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男,汉族,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今新铺镇尖坑村),中国国民党党员,原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长 [1] [18]。
1925年,考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排长,参加北伐战争 [4];1934年9月,毕业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补充团中校营长 [2];1937年10月27日,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淞沪会战)誓不投降 [4];1937年10月30日,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团长 [18];1941年4月24日,被汪伪国民政府特务刺杀,时年36岁 [4];1941年5月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追赠为陆军少将 [56],上海30万民众前往瞻仰遗容 [35]。
- 中文名
- 谢晋元
- 别 名
- 中民
- 性 别
- 男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籍 贯
- 广东省梅州市
- 出生地
-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今新铺镇尖坑村)
- 出生日期
- 1905年4月26日
- 毕业院校
-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 政治面貌
- 中国国民党党员
- 代表作品
- 谢晋元日记钞
- 逝世日期
- 1941年4月24日
- 主要成就
- 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授为烈士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1905年4月26日,谢晋元出生于广东省蕉岭县同福乡尖坑村(今新铺镇尖坑村)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父亲为小商贩,母亲为渔家女。谢晋元在11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共有一兄九妹 [1]。
1916年至1917年,谢晋元就读于蕉岭县三圳公学(今晋元中学) [18]。
少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军阀割据,谢晋元立志“精忠报国”,以此为座右铭 [9]。
1924年,就读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期间深知国家积贫积弱,遂弃文从武,为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7]。
1925年,谢晋元声援“五卅运动”,目睹帝国主义暴行,毅然从军;12月,从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毕业,转入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第四期,先入步兵科,后进政治科受训 [7]。
1926年10月,谢晋元提前毕业,参加北伐,隶属东路军,作战英勇,屡建战功,历任排、连、营长等职 [7] [9]。
1929年9月,谢晋元与凌维诚在汉口大华饭店结婚,次年一儿两女于上海降生 [10]。
1934年9月,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毕业。
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补充团中校营长 [2]。
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旅部参谋主任 [1]。
担任职务
播报编辑
1928年5月,任北伐军先锋营营长 [9]。
1930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营长、参谋等职 [9]。
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补充团中校营长 [2]。
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旅部参谋主任 [1]。
1937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副团长 [1] [3]。
人物事迹
播报编辑
投身革命
父亲谢发香为小商贩,母亲李氏为渔民之女。因家境贫困,谢晋元从小勤奋好学,在艰苦环境中养成坚毅、勇敢的性格。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育民学校和三圳公学,并考入省立梅州中学。毕业后,他前往广州报考中山大学预科,受革命思想影响,选择弃文从武 [11]。
1925年12月,谢晋元转入黄埔军校第4期,先入步兵科,后转政治科。
1926年10月,投笔从戎后,谢晋元参与北伐,作战英勇,深受上级赏识,为抗战埋下伏笔 [1] [11]。
淞沪会战
1936年,谢晋元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参谋主任,为抗击日军侵华,部队调驻无锡。谢晋元劝妻子凌维诚返回广东,并亲自护送。临别时,谢晋元对妻子表示:“为国杀敌是军人职责,战争将十分激烈,但最终胜利属于我们。胜利时,我会迎接你们返沪。 [11]”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上海局势急剧恶化,日军频频挑衅并增派援军。谢晋元带领部队严格操练,以日军为假想敌,积极开展侦察和演习,准备迎战 [11]。
