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福河

鎖定
萬福河,淮河流域南四湖支流。古稱菏水,漢武帝塞黃河瓠子決口,歌曰“宣防塞兮,萬福來”,故曰萬福河。全長151公里,流域面積6114平方公里。上游有二源,曰南渠河,出山東定陶西城北仿山,向東至大薛莊流入成武縣北境,東流鉅野縣的闞家店,原系古菏水道。曰中渠河,出定陶西北,合流而東,古濟水東流,在今定陶附近折向東北。因其地勢低窪,瀦流成湖,就是古菏澤。以為排菏澤湖水,並使濟水分流,向東開挖一條河道叫菏水。
由於年久淤沒,至清康熙三十七年,道光五年兩次大致沿古菏水道挑挖疏通,使定陶仿山以東至成武汶上集西北一帶的積水東流,以利生產,名萬福河。經鉅野成武二縣,又東為柳林河,入金鄉縣會淶河,東注南陽湖
中文名
萬福河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南四湖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西南部
流經地區
定陶縣、成武縣、金鄉縣、魚台縣、任城區
發源地
定陶區仿山(成武縣大薛莊)
主要支流
吳河、彭河、金城河、安濟河、柳林河
河    長
77 km
流域面積
1283 km²
河    口
濟寧市任城區大周村

萬福河形成變遷

近代河道萬福河:北宋年間,黃河屢決滑縣,東行入今境東明、菏澤縣地,然後分為兩股:一經濟水故道,匯大清河入渤海;一由菏水故道東南流,至今魚台匯泗水注淮入黃海。後股進一步演變成明、清的柳林河和近代的萬福河。 [2] 
老萬福河 其前身是黃河南遷後的菏水,自金鄉縣入境後,經相里集南東流,至古塌場口入運河。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知縣馬得禎沿菏水故道,從北田寺至柳溝開掘新河,名為新開河。道光年間,因河牀淤塞,泄水不暢,於金鄉縣城北決口衝成的南、北兩大溜成其支流。因南大溜疏浚後為新萬福河,故原河稱老萬福河。其源在金鄉縣王傑村北,東經金鄉縣高河店入境,過清河鎮南,至武台鄉吳坑村入南陽湖。口寬80米,底寬50米,全長33公里,總流域面積563平方公里,境內長18.4公里,境內流域面積76.71平方公里。 [7] 
菏水 菏水是濟水的支流。《水經注》載:“菏水分濟於定陶東北”,“又東過昌邑縣北”,“金鄉縣南”,“東緡縣北”。入魚台境後“東經重鄉城南”,“武棠亭北”,“又東經泥母亭北,又東與鉅野黃水合”,“東於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里谷庭城下”。963年(宋乾德元年),東疏菏水轉運兵餉,時又名“五丈溝”。後由於黃河南遷,菏水淤塞,元代的菏水經魚台境內的一段,已不是原河道,而是今萬福河的前身。 [7] 
萬福河水系 原萬福河水系境內流域面積718.6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5%。1970年,東魚河北支開挖,境內萬福河段自孟海鄉大薛莊建涵閘截流,納入東魚河流域,境內萬福河流域減少到105平方公里,幹流長度僅2公里,只有柳林河1條支流。 [14] 

