手段。
中文名
階級鬥爭
外文名
class struggle
存在領域
階級社會的各個領域
作    用
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根    源
不同階級的存在與對立
理論根源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階級鬥爭歷史發展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敍述過階級鬥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各個階級也做過經濟上的分析。
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梯葉裏,J.-N.-A.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馬裏·米涅等人認為階級鬥爭是理解近代歐洲革命的鑰匙。他們把17世紀的英國光榮革命、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描述為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僧侶的鬥爭史。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D.李嘉圖按照收入來源上的區別把整個社會分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佔有者階級、依靠工資生活的無產者階級、依靠資本利潤生活的資本家階級,並進一步論證了這三大階級在利益上的對立。但是這些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説的理論基礎是唯心史觀。他們都不懂得經濟利益、財產關係形成的根源,反對和抹煞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
真正科學的階級鬥爭理論是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在階級鬥爭理論上的新貢獻在於證明了:
  • 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
  • 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 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1] 
馬克思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基礎,它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已經並且將繼續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階級鬥爭鬥爭形式

階級鬥爭存在於階級社會的各個領域,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
階級鬥爭的形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有着不同的發展情況和成熟程度。就階級鬥爭發展程度最為充分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説,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可區分為經濟鬥爭、政治鬥爭、思想鬥爭三種基本形式。

階級鬥爭經濟鬥爭

經濟鬥爭是工人為實現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的要求而向個別資本家進行的鬥爭。
罷工是經濟鬥爭最重要的手段。工會是在這種鬥爭中產生的無產階級最初的組織形式。經濟鬥爭作為無產階級鬥爭的最初形式,起着動員、組織、教育工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着無產階級的貧困化過程。但是經濟鬥爭並不能觸及資本主義剝削的根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無產階級必須開展政治鬥爭。

階級鬥爭政治鬥爭

政治鬥爭包括從利用資產階級民主制,開展無產階級自己獨立的政治活動,到奪取政權的廣泛領域。
政治鬥爭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政治鬥爭要求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整體投入鬥爭,通過鬥爭維護和實現無產階級整個階級的根本利益,要求建立自己階級的最高組織形式即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鬥爭是比經濟鬥爭更高形式的階級鬥爭。

階級鬥爭思想鬥爭

思想鬥爭或理論鬥爭也是無產階級鬥爭不可缺少的形式。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思想鬥爭方面的任務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工人羣眾,使他們從"自在的"階級變為"自為的"階級,擺脱和抵制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並用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戰勝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政治鬥爭為核心的三種基本形式在階級鬥爭的實際進程中互為前提、互相滲透,形成階級鬥爭的更為具體多樣的形式,諸如隱蔽的和公開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議會的和非議會的等等。無產階級只有善於從實際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鬥爭形式,才能完成推翻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

