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明

(中國山東省東明)

鎖定
東明縣是山東省菏澤市下轄縣,地處黃河南岸,是黃河入魯第一縣。東臨山東省菏澤市高新區、曹縣,南與河南開封市蘭考接壤,西北與河南新鄉市長垣、河南濮陽隔河相望。總面積1370平方千米。總人口84萬人(2014年)。
轄8鎮5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89個行政村,921個自然村;總人口84萬人,農業人口76萬人;總面積1370平方公里,耕地124萬畝。是全國著名的西瓜之鄉、武術之鄉、書法之鄉。
中文名
東明縣
外文名
Dongming Xian
行政區類別
縣級
所屬地區
中國山東省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
面    積
1370 km²
下轄地區
城關鎮、焦園鎮等
政府駐地
城關鎮
電話區號
0530
郵政區碼
2745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84(2014普查)
著名景點
黃河故道、莊子濕地公園
機    場
濟南遙牆國際機場
火車站
東明站
車牌代碼
魯R
方    言
中原官話
所屬省
山東省
所屬市
菏澤市
毗鄰省
河南省
毗鄰市
開封市、新鄉市、濮陽市
特    產
西瓜,粉肚,三刀
雅    稱
東方明珠

東明歷史沿革

嬴政東遊至户牖,“霾霧四塞,不能進”,遂名該地為山東東昏,屬三川郡陽武縣,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城北10公里。
西漢 公元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建東昏縣,屬河南陳留郡。公元9年(新王莽建國元年)改為東明,東明縣名始於此。故城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城北10公里。今山東省東明縣境西南部屬陳留郡的濟陽,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呂都,北部屬東郡的離狐,西部屬陳留郡的長垣。
東漢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又改東明縣為東昏縣,屬山東兗州陳留郡。今東明縣境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離狐縣,縣境東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句陽縣,東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冤句縣,西部屬兗州陳留郡的長垣縣,西南部屬兗州陳留郡的濟陽縣。
三國 公元223年,廢今河南省蘭考縣城北10公里的東昏縣為東昏鎮,原境域歸屬陳留國的外黃、濟陽二縣。今山東省東明縣的北、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冤句縣,西及西南部屬陳留國的長垣、濟陽縣。
西晉 晉朝境域歸屬沿襲東漢,東昏鎮歸屬與三國時同。今山東省東明縣的北部及東部屬兗州濟陰郡的離狐、句陽縣,東南部屬兗州濟陰郡的冤句縣,西部屬陳留國的長垣縣,西南部屬陳留國的濟陽縣。
東晉 東昏鎮及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境先後歸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國。
南北朝 南北朝時地屬北魏。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境的西部屬司州的濟陽,東部屬兗州的離狐、乘氏、冤句。578年(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改西兗州為曹州,今山東省東明縣境歸屬西兗州的冤句、離狐二縣。
今山東省東明縣境北部屬濟陰郡的離狐縣,東及東南部屬濟陰郡的冤句縣,西南部屬濟陰郡的濟陽縣。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北10公里的東昏鎮歸屬濟陰郡的外黃縣。
初唐時,今山東菏澤市東明縣境北部屬曹州離狐縣,627年(貞觀元年),廢濟陰,其地併入冤句。廢外黃,其地併入浚儀,古東昏鎮當屬浚儀管轄。742年(天寶元年)改離狐縣為南華縣,今山東省東明縣境南部屬曹州冤句縣管轄。
改東昏鎮為東明鎮。963年(乾德元年),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城北10公里的東明鎮復置東明縣,屬京畿路開封府。1086年(元祐元年)改冤句縣為宛亭。今山東省東明縣境南部屬曹州宛亭縣,北部屬曹州南華縣。1102年(崇寧元年),改曹州為興仁府,宛亭、南華歸興仁府管轄。
金 河南省 蘭考縣北10公里的東明縣屬南京路。1163年(大定三年),因黃河南徙沖壞宛亭縣城,隨廢宛亭縣。1218年(興定二年),山東東明縣改轄冤句故地,縣城在今山東菏澤市東明集。今河南省蘭考縣北10公里的原山東東明縣城廢為通安堡。
元初,山東東明縣仍屬南京路曹州。1235年(太宗七年),隸屬中書省大名路開州,治所仍在今山東菏澤市東明集。
1368年(洪武元年),為避水患,又遷縣治于山東東明縣的山東雲台集(今山東省東明縣西堡城)。1377年(洪武十年),廢山東東明縣,縣境北部劃歸開州,南部劃歸長垣。1490年(弘治三年),復割開州、長垣地,在河南大單集(今山東東明縣城)置河南東明縣。屬河南承軒布政使司開封府(後改河南承軒布政使司為“河南省”)。
1659年(順治十六年),懷慶、彰德二衞歸併後,東明縣遂增入26營,仍屬河南省開封府。