萬福河幹流概況

萬福河的位置及水系 萬福河的位置及水系
萬福河:該河起源於定陶縣仿山,下游於濟寧漁灣村入南四湖。萬福河分上下兩段,大薛莊以上屬東魚河水系,以下為萬福河干流。大薛莊以下到湖口全長77.3公里,境內河長36.3公里,菏濟兩地市邊界流域面積43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吳河、彭河、金城河、西溝(以上四河入口在濟寧市境)、安濟河、柳林河,流域面積50-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小楊河,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的支流有2 2條。 [2] 
新萬福河 是1956年為調整老萬福河水系,減輕湖西平原洪、澇、鹼災害而開挖的一條大型骨幹排水河道。源於菏澤市成武縣楚樓,流經成武、金鄉、魚台3縣,於任城區大周村入南陽湖,全長77公里(境內41.5公里),流域面積128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8條,濟寧境內有閘1座。 [4] 
萬福河水系 萬福河上游西起東明縣王二寨,自定陶縣萬福鄉的大薛莊入成武境,流經汶上集鎮、南魯集鎮、大田集鎮,境內長度31.1公里,流域面積45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4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9.4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2.98億立方米。1967年開挖東魚河北支,大薛莊以上遂為其所代,僅大薛莊以下稱萬福河。 [12] 
新萬福河水系 新萬福河是1956~1957年原萬福河劉堂壩以上段納入南大溜,進行裁彎取直治理後命名的。源於定陶縣大薛莊東魚河北支截流處,流經定陶、成武、鉅野,於馬廟鄉陳海村西入金鄉縣境,至卜集鄉張燒餅村東出境,於濟寧郊區大周村南入南陽湖。總長度77.4公里,其中金鄉縣境內段長30.9公里。總流域面積2234.99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60.35平方公里。境內支流有彭河、友誼溝、吳河、金成河、老西溝、大沙河。 [10] 
新萬福河 1821~1850年(清道光年間),萬福河在金鄉縣城北屢決北堤,衝成南、北大溜,沿縣境入湖的南大溜於1957年浚治後名為新萬福河。1964年金鄉縣於劉堂村築壩,此後原萬福河上游之水全由新萬福河入湖。其源在東明縣八里寺,經菏澤、定陶、金鄉,於金鄉縣的高河店村東入境,沿魚台、濟寧邊界流入南陽湖。口寬70米,底寬40米,全長71公里,總流域面積1330平方公里,境內長18.5公里,境內流域面積38.97平方公里。 [7] 
新萬福河 源於成武縣楚樓,流經鉅野、定陶、金鄉等縣,於東邵鄉邵莊寺西南入境,至大周村南入南陽湖。全長77公里,段長9.3公里,只轄北岸,境內無支流。 [5] 

萬福河水文特徵

該河防洪水位為39.88-46.1米,除澇水位為37.9-44.6米,下游防洪流量為410-497秒立米,除澇流量為130-182秒立米。 [2] 

萬福河主要支流

柳林河,原為古菏水故道,自春秋戰國至明朝一直稱菏水,清朝稱中渠河,之後,又稱萬福河、老萬福河。1958年開挖新萬福河,老萬福河自保寧鄉陳窪西南截斷,老萬福河中、下游段因在鉅野柳林入新萬福河,故稱柳林河。該河源於保寧鄉陳窪西南,陳窪閘上有乾溝與東魚河北支接通,經郭莊、姚莊、董小集、馮潘寺、苗堌店至白屯東南出縣境,東至鉅野柳林入萬福河,境內共流經保寧、陳集、杜堂、半堤、孟海5個鄉鎮,縣內長度18.8公里,流域面積81平方公里。該河河口寬20—30米,河牀底寬4—9米,河底深2—3.5米,邊坡1:3.5。 [14] 
金成河 金成河上游位於安濟河與東魚河北支交叉處,下游流經成武、金鄉縣入萬福河,是縣肖樓閘灌區的主要河道,在境內長27公里。1976年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後,已運行二十多年,淤積嚴重,特別是上游河段已基本淤平。1997年10月按原設計標準進行清淤,由成武鎮、黨集鄉、原桃花寺鄉、原寶峯鄉、張樓鄉進行機械化施工,完成土方35.7萬立方米,工日21萬個。 [13] 
金成河 1966年春,為解決金(鄉)成(武)排水矛盾,國家補助投資15萬元,開挖金成河。其上游始於成武縣境,沿金成邊界向東北流,於馬廟鄉張莊西入新萬福河,長15.4公里。金鄉施工段長4.9公里,出民工1萬人,5月初開工,月底竣工,完成土方32萬立方米,工日16萬個,建橋3座,分得國家補助投資4.5萬元。 [11] 
友誼溝 1973年,為解決金(鄉)巨(野)邊界排水矛盾,開挖友誼溝。此溝自鉅野縣金山屯截吳河,經伊集西、由羊山公社豆腐李北入金鄉縣境,於湘子廟閘下入新萬福河,全長29.5公里。豆腐李以下3.5公里土方及邱關、豆腐李2座生產橋由金鄉縣施工。豆腐李橋以下溝底高程32.0米,內堤距85米。 [11] 
吳河 原是北大溜的支流。1959年冬,於羊山公社李堂村東改道向東南入新萬福河,改道段長5公里。同時,開挖改道段起點向西至羊山集東羊山運河,挖深2~3米,河底寬10米。上陣民工1萬人,當年竣工,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工日29萬個。 [11] 