1937年8月11日,孙元良师长命令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524团从无锡誓师出发,抵达上海北站阵地;8月1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524团一营立即反击,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日军主力沿宝山路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日军 [11]。
1937年9月,日军大举增援,总兵力超过20万,依托海空优势从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多点登陆,包抄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在吴淞、宝山、月浦等地拼死阻击,付出巨大牺牲,重创日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1]。
1937年10月26日,战场防线被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全线撤退 [11]。
临危受命
1937年10月25日,为掩护10万大军全线反攻,迷惑日军。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奉命选派坚定果敢的军官率小部队据守要点,以吸引国际关注。孙元良师长慎重考虑后,选定谢晋元率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524团一营担任断后任务。谢晋元接令后誓以生命报国,并请求为四行仓库多留弹药以利持久作战 [9] [11]。
谢晋元与营长杨瑞符迅速部署各连在宝山路、虬江路一线阻击日军,边打边撤。枪炮声中,日军追兵突遭袭击,混乱不前,全营陆续撤至四行仓库。10月27日凌晨2时许,部队集结完毕,谢晋元命令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八师262旅524团一营二连监视日军动向 [11]。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六层钢筋水泥建筑,储有大量物资,易守难攻。谢晋元与杨瑞符动员部队坚守阵地,与仓库共存亡。官兵情绪高涨,迅速用物资和沙袋封堵底层门窗,二层以上留出窗口用于投弹射击,并切断电源防止日军纵火。仓库东南角打通墙洞连通烟杂店,设机枪监视日军 [11]。
谢晋元命各连清点人数造册,确保阵亡后家属能得到抚恤,并组建敢死队,防备突发。苏州河边沿岸布置沙袋工事阻击日军,待一切部署完成,天已破晓 [11]。
血战“四行”
1937年10月27日晨6时,守卫蒙古路方向的战斗小组发现日军搜索推进,开枪示警并边战边撤,退至四行仓库。日军因不明虚实,不敢贸然进攻,只以火力试探并纵火。下午2时,大批日军涌至苏州河边,谢晋元果断下令开火,掩护部队投弹形成交叉火力,重创日军并炸毁战车两辆。激战数小时后,日军试图跟进,中国守军扔下手榴弹,击退敌兵,死伤累累 [12]。
1937年10月27日,共歼日军80余人,再次击碎“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驻守新垃圾桥的英军多次劝降,谢晋元坚决拒绝:“宁愿战死在此,绝不放弃抗敌责任”。英军对此表示钦佩,称八百壮士为“勇敢的中国敢死队员” [11]。
上海市民从报纸广播得知消息,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助威,不顾流弹飞舞,拍手叫好。上海各界为壮士们捐赠物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将国旗送入仓库,商会随后补送特大国旗,谢晋元升旗激励士气,与战士共守国旗,展现抗敌决心,为全国抗战注入精神力量,民众欢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 [11]。
1937年10月29日,谢晋元致函声明:“军人职责在于守土卫国,必与敌人周旋到底”。中国守军击退敌人水陆两路攻势,毙敌40余人 [11]。
1937年10月30日,屡败的日军愤怒,用重炮猛轰,并投放毒气弹,严重违背国际公法,致使中国守军多人中毒。四行仓库孤军打击敌人气焰,激励民众斗志。然而仓库附近有煤气罐,若遭炮击可能引发大爆炸,租界当局多次电请中国政府下令撤军 [11]。
1937年10月30日晚,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虽全体官兵已决心死守,因军令难违,只得含泪撤离。午夜后,谢晋元率部在掩护下有序撤入租界 [11]。
八百壮士坚守四昼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歼敌200余人,伤敌无数,取得了军事、政治与道义上的胜利 [12]。
孤军营中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入上海租界,原计划经沪西返回战场。但上海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承诺,将谢晋元部解除武装,羁留于胶州路星加坡路口(今余姚路)一块占地10000平方米的空地中,四周被铁丝网封闭,由“万国商团”白俄兵把守,上海市民称此地为“孤军营”。在孤军营,环境恶劣,住房简陋,谢晋元带领士兵修建住所,开办工坊生产物资,改善生活条件。在艰难环境中,谢晋元严格督导,将所率部队战士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涵盖教育、生产、体育等内容。每日清晨4:30起床,5时至7时军训,8时点名,9时用餐,10时上课,下午进行体能训练,并自办早晚餐,改善生活条件。谢晋元带领士兵平整土地、修建简易住所,开办制皂、织袜等工坊,提升士兵技能,生产收入除补贴生活外,还捐款支援抗战。同时,谢晋元积极组织文娱体育活动,开展拳术、歌唱、运动会等,并主持升旗仪式,勉励士兵坚守信念,期待胜利 [11]。
1938年8月,谢晋元为纪念“八一”出师和“八一三事变周年,多次向上海租界工部局交涉申请升国旗。起初获准并送来旗杆,但当旗杆竖起后,又被要求降旗以免引发日军报复。协商后将旗杆截短,8月11日清晨举行升旗仪式,全体士兵士气高昂。然而,白俄队长提出再次降旗的无理要求,谢晋元拒绝,随后上海租界当局派兵强行拆旗,士兵奋勇抵抗,造成数人重伤牺牲,并被分押至白俄队总部软禁。谢晋元当即下令绝食抗议,并致函上海租界工部局,严正质问其收容意图和国旗问题,引发社会广泛愤慨。全国民众罢市抗议,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群众》周刊亦发文慰问。最终,上海租界工部局迫于压力,送回孤军营并归还国旗,象征性地致歉。通过此事件,谢晋元深感“弱国无外交”,意识到只有抗战自强,才能维护民族尊严 [11]。
