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朝花村

鎖定
李朝花村,明朝以前叫葵丘李莊、李家莊,依居古葵丘(古時東明十二景之一五伯盟壇)東南而建,唯獨與東明縣古村五伯崗(現為五霸崗)是共同有葵邱淵源的古村落,葵丘故道是古時老官道,從李朝花西頭通過。該村莊位於菏澤城西南30多里處,菏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邊境西南方向,千年古鎮馬嶺崗的西北部,是千年古鎮馬嶺崗古村落之一。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 [1]  ,李氏自山西省洪桐縣遷回古葵丘李莊(李家莊)。1984年以前有西洋掌武術社團一處。該村素有“雞鳴聽三省”的雅號。 [1-2] 
李朝花村由李朝花、後張堂、西張堂三個自然村組成。
西張堂自然村 [1]  ,東靠李朝花村,西鄰東明縣界。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氏有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張衚衕。清嘉慶年間(1796——1820),村東建一祠堂,改村名西張堂。
後張堂自然村 [1]  ,南依李朝花村,清雍正八年(1730年),張氏由西張堂分此建村,後以方位取村名東張堂,後又更改叫後張堂。
中文名
李朝花村
外文名
LICHAOHUACUN
別    名
葵邱李莊
李家莊
所屬地區
山東省菏澤市
政府駐地
千年古鎮馬嶺崗
電話區號
0530
郵政編碼
274042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五霸會盟台(古葵丘—五伯盟壇)
葵丘故道
李朝花古八景

