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鐵城

(原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

鎖定
吳鐵城( 1888年一1953年11月19日), 原籍廣東香山( 今中山) 人,出生於江西九江。早年在九江美國教會學校讀書。1909年隨林森在當地進行革命活動,同年加入同盟會。1949年後赴台灣,1953 年11 月19 日死於台北。 [1] 
中文名
吳鐵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8年
逝世日期
1953年11月19日
出生地
江西九江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吳鐵城人物生平

吳鐵城追隨孫中山,屢獲重用

早年在九江美國教會學校讀書。1909年隨林森在當地進行革命活動,同年加入同盟會。1911 年武昌起義後參與策動九江獨立,任江西軍政府總參議。1912年赴南京開會,留在孫中山身邊工作。其後參加反對袁世凱的鬥爭和護法運動
1921年5月任非常大總統府參軍。1923年任廣州市公安局長兼警務處長。同年10月被指定為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參加國民黨的改組工作。1924 年9月隨孫中山北伐,任行營警戒兼代大本營參軍長。10月回師參加對商團平叛, 重兼廣州公安局長。曾與胡漢民伍朝樞等商議反對國民黨左派

吳鐵城投靠蔣介石,消極抗戰

1925 年8 月廖仲愷被暗殺後,對破案消極,蔣介石將他撤職並扣押, 至1926年10月獲釋。後表示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盡力催促武漢方面的汪精衞孫科與蔣介石南京政府合流。1927年6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建設廳廳長。1928年秋和1930年5月先後兩次赴東北説服張學良擁護蔣介石,深受蔣的賞識。1932年1月出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
在上海軍民發起一二八抗日戰爭時,執行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在上海任職期間,嚴厲防範和禁止進步活動,堅決取締抗日救國運動,摧殘進步文化。1937年4月,調任廣東省政府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後,將廣東省政府遷往粵北連縣。1939 年春去重慶,受蔣之命主持港澳國民黨黨務工作。1940 年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1941 年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944年,按照蔣介石的旨意,以抗戰名義招募青年入伍, 建立青年軍

吳鐵城重慶談判,去職赴台

1946 年1月在重慶召開有國民黨、共產黨、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他是國民黨代表之一, 在“ 軍隊國家化” 和“ 政治民主化”等一系列問題上,與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在中共代表的鬥爭和全國人民的壓力下, 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決議。隨後,蔣介石撕毀協定和政協決議,發動全面內戰,他採取積極支持和配合的態度。1948年任立法委員,一度醖釀競選立法院長。同年11月孫科按照蔣介石的意向出面組閣, 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
1949年1月21 日蔣介石宣告引退, 李宗仁任代總統, 發表聲明願以中共提出的條件為基礎進行和談, 他和孫科表示反對, 並把行政院撤到廣州。不久,他又辭去職務,以在野派身份到東南亞訪問,進行反共活動。1949年10 月廣州解放前夕, 赴香港, 後轉往台灣, 任“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資政等職。

吳鐵城人物離世

1953 年11 月19 日死於台北。著有《吳鐵城回憶錄》。 [1] 
參考資料
  • 1.    李景田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 1921一2011 ) 》人物卷,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