民國 初,東明縣屬河南開封府。1914年5月,河南開封府改為河南省開封道,東明縣仍歸其管轄。1928年(民國十七年),廢道,東明縣仍歸河南省,東明縣直隸河南省。1936年,隸屬河南省政府第十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改屬河南省第十區專員公署。1947~1948年,東明縣屬河南省第十四專員公署管轄。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 1938年10月,建立中共河南東明縣委,屬中共豫東特委領導。同月,在河南東明、山東曹縣、河南考城三縣結合部建立河南豫東考城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3月撤銷。1940年3月,建立河南省東明縣抗日民主政府,屬豫東六縣專員公署。1941年3月,在河南省東明縣西南、長垣縣東南結合部建立中共河南省東垣縣委和河南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駐河南東明西南的竹林、劉莊一帶,屬冀魯豫三專署,1941年7月,又改名冀魯豫七專署,9月,改為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第二十二行署,河南東垣縣歸其管轄。1942年9月,在河南省東明縣東北部、山東菏澤縣西部的結合部建立河南南華縣委和河南南華抗日民主政府,縣城東北武勝橋一帶屬河南南華縣永華區。10月,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二行署改稱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東明、東垣、南華屬之。1943年初,成立山東濱河縣,屬冀魯豫第四專署。河南省東明縣城西北沿黃一帶及黃河以西地區劃歸山東濱河縣六區。年底山東濱河縣撤銷,將山東濱河縣六區劃歸河南東垣縣。1944年上半年,撤河南省東明縣建制,河南東明縣南部劃歸河南考城,北部劃歸山東菏澤縣。8月,冀魯豫邊區第二十專署改稱晉冀魯豫第十專署,東垣、南華隨屬。1945年8月,恢復河南東明縣建制,劃山東菏澤縣二、三區(五霸崗、大屯一帶),河南東垣縣二、三區歸屬河南東明縣管轄。原山東省菏澤二、三區為河南省東明縣的二、三區,河南省東垣縣的二、三區改為河南東明縣四、五區。10月,正式成立東明縣人民政府。1946年2月,又改晉冀魯豫十專署為冀魯豫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東明、東垣、南華三縣屬之。7月,將河南南華縣永華區劃入河南東明縣。1947年8月,撤河南東垣縣建制,將所轄區併入河南東明;同時將河南東明縣永華區劃歸南華縣。1949年5月撤河南南華縣,永華區復歸河南東明縣。8月20日,中共平原省委、平原省人民政府在河南新鄉成立,東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署。將東明縣的武邱區劃歸長垣縣,王浩屯劃歸菏澤縣,同時又將長垣縣第三區所屬的長興、王店、馬廠、荊崗、三春集、焦樓、劉樓等地域劃歸東明縣,始成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1949年10月,東明縣仍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11月30日,撤銷平原省,東明縣歸屬河南省鄭州專區。1955年10月,東明縣改屬河南省開封專區。1963年4月,由於豫魯省界黃河水利糾紛,河南省東明縣建制及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山東省菏澤專區。1967年,山東省菏澤專區更名為山東省菏澤地區,山東省東明縣歸其管轄。
2000年6月21日,山東菏澤市東明縣撤銷菏澤市大屯鄉,設立菏澤市大屯鎮。撤山東菏澤地區建山東菏澤市,山東東明縣仍屬之。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山東省東明縣轄7個鎮、1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691206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83759 東明集鎮 34515 陸圈鎮 38282 馬頭鎮 36205 三春集鎮 34222 劉樓鎮 24131 大屯鎮 39070 漁沃鄉 40375 臨河店鄉 17256 沙窩鄉 36016 長興集鄉 30046 王店鄉 22669 焦園鄉 43249 小井鄉 25267 胡莊鄉 29231 武勝橋鄉 21799 菜園集鄉 28844 張寨鄉 25786 高村鄉 16062 海頭鄉 20891 五營鄉 18016 焦樓鄉 19012 山東省中原油田六七廠虛擬鎮 6503
2010年撤銷菏澤市武勝橋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菏澤市武勝橋鎮,鎮政府駐原菏澤市武勝橋鄉政府駐地;撤銷菏澤市東明縣城關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菏澤城關、菏澤漁沃2個街道辦事處。截至2010年12月31日,菏澤市東明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5個鄉。
菏澤市東明縣人民政府駐菏澤市東明縣城關鎮,郵編:274500。代碼:371728。區號:0530。拼音ShanDongDongming Xian

東明地理文化

(一)區域地理特徵
山東東明地質構造位置處於山東魯西隆起區,河北太行隆起帶,河南秦嶺隆起第三大構造體系的交匯處。東部為蘭(考)聊(城)斷裂帶,南部為蘭考凹起,西部為山東東明凹陷。鑽探表明,新生界第三繫上,厚度為2160-2650米。奧陶系上沉積岩厚度達6000米以上。山東省東明凹陷生油巖厚度大。埋藏深,有機質類型好,成熟度高,因此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燃氣資源,現境內石油天燃氣開採是山東省中原油田的一部分。全境系黃河沖積平原,平疇百里,一望無垠。地形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坡降為三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海拔為54.5—66.5米,高差12米左右。黃河沿縣境西部,南北流向,折而向東,流經縣境62公里;河牀普遍高出大堤北河地面3—5米,故有“懸河”之稱。境內自然河、人工河如東魚河、萬福河、洙趙新河、南趙王河等,均源於東縣注入南四湖。因此,全境除黃河灘區251平方公里為黃河流域外其餘屬灘河流域。受黃河淤積和水流的影響,分為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高坡地、平坡地、窪坡地、背河槽窪地和灘地等8種微地貌。因西北臨黃河,有黃河水的浸潤,地下水豐富,引黃十分方便。境內東部土質多淤土,西南部土質沙壤土。地下水位2—5米。極易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西瓜等農作物。是齊魯地區的糧倉。
