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經

(明朝兵部尚書)

鎖定
張經(1491年-1554年),初姓蔡,字廷彝,號半洲,福建福州府侯官洪江鄉(今屬福州倉山區)人。中國明代文學家。 [18] 
張經於正德十二年(1517),中進士,授嘉興縣,歷吏科給事中,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户部尚書。 [18]  嘉靖十六年(1537年),任兩廣總督,鎮壓大藤峽瑤族起義,後進為南京兵部尚書。 [19]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南京户部尚書,後改任兵部。嘉靖三十三年(1554),明廷以東南倭寇猖獗,命張經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 [20]  大敗倭寇於王江涇。後於趙文華誣奏張經出師逗撓,逮詣詔獄棄市。《明史》本傳稱其“自軍興以來,戰功第一”。 [18] 
張經生前著有《半洲稿》,有嘉靖十六年(1537年)司馬泰刊本4卷,含《北寓》《南行》《西征》《東巡》四稿;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王鳳靈序刊本《半洲詩集》7卷,益以《蒼桔稿》,《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二著錄。以上二書署名“蔡經”。清咸豐七年(1857),郭柏蒼等福州鳳池重刊本《半洲詩集》7卷,署名為“張經”。曹學佺崇禎間編《石倉十二代詩選》,蒐集張經詩,並作《張襄愍公詩集序》。 [21] 
廷彝
半洲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候官縣
出生日期
1492年
逝世日期
1555年10月29日
主要成就
平定西南的亂匪,東南抗倭
主要作品
《張半齋稿》
本    名
張經
官    職
兵部尚書
諡    號
襄敏

張經人物生平

張經早年官途

弘治五年(1492年),張經出生,父親張海,家貧而孤,隨母蔡氏回外家;外家無後,張海和張經都襲用蔡姓,張經及第成名後,才恢復張姓。 [1]  張經自幼勤讀經史,長大後體貌魁偉,具文才武略。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任浙江嘉興知縣。 [2] 
嘉靖四年(1525年),入京任吏科給事中,後升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張經秉性剛直,不畏權貴。兵部尚書金獻民接受寧夏總兵种放的賄賂,張經帶領同官提出彈劾,金獻民因而告病辭職;河南巡撫潘壎匿災情不報,也被張經彈劾去職。明代錦衣衞和東、西廠是專門偵察官民言行的特務機構,官校們挾勢勒索,大為民害。張經上疏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十分猖獗,建議予以撤除,為世宗嘉靖帝所採納 [3]  [4] 

張經安定兩廣

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於徭役的頻繁和漢官的勒索,以侯公丁為首的瑤族武裝佔據羅灘,攻城殺官。朝廷命張經任兩廣總督,總督兩廣軍務。 [5] 
張經與御史鄒堯臣等籌劃前去圍剿叛亂,把軍事全都派給副使翁萬達,誘使侯公丁中計被抓。參議田汝成請求乘勢進討叛匪。命副總兵張經率領三萬五千人為左軍,翁萬達為監軍,指揮王良輔等六員大將分六道進軍會師南寧;都指揮高乾率領一萬六千人為右軍,副使梁廷振為監軍,指揮馬文傑等四員大將分四道進軍會師賓州,抵達叛匪巢穴之後夾擊。叛匪被擊敗之後向東逃奔林峒去了。王良輔等率兵出擊阻攔,叛匪被破中斷,再次向西回奔,明軍趁勢斬首一千二百餘級。叛逃到東面的叛匪躲進了羅運山,翁萬達等人率軍前去攻打。又傳書右軍沿江東進,繞到叛匪的背面。叛匪用巨大的樹木砍下阻塞關隘入口,在地下佈滿了蒺藜,埋伏起來射出毒鏢,並且把石塊放在樹上,遇到緊急情況就撼動大樹,石塊全都會掉下來,明軍破解了叛匪的這些計策。右軍延誤了日程,導致田州的土酋盧受放了叛匪離開。 [6] 
明軍在此戰中俘獲叛匪四百五十人,招降的人有二千九百多人。當地的土人説,祖祖輩輩在這裏居住已經八世了,從來沒聽説官軍有到這裏剿匪的。向朝廷奏捷之後,張經被進為左侍郎,加秩一級。 [7] 

張經累有軍功

在鎮壓了兩廣的瑤族叛匪之後不久,安南國相莫登庸殺其王自立,致使內亂不息,長期不向明政府進貢,且又侵佔明朝邊境土地。明政府決定興師問罪,派原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毛伯温廣西,與張經會商進兵。廉州知府張嶽和廣西副使翁萬達相繼進言,認為安南正忙於戰事,沒有工夫前來請貢,並不是有意怠慢明朝上國的;況且遠征安南勞師糜餉,這不是一條上策,應該想法子震懾他們讓他們不敢不聽從號令。張經和毛伯温採納他們的建議,一面用重兵壓境威懾,一面派張嶽入安南,曉以利害。最終,莫登庸權衡利害關係,嚮明朝謝罪,避免了一場戰禍。 [4] 
副使張瑤等討伐馬平瑤族的叛亂屢屢失敗,於是嘉靖帝怪罪張瑤而起用張經。給事中周怡彈劾張經,張經於是乞求免職,嘉靖帝不准許。後來因為丁憂而罷官歸鄉,丁憂完成之後起用他為三邊總督。此時,給事中劉起宗上書彈劾張經在兩廣的時候參見剋扣官兵的餉銀,所以明廷取消了之前的任命。 [8]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張經又被起用為南京户部尚書,之後改為兵部。