为国捐躯
八百壮士撤入租界后,日军立即要求租界当局将他们引渡,但因国人舆论压力,工部局始终不敢答应。日伪随后策划多次暗杀,派遣日本浪人和特务携带武器闯入孤军营,但均未得手 [11]。
1939年9月18日,因上海形势日益恶化,谢晋元预立遗嘱,致信家人,坦言上海局势难料,敌人意图绑架他至虹口区以胁迫合作,但谢晋元表示“光明磊落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无惧死亡威胁 [11]。
面对复杂险恶的处境,中外各界人士曾建议以难民探访为名,将士兵分批转移回前线,但谢晋元严词拒绝,表示“奉令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11]。
陈公博当了伪上海市长后,多次劝降谢晋元,请谢晋元去当伪第一方面军司令。谢晋元将委任状撕得粉碎,并大骂卖国贼。
1941年4月24日,汪伪政权为逼迫谢晋元投降,策划由叛兵郝鼎诚等4人实施刺杀。当日出操时,郝鼎诚等人趁谢晋元不备,持匕首、铁镐等凶器猛刺其胸部及左太阳穴,致使谢晋元身负重伤,流血不止。至当日清晨6时许,谢晋元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时年36岁 [4] [19]。
主要贡献
播报编辑
抗日日记
1938年1月,谢晋元开始写日记,记录孤军营中的生产、生活和训练情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国家民族的忧虑、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对个人与孤军前途的思考 [15]。
五言诗词
1924年,谢晋元就读于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在校期间,他目睹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的局势,选择弃文从武,投身革命事业,并以诗文自勉 [7]:
河山破碎实堪伤, |
休作庸夫恋故乡。 |
投笔愿从班定远, |
千古青史尚留芳。 |
所获荣誉
播报编辑
1941年5月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下令追赠谢晋元为陆军步兵少将衔 [9]。
人物生活
播报编辑
家庭成员
逸闻轶事
- 抗日歌曲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谢晋元副团长率领“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歼敌200余人。这场壮烈的战斗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不朽篇章。为赞颂“八百壮士”,桂涛声作词、夏之秋作曲,创作了歌曲《歌八百壮士》 [61] [62]。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词节选)
这首歌以沉雄豪迈、坚定激昂的旋律,讴歌了抗日战争初期一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成为激励无数爱国军民斗志的响亮号角,传唱至今 [18]。
家书语录
播报编辑
与妻家书
1936年初,谢晋元送妻子回广东后,始终挂念家人。抗战形势紧张,白天军务繁忙,夜深时思乡愈切,辗转难眠。他披衣起身,铺开信笺,向爱妻倾诉衷肠 [19]:
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
与父母书
1938年,形势恶化,“八百壮士”断炊缺粮,谢晋元命令节食、自我牺牲。美国停止对日战略物资供应后,日本对英美租界施压,甚至以武力威胁。谢晋元动员大家抱定必死信念,“光明而生,光明磊落而死”,写好遗书,坚持到底;9月18日,谢晋元将遗书寄回蕉岭家乡 [19]。
双亲大人尊鉴: | |
上海情势日益险恶,租界地位能否保持长久,现成疑问。敌人劫夺男之企图,据最近消息,势在必得。敌曾向租界当局要求引渡未果,但野心仍未死,且有“不惜任何代价,必将谢团长劫到虹口(敌军根据地),只要谢团长答应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给予”云云。似此劫夺,为欲迫男屈节,视此为敌作牛马耳。 | |
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 | |
唯今日对家庭不能无一言:万一不讳,大人切勿悲伤,且应闻此讯以自慰。大人年高,家庭原非富有,可将产业变卖以养余年。男之子女渐长,必使其入学,平时应严格教养,使成良好习惯。幼民姊弟均富天资,除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大人以下应宜刻苦自励,不轻受人分毫。男尸如觅获,应归葬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 |
此函俟男殉国后即可发表,亦即男预立之遗嘱也。 | |
男 | 晋元谨上 |
民国28年九一八于上海孤军营 |
人物语录
播报编辑
1936年初,谢晋元送妻子回广东后,临别前对妻子凌维诚说:“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之素志也,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 [12]。
1937年10月29日,谢晋元留下这样一封绝笔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日军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21]”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保卫国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与倭寇周旋到底!余一枪一弹,亦必与倭寇周旋到底” [17]。