萬福河遷出支流

趙王河,是由古灉水演變而來的一條坡河,原為洙水河支流。1960年成為萬福河的支流。1975年,在調整水系中,原趙王河自張灣鄉大蔡樓西北改道東行,截氾陽河上段,於力本屯鄉五里長寨東入定陶新河,成為定陶新河的支流。該河流經一千王、力本屯、張灣3個鄉鎮,經李家分為兩支,一支沿老趙王河故道向北流入菏澤市境內;一支東流入定陶新河,縣內長度12公里,流域面積35平方公里。該河河口寬4.5—21.5米,河底寬4.3—21.4米,河深3.1米,邊坡1:3;比降1/10000。 [14] 
店子河,位於定陶縣西部,為西南—東北流向。該河原是洙水河上游,1960年截為萬福河支流,1971年成為東魚河北支支流。上游起於力本屯鄉大趙家西南地,流經張灣鄉、鄧集鄉店子窪,至遊集鄉吳登廟西入東魚河北支,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該河原發源於店子窪,故得名店子河;1971年,取“農業學大寨”之意,改名大寨河;1978年,恢復原名店子河。該河河口寬34米,河底寬3—9米,河底高程44.5—48.3米,河深3.6米,邊坡1:3.5,比降1/970—1/8000,最大流量58.8立方米/秒。 [14] 
仿山河,古代為菏水上游,近代為中渠河上游,建國後為萬福河上游。1960年開挖新萬福河,截斷老萬福河,上段改稱仿山河,成為新萬福河支流,後歸入東魚河北支。該河源於鄧集鄉姜莊北,穿菏曹運河,經仿山、孔莊至裴河西入東魚河北支,全長10公里,流域面積46平方公里,河底寬3—4米,河底高程43.5—44.5米,邊坡 1:2.5,比降1/10000。 [14] 
定陶新河,是1958年新開挖的河道,上游源於曹縣黃水口,東北行,截斷新衝大河、南坡河,於鄧莊南入萬福河,因流經定陶城北,故名定陶新河。1967年開挖東魚河,定陶新河在馬集鄉李園被截斷,上段入東魚河干流,下段入東魚河北支,下段仍稱定陶新河。該河流經力本屯、馬集、鄧集、定陶、杜堂、東王店、黃店等鄉鎮,全長31公里,流域面積128平方公里。該河河口寬33米,河底底寬12—13米,河深3米,比降1/4500,防洪水位52.44米,防洪流量326立方米/秒。 [14] 
沈莊溝,原是一條排水溝,為老萬福河支流,1960年匯入新萬福河,1965年改入南渠河。該河源於東王店鄉前楊樓村,全長10公里,流域面積32.5平方公里,河口寬4.3—7米,河底寬4—6米,河底高程43—44米,河深1.3—2.13米,比降1/3000,邊坡1:2。 [14] 

