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桓公

(姜姓齊國第十六任國君)

鎖定
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衞姬。 [1-2] 
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搶先回國,奪取君位。任內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逐漸強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滅掉譚、遂、鄣等小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開方等人。公元前643年病重餓死。 [3-12]  [73-75] 
別    名
齊小白
公子小白 [1] 
小白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
逝世日期
前643年10月7日
主要成就
重用管鮑,強軍富民。三歸之台,九合諸侯,三平晉亂。平復衞國,驅逐戎狄。
本    名
齊桓公

齊桓公人物生平

齊桓公驚險即位

齊襄公時,齊國政治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 [2] 
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3]  。次年,雍林人殺無知 [4]  ,並討論重立君主。高、國兩家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 [11] 魯國聽説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了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鈎。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5] 

齊桓公管仲改革

齊桓公被射中帶鈎,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裏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桓台縣)大戰,魯軍敗走 [12]  。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説:“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 [13]  。桓公要殺管仲 [14]  ,鮑叔牙勸説:“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 [15]  桓公便聽從他的建議,假借殺仇血恨之名把管仲接到齊國 [16]  。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拜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17]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之後,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齊桓公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18]  。桓公十四年(前672),陳厲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19] 
百科x混知:圖解尊王攘夷 百科x混知:圖解尊王攘夷

齊桓公成就霸業

  • 攻滅譚遂兩國、北杏會盟
齊桓公 齊桓公
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但譚國待桓公不好,所以桓公在齊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滅掉譚國,譚國君主逃向莒國 [20]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升高。會盟前齊桓公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21] 
  • 與魯會盟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桓公攻打魯國,魯國戰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應允,並與魯在柯地會盟 [22]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23]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
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並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説:“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24]  。諸侯們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6] 
  • 鄄地會盟
齊桓公 齊桓公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參加過“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 [25]  ,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曹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26] 
齊桓公先派人帶着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説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27] 
宋國看到齊國打着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揹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公元前679年)冬天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衞、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 [28]  ,各國諸侯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6] 
  • 幽地會盟
齊桓公八年(公元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衞、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29]  。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 救援燕國
齊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説:“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盡數割予燕國,並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在周成王、周康王時那樣給周天子納貢。諸侯聽説此事,都擁護齊國 [7] 
  • 檉之會與重建邢衞
齊桓公塑像 齊桓公塑像
齊桓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59年)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將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30] 
不久狄人又侵犯衞國,齊桓公考慮到衞國已是君死國滅,需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幫助衞國築新城,使衞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31] 
  • 貫之會、陽穀之會與召陵之盟
齊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大發雷霆,將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便興兵討伐蔡國 [32]  。秋、楚兩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
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衞、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着,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8] 
  • 首止之會、寧母之會與洮之會
齊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在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衞、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 葵丘會盟
姜小白 姜小白
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古葵丘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
《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説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着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峯 [33] 
”桓管五傑”中的甯戚主管的是齊桓公稱霸時所需的糧草,可是甯戚一死,管仲便説齊國霸業要衰了;王子成父掌管齊國的軍隊,王子成父能讓齊國士兵勇猛善戰,可是王子成父一死,齊國軍力迅速衰退;賓須無掌管齊國的刑法,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穩定齊國,讓齊桓公無後顧之憂,可是賓須無一死,齊國迅速奸佞橫行;隰朋主管齊國的外交,他能讓齊桓公稱霸時無須擔心各國諸侯的討伐,並能得到大批諸侯的支持,可是隰朋一死,各國諸侯便紛紛認為齊國即將大亂,於是就沒有人再對齊國有信心了。在等這些人才相繼去世之後,齊國堅如磐石的稱霸基礎就迅速動搖了,再到齊孝公即位,就無人能像“桓管五傑”一樣,能高明的發揮齊國政治體制的優越性了,因此齊國的衰敗重點是後繼無人、人才匱乏。主要原因就是齊桓公晚年寵信奸佞,沒有妥善的安排好身後事。