北温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氣温差別明顯。春天温和乾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潮濕,雨多温高。秋季天高氣爽,晝熱夜涼。冬季寒冷多風,時降大雪。1月份最冷,最低氣温為-15℃;7月份最熱,最高氣温為38.8℃;年平均氣温為13.7℃。日照5月份最長,為262小時;11月份最短,為180小時;年均日照2587小時。年均降水量為630毫米左右。無霜期最長242天,最短192天,平均為215天。這樣氣候,適宜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瓜果、林木等多種温帶植物生長。
(二)經濟概況
盛產小麥、玉米、西瓜、大豆、花生、棉花,是省內農作物生產基地。林木儲量豐富,達159萬立方米,為發展工業提供了充足原料。境內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已探明儲量分別為2億噸和138億立方米,年開發量為20萬噸和72000立方米,為發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山東東明經濟在解放前,水、旱、蟲災頻繁,兵禍連綿,加之地主剝削,官府壓榨,以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生產凋敞,市場蕭條。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僅5313.5萬公斤,人均佔有糧152公斤。工農業總產值2482.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僅27.2萬元。建國5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落實,給各項事業注入了無限生機和活力,使之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到2004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2億元,第二產業18.4億元,第三產業6.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6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76元。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產業比達到32.4:49.7:17.9。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業在穩定糧田面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作物,推廣間作套種,糧食生產量達到6.3億斤;大牲畜存欄量為11.6萬頭;漁業產值1.23億元;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石油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兩大產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7.9億元,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從業人員9.9萬人。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億元。交通、通訊十分便利。新石鐵路貫穿東西、平九鐵路、平九公路在東部毗鄰,梁菏公路連接魯豫,東日高速直通海外,—0六國道通向平冀。境內村村通柏油路程控電話國內外直撥。出口口岸山東青島延伸山東菏澤。
文化事業不斷髮展。山東東明人民素有習武健身的優良傳統,被譽為“山東省武術之鄉”。建有山東省文化中心,山東省圖書館、菏澤市文化館、山東省體育館、山東有線電視大樓等建築。重視科技教育,現有中等專業學校6所,中學32所,小學504所,在校生15萬餘人。有縣級醫院6處、醫療設備先進。為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放促發展,科技強縣的總體規劃,重點發展石油化工,製漿造紙,農副產品加工和完善適合本地特點的經濟格局,儘快把山東東明建成經濟繁榮、人民富強、文明進步的現代化城市。
(三)名特土產
東明的大西瓜最負盛名,以個大、味甜、耐儲運等特點,運銷十餘省半個中國,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優質、國家產品。95年國務院首批命名的“中國西瓜之鄉”,全國重要的商品西瓜生產基地,常年種植面積達40萬畝,總產12億公斤,銷售收入5億多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近千元。1998年8月12日,國家綠色食品發展研究中心認定山東東明西瓜為A級綠色食品(LB-07-980115211)。1999年,山東東明西瓜獲雲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2000年,註冊了“山東東明紅”西瓜商標。名產較著名的有香肚,又稱粉肚。是本縣“靳家老店”的傳統名吃。以80%鮮豬肉,20%綠豆粉為主要原料,加砂仁花椒、香油等佐料拌勻,裝入豬尿脬、系口、呈球狀,文火煮熟後、色、香、味具佳。是上等菜餚。
(四)方言文化
東明地處魯、豫、冀交界處,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又多次歸屬不同國郡、道及省、區、市。明清時期晉民又大量遷入,使東西南北的方言俚語、風俗民情,有了更加廣泛的交流,融合和兼容幷蓄,逐步形成幾種地域文化特點兼而有之的鄉土文化和方言。