面对汪伪国民政府的利诱:“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卫民为天职,余志已决,绝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休以狗彘不如之言来侮辱我,你速去,休胡言! [19]”
人物影响
播报编辑
人物葬礼
- 追悼大会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叛徒刺杀身亡。国民政府追赠其少将军衔,上海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30余万民众前来吊唁。会场竖立谢晋元巨幅画像,蒋介石题写挽幛“浩气长存”,市民在会场外排队悼念。此外,重庆和谢晋元家乡广东蕉岭县也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 [35-36]。
- 缅怀活动
2005年5月10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等社会各界在上海市民主党派大厦集会,纪念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孙明瑾将军百年诞辰 [55]。
精神影响
- 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
谢晋元在淞沪会战期间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面对日军围攻,谢晋元坚守“仓库即最后阵地,亦可能是我们的坟墓”的信念,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 [11]。谢晋元拒绝了汪伪政权当局的诱惑,坚决捍卫了国家尊严,并通过实际行动诠释了“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的民族精神 [9]。毛泽东曾赞扬“八百壮士”是“民族典型”,这一精神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人民坚强抗争的象征 [23] [58]。
- 牺牲精神与集体主义
谢晋元强调“一兵一卒皆为国土而战”,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四行仓库战役中,带领仅400余人抵御日军数十次进攻,打击敌人200余人。谢晋元在遗书中表达了“为国殉命,誓不撤退”的决心,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与英勇气概在战后通过《歌八百壮士》等歌曲传播,成为“国家必胜”信念的象征,激励了无数青年参战 [9] [59] [61]。
- 坚韧不拔与逆境信念
即使退入租界成为“孤军营”,谢晋元依然坚持日常升旗、训练及文化教育,组织工场生产,体现出即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纪律和希望。谢晋元指挥部队绝食抗议,迫使租界当局归还国旗,展现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后世应对逆境、坚守信念的典范 [11]。
-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谢晋元的事迹被广泛载入史册,并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被列为抗战纪念馆,并设立了“八百壮士纪念室” [60];相关街道和学校的命名如“晋元路”与“晋元中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30-31]。影视作品如《八佰》将其精神传递至年轻一代 [51]。2014年,谢晋元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确保其精神在公众记忆中的延续 [5]。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谢晋元同志之成仁,为我中华民国军人垂一光荣之纪念,亦为我抗战史留一悲壮之史迹,回溯该团长率领八百孤军,坚守闸北,誓死尽职,守护我国旗与最后阵地绝不撤退,其忠勇无畏之精神,已获举世之称颂。而其留驻孤军营中,为时三载以上;历受艰难,尚能坚毅不移,始终一致,保持我国革命军人独立自强之人格。此种长期奋斗,实较之前线官兵在炮火炸弹之下,浴血奋战,慷慨牺牲,尤为艰苦卓绝,难能而可贵。此次被刺殒命,显为敌伪方面久已蓄意,收买暴徒,下此毒手!而我孤军营之忠勇官兵赤手擒奸,固绝不损其全体之荣誉。谢团长不幸殒命,然其精神实永留人间而不朽。谢团长不仅表现我军人坚贞壮烈气概,亦为我民族不屈不挠正气之代表。除已优予抚恤外,甚望我全体官兵视为模范,共同景仰。以期无负先烈之英灵,而发扬我中华民族正气之光辉也” [22]。(1941年4月2日 蒋介石通电)
坚苦夫成仁,终古光腾孤岛血,英魂应不眠,从今怒乱浦江潮 [22]。(蒋介石 评)
谢晋元以卓越胆识和机敏的指挥,率部在弹丸之地与穷凶极恶的日军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抗击侵略的壮丽凯歌,史称“八百壮士守四行” [13]。(新华社 评)
200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高度评价抗日战争中的英雄群体,提及谢晋元所率领的“八百壮士”,并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并称为“英雄群体”,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伟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48]。
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群体。他将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众多英雄并称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的英勇不屈精神。正如古语所云:“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些英雄的精神永存,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49]。