齊桓公昏庸晚年

  • 鹽之會、牡丘之會、淮之會與抗楚援徐之戰
齊桓公 齊桓公
魯僖公十有五年(前645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候、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魯僖公十有六年(前644年)。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邢侯、曹伯於淮。
魯僖公十有七年(前643年)。春,齊人、徐人伐英氏。
《國語齊語》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
《荀子·仲尼》" 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
《尉繚子·制談第三》「有提九萬之眾(諸侯聯軍),而天下莫能當者,誰?」曰:「桓公也。」
  • 管仲逝世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羣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説:“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説:“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説:“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説:“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桓公説:“常之巫如何?”管仲回答:“死生,是無法逃避的;疾病,是人體失常所致。君主不順其自然,守護根本,卻完全依賴於常之巫,那他將對國君無所不為了。”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四人,四人專權 [10] 
  • 死後悽清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34]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35]  。冬十月七日乙亥(前643年9月12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牀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裏爬了出來。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9] 

齊桓公為政舉措

齊桓公政治

主詞條:參國伍鄙
齊桓公在位時致力於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
他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彙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行政區劃
官職名稱
轄區數量
大夫
10縣
縣師
3鄉
鄉師
10卒
卒師
10邑
司官
30家

齊桓公軍事

齊桓公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裏設裏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户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裏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子三人就是元帥。
這樣軍隊組織便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軍隊的戰鬥力得以提高。同時齊桓公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聽到聲音就可辨別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解決軍隊的武器,齊桓公規定犯罪了可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用銅鐵贖罪。這樣便減緩了軍隊裝備不足的問題。

齊桓公經濟

主詞條:相地而衰徵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徵”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税。這樣使賦税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桓公大力推行這些經濟政策,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齊桓公人物評價

  • 宰孔: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 [36] 
  • 司馬子魚: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齊桓公存三亡國以屬諸侯,義士猶曰薄德。 [37] 
  • 晏子: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並立,能終善者為長;列士並立,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諸侯不怨。當是時,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於德而並於樂,身溺於婦侍而謀因於豎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惡焉。
  •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能終善者,不遂其國。 [38] 
  • 叔向齊桓,衞姬之子也,有寵於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
  • 椒舉: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啓鈞台之享商湯景亳之命周武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召陵之師晉文踐土之盟 [39] 
  • 左史倚相:齊桓、晉文,皆非嗣也,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而至於有畿田,以屬諸侯,至於今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憂於二令君,而欲自逸也,無乃不可乎?《周詩》有之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臣懼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 司馬侯: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裏、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
  • 孔子: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
  • 國語·齊語》:①四鄰大親。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祹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徵之。 [40]  ②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貢絲於周而反。荊州諸侯莫敢不來服。遂北伐山戎,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與諸侯於是飾牲為載,以約誓於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縣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南城於周,反胙於絳。嶽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而大朝諸侯於陽穀。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諸侯甲不解縲,兵不解翳,瞋無弓,服無矢。隱武事,行文道,帥諸侯而朝天子。 [41]  ③桓公憂天下諸侯。 [42]  ④狄人攻邢,桓公築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衞,衞人出廬於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繫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於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 [43]  ⑤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處垂橐而入,捆載而歸。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通七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徵,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衞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 [44] 
  • 墨子·親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丑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 春秋公羊傳》: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 《春秋穀梁傳》:①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45]  ②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愛齊侯乎山戎也。其愛之何也?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則非之乎?善之也。 [46]  ③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47]  ④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48] 
  •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49] 
  • 荀子:齊桓 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 樂奢汏,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 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託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讎,遂立為仲父, 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 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 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 [50] 
  • 蘇秦: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驩兜三苗共工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齊桓任戰而伯天下。 [51] 
  • 尉繚: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52] 
  • 呂氏春秋》: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橫行海內,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樑,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滅衞,桓公更立邢於夷儀,更立衞於楚丘。 [53] 
  • 司馬遷:①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 [54]  ②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 [55]  ③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56]  ④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57] 
  • 賈誼:所謂中主者,齊桓公是也。得管仲、隰朋則九合諸侯,任豎貂、易牙則餓死胡宮,蟲流而不得葬。 [71] 
  • 馮衍:昔周宣中興之主,齊桓霸強之君耳,猶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賊,安其疆宇。 [58] 
  • 馬融:齊桓公,伐楚以公義,責苞茅之貢不入,問昭王南征不還,是正而不譎也。
  • 班固: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存亡繼絕,功為伯首,所謂善戰不敗者也。 [59] 
  • 曹操: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60] 
  • 諸葛亮:若齊桓南服強,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 [61] 
  • 習鑿齒: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 [72] 
  • 劉勰:昔黃帝神靈,克膺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大舜巡嶽,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諫,拒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是以史遷八書,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秘祝,祀天之壯觀矣。 [62] 
  • 李靖:及周衰,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此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 [63] 
  • 司馬貞: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鐘蟲流。 [64] 
  • 李筌: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開路,所謂善戰者不敗也。 [65] 
  • 朱熹:譎,古穴反。晉文公,名重耳。齊桓公,名小白。譎,詭也。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雖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義執言,不由詭道,猶為彼善於此。文公則伐衞以致楚,而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二君他事亦多類此,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隱。 [66] 
  • 馮夢龍:桓公一舉一動,小臣婦女皆能窺之,殆天下之淺人歟?是故管子亦以淺輔之。 [67] 
  • 顧頡剛:為了周平王的微弱,鄭莊公的強暴,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而楚人的勢力這般強盛,戎狄的馳騁又這等自由,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餘年的文化真動搖了。齊桓公處於如此艱危的時局,靠着自己的國力和一班好輔佐,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諸夏的組織和文化,使得各國人民在這均勢小康的機構之下慢慢作內部的發育,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餘年,文化的進步真是快極了,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該注意的人物!……可憐桓公一死,中原諸國依然是一盤散沙。……齊桓公的霸業已全部倒壞了。在這間不容髮的時候,黃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國而且有大才乾的君主晉文公就接趴齊桓公而起,擔負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責任。 [68] 
  • 毛澤東: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
齊桓公雕像 齊桓公雕像

