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桓公

(姜姓齊國第十六任國君)

鎖定
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前685~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衞姬。 [1-2] 
小白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齊桓公元年(前685年),在齊襄公公孫無知相繼被殺後 [3-4]  ,小白搶先回國,在國、高二氏支持下奪取君位。 [5]  [11-12]  即位之初,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整頓內政,把國都分為十五士鄉和六工商鄉、分鄙野為五屬,寓軍事編制於鄉里編制中,並推行相地而衰徵的制度,通貨積財,使齊國日益強盛。齊桓公七年(前679年),在吞併譚、遂、鄣等小國後,小白在會盟諸侯,開始其霸業。 [6]  稱霸以來,以“尊王攘夷”為旗號,九合諸侯。齊桓公二十年(前666年)奉周王之命伐衞;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救燕,北伐山戎,擊令支、孤竹 [7]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驅逐狄人,救邢,遷邢於夷儀;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狄人滅衞後,城楚丘,立衞君;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伐楚,在召陵締結盟約而還。 [8]  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扶持周襄王登上天子之位,次年召開葵丘會盟,受到天子賞賜,標誌着其霸業達到頂峯。齊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年),又平戎於周。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後,親信易牙豎刁開方等人。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小白病逝(一説被餓死)。 [9-10]  [165]  [210] 
齊桓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孔子稱讚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148]  除此之外,他還留下了“一箭之仇”“老馬識途”“庭燎招士”等典故。 [157]  [159-160] 
全    名
姜小白
別    名
齊桓公
公子小白 [1] 
諡    號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
逝世日期
公元前 643年
逝世地
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
安葬地
牛首山(位於今山東臨淄)
在位時間
公元前 685年 至 643年
前    任
齊襄公
繼    任
齊孝公
主要成就
重用管鮑,強軍富民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重建邢衞,驅逐戎狄
春秋五霸之首霸

齊桓公人物生平

齊桓公驚險即位

齊桓公本名小白,是齊僖公與衞姬之子,深得齊僖公寵愛。小白母親早逝 [177]  ,少時得到鮑叔牙賓須無隰朋等人的輔佐。 [135] 
齊僖公去世後,齊襄公即位。在位時期,齊國政治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 [2]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3]  。次年,雍林人殺無知 [4]  ,並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 [11] 魯國聽説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了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鈎。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5] 

齊桓公管仲改革

齊桓公 齊桓公
齊桓公被射中帶鈎,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裏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山東桓台)大戰,魯軍敗走 [12]  。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説:“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 [13]  齊桓公要殺管仲 [14]  ,鮑叔牙勸説:“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我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 [15]  齊桓公便聽從他的建議,假借殺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齊國 [16]  。齊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拜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17]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之後,君臣同心、勵精圖治,整頓朝政、厲行改革。這次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具體措施包括 [18]  [178] 
  • 規定士、農、工、商四民分開居住,讓人民安居樂業。
  • 改革行政區劃,實行三國五鄙的制度。
  • 軍政合一,推行以五家為基層單位的兵役制度。
  • 發展地力,調控商業流通,發展漁業、鹽業優勢。
  • 親近鄰國,尊王攘夷
  • 賑濟貧困的人,獎勵賢能之士。
這一時期,齊桓公起用了一批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齊桓公任命隰朋大行人,主管外交;任命王子城父大司馬,主管軍事;任命甯戚為大司田,主管農業;任命賓須無為大司理,主管司法;任命東郭牙大諫,主管諫議。 [180]  五人都聽命於管仲,而鮑叔牙為大夫,甘居管仲之下。齊國一時人才稱盛,都全力推行管仲的改革措施。 [179] 

齊桓公桓公始霸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 [206]
齊桓公二年(前684年)春,齊國再次進攻魯國。魯莊公採納了曹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計謀,在長勺(今山東曲阜北)擊敗了齊軍,是為長勺之戰 [72]  夏,齊宋聯軍攻魯,駐紮在郎(曲阜近郊),結果魯軍率先擊敗宋軍,齊軍也就撤退了。 [209] 
齊桓公早年逃亡時經過了譚國一作郯國 [71]  ),但譚國待桓公不好,所以齊桓公在齊桓公二年(前684年)冬出兵滅掉譚國,譚國君主逃向莒國 [20] 
齊桓公三年(前683年),齊桓公前往魯國,迎娶周王室的共姬 [73]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春,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 [74] 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升高。會盟前齊桓公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21]  [75] 
  • 與魯會盟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桓公攻打魯國,魯國戰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應允,並與魯在柯地(今山東陽穀東)會盟 [22]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23]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
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説:“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24]  。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6] 
  • 鄄地會盟
齊桓公 齊桓公
齊桓公六年(前680年),參加過“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 [25]  ,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曹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26] 
齊桓公先派人帶着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説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曹三國合兵伐宋。 [27]  [76] 
宋國看到齊國打着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揹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在當年(公元前680年)冬天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衞、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今山東鄄城北)會盟。 [27]  [76]  各國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七年(前679年)春,齊、宋、陳、衞、鄭五國再次在鄄地會盟 [28]  ,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6] 
  • 幽地會盟、平遂結魯
齊桓公八年(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衞、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29]  這是為了調停鄭、宋的矛盾。 [77] 
齊桓公九年(前677年)春,齊桓公因鄭國不朝見齊國,扣押了鄭詹。夏季,遂國的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灌醉在遂國戍守的齊軍,殲滅了他們。秋季,鄭詹從齊國逃到了魯國。 [78-79] 
齊桓公十四年(前672年)春,陳國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齊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齊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並與他一起飲酒作樂。 [19]  [80]  秋,齊桓公派大夫高傒在防地與魯莊公盟會。冬,魯莊公到齊國去獻禮,於次年春天回國。 [81] 
齊桓公十五年(前671年)夏,魯莊公到齊國來觀看祭祀社神,回國後又與齊桓公在谷地碰面。冬,齊桓公與魯莊公又在扈地盟會。 [82-83] 
齊桓公十六年(前670年),齊桓公將哀姜嫁給魯莊公。 [84] 
齊桓公十八年(前668年),齊桓公聯合魯、宋兩國一起攻打徐國。 [85] 
齊桓公十九年(前667年)春,齊桓公因陳、鄭順服,與魯、宋、陳、鄭四國國君在幽地會盟。 [86-87]  冬,齊桓公在城濮會見魯莊公。 [88] 

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公為伯主以來,就踐行尊王攘夷的外交方針。所謂“尊王”,就是安定周室,團結華夏諸侯;所謂“攘夷”,則是應對狄族戎夷的侵擾以及楚國的威脅。
百科x混知:圖解尊王攘夷 百科x混知:圖解尊王攘夷
  • 奉命討衞
齊桓公十九年(前667年)冬,周惠王派遣召伯廖賜命齊桓公,並要求他進攻衞國,因為衞國曾擁立王子頹做周天子(王子頹之亂)。 [89]  齊桓公二十年(前666年)三月,齊桓公發兵擊敗衞國。替周天子責備衞國,接受了財賂回國。 [90-91] 
  • 救援燕國
齊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秋,齊國迫使鄣國投降。冬,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 [7] 齊桓公與魯莊公在魯國濟水邊會盟商議救援事宜,隨後齊國發兵攻打山戎。 [92-93]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齊桓公繼續討伐山戎,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盧龍灤縣一帶)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説:“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時那樣給周天子納貢。諸侯聽説此事,都擁護齊國。 [7]  齊桓公回來後,又親去魯國贈送討伐山戎的戰利品。 [94] 
  • 重建邢衞
齊桓公塑像 齊桓公塑像
齊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齊桓公為管仲在小谷築了一座城。同年,齊桓公因楚國進攻鄭國的緣故,請求和諸侯會見,並應邀與宋桓公在梁丘先行會見。 [95]  魯國派公子慶父訪齊。 [96] 
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狄人進攻邢國,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出兵救援。魯國君位交替時出現動亂先兆,齊桓公在仲孫的勸説下打消了趁火打劫的念頭,選擇安定魯國。 [97] 
齊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春,齊桓公遷入了陽國 [99]  秋,魯閔公被慶父謀害。魯僖公被擁立為君後,幫助慶父作亂的哀姜逃往邾國,齊桓公逼邾人交出哀姜。 [98]  [101]  冬,狄人攻滅衞國,齊、宋、許等國救援,齊桓公派公子無虧率領戰車三百輛、披甲戰士三千人守衞衞國新君衞戴公所在的曹邑。 [100]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狄人再次攻打邢國,齊、宋、曹三國出兵救邢。夏,三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 [30]  秋,齊桓公命人在夷地誅殺了哀姜,後來應魯僖公的請求將她送回魯國安葬。 [98]  [102] 
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春,齊桓公考慮到衞國已經國滅,需要重新建國,便在楚丘幫助衞國築新城,使衞國在黃河南岸的楚丘(今河南滑縣東)重建國都。 [30-31] 
  • 抵禦楚國(檉之會、貫之會、陽穀之會與召陵之盟)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秋,因楚國攻打鄭國,齊、宋、鄭、曹、邾五國在檉地會盟商量攻打救援鄭國的事情。 [102-103] 
齊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秋,因靠近楚國的江、黃兩國投效齊國,齊、宋、江、黃四國在貫地會盟。寺人貂(豎刁)在多魚泄露了軍事機密。 [104-105]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齊桓公約集宋、江、黃三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 [106]  同年,齊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齊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大發雷霆,將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齊桓公便興兵討伐蔡國。 [32]  [107] 
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衞、鄭、許、曹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着,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8]  會後,齊桓公還兩次率聯軍討伐不肯為聯軍提供後勤支持的陳國。 [108-109] 
  • 平定王子帶之亂(首止之會、寧母之會與洮之會)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 [126]  為此,齊桓公約集魯、宋、陳、衞、許、曹六國國君在首止(今河南睢縣東)與王太子鄭會盟,支持王太子鄭。 [110-111] 
齊桓公三十二年(前654年),因鄭文公在周惠王遊説下不參加首止之盟,齊桓公率齊、魯、宋、鄭、衞、曹六國聯軍伐鄭,因楚國救鄭而退兵。 [112-113] 
齊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春,齊桓公再次伐鄭,迫使鄭國屈服。夏,齊、魯、宋、陳、鄭五國在寧母會盟。 [114]  冬,周惠王駕崩,王太子鄭秘不發喪,請求齊國幫助自己即位。 [115] 
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春,齊桓公約集魯、宋、衞、許、曹、陳、鄭等國在洮(今山東鄄城東南)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116-117] 

