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脈硬化

鎖定
動脈硬化,俗稱"硬血管",主要由內膜脂質積聚、纖維組織增生和鈣質沉着引發,早期無明顯症狀,且以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等)較易受到病變影響。多數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高發,表現為年齡增大,發病率逐漸升高,特別是在49歲之後明顯加快,並且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動脈硬化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腹痛頑固性高血壓、下肢壞疽等症狀。本疾病的發病因素多樣,主要包括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遺傳因素等,吸煙和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現代生活方式中的久坐、體力活動減少也都可能導致動脈硬化。
治療動脈硬化通常採取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等方式。尤其是對於已有器官發生了缺血改變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就診進行治療。對於無症狀的高危人羣,應進行系統的血脂血壓等檢測,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可顯著降低動脈硬化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普通情況下,動脈硬化的預後以其病變的部位、程度、血管狹窄發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損的情況和有無併發症為主,其中病變涉及心、腦、腎等重要臟器時,其預後情況較差。
中醫病名
動脈硬化
就診科室
全科門診,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等科室
多發羣體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49歲以後進展較快,男性發病率高於絕經前女性
常見發病部位
身體內的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
常見病因
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遺傳因素,體力活動減少等病因
常見症狀
早期無明顯症狀;血管逐漸狹窄,出現胸悶、胸痛、腹痛、頑固性高血壓、下肢壞疽等症狀
疾病分類
循環系統疾病
是否遺傳
相關藥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治療藥物,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達比加羣、利伐沙班等抗凝藥,他汀類血脂調節藥,硝酸酯類製劑等血管擴張藥

動脈硬化病因

動脈硬化是一種緩慢的進行性疾病,可能早在童年時就開始了。動脈硬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此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被稱為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主要危險因素

  • 血脂異常:是動脈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現已明確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脂蛋白(a) [LP(a)]能導致粥樣硬化。
  • 高血壓:是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險因素。
  • 糖尿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中粥樣硬化發生較早並更為嚴重。
  • 遺傳因素:動脈硬化有家族聚集傾向。

動脈硬化其他因素

  • 體力活動減少:通過對不同職業發病率的回顧性研究表明,與積極活動的職業相比,久坐人員的相對危險增加;從事中等度體育活動者,死亡率比活動少的人降低。
  • 吸煙:吸煙和被動吸煙均是致病的危險因素。
  • 其他因素:不良的飲食習慣;肥胖;血同型半胱氨酸增加、血尿酸升高等。另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飯也會增加動脈硬化發生危險。

動脈硬化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生在大、中動脈,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着血管狹窄,累及不同器官時可出現相應的缺血癥狀,如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腹痛、頑固性高血壓、下肢壞疽等。
  • 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前,機體無明顯症狀。隨着血管斑塊的形成,不同的病變部位也會出現不同的缺血癥狀。
  • 主動脈粥樣硬化:好發於主動脈的後壁及其分支開口處。由於主動脈管腔大,雖有嚴重粥樣硬化,並不引起明顯症狀。病變嚴重者,受血壓作用易形成動脈瘤,動脈瘤破裂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
  •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缺血可表現為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
  • 頸動脈和腦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頭暈、眩暈、暈厥等症狀。
  • 腎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
  • 四肢動脈粥樣硬化:以下肢動脈狹窄常見,可出現下肢發涼、麻木和間歇性跛行。即行走時小腿麻木、疼痛以至痙攣,休息後消失,再走時又出現,嚴重時可持續性疼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 腸繫膜動脈粥樣硬化:表現為進食後腹痛,腹痛多發生在進食後10分鐘左右,逐漸加重,約1小時後緩解,可伴有噁心、噯氣、腹脹、腹瀉。

動脈硬化就醫

中老年、吸煙、體力活動少、肥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代謝性疾病,或有相關家族史者,建議做頸動脈超聲篩查,以便早期發現動脈硬化。對於已有器官發生了缺血改變症狀的患者應儘快就診,進一步檢查,及時治療。

動脈硬化就診科室

若有危險因素,但尚無器官缺血癥狀,可前往全科門診或心血管內科就診,進行動脈硬化篩查及慢性代謝病長期管理。
若有明顯器官缺血癥狀,可前往相應科室就診。如胸悶胸痛,前往心內科;若頭暈、眩暈、暈厥、頭痛,前往神經內科;若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時,前往血管外科;若腹痛、腹脹時,前往消化內科等。

動脈硬化相關檢查

  • 血液檢查:有助於發現致病危險因素,如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標的異常情況。
  • 超聲檢查:部分動脈病變(如頸動脈、下肢動脈、腎動脈等)可經體表超聲檢測到,並瞭解病變對血流的影響。
  • X線:可發現主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血管影增寬和鈣化等。
  • 心電圖檢查和平板運動試驗:可無創評估心臟有無缺血改變。
  • 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此為無創檢查,有助於判斷心臟冠狀動脈或腦動脈的病變情況。檢查前需注射造影劑,造影劑過敏或嚴重腎功能不全者慎做。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即冠脈造影等,屬於有創檢查,可顯示管腔狹窄或動脈瘤樣病變以及病變所在部位、範圍和程度,有助於確定介入治療或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及手術方式的選擇。

