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留來陝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
[1-2]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3-4]
西安事變事件背景
編輯西安事變國際
1936年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中央,指出中共中央“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等量齊觀是不對的”,“不能同時順利地既反對日本侵略者,又反對蔣介石的鬥爭”,“我們(指國際)覺得,你們(指中共)號召西南集團反蔣行動的聲明是錯誤的”,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5]
西安事變國內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並利用前清廢皇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6-7]
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爭的局部戰爭階段。
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紅軍僅以800多人的傷亡就殺、傷、俘6000多東北軍精鋭109師的士兵。張學良部隊的戰局失利以及後來面對共產黨的停戰對峙,導致蔣介石親自前往西安督戰。
12月9日,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
[10]
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11]
2月,中共宣佈開始東徵抗日。
4月9日,張學良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
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斥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介石表態歸順。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便將預備徵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準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
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
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
西安事變事件過程
編輯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拒絕。
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遭蔣拒絕。
10日,張學良帶着白鳳翔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正在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佈動員令。
11日晚,蔣介石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參加晚宴,晚宴期間,蔣介石宣讀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衞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剿共任務。
同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佈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
12日5時,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蔣介石從卧室窗户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被發現活捉。同時,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衞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衝等人遇難,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
同日,中共中央做出的重要決定明確七項“我們的任務”,其中包括擁護張學良、楊虎城的革命行動,立即在西安召集抗日救亡代表大會,防止日本乘機發動侵略,發動抗日派、嚴防親日派,穩定與爭取各實力派積極站在抗日救亡方面,爭取英、美、法三國的諒解與贊助等。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號召人民及救亡領袖,要求南京明令罷免蔣介石,並交人民審判。
[13]
14日,在得知《真理報》公開批評西安事變的態度後,共產國際執委會舉行了關於中國工作的會議,會議聽取了鄧發關於中共與張學良、楊虎城合作情況的報告,並將此報告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為此特地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
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後,中國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空軍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衝突升級。
同日,清華大學教授會發表朱自清、聞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
[19]
;同日南京時事月報社、中蘇文化月刊社、婦女共鳴社等217家雜誌社以及中國婦女愛國同盟會、南京市婦女會、南京市婦女文化促進會、婦女共鳴社、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婦女文化月刊社等婦女團體聯合通電討伐張學良。
[20-21]
17日,北京大學全體教授發表對陝變宣言譴責張學良。
[22]
21日,意大利外長齊亞諾致電張學良:“汝系吾友,茲若與共產黨聯盟,即成吾敵,中國苟無蔣介石將軍,即不見重於人。”
[23]
西安事變後,宋美齡寫給蔣介石的信(2張)
23日,各方代表在張公館西樓開始談判,討論釋放蔣介石的條件。宋子文代表南京方面,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代表西安“三位一體”。當天上午,談判開始後,周恩來提出中共及紅軍的主張:(一)停戰,撤兵至潼關外。(二)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四)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紅軍保存獨立組織領導,在召開民主國會前,蘇區仍舊,名稱可加上抗日或救國)。(五)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六)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周恩來闡述了提出這些條件的理由;同時説明,如果國民黨能接受並保證實行上述諸項,中共將贊助蔣介石統一中國、一致對日。宋子文表示他個人同意這些條件,但要轉告蔣介石最後酌定。
[24]