齊桓公葵丘之會

姜小白 姜小白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齊桓公與周公和魯、宋、衞、鄭、許、曹六國國君在古葵丘(今河南考城縣附近)會盟。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周襄王允許齊桓公不拜,齊桓公在管仲的規勸下堅持下拜,接受了賞賜。 [33]  [118-119] 
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買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説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標誌着齊桓公霸業達到巔峯。 [120]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秋,齊桓公再次在葵丘召開會盟,晉獻公拒絕參加。會後,因晉國發生君位交替的內亂,齊國興師討伐晉國,到了高梁,派隰朋率軍和秦軍會合,共同擁立晉惠公後返回。 [33]  [119] 
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後十分驕橫,自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管仲極力勸阻,齊桓公不聽從;管仲於是介紹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齊桓公才作罷。 [121] 
  • 平戎抗楚(鹹之會、牡丘之會)
齊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齊桓公率齊、許聯軍討伐北戎。 [122] 
齊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年),齊桓公與魯僖公在陽穀會見。 [123]  同年王子帶引戎人伐周,攻入王城。 [124] 
齊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年)春,諸侯在衞國的楚丘建築外城,來防備狄人的進犯。夏,周襄王討伐王子帶。秋,王子帶逃亡到齊國。冬,齊桓公派遣管仲讓戎人和周襄王講和,派隰朋讓戎人和晉國講和。 [125] 
齊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春,齊桓公派遣仲孫湫到成周聘問,想送回王子帶,沒有成功。夏,齊、魯、宋、陳、衞、鄭、許、曹八國國君在鹹地(今河南濮陽東南)會見,商量幫杞國抵禦淮夷以及安定周王室的事宜。秋,諸侯派兵防守成周以備戎人進犯,齊桓公也派仲孫湫領兵前去。 [127-128]  同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到齊國,齊桓公把女兒嫁給他。
齊桓公四十年(前646年),諸侯在緣陵築城,把杞國都城遷去。 [129]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春,楚國進攻徐國。齊、魯、宋、陳、衞、鄭、許、曹在牡丘結盟,重温葵丘的盟約,隨後進兵駐紮在匡,諸侯大夫率兵一起救援徐國。齊、曹二國還進攻厲國來救援徐國。 [130-131] 

齊桓公昏庸晚年

  • 管仲逝世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繼去世。 [10] 
齊桓公 齊桓公
管仲重病時,齊桓公詢問管仲誰可以代他為相。管仲認為相比於剛直的鮑叔牙,仁厚的隰朋更適合繼任國相。齊桓公又問管仲對易牙豎刁開方的看法,管仲認為易牙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豎刁閹割自己來討好君主,開方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都不合人情,難以親近,勸齊桓公驅逐這三人。管仲去世後,齊桓公聽管仲的話讓隰朋接任國相,但十個月後隰朋也去世了。齊桓公驅逐易牙、豎刁、開方三人,結果食不甘味,又召回重用他們,三人因而專權。 [10]  [181]  (其中開方存疑,見人物爭議目錄。)
  • 霸業將衰
齊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春,在宋國上空墜落五塊隕石,六隻鷁鳥後退着飛過宋國國都,周內史叔興順應宋襄公心意預言第二年齊國將有動亂。夏季,齊國進攻厲國,沒有得勝,救援了徐國而後回國。秋,周襄王把戎人造成的禍難告訴齊國,齊桓公調集諸侯的軍隊到成周去防守。冬,齊桓公與魯、宋、陳、衞、鄭、許、邢、曹八國國君在淮地會盟,商量救援鄫國免被淮夷所侵、以及向東方用兵的事。各國替鄫國築城,服勞役的人睏乏,有人夜裏登上小山頭喊叫説:“齊國發生動亂!”諸侯沒有等到築完城就各自回國了。 [132] 
同年(前644年),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到齊國,齊桓公把本族之女嫁給重耳為妻。 [34] 
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春,齊、徐聯軍攻打英氏,以報復楚國。夏,齊桓公因魯僖公擅自滅亡項國,拘留了魯僖公,秋季經聲姜調解將魯僖公放回。 [133-134] 
  • 死後悽清
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冬,齊桓公重病。當初,齊桓公有三位夫人:分別叫王姬、徐嬴、蔡姬,她們都沒有生下兒子。齊桓公好色,有很多寵愛的妾,其中地位等同於夫人的就有六位,長衞姬,生的公子無虧(亦作無詭、武孟);少衞姬,生的公子元(齊惠公);鄭姬,生的公子昭(齊孝公);葛嬴,生的公子潘(齊昭公);密姬,生的公子商人(齊懿公);宋華子,生的公子雍。齊桓公和管仲曾把公子昭託付給宋襄公,立為太子。易牙受到長衞姬的寵幸,又通過宦者豎刁送給齊桓公厚禮,所以也受到齊桓公寵幸,齊桓公答應易牙立公子無虧為太子。管仲死後,五位公子都要求立為太子,各率黨羽爭位。 [35]  [136] 
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十月初七乙亥日,齊桓公去世。五公子率黨羽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易牙進宮,與豎刁藉助宮內寵臣殺死諸大夫,立公子無虧為齊君。太子昭逃亡到宋國。 [136]  因為動亂的緣故,以致宮中無人,也沒人敢去把齊桓公裝殮入棺,齊桓公屍體在牀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裏爬了出來。直到十二月十四乙亥日,齊君無虧才把齊桓公收殮。 [9]  [137] 
齊孝公元年(前642年)春,宋襄公率宋、曹、衞、邾四國聯軍伐齊,來幫助太子昭回國即位。 [176]  齊人誅殺了齊君無虧,待聯軍擊敗四公子和魯、狄的軍隊後,立太子昭為君,是為齊孝公。同年八月,將齊桓公安葬。 [175] 

齊桓公為政舉措

齊桓公政治

行政區劃
主詞條:參國伍鄙
齊桓公在位時,為集權中央、推行法制,建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叁其國面伍其鄙”、即三分國都,五分鄙野。他把國都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軍士鄉,其中工商各三鄉,不服兵役;軍士鄉十五個,由齊桓公、高子、國子各管五個鄉。在國都內,把國政分為三項,確立三官的制度。官吏中立出三宰,即三卿,使掌管羣臣;工匠立三族,市井立出三鄉;設立三虞的官職,專掌川澤水產;設立三衡的官職,管理山林的有關事務。 [138] 
野鄙的行政區劃則是:郊外五家為軌,軌設一長;六軌為邑,每邑設一司官 [190]  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帥;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帥;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帥和縣牧;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和屬正;全國共有五屬。即建立正、牧、下(縣帥)、鄉帥、卒帥、邑司上下統屬的官僚機構,以統治全國,各級官吏保治一方。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彙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141]  [179] 
齊桓公時期齊國地方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官職名稱
轄區數量
大夫、屬正
10縣
縣帥、縣牧
3鄉
鄉帥
10卒
卒帥
10邑
司官
6軌
軌長
5家
為加強對全國居民的控制,齊桓公還在管仲建議下實行“四民分業定居”的措施,按照人口的地域和職業結構,使士、農、工、商四民各居其職所。這一舉措意圖使各社會集團的人集中居住、只在本集團中交流學習,從而達到世代承襲其業、穩定社會的效果。 [179]  [182] 
選官制度
齊桓公非常重視選拔人才。齊國最早改造世卿世祿制,在鄙野設立五屬,每年正月由五屬大夫向齊桓公報告政績,推舉賢能;如果埋沒壓制人才,則處以“蔽賢”、“蔽能”罪。為了打破鑽營謀私的請謁之風,齊國建立起系統的選官制度,即三選書伐制,開通了地方賢士庶人參政的道路;在三選中,特別注意來自社會下層的賢能者。 [183]  此外,齊桓公還通過設置庭燎之禮、派遣遊士到外國招攬、親自登門拜訪等途徑招攬賢才。管仲還設立噴室之議,聽取國人意見。 [178] 
齊國的選官制和考詮制,對培植選拔人才,使其政策保持連續性,有很重要的意義,使改革的政令“下令如流水,令順民心”。 [178] 

