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鎖定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亦稱“國民革命”或“大革命 [1-2]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衞先後“清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3] 
中文名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1] 
發生時間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別    名
國民革命、大革命 [6] 
簡    介
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
歷史背景
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
開始標誌
國民黨一大
高    潮
五卅運動 [5] 
結束標誌
四一二政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發展歷程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與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孫中山在共產黨幫助下,主持召開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隨後,創辦黃埔軍校,組建革命軍隊。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國共合作一年來的經驗,制定開展羣眾運動的計劃。大會後,領導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在全國掀起羣眾性革命高潮。2月,以黃埔軍校校軍為主力組成東征軍,討伐軍閥陳炯明。6月,國民黨黨軍和粵軍由潮汕地區回師廣州,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8月,組織國民革命軍。10月,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二次東征和南征,先後殲滅軍閥陳炯明部和鄧本殷部,肅清廣東境內軍閥勢力。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佔領長江、黃河流域,統一全中國。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確定從各方面準備北伐。3月,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通過兩廣統一案,實現廣西與廣東統一。6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國共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正式開始。一年中,相繼佔領湘、鄂、贛、閩、浙、皖、蘇、豫等省,基本消滅直係軍閥吳佩孚軍和孫傳芳軍,重創奉系軍閥張作霖軍。在北伐戰爭中,共產黨發動並組織廣大工農羣眾積極支援和配合。1926年10月和次年2~3月,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領導上海工人舉行三次武裝起義,第三次起義打敗軍閥部隊,佔領上海。1927年1~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羣眾反帝運動同武漢國民政府外交談判相結合,迫使英國交還漢口、九江的租界。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也迅猛開展起來。革命勢力迅速發展到長江、黃河流域。帝國主義為維護其在華利益,加緊對中國革命的干涉,並從革命隊伍內部尋找新的代理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便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準備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機關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對國民黨右派妥協退讓,對工農羣眾運動壓制阻撓,並在革命緊要關頭交出工農武裝。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衞先後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實行“清黨”“分共”,公開背叛孫中山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綱領,從而使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 [4]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原因

一、客觀方面:
反革命力量過於強大,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資產階級發生嚴重的動搖、統一戰線出現劇烈的分化,是由於蔣介石集團、汪精衞集團先後被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進反革命陣營裏去了。
二、主觀方面: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關在大革命的後期犯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無產階級對於農民羣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處於幼年時期,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對於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不善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共產國際不瞭解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於中國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指導,影響了中國共產黨對許多問題的決斷和有關方針政策的實施。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