齊桓公軼事典故

齊桓公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以箭射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鈎可比呢?”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齊桓公老馬識途

齊桓公 齊桓公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説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説:“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裏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着人馬出了迷谷。

齊桓公風馬牛不相及

齊國征伐楚國,楚國派人對齊軍説:“你們在極北,我們在極南,真和放佚馬和牛,牝牡不能相誘相逐是一個道理,不料你們會來我們這裏,究竟為了什麼呢?” [69] 

齊桓公庭燎招士

春秋時期天子和國王在接待外國使者或商討國家大事時,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這是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齊桓公因求賢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過後,沒有一個賢士前來。這時,東野那裏有個地位低下的人求見,齊桓公很高興地登堂接見,他問來人有何才能,來人回答:“我會九九算術。”桓公譏笑説:“會九九算術也能算一技之長嗎?齊國這樣的人到處都是。”來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絕細小的石頭,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絕細小的溪流,所以才成為大海,九九算術不算什麼,但您如果對我以禮相待,還怕比我高明的人不來嗎?”桓公深感有理,便設庭燎之禮接待來人。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四面八方的賢士接踵而至。 [70] 

齊桓公喜形於色

齊桓公上朝與管仲商討伐衞的事,退朝後回後宮。衞姬一望見齊桓公,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衞君請罪。
桓公問她什麼緣故,她説:“妾看見君王進來時,步伐高邁,神氣豪強,有討伐他國的心志。看見妾後,臉色改變,一定是要討伐衞國了。”第二天桓公上朝,謙讓地引進管仲。管仲説:“君王取消伐衞的計劃了嗎?”桓公説:“仲父怎麼知道的?”管仲説:“君王上朝時,態度謙讓,語氣緩慢,看見微臣時面露慚愧,微臣因此知道。”
齊桓公與管仲商討伐,計劃尚未發佈卻已舉國皆知。桓公覺得奇怪,就問管仲。管仲説:“國內必定有聖人。”桓公嘆息説:“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於是命令役夫再回來工作,而且不可找人頂替。不久,東郭垂到來。管仲説:“一定是這個人了。”就命令儐者請他來晉見,分級站立。
管仲説:“是你説我國要伐莒的嗎?”東郭垂回答:“是的。”管仲説:“我不曾説要伐莒,你為什麼説我國要伐莒呢?”東郭垂回答:“君子善於策謀,小人善於推測。這話是小民私自猜測的。”管仲説:“我不曾説要伐莒,你從哪裏猜測的?”東郭垂回答:“小民聽説君子有三種臉色:悠然喜樂,是享受音樂的臉色;憂愁清靜,是有喪事的臉色;生氣充沛,是將用兵的臉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見君王站在台上,生氣充沛,這就是將用兵的臉色。君王嘆息而不呻吟,所説的都與莒有關;君王手所指的也是莒國的方位。尚未歸順的小諸侯唯有莒國,所以猜測要伐莒。” [67] 