齊桓公經濟

土地改革
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開展均地分力、地租分成、相地而衰徵三大土地改革,對土地的分配和賦税制度進行了全方位調整。
所謂“均地分力”,就是將井田制變革為授田制,將原來井田制中的公田直接分給各家各户去種,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此過程中,賦税制度也隨之變化,原來農民負擔的公田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取代。齊桓公採用“案田而税”、“與之分貨”的形式,依據土地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和徵收比例計算租税額,向民眾徵收田税 [184]  為了使賦税負擔趨於合理,齊桓公和管仲還推行“相地而衰徵”以及相年景而衰徵的政策,就是根據土地好壞的不同、豐年歉年的差異,徵收不同比例的賦税。 [140]  [185-186]  這三大改革,有力推動了齊國向封建地主制轉型。 [178]  [198] 
鹽鐵專賣
管仲認為,徵收人口税或者實行山澤專利都會損害民心,因此,不如通過鹽鐵專賣變相徵税。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建議,不徵收人口税,而是對民眾生產的鹽斤和鐵製品進行統購統銷、經官府中轉加價賣出,將實物税隱形於鹽價、鐵價之中。 [187]  齊國還將鹽以四十倍的價格出口外國,牟取暴利。 [178]  [188-189] 
調控物價
齊桓公沿襲齊國由國家鑄幣的歷史傳統,設輕重九府”,即九種掌財政貨幣的官,以貨幣鬥爭作為國家平抑物價、調節供求的手段。 [193]  國家在豐年糧賤時,以貨幣收購糧食;而在凶年荒歲時,以平價拋售糧食。對於布帛等貨物,也採取類似措施。這樣通過貨幣的投放與回籠來調節商品市場的價格,一方面可以防止奸商囤積居奇,另一方面增加了財政收入。 [191-192]  [194] 

齊桓公文化

齊桓公推行九惠之教,保障鰥寡孤獨、殘疾窮困的下層人民的基本生活。 [199]  在此基礎上,用德、義、禮去教導人民。所謂德,就是實行德政,包括開闢田宅、興修水利道路、輕賦薄罰、救急濟窮等措施。義的內容以慈惠、節用、贍養親戚、防備饑饉為主。禮的內容落實在貧富有度、貴賤有分、長幼有等上。德、義、禮三者都是要求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用禮制引導人民上下相親、貴賤相和、團結內部、思危備亂。 [179]  [195] 

齊桓公軍事

軍備制度
齊桓公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裏設裏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户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裏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這樣國都的十五個軍士鄉分設三軍,便有了三萬常備軍,分別由齊桓公、國子高子三人統領。 [139]  齊桓公還在鄙野同樣設軌,實行軍政合一的制度,規定“武政聽屬,文政聽鄉”。 [190]  以每邑出一甲士計算,五屬又可組織一萬五千人的甲兵。 [179] 
這樣軍隊組織便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軍隊的戰鬥力得以提高。同時齊桓公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聽到聲音就可辨別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139] 
為解決軍隊的武器,齊桓公規定犯罪了可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犀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用皮盾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用銅鐵贖罪。這樣便減緩了軍隊裝備不足的問題。 [142] 
對外戰爭
春秋諸侯國分佈圖 春秋諸侯國分佈圖
齊桓公在位時,為確立霸權、平定各國內亂、抵禦戎狄夷蠻等目的,多次發起軍事行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長勺之戰齊攻山戎救燕之戰、南征荊楚(召陵之盟)等。除此之外,他還藉機擴張齊國的勢力範圍,吞併小國。《左傳》記載齊桓公曾滅亡譚國遂國 [20]  [75]  《國語·齊語》稱齊桓公攻打“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 [41]  《荀子·仲尼》稱齊桓公“並國三十五”。 [50] 

齊桓公外交

主詞條:尊王攘夷
齊桓公奉行尊王攘夷的外交方針,友愛諸侯。其主要外交舉措包括:
  1. 九合諸侯,確立霸權。在《春秋》經、傳的記載中,齊桓公共主持了十四場會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北杏會盟鄄之會陽穀之會、召陵之盟、葵丘之會等。這些會盟對於確定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調解諸侯之間的關係、幫助小國抵禦外族入侵有着重要作用。 [143] 
  2. 尊奉周室,一匡天下齊桓公尊重周王室的地位,在王子頹之亂後奉命討伐衞國,後又幫助周襄王順利繼位,平定王子帶之亂。除此之外,齊桓公還先後協助平定過宋、魯、晉等國內亂,扶持宋桓公魯僖公晉惠公坐上君位。 [144] 
  3. 抵禦外族,存亡續絕齊桓公團結中原諸侯,先後幫助燕國東周晉國抵禦戎人,幫助鄭國徐國抵禦楚國,幫助邢國衞國抵禦狄人,幫助杞國抵禦淮夷;又幫助陽國、衞國、邢國、杞國築城遷國,特別是幫助衞國復國,派諸侯戍守東周,使它們免受外族滋擾。 [144]  除此之外,他還下令修築了葵茲、晏、負夏、領釜丘等要塞,以及五鹿、中牟、蓋與、牡丘等關隘,來防禦戎人和狄人的侵掠,捍衞諸夏的要地。 [44]  孔子曾評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是齊桓公與管仲共同的功績。 [143] 
  4. 謀協諸侯,施捨不倦。齊桓公歸還魯、衞、燕三國被齊國侵佔的土地 [40] 讓諸侯帶輕禮來朝見他,自己用重禮回謝;滅亡譚、遂兩國後駐軍但不吞併它們;約定諸侯間不設堤壩、不阻止買賣糧食、取消對東萊一帶魚鹽的禁運和關税。諸侯從中獲利,因而歸附齊國。 [44] 

齊桓公人物評價

  • 宰孔: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 [36] 
  • 司馬子魚: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 [37] 
  • 展喜: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 [145] 
  • 晏子: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於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於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國。 [38] 
  • 叔向齊桓,衞姬之子也,有寵於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 [135] 
  • 司馬侯: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 [146] 
  • 椒舉: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啓鈞台之享商湯景亳之命周武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召陵之師晉文踐土之盟 [39] 
  • 白公子張:齊桓、晉文,皆非嗣也,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而至於有畿田,以屬諸侯,至於今為令君。 [147] 
  • 孔子: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148] 
  • 國語·齊語》:①四鄰大親。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祹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徵之。 [40]  ②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貢絲於周而反。荊州諸侯莫敢不來服。遂北伐山戎,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與諸侯於是飾牲為載,以約誓於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縣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南城於周,反胙於絳。嶽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而大朝諸侯於陽穀。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諸侯甲不解縲,兵不解翳,瞋無弓,服無矢。隱武事,行文道,帥諸侯而朝天子。 [41]  ③桓公憂天下諸侯。 [42]  ④狄人攻邢,桓公築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衞,衞人出廬於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繫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於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 [43]  ⑤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處垂橐而入,捆載而歸。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通七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徵,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衞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 [44] 
  • 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149] 
  • 春秋公羊傳》: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 [150] 
  • 《春秋穀梁傳》:①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45]  ②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愛齊侯乎山戎也。其愛之何也?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則非之乎?善之也。 [46]  ③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47]  ④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48] 
  •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49] 
  • 荀子: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樂奢汏,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託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為仲父, 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 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 [50] 
  • 蘇秦: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驩兜三苗共工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51] 
  • 尉繚:“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 [52] 
  • 呂氏春秋》: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樑,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滅衞,桓公更立邢於夷儀,更立衞於楚丘。 [53] 
  • 司馬遷:①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 [54]  ②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 [55]  ③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56]  ④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57] 
  • 賈誼:所謂中主者,齊桓公是也。得管仲、隰朋則九合諸侯,任豎貂、易牙則餓死胡宮,蟲流而不得葬。 [69] 
  • 馮衍:昔周宣中興之主,齊桓霸強之君耳,猶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賊,安其疆宇。 [58] 
  • 馬融(齊桓公)伐楚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是正而不譎也。 [148] 
  • 班固: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存亡繼絕,功為伯首,所謂善戰不敗者也。 [59] 
  • 曹操: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60] 
  • 諸葛亮:若齊桓南服強,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 [61] 
  • 習鑿齒: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70] 
  • 劉勰: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大舜巡嶽,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諫,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 [62] 
  • 李靖:及周衰,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此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 [63] 
  • 司馬貞: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鐘蟲流。 [64] 
  • 李筌: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開路,所謂善戰者不敗也。 [65] 
  • 朱熹:譎,古穴反。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譎,詭也。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雖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義執言,不由詭道,猶為彼善於此。文公則伐衞以致楚,而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二君他事亦多類此,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隱。 [66] 
  • 顧頡剛:為了周平王的微弱,鄭莊公的強暴,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而楚人的勢力這般強盛,戎狄的馳騁又這等自由,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餘年的文化真動搖了。齊桓公處於如此艱危的時局,靠着自己的國力和一班好輔佐,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諸夏的組織和文化,使得各國人民在這均勢小康的機構之下慢慢作內部的發育,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餘年,文化的進步真是快極了,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該注意的人物!……可憐桓公一死,中原諸國依然是一盤散沙。……齊桓公的霸業已全部倒壞了。在這間不容髮的時候,黃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國而且有大才乾的君主晉文公就接趴齊桓公而起,擔負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責任。 [67] 
  • 毛澤東: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 [158] 
齊桓公雕像 齊桓公雕像

