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

鎖定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八一七北路中段兩側,明至民國時期建築羣。 [2] 
三坊七巷在晉朝時就有了坊巷的雛形,唐代後葉格局已經形成,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被譽為城市裏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築博物館。建築羣主要建築包括林覺民故居、郎官巷嚴復故居、衣錦坊水榭戲台、衣錦坊歐陽氏民居、文儒坊陳氏民居、二梅書屋小黃樓、宮巷林氏民居、沈葆楨故居、朱紫坊薩氏民居、芙蓉園、黃巷郭氏民居、南后街葉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廳、光祿坊劉氏民居、王麒故居、劉冠雄故居,共17處。 [2]  [5] 
2006年5月25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7年12月,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1] 
中文名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
外文名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nd Zhuzifang Building Complex
地理位置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八一七北路中段兩側
所處時代
明至民國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583-3-28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歷史沿革

1958年,光祿坊劉氏民居為福州中藥廠佔用期間所改建。
1986年,光祿坊劉氏民居其第二、三進又被某開發商拆建為新村樓房,名師巧匠的精品佳作被毀無餘;而且如今多數廳堂、花廳、天井都被堵截或加層,面目全非。 [5] 
20世紀70年代,芙蓉園中假山奇石多已拆運到西湖公園等處,現僅存部分假山、兩口魚池和亭台樓閣等。
1991年,林覺民故居由福州市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出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持全面修復,按原貌墊高構架,重砌周圍封火牆;並在二進門前北側臨街,增修仿清式門頭房一座,完善建築佈局。 [2] 
2001年,郎官巷嚴復故居由上海大唐美術有限公司捐資修復,並更新陳列,對外開放。 [5] 
2021年,福州啓動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之劉家大院、沈葆楨故居、歐陽花廳、陳季良故居、聽雨齋保護修繕工程。 [7]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建築格局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包括林覺民故居、郎官巷嚴復故居、衣錦坊水榭戲台、衣錦坊歐陽氏民居、文儒坊陳氏民居、二梅書屋小黃樓、宮巷林氏民居、沈葆楨故居、朱紫坊薩氏民居、芙蓉園、黃巷郭氏民居、南后街葉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廳、光祿坊劉氏民居、王麒故居、劉冠雄故居,共17處。其中三坊七巷以南后街為中軸線,由北而南,其西側為三坊,東側為七巷。 [2]  [5]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主要建築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林覺民故居

林覺民故居位於鼓樓區楊橋路17號。此宅原為林覺民父輩七户人家聚居處。林覺民烈士殉難廣州後,林家避禍遷離,房屋讓售冰心祖父謝鑾恩,謝家直至20世紀50年代才離去。宅木構,清式,坐西向東。四面封火牆,臨街原開設“萬升桶石店”。主建築三進,一進與二進間,原有甬道,旁植翠竹。首進廳堂與建築主軸線外的北院、南牆外客廳,均已拆毀無存。現存三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正中為廳,兩側廂房,冰心幼年與其祖父謝鑾恩曾居此。廳前有天井、圍廊、屏門;廳後小天井,兩側有披榭。正座南側紫藤書屋,坐南向北,為五柱三開間。書屋西有小書齋,坐西向東,牆外西南角有小院。院中小屋雙開間(一廳一房),坐北向南,進深三柱,是林覺民夫婦居室。南面有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臘梅花,北面為廚房,今改為花園;園東北角有小門,通連二進廳堂。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郎官巷嚴復故居

郎官巷嚴復故居位於鼓樓區郎官巷20號。民國九年(1920年)底,嚴復回到福州居住於此,直至民國十年(1921年)病逝。故居坐北向南,主座與花廳兩座相鄰,佔地面積625平方米。主座門牆兩側做馬頭牆,垂花柱門罩門,石門框雙重木門。主厝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硬山頂。主厝前檐出三跳插拱,明間設屏門,分割前後廳,次間為前後廂房。前天井兩側為廊廡,西廊設邊門、通花廳。花廳北側為雙層民國木樓房,三角桁架結構。上下層均為單間設白灰吊頂。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衣錦坊水榭戲台