東明方言,屬於漢語北方方言豫北官話裏的一種土語。在語音上的主要特點:平翹不分,尖團不分,“拳、傳”合流,“張、蒸、書”讀“姜,經、虛;古清入聲和次濁入聲,今讀陰平。這此特點是以城關鎮為代表的大部分鄉鎮所共有。就全縣而言,各主要鄉鎮之間又形成了內部差異。這種內部差異又很難形成一個明確的地理界限,可大體分為三個小片:1、城關片:包括菜園集、沙沃、小井等幾個鄉鎮,以城關口音為代表,一般認為以城關口音的話是河南話的代表。2、東片:以陸圈、武勝、大屯三個鄉鎮接近山東菏澤,口音也接近山東菏澤話(俗稱老河南話)。如“責、冊、色”讀tsei,tsei,sei或tsdi,tsei,sei”。安、恩的韻母是鼻化元音。3、西南片:包括:焦園、長興、三春、劉樓、馬頭等鄉鎮,以焦園口音為代表比較接近河南開封話。這一片的特點是分尖團,“張、蒸不等於”“姜、經”,但“書=虛”,“肺、費”讀作fi。
新派和老派又有差異:“新派”是指年輕人,“老派”是指年紀較大者所操口音,新派向普通話靠攏,而老派較為保守和“正統”。老派沒有舌齒音(平舌音);ts,s,z和舌齶音,少數有舌齒音和舌齶音,個別還有偶爾出現舌齦音。山東東明話有19個輔音聲母,一個零聲母。零聲母音節開頭通常較明顯的摩擦音。有42個韻母(不包括兒化韻)。
就詞彙表達與普通話比較,有很大區別:“月亮”稱“月老孃”“月婆婆”“月明地兒,“傍晚”稱“落黑兒”,“中午”稱“晌午”。“麻雀”稱“小小雀兒”,“喜鵲”稱:“媽嘎嘚”。稱外祖父母為“姥娘、姥姥、姥爺”,稱丈夫為“男人,外頭人,對象,俺那一家嘚”,稱吃晚飯為“喝湯”等。
東明話的語法特點:1、多用前綴和後綴。前綴沒有詞彙意義,但有構詞功能和語法上的附加意義。如“二桿子、二喝喝、二不鬥、二掌櫃等”。後綴比較豐富,多念輕聲:如“子,桌子,瓶子”,啥“撈啥、看啥”。“咧慌”,“悶咧慌,急咧慌,曬咧慌等。2、程度表示法多用重疊,以表示加深。如“很”“很厚很厚”、“高”“老高老高”,“硬”死硬死硬,“可”“可熱可熱”等。3、東明話多用助詞“嘍、勒”,如“睡着嘍,拿動嘍,找着嘍。好勒多、雨下勒很大,我勒帽子,這學校誰勒校長,三八年參勒軍”等。4、語氣詞多用“咧、吧、唄”:如“他夜兒個走咧”,“他説走,還沒走咧”,“歇歇兒吧,歇歇兒唄”,“趕集去吧去唄。“有煙吧?”“這書你看過吧?”等。東明方言句例:“誰?幹啥咧?我,找人咧?“你擱家弄啥哩?喝湯咧”。“這有多重兒?五十來斤兒吧”。“拿動嘍不?拿動嘍。”“煙、酒、茶我都不景勒慌”,事兒你記勒不記勒?”東明話語氣比較和善。
(五)書畫藝術
經濟的騰飛極大地帶動了書畫藝術的蓬勃發展,許多東明籍書畫家名播海內外,鍾馗畫家徐翎超便是其一。 徐翎超,字翎苡,原名徐令超。1972年5月生於山東東明。現為(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國際)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華(國際)易學研究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團體會員,多屆全國性重要書畫展賽評委,多部重要書畫典籍編委,著名鍾馗畫家。徐翎超是中國當代天衣無縫的將鍾馗畫藝術和中國博大精深的易學巧妙融合、造詣精深的中國當代鍾馗畫大手筆。他的鐘馗畫備受美、英、法、德、日、韓、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廣泛關注。原國家主席江澤民曾對其人藝曾給予厚譽,馬萬祺、田紀雲、馬萬祺等70多位國家有關領導、藝術大家或題詞、或撰文對其人藝予以厚譽。《求是》、《人民日報》等數十家大型主流媒體曾多次推介其人其藝。他的繪畫作品曾被江澤民、李克強、回良玉、錢其琛、霍英東等20多位國家領導收藏,並作為禮品送給國際友人。不少評論家贊其鍾馗為“一畫一宇宙,宇宙驚風雨”、“山東省藝術品市場原始股和增值股”“山東省極具發展潛力的實力派青年鍾馗畫家”、“國內人氣最旺的世紀鐘馗畫家”、“國內藝術界鍾馗畫掌門”……

東明行政區劃

東明縣總面積 1370 平方公里 , 縣境南北長 37 公里 , 東西寬 32 公里,人口 79萬人 , 轄 8鎮 5個鄉1個山東省省級開發區 , 鄉鎮有東明集鎮、武勝橋鎮、長興集鄉、焦園鄉、菜園集鄉、沙窩鄉、城關鎮、三春集鎮、陸圈鎮、小井鄉、劉樓鎮、大屯鎮、馬頭鎮 、開發區。

東明現任領導

縣長:張繼爭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審計、税務等方面的工作。
常務副縣長:苑濤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分管政府機關、行政監察、發展和改革、投資及重點項目建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機構編制、統計、開發區、招商引資、東西結合、政府法制、應急管理、外事僑務等方面工作,協助朱瑞軍同志抓好財政、税務、審計等方面工作。
副縣長:李明軒、孔素梅、靳風光、李篙

東明城市旅遊

(一)歷史淵源
東明縣位居中原、齊魯,瀕臨黃河、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僅縣境東部。就有原始社會遺址十多處,如竇堌堆文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刀、石斧、荊台集文化遺址出土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這些歷史文物充分説明,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氏族社會,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繁衍生息。這些古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厚了3-5米,上層1米左右為戰國、秦漢文化層,中間一米為商周文化層,下層屬龍山文化層。均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對遠古十多處遺址的發掘得知,在夏商周時期,境內已有多處地方建立了村莊、城邑。如葵邱、武文、煮棗、呂都等,由於農業發達,城邑並起,這裏也就成了各諸候國爭先佔有的地方。據《春秋左傳集解,僖公上》,九年夏公會周公、齊候、宋子、衞候、鄭伯、曹伯於葵邱;《讀史方輿記要》,“東明縣東南五霸崗、春秋時齊晉會盟處也亦日霸王崗”。史稱“五霸會諸候”,為紀念葵邱聚會之事,便改此地為五霸崗,1978年五霸崗村出土的明代“會盟記事碑”的碑文刻記有“春秋五霸會盟處也”。
(二)文物古蹟