階級鬥爭鬥爭釋義

階級鬥爭鬥爭本質

要實現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協調好各階級之間的利益關係,就必須實現價值資源在各階級之間的合理分配。
階級鬥爭的客觀本質:各個階級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過經濟、法律、倫理、軍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調節與其他階級之間的利益關係。其中,軍事鬥爭暴力革命是在階級矛盾達到高度激化狀態時才採用的最後手段。
階級之間的矛盾與鬥爭在根本上是圍繞着社會價值資源的分配或再分配進行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利益分配
釋義
私有制社會里,基層統治階級通常代表着生產資料,被統治階級通常代表着勞動力。當分配給生產資料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勞動力的利益,進而損害全社會的利益,這時,被統治階級就會反抗基層統治階級的壓迫;當分配給勞動力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生產資料的利益,基層統治階級就會加強對被統治階級的壓迫。由於利益分配的決策權和決策執行權通常掌握在基層統治階級手中,被統治階級總是得到較少的利益份額,只有不斷地進行階級鬥爭才能得到相對合理的利益份額,因此被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階級鬥爭通常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在私有制社會里,中層統治階級通常代表着生產關係,被統治階級通常代表着生產力。當分配給生產關係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生產力的利益,進而損害全社會的利益,這時,被統治階級(有時會聯合基層統治階級)將反抗中層統治階級的壓迫。
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私有制社會里,高層統治階級通常代表着上層建築,被統治階級通常代表着經濟基礎。當分配給上層建築較多的價值資源時,就會損害經濟基礎的利益,進而損害全社會的利益,被統治階級(有時會聯合基層統治階級和中層統治階級)將反抗高層統治階級的壓迫。
私有制統治政權建立的初期,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之間、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利益分配通常處於相對合理的狀態,可以有效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因為這樣,這種統治政權才可能建立起來併為人們所接受和擁護。但是,隨着時間的增長,由於統治政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封閉性和僵化性,導致社會價值資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越來越趨於不合理,階級矛盾日趨激化,最終導致舊統治政權的覆滅。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土地是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土地的租息與國家的賦税直接地決定着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利益分配份額,間接地決定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利益分配份額,還間接地決定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利益分配份額,因此是階級鬥爭發生和發展的主導因素。當出現自然災害時,如果租息與賦税不變,就會相對地惡化三個方面的利益分配關係,使之朝着不利於勞動力,不利於生產力,不利於經濟基礎的方向發展,當這種惡化程度超過被統治階級的承受極限時,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和暴力革命。

階級鬥爭鬥爭作用

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發展的深刻原因在於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以及受這一矛盾制約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必然表現為階級矛盾,表現為剝削階級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被剝削、被統治階級只有通過階級鬥爭,推翻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奪取政權,才能運用政權的力量變革生產關係,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道路。有時被剝削、被統治階級所進行的鬥爭雖然沒有根本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但由於他們在鬥爭中所顯示的力量,迫使剝削階級不得不進行某種改革,作出某種讓步,也在不同程度上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導致社會的進步。
歷史上,進步階級戰勝反動階級的過程實際上是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逐步取代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過程,是舊社會向新社會形態過渡的過程。在這一斗爭過程中,不同的階級處於不同的歷史地位,具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歷史作用。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所進行的種種活動阻擋着歷史的前進;只有新生的、進步的階級所從事的階級鬥爭才真正推動着歷史的發展。階級鬥爭作為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社會變革的槓桿,只是為生產力發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更好的社會條件,生產的實際發展還必須通過生產活動本身來實現。

階級鬥爭鬥爭結果

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專政是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是無產階級在新形式、新條件下繼續進行階級鬥爭的強有力的工具。在過渡時期,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主要是同農民等其他勞動階級結成鞏固的聯盟,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鎮壓已被推翻的剝削階級的反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由於國際國內各種複雜的原因,雖然剝削階級作為階級被消滅了,但在一定階段上還有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從經濟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進行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廣大人民羣眾同這些敵對分子的鬥爭仍然是階級鬥爭的表現。如果考慮到一個國家內出現有兩種政治制度,即全國範圍內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局部範圍內的資本主義制度同時存在的局面,階級鬥爭就會表現出更為複雜的情況。階級鬥爭不是無產階級的目的,而是無產階級實現自己最終目標的手段。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歷史上最後的階級鬥爭,隨着階級鬥爭的國內和國際根源的消滅,階級鬥爭將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階級鬥爭理論基礎

青年學者劉周在《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一文中認為二戰以來,民族鬥爭已經成為階級鬥爭的重要表現形式,國際共運低潮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對變化了的階級鬥爭新模式認識不足而造成的。

階級鬥爭理論根源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世界性歷史潮流。但到了二十世紀末,隨着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相繼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這種持久低潮的出現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嚴重的失敗。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敗,如果説絲毫沒有理論指導上的原因,那是説不通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理論方面的原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發生,也有其理論方面的根源。這個理論根源,在於過多地強調了階級矛盾而忽視了民族矛盾,忽視了革命過程中物質利益的驅動作用,忽視了革命只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
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與落後民族的無產階級,存在着“長遠”的共同利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但是與本國資產階級則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資產階級進行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結果,不僅使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利潤,而且使無產階級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工資待遇。因此,在帝國主義國家裏,無產階級實際上充當着資產階級“高額利潤”的分贓者。他們因為這種“分贓”而滋長機會主義,放鬆或放棄了對本國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而歸根結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講的“資產階級化了的無產階級”和“剝削全世界的民族 [2]  ”。