衣錦坊水榭戲台位於鼓樓區衣錦坊4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後經多次修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成為三座相鄰、全坊最大的宅院。自西而東,分別為主座、別院和花廳、佔地面積2675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圍牆,廳堂皆用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主座臨街為屋宇門,明間設六扇大門。二進三面環廊,中有天井。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做大敞廳;第二、三進都是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每進東側設小門通別院。別院由書齋、佛堂、廚房、飯廳、庫房等組成。再往東,又有小門通花廳園林。花廳最大特色是水榭戲台,是府內聚會、演戲的地方。戲台建在水池上面,坐南向北,面積約30平方米,台後有化妝室,池外左右兩側有假山、雪洞。戲台正面建樓閣,坐北向南,前廊後堂,穿鬥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可供聚會、觀劇或登高臨遠。牆頭灰塑、屋脊等均精工細作,獨具風格。是福州市保存較好的水榭戲台。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衣錦坊歐陽氏民居

衣錦坊歐陽氏民居位於鼓樓區衣錦坊29、31、33、35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由歐陽賓購置重修,後傳給其子歐陽推。合院式民居,主座兩進坐南向北,穿鬥式木構架,雙坡硬山頂,建築高敞。設屋宇門,明間六扇大門,設屏門,屋宇門獨立成院。一進院牆設石框門,石框眉上設泥塑三獅戲球門額。主屋面寬12米,面闊三間,設前廊,中為廳堂,進深13米,左右廂房,八扇門全是精雕楠木户扇。兩邊風火牆頂上直徑1.5米的灰塑月亮,左邊是“吳剛伐桂”,右邊“玉兔搗藥”。廳前天井寬9米,深6米。左右走廊各寬1.5米,兩旁排列花架魚缸。二進格局與一進基本相同,唯天井較小些,前後房有樓閣。西院花廳,具有大、奇、精、巧等特色,是全宅的精華。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由前後花廳、覆龜亭、書房組成。前花廳寬12米、進深21米,三開間,中為廳、旁為房,共有前後左右四間廂房。書房為倒朝,坐北向南,進深3.5米,木構,三間,中為堂,旁二間書室。整座花廳20扇房門、14扇窗欞、15扇隔扇,全用楠木精雕細刻,上有幾百種圖案、幾百幅花鳥蟲魚。花廳與書房所有門、窗、壁板、漏花,以及框架全用拼花、鑲花、榫卯合成,關啓自如。所有窗子都是雙重,冬夾紙,夏蒙紗。門框和窗門都用格心,欞條僅0.6釐米,最大空隙2.5釐米,榫接用生漆作黏合料。特別是客廳左右廂房八扇門,鑲入100多幅用黃楊木樹根相形雕刻的飛禽走獸和人物,可隨拆隨嵌,巧奪天工。復龜亭連接客廳與書房間,高與廳檐齊,寬6米、長5米,兩邊設鵝項椅(美人靠),地面鋪鬥底磚,亭兩側各有一個小天井。後花廳,又稱女花廳,寬12米、進深5米,木構,三間排,前廊寬2米,廊前左右對稱兩根吊柱,柱頭雕刻牡丹花,乳栿間雕刻飛天,造型優美。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文儒坊陳氏民居