齊桓公軼事典故

齊桓公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公子糾繼位,管仲曾以箭射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鈎可比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157] 

齊桓公老馬識途

齊桓公 齊桓公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説:“老馬的才智可以利用。”就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於是找到了路。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説:“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封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掘地,結果找到了水。 [159] 

齊桓公風馬牛不相及

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齊國征伐楚國,楚國派人對齊軍説:“你們在極北,我們在極南,真和放牧馬和牛,牝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不料你們會來我們這裏,究竟為了什麼呢?” [68] 

齊桓公買鹿之謀

相傳齊桓公和管仲善於使用經濟戰的手段打擊敵國。齊桓公下令高價收購魯國的綈布,於是魯國民眾都荒廢農事轉而織布,十三個月後齊國停止收購綈布,斷絕和魯國的經濟往來,於是魯國陷入饑荒,民眾都投奔齊國,齊國不戰而勝。齊桓公又下令高價收購楚國的生鹿,於是楚國民眾都荒廢農事去養鹿,待楚人都去養鹿後齊國停止收購生鹿,斷絕和楚國的經濟往來,於是楚人也因為饑荒投奔齊國,齊國不戰而勝。齊桓公還曾經用同樣手段,假意高價收購莒國的柴薪、代國的狐白皮和衡山國的兵器,都取得了類似的成效。 [196] 

齊桓公庭燎招士

齊桓公求賢若渴,在大庭中燃起火炬招攬賢才,但一年過後,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東野那裏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齊桓公戲謔地説:“會九九算術也能算一技之長嗎?”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不算什麼,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齊桓公深感有理,便禮遇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 [160] 

齊桓公好服紫衣

齊桓公喜歡穿紫衣服,全國的人就都穿紫衣服。在那時,五匹素布還抵不上一匹紫布。齊桓公為此事擔憂,對管仲説:“我喜歡穿紫衣服,紫衣服特別貴,全國百姓喜歡穿紫衣服,日甚一日,不能停止,我對此怎麼辦?”管仲説:“君王想要制止這種狀況,為何不嘗試着自己不去穿紫衣服呢?您就對近侍説:‘我特別厭惡紫衣服的氣味。’如果在這個時候近侍中恰巧有穿紫衣服進見的人,您一定要説:‘稍微退後一點,我厭惡紫衣服的氣味。”’齊桓公説:“好吧。”在這一天,君主的侍從官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第二天,國都中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第三天,齊國境內沒有一個人穿紫衣服。 [197] 

齊桓公喜形於色

齊桓公盟會諸侯,衞國人來晚了。齊桓公上朝時與管仲謀劃攻打衞國。退朝以後進入內室,衞姬望見君主,下堂拜了兩拜,為衞國君主請罪。齊桓公問她緣由,衞姬回答説:“我望見您進來的時候,邁着大步,怒氣衝衝,有攻打別國的意思。見到我就變了臉色,這表明是要攻打衞國啊。”第二天齊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請他進來。管仲説:“您不攻打衞國了吧?”齊桓公問:“仲父您怎麼知道的?”管仲説:“您升朝時作揖很恭敬,見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説:“好。仲父治理宮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宮內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終究不會被諸侯們恥笑了。”桓公用以掩蓋自己意圖的辦法是不説話,現在管子卻憑着容貌聲音、夫人卻憑着走路氣質察覺到了。桓公雖然不説話,他的意圖就像黑夜點燃燭火一樣看得清楚明白。 [155] 
齊桓公與管仲謀劃攻打莒國,謀劃的事尚未公佈就被國人知道了。齊桓公奇怪其中原因,管仲説:“國內一定有聰明睿智的人。”齊桓公説:“那天服役的人有拿着木杵來向上張望的,我料想大概就是這個人吧!”於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來服役,不得替代。過了一會兒,東郭牙來了。管仲説:“這人一定是那個把消息傳出去的有了。”於是就派禮賓官員領他上來,管仲和他分賓主在台階上站定。管仲説:“傳播攻打莒國消息的人是你吧?”東郭牙回答説;“是的。”管仲説;“我沒有説過攻打莒國的話,你為什麼要傳播攻打莒國的消息呢?”東郭牙回答説:“我聽説君子善於謀劃,小人善幹揣測,我是私下裏揣測出來的。”管仲説;“我沒有説過攻打莒國的話,你根據什麼揣測出來的?”東郭牙回答説:“我聽説君子有三種神色:面露喜悦之色,這是欣賞鐘鼓等樂器時的神色,面帶清冷安靜之色,這是居喪時的神色,怒氣衝衝、手足揮動,這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那天我望見您在台上怒氣衝衝、手足揮動,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您的嘴張開了,沒有閉上,這表明您所説的是‘莒’。您舉起胳膊指點,被指的正是莒國。我私下考慮,諸侯當中不肯歸服齊國的,大概只有莒國了吧,因此我就傳播了攻打莒國的消息。” [156] 

齊桓公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祖
祖父
呂購
齊莊公齊國第12位國君。
父親
呂祿甫
齊僖公,齊國第13位國君。
平輩
長兄
呂諸兒
齊襄公,齊國第14位國君。
次兄
呂糾
公子糾
姐妹
衞宣公衞昭伯 [208] 
魯桓公 [207] 
妃嬪
正室
王姬
徐嬴
蔡國公室女,蔡哀侯之女。
妾室
衞國公室女。
衞國公室女。
鄭姬
鄭國公室女。
葛嬴
葛國公室女。
密姬
密國公室女。
宋華子
宋國公室女。
子輩
長子
呂無虧
公子無虧,齊國第17位國君。
次子
呂元
齊惠公,齊國第22位國君。
三子
呂昭
齊孝公,齊國第18位國君。
四子
呂潘
齊昭公,齊國第19位國君。
五子
呂商人
齊懿公,齊國第21位國君。
六子
呂雍
即公子雍。
長女
晉獻公 [162-163] 
次女
魯莊公 [84] 
三女
魯莊公之妾,魯閔公之母。 [98] 
衞共姬生公子無虧,少衞姬生齊惠公,鄭姬生齊孝公,葛嬴生齊昭公,密姬生齊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 [137] 
齊桓公的諸子共統治齊國四十餘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説的六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桓公有七個兒子去楚國做了大夫 [161] 

齊桓公人物爭議

齊桓公死因爭議

左傳》《史記》均記載,是齊桓公先病逝,然後易牙豎刁才發動政變立公子無虧為君的。 [136-137]  但《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則稱,管仲去世前曾讓齊桓公驅逐易牙豎刁開方,齊桓公沒有聽從;最後三人在齊桓公重病時封閉宮中門户,禁止宮人傳遞飲食,將齊桓公活活餓死。 [164-166] 

齊桓公開方辨疑

據《管子》《史記》《韓非子》《呂氏春秋》記載,齊桓公晚年寵信三位奸臣——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一名啓方),其中公子開方是衞國太子,卻離開父母在齊國做官十五年,並在齊桓公重病時與易牙、豎刁一起作亂。 [10]  但據清華簡系年》記載,齊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公子開方因內亂投奔齊國,齊桓公三十七年(前649年)衞戴公去世,齊桓公便立公子開方為衞國國君,是為衞文公,此後衞文公便在衞國當國君,並未回到齊國,也未作亂。 [200]  兩處記載相互矛盾。
於春燕、何有祖引《賈誼書》考證,衞文公原名闢疆、啓疆,與啓方同義,後來改名為毀,與《史記》中的衞文公毀相照應。 [201]  《史記》還記載衞文公毀曾經奔齊,與公子開方經歷一致。 [202]  也就是説,公子開方就是衞文公,應當以清華簡《系年》的記載為準。 [203] 