東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較多。但因處山東菏澤黃河沖積平原,多被埋藏地下,損毀者很多。現經多年發掘,有山東竇固堆古文化遺址、山東沙固堆古文化遺址、山東省荊台古文化遺址、山東省8朱崗寺古文化遺址、山東菏澤莊寨古文化遺址等十多處。均屬新石器晚期的山東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及秦漢文化層。還出土了大量石刀、石斧、陶片、陶罐等文物,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有山東文廟大成殿,始建於1468年、1888年重修、磚木結構。系四角四榨,硬山武、一斗二升五斗拱建築,進深11米,寬21米,高8.8米,着黃綠色琉璃瓦。殿脊有鯽魚、海馬、滾龍雞構件,文革中被拆。1986年維修時裝上大吻、魯頭、麒麟宣頂等,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山行宮,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山東省泰山聖母殿。原有大殿、後殿及配殿20餘間。古墓有孫敦化墓、單雄信葬、陳兵備墓、山東省馬軍營古墓羣等均為縣級保護單位。
1、莊寨古文化遺址
在縣城北12公里的山東莊寨村北,緊靠山東菏澤黃河大堤,1600餘平方米。遺址北端有莊子墓,南端有莊子觀。觀中佛金對聯:“生於蒙城地,逍遙漆園村”橫批“漆園舊澤”。莊子(周)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創始人。大半生在漆園(我縣裕州屯村)為吏,著書立説。著有《莊子》三十三篇,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莊子後代一直定居在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開封正堂曾為莊寨立“河南省先賢莊子例應優免差徭碑”仍尚存。
2、齊王閣
據《程氏家諸》記載:公元前475年,齊國國王到民間巡視,路過此地,該地有一閣,齊王曾在閣內避過署,故人稱此閣為“山東齊王閣”。後此地村名為山東齊王集。
3、滿城
據縣誌記載:“山東滿城數村系舊山東濟陽縣舊址,漢光武生山東濟陽宮即此”。據傳:西漢建於元年(公元前六年),光武帝劉秀生於此(今山東菏澤市城關鎮滿城村),光照一室,滿城紅光,故名山東滿城。
4、東明縣
“七十二牌坊” 明朝立48座,其中有記載古蹟的山東南華遺址坊、户牖舊村坊,二賢故里坊;有頌楊官史功德的漢承相陳平故里碑,忠義坊、大司空坊、太子少保坊、三世宮寶坊、天官大夫坊;有登科及第的進士坊,沖霄坊;有褒獎貞女節婦的乾坤正氣坊、貞節坊、節孝坊、節高今古坊、正氣維風坊等。至1933年尚存40餘座。此後十餘年自然損壞一些,1948年黃河搶險時,拆掉一部分。建國後,縣城建設又拆除一批,到1965年僅存文廟內的一座欞星坊,只可惜文革中拆除。
5、東明古城
金興定二年(1218年),為避河(黃河)患,山東省東明縣城從山東舊城(山東東昏鎮)遷至山東冤句縣故地(今山東菏澤市東明集鎮)設縣。歷150餘年。遷來後,重修城寨,立四門。東門曰“朝陽”,西門謂“迎爽”,南門叫“户牖”,北門稱“東昏”。明洪治三年(1490年)又以山東東明故地設縣,縣城設在山東大單集(今山東東明縣城),已500餘年。建城牆七里四十步,高二丈五尺,城門四座。東門匾日“東作”,南門匾寫“南訛”,西門匾寫“西成”,北門匾書“迎恩”。池深(護城河)一丈五尺,寬六丈餘。後經歷代修葺,或城牆加高,或城門加多,或炮樓,女牆,池濠者,者在牢固城池。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山東東明城曾四次解放,城垣漸破,現僅存原址痕跡和護城河。
(三)歷史事件
1、齊桓公會諸候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候於葵丘(今山東五霸崗村)。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義佔曹、濮;冤句(今山東東明)人黃巢,起義響應,幾個月裏,義軍發展到數萬人,橫掃千里,所向披靡,是義軍的發源地。
3、宋晟保衞山東東明
公元963年置山東東明縣,1125年(宋靖康元年)金人大舉進犯,山東東明陷入重圍,與京城消息中斷。知縣宋晟督兵力戰,堅守縣城達一年之久,宋欽宗對其褒獎。
4、黃河決口
1368年,黃河決
口于山東東明響子口,損壞官民房屋不可勝數,人口大減。
5、明大舉遷民
洪武永樂年間,明朝從山西大舉遷民於河南中原地區,境內人口劇增。
6、李化鯨起義
1648年,山東農民起義領袖李化鯨,率眾數十萬進軍山東東明,山東東明人張近堂起而響應,共同抗清並立“天正年號,清軍調三省官兵鎮壓,激戰三月餘,殺死杜勝集(今山東馬頭鎮)守備金右俊,義軍退。清兵大肆屠殺百姓,屍骨盈野,致使境內人煙稀少。抗清鬥爭堅持數年之久。
7、李遷起義
1861年,河南東明(今屬山東)人李遷起義,會合捻軍,屢挫官兵,後遭清軍僧格林沁鎮壓。1875年始築黃河大堤60餘里,頂寬了3丈,底寬10丈,高1.4丈。
8、隕星墜落
1897年6月,一顆隕星穿空而過,體大如鬥,光明如晝,由東南向西北墜落有聲。
9、建立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
1929年盛國昌、盛國典在河南夏營一帶發展共產黨,建立第一個黨支部。
10、東明大地震
1937年8月1日,河南東明內發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烈度達9度,縣房屋倒毀12萬餘間,死亡人數達1569人。
11、日寇入侵河南東明
1939年日軍侵入河南東明。
12、王高寨保衞戰
在抗日戰爭時期,從1939年至1945年,因偽軍佔據河南東明境後,勾結當地漢奸。惡霸乘機而起,賣國求榮,到處姦淫論詐,燒殺搶糧,橫行無忌,將人民置於水深火熱及亡國滅種之地。在共產黨領導下,在八路軍主力支持下,我縣人民紛紛成立河南省地方武裝、自衞隊、民兵組織,拿起武器,堅決抵抗,保衞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大小戰鬥百餘次,如河南夏營戰鬥,於潭寨戰鬥,陸圈戰鬥,劉樓遭遇戰,西夏營伏擊戰。郝土廉戰鬥,小井戰鬥等等。最著名的當數王高寨保衞戰,1945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夜,國民黨河南省長垣縣第三區大隊長陳萬誠,勾結河南蘭封、河南考城日偽軍600餘人(日軍50餘人),突然包圍了河南王高寨,該村武裝發覺後,立即組織應戰措施和制定戰鬥方案。次日拂曉,日偽軍向村內發起強攻,密集的炮火從四面八方向村內傾瀉,日偽軍發起了衝鋒。民兵武裝與敵人展開激戰。婦救會、兒童團運送彈藥、磚頭、瓦塊,連續打退敵人四次進攻。陳萬誠惱羞成怒,親自騎馬指揮第五次衝鋒,在激戰中民兵隊長王清平,農會長王憲文壯烈犧牲,終因寡不敵眾,四門相繼失守。英勇的民兵和羣眾與敵軍展開激烈的巷戰,中午時分,縣大隊兩個連及區中隊、區民兵聯防隊趕來增援,經過5個多小時的血戰,終於擊退了敵人。斃傷日偽軍45人,日軍2人。河南王高寨村幹部與民兵傷亡42人,這次戰鬥,在河南東明民兵史上寫下了光輝壯烈的一頁。為紀念烈士英靈,1951年在河南王高寨村東建起了河南省革命烈士紀念碑,現為山東省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