文儒坊陳氏民居位於鼓樓區文儒坊45、47號。建於清初,以用料考究、精雕細刻聞名。同治年間為陳寶琛之父陳承裘所購,經修葺擴充,更加富麗堂皇。宅坐南朝北,臨街屋宇門,面闊三間,明間開六扇大門,門扇下半部用竹條銅釘釘成“卍字”等圖案。門額上高懸“六子科甲”橫匾。門牆兩側馬頭牆。一進院牆設石框門,天井三面環廊,中設插屏門,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硬山頂;前檐柱用青石細磨須彌座柱礎,四面雕刻松、竹、梅、蘭;次間開向明間四扇楠木隔扇門,格心漏花,中嵌楠木花窗,精雕博古圖飾,均屬上乘之品。正廳上駝峯、斗拱等所有木構件,皆精刻巧鐫。燈槓雕花貼金懸掛宮燈。二進分前後天井、前後披榭。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層樓房,屋宇高10米左右。前檐垂花柱挑檐;左右次間開向明間各四扇隔扇門,格心用整塊楠木板陰刻“鴛鴦戲水”等八幅花鳥圖案。全宅所有窗門、框格皆飾漏花,計有11種。主座東側是花園。園中老梅一株,傳為陳承裘手植,至今枝葉繁茂;還有曼陀羅、外國石榴等名貴樹木。園中有閣樓一座,名為“天香樓”,坐北向南,小巧精緻,上層樓沿木欄杆,設有美人靠,登樓用假山鑿成踏步。前有魚池、假山及六角亭等。假山石筍上,刻有“坐花醉月”“夏雲獻態”和“濠濮閒意”;六角亭對聯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池旁栽有枇杷、桂花,從閣樓下望,可見魚池中桂花倒映,稱為“月中桂”。假山南有小廊通往書房。書房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匾曰“梅舫”,其門窗户扇皆為楠木雕刻,別具一格。房前也是小花園。後座尚有小院,與西邊主座二進通連。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二梅書屋

二梅書屋位於鼓樓區郎官巷25號,為鳳池林星章住宅。始建於明末,清光緒及民國年間大修。坐南向北,前後、東西共五進,自郎官巷通至塔巷,佔地面積2126平方米。朝郎官巷設三開間屋宇門,明間六扇大門,原門額上掛“進士”牌匾。一進天井三面環廊,天井兩旁擺設花架,一進主屋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明間彩金插屏門,分隔前後廳。大廳高敞,兩側次間朝明間各開四扇隔扇門,格心、絛環板等全部楠木構成。二進院落,天井兩側有披榭。東牆外即是“二梅書屋”,一間藏書屋、一間書房,屋前有兩株梅花,自成小院落。院內尚有坐南向北三間排與坐西向東五間排小屋。二梅書屋的東側有灰塑雪洞(七星洞)通連一、三進。三進為歇山式花廳,後期隔為三間,所有門、窗、壁板等皆用楠木製成,窗牖都是雙層漏花,冬夾窗紙,夏蒙窗紗;壁板、門扇上部堵板都有油漆繪畫,有戲劇故事和花鳥樹木。廳前小花園假山池沼,並有兩座古亭,植有一株100多年的荔枝樹。由東側小門連結門開塔巷的前後兩座,均為五柱三間排廳堂的庭院。各進之間圍牆相隔,過道露天處用覆龜亭遮雨,是福州市保存較好的一座五進大院。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小黃樓

小黃樓位於鼓樓區黃巷36號。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中原黃氏入閩聚居於此,因而得名。唐儒者黃璞、清巡撫梁章鉅曾居此。正座尚存一進廳堂與門頭房。西側花廳四面圍牆,自成院落。建雙層小樓,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白牆灰瓦,翹脊飛檐。樑架上描龍繪鳳,楹門窗户都是楠木製成,用材講究,雕刻精巧。樓上花格欄杆,寬敞走廊;垂花柱挑檐,玲瓏剔透。走廊兩側對稱出挑露台,連接假山。樓下兩側靠牆為雪洞,洞裏雲海蒼茫,崢嶸突兀。樓下書房,樓上藏書閣。天井前面海侵石假山,小巧魚池;拱形小石橋、縱跨池上。橋欄上刻有“知魚樂處”四字。沿小橋進入假山,怪石重疊,曲徑盤旋。沿石階上坪頂,東側一座涼亭,寶珠結頂,六角飛檐,青瓦紅柱,雕樑畫棟,人物故事、花鳥蟲魚,各盡其致。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宮巷林氏民居

宮巷林氏民居位於鼓樓區宮巷24號。建於明代,清順治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以此為大理寺衙門。道光年間,此屋為林則徐次子聰彝所居。坐北朝南,四面風火牆,佔地面積2950平方米,門頭房在主座東側。主座第一進南面院牆上,畫有一隻獬,是大理寺衙門的標誌。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減柱造木構架,雙坡頂。第二、第三兩進大略相同;第四進為三間排。各進之間都隔以高牆;過道用覆龜亭連接。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向東側花廳。花廳一進為住房;二進為假山、魚池、大榕樹、花壇、亭台樓閣等;三進亦為住房。原有佈局基本保留完整。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沈葆楨故居