萬福河治理開發

萬福河是流經成武縣的骨幹排水河道,全長150公里,境內33公里,流域面積450平方公里。境內支流有新西溝、安濟河、金成河。1985~1997年,重點對金成河進行治理,並開挖了白浮圖引溝。 [13] 
萬福河原系湖西地區的排水骨幹河道,對菏澤地區防洪除澇曾起到了很大作用,後由於河槽淤積,排澇能力逐漸降低,沿岸內澇難以排除。1970年東魚河北支開挖後,自大薛莊截萬福河流域面積75%,入東魚河北支,是年大薛莊以下至菏澤、濟寧邊界,菏澤地區又開挖了底寬20米的航道,並興建了馮集、關橋兩座船閘和節制閘。1973年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主持編制了《萬福河邊界支流配套設計》,包括支流彭河、吳河、友誼河、新西溝、金城河、老西溝、大沙河7條河道,根據省水利廳以(73)魯水勘字第78號文批覆,進行了分期實施。
萬福河水系干支流工程,國家投資總計6596萬元,完成土石方1.15億立方米,建節制閘7座,揚水站10座,工日7000多萬個。萬福河干流通過綜合治理,其河槽流量由不足200立方米/秒,提高到1800立方米/秒。 [3] 
萬福河 1953年5月,進行南陽湖口至旗杆張莊(金鄉縣)復堤工程,段長18.62公里,其中境內左堤段長9.3公里。工程標準:堤頂寬2.2米,堤頂高程37.1米,內、外邊坡1:2。由魚台、金鄉、嘉祥3縣出工1.1萬人,完成土方29.35萬立方米,工日12.17萬個,投資29.5萬元。1956年4月15日,從入湖口至隋林壩進行疏浚工程,由濟寧、菏澤兩地區組織施工,按3年一遇除澇開挖河槽,培修堤防,因普降大雨停工,完成土方253萬立方米,佔計劃的60%,工日120萬個。1957年3月21日至5月31日,從入湖口至劉堂進行挖河築堤工程,由濟寧、嘉祥、金鄉3縣組織施工,段長29.2公里,完成土方490萬立方米,工日442萬個。其中,濟寧縣出工9036人,完成入湖口至九子集村南,段長3.3公里,完成土方89.68萬立方米,工日47.64萬個,投資63.21萬元。1971年6月,境內歲修工程,設計頂寬3米,高程39米,完成土方1.8萬立方米,工日1.8萬個,補助糧食0.9萬公斤,投資0.63萬元。1971年10月5日至1973年1月,入湖口至湘子廟38公里進行綜合治理,由濟寧、金鄉兩縣組織施工,濟寧縣同時完成新建九子集生產橋。 [6] 
新萬福河(南大溜) 1931年11月,為排澇泄洪,山東省國民政府建設廳徵用流域內6縣民工20餘萬人,對南大溜進行疏挖,於次年7月竣工。1954年,金鄉、魚台、濟寧等縣2萬餘名民工對入湖口以上27.55公里河段進行覆堤加固。5月17日動工,28日竣工。完成土方44.4萬立方米,工日18萬個。堤頂高程增至37.1米,頂寬增至2.2米。1956年,再次對南大溜進行治理。施工河段自隋林壩至南陽湖長34.4公里。流域內6縣民工施工,其中金鄉(含魚台)組織民工19230人。4月15日開工,6月中旬驟降大雨,河槽積水0.7~1米,被迫停工。為保證汛期安全,於7月15日對施工河段槽內未挖通的灘地阻隔進行清除。此次治理只完成工程計劃的60%。1957年,實施南大溜擴大工程。施工段自劉堂壩至南陽湖29.2公里。3月21日開工,7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490萬立方米,工日244.2萬個。治理後改名為新萬福河,流量達每秒10.9立方米。1967年,金鄉縣為引湖水灌溉,組織民工2萬人,自相里集以下17公里河段加深河槽。完成土方48.8萬立方米,工日32.5萬個。河底寬7~17米,河底高程31米。1971年,省投資400萬元,由金鄉縣民工施工,自金鄉縣湘子廟以下至入湖口38公里的河段再次加深。相里橋以上3月中旬開工,5月中旬竣工;相里橋以下1972年12月開工,1973年元月竣工。河底寬38米,河底高程31米。排洪量每秒965立方米,為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8] 
1956年,菏澤、濟寧兩專區組建萬福河治理工程施工指揮部,劉秀生任指揮兼政委,金鄉縣副縣長李壽亭等任副指揮。南大溜(注)疏浚工程即其三項工程之一。此工程設計自隋林至南陽湖利用南大溜挖河築堤,段長34公里,堤距300米,河槽25米。金鄉等6縣出民工39460人(金鄉19230人),於4月15日開工。由於6月中旬雨季到來,提前收工。7月15日,重新組織金鄉等4縣民工19500人上工。對萬福河和南大溜施工段河槽、灘地阻隔和大堤分別進行清理和加固,由於雨季施工難度大,7月底了草收工。南大溜全段僅完成設計任務的60%。本期工程完成土方668萬立方米,工日334萬個,建方廟等臨時木橋2座,國家投資418萬元。 1957年2月,組建萬福河治理工程指揮部,菏澤專署副專員程勉任指揮,濟寧專署副專員孫柏琴任政委。其中工程之一的南大溜擴大工程,自劉堂壩至南陽湖段29.3公里,挖河結合築堤,由金鄉、濟寧、嘉祥3縣出民工3.5萬人,於3月21日開工,5月31日竣工。完成土方490萬立方米,工日244.2萬個。自此,南大溜自劉堂以上與萬福河相接,稱新萬福河。 [11] 