齊桓公後世紀念

陵墓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説,齊桓公的陵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又名鼎足山、牛首垌。晉永嘉末年,有人盜掘陵墓,先挖穿了版牆,然後遇到了水銀池,有汞蒸氣無法進入。過了幾天此人就牽着狗進入,盜得幾十箔蠶房,和數不勝數的珍珠衫、玉匣、絲綢、兵器。因為齊桓公使用人殉,墓中殉葬者的骸骨一片狼藉。 [167] 

齊桓公史料索引

春秋左氏傳》莊公八年至昭公十三年 [144] 
春秋穀梁傳》 [151]  春秋公羊傳 [152]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153]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154] 
國語·齊語》 [168] 
管子 [169] 
莊子 [172] 韓非子 [170]  呂氏春秋 [171] 
上博簡《競建內之》《鮑叔牙隰朋之諫》 [205] 
清華簡系年》《管仲》 [204] 

齊桓公藝術形象

齊桓公文學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十五回至第三十二回有齊桓公的事蹟。 [211] 

齊桓公影視形象

時間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9年
電視劇
王偉
1996年
電視劇
2019年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春秋公羊傳·莊公九年》:齊小白入於齊。曷為以國氏?當國也。
  • 2.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羣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衞女也,有寵於僖公。
  • 3.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或見人足於户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 4.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遊,雍林人襲殺無知。
  • 5.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 6.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 7.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燕莊公遂送桓公入齊境。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 8.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
  • 9.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牀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户。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 10.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羣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 11.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
  • 12.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桓公之中鈎,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温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於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
  • 13.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
  • 14.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
  • 15.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 16.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
  • 17.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 18.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説。
  • 19.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十四年,陳厲公子完,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
  • 20.    《左傳·魯莊公十年》: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 21.    《春秋穀梁傳·莊公十七年》:夏,齊人殲於遂。殲者盡也。然則何為不言遂人盡齊人也?無遂之辭也。無遂則何為言遂?其猶存遂也。存遂奈何?曰齊人滅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飲戍者酒而殺之,齊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 22.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
  • 23.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
  • 24.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
  • 25.    《左傳·莊公十三年》:宋人背北杏之會。
  • 26.    《左傳·莊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 27.    《左傳·莊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於周。夏,單伯會之,取成於宋而還。……冬,會於鄄,宋服故也。
  • 28.    《左傳·莊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會於鄄。
  • 29.    《左傳·莊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
  • 30.    《左傳·閔公二年》: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二年,封衞於楚丘。邢遷如歸,衞國忘亡。
  • 31.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二十八年,衞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衞君。
  • 32.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 33.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諸侯頗有叛者。晉侯病,後,遇宰孔。宰孔曰:“齊侯驕矣,弟無行。”從之。是歲,晉獻公卒,裏克殺傒齊、卓子,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於是討晉亂,至高梁,使隰朋立晉君,還。
  • 34.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是歲,晉公子重耳來,桓公妻之。
  • 35.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
  • 36.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1]
  • 37.    《左傳·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30]
  • 38.    《羣書治要·卷三十三·晏子》:景公觀於淄上。喟然而曰:嗚呼,使國可長保而傳子孫,豈不樂哉。晏子對曰:嬰聞之,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今君以政亂國,以行棄民久矣。而欲保之,不亦難乎。嬰聞之,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於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於竪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國【國當作君】,今君臨民若寇讎,見善若避熱,亂政而危賢,必逆於眾,肆欲於民,而虐誅其下,恐及於身矣。嬰之年老,不能待君使矣。行不能革,則持節以沒世矣。
  • 39.    《左傳·昭公四年》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啓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
  • 40.    《國語·齊語·桓公率諸侯而朝天子》: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衞為主。反其侵地台、原、姑與漆裏,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四鄰大親。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祹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徵之。
  • 41.    《國語·齊語·桓公率諸侯而朝天子》: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貢絲於周而反。荊州諸侯莫敢不來服。遂北伐山戎,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與諸侯於是飾牲為載,以約誓於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縣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南城於周,反胙於絳。嶽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而大朝諸侯於陽穀。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諸侯甲不解縲,兵不解翳,瞋無弓,服無矢。隱武事,行文道,帥諸侯而朝天子。
  • 42.    《國語·齊語·桓公霸諸侯》:桓公憂天下諸侯。魯有夫人、慶父之亂,二君弒死,國絕無嗣。桓公聞之,使高子存之。
  • 43.    《國語·齊語·桓公霸諸侯》:狄人攻邢,桓公築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衞,衞人出廬於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繫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於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
  • 44.    《國語·齊語·桓公霸諸侯》: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處垂橐而入,捆載而歸。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通七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徵,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衞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唯能用管夷吾、寧喜、隰朋、賓胥無、鮑叔牙之屬而伯功立。
  • 45.    《春秋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於是而後授之諸侯也。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 46.    《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十年》:齊人伐山戎。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愛齊侯乎山戎也。其愛之何也?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內間,間廁之間。則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爾?燕,周之分子也。
  • 47.    《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楚丘者何?衞邑也。國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衞也。則其不言城衞,何也?衞未遷也。其不言衞之遷焉,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其言城之者,專辭也。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義不可以專封,故不言遷衞。故曰,仁不勝道。
  • 48.    《春秋穀梁傳·僖公十七年》:夏,滅項。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 49.    《孟子·卷一·梁惠王章句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 50.    《荀子·仲尼篇第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9-09]
  • 51.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説秦》:“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
  • 52.    《尉繚子·制談》: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 53.    《呂氏春秋·仲秋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30]
  • 54.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説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 55.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衞姬,生無詭;少衞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
  • 56.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 57.    《史記·卷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太史公曰: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膺,荊荼是徵”,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況乃以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師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 58.    《後漢書·卷二十八·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7]
  • 59.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22]
  • 60.    陳國林.高中必背古詩文:龍門書局出版社,2012年8月:47-48
  • 61.    《武侯兵法·十五·不陳》: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 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 作士師,人不幹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幹羽而苗民格,可 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 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 62.    《文心雕龍·封禪》:夫正位北辰,嚮明南面,所以運天樞,毓黎獻者,何嘗不經道緯德,以勒皇跡者哉!綠圖曰:“潬潬咴咴,棼棼雉雉,萬物盡化。”言至德所被也。丹書曰:“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戒慎之至也。則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禪矣。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大舜巡嶽,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陳,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
  • 63.    《李衞公問對·捲上》:“順其時而要之以神,重其事也。周禮最為大政:成有歧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此天子之事也。及周衰,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此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其實用九伐之法以威不恪。假之以朝會,因之以巡遊,訓之以甲兵,言無事兵不妄舉,必於農隙,不忘武備也。故首序蒐狩,不其深乎?”
  • 64.    司馬貞《史記索隱》:“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鍾蟲流。”
  • 65.    《太白陰經·善師篇第十一》:“黃帝獨立於中央而勝四帝,所謂善師者不陣也。湯武征伐,陳師誓眾,放桀擒紂,所謂善陣者不戰也。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所謂善戰者不敗也。楚昭王遭闔閭之禍,國滅出亡,父兄相與奔秦請救,秦人出兵,楚王反國,所謂善敗者不亡也。”
  • 66.    憲問第十四_論語集註 (南宋)朱熹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67.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3:中華書局,2010年:第529—530頁
  • 68.    《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 69.    《新書·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28]
  • 70.    《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一·劉二牧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23]
  • 71.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 72.    《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73.    《春秋·莊公十一年》:冬,王姬歸於齊。《左傳·莊公十一年》:冬,齊侯來逆共姬。
