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葵丘

鎖定
古葵丘,又名“五伯盟壇”、“五霸會盟台”。位於李朝花村(古時候叫古葵丘李莊、李家莊)西北一里多,村裏古碑文記載,古葵丘是春秋五霸會盟之地,古時東明十二景之一。
中文名
古葵丘
外文名
GUKUIQIU
別    名
五伯盟壇
五霸會盟台
行政區類別
山東省菏澤市
地理位置
菏澤市牡丹區馬嶺崗鎮李朝花村西北一里多處。
政府駐地
山東省菏澤市馬嶺崗鎮
電話區號
0530
郵政編碼
274042
著名景點
五伯盟壇(五霸會盟台)是古時東明十二景之一

古葵丘地理位置

古葵丘位置
古葵丘位於李朝花村(古時候叫古葵丘李莊、李家莊,隸屬直隸大名府東明縣)西北一里多,這裏有古邑東明縣十二景五伯盟壇—古葵丘(黃河掩埋地下)。古代因該地為丘陵地,連綿起伏,地勢較高,最高大廣闊土丘高約數丈,故命此地為“葵丘山”。古葵丘古樹翠柏繁茂,周圍牛羊成羣,景色怡人,是歷代名人墨客遊玩之地。古葵丘附近村莊廟宇遍佈四周,最有名的寺廟觀音寺老遺址位於古葵丘的東北角。在古時李朝花西頭有一條官道叫“葵丘故道”,葵丘故道西北從五霸崗村,經過李朝花村,向南通達王浩屯、安陵集。葵丘故道為古官道之一。更也見證了古葵丘的位置。古時老黃河故道也流經此地。春秋時期,“五霸之首”齊桓公曾大會諸侯於此丘。
古葵丘東西約一里,東南延伸約二里,黃河氾濫之前,古葵丘高達五六丈,黃河氾濫後最高之處約兩丈許。後黃河多次的洪災不斷,被沖刷侵襲而消失。古葵丘之地,南枕魯郊,東接北望則青齊之封西連實絳晉之鄙其為葵邱也。這裏古時屬於宋國,東面和南面比鄰魯國,北面靠近齊國,西接晉國邊陲,為四國交界地。周邊古遺址甚多,屬風水寶地,臨近古黃河河口,傳説是上古三皇遊牧之居地,由堯、舜、禹繼承發揚光大,千百年來五帝的親民知人善任率遠古民眾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倡導“五德”倫理觀念源遠流長。李朝花村葵丘故道又是孔老夫子遊學必經的官道,至今儒韻遺風尚存通堌都一帶。

古葵丘歷史意義

古葵丘的歷史意義
古葵丘是宋、魯、齊、晉四國交界之地,地勢高達廣闊,是會盟的好地方。《左傳》和《史記》等史記中記載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於古葵丘山舉行諸侯盟會,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衞、曹等國的國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停戰盟約。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峯,古葵丘會盟進一步奠定了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首位霸主。
[1]  《春秋公羊傳註疏》僖公卷十一: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
[2] 春秋左傳》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僖公九年【經】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説卒。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於葵丘。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甲子,晉侯佹諸卒。冬,晉裏奚克殺其君之子奚齊。

古葵丘古時遊覽聖地

五伯盟壇遊覽聖地
古葵丘又叫“五伯盟壇”、“五霸會盟台”,是古時東明十二景之一。古葵丘上蒼松翠柏,風景如畫,景色怡人,歷朝代文人墨客、賢臣來此觀光遊覽者甚多,留下墨寶佳句。明朝賢臣户部主事李夢陽,分別於正德五年(1510)和嘉靖二年夏遊李朝花西北一里古葵丘——五伯盟壇,訪好友明朝鏢師李朝花,為李朝花留下珍貴佳句,從而見證古葵丘當時是一處美好遊玩聖地。
尋友登盟壇
明.李夢陽
周室衰微五伯興,葵丘之盟此留名。
薄暮籠壇春秋去,四野只聞牛羊聲。
東南眺望牧童隱,蔓草蕭瑟憶征程。
一里壯遊解幽意,自古雄心朝花廳。
大明府訪友李家莊
明.李夢陽
身正直言落清閒,滿腹經綸志毅然。
遊走東昏東五里,依臨葵丘望桃源。
小橋流水孩童嬉,玉龍柳綠魚肥鮮。
三官鎮乾兩省客,鐘鳴古寨促膝談。
兄知我欲振羽翼,聲影再舉青雲端。
朝花忠義豪爽氣,行俠遠播吾汗顏。

古葵丘歷史的見證

神秘古殘碑的見證
李朝花李氏族譜所述均以對應,村裏發現兩塊完整古碑,但已風化;一塊古殘碑。(其中兩塊完整古碑為:乾隆元年“三官碑記”石碑一筒;康熙三十三年“三官碑記”石碑一筒。“重修三官神祠”殘碑一筒),均不同記載村依居古葵丘——五伯盟壇的位置,其中大清乾隆年間古石碑《三官神祠碑文》記載:大清東明邑有十二景古葵丘,居其一即邑之東南有五伯盟約求和廢禁治水,立修堯舜禹三官神祠一座於李家莊村東,保四方之安。方圓數十村相奉,據地而言,雖依居古葵丘,神祠也不乏算聖景。相沿以來,每歲三會,常有求必應焉,頌之後世,來此祈福者絡繹不絕,時盛況空前,鐘聲悠遠,聞名遐邇。........;《白衣行宮》石碑雖風化的厲害,也能夠模糊發現記載“五伯崗”東李家莊依居古葵丘而居.........。《重修白衣行宮》風化古碑也有記載“五霸崗”......。據李朝花村老年人説,村裏還有古碑有關古葵丘——五伯盟壇的記載還埋於地下,有待挖掘考證。
古殘碑的見證 古殘碑的見證
參考資料
  • 1.    《春秋公羊傳註疏》僖公卷十一
  • 2.    《春秋左傳》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