萬福河橋樑涵洞

新萬福河航道 境內長18.5公里。1957年,始通行木帆船。1972年疏浚後,汛期可通行100噸級機動拖船。 [9] 

萬福河名稱由來

地圖 地圖
萬福河名稱的由來,據金鄉學者孫汝函稱:“萬福河,《禹貢》之菏水,西起定陶仿山漢武帝黃河瓠子決口,歌曰“宣防塞兮,萬福來”,即其地。以起自仿山漾,武有宣防之歌,故曰萬福河。

萬福河歷代建設

萬福河,系古濟水分支菏水,受黃河決口氾濫及南北運河開發影響,河道變遷頻繁。

萬福河明朝

嘉靖年間,曾經浚治,以借黃濟運。

萬福河清朝

萬福河
萬福河(4張)
道光年間(1821-1851年),萬福河在金鄉北相繼決口,衝成南北大溜,自萬福河右岸隋村決口處向東北流,至旗杆張莊分兩股:一向東北至張橋出金鄉縣入濟寧境,至三汊河入南陽湖,稱北大溜;一向東行經劉油房入魚台縣境,過相里集折向東北入濟寧境,於九子集入南陽湖,稱南大溜。
同治年間(1862-1875年),金鄉、魚台、濟寧3縣人民,不堪忍受連年漫溢淹沒之苦,自發廂修大溜兩岸堤防,束水入湖,從此南、北大溜成為萬福河固定分洪道,且溜道泄量約佔全河泄量的七成。

萬福河民國

萬福河
萬福河(4張)
民國時期,萬福河發源於定陶仿山窪,東流經定陶成武、鉅野、金鄉魚台濟寧等縣市,於吳坑村入南陽湖,全長121公里,流域面積6430平方公里,為湖西第一大河。1931-1932年,山東省建設廳曾對萬福河進行較大規模治理,組織6縣出工10萬人施工,從1931年11月至1932年7月,歷時9個月,疏浚幹流和南渠河、沙河、東溝,淶河、西溝等5條支流計292公里,廂修南、北大溜堤防82公里,共完成土方1494萬立方米,並修建隋林、劉堂二處滾水壩為萬福河固定口門。1935年,黃河於鄄城董莊決口,氾濫於萬福河水系,使干支流嚴重淤積,加之戰亂頻繁,河道日益敗壞。

萬福河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湖西水系進行調整,使萬福河水系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疏浚萬福河干流大沙河入口以下段,由湖西專署組織6縣民工7.4萬人,疏浚河道35公里。1956-1958年,按淮委編制的《萬福河流域除澇規劃》,由省水利廳統一安排,濟寧、菏澤兩專區出工,對萬福河干流進行較大規模治理,開挖劉堂壩至南陽湖段南大溜29.2公里,劉堂壩以上至定陶縣牛小樓51公里,利用原河道裁彎取直、擴大治理,與劉堂壩以下南大溜相接稱新萬福河;大沙河入口以下萬福河原河段,稱老萬福河;隋林、劉堂兩壩拆除,北大溜於方廟堵閉,不再承擔萬福河分洪,成為獨流入湖排澇河道。
萬福河鳥瞰圖 萬福河鳥瞰圖
1960-1962年,自定陶新河入口向西延長到菏澤縣呂陵店,此段曾稱黃萬運河。1965年又上延至東明縣魚沃河口,此段曾稱東明新河。使新萬福河全長達128公里,流域面積5178平方公里。
萬福河
萬福河(4張)
建國後至1966年,萬福河演變成新、老萬福河和北大溜3條獨流入湖河道。這一時期對萬福河的治理,雖對減輕上游地區的澇災有一定效果,但導致洪水來量增加,下游嚴重淤積,排水能力逐年降低,加之南陽湖阻水障礙較多,排泄不暢,加重了下游洪、澇、鹼災害。 鑑於此,遂調整萬福河水系開挖東魚河。1970年東魚河北支治理工程竣工後,於定陶縣大薛莊截萬福河干流,將上游1443平方公里流域面積截入東魚河。截流處以下至湖口,即今萬福河,流域面積為1283平方公里。 自1970年春東魚河北支截流後,開始對萬福河進行除害興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1970年冬,菏澤專區組織民工20萬人治理萬福河,施工段上至東明縣王二寨,下至濟菏邊界,長1093公里,其中屬於東魚河北支截流上段73公里,按“三年一遇除澇,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馬莊閘以下按六級航道開挖,共完成土方1140萬立方米。下游濟寧段施工,自菏濟邊界至湖口長38公里挖河築堤,全部由金鄉縣承擔。
1971年12月~1973年1月分三期進行,共出工10.3萬人次,完成土方499萬立方米。同時在萬福河上建成了成武縣官橋、鉅野縣馮集、金鄉縣湘子廟3座節制閘