  • 74.    《春秋·莊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於北杏。
  • 75.    《左傳·莊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會於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夏,齊人滅遂而戍之。
  • 76.    《春秋·莊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夏,單伯會伐宋。……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衞侯、鄭伯於鄄。
  • 77.    《左傳·莊公十六年》:冬,同盟於幽,鄭成也。
  • 78.    《春秋·莊公十七年》: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詹。夏,齊人殲於遂。秋,鄭詹自齊逃來。
  • 79.    《左傳·莊公十七年》:十七年春,齊人執鄭詹,鄭不朝也。夏,遂因氏、頜氏、工婁氏、須遂氏饗齊戍,醉而殺之,齊人殲焉。
  • 80.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大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顓孫自齊來奔。齊侯使敬仲為卿。辭曰:“羇旅之臣,幸若獲宥,及於寬政,赦其不閒於教訓而免於罪戾,弛於負擔,君之惠也,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請以死告。《詩》雲:‘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使為工正。飲桓公酒,樂。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於淫,仁也。”
  • 81.    《春秋·莊公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於防。冬,公如齊納幣。
  • 82.    《春秋·莊公二十三年》: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齊。……夏,公如齊觀社。公至自齊。……公及齊侯遇於穀。……十有二月甲寅,公會齊侯,盟於扈。
  • 83.    《左傳·莊公二十三年》: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不可。夫禮所以整民也,故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征伐以討其不然。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習之。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
  • 84.    《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秋,公至自齊。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秋,哀姜入。
  • 85.    《春秋·莊公二十六年》: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 86.    《春秋·莊公二十七年》: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於幽。
  • 87.    《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夏,同盟於幽,陳、鄭服也。
  • 88.    《春秋·莊公二十七年》:冬……公會齊侯於城濮。
  • 89.    《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冬)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且請伐衞,以其立子頹也。
  • 90.    《春秋·莊公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衞。衞人及齊人戰,衞人敗績。
  • 91.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春,齊侯伐衞,戰,敗衞師,數之以王命,取賂而還。
  • 92.    《春秋·莊公三十年》:秋七月,齊人降鄣。……冬,公及齊侯遇於魯濟。齊人伐山戎。
  • 93.    《左傳·莊公三十年》:冬,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 94.    《左傳·莊公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夏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 95.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三十二年春,城小穀,為管仲也。齊侯為楚伐鄭之故,請會於諸侯。宋公請先見於齊侯。夏,遇於梁丘。
  • 96.    《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
  • 97.    《左傳·閔公元年》:元年春,不書即位,亂故也。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詩》雲:‘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夏六月,葬莊公,亂故,是以緩。秋八月,公及齊侯盟於落姑,請復季友也。齊侯許之,使召諸陳,公次於郎以待之。季子來歸,嘉之也。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 98.    《左傳·閔公二年》:閔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齊人立之。共仲通於哀姜,哀姜欲立之。閔公之死也,哀姜與知之,故孫於邾。齊人取而殺之於夷,以其屍歸。僖公請而葬之。
  • 99.    《春秋·閔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
  • 100.    《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衞。……衞師敗績,遂滅衞。……及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衞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於曹。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
  • 101.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二十七年,魯愍公母曰哀姜,桓公女弟也。哀姜淫於魯公子慶父,慶父弒愍公,哀姜欲立慶父,魯人更立釐公。桓公召哀姜,殺之。
  • 102.    《春秋·僖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夏六月,邢遷於夷儀。齊師、宋師、曹師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於夷,齊人以歸。楚人伐鄭。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 103.    《左傳·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盟於犖,謀救鄭也。
  • 104.    《春秋·僖公二年》: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
  • 105.    《左傳·僖公二年》:秋,盟於貫,服江、黃也。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
  • 106.    《春秋·僖公三年》: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於陽穀。
  • 107.    《左傳·僖公三年》:秋,會於陽穀,謀伐楚也。齊侯為陽穀之會,來尋盟。冬,公子友如齊涖盟。楚人伐鄭,鄭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齊方勤我,棄德不祥。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 108.    《春秋·僖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於陘。夏,許男新臣卒。楚屈完來盟於師,盟於召陵。齊人執陳轅濤塗。秋,及江人、黃人伐陳。八月,公至自伐楚。葬許穆公。冬十有二月,公孫茲帥師會齊人、宋人、衞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 109.    《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師出於陳、鄭之間,國必甚病。若出於東方,觀兵於東夷,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申侯見,曰:“師老矣,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其可也。”齊侯説,與之虎牢。執轅濤塗。秋,伐陳,討不忠也。
  • 110.    《春秋·僖公五年》: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止。鄭伯逃歸,不盟。
  • 111.    《左傳·僖公五年》: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伯喜於王命而懼其不朝於齊也,故逃歸不盟。孔叔止之曰:“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失親患必至,病而乞盟,所喪多矣,君必悔之。”弗聽,逃其師而歸。
  • 112.    《春秋·僖公六年》: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曹伯伐鄭,圍新城。秋,楚人圍許。諸侯遂救許。冬,公至自伐鄭。
  • 113.    《左傳·僖公六年》:夏,諸侯伐鄭,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圍新密,鄭所以不時城也。秋,楚子圍許以救鄭。諸侯救許,乃還。
  • 114.    《春秋·僖公七年》:七年春,齊人伐鄭。夏,小邾子來朝。鄭殺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母。
  • 115.    《左傳·僖公七年》:七年春,齊人伐鄭,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公曰:“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夏,鄭殺申侯以説於齊,且用陳轅濤塗之譖也。……秋,盟於甯母,謀鄭故也。管仲言於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齊侯修禮於諸侯,諸侯官受方物。鄭伯使大子華聽命於會。言於齊侯曰:“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若君去之以為成,我以鄭為內臣,君亦無所不利焉。”齊侯將許之。管仲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違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諸侯有討於鄭,未捷,今苟有釁,從之不亦可乎?”對曰:“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而帥諸侯以討鄭,鄭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總其罪人以臨之,鄭有辭矣,何懼?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會而列奸,何以示後嗣?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君其勿許,鄭必受盟。夫子華既為大子而求介於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為政,未可間也。”齊侯辭焉。子華由是得罪於鄭。冬,鄭伯請盟於齊。閏月,惠王崩。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於齊。
  • 116.    《春秋·僖公八年》: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衞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於洮。鄭伯乞盟。
  • 117.    《左傳·僖公八年》:八年春,盟於洮,謀王室也。鄭伯乞盟,請服也。襄王定位而後發喪。
  • 118.    《春秋·僖公九年》: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
  • 119.    《左傳·僖公九年》: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於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秋,齊侯盟諸侯於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宰孔先歸,遇晉侯曰:“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於行。”晉侯乃還。   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討晉亂也。令不及魯,故不書。   晉郤芮使夷吾重賂秦以求入,曰:“人實有國,我何愛焉。入而能民,土於何有。”從之。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秦伯謂郤芮曰:“公子誰恃?”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讎。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
  • 120.    《孟子·告子下》:“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 121.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説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 122.    《春秋·僖公十年》:夏,齊侯、許男伐北戎。
  • 123.    《春秋·僖公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於陽穀。
  • 124.    《左傳·僖公十一年》:夏,揚、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秦、晉伐戎以救周。
  • 125.    《左傳·僖公十二年》:十二年春,諸侯城衞楚丘之郛,懼狄難也。……(夏)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秋,王子帶奔齊。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於王,使隰朋平戎於晉。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
  • 126.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後,惠後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王復之。
  • 127.    《左傳·僖公十三年》: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聘於周,且言王子帶。事畢,不與王言。歸覆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會於鹹,淮夷病杞故,且謀王室也。   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齊仲孫湫致之。
  • 128.    《春秋·僖公十三年》: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於鹹。
  • 129.    《左傳·僖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
  • 130.    《春秋·僖公十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候、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 131.    《左傳·僖公十五年》: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於牡丘,尋葵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於匡以待之。
  • 132.    《左傳·僖公十六年》: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周內史叔興聘於宋。宋襄公問焉,曰:“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夏,齊伐厲不克,救徐而還。秋,……王以戎難告於齊,齊徵諸侯而戍周。……十二月會於淮,謀鄫,且東略也。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齊有亂。”不果城而還。
  • 133.    《左傳·僖公十七年》:十七年春,齊人為徐伐英氏,以報婁林之役也。……師滅項。淮之會,公有諸侯之事未歸,而取項。齊人以為討而止公。秋,聲姜以公故,會齊侯於卞。九月,公至。書曰:“至自會。”猶有諸侯之事焉,且諱之也。
  • 134.    《春秋·僖公十七年》:十有七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夏,滅項。秋,夫人姜氏會齊侯於卞。九月,公至自會。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 135.    《左傳·昭公十三年》:齊桓,衞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衞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捨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
  • 136.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四十三年。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衞姬,生無詭;少衞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太子。雍巫有寵於衞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豎刀因內寵殺羣吏,而立公子無詭為君。太子昭奔宋。
  • 137.    《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衞姬生武孟。少衞姬生惠公,鄭姬生孝公,葛嬴生昭公,密姬生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以為大子。雍巫有寵於衞共姬,因寺人貂以薦羞於公,亦有寵,公許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羣吏,而立公子無虧。孝公奔宋。十二月乙亥赴,辛巳夜殯。