沈葆楨故居位於鼓樓區宮巷26號。該建築為明代民居,坐北向南,前後四進,建築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門頭房、廳堂、正座、藏書樓。每進均有高牆分隔,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佈局嚴謹,規模宏偉。門前兩側有高聳馬頭牆,門頭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設插屏門。二進大廳堂為穿鬥式減柱造,雙坡頂,廳堂高敞,為待客和婚喪喜慶場所。堂前為大天井,三面環廊,古時排放儀仗執事牌。堂上正中黑底金字對聯曰:“文章華國;詩禮傳家。”三進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前廳堂上正中有對聯為:“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左右次間亦分前後房。次間嚮明間各開四扇門,格心用藤條編織;次間前後設六扇支摘窗,格心榫接成各種花飾。四進格局與三進相同,覆龜亭過天井與閣樓相接。閣樓雙層木結構,五開間,樓下為卧室,樓上為藏書樓。兩側木扶梯上樓,樓前一長列花格窗。西側隔牆外花廳,分置三座客廳;後改為書齋、廚房。靠東側各進均有小門通連林聰彝故居。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黃巷郭氏民居

黃巷郭氏民居位於鼓樓區黃巷6、7號。始建明末,原系衙署;清同治年間,郭柏蔭購置重修。其父郭階三,生五子,皆登科第,宅前懸掛“五子登科”匾。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130平方米,兩側有馬頭牆,整體建築規模宏大。主座建築前後三進,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臨街門頭房面闊五間,兩側為門房、轎房。一進院落設天井、迴廊及主厝,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前廊寬敞,青石柱礎,古樸雄偉。二進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五柱。三進為五間排雙層書房。東牆外系花廳,三間排廳堂一座,坐北向南,庭院內有假山、魚池、花亭、大樹等。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南后街葉氏民居

南后街葉氏民居位於鼓樓區南后街176、177號。始建於明代,清至民國屢有修葺。由東面主座與西側花廳組成,坐北朝南,建築面積2321平方米。主座前後三進,大門朝東,臨南后街。一進天井,三面環廊,主厝為面闊五間廳堂,進深七柱,穿鬥減柱造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山牆;二進主厝帶前軒廊、廳堂、廂房;三進是兩層閨房。隔座單進,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左側小門通花廳。花廳為三開間雙層走馬,楠木構件十分精美。花廳前為園林,內有一口半月池,保存完好。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安民巷鄢家花廳

安民巷鄢家花廳位於鼓樓區安民巷47、48號。原系永泰鄢氏太澄公宗祠,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光緒及民國間重修。東西兩座毗鄰,佔地面積1425平方米,坐南向北,周以圍牆。東座原有門頭房和天井,於1983年改建。現存正座大門、天井、主厝。主厝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山牆。木柱及廊石用材碩大,廳前走廊可通西牆外花廳。花廳共二進,自成院落,臨街開小門。一進大花廳,佔地2000平方米,襻間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如意形替木配梅花形斗拱,兩相對稱。次間全用楠木精雕落地門,尤顯富麗堂皇;廳前軒廊捲棚飾頂,懸鐘、雀替刻有花果,造型獨特。東牆角一座木構半邊亭,小巧玲瓏。亭內開小門通向二進。二進前有天井,左右迴廊。主厝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廳兩側為廂房,原供女眷居住。明間用十扇屏門隔成前後廳。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光祿坊劉氏民居

