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厲國

(商朝至周朝春秋時期諸侯國)

鎖定
厲國,商朝周朝春秋時期諸侯國,在今河南省鹿邑縣東。 [1] 炎帝之後所建立,國君姜姓
逸周書》:“禽御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 [2]  楚國進攻徐國時,東夷諸侯聯盟為了救援徐國,率兵攻打了楚國的附屬國厲國。厲國在昭公四年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中文名
厲國
主要城市
厲邑
主要民族
華夏族
國君姓氏
姜姓
所處時代
商朝周朝

厲國歷史沿革

厲國是炎帝後裔所建的國家。這種説法起源較早,一般認為在魏晉時就已經出現。
西晉人皇甫謐所編撰的《帝王世紀》中,就認為湖北隨州一帶的厲(賴)國與炎帝神農氏有關,説“神農氏起於烈山,謂烈山氏,今隨賴鄉是也”。至唐代,李泰撰,也贊同這一説法,認為這一厲國以境內的賴山而得名,其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氏生於賴山,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賴國”。此後,都襲此説。另外,在宋人編撰的、等書裏,也認為厲國是“三代諸侯厲子之國”或“周不得姓之國”,主張其血緣另有所出。清朝人顧棟高撰,更進一步指出賴國是炎帝本國,姜姓。
此外,學界也有人根據古代賴、厲、列等字相通的事實,指出炎帝建都於陳(今淮陽縣、柘城縣一帶),後約在商代時東遷河南鹿邑的賴鄉。也就是説,在鹿邑一帶的賴國是炎帝的後裔所建的國家,血緣出自炎帝系統。

厲國國都各説

厲國綜述

厲字在古代的讀音與賴字相通,根據古漢語同音通假的規則,常常與賴字混淆在一起,厲國也因此被稱為賴國。如在“三傳”中,同樣記載昭公四年楚滅厲國一件事,在中作厲“”,在、中都作“賴”。故而有人認為,古代的厲國就是賴國。但事實上把所有的厲國“以為即賴非也”。特別是歷史上並不僅有一個厲(賴)國,更使厲國的歷史顯得撲朔迷離。僅在厲國地望問題上,就存在以下六種説法。這六種説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關於厲國地望的主要觀點。其中隨州、鹿邑之厲多稱賴國,聊城、章丘之厲一般認為是邑名,商城之説形成較晚,只有息縣厲國被較多的人認為是所記被楚國滅掉的厲國。也正因如此,才説這一厲國在“昭四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成為厲姓人得姓的淵源之地。

厲國河南鹿邑

地圖 地圖
厲國在河南鹿邑。主張這一説法的人,以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為代表。他在一書中,不贊成杜預對“齊師、曹師伐賴”一句對賴國地望的註釋,認為賴國不可能像杜預所説的那樣是“”,而應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縣賴鄉。也記載:“老子,楚苦縣賴鄉曲仁里人。”注:“正義曰:賴,音厲。”“苦縣東有厲鄉村,老子所生地。”“武平有厲鄉城。”上述所指都是一處。此外,近人楊伯駿也在中支持王夫之的説法,認為以地理考之,齊移救徐之師以伐賴,之説較合“”。事實上,當時齊、曹兩國的軍隊討伐賴國,是因為楚國軍隊入侵徐國,伐賴的原因是為了救徐。從方位上看,假設杜預所説的賴國在湖北隨州符合事實,但徐國在今安徽泗縣一帶,與賴國相去甚遠,中間又有其它國家相阻隔,齊、曹顯然不可能用兵於千里之外。況且從齊曹兩國的力量看,在齊國最為強盛的齊桓公時期,曾聯合宋、陳、衞、鄭、許、曹六國軍隊與楚國作戰,但也僅得以進軍到遠離楚國腹地的楚國邊境陘(今河南方城一帶)。更何況這時的齊國已經衰落,又缺乏當年七國聯軍的聲勢,僅以齊、曹兩國綿薄之力,斷然不可能進軍到楚國腹心之地的賴。所以,這裏所説賴國顯然不是遠在湖北隨州的賴國,而只能是距徐國最近的鹿邑的賴國。