李朝花村簡介

村老人相傳及家譜前言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年 [3]  ,李氏由山西洪洞被遷回直隸大名府東明縣古葵丘李莊(李家莊)。相傳很久以前祖先居此地還有一説:祖先曾夢遇仙人指點曰:李氏族人,遷徙甚遠,遇山龍穴之地安之可保族人一脈。所以始祖在曹州西南冤句之北,直隸大名府東明縣交界古邑之處定居,葵丘山一帶實屬一塊風水寶地。始祖受仙人指點,站古葵丘李莊(現李朝花)之地,可窺東南八里有青邱山,五里有曹固堆,南有八畝台與竇固堆相望,中有冤句城,依居古葵丘山。古葵丘之地,南枕魯郊,東接北望則青齊之封西連實絳晉之鄙其為葵邱也。居之土地肥沃,可育族人。李氏族人承先輩基業,繼先賢懿德,披荊斬棘,耕讀不輟,雖歷經戰亂,時局動盪,仍子孫繁衍,人丁日隆。
1485年年末,李朝花率族人義立鏢局 [3]  ,為古邑曹州、安徽、南京、江浙一帶護鏢。鏢師李朝花為人豪爽,生性行俠仗義,武藝超羣。一路行鏢曾結交不少官家、名人。去南方的商家都請李朝花押鏢,只要路上遇到匪寇一説“李朝花”,就會平安放行。李朝花其名字逐漸代替村莊名,也就從那時起叫了起來“李朝花”;還有了解李朝花歷史文化的,又稱村為“明朝鏢師李朝花”。抗日戰爭之前,以李氏族人李盡喜、李盡元為首的十幾人曾大力弘揚武術,行走全國各地。
相傳古葵丘李莊李氏族人西行五里割草,發現此地水足地肥,可育族人,李氏族人分一支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西遷五里建村,後因族人建油坊打油的多,因此取村名油坊李(現歸屬東明縣)。
李氏族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古葵丘李莊(又叫李家莊,現李朝花村)分出遷翟家寨居住,後村名更改翟莊。
結緣錦衣衞牟斌 [2] 
李朝花在1495年與牟斌結識於温州,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兄弟。牟斌,祖輩姓李,後為牟姓。於成化五年一月出生(開州人氏),成化二十一年一月進入錦衣衞。牟斌也由錦衣衞成了錦衣衞指揮使,朝綱被佞臣所控,李朝花為朝廷有這樣賢臣而心痛之,於正德十六年二月得噩耗知牟斌英才早逝與承天府,李朝花命人去尋,終未見其墓,悲痛數月,後李朝花為其牟斌弟為築墓立碑永傳後人而敬仰。
路見不平救下李夢陽 [2] 
李朝花在1495年壽寧巧遇相逢(李朝花温州結識牟斌後沒有多久,路遇壽寧侯惡僕毆打李夢陽救下,後護送李夢陽至安全,二人結為兄弟),户部主事李夢陽與錦衣衞指揮使牟斌與李朝花,自此三人成莫逆之交,
李夢陽看透了世間之險惡,於嘉靖二年(1524年)春辭官,遊走交友、與同道書畫往來,詩酒唱和。李夢陽分別於正德五年(1510)和嘉靖二年夏遊李朝花西北一里古葵丘五伯盟壇,探訪好友李朝花,二人飲酒暢談,後賦詩留下墨寶。
尋友登盟壇
明.李夢陽
周室衰微五伯興,葵丘之盟此留名。
薄暮籠壇春秋去,四野只聞牛羊聲。
東南眺望牧童隱,蔓草蕭瑟憶征程。
一里壯遊解幽意,自古雄心朝花廳。
大明府訪友李家莊
明.李夢陽
身正直言落清閒,滿腹經綸志毅然。
遊走東昏東五里,依臨葵丘望桃源。
小橋流水孩童嬉,玉龍柳綠魚肥鮮。
三官鎮乾兩省客,鐘鳴古寨促膝談。
兄知我欲振羽翼,聲影再舉青雲端。
朝花忠義豪爽氣,行俠遠播吾汗顏。
李家莊之行
明.李夢陽
碧翠生玉龍,朝花魚兒鮮。
荷葉兩相映,蓮香羅青煙。
岸柳染綠水,繞村魚悠閒。
鳥雀聲聲呼,孩童止鳴蟬。
老者瑤席坐,笑等秋盛宴。
正德五年(1510)四月江西按察司副使李夢陽錦衣衞指揮僉事牟斌率眾五十餘人,近二十輛馬車上裝石牌坊。後知情為二人奏明武宗皇帝:先祖李朝花自開設鏢局以來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時常救助周邊百姓,深得百姓愛戴。明武宗恩賜先祖嘉獎“忠義雙全坊”和聖旨碑一筒。近三米高的聖旨碑被族人埋藏地下,忠義雙全坊毀於清朝。
珍貴的詩篇 [2] 
傳説蔣其暉縣令為一屆清正廉潔官吏。
臨丘遊三省聖地
菊月鎖夢魂, 臨壇日暮雲。
願為諸侯客,聖境無處尋。
為入神祠廟,雞鳴客紛紛。
玉龍觀隱者,笑望童天真。
登壇懷古
落日瘦蔓隱,煙靄籠此丘。
諸侯何處去,仰嘆已東流。
不忍登臨遠,獨夜憶春秋。
清白不爭春,零落香如故。