光祿坊劉氏民居位於鼓樓區光祿坊28、30、32號。建於清代。自東而西並列四座毗鄰,其範圍東至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街,北至大光裏,佔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為福州市區最大的單姓住宅。東側兩座原是清初著名畫家許友故居——米友堂;西側兩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進士、內閣中書林佶故居,後數易其主。清道光年間為“一胎同榜兩進士”劉齊衢、劉齊銜兄弟改建。四座大院一字排開,皆坐北朝南,四面風火牆,硬山屋頂。臨街六扇門,入石框門,三面環廊,廊下有庭院,上庭院為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廳堂,明間為廳,次間、梢間為房,從後廳堂、後天井而至二進、三進。四座大院隔牆相鄰,小門相通。共有12間大廳、48間廂房、6座花廳(客廳)、3口魚池、3座假山、6處亭台樓閣。此外,還有藏書閣、觀音閣、佛堂等。大院建築材料均特殊加工,圍牆高達6米,牆磚長0.43米,寬0.23米,灰白色,堅實耐火;鋪地石板平坦光滑,長3米、寬0.6米以上,達300多條。抱圍大柱,長3.3米左右的100多根。40餘間大小廂房的門扇、窗扇、壁扇、格心全用楠木構成。院內傢俱如橫案桌、公座椅大小八仙桌等皆用紅木精製。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愛國詩人郁達夫曾在此居住。四大院的古建築藝術精華集中在西端第一座。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塔巷王氏民居

塔巷王氏民居位於鼓樓區塔巷28、30號,為王麒故居。始建於清初,乾隆、嘉慶至民國間均有修繕。兩座毗鄰,前門在塔巷,後門在郎官巷。佔地面積2225平方米,四面圍牆,坐北朝南。主座建築,雙坡頂,穿鬥式木構架。門頭房面闊三間,明間開六扇大門。一進院落三面環廊,兩廊各寬3米,廊下是大石條鋪砌大天井,天井排列各種花卉、盆景、魚缸等。主厝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軒廊寬敞,兩廂隔扇、門扇、窗牖,全用楠木。一進有覆龜亭連接二進。二進廳堂同樣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後進尚有三間排廳堂一座,當年嚴復曾在此居住過。通道兩旁有披榭。進與進之間皆隔以高牆,牆頭上灰塑人物花鳥圖案,保存完好。東側花廳,隔扇、門扇、窗檻也用楠木,屋架、椽、桁等雕刻較為考究。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劉冠雄故居

劉冠雄故居位於鼓樓區宮巷11號,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始建;光緒及民國間大修。四面圍牆,佔地面積1875平方米,坐南朝北,兩座相鄰。入門頭房為平整大石條鋪成天井,三面環廊。主座一進七柱“四扇三”,前廊後堂,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大廳廊石碩大,兩側房間門扇、窗牖、花格皆楠木雕刻,廳堂中間有屏門隔成前後廳,斗拱、雀替、掛落等雕刻精美。二進結構與首進基本相同,兩進都有小門通向東側花廳。花廳為雙層小樓,坐北向南。樓前有園林假山,至今尚存一株樟樹和桂花、蠟梅等。假山前立有一塊海礁石,上刻“蘿徑”兩字。沿洞內走上16個台階,可達拜月亭,亭木構,已圮,只留下平頂;保留最好的是假山雪洞,前後五道彎,冬暖夏涼。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朱紫坊薩氏民居

朱紫坊薩氏民居位於鼓樓區朱紫坊22號。系薩氏祖居,始建於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臨河沿,前後五進,通寬21.5米,縱深97米,佔地面積2080平方米。門前兩側有高聳馬頭牆,門頭房為木結構,明間開六扇門。第一進前有天井,由大石條鋪成,三面環廊。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鬥式木構架,雙坡頂;左右次間皆用楠木門扇,隔扇、窗扇精雕細刻,斗拱、駝峯各種圖案,保存完好。東側走廊有小門通花廳。花廳前有假山、魚池、亭台樓閣;花廳後有10扇楠木精製屏風,刻有108種圖案。二進、三進均為七柱三間排,雙坡頂,天井兩旁有披榭。四進、五進轉為坐西朝東。四進為三間排雙層藏書樓;五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有書房、書齋。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芙蓉園