階級鬥爭革命突破點

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革命是在全球市場的環境中進行的,國際主義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説無產階級必須要把革命放到全球高度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策略,無產階級不只是在本民族內活動的,它還必須在全人類範圍進行活動。革命首先是在世界資本最薄弱的環節發生,但是一旦發生它就必須制定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戰略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分析世界資本之間的關係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活動的基本條件。
隨着整個世界劃分外二個世界——第一世界第三世界,革命的形式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無產階級革命不可能首先發生在第一世界,只可能發生在第三世界。在資本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和資本矛盾的焦點上,革命才會發生。

階級鬥爭聯合與策略

無產階級革命的最後勝利沒有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無產階級的兄弟般的聯合是絕對不可能的。
為了聯合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無產階級必須制定出正確的策略,鑑於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統治和剝削,這樣就不僅有無產階級對於世界壟斷資本的鬥爭,而且還有第三世界國家革命民主派資產階級對世界壟斷資本的鬥爭,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和世界革命派無產階級就必須團結這些革命民主派資產階級,只要世界壟斷資本還存在,這個團結的基礎也就存在;同時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自己的根本利益——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
無產階級必須看到民主派資產階級的動搖性和二面性,他們的階級利益和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們之間存在着階級鬥爭,不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從而領導民主派資產階級為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鬥爭,就是資產階級腐蝕誘騙無產階級從而瓦解革命聯盟,最終退回到世界資本的洪流之中而使革命遭到挫折。無產階級要有擔當歷史使命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世界革命的潮流已經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了,而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革命。
對於無產階級還處於壓迫地位的第三世界國家
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由於受到世界壟斷資本的壓迫,有反抗世界資本的要求,無產階級在這一點上必須和他們共同行動,同時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記自己的根本利益,在這個反對世界壟斷資本的鬥爭中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無產階級時刻不忘整個運動的利益,時刻不忘運動的領導權問題,運動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會走入歧途,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就會被資產階級出賣和壓制。
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世界資本的薄弱一環上首先發生,在首先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裏,無產階級必須聯合革命民主派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孤立中間派資產階級,才能打擊大資產階級,才能鞏固革命成果,同時無產階級時刻不忘自己的國際主義根本原則,時刻不忘只有在全世界消滅資本主義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鑑於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資本的矛盾,無產階級必須分析這些國傢俱體的階級鬥爭
分析這些國家民主派資產階級同世界資本的關係,分析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的關係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組織程度。無產階級聯合世界無產階級的過程是複雜的,首先是聯合被壓迫國家的無產階級,其次是聯合這些國家的革命派資產階級,總之我們策略的核心是如何在具體的世界歷史中實現無產階級的革命目標,而這一切策略的精神實質是無產階級在政治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力量,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而鬥爭而不是為屈從於或者依附於民主派或者什麼其他什麼階級的利益。
第三世界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由於各自的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水平的不同,一方面由於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思想上和策略上的不成熟導致這些國家工人運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況;同時壟斷資本拉攏同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來扼殺工人運動。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無產階級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必須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聯合世界無產階級,為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而奮鬥。

階級鬥爭失敗的實質

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共產主義國家陣營的對峙,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各國的資產階級由於害怕無產階級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國內採取了較大程度的階級讓步措施,改善本國無產階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狀況,所以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均較緩和。於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在不知不覺中變就成了資產階級的政黨。所以,蘇聯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是從各國共產黨的質變開始的。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就其實質而言,並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它的全部意義不過是幫助人們確認了業已發生多時的質變。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它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積極的意義無疑是主要的。
參考資料
  •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332-333
  •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