李朝花村建制沿革

相傳元朝以及元之前李朝花村為大名府東明縣古葵丘李莊。
李朝花村,明、清時期隸屬直隸大名府東明縣李莊(李家莊)。
1756年,李朝花叫李家莊。
1911年,李朝花村叫李莊,歸屬鄉董局五霸崗(共轄八十六個村) [4] 
在新中國成立前,也就1943年之前是民國期間李朝花村依舊屬(直隸)河北省東明縣;
1943年李朝花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歸屬魯西南解放區(日本和頑固軍國民黨先後駐守菏澤城,當時我共產黨的政策戰略方針是農村包圍城市)我黨在魯西南解放區安陵成立了安陵縣,李朝花村屬於安陵縣青丘區,
李朝花村1943——1946年這三年歸屬地也是非常亂的一年。在孫樓駐紮中央軍;在馬嶺崗駐有日本鬼子。
1948年菏澤解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平原省,省會新鄉市,由中央直接領導。轄新鄉、安陽、湖西、菏澤、聊城、濮陽等6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將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新鄉市、安陽市2地級市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李朝花、謝集等十個村1949年歸屬平原省菏澤縣第三區;
1952年劃歸山東省菏澤縣第三區,三區駐地設在三教堂村;
1960年三區遷馬嶺崗;
1960至1978年屬馬嶺崗人民公社,李朝花大隊管轄李朝花,賈莊,後張堂,西張堂,張莊,黃莊六個自然村。
1961年為馬嶺崗人民公社李朝花高級合作社,
1963年為馬嶺崗人民公社李朝花大隊,
1966年為馬嶺崗人民公社李朝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77年為馬嶺崗人民公社李朝花大隊管理委員會,
八十年初為二郎廟鄉李朝花行政村村民委員會,
基層行政體制改革後,1978年與賈莊、張莊黃莊分開,李朝花、後張堂、西張堂三個村為李朝花行政村,
.1983年劃屬二郎廟鄉屬張黃莊行政村1986年於張黃莊分開,西張堂屬張黃莊行政村,李朝花後張堂各自為行政村。
1994年李朝花後張堂兩個村合併為李朝花行政村,
1998年李朝花、後張堂、西張堂三個村合併為李朝花行政村。
2001年3月二郎廟鄉、解元集鄉、馬嶺崗鎮三個合併為馬嶺崗鎮,歸屬牡丹區馬嶺崗鎮。
2018年8月馬嶺崗鎮由牡丹區歸屬菏澤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轄。

李朝花村行政區劃

李朝花村
李朝花古時叫葵丘李莊
明、清隸屬直隸大名府東明縣(葵丘李莊)李家莊
民國時期屬(直隸)河北省東明縣(李莊)李朝花村
1943至1948年年屬安陵縣青丘區李朝花村
1948年至1952年11月平原省菏澤縣第三區李朝花村
1952年11月至1960年劃歸山東省菏澤縣第三區李朝花村
1960年歸屬馬嶺崗公社李朝花大隊
1978年至現為李朝花行政村

李朝花村地方特產

紅薯粉條、涼粉、掛麪、黃酒、手編、元宵節的小蠟

李朝花村風景名勝

名勝古蹟:
雞鳴聽三省 [2]  :相傳東明縣令楊日升曾遊東明十二景古葵丘,實地感受春秋會盟聖地的遺風,遊素有“雞鳴聽三省”的古葵丘東南李家莊(現為李朝花村)賦詩寓景,並題寫丹書“雞鳴聽三省”的雅號。
雞鳴聽三省古碑 雞鳴聽三省古碑
詠盟壇
高崗盟霸圖,歲月泣已秋。
身臨丘台夢,遙聽旌旗聲。
夜宿神祠
芙蓉潛玉龍,柳蔭遮碧穹。
昔日寨已去,神祠尋雞鳴。
神秘的千年古井三官井
千年古井三官井 千年古井三官井
三官井 [5]  ,位於菏澤城西南35裏處,千年古鎮馬嶺崗古村落明朝鏢師李朝花村(原古時古葵丘李莊、李家莊)村東,三官廟遺址路邊,三官井,據傳有千年之久。井深約15米左右,天大旱時,機井水位30米左右,而三官井水位離井口約3—4米左右,井底泉眼充沛,實屬罕見。千年古井完好遺存實屬不易,千年古井的存在更是佐證古村歷史文化和三官廟宇始建之早的依據之一。
李朝花千年古井三官井
李朝花千年古井三官井(1張)
傳説:古時期,古黃河河口甚近,李家莊此地為風水寶地,周邊丘陵固堆甚多,一日,天降一條黑龍,從此居住在這裏經常作惡禍害周邊百姓,百姓如不及時送祭品讓其消受,便呼風喚雨,令黃河之水氾濫,百姓苦不堪言,周邊百姓一時間,如入地獄。後三官顯靈,拯救一方百姓,用法術設三官井以鎮壓住惡龍。從此惡龍不再禍害一方,百姓方放心耕種生息。三官大帝叮囑百姓生息之地,為風水寶地,族人可育,此井切莫毀之,百姓可飲用之水。切記,從此,人們吃水皆從此井取之,自此此井為祭奉三官神君降魔,曰此井:“三官井”,又叫“三皇井”。
此井還有一神秘之處,就是一刮東南風井水就呈現黃水,但可食用,其他風等皆清澈甘甜,據説這是惡龍在井下掙扎所致。
古葵丘(葵丘山)——“五伯盟壇”,又叫五霸會盟台遺址,為古時直隸大名府東明縣十二景之一。
葵丘故道:葵丘故道是古時路經李朝花西頭的官道。
李朝花古八景:
玉龍柳蔭、三官鐘聲、行宮戲魚、無為賞月、小橋流水、思鄉樓、忠義牌坊、朝花鏢局。