23日下午,宋子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繼續談判。宋先就6項條件提出實施意見。他提議先組織過渡政府,3個月後再改組為抗日政府,並就過渡政府的人選交換了意見,擬推薦孔祥熙任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各部部長進行適當調整。周恩來提議宋慶齡、杜重遠、沈鈞儒、章乃器等入行政院,張、楊也推薦了幾位部長人選,原則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宋子文還提議,由蔣介石下令撤兵,即送其回南京,以主持全國政事,回京後再釋放“七君子”。張、楊堅持中央軍先撤出潼關,愛國領袖先釋放,蔣再回南京。張、楊、周還提出:在過渡政府時期,西北聯軍先成立,由張學良領導,先進行抗日準備,南京政府負責軍需接濟。宋子文答應將此事轉告蔣。最後,周恩來提議,在蔣介石同意上述辦法下,他可以直接與蔣討論各項問題。宋子文説,可先與宋美齡談,他力主和平、抗日。這天談判結束後,周恩來立即將談判的主要內容電告中共中央。電報表示:如同意這些原則,他將以全權代表與蔣介石談判。電報還請示中共中央在何種條件下允許蔣回南京。
[24]
24日上午,各方代表繼續談判。經過反覆磋商,達成九項協議:(1)由孔祥熙、宋子文組織行政院,宋負責組織令人滿意的政府,肅清親日派。(2)中央軍全部撤離西北,由二宋負責;蔣鼎文即攜蔣手令赴南京,下令停戰撤兵。(3)蔣回京後釋放“七君子”,西安方面可先發消息。目前蘇維埃、紅軍名稱照舊。由宋氏兄妹擔保蔣確要停止“剿共”,並經過張學良之手負責接濟紅軍。抗戰開始後,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5)宋表示先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開放政權;再召開各派救國會議;蔣表示3個月後改組中國國民黨。(6)分批釋放一切政治犯,具體辦法與宋美齡商定。(7)抗戰開始後,共產黨公開活動。(8)外交政策:聯俄並與英、美、法聯絡。(9)蔣回南京後發通電自責,辭去行政院長職務。這九條,基本上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也承認了共產黨、紅軍和蘇區的合法地位。這樣,國共雙方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這一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
[24]
當天下午,周恩來單獨與宋子文會見。宋表示希望中國共產黨能成為他抗日、反親日派的後盾,主動要求中共派專人駐滬與他保持密切聯繫。當時潘漢年正奉中共中央之命在滬、寧與張衝、陳立夫等人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條件進行磋商。因而,周恩來告訴宋子文,由在滬之潘漢年,負責與其聯絡,商討、實施談判達成的各項具體協議。
[24]
同一天,蔣介石當面對張學良做了承諾:同意中央軍撤出西北,釋放“七君子”,聯紅容共,聯俄及英、美,改組中國國民黨,由孔祥熙、宋子文與張學良商定名單。這表明,蔣介石已基本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和中共提出的六項要求,且增加了改組中國國民黨一款。
[24]
當天晚上,周恩來在張學良及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見蔣介石。周誠摯地向蔣陳述,目前時局,非抗日無以圖存,非團結無以救國,堅持內戰,自速其亡。只有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然後,他表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擁蔣抗日之意;若蔣先生肯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不僅他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紅軍也可聽蔣先生指揮。中國共產黨如此深明大義,以德報怨,不能不使蔣介石大感意外,他聽了周恩來的話後,表明三點:(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宋氏兄妹與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談判中所商諸項);(三)蔣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宋子文則堅持請中國共產黨及西安方面信任他,他願負責去實施所談各項;並再次提出要立即放蔣回南京。宋美齡表示,十分感激周恩來千里迢迢來斡旋。
[24]
25日下午3時,張學良擔心“夜長夢多”,出了“亂子”不好向國人交代,於25日下午3時,簡略向楊虎城作了囑託,即匆匆偕蔣氏夫婦乘車直趨機場。當時機場聚集了幾千人,本是歡迎抗日將領傅作義的,蔣誤以為是羣眾向他示威,有點緊張,立即對張、楊又重申了“六項承諾”,蔣介石還對張、楊説:“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今後我絕不剿共。我有錯,我承認;你們有錯,你們亦須承認”。張學良則將手諭交楊虎城,請楊即日起與於學忠代他指揮,然後於下午4時與蔣、宋等登機而去,待周恩來趕往機場,飛機已起飛。
[24]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各方態度
編輯西安事變國民黨
親日派:何應欽積極部署討伐張學良、楊虎城。
西安事變地方實力派
14日,龍雲在得到部下可靠消息後通電中央,稱擁護中央既定政策。又致電張學良,認為其發動事變“自屬謀國俱有苦衷”表示同情,但指出此舉影響國家前途“務盼再加思索,為國家保一線生機,為環境留相當餘地。”
[25]
15日,閻錫山發出致張楊的函電:“兩兄震機電及漢兄元未電誦悉,環讀再三,驚痛無似!弟有四個問題,質諸兄等:第一,兄等將何以善其後?第二,兄等此舉,增加抗戰力量乎,減少抗戰力量乎?第三,移內戰為對外戰爭乎,抑移對外戰爭為內戰乎?第四,兄等能保不演成國內之極端殘殺乎?……請兄等諒察,善自圖之。”
[26]
15日,馬步芳決定發通電響應國民黨中央。遂由姚鈞草擬“刪”電,即將拍發時,又接受了馬紹武、陳顯榮的建議,為表白自己對蔣的所謂竭誠擁護,竟將15日簽發的電文日期提前兩天,改為13日發出的“元亥”電。電文中向南京行政院、軍事委員會表明:“頃據廣播電台電訊,驚悉西安發生事變,張楊劫持委座等語,消息傳來,全青震驚,除嚴飭所部一面加緊剿滅河西赤匪,一面防制蘭州叛軍之擴大,保境安民,敬候佳音外,敬懇詳示確情,以便遵循。青海雖處四面敵匪之艱苦環境,芳等只知為黨國盡忠,為委座效力外他無所顧,合併呈明,敬請鈞鑒”。
[27]
16日,李宗仁等通電全國,主張停止內戰、建立抗日政府,舉國一致對外,桂系軍隊北上抗日。
21日,韓復榘以密碼形式致電張學良,稱讚張氏之非常行動為“英明壯舉”,並通知張、楊,他的部隊將“奉命西開,盼兩軍接觸時勿生誤會”。
[28]
西安事變共產黨
中共中央在對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進行正確分析之後,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西安事變引起的問題,反對新的內戰;同時中共中央還主張用一切方式聯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29]
派周恩來赴西安參加談判,促進事件和平解決。
[30]
西安事變國際社會評論
美國《紐約時報》:“蔣介石將軍,雖已失去自由,但中國政局仍為彼所操持,全世界聞訊之餘,皆為之震驚。足見全世界均認蔣氏,為中國最大領袖,而自動推崇之。”
蘇聯《真理報》:“張學良將軍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軍隊亦曾有熱烈之戰態,然張將軍本人乃一貫採取不抵抗政策。他乃以抗日運動從事投機,儼然高揭抗日旗幟,實際上則助日本使中國分裂,使中國更加騷亂,成為外國侵略之侵略品。”
[33]
(1936年12月14日)
西安事變事件結果