13、楊德志解放河南東明縣城
1940年日本侵略軍盤踞縣城。楊德志司令員率領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所屬二大隊在河南東明境內活動,抗擊日軍,先後四次解放河南東明縣城。
14、劉鄧大軍渡黃河
1946年劉鄧大軍在河南東明以東,鄄、鄆一線渡黃河南下,發起山東定陶戰役,河南省東明武裝及民眾抬擔架、送軍糧,配合戰鬥,隨軍參戰。配合豫東軍區獨立旅,阻擊國民黨四十一師於河南東明西南隅,阻擊東援,並殲滅其一部。
15、1948年河南高村黃河大搶險
1948年,是解放戰爭發生根本變化的一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是年進入雨季,河水暴漲,急流衝涮堤壩,形勢嚴峻。在敵人盤踞時,堤壩上的碉堡、戰壕比比皆是,黃河堤壩年年報失修,黃河搶險面臨萬分緊張的局面。當時河南省東明縣城剛剛第三次解放,國民黨的重兵控制着山東菏澤城,河南高村東20裏仍有國民黨居點。而國民黨為苟延其即將覆滅的命運,拼命作最後掙扎,阻撓黃河搶險工程經常空襲騷擾,妄圖造成黃河大決口,淹沒我軍和豫東解放區。從6月19日至8月底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搶險鬥爭。7月7日至17日,每天都有飛機數次轟炸,炸死炸傷搶險軍民20多6人,倒塌房屋45間,燒燬物料無數。7月19日,山東菏澤之敵又出動兩個團的兵力奔襲河南高村險工,打死打傷數名搶險民工,破壞工程,燒燬物料。7月31日,我軍打退了敵人,搶險隨即復工。期間,我邊區主席董必武代表豫東解放區救濟總會就黃河搶險問題,向世界公誼會、紅十字會發出緊急呼籲,揭露國民黨妄圖破壞大搶險,水淹豫東解放區的陰謀,至8月12日,由於水大、流急、淘刷猛烈,堤身沖走了,壩基塌陷了,形勢萬分危急。至此,冀魯豫行署和黃委會決定,除原計劃100萬公斤柳料之外,再增加秸料300萬公斤及木樁麻便若干。東明人民全縣出動,同時急調長垣大車450輛,壽張、港縣大車180輛,山東菏澤、山東齊賓、河南考城大車900輛,河南南華40萬公斤秸料,及壽北、昆吾、滑縣、鄄城、南華各縣大批黃河工程人員前來增援參加搶險。調動運送物料,搶險民工十幾萬人。經過激戰,至8月底,黃河險情始於轉危為安。共修壩12道,護沿堤21段。用柳枝桔料450萬公斤,磚200餘萬塊,羣眾獻石料500多方,麻料20萬公斤,民工工時30餘萬個。避免了一場大災難,支援了豫東解放區,保衞了下游成百上千萬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
16、國家領導視察山東東明
1981年1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就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問題來東明視察,並同農民親切交談;1984年再次來到東明視察建設中的長東黃河公路大橋。1985年11月萬里副總理來東明視察,並同張寨鄉農民親切交談。1992年,田紀雲副總理到東明視察。2012年,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副書記王樂泉視察東明玉皇新村。

東明歷史人物

本縣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莊周曾為吏於漆園,徐子償獻計於外黃。白雲洞系張良辟穀之所。濟陽宮乃劉秀誕生之處。陳平之智,功在社稷。卞望之一門剛烈,徐世三朝元戎,理財專家劉晏名傳百代。起義領袖黃巢光照千秋。將身受杖,石拱辰朝廷直諫。户部侍郎文學家穆文熙名垂青史。本縣人民勤勞機智,坦率質樸,臨危不懼,見義勇為,有着光榮的傳統。這裏曾是唐末農民起義的策源地;太平軍、義和團,也曾在這裏安營紮寨,英勇戰鬥。辛亥革命時期河南民軍總指揮王夢蘭也是東明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更是數不勝數。如北平師大學子,以教書為業的地下共產黨員李宜亭;縣自衞總隊隊長楊履謙;縣交通科長孫自端,區委書記陳廷選;縣委書記張恩桐等等。至若當代籃球巨人穆鐵柱,武林奇葩張玉萍,更是欽譽中外,國之瑰寶。
莊子
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人們把老子和他合稱為“老莊”。他一生大部時間生活在東明,曾當過漆園(今縣東裕州屯村)吏,不久歸隱為民,其後代一直定居縣北莊寨村。他家裏很窮,曾向何人借過米、釣過魚,有時靠織草鞋為生。但他輕視高官厚祿,只圖逍遙自在。楚威王派使臣帶了千金重禮聘他為相,他卻説:“我寧可在污穢的小河中自得其樂,也不願受國君的約束”。他無書不讀,學問淵博,著有《莊子》三十三篇,又稱《南華經》,是道家的經典之一。莊子思想中包含着許多消極因素,但他的文章寫得格外出色,想像豐富,構思巧妙,善於用寓言故事來説理,在藝術上成就非凡,魯迅曾讚揚他的文章説:“其則汪洋闢闔,儀態萬千,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曾説:“一般的散記文學,應該推他為鼻祖。”我國後世許多文學家多受他的影響。
卞壼(281-328年)