齊桓公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祖
祖父
呂購
齊莊公齊國第12位國君。
父親
呂祿甫
齊僖公,齊國第13位國君。
平輩
長兄
呂諸兒
齊襄公,齊國第14位國君。
次兄
呂糾
公子糾
姐妹
魯桓公
——
正室
王姬
徐嬴
蔡國公室女,蔡哀侯之女。
妾室
衞國公室女。
衞國公室女。
鄭姬
鄭國公室女。
葛嬴
葛國公室女。
密姬
密國公室女。
宋華子
宋國公室女。
子輩
長子
呂無虧
公子無虧,齊國第17位國君。
次子
呂元
齊惠公,齊國第22位國君。
三子
呂昭
齊孝公,齊國第18位國君。
四子
呂潘
齊昭公,齊國第19位國君。
五子
呂商人
齊懿公,齊國第21位國君。
六子
呂雍
公子雍
女兒
齊姜
晉獻公
衞共姬生公子無虧,少衞姬生齊惠公,鄭姬生齊孝公,葛嬴生齊昭公,密姬生齊懿公,宋華子生公子雍。
齊桓公的諸子共統治齊國四十餘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説的六人,《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齊桓公有七個兒子去楚國做了大夫

齊桓公陵墓

括地誌》引《史記·齊太公世家》説:“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一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舍蠶數十薄,珠襦、玉匣、繒彩、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齊桓公藝術形象