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抗日战争中的英雄群体。他提到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事迹,强调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 [50]。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人物书籍
- 纪念图书
书籍名称 | 出版时间 | 简介 |
---|---|---|
2014年12月 | ||
2010年7月 | ||
2014年11月 | 《挥剑四行:谢晋元传》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客家名人传记之一。客家人是一个富有精神内涵的族群,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记。人们会记得“八百壮士”首领、梅县焦岭的客家子弟谢晋元,记得他在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的壮举 [27]。 | |
2020年3月 | 《抗战英雄谢晋元》是《"抵御外侮-中华英豪传奇”丛书》中的一册,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以生动而翔实的笔触,展现了在抗日战争中谢晋元的英雄形象。他在淞沪会战中为了掩护大军撤退,率“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血战四日夜,誓死不退 [25]。 |
- 纪念诗词
孤军奋战谢将军,八百儿郎报国身。 | |
无畏精神惊敌胆,英雄典范励来人。 | |
1986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主席 | 屈武 |
参考资料: [38] [57] |
纪念展陈
- 谢晋元纪念馆
谢晋元纪念馆建于2000年10月,2001年7月开馆,距谢晋元故居约100米,占地3082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馆内通过珍贵的音像、图片、实物、史料和纪念书画等,展示谢晋元将军的英雄事迹。一楼设有抗日影片放映厅;二楼为生平事迹展厅,共分六部分:投笔从戎、北伐建功;抗击日寇、血洒淞沪;临危受命、浴血四行;身陷孤营、奋发自强;痛失英雄、举国哀痛;缅怀先烈、流芳千古 [28]。
2010年6月,谢晋元故居及纪念馆被命名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8]。
- 谢晋元故居
谢晋元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由谢晋元将军的曾祖父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共计23间,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故居座西朝东,为沙灰瓦木结构,三幢合面两门楼的平房,两座大门分别为“儒林第”和“荆树居”。
2013年,谢晋元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
- 谢晋元纪念园
谢晋元纪念园位于广东省蕉岭县,于2010年底建成,占地16000多平方米,谢晋元故居和谢晋元纪念馆、谢晋元纪念园组成了蕉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参观。 [66]
- 社会纪念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谢晋元的灵柩从胶州路墓迁葬至虹桥万国公墓的“名人墓区”,以示纪念和崇敬 [36]。
谢晋元墓
晋元纪念广场
1937年,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将军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浴血奋战,英勇抗敌,使这一地点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象征。
晋元里
晋元里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321弄。自1984年起,原“孤军园”旧房陆续拆除并改建为新工房建筑群,并被命名为“晋元里”(今余姚路321弄)。同年11月,孤军营原址所在的居民委员会亦更名为“晋元里居民委员会” [33]。
晋元路
晋元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中东部,原闸北区南部,南起光复路,北至天目中路。该路始建于1914年至1915年,最初名为满州路。1947年为纪念抗日将领谢晋元而更名为晋元路。1964年曾改名为晋源路,1985年恢复为晋元路 [30]。
晋元体育中心
晋元公园
1937年,谢晋元部进入租界以后在胶州公园北侧扎营。这座占地66亩的军营随即被上海市民称为“孤军营”,并很快成为上海沦陷区乃至全中国的抗日精神象征。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百废待兴,不容具有抗战象征意义的“孤军营”旧址和抗日英雄谢晋元的墓地遭人破坏,吴国桢提笔在呈请状上批示:“胶州公园可改为晋元公园,提市政会议决定。茔坟由工务局酌予修理,无赖由警局取缔。”1946年9月3日,国民党上海市工务局局长赵祖康呈复吴国桢,“胶州公园遵自本年9月1日起改称晋元公园”。至此,晋元公园正式定名。 [68]
晋元大道
晋元大桥
晋元大桥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华侨场塔东线上,以纪念抗日民族英雄、烈士谢晋元而命名。该桥由交通部和省、市补助及侨胞和当地群众捐资建造。桥长244.6米,宽8.5米,由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设计,梅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承建。 [63]