動脈硬化鑑別診斷

動脈硬發生在不同部位,需要和不同的疾病進行鑑別,具體請見下表。
動脈硬化和其他疾病區別 動脈硬化和其他疾病區別

動脈硬化治療

大部分動脈硬化發展緩慢,治療的關鍵是早期干預危險因素,保護器官免受損害。有關器官受累後,則按照相應疾病的防治方法規範治療。

動脈硬化急性期治療

當動脈硬化斑塊突然破裂,並繼發血栓,可導致供血器官急性血流中斷,出現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腸壞死、下肢壞疽等,需及時醫院就診,行溶栓、支架植入術或冠脈搭橋手術(旁路移植術)、經皮腔內球囊擴張術等治療,必要時開腹或截肢手術等。

動脈硬化一般治療

生活方式的改善,積極控制各個危險因素。

動脈硬化藥物治療

  • 抗血小板治療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治療,有助於防止血管阻塞性病變的發展,用於預防冠心病和腦動脈血栓栓塞。不良反應主要為消化道症狀和出血。
  • 抗凝和溶栓治療
部分動脈內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可進行溶栓治療,如尿/鏈激酶、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等。部分患者需使用用抗凝藥物。抗凝藥物的選擇應根據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風險以及伴發疾病來制定治療策略,常用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達比加羣、利伐沙班等。
  • 調節血脂治療
目前首選為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有血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或肌肉不適等,應定期複查血脂、肝功能、肌酸肌酶。
  • 應用β-受體阻滯劑
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從而預防和減少心絞痛發作。
  • 改善心臟重構和預後的藥物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等藥物可在控制血壓的同時,起到改善心臟重構、改善預後的作用。
  • 擴血管治療
冠心病心絞痛時應用血管擴張藥,主要為硝酸酯類製劑,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還能擴張外周血管,減輕心臟負荷。主要不良反應有低血壓、心率增快等。

動脈硬化手術治療

如果患者病變嚴重,特別是冠狀動脈、主動脈、腎動脈和四肢動脈出現明顯管腔狹窄或閉塞,可採取介入或手術治療,如經皮腔內球囊擴張術(PTA)、支架植入術、旁路移植術等。
  • 介入治療
包括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術:是目前常用治療動脈硬化等各類血管狹窄疾病的微創介入療法。患者術後仍需堅持藥物治療。
  • 旁路移植術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又稱冠狀動脈搭橋術),是取患者本身的血管,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近端和遠端之間建立一條通道,使血液繞過狹窄部位到達遠端血管,以恢復心肌的血液供應。術後需堅持藥物治療。

動脈硬化中醫治療

常用具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作用的中成藥

動脈硬化預後

本病的預後隨病變部位、程度、血管狹窄發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損情況和有無併發症而不同。病變涉及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動脈,預後不良。
併發症
  • 主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病變嚴重者,可形成主動脈瘤,當患者明確主動脈瘤診斷後,必要時應積極手術治療。
  •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可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性猝死等。
  • 頸動脈和腦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腦組織長期供血不足,可發生腦萎縮、智力減退等。繼發血栓時可引起腦梗死,形成動脈瘤,患者血壓突然升高時,可引起腦出血。
  • 腎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可致腎萎縮和頑固性高血壓。
  • 四肢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長期慢性缺血可致肢體肌肉萎縮。管腔完全阻塞時可導致肢體壞疽。
  • 腸繫膜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管腔阻塞時,可致麻痹性腸梗阻、腸梗死、休克等嚴重後果,死亡率高。
參考來源: [1-7] 
參考資料
  • 1.    安冬青,吳宗貴.動脈粥樣硬化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5):507.
  • 2.    Jellinger PS, Handelsman 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ndocr Pract. 2017 Apr;23(Suppl 2):1-87.
  • 3.    Tuñón J, Bäck M. Interplay between hypercholesterolaemia and 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Translating experimental targets into clinical practice. Eur J Prev Cardiol. 2018 Jun;25(9):948-955.
  • 4.    Kaufman JD, Adar SD.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within six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e USA. Lancet. 2016 Aug 13; 388(10045): 696-704.
  • 5.    Howard N. Hodis, M.D.Vascular Effects of Early versus Late Postmenopausal Treatment with Estradiol. N Engl J Med 2016; 374:1221-1231.
  • 6.    Task Force Members, Montalescot G, Sechtem U, Achenbach S, et al. 2013 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 Heart J. 2013 Oct;34(38):2949-3003.
  • 7.    葛均波 徐永健 王辰 主編;《內科學》(第9版)2018.6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