李朝花村著名人物

明朝鏢師李朝花 [2]  ——明朝武術家、朝花鏢局負責人。
李朝花出生於明成化三年,卒於嘉靖十四年。成化二十一年,進京武舉奪魁,因擊鼓人看李朝花比武着迷,沒有擂鼓,被棍挑擊鼓台下,沒有傷其性命。李朝花沒有入仕,朝廷為其保留武舉之身。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年末,李朝花率族人義立鏢局,為古邑曹州、安徽、南京、江浙一帶護鏢。
李朝花憑藉着習武先習德的祖訓和高超的武藝,得以在這裏立足。李家人不但從不欺負弱小,且路見不平便出頭,因行俠仗義而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其先祖李朝花為人耿直、豪爽仗義,不負眾望,憑藉自身功夫,以誠潔之德,歷經磨難,大江南北綠林皆服之,聲譽明大江南北,李朝花傳奇人生留與後人。李朝花為人豪爽,生性行俠仗義,武藝超羣。為族人養家餬口,率領一班年輕習武之人,幹起來押鏢的行當,押運多以魯錦布匹糧食等為主,開始了行走於曹州徐州、南京、杭浙等地的江湖生涯。李朝花每次押鏢路遇匪寇從不趕盡殺絕,做事情留有餘地,以德服眾,一路行鏢曾結交不少官家名人、綠林好漢。鏢師李朝花的傳奇故事《武舉奪魁棍挑擂鼓人》、《智鬥壽寧侯結交賢臣良將》、《滁州生擒響馬劉羅漢》等等許多傳奇故事一直流傳。