谢晋元纪念亭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前身为华童公学,最初校址位于克能海路(今康乐路),设有初小四级和高小二级,民国时期增设中学部。1941年,学校被汪伪国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市模范中学”。1945年上海光复后,为纪念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学校改名为“晋元中学”。1956年更名为“陕北中学”,1960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中学。20世纪80年代,校名恢复为“晋元中学”。1999年,学校异地重建为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并更名为“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31]。
2014年9月,学校将校训修订为“励学敦行,承志报国”,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承志报国”旨在激励学生传承行善为民的传统,学习谢晋元将军坚韧不拔的民族气概,报效祖国。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学校都会组织学习谢晋元的爱国事迹 [39]。
晋元附校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简称“晋元附校”),始建于1999年,原名万里学校,是一所比较薄弱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002年学校由晋元高级中学承办,易名为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2018年因学校规模太大,学校被拆分为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和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西校。2021年原明翔实验学校并入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易名为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南校。至此学校拥有三校四校区,是普陀区学生规模最大的学校。 [69]
蕉岭县晋元中学
蕉岭县晋元中学位于广东蕉岭县三圳镇,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的母校,而它的前身就是三圳公学。1941年4月,三圳公学校友谢晋元将军在上海殉国,为纪念谢晋元将军,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特把校名改为晋元中学。 [64]近年来,上海、蕉岭两地师生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传承弘扬谢晋元将军的爱国精神。 [65]
- 台湾纪念
忠烈祠
谢晋元的灵牌与抗日战争中殉国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高志航、阎海文等英烈并列,供奉于台湾省“忠烈祠”。每逢抗战胜利纪念日,台湾省都会在忠烈祠广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民众齐唱《八百壮士歌》 [37]。
影视宣传
作品年份 | 作品标题 | 谢晋元饰演者 | 作品类型 | 作品介绍 |
---|---|---|---|---|
1938年 | 袁牧之 | 电影 | 中国第一部以谢晋元和八百壮士抗战事迹为主题的电影,袁牧之饰演谢晋元,展现了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壮烈场面。 | |
1975年 | 柯俊雄 | 电影 | 台湾省拍摄的同名电影,柯俊雄饰演谢晋元,聚焦四行仓库保卫战,深入刻画壮士们的忠勇精神,激发民族情怀。 | |
1987年 | 柯俊雄 | 电影 | 再次由柯俊雄饰演谢晋元,影片从另一角度挖掘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精神内核,展现谢晋元的领导风采。 | |
2001年 | 谢晋元1937 | - | 纪录片 | 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实纪录片,通过珍贵历史资料与解说,回顾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的壮烈抗战历史。 |
2012年 | 柳云龙 | 电视剧 | 以淞沪会战为背景,柳云龙饰演谢晋元,重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烈史诗,彰显抗战精神。 | |
2013年 | 于鸿洲 | 电视剧 | 于鸿洲饰演谢晋元,通过时代变迁与历史事件,展现谢晋元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 |
2015年 | 李天烨 | 微电影 | 短篇微电影,通过李天烨饰演的谢晋元,向抗日英雄致敬,突出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 | |
2016年 | 耿圣凯 | 电视剧 | 耿圣凯饰演谢晋元,通过时代变迁与历史事件,展现谢晋元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 |
2018年 | 王子君 | 电视剧 | 王子君饰演谢晋元,通过时代变迁与历史事件,展现谢晋元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 |
2020年 | 杜淳 | 电影 | 著名抗战电影,由杜淳饰演谢晋元,影片真实还原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历史全貌。 | |
2021年 | 韩永昌 | 电视剧 | 韩永昌饰演谢晋元,通过时代变迁与历史事件,展现谢晋元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 |
参考资料: [41-47] [51-54] [71-73] |
艺术形象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