芙蓉園位於鼓樓區花園弄19~23號,園後瀕臨朱紫坊河沿。始建於宋代,原為陳韡芙蓉別館。後為明葉向高別墅、清龔易圖花園,民國初為鍾訥(訒吾)住宅。毗連三座建築,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均為穿鬥式木構架,硬山屋頂。園林設計巧妙,佈局優美。天然景物不多,而亭榭結構殊為別緻;範圍不甚廣,而池塘花木盡皆幽雅。假山奇石之多、飾置之精,全市罕見,或壘為巖洞,或架為橋樑,或砌成樓台,或形似飛禽走獸。園內有兩座假山、三口魚池,還有花亭、雪洞、樓台水榭、曲橋迴廊等。後座假山佈置尤為出色,池上一峯直立,鐫有“芙蓉臨空”“鷺臂吟風”“霞洞”“桂枝”“玉筍”“松下”等石刻。另有“達摩面壁”、龜、蛇等造型。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歷史文化

  • 相關人物
林覺民(1887~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閩縣人。辛亥革命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長樂人。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
嚴復(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侯官人。中國近代著名的啓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
林星章(1797~1841年),字景芸,又字錦雲,號古畲、坦甫,閩縣人。清道光六年(1826年)進士,主修《新會縣誌》。
沈葆楨(1820~1879年),字翰宇、幼丹,原名振宗,侯官人。林則徐的次女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官至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生以主辦船政、籌建海防、開發台灣等見著。
王麒(?~1952年),字愷士,福州人。早年畢業於福建水師學堂,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先後任福建武備神武堂教習、民國初新編陸軍第十一混成旅旅長。
劉冠雄(1861~1927年),字敦誠,號資穎、閩縣人。清光緒八年(1882年)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後學堂駕駛班,歷任海軍總長、閩粵海疆防禦使等職。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文物價值

三坊七巷在晉朝時就有了坊巷的雛形,唐代後葉格局已經形成,到了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被譽為城市裏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築博物館。 [5] 
沈葆楨故居建築主體構架保存完好,從現存構架結構和構件形式可見該建築從明代始建,而後跨越清代和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修葺和擴建,展現了3個時期福州地區傳統建築的做法,保留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可稱得上是福州古厝中傳統院落式大厝的“活化石”。 [7]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文物保護

1983年,林覺民故居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5] 
1988年,衣錦坊歐陽氏民居、沈葆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被鼓樓區人民政府公佈為鼓樓區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 [5] 
1992年,衣錦坊水榭戲台、黃巷郭氏民居被鼓樓區人民政府公佈為鼓樓區文物保護單位。芙蓉園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5] 
1996年,林覺民故居、沈葆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5] 
2001年,衣錦坊水榭戲台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5] 
2005年,衣錦坊歐陽氏民居、郎官巷嚴復故居、文儒坊陳氏民居、二梅書屋、宮巷林氏民居、朱紫坊薩氏民居、黃巷郭氏民居、南后街葉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廳、光祿坊劉氏民居、劉冠雄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5] 
2006年5月25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林覺民故居、郎官巷嚴復故居、衣錦坊水榭戲台、衣錦坊歐陽氏民居、文儒坊陳氏民居、二梅書屋、小黃樓、宮巷林氏民居、沈葆楨故居、朱紫坊薩氏民居、芙蓉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2013年5月3日,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築(黃巷郭氏民居、南后街葉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廳、光祿坊劉氏民居、王麒故居、劉冠雄故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 [2]  [4] 
2017年12月,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1] 
保護範圍:各建築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6]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旅遊信息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八一七北路中段兩側。 [2]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羣交通信息

  • 公交線路
三坊七巷(僑雄)站:可至南后街北入口(近達明路);途經公交:5路、22路、27路、55路、61路、66路、75路、118路、128路、301路、317路、327路。
三坊七巷(澳門路)站:可至南后街南入口(近澳門路);途經公交:339路。
衣錦坊站、文儒坊站、光祿坊站:可分別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途經公交:27路、54路、70路。
南街站:可至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吉庇巷(路)、宮巷;途經公交:1路、8路、20路、20路夜間區間車、66路、101路、117路、121路。
  • 地鐵線路
南后街北入口(近達明路):乘坐地鐵1號線至東街口站下,從C出口出,沿楊橋東路步行400米即可到達。
南后街南入口(近澳門路):乘坐地鐵1號線或2號線,至南門兜站下,從A1出口出,沿道山路、澳門路步行600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