張經大敗倭寇

明朝東南沿海抗倭戰爭 明朝東南沿海抗倭戰爭 [9]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朝議以倭寇猖獗,應要設總督大臣,命張經解除之前的職務,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各省的兵馬,便宜行事。於是張經徵召了兩廣的狼土兵為之聽用。同年十一月,明廷聽用兵科所言講張經改任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專辦討賊的事務。 [10] 
張經初到任時,因各將位崇氣驕,與倭寇作戰屢次失敗。世宗下令罷免屠大山應天巡撫職,張經因負連帶責任,改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代替屠大山負責當地防務。當時,倭寇兩萬多人盤踞浙江柘林川沙堡,且人數愈聚愈多。張經每日選將練兵,準備等俍兵齊集,一舉盡殲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春,倭寇進犯乍浦海寧,攻破崇德,轉掠浙西。江南百姓長期受倭寇侵犯,紛紛責怪張經按兵不動,縱容倭寇。世宗聞知,大為惱怒,限期要張經進剿。這時,權相嚴嵩的乾兒子、兵部侍郎趙文華巡海督師到浙江,催促張經進兵。趙文華自恃與嚴嵩關係特殊,對張經頤指氣使,又向張經索賄白銀兩萬兩,張經以自己位望在趙文華之上,不買其賬,因而激怒趙文華。適值倭寇四出劫掠,趙文華督戰更急。張經回覆他説:“倭寇十分狡猾而且人數眾多,等到援兵到達之後再進擊倭寇,才能保證萬全。”但是趙文華認為張經瞧不起自己,極為惱怒,便夥同浙江按察使胡宗憲上疏彈劾張經糜餉殃民,並且害怕敵人貽誤戰機。
趙文華剛上疏不久,永順、保靖的狼兵即開到,在石塘灣打一勝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初一日,倭寇數千人突然從水陸兩途進犯嘉興。張經分遣參將盧鏜帶領保靖俍兵、總兵俞大猷帶領永順狼兵由泖湖向平望急進,參將湯克寬帶領水師從中路楔入,合戰於王江涇。激戰數日,倭寇大敗,被殺死1900多人,燒死和墮水溺斃者不計其數,取得東南抗倭以來最輝煌的勝利。

張經冤屈被殺

浙江取得大捷同時,嘉靖帝看到趙文華的奏疏卻下詔逮捕張經。浙江捷報傳到北京,給事中李用敬、聞望雲陳奏:“軍隊取得大捷,倭寇的囂張氣焰被遏制住,此時不宜更換主帥。請召回錦衣使者。”嘉靖帝認為李用敬、聞望雲與張經結黨迴護,將二人施以廷杖後削職為民,仍把張經逮捕到京下獄。
嘉靖帝想弄清浙江大捷的真相,於是問到嚴嵩。嚴嵩卻顛倒黑白,稱:“徐階李本浙江人,都説張經養寇不戰,完全是趙文華、胡宗憲在一起謀劃進剿,張經是冒功請賞。”廷訊時,張經向嘉靖帝陳述這次殲滅倭寇的經過,並指出:自任總督以來,先後斬殺和生俘倭寇共達5000人之多。但嘉靖帝還是聽信嚴嵩的讒言,於當年十月冤殺張經。張經有功反遭誅戮,天下人都為其鳴不平。 [11] 
隆慶初年,張經之孫張懋爵上疏鳴冤,朝廷乃恢復張經官職,賜祭葬,追諡“襄敏”,並給予後代襲封官職的恩典。

張經人物評價

《明史》:張經功不賞,而以冤戮,稔倭毒而助之攻,東南塗炭數十年。讒賊之罪,可勝誅哉! [12] 
蔡東藩:至張經繼任,雖傲然自大,不無可訾,然王江涇一役,斬馘至二千級,當時推為第一勝仗,要不得謂非經之功。 [13] 
谷應泰:倭患愈劇,張經再出。經以功在銅柱,因而偃蹇凌轢,度亦自大匹夫耳。然視事一月,指揮羣帥。王江涇之捷,賊兵宵遁。史稱其兵驕將悍,或亦讒人之蜚語,獄吏之深文也。 [14] 
梅毅《大明朝的另類歷史》:張經所指揮的王江涇大捷,其實給予了倭寇沉重打擊。正是由於嚴嵩、趙文華一夥人的背後拆台,加上張經死後入江、浙一帶的狼兵、土兵不聽調遣,倭患逐漸轉劇。 [15] 