字望之。冤句(今東明)人 ,晉代政治家。歷任中郎御史中丞、史部尚書,領軍將領、宰相等職。卞壼為人剛直不阿,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在成帝即位舉行慶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導因病未到,卞壼在朝廷上嚴肅地説:“王公豈社稷之臣也,大行在殯,嗣皇未立,寧人臣辭疾之時!”王導聽説後,連忙帶病趕來了。一次皇太后任命樂謨為郡中正,庾怡為廷尉評。可是他倆都仗着庾亮這個後台,強調父母身體不好,拒不赴任。卞壼十分氣憤,不顧庾亮情面立即上本,稱“不得以私害公,絕其表疏。”樂、庾二人只好乖乖上任去了。此後,凡朝廷有命,不得以任何藉口推延,就形成了一種制度。王導與庾亮合不來,庾亮掌權,王導就經常不上朝。一次王導稱病不上朝,都私下裏為本騎將軍郗鑑送行。卞壼得知,毫不顧及王導的權勢及情面,上奏王導,虧法從私,無大臣之節。卞壼發現幾個御史中丞翫忽職守,阿諛奉承,便上書皇帝將其免官。事情雖然不了了之,但卞壼的剛正不阿,使舉朝震驚。使大邪對國法朝綱,不散胡作非為。327年,庾亮當權,要出兵征討歷陽鎮將蘇峻,卞壼力爭,認為一旦征討失利,將危及朝廷,切不可草率行事。庾亮不聽,果慘敗而歸。蘇峻趁機進攻京城建康,以實現其篡權的目的。皇帝命卞壼都督中外諸軍事,率兵保衞京城。卞壼情知無法抵擋,作好隨時此死報國準備。經幾次血戰,兵馬死傷無數,仍難阻蘇峻攻勢,後經奮力拼搏,直到戰死。其兩子卞盼、卞盱隨父拼殺,亦相繼犧牲。329年,平南將軍温嶠,徵西將軍陶侃終擊破蘇峻。晉成帝贈卞壼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忠貞”祀以“太牢”。卞壼為官廉潔,雖任重臣,仍然住舊房,吃粗茶淡飯,如普通百姓一般,過儉樸生活,深為同僚敬重
李績(594-669年)
李績字懋功。
東明人。本姓徐,世民即位,贈以李姓,並改單名為績。隋末參加瓦崗起義,後歸唐,開國功臣,官至宰相。隋大業末,李績隨翟讓在瓦崗寨起義,後為瓦崗軍駐守黎陽,保衞糧倉。他開倉濟貧,很得民心,因而得兵20萬,他從中發現了魏徵、高季鋪、杜正倫、郭孝恪等賢才,引入瓦崗。後來這些人都為建立唐王朝立下了功勳。隋將楊玄感失敗後,其部將李密投奔瓦崗,李績與王伯當勸翟讓讓權於李密,李密稱魏公。在瓦崗軍打敗隋將王世亮,擊敗張須陀的戰鬥中,李績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後李密挑起內訌,殺死翟讓,李績也被砍傷。瓦崗軍失敗後,李密歸唐,李績將原來掌握的户口,土地登記譜,通過李密交給李淵,被任命為黎州總管,619年,竇建德功破黎陽,李績被俘,620年李績趁機逃脱,跟着李世民破王世亮,竇建德、劉黑、徐圓郎等,戰功卓著。太宗即位,任李績為幷州都督。貞觀三年又擔任漠道行軍總管,跟隨李靖殲滅東突厥,封英國公。李績與單雄信關係很好,瓦崗失敗後,單雄信投靠王世亮,後被李世民俘虜,要求歸唐。李世民信不過他,要殺他。李績勸説李世民不要殺他,並願放棄自己的官爵以贖單的死罪,李世民不許,單雄信不了理解李績的苦心,反罵他。單被殺後,李績收養了單的妻子老少。李績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很受其重用和信任,把大事託給李績。在世民病危之時,把李績作為顧命大臣之一。李績智謀深廣,通曉兵法,精於算計,臨敵對應變,深合機宜,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打了勝仗,總把功勞記在下邊將領頭上,把金帛都賞給部署。自己無一點私貯,因而部下都願意為他拼命效力,每戰多捷。高宗立,授李績尚書左僕射,進位司空。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他以元老重臣持贊成態度。666年李績統眾東征高麗,668年與薛仁貴攻克平壤佔全境。李績死後,高宗輟朝七日,並親率太子百官為其舉哀。並葬於唐太宗昭陵側,陝西禮泉縣的昭陵文物陳列所就設在李績墓地。
劉晏
(716-780) 字士安,曹州南化(今東明)人。唐代著名經濟改革和理財家。自幼天資穎悟,7歲即舉為“神童”。唐玄宗召見後,大加讚賞,隨授於秘書省正字之職,神童劉晏一時名噪京師。從此他利用職務之便,勤奮苦讀,博覽羣書,四處救教,對他後來的施政改革,都有重大影響。762年,劉晏升任户部待郎兼度支,鑄錢,鹽鐵等使用權,開始掌握唐王朝財政大權,763年又升任户部尚書同中書平章等,仍兼度支等使,成為兼管財政的宰相。由於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千瘡百孔,財政極為困難,加之漕運阻塞,並中缺糧上百萬石,糧價暴漲。劉晏為此日夜焦慮,最後果斷提出疏浚河道,南糧北調的宏偉計劃。為回憶進度,他首先逐段疏通由江淮到高師的河道,建造大船。改過去直法為段運法,建轉運站。船工由經調為僱募。使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提高了運糧效率,杜絕了翻船事故。當第一船糧到達長安時,皇帝欣喜萬分,專門組織樂隊到渭橋迎接,盛讚劉晏“你真是我的蕭何啊!漕運改革後,一年多可運110萬石,解決了糧荒還有所儲備。改革鹽政。唐初,實行自由販賣,不收鹽税。後實行國家專賣,官府大幅提高鹽價,甚至貪官污吏還抓夫抓差無償運鹽,勤孛百姓。中飽私囊。人民怨聲載道,恨透食鹽專賣。同時政府鹽務機構龐大,開支驚人,劉晏決心改革鹽政。766年兼七道鹽鐵使,他首先大力削減鹽務機構,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統一徵收鹽税。為防鹽商哄抬鹽價,在各地設立常平鹽倉,以平鹽價,這樣一來,大批鹽吏被精簡,鹽價下跌,萬民稱頌,税收也繳增。再是改革糧價,半年收糧存入平倉,以免穀賤傷農,當荒年、青黃不接糧價上漲時,開平倉以平糧價,百姓受益、國家獲利。在商業中建立驛站信息,使“四方貨殖低昂及它利害,雖甚遠,不數日即至。”史書上稱劉晏“其理財常以養民為先。”他懂得增加財政收入的前提在於發展生產,安定人民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20年中,唐王朝收入,由60萬緡增加到1200萬緡,户口由230萬户增加到380萬户。他為官“質明視事,至夜分出,雖休浣不廢。事無閒劇,即日剖決無留。所居修行裏,粗樸庳陋,欽食儉狹,室無媵婢。他管財政20年,死後抄家時“唯雜書兩乘,米麥數斛”而已。他為相時,曾秉公處死過奸相無載。德宗即位後,無載黨羽楊炎為相對,楊炎挾劉晏之私仇,在德宗面前極盡挑撥之能等,並夥同荊南節度庚準,擅造劉晏造反,昏庸德宗完全聽信了楊炎等人讒言,於780年7月賜劉晏自盡,其屬流放江南。忠心耿耿為唐王朝理財,功勳卓著的大經濟改革家劉晏就這樣含冤死去。
黃巢