時間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9年
電視劇
王偉
1996年
電視劇
2019年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春秋公羊傳·莊公九年》:齊小白入於齊。曷為以國氏?當國也。
  • 2.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羣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衞女也,有寵於僖公。
  • 3.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或見人足於户間,發視,乃襄公,遂弒之,而無知自立為齊君。
  • 4.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遊,雍林人襲殺無知。
  • 5.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 6.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 7.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 8.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
  • 9.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牀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户。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 10.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羣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 11.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
  • 12.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之中鈎,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温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於乾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
  • 13.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
  • 14.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
  • 15.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 16.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
  • 17.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齋祓而見桓公。桓公厚禮以為大夫,任政。
  • 18.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伸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説。
  • 19.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十四年,陳厲公子完,號敬仲,來奔齊。齊桓公欲以為卿,讓;於是以為工正。
  • 20.    《左傳·魯莊公十年》: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 21.    《春秋穀梁傳·莊公十七年》:夏,齊人殲於遂。殲者盡也。然則何為不言遂人盡齊人也?無遂之辭也。無遂則何為言遂?其猶存遂也。存遂奈何?曰齊人滅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飲戍者酒而殺之,齊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 22.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
  • 23.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
  • 24.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
  • 25.    《左傳·莊公十三年》:宋人背北杏之會。
  • 26.    《左傳·莊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 27.    《左傳·莊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於周。夏,單伯會之,取成於宋而還。
  • 28.    《左傳·莊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會於鄄。
  • 29.    《左傳·莊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
  • 30.    《左傳·閔公二年》: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
  • 31.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十八年,衞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衞君。
  • 32.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 33.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
  • 34.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
  • 35.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
  • 36.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11]
  • 37.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30]
  • 38.    《羣書治要·晏子》裏面,晏子勸諫齊景公要善始善終,不要像晚年的齊桓公一樣
  • 39.    《左傳·昭公四年》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啓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
  • 40.    《國語·齊語》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衞為主。反其侵地台、原、姑與漆裏,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四鄰大親。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祹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徵之。
  • 41.    《國語·齊語》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貢絲於周而反。荊州諸侯莫敢不來服。遂北伐山戎,斬孤竹而南歸。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與諸侯於是飾牲為載,以約誓於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縣車束馬,逾太行與闢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南城於周,反胙於絳。嶽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而大朝諸侯於陽穀。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諸侯甲不解縲,兵不解翳,瞋無弓,服無矢。隱武事,行文道,帥諸侯而朝天子。
  • 42.    《國語·齊語》桓公憂天下諸侯。魯有夫人、慶父之亂,二君弒死,國絕無嗣。桓公聞之,使高子存之。
  • 43.    《國語·齊語》狄人攻邢,桓公築夷儀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衞,衞人出廬於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繫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於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
  • 44.    《國語·齊語》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處垂橐而入,捆載而歸。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通七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徵,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築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築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衞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唯能用管夷吾、寧喜、隰朋、賓胥無、鮑叔牙之屬而伯功立。
  • 45.    《春秋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
  • 46.    《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十年》
  • 47.    《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
  • 48.    《春秋穀梁傳·僖公十七年》
  • 49.    《孟子·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50.    《荀子 · 仲尼篇第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9-09]
  • 51.    《戰國策》:“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
  • 52.    選自《尉繚子·制談》
  • 53.    《呂氏春秋·仲秋紀》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1-30]
  • 54.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説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 55.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衞姬,生無詭;少衞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
  • 56.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 57.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太史公曰: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膺,荊荼是徵”,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況乃以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師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 58.    《後漢書·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7]
  • 59.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22]
  • 60.    陳國林 .高中必背古詩文 :龍門書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47—48 .
  • 61.    《武侯兵法·十五·不陳》: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 人之治理也,安其居,外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 作士師,人不幹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幹羽而苗民格,可 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 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 62.    《文心雕龍·封禪》:夫正位北辰,嚮明南面①,所以運天樞,毓黎獻者②,何嘗不經道緯德,以勒皇跡者哉!綠圖③曰:“潬潬咴咴,棼棼雉雉④,萬物盡化⑤。”言至德所被也。丹書⑥曰:“義勝欲則從,欲勝義則兇。”戒⑦慎之至也。則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凝其化⑧,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禪矣。昔黃帝神靈,克膺①鴻瑞,勒功喬嶽,鑄鼎荊山。大舜巡嶽②,顯乎虞典。成康封禪,聞之樂緯③。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④,夷吾譎陳⑤,拒以怪物⑥。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⑦,南茅北黍,空談非徵⑧,勳德而已。是以史遷八書⑨,明述封禪者,固禋祀之殊禮,銘號之秘祝⑩,祀天之壯觀矣。秦皇銘岱,文自李斯11,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
  • 63.    《唐李問對》:“順其時而要之以神,重其事也。周禮最為大政:成有歧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此天子之事也。及周衰,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此諸侯奉行天子之事也。其實用九伐之法以威不恪。假之以朝會,因之以巡遊,訓之以甲兵,言無事兵不妄舉,必於農隙,不忘武備也。故首序蒐狩,不其深乎?”
  • 64.    司馬貞《史記索隱》:“小白致霸,九合諸侯。及溺內寵,釁鍾蟲流。”
  • 65.    《太白陰經·善師篇第十一》:“黃帝獨立於中央而勝四帝,所謂善師者不陣也。湯武征伐,陳師誓眾,放桀擒紂,所謂善陣者不戰也。齊桓南服強楚,使貢周室;北伐山戎,為燕開路,所謂善戰者不敗也。楚昭王遭闔閭之禍,國滅出亡,父兄相與奔秦請救,秦人出兵,楚王反國,所謂善敗者不亡也。”
  • 66.    憲問第十四_論語集註 (南宋)朱熹  .論語集註 憲問第十四[引用日期2018-09-09]
  • 67.    智囊全集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0-02-24]
  • 68.    顧頡剛.《顧頡剛全集》3:中華書局,2010年:第529—530頁
  • 69.    《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 70.    成語:"庭燎招士"典故由來  .中國經濟網.2005-04-15[引用日期2013-12-13]
  • 71.    《新書 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28]
  • 72.    《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一·劉二牧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0-23]
  • 73.    齊桓公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74.    宋斌著.中國獵頭史先秦[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10.第52頁
  • 75.    董飛主編.國學經典文庫圖文珍藏版中華名人大傳第2卷[M].北京.線裝書局,2011.10.第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