厲國湖北隨州

地圖 地圖
厲國在湖北隨州。主張這一説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晉人杜預。他在“楚子使厲人追之不及”注中説:“厲國在義陽隨縣。”這裏所説的義陽即義陽郡,當時郡治今湖北桑陽東南。隨縣即今湖北隨州東北殷店(舊稱殷家店)一帶。由於厲、賴通假,這裏的厲國也稱賴國,厲國滅亡後的地方也稱賴鄉或古賴鄉。如南陽郡隨縣注曰:“賴鄉,故賴國也。”顏師古注:“賴,讀曰厲。”又在一書中,收錄有一首中鯽銘文,其中有王錫中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認為其中的“隘”即賴字,説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隨州一帶就有一個賴國。但大多數人認為,這一賴國也僅是賴國,與厲國無關,杜預所説的在隨州的厲國實際是賴國之誤。

厲國河南息縣

厲國在河南息縣。主張這一説法的人,以西晉的司馬彪為代表。他在中注汝南褒信(今息縣東北包信鎮)曰:“褒信,侯國,有厲亭,故國。”此後,宋朝人鄭樵、羅泌、元朝人馬端臨等都贊同這種説法。如鄭樵在中説:“厲,子爵,今蔡州褒信有厲亭,即其地也,昭四年為楚所滅。”羅泌、馬端臨中有也有同樣説法。清朝人顧棟高着,兩次提到厲國在息縣東北。其中在中説昭四年滅厲,今河南光州息縣東北為厲國地。:“”叉在中説:“厲在息縣東北。”另外,在嘉慶年間編修的中,也説“褒信在息縣東北七十里,……後廢為集。古厲國,今厲亭是”。上述主張厲國在息縣東北的人都是不同時期歷史地理學界的權威人物,言之鑿鑿,且記載聯貫,具在較大的可信性。況旦從魯昭公四年的歷史事實考察,當時的楚國軍隊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動,其滅厲是在東伐吳、取朱方、殺慶封之後、取山東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動,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象杜預所説的那樣去滅掉早已歸屬楚國並遠在楚國心腹之地的隨州之賴,而只能在回到自己邊邑地區稍作休整時滅掉息縣之厲。關於這點,從楚國滅厲後對厲國後事的處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據記載,楚滅厲後,欲遷許於此,並使鬥韋龜、公子棄疾城之,而楚大夫申無宇卻説:“”杜預注:“謂築城於外竟,諸侯無與爭。‘’楊伯駿注:“築城於邊境。”這些實際上都是在告訴我們,楚國滅厲後要築城的地方是在楚國邊境,由於這裏是厲國故地,因此厲國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縣之厲,而不可能是別的地方的厲國。

厲國山東聊城

主張“聊城西”這一説法的人,以東漢人服虔為代表。他曾着有一書,提出這一觀點。後來,唐朝人裴捆為晉趙鞅伐齊,至厲而去“”集解,叉引他的話説厲,齊邑。:“”此後,清朝人江永着,也認為“”毀高唐之郭,侵及厲而還中的厲“地近東昌府高唐也”。這裏所説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帶:

厲國山東章丘

主張“章丘西北(或歷城東)”説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學家。他們認為,所記“齊侯陽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厲”之厲所指即此,並引曰:“菅縣有厲亭。”菅縣即今章丘西北一帶:

厲國河南商城

厲在河南商城南。主張這一説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顧祖禹為代表。他在注中説:“厲亭,在縣南,春秋時厲國也。昭四年,楚滅厲,楚子欲遷許於厲即此。”此後,顧棟高在中也主此説,認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厲亭”。但當代研究者認為,這種説法“與較早的文獻記載不合”,是“清初以來的誤記”,因而不足取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