萬福河河道歷史

萬福河是橫貫魯西南的一條幹流,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萬福河以前叫過柳林河,再早的時候又叫菏水
這條河在什麼方位,又流經哪些地方呢?
歷史上,金鄉經常因黃河氾濫而受災,金鄉的河流受黃河影響巨大。大約在六千年前,古黃河沖積形成的平原和沂蒙山區的泗水、汶水形成的沖積平原逐漸連在一起,構成了巨大的黃淮平原。早期的黃河沒有堤壩,每年都會有季節性的漫流泛濫,黃河水流到魯西南一帶,由於地勢一直西高東低,就自然形成一些東西向的河流,菏水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條。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書叫《禹貢》,記載了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地理。《禹貢》中説,徐州的貢物“浮於淮、泗,通於菏”,意思是説,船從淮河入泗水,由泗水入菏水,由菏水入菏澤,再由菏澤轉運帝都。
菏水的源頭是菏澤。這裏説的菏澤不是現在的城市,而是指一個大湖泊。在大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魯西南一帶湖泊眾多,比較大的有菏澤雷澤大野澤。菏澤在現在的定陶一帶,雷澤在現在的鄄城一帶,大野澤在現在的鉅野一帶。現在的很多地名都是由河流而來的。鉅野是源於大野澤,又名鉅野澤;菏澤市則乾脆原樣照搬,源於古菏澤;再比如濟寧,因古濟水而得名。
東漢時有一部書叫《水經》,後來酈道元加註解形成了《水經注》。《水經》中説:“濟水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北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緡城縣北,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
由上可見,菏水是從菏澤東岸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流,流經今鉅野縣南部、金鄉縣北部、魚台縣西北,在魚台縣城東匯入古泗水 [1] 
參考資料
  • 1.    金鄉史話  .山陽書院[引用日期2013-09-22]
  • 2.    第二輯 河流  .菏澤概況庫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卷 自然環境  第三類 山丘 河湖[引用日期2022-01-27]
  • 3.    第三輯 萬福河水系  .農業水利庫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卷 水利  第三類 內河治理[引用日期2022-01-27]
  • 4.    第二節 地貌  .濟寧市志(1991—2010)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一篇 區域環境  第二章 自然環境[引用日期2022-01-27]
  • 5.    第一節 河流  .任城區志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卷二 自然環境  第三章 水系[引用日期2022-01-27]
  • 6.    第二節 河道治理  .任城區志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卷五 水利  第二章 湖河窪地治理[引用日期2022-01-27]
  • 7.    第二章 河流  .魚台縣志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編 自然地理[引用日期2022-01-27]
  • 8.    第一章 河道治理  .魚台縣志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九編 水利[引用日期2022-01-27]
  • 9.    第三節 航道  .魚台縣志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十一編 交通  第一章 交通線路[引用日期2022-01-27]
  • 10.    第一節 河流水系  .金鄉縣誌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四章 水文[引用日期2022-01-27]
  • 11.    第二節 新萬福河治理  .金鄉縣誌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五編 水利  第一章 河道治理[引用日期2022-01-27]
  • 12.    第一節 地上水  .《成武縣誌》(1986~2005)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三章 水文[引用日期2022-01-27]
  • 13.    第一節 萬福河水系治理  .《成武縣誌》(1986~2005)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五篇 水利   第一章 河道治理[引用日期2022-01-27]
  • 14.    第一節 河流  .定陶縣誌 點此打開全庫目錄 第二篇 地理環境  第四章 水文[引用日期2022-01-27]
展開全部 收起