李朝花村紅色文化

1936年七月,李朝花村李盡喜、李盡元為首,協弟子李官星、李德元、李東元、李金斗、李銀景、李東經、李同心等十幾人,從河北賣藝返家,在東明路上遇見年輕精明的小夥子,老師傅們與他結伴同行,後得知他家是觀音王的,叫王登倫。李朝花村的藝人讓王登倫搭上馬車,大夥一路談笑,沒有一點生分,如同一家人一樣。俗話説有緣才相遇,自此李朝花村與王登倫結下不解之緣,為此王登倫落腳和秘密設立抗日指揮部埋下根源。
王登倫在李朝花村又結識了在李朝花村設地下黨聯絡站的拉遊擊幹部李臨伍(在家叫李鐵廩)。通過共產黨人楊履謙、李鐵廩、李蘇波、杜東軒、李文芳等影響,他們在李朝花、謝集、三教堂等村相繼成立抗日互助會和農會,舉辦“夜校”、“讀書會”建立兒童團等革命組織。在這些愛國民主的影響下,王登倫瞭解黨的《抗日救國的十大綱領》,讓王登倫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團結起來,共同抗日,把日寇驅逐中國,
地下黨聯絡站
李臨伍,又名李鐵廩,五霸崗村人,抗戰早期在李朝花村設立黨組織秘密聯絡站,李朝花村秘密聯絡站,曾十幾名抗日誌士居住生活在此聯絡站。1916年出生,二哥(李鐵麟)被叛徒出賣後,在五霸崗村被捕,犧牲後,一家人,1941年7月在母親王氏帶領下,為了安全,舉家李朝花村(葵邱李莊)居住。拉遊擊幹部居住在李朝花抗日指揮部前院的前面老院。現秘密聯絡站院子遺存,老房屋修復多次,面貌已經不在。李朝花村民想恢復原貌黨組織地下聯絡站,打造紅色文化。
李春山五人炸軍車
1940年3月11日,以李朝花族人李春山為首的李金愛、李思義等五人,在菏澤到蘭考路上,遇見定陶縣漢奸縣長王子傑率領日偽軍拉糧運輸隊,幾人天黑以後,趁日偽軍吃飯之際,幹掉哨兵後,用汽油燃爆一輛日軍,繳獲三八大蓋槍兩杆,八枚手榴彈。運輸車一爆炸,只嚇得漢奸王子傑率領日偽軍開車發瘋似的逃竄。逃跑時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八路軍偷襲哪。
李朝花村抗日兩兄弟
李同文(1921年出生-1989年)被國家授予二等傷殘革命軍人。
李同喜(1928年3月出生-1994年7月)被國家授予三等革命傷殘軍人。
李同文於1942年參加八路軍二十團、1944年8月李同喜參加八路軍二十團,就這樣李氏兩兄弟先後參加八路軍二十團抗日隊伍,自此,李氏兄弟二人為李朝花村的抗戰歷史譜寫了輝煌的一頁。李朝花抗日兩兄弟的故居仍然存在,有望與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和李朝花村地下黨組織聯絡站,打造紅色旅遊景點,打造成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黨政學習基地。
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
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李朝花抗日兩兄弟故居 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李朝花抗日兩兄弟故居
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 [7]  位於馬嶺崗鎮李朝花村路北,分前後兩個院落,佔地面積近400平方米,院內建築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已有100餘年。遺址現存輔助文物有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石匾、繳獲的日本軍刀一把、刺刀兩把、軍號兩把、繳獲的日本用的德國馬提燈、抗日宣傳單、抗日老前輩的珍貴照片、抗戰時期用過生活用品等等。另有附近很多村民保存的革命尚未收集。
從1937年抗戰開始,王登倫便在東明菏澤結合部一帶開展革命活動。
1938年菏澤淪陷,王登倫青邱(葵邱)一帶組建抗日自衞隊。
1939年3月,楊得志司令員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到魯西南開闢抗日革命根據地,抗日自衞隊合編為冀魯豫支隊第五大隊,王登倫任補充營營長。
1940年成立中共青邱區委,王登倫任區長。
1941春年組建青邱區隊,王登倫任隊長。
1941年3月,在青邱區李朝花村設立秘密抗日指揮部,與日寇展開了殊死較量,屢建奇功。
1947年任菏澤縣獨立營營長。
1948年9月30日任菏澤城防司令,同日,在截擊國民黨軍一八一旅棄城南逃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1949年9月中共平原省菏澤縣第三區為該抗日指揮部授牌“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予以保護。
1949年平原省授予抗日石匾
平原省授予的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石牌 平原省授予的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石牌
1952年5月平原省菏澤專區菏澤縣三區書記張德敏為了打造三區“紅村”,為樹三區的抗戰做出貢獻的典型村,請時任平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任張魯泉題詞“紅村李朝花”。
但在隨後的幾十年間,該舊址沒有得到重視和有效的保護,指揮部舊址年久失修,前院房屋疏於管理無人居住損壞嚴重,後院古房院落整體保護完好但牆體風化脱落。
2018年10月,菏澤市歷史與考古研究所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舊址,上報山東省紅色文化圖錄,重點調查安排重視該舊址。
2020年8月17日,菏澤市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對該抗日指揮部舊址前後院進行全面的複查。
2020年9月19日,山東省歷史考古研究院與菏澤市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一行對李朝花村抗日指揮部舊址前後院進行了實地複核、丈量、定位勘測等。
2020年12月31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頒佈了《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的通知;2021年1月6日,菏澤市文化和旅遊局頒佈《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的通知,李朝花村《李朝花抗日指揮部舊址》名列其中。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