  • 138.    《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桓公曰:“善。”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 139.    《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桓公曰:“善。”管子於是制國:“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裏,裏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裏,故五十人為小戎,裏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獮治兵。是故卒伍整於裏,軍旅整於郊。內教既成,令勿使遷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人與人相疇,家與家相疇,世同居,少同遊。故夜戰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於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
  • 140.    《國語·齊語·管仲佐桓公為政》: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對曰:“相地而衰徵,則民不移;政不旅舊,則民不偷;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苟;陸、阜、陵、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則牛羊遂。”
  • 141.    《國語·齊語·管仲佐桓公為政》: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三鄉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各使聽一屬焉。是故正之政聽屬,牧政聽縣,下政聽鄉。”桓公曰:“各保治爾所,無惑淫怠而不聽治者!”
  • 142.    《國語·齊語·管仲教桓公足甲兵》:桓公問曰:“夫軍令則寄諸內政矣,齊國寡甲兵,為之若何?”管子對曰:“輕過而移諸甲兵。”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間罪。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甲兵大足。
  • 143.    陳光林主編,方朝暉編著.春秋左傳人物譜:齊魯書社,2001:85-88
  • 144.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09]
  • 145.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 146.    《左傳·昭公四年》: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裏、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
  • 147.    《國語·楚語上·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齊桓、晉文,皆非嗣也,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而至於有畿田,以屬諸侯,至於今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憂於二令君,而欲自逸也,無乃不可乎?《周詩》有之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臣懼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 148.    《論語註疏·卷十四·憲問》: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馬曰:“伐楚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是正而不譎也。”)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149.    《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 150.    《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 151.    春秋穀梁傳註疏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09]
  • 152.    公羊傳(春秋)公羊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9]
  • 153.    三家注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09]
  • 154.    三家注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09]
  • 155.    《呂氏春秋·覽·審應覽》:齊桓公合諸侯,衞人後至。公朝而與管仲謀伐衞,退朝而入,衞姬望見君,下堂再拜,請衞君之罪。公曰:“吾於衞無故,子曷為請?”對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見妾而有動色,伐衞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管仲曰:“君舍衞乎?”公曰:“仲父安識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內,寡人知終不為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聲,夫人乃以行步氣志。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燭燎也。
  • 156.    《呂氏春秋·覽·審應覽》:齊桓公與管仲謀伐莒,謀未發而聞於國,桓公怪之,曰:“與仲父謀伐莒,謀未發而聞於國,其故何也?”管仲曰:“國必有聖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執蹠■而上視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復役,無得相代。少頃,東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賓者延之而上,分級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對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對曰:“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竊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對曰:“臣聞君子有三色:顯然喜樂者,鐘鼓之色也;湫然清靜者,衰絰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舉臂而指,所當者莒也。臣竊以慮諸候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聞,以聲也。今不聞其聲,而以其容與臂,是東郭牙不以耳聽而聞也。桓公、管仲雖善匿,弗能隱矣。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 157.    《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桓公自莒反於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鈎,是以濱於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失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
  • 158.    毛澤東為哪些歷史人物翻過案  .上海科技黨建[引用日期2024-04-10]
  • 159.    《韓非子·説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 160.    《説苑·尊賢篇》: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慾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於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之術見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見乎?”鄙人對曰:“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論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乎?夫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詩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因禮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攜而並至,詩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內及外,以小及大也。
  • 161.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寘桓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為魯援。楚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於楚。
  • 162.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曰齊姜,早死。申生同母女弟為秦穆公夫人。
  • 163.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傳》:晉獻公娶於賈,無子。烝於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
  • 164.    《韓非子·十過》:奚謂過而不聽於忠臣?昔者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為五伯長,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於家。桓公從而問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遷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問也。雖然,臣聞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試以心決之。“君曰:“鮑叔牙何如?“管仲曰:“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則豎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妒而好內,豎刁自獖以為治內。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公曰:“然,則術公子開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齊、衞之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不歸見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親也,又能親君乎?“公曰:“然則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為君主味。君之所未嘗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蒸其子以為膳於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公曰:“然則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為人也,堅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堅中,則足以為表;廉外,則可以大任;少欲,則能臨其眾;多信,則能親鄰國。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諾。“居一年餘,管鍾死,君遂不用隰朋而與豎刁。刁蒞事三年,桓公南遊堂阜,豎刁率易牙、衞公子開方及大臣為亂。桓公渴餒而死南門之寢、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蟲出於户。故桓公之兵橫行天下,為五伯長,卒見弒於其臣,而滅高名,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過也。故曰:過而不聽於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 165.    《管子·小稱第三十二》: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諱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將何以詔寡人?管仲對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謁之。雖然,君猶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東,寡人東;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於寡人,寡人敢不從乎?」管仲攝衣冠起對曰:「臣願君之遠易牙、豎刁、堂巫、公子開方;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烝嬰兒之未嘗,於是烝其首子而獻之公,人情非不愛其子也,於子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喜宮而妒,豎刁自刑而為公治內;人情非不愛其身也,於身之不愛,將何有於公?公子開方事公十五年,不歸視其親,齊衞之間,不容數日之行;臣聞之,務為不久,蓋虛不長。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廢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豎刁,而宮中亂。逐公子開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聖人固有悖乎?乃復四子者,處期年,四子作難。圍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婦人,遂從竇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飢而欲食,渴而欲飲,不可得,其故何也?婦人對曰:易牙、豎刁、堂巫、公子開方四人分齊國,塗十日不通矣,公子開方以書社七百下衞矣。食將不得矣。公曰:嗟茲乎,聖人之言長乎哉!死者無知則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見仲父於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死十一日,蟲出於户,乃知桓公之死也。葬以楊門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蟲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終用賢也。
  • 166.    《呂氏春秋·覽·先識覽》: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齊鄙人有諺曰: ‘居者無載,行者無埋。’今臣將有遠行,胡可以問?桓公曰:“願仲父之無讓也。”管仲對曰:“願君之遠易牙、豎刀、常之巫、衞公子啓方。公曰:“易牙烹其子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 有於君公又曰:“豎刀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其身之忍,又將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敢歸巫,彼將以此無不為也。”公又曰:“衞公子啓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哭,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將何有於君?”公曰:“諾。管仲死,盡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孰謂仲父盡之乎!”於是皆復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易牙、豎刀、常之巫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矯以公令。有一婦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 婦人曰:“吾無所得。”公又曰:“我欲飲。”婦人曰:“吾無所得。”公曰: “何故?”對曰:“常之巫從中出曰:‘公將以某日薨。’易牙、豎刀常之巫相,與作亂塞高牆,不通人,故無所得。衞公子啓方以書社四十下衞。”公慨焉嘆,涕出曰:“嗟乎!聖人之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面目以見仲父衣乎?”蒙袂而絕乎壽宮。蟲流出於户,上蓋以楊門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聽管仲之言桓公非輕難而惡管子也,無由接見也。無由接,固卻其忠言,而愛其所尊貴也。
  • 167.    《三家注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以亂故,八月乃葬齊桓公。【正義】:括地誌雲:“齊桓公墓在臨菑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採、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 168.    國語卷第六·齊語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10]
  • 169.    管子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10]
  • 170.    韓非子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10]
  • 171.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10]
  • 172.    莊子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10]
  • 173.    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第1集(嗶哩嗶哩版/1996年)片頭字幕01分17秒至01分59秒,片尾字幕  .嗶哩嗶哩[引用日期2024-04-10]
  • 174.    電視劇《重耳傳奇》第1集(愛奇藝視頻版/2019年)片尾字幕42分57秒至45分27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4-04-10]
  • 175.    《左傳·僖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宋襄公以諸侯伐齊。三月,齊人殺無虧。……齊人將立孝公,不勝,四公子之徒遂與宋人戰。夏五月,宋敗齊師於甗,立孝公而還。秋八月,葬齊桓公。
  • 176.    《春秋·僖公十八年》: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衞人、邾人伐齊。夏,師救齊。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於甗,齊師敗績。狄救齊。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
  • 177.    《管子·匡君大匡》:管仲曰:“不然也。夫國人憎惡糾之母,以及糾之身,而憐小白之無母也。諸兒長而賤,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齊國者,非此二公子者,將無已也。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下不幸降禍加殃於齊,糾雖得立,事將不濟,非子定社稷,其將誰也?”