( ? -884年)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東明東南部)人。出身鹽商,有才華,善騎射,愛扶貧濟困,有偉大抱負和造反精神。他博覽羣書,苦讀經史,應科舉,但屢試不第,逐漸形成了其反逆性格。他所寫的千古名篇《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極與桃花一處開。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就充分反映了他的理想和信念。唐末,政治黑暗,賦税沉重,貪官污吏橫徵暴斂。873年,山東河南水旱災荒,糧食無收。人以樹葉為食,饑民哀號,夫妻不相話,父子不相救。874年,王仙芝在長恆首舉義旗,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並攻下曹州。黃巢在冤句起兵響應。巢變賣家產,組織武裝,帶二千餘飢兵參加起義。義軍攻下濮州,經取鄆曹,連戰皆捷,天下震動,苦難百姓踴躍參加,饑民願附者,凡數萬,所向披靡,唐軍一觸即潰。義軍東進沂蒙,沂州失利後,移兵河南,連下禹縣、郯城,876年攻下汝州,兵鋒直指洛陽。唐王朝忙調大軍防守,義軍揮師南下漢水,淮河之間。唐王朝以封官招安誘降,授王仙芝“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史”,仙芝動搖,遭巢及將領痛斥。以後,王、黃分兵,王仙芝南進湖北,黃巢轉戰山東、河南。878年王仙芝戰死,餘部歸黃巢。巢自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改無“王霸”有兵10萬。為避開唐軍主力,巢實行流動作戰,先攻山東,又回師河南,佯攻洛陽,待唐軍蜂擁而來時,又突然揮師南下進安微、過長江,戰江西、取浙江,挺進福建,下廣東,佔領了廣州。一路上嚴懲貪官污吏,開倉放糧,救濟貪民,百姓簞食壺漿慰於途。879年10月,黃巢自稱“率士大將軍義軍百萬都統”率50萬大軍北伐,直指長安。由廣東入廣西,湖南,順湘江直下長沙,殲敵十萬又進軍江陵。沿長江工下,經江西、過皖南,由採石磯渡江北上,強度淮河挺進中原,百萬之師直指洛陽。洛陽留守劉允章嚇得失魂,率部投降。一路大軍所指,秋毫無犯,紀律嚴明。攻洛陽不久,即揮師西進突破潼關。此時長安城內亂做一團。宰相自殺,百官逃匿,唐僖宗逃出長安,義軍浩浩蕩蕩開進長安。巢“乘金肩輿,其徒皆披髮,約以紅增衣錦繡,執兵以從甲駿如流,輜重塞途,千里絡繹不絕”萬民夾道聚觀。尚讓歷逾百姓:“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880年12月,黃巢稱帝,國號大齊,年號“金流”。黃巢稱帝后,未能及時追殲唐敗軍,給以喘息機會,使其得以重新集結,捲土重來,加之起義軍內部分裂,大將朱温叛變投唐,唐僖宗又從沙陀族李克用借來救兵鎮壓起義軍,大齊政權為能立穩腳跟,被近退出長安,轉戰河南,轉攻陳州不克,損失慘重,義軍北走山東,經曹州過沂州,884年退至泰山狼虎谷,被敵兵追擊,巢自刎,餘皆壯烈犧牲,巢自起義,歷十載,行兩萬餘里,戰十二省,克兩京建立了政權,他的平均思想,傑出的政策政治策略和軍事藝術,對後世產生了莫子影響,只可惜,勝利後未建立穩固的地方政權,“流寇”主義吃了大虧,但不朽業績,將永遠彪炳青史。
(?-1599) 字拱辰,號東泉,東明城內人,明嘉靖已未進士。他從政四十年,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歷任給事中,大理丞,太僕聊,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和太子太保等職。1567年穆宗即位後,沉湎酒色,荒廢政務石星上書切諫:“陛下為鰲山之樂,縱長夜之飲,極聲色之娛。朝講久廢,章奏抑遏。一二內臣,威福自恣,肆無忌憚。天下將不可救。”穆宗看了勃然大怒,認是是毀謗自己,金殿杖六十。貶斥為民。打得石星死去活來,幸得同鄉穆文熙保護才得以活命,回到家鄉。1573年神宗即位,石星始得昭雪復職。任大理丞,南太僕聊等職。時張居王為首相,石星和他政見不和,於是上書劾張,自己又棄官而歸。十年後,張居王死,石星又赴朝為官任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後改户部尚書。其間改革了14條施政、經濟措施,保受擁戴。後因邊境事多,朝廷又任其為兵部尚書。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率兵10萬大舉入侵朝鮮,登斧山、品平壤。朝鮮八道幾盡沒。朝鮮嚮明急求援。明廷認為中朝乃唇齒相依,不能不救,石星力主一戰。明廷以宋應昌、李如松率兵入朝增援。收復開城,光復平壤,日軍節節敗退。放棄王京,退守斧山。這時,淅人沈惟敬私向石星獻封貢和議之策,石星也感到打下去國力難繼,加之首輔趙志皋也竭力主和。石動搖了主戰決心,轉而倡導和議。而日本豐臣秀吉是假意求和,誘明撤兵,以便捲土重來。但由於明廷用人不當,使臣謊報交涉成果,蒙敬欺騙朝廷,神宗和石星還以為和議進展順利。那知日軍於1598年2月又進犯朝鮮,使臣又來哭訴求援。這時首輔趙志皋把議和失敗的原因一股腦推到石星身上,神宗大怒,立即下詔將石星下獄論死,妻奴發配廣西。1599年石星病死獄中。
王夢蘭
(1886-1911年) 字華亭。東明大王寨人。自幼讀書,曾在開封上優級師範。為人光明磊落,傲岸不羈。因受孫中山革命思想薰陶,棄學返里,創立仁義會,得壯士五、六千人。起義前夕,每晚聚會商討推翻清政,恢復中華之計。武昌起義後,河南革命黨起而響應,張鍾瑞任河南革命軍總司令,總部設開封,決定農曆十一月三日夜舉事,以大為號。王夢蘭被任命為民軍總指揮,選驍勇2000人赴汴,候城中火起,即攻打曹門,不料奸細告密,設在師範學堂的司令部被清軍包圍,張鍾端等數十人被捕。未到預定時間城中即起火,並響起槍聲,夢蘭如城裏有變,對部伍説:“本欲馬諸君驅除韃虜,成就共和大業,今大勢已去若必欲同罹鋒鏑,於心何忍,願各歸鄉里以期後效,無復念蘭。”眾盡泣、蘭大吼,揮之去。隨帶貼身勇士數人,攻城營救遇難同志。戰至天亮,不幸被捕,審訊後,張鍾端、王夢蘭等11名革命黨人被押赴刑場,臨刑前猶高呼“革命萬歲,共和萬歲”,沿途民眾目不忍睹,泣不成聲。夢蘭就義時僅25歲,妻張氏,遺二男一女。現開封有碑永久紀念。
附當代人物
焦立中( Leroy Chia o ),祖籍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焦樓村,1960年生於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為美國航空航天局資深航天員。
趙豪志,男,漢族,1965年5月生,山東東明人 [1]  。現任山東省青島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  、市政府黨組書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