張經個人作品

張經著作

今存《半洲稿》四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張經詩詞

張經撰《福州府四學新立學田記碑》 張經撰《福州府四學新立學田記碑》
福州于山下報恩定光多寶塔,俗稱白塔。在青磚矗立的牆壁上,留下張經一首七律詩:
燕王本意築金台, 只謂能收濟世才。
何事荊軻終遠去, 空憐樂毅不歸來。
平沙古嶂河山在, 落日鳴琴草木哀。
三輔雲晴瞻北極, 九重宮闕自天開。 [16] 
在福州守孝期間,張經還熱心教育事業,撰寫了《四門學碑記》。此書現今碑存於于山碑廊 [16] 

張經後世紀念

  • 故居
張經故居里面是左右對稱的花廳和主房,再到後花園,整體結構是一個三進左右花廳的深宅大院。初建時的張經故居的面積約在4000平方米。故居內的房子都已年久失修,一些板屋發生傾斜,還有一些板屋用木板支撐着。這處如今已有400至500年曆史的名人故居,曾在1991年1月20日被福州市政府掛牌保護。 [17] 
  • 地名紀念
福州人民為紀念張經抗倭功績,將其寓宅所在處改稱“半洲街”,又在洪塘山麓建祠紀念。
  • 張經墓
張經墓在鼓樓區洪山鎮洪塘芋坑山,墓前舊有“東南戰功第一”石碑。

張經家族成員

父親:張海。
母親:蔡氏。 [4] 

張經史籍記載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 [12]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張經,字廷彝,侯官人。初冒蔡姓,久之乃復。
  • 2.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正德十二年進士。除嘉興知縣。
  • 3.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嘉靖四年召為吏科給事中,歷户科都給事中,數有論劾。言官指為張、桂黨,吏部言經行修,不問。擢太僕少卿,歷右副都御史,協理院事。
  • 4.    張經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5-09-22]
  • 5.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十六年進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
  • 6.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斷藤峽賊侯公丁據弩灘為亂。經與御史鄒堯臣等定計,以軍事屬副使翁萬達,誘執公丁。參議田汝成請乘勢進討。命副總兵張經將三萬五千人為左軍,萬達監之,指揮王良輔等六將分六道會南寧;都指揮高乾將萬六千人為右軍,副使梁廷振監之,指揮馬文傑等四將分四道會賓州,抵賊巢夾擊。賊奔林峒而東。良輔等邀之,賊中斷,復西奔,斬首千二百級。其東者遁入羅運山,萬達等移師攻之。檄右軍沿江而東,繞出其背。賊刊巨木塞隘口,布蒺藜菰籤,伏機弩毒鏢,懸石樹杪,急則撼其樹,石皆墜,官軍並以計破之。右軍愆期,田州土酋盧受乃縱賊去。
  • 7.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俘其眾四百五十,招降者二千九百有奇。土人言,祖父居羅運八世矣,未聞官軍涉茲土也。捷聞,進經左侍郎,加秩一級。
  • 8.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尋與毛伯温定計,撫定安南,再進右都御史。平思恩九土司及瓊州黎,進兵部尚書。副使張瑤等討馬平瑤屢敗,帝罪瑤等而宥經。給事中周怡劾經,經乞罷,不允。以憂歸。服闋,起三邊總督。給事中劉起宗言經在兩廣克餉銀,寢前命。
  • 9.    猜忌殺人:明朝三大抗倭統帥蒙冤而死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9-22]
  • 10.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三十二年起南京户部尚書,就改兵部。明年五月,朝議以倭寇猖獗,設總督大臣。命經解部務,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便宜行事。經徵兩廣狼土兵聽用。其年十一月,用兵科言改經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專辦討賊
  • 11.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方文華拜疏,永、保兵已至,其日即有石塘灣之捷。至五月朔,倭突嘉興,經遣參將盧鏜督保靖兵援,以大猷督永順兵由泖湖趨平望,以克寬引舟師由中路擊之,合戰於王江涇,斬賊首一千九百餘級,焚溺死者甚眾。自軍興來稱戰功第一。給事中李用敬、閻望雲等言:“王師大捷,倭奪氣,不宜易帥。”帝大怒曰:“經欺誕不忠,聞文華劾,方一戰。用敬等黨奸。杖於廷,人五十,斥為民。”已而帝疑之,以問嵩。嵩言:“徐階、李本江、浙人,皆言經養寇不戰。文華、宗憲合謀進剿,經冒以為功。”因極言二人忠。帝深入其言。經既至,備言進兵始末,且言:“任總督半載,前後俘斬五千,乞賜原宥。”帝終不納,論死繫獄。其年十月,與巡撫李天寵俱斬。天下冤之。
  • 12.    《明史·卷二百五·列傳第九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22]
  • 13.    蔡東藩《明史演義》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28]
  • 14.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28]
  • 15.    大明朝的另類歷史:戰勝卻遭殺頭的張經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9-22]
  • 16.    千古奇冤話張經  .東南網[引用日期2015-09-22]
  • 17.    福州:一個月塌兩次 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故居成危房  .東南網[引用日期2015-09-22]
  • 18.    張經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 19.    夏徵農.辭海 中國古代史分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09.第489頁
  • 20.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5]
  • 21.    張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