  • 178.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33-43
  • 179.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180-183,186-188
  • 180.    《管子·匡君小匡》:管仲許諾,再拜而受相。……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入邑墾草闢土,聚粟眾多,盡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闢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君若欲治國彊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 181.    《管子·戒》: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管仲未對。桓公曰:「鮑叔之為人何如?」管子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桓公曰:「然則庸可?」管仲對曰:「隰朋可,朋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臣聞之,以德予人者,謂之仁;以財予人者,謂之良;以善勝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於國有所不知政,於家有所不知事,則必朋乎。且朋之為人也,居其家不忘公門,居公門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寧乎?」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為人也好直,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寧戚之為人也能事,孫在之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庸能一人之上也?寡人並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對曰:「鮑叔之為人也好直,而不能以國詘,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國詘。寧戚之為人也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孫在之為人也善言,而不能以信默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朋其可乎!朋之為人也,動必量力,舉必量技。」言終,喟然而嘆曰:「天之生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曰:「夫江黃之國近於楚,為臣死乎,君必歸之楚而寄之。君不歸,楚必私之,私之而不救也,則不可,救之,則亂自此始矣。」桓公曰:「諾。」管仲又言曰:「東郭有狗啀啀,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愛,將安能愛君?君必去之。」公曰:「諾。」管子又言曰:「北郭有狗啀啀,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今夫豎刁,其身之不愛,焉能愛君,君必去之。」公曰:「諾。」管子又言曰:「西郭有狗啀啀,旦暮欲齧我,猳而不使也,今夫衞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願也得於君者,將欲過其千乘也,君必去之。」桓公曰:「諾。」管子遂卒。卒十月,隰朋亦卒。桓公去易牙豎刁衞公子開方。五味不至,於是乎復反易牙。宮中亂,復反豎刁。利言卑辭不在側,復反衞公子開方。桓公內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鄰。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與衞公子,內與豎刁,因共殺羣吏而立公子無虧,故公死七日不歛,九月不葬,孝公奔宋,宋襄公率諸侯以伐齊,戰於甗,大敗齊師,殺公子無虧,立孝公而還。襄公立十三年,桓公立四十二年。
  • 182.    《管子·匡君小匡》: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墅。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羣萃而州處,閒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今夫農羣萃而州處,審其四時,權節具備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擊槁除田,以待時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時雨。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於田墅,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服襏襫,霑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力,以從事於田野。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今夫工羣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令夫商羣萃而州處,觀兇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週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餘於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旦昔從事於此,以教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賈。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頡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為商,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正旅舊則民不惰。山澤各以其時至,則民不苟,陵陸丘井田疇均則民不惑,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勞,則牛馬育。”
  • 183.    《國語·齊語·管仲佐桓公為政》:正月之朝,鄉長復事。君親問焉,曰:“於子之鄉,有居處好學、慈孝於父母、聰慧質仁、發聞於鄉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桓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桓公又問焉,曰:“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悌於鄉里、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是故鄉長退而修德進賢,桓公親見之,遂使役官。    桓公令官長期而書伐,以告且選,選其官之賢者而複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愨以待時,使民以勸,綏謗言,足以補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設之以國家之患而不疚,退問之其鄉,以觀其所能而無大厲,升以為上卿之贊。謂之三選。國子、高子退而修鄉,鄉退而修連,連退而修裏,裏退而修軌,軌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誅也。政既成,鄉不越長,朝不越爵,罷士無伍,罷女無家。夫是,故民皆勉為善。與其為善於鄉也,不如為善於裏;與其為善於裏也,不如為善於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終歲之計;莫敢以終歲之議,皆有終身之功。
  • 184.    《管子·乘馬》: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飢寒之至於身也;是故夜寢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故不均之為惡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為。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 185.    《管子·匡君大匡》:桓公踐位十九年,弛關市之徵,五十而取一,賦祿以粟,案田而税,二歲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飢不税。
  • 186.    《管子·乘馬》:地之不可食者,山之無木者,百而當一。涸澤,百而當一。地之無草木者,百而當一。樊棘雜處,民不得入焉,百而當一。藪,鎌纏得入焉,九而當一。蔓山,其木可以為材,可以為軸,斤斧得入焉,九而當一。汎山,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十而當一。流水,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林,其木可以為棺,可以為車,斤斧得入焉,五而當一。澤,網罟得入焉,五而當一。
  • 187.    管子·海王第六十四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24]
  • 188.    《管子·地數》:桓公曰:“何謂籍於時?”管子曰:“陽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築垣牆,毋得繕冢墓;丈夫毋得治宮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眾毋得聚庸而煮鹽。然鹽之賈必四什倍。君以四什之賈,修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衞、濮陽。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於天下,然則天下不減矣。”
  • 189.    《管子·輕重甲》:管子曰:“陰王之國有三,而齊與在焉。”桓公曰:“此若言可得聞平?”管子對曰:“楚有汝、漢之黃金,而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此陰王之國也。且楚之有黃金,中齊有薔石也。苟有操之不工,用之不善,天下倪而是耳。使夷吾得居楚之黃金,吾能令農毋耕而食,女毋織而衣。今齊有渠展之鹽,請君伐菹薪,煮沸火水為鹽,正而積之。”桓公曰:“諾。”十月始正,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鍾。召管子而問曰:“安用此鹽而可?”管子對曰:“孟春既至,農事且起。大夫無得繕冢墓,理宮室,立台榭,築牆垣。北海之眾無得聚庸而煮鹽。若此,則鹽必坐長而十倍。”桓公曰:“善。行事奈何?”管子對曰:“請以令糶之梁、趙、宋、衞、濮陽,彼盡饋食之也。國無鹽則腫,守圉之國,用鹽獨甚。”桓公曰:“諾。”乃以令使糶之,得成金萬一千餘斤。桓公召管子而問曰:“安用金而可?”管子對曰:“請以令使賀獻、出正籍者必以金,金坐長而百倍。運金之重以衡萬物,盡歸於君。故此所謂用若挹於河海,若輸之給馬。此陰王之業。”
  • 190.    《管子·匡君小匡》:桓公曰:“參國奈何?”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參國故為三軍。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裏,裏有司;四里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桓公曰:“五鄙奈何?”管子對曰:“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五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 191.    王閣森,唐致卿主編.齊國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200-201
  • 192.    《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凡貨,金、錢、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詳靡記雲。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佈於布,束於帛。太公退,又行之於齊。至管仲相桓公,通輕重之權,曰:“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人君不理,則畜賈遊於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矣。故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者,利有所並也。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飢餓者,谷有所臧也。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即準平。守準平,使萬室之邑必有萬鍾之臧,臧繦千萬;千室之邑必有千鍾之臧,臧繦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種餉糧食,必取澹焉。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桓公遂用區區之齊合諸侯,顯伯名。
  • 193.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序》: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 也。
  • 194.    《管子·國蓄》:歲適美,則市糶無予,而狗彘食人食。歲適兇,則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餓民。然則豈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贍也哉?夫往歲之糶賤,狗彘食人食,故來歲之民不足也。物適賤,則半力而無予,民事不償其本;物適貴,則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然則豈財物固寡而本委不足也哉?夫民利之時失,而物利之不平也。故善者委施於民之所不足,操事於民之所有餘。夫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斂積之以輕,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而財之櫎可得而平也。   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準平,使萬室之都必有萬鍾之藏,藏繦千萬;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鍾之藏,藏繦百萬。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種鑲糧食,畢取贍於君。故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然則何?君養其本謹也。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
  • 195.    《管子·五輔》:德有六興,義有七體,禮有八經,法有五務,權有三度,所謂六興者何?曰:闢田疇,利壇宅。修樹蓺,勸士民,勉稼穡,修牆屋,此謂厚其生。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樑,此謂遺之以利,薄徵斂,輕徵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弔禍喪,此謂匡其急。衣凍寒。食飢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凡此六者,德之興也。六者既布,則民之所欲,無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聽上,然後政可善為也,故曰德不可不興也。曰:民知德矣,而未知義,然後明行以導之義,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闢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飢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凡此七者,義之體也。夫民必知義然後中正,中正然後和調,和調乃能處安,處安然後動威,動威乃可以戰勝而守固,故曰義不可不行也。曰:民知義矣,而未知禮,然後飾八經以導之禮。
  • 196.    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4-25]
  • 197.    《韓非子·説五》: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説王曰:“《詩》雲:‘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請自解紫衣而朝,羣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
  • 198.    翟建宏. 管子經濟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5,85-91.
  • 199.    《管子·入國》: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
  • 200.    清華簡《系年·第四章》: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衞,大敗衞師於睘,幽侯滅焉。翟遂居衞,衞人乃東涉河,遷於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啓方奔齊。戴公卒,齊桓公會諸侯以城楚丘,□公子啓方焉,是文公。文公即世,成公即位。翟人或(又)涉河,伐衞於楚丘,衞人自楚丘遷於帝丘。
  • 201.    《史記集解》引《賈誼書》:衞侯朝於周,周行人問其名,答曰:“衞侯闢疆。”周行人還之,曰:“啓疆、闢疆,天子之號,諸侯弗得用。”衞侯更其名曰燬,然後受之。
  • 202.    《史記·卷三十七·衞康叔世家》:戴公申元年卒,齊桓公以衞數亂,乃率諸侯伐翟,為衞築楚丘,立戴公弟毀為衞君,是為文公。文公以亂故奔齊,齊人入之。
  • 203.    於春燕.從出土材料看《管子》相關篇章的成書年代[D].山東師範大學,2021.47-49, 52-57.
  • 204.    丁新宇.清華簡《管仲》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18,45-46.
  • 205.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J].文物,2006,(09):90-96+1.
  • 206.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7:17
  • 207.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
  • 208.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6:157-159
  • 209.    《左傳·莊公十年》: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於乘丘。齊師乃還。
  • 210.    齊桓公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4-05-04]
  • 211.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4-05-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