編輯楊虎城: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
西安事變歷史意義
編輯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闢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37-41]
西安事變剛結束,毛澤東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説:“我們在西安事變中實際地取得了領導地位”。
西安事變社會評價
編輯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變的發生和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作用。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軍也因此名垂青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42]
- 參考資料
-
- 1. “西安事變”——歷史的轉折--黨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12-12]
- 2. 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2-12]
- 3.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人民出版社,2008
- 4. 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西安事變簡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 5. 《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蘇維埃運動》(1931-1937),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頁-244頁
- 6. 榮維木《九一八事變與中國的政局》,《抗日戰爭研究》,近代史研究雜誌社,2001年第4期,第18頁
- 7. 榮維木《九一八事變與中國的政局》,《抗日戰爭研究》,近代史研究雜誌社,2001年第4期,第7頁
- 8. 老照片:紅軍抵達陝北吳起鎮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9. 李新,《中華民國史》第8卷下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22頁
- 10. 一二九運動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11. 瓦窯堡會議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11-30]
- 12. 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再添新景 “蔣宋別墅”開館迎賓 .中國在線[引用日期2020-07-14]
- 13. 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6-09]
- 14. 《南京各大學校長教授羅家倫等規勸張學良電》,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94輯)
- 15.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西安事變史料(上冊)》: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 16. 《平教育界紛電張學良(勸以民族危機為念)》,《大公報》,1936-12-16
- 17. 《馬相伯致張學良電(1936年12月14日)》,《大公報》,1936-12-15.
- 18. 《全國新聞界發表對時局共同宣言》,《大公報》,1936-12-16
- 19. 《全國聲討叛逆一致擁護政府(各界通電痛斥張學良)》, 《大公報》,1936-12-17
- 20. 《南京二百十七雜誌社討伐叛逆通電》
- 21. 朱文原.《西安事變史料(第1冊)重要函電(上)》:國史館,1993年
- 22. 《北大教授對陝變宣言(贊助政府討伐令)》, 《大公報》,1936-12-18.
- 23. 秦孝儀主編:《西安事變史料》(上冊),台灣《革命文獻》第94 輯,中央文物供應處經銷,1983年3月,540頁
- 24. 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6-09]
- 25. 楊維真.龍雲、劉湘與西安事變:西安事變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1996
- 26. 閻錫山評“西安事變” .長江日報[引用日期2016-10-14]
- 27. 西安事變時的馬步芳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6-10-14]
- 28. 韓復榘怎麼由“國之寶貝”成為蔣介石的“眼中釘”使蔣起了殺心 .頭條[引用日期2016-10-14]
- 29. 西安事變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12-21]
- 30. 張魁堂. 中共中央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方針的制定[J]. 近代史研究, 1991, (02):243-255.
- 31. 《西安事變應當和平解決》,《救國時報》1936 年12月30日
- 32. 《西安事變資料》第一輯,人民出版社,1980年10 月,217 頁
- 33. 《西安事變資料》第一輯,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220頁。
- 34. 張學良釋放蔣介石非臨時決定 周恩來對此知情--人民網四川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2014-01-23[引用日期2020-07-18]
- 35. 應徳田,嶽龍,王秦.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中華書局,1980
- 36. 張學良公館 西安事變故事從這裏説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8-20]
- 37. 蔡波:風風雨雨家國事——讀《張學良口述歷史》,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1期
- 38. 李蓉:從張學良口述看“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東北史地,2011年第6期
- 39. 秦孝儀:《革命文獻》,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3年出版
- 40. 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出版
- 41. 張學良,張之丙、張之宇:《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北京:作者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出版
- 42. 西安事變的由來--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人民網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2-12]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